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5:25: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焦慮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焦慮心理

談數學焦慮心理成因

數學焦慮是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關注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家從臨床的觀點把焦慮反應看作是帶有不愉快色調的正常的適應行為,而數學焦慮是一種特殊的學科焦慮,是個體由于預感到數學學習目標受挫,或者對克服學習障礙無能為力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行為表現及心理體驗。來自美國克利弗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阿什克拉夫特博士指出,他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名為“數學焦慮綜合癥”的疾病。他說,有時只是進行一次簡單的數學計算也會導致一直身體非常健康的人突然間產生極度恐懼的反應,從而引發這種疾病。阿什克拉夫特博士表示,患有這種綜合癥的病人往往在被迫進行數字計算時會感到血壓驟然升高,心跳加速而且記憶力減退。他認為,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由于將過多的精力浪費在了擔心和恐懼方面,所以反倒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答案。而無法與他人一樣計算出結果,這更加劇了他們的恐懼感。總之,數學焦慮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包括的內容很廣,焦慮可能是數字、代數運算、幾何證明、家長的懲罰、教師的批評、統計知識的欠缺等。

一、數學焦慮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是中小學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但也是最困難的學科之一,由于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等,使一部分學生產生特殊的情感體驗:對數學的恐懼感,伴隨的就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焦慮情緒。在對數學的基本認識上,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越來越感到數學是難的,成績欠佳的同學更有此感覺。對數學的喜歡程度初中學生達到70%以上,而到高中減少到只有一半甚至高三僅僅38.8%的同學喜歡數學。在明確表示不喜歡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因為數學太難,繁瑣枯燥,覺得與實際聯系不大,學了沒多大用。還有的學得不好,沒有信心,甚至對自己的大腦水平、智力產生懷疑,從而懼怕和躲避數學。一部分學生害怕記數學公式,對證明題嚴格的推理過程感到頭疼;常常在做題時咬筆尖,在草稿紙上胡寫亂畫,或呈抓耳撓腮狀;對數學考試更是感到恐懼。

2、學生的個性特點。狹隘的數學觀和學習目的使學生看不到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功能,重要數學思想方法的欠缺使之認為,數學只是枯燥乏味的公式和結論的堆積,數學認識活動也只是沒完沒了的繁雜的計算和煩瑣的論證。因此,他們大多數只把“升學”作為自己學習數學的唯一動力。不正確的數學觀,不持續的學習動力往往導致學生不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和行為: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死記硬背,在數學問題解決中盲目套題型,湊答案,以解題為目的,不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等,學習數學的方法主要是靠“記憶”而不是對問題的“理解”。有些學生認為數學是容易的(成績好的學生更是如此),而成績欠佳的同學多數感到數學是困難的,是一門運算繁瑣,枯燥無聊的學科,甚至認為數學可以區分聰明與否。越往高年級,特別是畢業班的學生也更容易產生這種畏難情緒。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這一部分學生存在數學焦慮.數學焦慮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它對數學成績一定具有負面影響,應該徹底消除。

3、其他方面。教師的個性、教數學的方式、班風、校風,其中數學課的教授方式比數學課本身更易引起數學焦慮,大多數數學焦慮來自于數學教師和數學教學方法:如教師對差生的蔑視態度、對女生學數學沒有信心、偏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等。

三、消除數學焦慮心理的途徑

查看全文

心理護理對耳鳴病人焦慮情緒的影響

[摘要]目的分析耳鳴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方法篩選60例耳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60例患者均選自2020年5月-2021年5月,并按“隨機抽樣法”分2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比2組HAMA評分、THI評分。結果觀察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觀察組THI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耳鳴患者焦慮情緒有積極作用,亦可降低THI評分,值得借鑒。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耳鳴;焦慮情緒;HAMA評分;精神焦慮

耳鳴是耳鼻喉科常見癥狀之一,大部分人群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可產生短暫性耳鳴,但有5%-15%人群會發生持續性耳鳴,且調查顯示2%患者會因耳鳴出現生活質量持續下降等問題[1]。長期耳鳴可導致患者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問題,繼而誘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需在治療同時展開護理服務,引導患者以積極、樂觀的狀態配合進行治療,提高病情控制效果[2]。心理護理干預以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出依據進行護理,為準確評估其護理價值,本文遴選60例耳鳴患者(2020年5月-2021年5月)展開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1.1.1選擇區間、對象:選擇的60例耳鳴患者均自2020年5月-2021年5月入本院進行治療,按“隨機抽樣法”分為2組(每組30例)。1.1.2基礎資料:觀察組中男/女=18/12,年齡22~70歲(均值44.52±5.91歲),病程2~10年(均值5.14±2.14年);對照組中男/女=17/13,年齡21~70歲(均值44.31±5.8歲),病程2~10年(均值5.24±2.08年),數據統計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關注其臨床癥狀變化,并指導其掌握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在護理期間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其對臨床癥狀、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有系統了解,并積極配合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1)基礎心理護理,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了解,確認其出現心理問題原因,并制定針對性心理干預方案;其次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并及時就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2)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及疏導,確保患者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且需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及交流,在構建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緩解其心理壓力。(3)特殊護理,采用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正確認知,并明確負面情緒對預后效果的影響;其次指導其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負面情緒,例如散步、欣賞藝術品、周邊事物吸引等。(4)傾訴護理,患者自我傾訴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并適時給予反饋、鼓勵,同時與其進行合理溝通,就出現負面情緒因素進行疏導。(5)家庭支持,叮囑家屬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康復環境,同時加強心理疏導,通過鼓勵、安慰、關心等提高其康復信心。1.3觀察指標參考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從精神性焦慮因子(28分)、軀體性焦慮因子(28分)評價患者護理后焦慮狀態,分值56分,得分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3]。參考THI量表評價耳鳴患者病情,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嚴重。1.4統計學研究涉及數據以SPSS23.0分析,計數資料表達方式為(x±s),實施統計學t值檢驗;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n,%),實施統計學卡方(χ2)檢驗。兩個項目經統計學分析最終可得到P<0.05(有統計差異)、P>0.05(無統計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心理護理對骨科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

由于患者進入陌生環境,又缺乏治療方案正確認識以及預后正確認識等,進而影響各種情緒和患者的治療與護理依從性,更影響預后康復[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心理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前焦慮情緒的影響價值。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礎資料。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骨科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成2組。研究組,男20例(占66.67%,20/30),女10例(占33.33%,10/30);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為(43.50±2.50)歲。對照組,男21例(占70.00%,21/30),女9例(占30.00%,9/30);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為(43.35±2.75)歲。將兩組骨科患者的性別資料、年齡資料等作比較,均無差異性,P>0.05。1.2方法。研究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操作如下:組建專門護理小組,加強心理學知識培訓;護理人員給與心理支持,有效緩解自身情緒,以避免疼痛感加劇;心理護理按壓,有效舒緩其緊張情緒,并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協助調整適合體位;采取有效方式以轉移其注意力;若患者疼痛程度較高,則可遵醫囑給予鎮痛治療[2]。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心理狀態評分,護理后心理狀態評分,護理后護理滿意度。1.4統計學處理方法。兩組數據資料經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數據的計數資料用[n(%)]表示,數據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經x2檢驗、t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顯著。

2結果

2.1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無差異性,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數學焦慮心理原因及消除策略探索

數學焦慮是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關注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家從臨床的觀點把焦慮反應看作是帶有不愉快色調的正常的適應行為,而數學焦慮是一種特殊的學科焦慮,是個體由于預感到數學學習目標受挫,或者對克服學習障礙無能為力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行為表現及心理體驗。來自美國克利弗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阿什克拉夫特博士指出,他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名為“數學焦慮綜合癥”的疾病。他說,有時只是進行一次簡單的數學計算也會導致一直身體非常健康的人突然間產生極度恐懼的反應,從而引發這種疾病。阿什克拉夫特博士表示,患有這種綜合癥的病人往往在被迫進行數字計算時會感到血壓驟然升高,心跳加速而且記憶力減退。他認為,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由于將過多的精力浪費在了擔心和恐懼方面,所以反倒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答案。而無法與他人一樣計算出結果,這更加劇了他們的恐懼感。總之,數學焦慮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包括的內容很廣,焦慮可能是數字、代數運算、幾何證明、家長的懲罰、教師的批評、統計知識的欠缺等。

一、數學焦慮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是中小學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但也是最困難的學科之一,由于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等,使一部分學生產生特殊的情感體驗:對數學的恐懼感,伴隨的就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焦慮情緒。在對數學的基本認識上,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越來越感到數學是難的,成績欠佳的同學更有此感覺。對數學的喜歡程度初中學生達到70%以上,而到高中減少到只有一半甚至高三僅僅38.8%的同學喜歡數學。在明確表示不喜歡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因為數學太難,繁瑣枯燥,覺得與實際聯系不大,學了沒多大用。還有的學得不好,沒有信心,甚至對自己的大腦水平、智力產生懷疑,從而懼怕和躲避數學。一部分學生害怕記數學公式,對證明題嚴格的推理過程感到頭疼;常常在做題時咬筆尖,在草稿紙上胡寫亂畫,或呈抓耳撓腮狀;對數學考試更是感到恐懼。

2、學生的個性特點。狹隘的數學觀和學習目的使學生看不到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功能,重要數學思想方法的欠缺使之認為,數學只是枯燥乏味的公式和結論的堆積,數學認識活動也只是沒完沒了的繁雜的計算和煩瑣的論證。因此,他們大多數只把“升學”作為自己學習數學的唯一動力。不正確的數學觀,不持續的學習動力往往導致學生不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和行為: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死記硬背,在數學問題解決中盲目套題型,湊答案,以解題為目的,不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等,學習數學的方法主要是靠“記憶”而不是對問題的“理解”。有些學生認為數學是容易的(成績好的學生更是如此),而成績欠佳的同學多數感到數學是困難的,是一門運算繁瑣,枯燥無聊的學科,甚至認為數學可以區分聰明與否。越往高年級,特別是畢業班的學生也更容易產生這種畏難情緒。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這一部分學生存在數學焦慮.數學焦慮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消極的情緒.它對數學成績一定具有負面影響,應該徹底消除。

3、其他方面。教師的個性、教數學的方式、班風、校風,其中數學課的教授方式比數學課本身更易引起數學焦慮,大多數數學焦慮來自于數學教師和數學教學方法:如教師對差生的蔑視態度、對女生學數學沒有信心、偏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等。

三、消除數學焦慮心理的途徑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中焦慮心理表現與矯正

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由于對課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等卻缺乏足夠的認識許多學生課堂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適度的焦慮會對學習起到積極作用,而過度的焦慮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1.英語學中學生焦慮心理的表現和成因

1.1學生焦慮心理表現

因為存在學習英語特有的膽怯心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某些特定的行為,出現上課注意力分散,跟不上教學進度的狀況。如上課回答問題時,害怕回答錯誤會被教師批評、學生嘲笑,因此站起來時往往動作很慢,回答時聲音也很小,他們不能正確的發出單詞的讀音,有的甚至根本回答不出來。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小,和沒有焦慮心理的學生比起來,他們不愿意主動的思考和回答問題,也不愿意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他們在課堂上缺少了應該有的學習熱情。

1.2學生的焦慮心理引起的教學問題

學生的焦慮心理是妨礙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之一。焦慮心理較嚴重的學生,一進班級就會產生一種壓抑感,害怕上課,不愿意學習,遇到困難容易放棄。他們的學習成績也較差,在課堂上不敢說英語,聽說訓練課時他們害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長期焦慮,就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這些學生往往也會成為“啞巴英語”的代言人。受焦慮心理影響的學生如果課堂上長期不被提問,就會覺得上課不會提到他了,那么上課更容易開小差、做小動作、不動腦筋思考問題,偶爾被提到就更容易采取拖延回答問題的時間來解決,或者站起來回答也是含含糊糊,說不清楚。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影響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以及教學進度。

查看全文

精神角度透析焦慮心理成因

摘要: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創傷性事件的重復強化、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以及家庭綜合環境對焦慮心理形成的影響,對于個體焦慮心理的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焦慮精神分析潛意識沖突

焦慮是指因遭受心理沖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通常是由緊張、憂慮、煩惱、恐懼、焦急等眾多感受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復雜情緒狀態。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其表現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無明確對象的緊張不安、焦慮煩躁等精神性焦慮,還有表現出肌肉緊張、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軀體焦慮。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個體焦慮心理源于兒童早期經歷的內心沖突與防御,綜合的家庭環境因素更是形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1創傷性事件的重復與強化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危險情境可導致其焦慮心理的產生。在發展早期,兒童控制和釋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對較弱,最容易產生創傷感。伴隨創傷感出現的心理體驗就是焦慮。特別在幼兒時期,當母親離開時,幼兒就會產生創傷體驗,因為他們各種需要的滿足都要依賴母親。隨著幼兒的成長及各種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別是感知、記憶功能的完善,幼兒逐漸把母親的離開識別為一種創傷感出現的前奏或信號。也就是說,當母親離開時,兒童就會感受到一種危險的情境,因而產生焦慮體驗。父母的愛是兒童本能需要滿足的先決條件,喪失父母的愛與關懷意味著本能需要將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失去父母的愛與關懷的可能也被兒童知覺為危險情境,與此相聯系的焦慮也就成為“分離焦慮”。在現代一些家庭中,兒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別忙而無暇顧及家庭,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發展。如果父母特別是母親常以簡單、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對待兒童,這更易給兒童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導致其內心不斷體驗失去母愛的創傷情境,從而形成焦慮心理。

2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

查看全文

體育訓練論文:體育考生焦慮因素及心理訓練

作者:吳斗雷1,彭勇2單位:1.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焦慮根據其穩定性可分為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狀態焦慮則是一種暫時被動的情緒狀態,即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某個時刻個體所體驗出的焦慮程度,緊張和憂慮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識到的主觀感覺,這是狀態焦慮的主要特點。特質焦慮是個體在相對持久地人格特征中的穩定的個體差異,具有較經常性的心理特征。特質焦慮具有動機作用,是后天習得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在和種情境中都預先具有一種以特殊的情緒反映方式和程度對待事物的傾向,從而顯示出在許多情境中的一致性。

二建立克服體育高考考生焦慮的心理的調控對策

1.幫助體育考生建立正確的考試動機

許多體育考生把高考的成功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他們因此而背上沉沉的包袱,在考試之前產生考試焦慮從而影響其考試成績。如今有許多考生他們不是從小就經過系統的訓練,他們對體育訓練的長期性,艱苦性,枯燥的訓練特點,在心理上準備不充分,很難理解良好的訓練態度是通過長期的心理訓練加以培養的。因此,體育考生應該從樹立自身出發,走體育這條路,即鍛煉了身體又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建立終身體育觀。本著為國為名為社會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嚴格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訓練水平,努力實現自己的即定目標。

查看全文

高職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心理分析論文

摘要:英語聽力焦慮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以廣州某高職院校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揭示出聽力焦慮普遍存于學生的聽力學習中,進一步探討了聽力焦慮的成因,提出了相關教學應用策略。

關鍵詞:聽力學習焦慮;原因;應用策略

Abstract:TheEnglishlisteninglearninganxietyhasgainedagrowingattention.ThispaperpresentstheresultofresearchonEnglishlisteninglearninganxiety.TheresultsshowthatEnglishlisteninglearninganxietyisacommonplaceforHigherCollegeStudents.Thewriteranalyzesthecausedoftheanxietyandputsforwardsomeappliedteachingstrategies.

Keywords:listeninglearninganxiety;causes;appliedteachingstrategies

引言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情感因素,比如態度、動機、個性、自信、移情、焦慮等影響著語言的學習。語言學習焦慮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初期。自從Horwitz(1986)等人[1]設計出外語課堂焦慮量表測量學習者焦慮程度以來,外語學習焦慮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焦慮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普遍存在,呈中度負相關關系,并且研究進一步發現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聽力焦慮、閱讀焦慮和寫作焦慮的存在。本文在已有研究理論的基礎之上,通過實證研究,深入分析了高職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焦慮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教學應用策略。

查看全文

心理治療在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中應用

【摘要】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期望和現實的落差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焦慮感。本文運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技術,通過挖掘求助者已有的內在優勢和資源、尋找“例外”、用小的變化帶出大的改變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價值感,提升應對就業問題的能力,從而緩解就業焦慮。

【關鍵詞】就業焦慮;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大學生

近年來,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社會和高校的廣泛重視。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缺乏應對就業競爭力以及由就業競爭力引發的心理沖突的經驗,從而引發了就業焦慮感。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是相信一個人雖不能改變過去,但能致力于現在與未來,每個人自身都有潛在的資源和力量應對問題。運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技術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可以幫助求助者提高自我價值感,提升應對就業問題的能力,這對做好高校就業心態調整、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焦慮

大學生就業焦慮,即大學生在面對畢業求職問題時,對可能出現的無法實現最初就業目標的就業失敗情況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在求職過程中,家人的期望、同學的比較、急躁的心情、面試的失敗、自我效能感低、就業期望值高以及缺乏職業規劃意識等方面,都會引發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焦慮心理往往表現為產生危機感、失落感、不踏實感,出現焦躁、憂慮、煩惱、困惑、緊張等情緒,同時還會伴隨著諸如坐立不安、多汗、心悸、失眠等行為表現和軀體內部的生理變化。

二、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

查看全文

應激障礙焦慮癥與護理學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符合入組標準的72例住院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實驗組患者給予綜合性心理護理措施,通過心理護理與患者的互動過程,幫助患者獲得最佳的心理狀態,以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療效。結果實驗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結論心理護理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后遺情緒障礙有明顯療效,對患者的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創傷后應激障礙;后遺焦慮狀態;心理護理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1-3],治療側重于脫離應激源及藥物治療,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在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遺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抑郁。本研究試圖以心理護理手段對后遺焦慮狀態進行干預,以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選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符合CCMD-3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3.8±9.8)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5.7±10.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入組后根據病情給予抗精神病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2周(兩組患者均未用抗焦慮和抑郁藥),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同時實驗組心理護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體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發病原因不同以及焦慮程度的輕重,將相似發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為一組,每次1~2h,1周4次,采用以下形式:①講座方式,結合患者的焦慮癥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每次講解必須聯系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重點地闡述引起患者焦慮的原因,便于在個別心理護理時患者能充分暴露焦慮體驗。②組織座談討論,首先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鼓勵和誘導患者聯系疾病的實際和發病原因,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性格,結合目前焦慮體驗展開自由討論,盡量做到每一個患者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達到互相啟發,良性互動,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與焦慮有關的問題,以便個別心理護理階段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第2周個別心理護理:①細聽傾訴,目的是收集相關信息,建立信任關系,給患者以宣泄焦慮的機會。②支持與鼓勵,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持,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消除顧慮,鼓勵患者從心理創傷中走出來,使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第3周行為療法:①脫敏療法,讓患者逐漸去接觸會引起焦慮反應的事物、環境或情況,由少漸多,慢慢調節其程度,讓患者習慣,不發生焦慮反應。②全身松弛法,在安靜的環境下,讓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閉眼睛,按次序指揮自己的肌肉松弛下來,先是頭部,然后依次是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最后達到全身松弛的狀態。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調節,從而調節緊張的植物神經,通過生物反饋作用緩解焦慮情緒。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護理手段。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1.3療效評定:由兩名受過訓練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在一致性測驗后,于心理護理前后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測評。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減分率評定療效,痊愈:漢密爾頓減分率≥75%;顯進:漢密爾頓減分率≥50%;進步:漢密爾頓減分率≥25%;無效:漢密爾頓減分率<25%。1.4統計分析:應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0.0)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