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03:2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礎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礎音樂

基礎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受到“歐洲中心論”的主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在基礎音樂教育之中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如何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進行細致探究,闡述基礎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意義價值,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承;本土

本土音樂(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區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出該地方特色的音樂形態。本土音樂文化是某個地區的群體在歷史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伴隨勞動過程的自發的、瞬時的創作出來、表現生產生活的音樂產品。本土音樂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學內涵、文化精髓、民族氣質,能夠體現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學思辨、審美情趣。隨著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巨大的困難,很多戲種、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樂文化是將某一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風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聚集了區域民眾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學校是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作為重要傳承途徑,因此在基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本土音樂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接觸掌握本土音樂。本土音樂和文化背景有共生關系,隨著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等交叉學科興起,應該將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文化形態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和考察,注重音樂產生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樂文化。

一、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的音樂新課程改革中指出:“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該項要求的提出為當前的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結合所在區域的本土音樂文化特殊性,充分發揮地方音樂課程有效資源,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音樂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每個民族音樂都具有它的存在價值和特殊性,因此這些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發展。音樂教育具有文化傳承功能,教育者有責任義務將本土音樂文化滲透于音樂課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學校音樂教育。(二)本土音樂有利于文化生態發展平衡。我國本土音樂文化有著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長期忽略自身的音樂文化傳統,就等于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抹滅自己的未來發展,這種表現也將會影響全球音樂文化生態系統的失調。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熱烈關注,而不同的社會種群對于新媒體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的。從人類誕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可以統一引領各國文化標準。如今人類文明已跨入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遞速度可想之快,知識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態,在大量文化堆積中,要想從中獲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視本土文化傳承。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必然要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本土音樂文化,把握好基礎音樂教育這個平臺。(三)全球化視野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訴求。當今世界發展逐步走向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極易被同化,這是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各個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為文化同質化帶來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沒落,至此導致本土文化的泯滅,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質的根本要求。設想若世界只單一存在一種文化,是多么單調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觀認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凝聚了區域群體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樣當今音樂教育應該體現出多元文化觀點,音樂并不能只傳授單一的音樂本體。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對其本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發展,進而才能對本土音樂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能夠豐富基礎音樂教育的內涵和認同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礎教育應該探索開發地方文化,從本土音樂本身蘊含的特殊性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充分討論和挖掘本土音樂特色來引導學生感受多元音樂文化,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

二、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方法策略

查看全文

基礎音樂吸納民族音樂的有效性

21世紀迎來了全球的教育革命,人們普遍意識到,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其中藝術教育的價值凸現出來,它在加強情感教育、開啟多元智力、拓展人文視野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音樂文化既是最能夠代表一個民族本質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現象,又是最能反映各個不同民族特點并且可以直接感受與交流的世界文化現象”。①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出臺正是在這樣一個國際、國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是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重大舉措,同時也適應了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了一個重要的課程理念,即“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地方民族音樂,并將民族音樂納入教學實踐。地方民族音樂,也稱民間音樂或鄉土音樂,它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音樂歷史、音樂類型與音樂形態,它與當地建筑樣式、繪畫風格、手工藝品、園藝技術、烹飪技藝等一樣,都屬于民族、民間和地方性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各個組成部分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地方民族音樂包括:民歌、民族舞蹈音樂、說唱音樂以及地方器樂等。本文將民族音樂的視野框定在學生所賴以生存的空間區域,探討的是基礎音樂教育吸納學生自在于生存空間范圍內的地方民族音樂,以此探討地方民族音樂融合于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一、基礎音樂教育吸納地方民族音樂是積極構建

“母語音樂文化”體系的重要選擇20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音樂教育不管是從理論觀念、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都是以西方音樂的音樂理論體系切入,教育格局仍然突出西學為重的特點。盡管很多學者為建立民族音樂體系付出了艱苦的探索與努力,但仍然沒有形成以中國音樂體系的格局,民族音樂仍然只是點綴而沒有形成主流。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對民族音樂認識不足,尤其是在音樂教育中對發生在人賴以生存空間的地方民族音樂的漠然態度,對地方民族音樂從心靈深入缺乏美的認同,致使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僅僅流于形式。地方民族音樂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的曲調和節奏,更在于其所處的境域系統的自在表達,離開特定的境域,民族音樂也就不復存在。筆者曾對安徽省2010年“音樂國培計劃”部分學員的音樂教學情況進行過抽樣調查,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校的音樂教學沒有將學校所在地的民族音樂吸納到教學中來,他們坦言,基礎音樂教育對待民族音樂的態度是“雷聲大而雨點小”,對于地方民族音樂教育仍然停留于知識層面,突出的表現是,缺乏音樂藝術所應該給予學生的“精神家園”,學生的聽覺根本沒有觸及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現實創造性音響。另據調查,淮南地區的學生對淮河流域重要的藝術花鼓燈知之甚少,對推劇更是一無所知。長此以往,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音樂事件很漠然,這便是“母語音樂文化”嚴重缺失的典型表現。誠然,在當下音樂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草根文化中的經典一直處于被忽略的邊緣,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經典確是人類的寶貴遺產,中國民族音樂的基因攜帶著深邃的母語文化代碼。

地方民族音樂文化中透射出祖輩傳承下來的、純樸純真的、帶著祖先原始氣息和韻味的生產生活方式,每一個民族或族群都會在他們的音樂中融入強烈的族群認同和審美價值,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音樂藝術又具有超越某一特定民族和族群的“人類價值”。應該承認,地方民族音樂有其自身特殊的成長經歷和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作為文化物品之一的地方民族音樂之所以具有傳統的含量,是因為它生長在相對原生態的氛圍里,它之所以具有歷史意義,是因為只有在一個具有清晰歷史脈絡的環境孕育中,其源流和特質才能夠得到認定,歌舞藝術,不能被帶走,也不能被購買,只能在當地欣賞,它屬于一種特殊的符號藝術,此乃真正“好的藝術”,“有用的藝術”。布洛克認為,所有與音樂舞蹈有關的藝術,其主要特征都是語言性的。語言性交流不僅是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時它也構成了音樂和舞蹈形式的基本要素,唱歌除了實際上使用的語言外,還帶有與語言活動相關的發音、節奏等,而這些與語言活動相關的發音和節奏確實是“母語文化”的實在性物質基礎。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教授強調:“我們的美育,不光是要學生會唱歌、會跳舞,而且要讓孩子們在藝術中尋找到精神家園。”如何在藝術教育中尋找精神家園?筆者之見,基礎音樂教育的任務應該首先在“生活家園”中尋找“精神家園”。也就是說,構建“母語音樂文化”必須首先依托于人所賴以生存的地方民族音樂。“鄉音難改,鄉情纏綿”,民族音樂是音樂文化中的“母語”,我們應該真正讓他們在藝術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基礎音樂教育吸納地方民族音樂是傳承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

音樂課程具有怎樣的價值?《音樂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表述,即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毋庸置疑,各個地區都生存著特色鮮明的音樂文化,發生在學生身邊鮮活的音樂故事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基礎音樂教育理所當然地應該將之列為直接的學習內容,以實際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為傳承地方民族音樂文化做出貢獻。需要明確的是,在音樂教學中吸納地方民族音樂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們要真正以欣賞的眼光和仰視的態度來承認和肯定它的美,要用美的眼光來審視藝術家以獨特的技藝,通過技術化到藝術化的過程制作出來的只屬于這一族群和音樂產品特性的、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的音樂作品。

查看全文

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農村的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目前,農村音樂教育中還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對音樂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等一些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現狀對策

音樂教育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美人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于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因此對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進行思考,探討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并提供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基本對策,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備不完備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基礎知識環節師生互動探討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為了追求教學效果的最佳,同時充分發揚和實踐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一般都比較注重在小學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對于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尤其如此,小學音樂課堂因為其顯著的特點,也更加注重師生互動的效果與頻率。必須強調和指出,小學音樂的基礎知識對于夯實學生音樂功底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沒有一個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小學生的音樂底子就打得薄,不利于今后的長遠發展,而為了追求教學的效果性與保障小學生音樂知識的系統性,我們針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特點和師生互動的基本實踐,從而提出在教授小學音樂基礎知識環節上如何達到師生互動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小學音樂;基礎知識;師生互動

一、音樂基礎知識環節師生互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互動的切入點起到引導作用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任課教師尤其要注意到如果想要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那么在教學的一開始階段就要為學生設計一節課堂的良好的課堂切入點,俗話說就是互動的“引子”,有了互動的良好引子,那么接下來的互動過程及互動結果也一定會是令人滿意的,所以這個切入點設計的好壞與否,直接關系著師生互動的效果及小學生們的學習進度。良好的互動切入切入點應該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上:第一,任課教師內心熟知學生知識的學習情況,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課堂切入方式。比如任課教師可以在回顧之前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們設計互動的切入點,但一定要注意,這樣的切入點的設計必須起到銜接前、后知識的作用,唯有這樣的設計方案才能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第二,切入點的設計要綜合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點以及同學們的學習難點。互動切入點的設計之所以考慮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乃是為了保證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不太愿意與老師配合自己并不感性趣的課堂互動的,之所以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難點,是因為,難點往往是學生們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全部理解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又往往是在考試中經常碰到或者是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只有在結合小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學生能把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學到手,才能起到師生互動的良好效果。第三,盡管課堂師生互動一點要考慮學生的意見以及結合學生的興趣,但這一做法并不是絕對的。這是因為教師是最知道知識的內在規律的,也是最懂得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互動課堂的切入點設計得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這樣的切入點才是具有實踐價值和實踐意義的互動課堂的切入點。

(二)知識的基礎性起統領作用

查看全文

小議對音樂基礎教育的思索

內容摘要:在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的國家課程標準的同時,對我國傳統音樂進行深刻的反思,對舊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所形成的教學模式、基礎知識教學、識譜教學、音樂欣賞教學、本位等普通音樂教育中的弊端進行審視和思考。在實施新課程標準過程中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價值觀,改革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從而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把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關鍵詞:音樂教育價值觀教學模式基礎知識

伴隨著課程改革,教育部出臺了新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在實施過程中,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更是搞好課程改革實驗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觀念根本轉變,又是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同時,有必要對我國傳統音樂教育進行深刻的再反思,這樣有助于我們轉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來推進課程改革。

一、中外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差異。

長期以來,我國和一些音樂教育發展迅速并對國際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家,如德國、匈牙利、前蘇聯、日本等國家在音樂教育價值觀上存在著一些差異。

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首先關注的是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巨大作用。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達,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人。

查看全文

音樂課程基礎教育研究

音樂課程做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多年來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展的問題,尤其是音樂課程是整個基礎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難以跟上21世紀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因此,在音樂教育面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的今天,如何加強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是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一大舉措。《標準》的研制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指導思想,在認真總結和充分吸收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力求超前與創新,在立足中國教育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力求面向世界,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領會新課標,把握新教材

面對新出臺的音樂課程標準和新編的音樂教材,怎樣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最關鍵的就是要盡快更新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新觀念從哪里來,主要來自于加強學習。通過多次的培訓學習,我還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2003年的沈陽學習,我認識到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通過聽專家的報告(看錄像),使我明確了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懂得了課程改革必須從課程功能、結構、內容、評價、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樹立了課程意識,初步形成了新的課程觀,即對課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課程局限于“知識”“學科”“教學科目”等狹隘的范疇。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明確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現、學生觀等。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主動、探究、合作。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

通過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和參加教材培訓,使我充分認識到,《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貫穿著素質教育的思想,突出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文化傳承價值等。根據音樂藝術的特征和現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審美認識規律,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明確了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展示出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立足于學生音樂學習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科學教育觀的突出體現。它的突出特點是: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通過進行教材培訓,我了解了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明確了教材所體現的四個教學領域:即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二、樹立新觀念,上好音樂課

查看全文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向,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說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也是一門感情的藝術。音樂會引發人的一系列知覺。通過知覺我們才可以感受音樂、了解音樂進而學習音樂。《新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然而音樂教育本身,不論是聲樂、器樂亦或是理論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一種技術和技巧的學習。如何將音樂教育真正轉變為情感的審美教育和技術技巧的教育,或者說如何將兩種教育緊密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成為了當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我覺得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從我們如何感知音樂這一步做起,即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知覺。

一、音樂知覺的概念界定

(一)音樂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不僅能反映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按事物的相互關系或聯系整合成事物的整體,從而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象。音樂知覺最重要的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是從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的要素。這種音樂知覺能力與注意、記憶、興趣、愛好有著密切的關系。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二者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因此,音樂知覺可以分為對音高、節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調式調性和曲式、復調、和聲、情感、審美體驗等方面的感知。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形成對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的前提和基礎。

(二)音樂知覺組成要素

通過以上概述,我們可將音樂知覺的組成要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過聽覺就可以得到的音樂組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音高、節奏、音色、旋律、調式調性、曲式、復調、和聲等。二是對音樂的“引申要素”的感知。這些要素包括對音樂情感、審美體驗和創作風格,創作意義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稱之為“引申要素”,是因為這些要素本來也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組成要素不是我們可以通過聽覺感知就可獲得。而是我們需要利用或者結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獲得的。例如通過老師的講解,書籍資料的介紹,我們能了解到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以及音樂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們根據自身不同的人生閱歷傾聽音樂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查看全文

音樂教學基礎性與實踐性論文

摘要: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音樂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整套小學音樂教材都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與學生參加音樂的藝術實踐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使學生能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有效地提高音樂素質。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教學;基礎實踐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使所有適齡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這是現代化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音樂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整套小學音樂教材都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與學生參加音樂的藝術實踐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使學生能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有效地提高音樂素質。

音樂課的實踐性、技術性很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練習。這套教材所設唱歌、欣賞、音樂知識教學內容,較好地體現了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的要求。為減輕學生負擔,教材中所設計的練習,是課堂內的練習,又是課外作業。

練習的設計,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1注意使學生通過練習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學生在認識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學習八分音符時,教材中采用了直觀,形象的圖表,將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時值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過跟著教師唱含八分音符的練習,或請學生數一數所學歌曲中有幾個八分音符,提高了學生識別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著老師拍手的練習體驗八分音符的節奏感。有了這些有目的、難易適度的練習,久而久之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經練習后轉化為能力。

查看全文

多媒體課件與基礎音樂教學論文

一、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音樂教育模式的變化。在音樂教育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目前基礎音樂教育的模式也在順應需求不斷變化,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斷更新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本身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從生硬的灌輸知識到積極引導和教育,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成為主動學習、敢于創新,學生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展示才華。

(二)學生對學習音樂不夠重視。學生不重視音樂,一方面是受音樂理論知識枯燥無味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的引導不到位,由于教師缺乏對于音樂學習思維的正確認識以及音樂教學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引起學生興趣方面有所不足。

二、多媒體音樂課件在基礎音樂教學應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多媒體音樂課件,作為一種可以實現聲音、畫面有效融合的綜合手段,不僅能完善課題知識,也能做好必要的知識延展,對于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

(二)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在多媒體音樂課件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豐富的知識鏈接使得學生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在頭腦風暴中,能夠形成活躍的思維模式。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課程基礎知識教學初探

【摘要】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教學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不感興趣,教師也感到很茫然。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對小學音樂課程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著重從演唱、演奏、欣賞及自主探究等教學途徑探討小學音樂課程中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音樂;音樂理論知識;教學

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是良好地表現音樂的根基,其重點難點在于識讀樂譜。國家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能夠掌握識讀樂譜的能力。如何讓學生逐步提高對音樂的興趣,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課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師的理念跟不上。教師的理念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大部分音樂教師都認為音樂理論基礎知識非常重要,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過度重視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還有一些教師看到音樂知識的教學收效甚微,干脆繞道而行,課堂上很少涉及音樂理論基礎知識。(二)學生不夠重視。音樂課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樣,學生喜愛演唱,甚至還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簡單的音樂知識,就會出現很難掌握的情況。這節課學了下節課忘,這學期學了下學期忘。另外,音樂課時的限制、學校的配合、家長的支持等因素也會對音樂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教師和學生這對教學共同體方面的原因。

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