減災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02:10: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減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減災計劃

**縣是**市自然災害發生較為嚴重地區之一。自然災害具有種類多、頻率高、分布廣、危害大、損失重等特點,是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為切實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盡最大努力減輕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奮斗目標的實現,特制定本規劃。

一、**縣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地處川中丘陵與川東盆地東南邊緣的山丘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從東南至西北分為東南部低山區、中部淺丘寬谷區、西北部深丘區三大類型。山地、丘陵占全縣總面積90.1%。境內有大小溪河239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條。境內山丘廣布、崗嶺起伏、溪河縱橫、地形復雜,自然災害的成災因素明顯。

(一)自然災害災種多、發生頻繁、季節性強

我縣自然災害種類按地球表面四大圈層內的形成以及年內的發生發展過程分為四大類:

1、大氣圈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寒潮、陰雨低溫、綿雨、暴雨、大風、冰雹。干旱按季節分為春旱、夏旱、伏旱和冬干,發生頻率最高、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是伏旱,出現頻率達56%左右。綿雨分為初夏綿雨和秋綿雨,頻率達42%、60%。寒潮在秋、冬、春3季均有發生,以春季最頻繁。暴雨主要出現在5—9月份,年平均3次,最多年份為9次。大風主要出現在3—9月份,尤以4、5月最多,年平均4次。冰雹主要發生在4—8月份,近80年共發生60次左右。

查看全文

防震減災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和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民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查看全文

汛期防汛減災安全預案

為做好2019年汛期防汛減災工作,進一步預防汛期帶來的災害,我局按照《發展和改革委關于做好2019年汛期防汛減災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思想認識,確保汛期安全

為深入貫徹關于防汛減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認識防災減災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我局按照委、政府防汛減災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牢固樹立“防范勝于救災”理念,全面落實汛期安全生產責任、行業監管和企業的主體責任,把防汛減災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崗位和人員,切實打好防范化解安全風險和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攻堅戰。嚴格落實汛期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堅決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對玩忽職守、疏于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人員及防汛設施不到位而造成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和損失的直接責任人和相關工作人員,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二、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措施落實

今年我縣防汛減災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我降雨偏多,暴發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的可能性較大。為把汛期防汛減災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我局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

查看全文

防凍減災通知

各鄉鎮、有關單位:

自1月12日以來,持續降雪低溫寡日照天氣對設施農業生產十分不利。目前,低溫天氣過程依然持續,各包村單位要繼續做好包點工作的督查、指導,幫助工作,進一步落實抗凍防災措施,在沒有接到通知前,不得放松警惕,麻痹大意、消極怠工,繼續堅守崗位,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繼續認真做好防雪防凍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當前防雪防凍抗災減災工作,1月27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煤電油運保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貫徹會議精神,確保煤電油運保障工作,進一步做好防凍減災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自治區政府也進行了安排部署。近日,農業部也下發了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農業部門緊急行動起來,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打好這場抗災減災的硬仗,確保冬季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確保春節期間農產品有效供應。各鄉鎮、有關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進行思想再發動,工作再部署,措施再落實,切實做好防凍減災工作。

一、進一步落實日光溫室保溫、增溫措施

要針對持續降雪低溫天氣,繼續采取在棚外加蓋草苫,并在草苫上加蓋一層舊棚膜,在棚內加掛防凍幕,在剛定植處于幼苗期的溫室內加蓋小拱棚等措施提高保溫性能。要利用熱風爐、火爐、碘鎢燈等可以在溫室加溫的設施,在夜間和凌晨進行室內加溫,保證夜溫不低于6℃。即使是降雪天,白天也要揭開草苫,讓蔬菜接受散射光,降雪過后及時放苫保溫。

對育苗溫室要進行重點防護,采取強有力的保溫、增溫措施,確保育苗質量和育成苗不受損失。

查看全文

防震減災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后救災與重建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和災害預防,提高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逐步增加防震減災事業所需經費投入。

第五條防震減災工作由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

查看全文

市防震減災宣傳要點

2013年是我市實施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新修訂的《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頒布實施的第一年。做好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對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全市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重點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防震減災工作的總體部署,落實國務院和省市兩級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以及全國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的方針,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宗旨,堅持主動、穩妥、科學、有效的原則,創新宣傳形式和手段,豐富宣傳內容和產品,拓展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一、深入開展《規定》的宣傳和貫徹工作

今年4月15日開始實施的《規定》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省防震減災條例》,結合我市實際情況修訂出臺的。它是全面推動我市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法規保障。各級地震部門和單位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把《規定》的宣傳和貫徹工作當成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中心工作抓緊抓實抓好;要充分利用“六五”普法、黨校培訓班、法制宣傳日等時機,結合政府機關、社會團體、青年學生和社會公眾等不同階層的防震減災工作需求,采取不同措施、突出宣傳重點,使《規定》的貫徹深入人心。

二、大力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和新聞宣傳

充分利用電視臺、電臺、報社和政府各級門戶網站等新聞傳媒,采用專欄報道、專家訪談、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實施防震減災法律知識、科普知識和應急知識的宣傳,不斷擴大宣傳效果。各縣(市)區地震部門要與宣傳部門密切聯系,在地震突發事件處置中,及時震情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互聯網的輿情監控工作,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及時解答社會公眾有關防震減災知識的疑問。正確引導與發揮官方微博等新技術在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工作中的作用,不斷完善管理措施,切實加強日常維護和運行管理,規范信息更新與工作,提高應對和引導地震輿情社情的能力,維護社會和和諧與穩定。

查看全文

防災減災日講演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人生的精彩源于生命的安全和心理的健康》。

一、生命的安全在于防災減災

經國務院批準,自年起,每年的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一)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查看全文

海洋生態文明防災減災探析

1引言

本研究在對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利關系以及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現狀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海洋生態文明的視角,對加強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總體要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等進行探討和思考,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利關系

海冰是所有在海上出現的冰的統稱,除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冰外,還包括來源于陸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5]。海冰災害則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響到人類在海岸和海上活動實施和設施安全運行的災害,尤其是造成生命和資源財產損失的事件[5-6],如港口碼頭封凍、海上設施和海岸工程損壞、水產養殖受損等。受氣候和地理條件影響,我國的渤海及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7],并造成損失。據統計,僅2009/2010年冬季,我國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63.18億元[8]。嚴重的海冰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9]。同時,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呈上升趨勢,直接影響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由此可見,海冰防災減災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另一方面,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以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提升海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為核心[3]。因此,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海冰防災減災密切相關。只有加強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才能更好地服務和助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好,又可以有效減輕甚至減少海冰災害。

3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現狀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海冰防災減災工作,尤其是1969年渤海發生特大冰封以來,我國逐漸加大了海冰防災減災的工作力度,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和減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積累了應對重特大海冰災害的寶貴經驗,使我國的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是,面對我國實施“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及潛在海洋災害風險等,現有的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結冰海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海冰監測能力依然比較薄弱、精細化海冰預報和海冰災害預警產品缺乏、海冰災害風險管控能力不足、海冰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不強以及災害損失評估技術不高等。

查看全文

防災減災文化價值

人們在談到防災減災時,大多談的是其經濟價值或是政治價值,卻很少談到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有的人說:“文化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能有多少價值?”這實在是一種認識上的偏見與誤解。我們固然應該對防災減災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予以高度重視,但是同時,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何謂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防災減災事業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它的客觀文化價值體現在人們或社會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作出貢獻的大小、。貢獻大,則文化價值高;反之,則文化價值低。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們在目常生活中用到了多少防災知識和設備,這些知識和設備起到了多大作用。這些“作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價值。

以消防文化為例:消防的文化價值,有著它的特殊意義。消防文化作為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一種反映,既抽象又具體,既有形又無形。消防文化往往表現為人的精神和意識、觀念和理論、知識和素質、情操和品格,是社會精神風貌與精神內蘊、美學情趣與美學追求、價值尺度與價值取向的高宴凝聚。消防文化是中華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防的文化價值絕非僅僅是保護幾座名勝古跡不受火災侵害,或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的文化價值更在于引導人們選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先進的文化思想塑造人的靈魂。試想,那些消防隊員、那些赴湯蹈火者們,如果沒有高尚的人生觀、生死觀,怎能面對熊熊烈火,舍己救人,義無反頤?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之所在。

我國安全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為了牛存、繁衍和發展,人類祖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對付災害的經驗,找到了保護自身生存、維持自身發展的方式。人類對安全或災害的認識經歷了無知、盲目、被動的階段,才發展到局部有知識、有意識、有系統的階段。

需要指出,現在倡導的大安全觀的安全文化絕不單單是“文化安全”,而是一種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安全信息化、安全產業化、安全科教化的現代化文化形態。這不是過去安全管理的簡單翻版,也絕不是故意要將安全文化這一實踐性專題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爐灶,而是控制事故的新探索,是實踐的新需求。

查看全文

氣象防災減災應急對策分析

摘要:隨著全球變暖,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氣象災害的發生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研究,更好的提升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服務能力,更好的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進行保障,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本文主要對我國氣象災害的現狀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措施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對策;建議

隨著全球變暖,氣象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需要我們積極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更好的保證社會穩定發展。在現階段,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還不夠完善,對于人們的生活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所以需要不斷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更好的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1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意義

氣象災害的發生,對于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通過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更好的降低居民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從而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

2我國氣象災害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