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處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09:4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材處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材處理

教材處理管理論文

教材的處理涉及到教材和學生兩個方面。初三學生要較為系統地掌握化學知識,拋開教材中化學知識的邏輯體系是行不通的;學生的學習又不能與他們身心發展、認識發展的規律相違背。所以處理教材時,教師要本著把“體系”和“規律”兩者有機結合的思想,通過“顧后”、“瞻前”等方法確定好教學內容的“序”。

一、“顧后”處理

所謂“顧后”,就是在處理某一部分教材時,不僅要著眼于該部分內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內容,以便為現學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鞏固的深化點,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埋下伏筆。

1.疑點適當后置。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相對較弱,因此有些問題難以一下子說清道明。對于其中某些疑難點的突破可暫時擱一擱,待時機成熟再加以解決。如“分子”概念中“一種”兩字的理解在學習“分子”時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學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時,不大容易講清變渾的原因,如將該問題安排在學習懸濁液、溶液之后去解決,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時介紹。及時介紹研究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能給學生的后續學習帶來裨益。當學生第一次上化學課,接觸到化學實驗時,教師就可以把實驗觀察的方法介紹給學生:首先觀察反應物的色態;然后觀察反應過程中的現象;最后觀察生成物的色態。這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問題,而且對學生良好的觀察實驗習慣的養成也極為有利。總結鐵的物理性質時,可教給學生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方法:從金屬的色澤、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導電性、導熱性等方面去了解。為高中化學中其他金屬物理性質的學習,從方法上作了鋪墊。

3.知識預先滲透。與疑難點適當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難點也可以適當前移,把與后面教學難點相關的知識預先在前面的教學內容中加以滲透。如從緒言課開始,在某些化學變化的文字表達式中有意滲透一些元素符號、化學式,能達到分散“化學式書寫”這一難點的目的。又如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對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則可稍作加深:讓他們分析課本上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排列的規律。為將來學習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知識的探求精神。

查看全文

探究高中地理教材處理方法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在許多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我國的實際情況。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里,采用一種教學模式、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不現實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諸如補充、刪節、分解、重組、轉換等方面的變通處理。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處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與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在總體框架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材的表達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構建了新的學科體系,大幅度更新了學科內容,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為適應高考提前一個月的要求,2003年的正式版又進行了較大的修訂,使教材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我國的實際情況。但是,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里,采用一種教學模式、一種教學方法顯然是不現實的,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相應的處理。下面以第一、二單元為例,談談對教材的處理:

一、補充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或聯系實際舉出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時事、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有關的事例,是地理教師常用的方法。

例如教材中提到,目前能夠觀測到最遠的天體距離地球有150-200億光年。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大多數天體的壽命與太陽差不多,約為100億年,那就是說現在看到的最遠的天體其實很多已經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物體還能被人們看到,宇宙實在是太奇妙了。宇宙的演化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天文學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較得到公認的是“大爆炸宇宙學說”。教材提到“宇宙中的天體不是同時形成的,而且各自都有其發生、發展、衰亡的歷史。作為整體的宇宙,也經歷了溫度從高到低、物體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實際上體現了“大爆炸宇宙學說”的基本思想。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有關“大爆炸宇宙學說”的知識。地外文明的話題使許多人感興趣,并引起了許多科學幻想的故事,然而在這個問題上至今還有許多謎。教師適當加以講述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查看全文

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研發

一、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開發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在旅游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應地,旅游企業對既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操作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的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從我們對一些旅行社和酒店的調查情況來看,目前有很多相關從業人員雖然精通旅游業務,但對辦公自動化設備和信息處理軟件卻不能應用自如,這說明我們的教學不能很好地滿足旅游企業的實際需要。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類旅游院校所使用的信息處理教材針對性不強,過分看重理論知識的教學,缺乏與旅游專業相結合的實踐模塊。為此,針對旅游企業開發信息處理實踐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旅游企業信息處理實踐教材開發的現狀

目前與旅游企業信息處理相關的實踐教材很少,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高職高專教育特色不鮮明很多教材定位模糊,適用范圍大部分是本科,其中很少或根本沒有提及到高職高專,且教材在知識結構的安排上存在著注重系統性而忽略實踐性的問題,理論教學不能與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從而使得教學內容不能與學生應掌握的職業技能密切結合。

2.教材內容比較陳舊現行的許多教材知識更新速度滯后,教材內容大多已經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行業中用到的知識,不能及時反映出行業發展中的新理論、新技能、新要求,不符合高職高專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過分依賴已有的本科教材,沒有從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出發,沒有深入到企業的生產管理第一線去調查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從而導致教材內容陳舊、與實際的崗位技能要求相脫節。

查看全文

近代現代史教材處理論文

我們通常所說的殖民主義一般指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對外殖民侵略活動。它是世界近代現代史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認為,近代殖民主義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動,基本結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世紀下半葉,幾乎貫穿了世界近代現代史的整個過程。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充分反映了殖民主義的問題。例如,大綱規定了世界近代史的三方面內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并形成世界體系;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其中,有兩方面內容和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有關。在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的內容安排中,也有大量的相關內容。關于殖民主義的研究和介紹,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一方面,學術界思想進一步解放,研究角度空前開闊,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觀點;另一方面,由于西化思想的侵蝕,特別是近年來新殖民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對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殖民侵略的認識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思想混亂。因此,如何正確反映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幫助中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歷史,是我們編寫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教材時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如何正確認識歷史上的殖民主義

編好殖民主義的有關歷史內容,首先要對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有一個正確的理解。目前,我國史學界對殖民主義的認識,對殖民主義的掠奪性和它的罪惡沒有太大的分歧,爭論主要集中在對殖民主義客觀作用的理解上。1853年,馬克思在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接連撰寫了《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等文章,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所產生的客觀歷史作用作了總結性的評價和預測。他認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一方面通過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破壞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另一方面又必然會造成“新的生產力”,“播下新的社會因素”。他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頁。)這就是著名的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論斷。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史學界對雙重使命的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及其側重點的理解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例如,有的學者、主要是西方學者,他們認為,遭受資本主義殖民侵略地區的社會本身缺乏導致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條件,因此,建設性的使命要大于破壞性的使命。他們提出近代殖民主義的主要影響就在于它促進現代化的作用,這是非西方世界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注:什洛莫·阿維內里:《馬克思與現代化》,載塞·亨廷頓等著《現代化理論與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0頁。)。因此,殖民主義是功大于過(注:L.H.GannandP.Duignan,ColonialisminAfrica,1870-1960.I,London,1967,P382.)。有的學者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殖民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沒有什么進步作用”(注:董小川:《關于“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理論”再認識》,載《光明日報》1992年10月10日。),等等。

那么,殖民主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到底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在遭受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不同地區,殖民主義表現出的特征是不同的,所起的歷史作用是有區別的。因此,必須對殖民主義的歷史作一些具體的剖析,才能得出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首先,就殖民主義而言,它在早期和中晚期的表現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從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沿著新航路進行海外殖民活動開始直到19世紀初期,是資本主義的早期殖民時期。在這一時期,無論是西班牙、葡萄牙,還是稍后的荷蘭、英國和法國,雖然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有所發展,但是,工業革命尚未完成,各國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仍處在農業和手工業占絕對優勢的階段。如果說當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殖民者在進行赤裸裸掠奪財富的同時,還可以輸出一些手工業產品的話,那么,殖民者在印度、中國等封建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沒有什么經濟優勢可言了。英國侵略印度之初,它的最先進的手工業部門紡織業不但沒有在印度打開銷路,反而一度險些被進口的印度土布占領英國市場。而此時英國在對中國進行侵略的過程中,它在與中國生產力的較量中更是沒有優勢。直到19世紀20-30年代,英國的印花布甚至往往要虧本60%以上才能在中國銷出(注:汪敬虞:《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頁。)。因此,英國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南京生產的布,無論在質地上還是在成本上,都優于曼徹斯特的布”(注:M.Greenberg:BritishTra-deandOpeningofChina1800-1842.London,1951,pl.)。于是,英國人為了彌補巨額的貿易逆差,只好不顧中國政府的禁令,向中國偷運鴉片。總的來說,資本主義的早期殖民侵略活動以赤裸裸的掠奪為主要特征,對遭受殖民侵略的地區來說,殖民主義帶來的只是災難,談不上有客觀積極作用,更不用說有什么雙重使命。就破壞性的使命而言,殖民者對舊的落后制度觸動的程度并不深,直到19世紀早期,“無論印度的政治變化多么大,可是它的社會狀況卻始終沒有改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頁。)。就建設性的使命而言,它也沒有傳播多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教材處理細節

教師的生命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的智慧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的精彩體現在課堂上,立足課堂,聚焦課堂,研究課堂,決勝課堂,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核心,是教師需永遠關注的問題,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成功在于細節,教師只有關注教學細節,才能打造課堂精致。

一、制定明確科學具體的教學目標

每節課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組織實施教學,讓目標貫穿整個課堂始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還必須科學具體。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學和評價的出發點與歸宿。圍繞這個核心,教師要用明確簡潔的語言為學生設定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學習目標。把課標要求進行分解或多角度地分析,并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并把它工整地書寫在黑板右上角,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兩極格局》的課標要求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通過分析把它分解成如下具體的教學目標:①兩極對峙格局的原因和過程是什么。②美蘇冷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評價。這是比較簡單的一個,有的章節比較復雜,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總之,課標要求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學目標是為了落實課標要求。

二、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

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培養學生強有力的內在學習的動機。要充分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應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愿意學習,喜歡學習。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不應再是知識灌輸者,而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不應是課堂的統治者,而應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的學友。教師應善于傾聽學生的見解,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給你一個驚喜,如在學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后,有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新經濟政策是蘇俄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正確途徑,是與蘇俄當時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后來為什么要取消?這說明學生已用獨立的見解來思考問題,不人云亦云。

三、注意導學案的制定和使用

查看全文

考試大綱教材之公文寫作與處理

第一節公文寫作

公文的概念、類別和功能

公文的文體、結構、格式和稿本

常用公文文種及其選用

公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規則

查看全文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材的處理

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上強調以人為本、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法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面對同一語文教材里的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就會有不同的教法,甚至是全然不同的教法。究竟怎樣處理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材,才能更符合我們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凸顯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基于此,教師對語文教材的處理不僅要關注教科書出現的語音字詞句篇等基礎性知識,而且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文化空間,教給學生審美體驗,影響和滋養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給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溫暖而堅實的人文支撐。

一、注重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材處理應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在人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才能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語文教材當中所體現的人文知識,無論是孔子《論語》中的微言大義、屈原《離騷》的高蹈出塵、司馬遷《史記》的大氣磅礴、曹雪芹《紅樓夢》的悲歡離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還是莎士比亞的《人間喜劇》、莫泊桑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西方的荒誕派戲劇,等等,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種種際遇,更主要的是通過語言文字傳遞了名家大師的人格魅力和他們探究生命意義的理性思索。語文教材所體現的人文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語文學習較之于其他學科,有其獨特性。語文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學生的一種探究、感受、領悟。這一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教師對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本詮釋應該鼓勵,對他們為生活自然、歷史現實所作出的思索應該珍視。語文學習的習得過程尤能培養起作為文化創造力和創造態度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們的教材處理,應該積極地實踐上述基本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鑒賞、探究感悟的學習過程中,關注語文語言文字物質符號存在的同時,擴大閱讀視野,體驗學習人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養文體閱讀方法與提升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并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轉換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行為由教會學生變為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改變過去把知識傳授本身作為價值取向的語文知識觀。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語文知識的傳授既是目的,同時又是生成能力、促進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發點。課程標準的教材文本閱讀面很廣,小說、散文、詩詞、戲劇等文學體裁一應俱全。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教師主要考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方法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們對詩歌類教材的處理,就要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提升學生詩歌類文本的閱讀能力。首先教會學生把握詩歌的八大類型,掌握每一種類型詩歌所表達的主旨,再從詩歌的題目、詩序、作者、注釋等顯性信息入手把握類型,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果沒有這些顯性信息,就從具體的字詞、詩句等隱性的信息入手來把握詩歌類型,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通過這些方法提升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教材處理方法分析論文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就得不斷更新、變化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地探求新知,進而迷戀學習,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教材的處理就要有講究,要深挖課文的內蘊,教出每篇課文的不同特色來。

關鍵詞:教材處理做法抓住特點找準切入點

什么是教材處理,簡言之,教材處理就是“教什么”、“選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處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簡化教學頭緒,優化教學內容。新的課程標準(試驗本)指出:“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教材處理是語文教師的基礎功力,因此,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宏觀把握的指導下,對教材的微觀處理在教學實踐中顯得具體而重要。

一、要突出文體特點

九年義務教材的三、四冊分別確定了培養記敘、說明、議論的側重點;五、六冊也提出了“培養文學欣賞的能力”。這是按文體特點來編排的,教學中必須按這個原則,抓住文體特點實現教學目標。每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知識點,如記敘文要掌握記敘的要素,理清記敘線索,把握中心思想,學習運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文要求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特征,理解說明方法的運用,把握說明順序的安排,體會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議論文要求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理解概括、嚴密的語言特點等等。小說、戲劇、散文、詩歌屬于文學體裁,從欣賞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要求。總之,教學重點、教學法則和方法要依不同文章體裁而變化,不能各類課文均套用一個模式。

查看全文

透析初中歷史新教材中小字處理的建議

摘要:初中歷史新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課文中增加了小字,本文就如何處理歷史新教材中的小字提出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歷史新教材;小字處理

大小字相間,是初中歷史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從版式上看,大小字字體不同,給人以變化感。小字雖小,內容卻很能吸引學生去讀;從字數看,大小字相差無幾,由此可以推斷,小字的多少有無并不是編者的隨心所欲,而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從內容看,可分為三類,一是大字內容的具體化,二是知識面的拓寬,三是專門選作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內容。按規定,小字不作基本要求,即不要求記憶和掌握。但是在教學時間允許、學生尚能接受的前提下發揮小字內容的作用,對學生理解或增加歷史知識,發展智力,鍛煉能力,受到思想教育都很有補益。經過近一年的新教材試驗,我覺得對小字的處理關鍵在“靈活”二字,即因課﹑因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下面談談我的幾種做法。

一、教師對小字的處理應從教材的整體性出發,作通盤考慮

所謂教材的整體性,是指教材的指導思想、編寫意圖、總體結構及其在思想教育、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方面的目的要求,以及拓寬知識面、注意減輕學生負擔、適應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等教材本身具有的優點。離開了教材的整體性,對小字的處理就會陷入盲目性。例如第三冊第16課“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一目中有關孫中山免費為窮人治病、贈送藥品等內容的一段小字,敘述的雖然不是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但它有利于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就教材的整體性而言,最好選用。

二、做為大字內容的具體化,小字部分要有選擇地講,以使學生理解或加深理解大字內容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藝術管理論文

教學的生命在于創造,創造性是教學藝術最本質的特點,它決定著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關系著教學的成敗。教學藝術的創造性表現在表達教學內容所運用的方式方法上。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荷載的知識,都是教師已有的、已知的,而如何駕馭這些知識,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從而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益,這是教學創造性的實質,所以,教學藝術的創造性一般表現在:如何準確、靈活地把握制約教學的種種主客觀因素,包括如何能動地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程序,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等方面。其中,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也就是備課,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對教材的“再創造”也就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在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統籌兼顧原則

處理教材要緊扣教學目的,對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籌兼顧,全面安排,首先,要保證“雙基”,即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其次,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三,要發掘教材中德育滲透,情感熏陶的因素。就語文教學而言,這門科不僅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還有一個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是認知和情感的天然結合體。形成認知能力的手段聽說讀寫應與情感載體體驗的激活、引發、領悟緊密交融在一起,成為聯珠雙壁。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感悟了作者的感情,志愿軍的愛與憎,對課文字、詞、句、段、篇等認知就會有更透徹的賞析。

2、適應對象原則

處理教材要適應教學對象的需要,教學要吃透兩頭,其中一頭就是學生。主要是做到:“心中有書,重點明確;目中有人,靈活施教”,在處理教材必須了解和研究教學對象,使處理教材的方法、過程、結果能適應不同教學對象、不同類型的學生。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了解他們原有的知識、學習能力、年齡特征、個別差異、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班級風氣等。這樣,才能使備課有針對性,使教材的處理和學生水平相一致,靈活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