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23:43: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結直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結直腸腫瘤外科治療思索
結直腸腫瘤致腸梗阻是結直腸腫瘤晚期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結直腸腫瘤致急性腸梗阻的發生率及病死率高,由于結腸梗阻多為閉袢性梗阻,一旦出現典型腸梗阻表現時,臨床處理非常棘手。選擇處理方法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治療方法更加多樣化,并基本趨向于一期切除吻合術或結腸次全切除吻合術[1]。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結直腸腫瘤并急性腸梗阻患者97例,均行手術治療,現回顧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7例,其中男52例,女45例,年齡21~84歲,平均58.1歲;右半結腸癌32例,左半結腸癌28例,直腸癌37例;中、高分化腺癌56例,低分化腺癌28例,黏液腺癌13例;DukeB期44例,C期41例,D期12例。均通過腹部X線片、CT、超聲、腸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以及術中冷凍病理切片明確診斷。本組病例均于入院前1~15d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表現,主要為腹脹、便秘、惡心、腹痛、肛門停止排便或僅少量排氣。30例入院時表現為完全性腸梗阻。
1.2治療方法
1.2.1圍手術期處理
結直腸癌藥學監護分析
結直腸癌在我國較為常見,其是一種惡性腫瘤,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變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過去十年的發病率逐年提高[1]。結直腸癌等確診時已經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且部分手術治療患者發生轉移或復發[2]。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采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聯合治療,分析其產生的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確診為結直腸癌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42~75歲,平均(61.78±7.56)歲,結腸癌32例,直腸癌28例;研究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41~76歲,平均(61.98±7.66)歲,結腸癌34例,直腸癌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口服卡培他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3024)500mg/m2,2次/d,連用兩周,停藥一周。3周一療程,共服用3療程,如病情繼續惡化或不耐受時停止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用奧沙利鉑(費森尤斯卡比(武漢)醫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3892)85mg/m2進行稀釋,與5%葡萄糖混合,靜脈滴注3~4h,容量500mL,治療第1d注射一次后停藥20d,3周一療程,共3個療程。1.3療效判定標準。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為未發現新病灶并維持腫瘤4周以上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為未發現新病灶,腫瘤消失范圍50%以上并維持4周以上;穩定(SD)為腫瘤消退范圍小于50%;無變化(PD)為病灶未消失,腫瘤未有變化[3]。依據功能狀態評分(KPS)標準和體力狀況(ZPS)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分,KPS滿分為100分[4]。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客觀緩解率與臨床收益率顯著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周后,研究組KPS(85.36±5.78)分、ZPS(0.95±0.19)分;對照組KPS(74.21±6.34)分、ZPS(1.21±0.21)分。研究組KPS得分顯著比對照組高,ZPS得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結直腸癌實驗研究進展與前景
近年,結直腸癌外科無論在臨床研究還是基礎研究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早期篩查、早期診斷的手段不斷豐富;結直腸癌發病相關的信號通路、基因及表觀遺傳學改變進一步得以揭示;一些用于結直腸癌的預防性藥物得到證實和應用;對直腸癌浸潤及轉移規律的揭示,使大部分低位直腸癌得以保肛,術后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更多的臨床試驗支持;預測化療療效的生物標志物不斷被揭示,使得個體化治療成為目前結直腸癌領域耀眼的亮點之一;靶向藥物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轉移性結直腸癌的療效;新輔助治療、新型化療藥物及方案的出現,使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率和生存率得到顯著改善。總之,以手術治療為主的多學科聯合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已經形成,結直腸癌外科的研究已步入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學、藥理學及臨床醫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轉化醫學時代。現就近年結直腸癌外科取得的主要研究進展進行回顧和展望。
一、人群篩查及早期診斷
對正常人群進行篩查,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篩查手段主要包括:(1)大便隱血試驗(FOBT);(2)復合FOBT(先進行FOBT檢測,若陰性,每1~2年復查1次,若陽性,則行結腸鏡檢查);(3)乙狀結腸鏡檢;(4)全結腸鏡檢。研究顯示,大便隱血試驗的敏感性約14%,篩查價值低。結腸鏡檢準確性高,并且可同時去除存在的息肉,因此被推薦為結直腸篩選的首選。近期研究證實,乙狀結腸鏡檢篩查能將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33%和43%。全結腸鏡檢作為結直腸癌的篩查手段安全、有效,從理論上說應該比乙狀結腸鏡篩查更有效,但是,目前尚缺乏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研究證實其篩查價值。近年,一種新型無創的結直腸檢查技術——cT結腸成像技術(CTC)為結直腸篩查提供了新的選擇。研究顯示,CTC對于直徑≥1cm的結直腸癌或息肉的診斷準確率可達90%。CTC實現了無創化結直腸檢查,但費用較高,其篩查的價值也需進一步研究評估,因此,要將該技術作為常規篩查手段尚為時過早。糞便基因檢測是近年發展的基于分子水平的早期無創檢測結直腸癌的技術,主要包括:糞便RNA檢測、DNA突變檢測和DNA甲基化檢測。糞便RNA檢測較簡單、成本低,但是,糞便RNA易于降解、提取步驟復雜,其結果受糞便離體時間、保存條件等因素影響,結果穩定性差。糞便DNA突變檢測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多基因聯合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90%以上,但價格昂貴($625),所需糞便樣品量大(高達30g),故該篩查方法仍未得到推廣應用。近年研究表明,DNA局部區域特別是啟動子的CpG島處于過甲基化狀態是結直腸癌發生的早期事件,因此,糞便DNA甲基化檢測可望成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的一種新的非常有前景的方法。但對該方法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藥物預防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高居第3位,并呈上升趨勢。因此開發化學預防藥物對于結直腸癌的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對結直腸癌的預防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盡管現有研究顯示多種NSAIDs藥物對結直腸癌、腺瘤有抑制作用,但迄今被用于臨床預防的藥物只有塞來昔布(celecoxib)。研究顯示,塞來昔布可顯著抑制家族性腺瘤病(FAP)患者結直腸腺瘤形成,因此,美國FDA已批準該藥用于FAP患者的臨床輔助治療。但是,近年一項名為APC(AdenomaPreventionwithCelecoxib)的臨床RCT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塞來昔布可顯著降低結直腸腺瘤的風險,但是同時也顯著增加了發生心血管意外、中風的風險,這使該藥的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阿司匹林是近年唯一被臨床RCT研究證實具有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NSAIDs藥物。2010年發表于Lancet的一篇薈萃分析發現,口服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今年一個臨床RCT研究證實,林奇綜合癥(1ynchsyndrome)患者每日口服600mg阿司匹林片可使結直腸癌發病率降低60%,同時也顯著降低林奇綜合癥相關癌的發生率。但是,阿司匹林存在導致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目前其安全劑量、使用療程等還需要進一步臨床研究確定,因此還不能推薦作為常規預防用藥。
三、外科治療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室護理的療效
【摘要】目的分析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手術室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在我院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68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護理,研究組則實施手術室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患者滿意率。結果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患者滿意率和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手術室護理,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手術室護理;臨床效果
近幾年,國內結直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不斷升高,嚴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而該疾病的病因仍然沒有明確[1]。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以手術為主,由于部分患者對于手術不了解,不能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基于此,本文簡析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手術室護理的效果,詳解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資料
選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于我院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68例。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4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在41~75歲,年齡平均為(61.0±4.7)歲;研究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齡在44~73歲,年齡平均為(60.0±4.2)歲。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護理,研究組則實施手術室護理。兩組結直腸癌患者各項基礎資料比較,P>0.05,可行下文的比較。
結直腸癌診療培訓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對規范化培訓醫生從醫德教育、醫患溝通、腫瘤患者人文關懷、臨床思維培養、信息化教育、臨床示教及多學科協助診療(multipledisciplinaryteam,MDT)等方面開展臨床教學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介紹這種具有腫瘤學專科特色的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培訓的臨床教學模式。
關鍵詞:結直腸癌;規范化治療;多學科協助診療;教學模式
結直腸癌規范化治療包括規范的臨床診斷、術前精準分期并經過多學科協作診療(multipledisciplin⁃aryteam,MDT)討論后制定治療策略以及術后輔助治療與術后復查檢測一系列環節。其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早期發現率、診斷率,從而通過合理規范的治療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從而使患者從中獲益。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經過數年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經驗,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針對臨床規范化培訓醫生(以下簡稱“規培醫生”)專科教學模式。
1教學方法
1.1醫德教育。“百年種樹、十年樹人”這就是教育工作者不斷進行培訓教育的使命,醫學專業的教育顯得更加重要。規培醫生經歷了本科及碩士研究生的教育階段,但是面對目前逐利圖快的大背景下,醫學專業教育者不僅要具有臨床知識和技能,還要向學生傳授醫德觀念。臨床教師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將此理念記入心中。此外,我科的規培醫生來自全國各地,科室會安排合理的學習制度,使其能學習到不同的病例以及各個專家的醫療技術及方法。1.2入科培訓。規培醫生入科前授課老師會集中進行授課,告知規培老師科室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自我介紹、科室專家主要專長、科室人員分組情況、工作流程、規整制度和需要的注意事項。通過交流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之前所學的專業、研究方向和希望學習的內容等。1.3診療規范化培訓。規范化病歷書寫能力已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進行培訓,針對規培學生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臨床思維能力的鍛煉。否則,學生會對此產生厭惡心理而進入被動學習。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授課老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臨床思維能力的鍛煉貫穿整個診療過程,也是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培訓教學模式中重要的環節。規范化病理書寫可以體現學生對患者疾病的診療思路,促進學生思考問題并帶著問題對相關困惑問題進行文獻查閱。例如:準確的低位直腸癌術前進準分期是實現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的前提。而要做到精準分期,就需要告知學生需詳細了解病史、細致的直腸指診以及較為全面首診基線檢查資料,從而得出結論。對于臨床上常見的進展期低位直腸癌而言,治療方案上需要個體化治療,尤其是對于局部病情偏晚期的患者應采用術前新輔助放化療聯合手術治療方案,但是由于新疆地區社會經濟狀況存在差異,加上患者及家屬存在傳統觀念等因素,部分患者會拒絕采用新輔助治療,并要求直接手術。此時,將患者的局部病情、家屬及患者的意愿、治療方案的選擇都應納入考慮范圍,結合NCCN治療指南及相關文獻分析對比各自的優缺點,并在病歷中加以記錄,從而得到一個很好的規范化治療方案。此外,授課老師在教學查房的過程中灌輸和培養循證醫學理念,讓學生知道醫學除了經驗性治療之外,對于腫瘤的治療仍需堅持循證依據。循證醫學概念已逐步得到發展并根據不同的證據級別來指導結直腸癌的治療措施是否合理規范。譬如,對于早期直腸癌的治療問題是有循證醫學依據的,按照《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5版)》,T1期患者方可行局部切除或ESD治療,同時還需根據腫瘤的直徑、術后切緣、分化程度及有無危險因素等情況決定,而并非憑個人的感覺進行局部治療,耽誤了患者最佳治療時機。1.4理論學習。晨會早教班結合定期理論學習制度。科室要求規培醫生進行夜班值班工作,并在晨會中匯報前日手術病例,通過上級醫生的匯報說明當日手術中的情況及所遇到的特殊情況,使規培醫生能在匯報中得到啟發和學習。同時科室定期進行業務學習及周二固定時間的MDT討論,內容包括結直腸外科疾病的基本理論及最新進展,并通過微信建群的方式進行討論新技術、新觀念。例如ERAS理念的提出,其內容包括:(1)多模式鎮痛;(2)術后早期下床活動;(3)術后早期進食飲水;(4)避免或減少使用鼻胃管;(5)控制性輸液避免過多或多少的液體輸注[1]。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采取多種模式來控制患者圍術期的病理或生理變化,能夠有效地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后[2]。上述內容都是在教科書中無法及時獲得的知識。1.5手術示教。手術示教和手術視頻相結合。如何讓規培醫生能夠掌握結直腸癌手術是規培教育關注的重點之一。授課老師先通過圖譜進行術前手術步驟及切除范圍的介紹,然后結合錄像視頻等方式,包括經典手術方式(如Dixon,Miles和Hartmann)進行介紹,另外對其進行直腸系膜切除術(TME)、結腸全系膜切除術(CME)、低位保留植物神經功能直腸癌側方淋巴結清掃(LPND)等術式進行示教,通過講解,盡量安排規培學生進行腹腔鏡扶鏡手工作。這樣可以在上級醫師的指導下對于手術過程進行理論聯系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帶教,這種科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1.6科研思維的培養。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開展臨床工作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結直腸癌病例資料,科室先后培養了多名博士研究生,申請并獲得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科研臨床工作并進是胃腸外科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目前結直腸癌疾病的治療在國內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進展,但是對于新疆地區的發病規律及特征以及患者的預后情況總結甚少,所以必須加強開展臨床科研加深對該疾病的進一步認識。對于規培醫生而言,可以在平時的業務查房過程或MDT討論過程中,胃腸外科通過開展熱點爭議問題進行小講座,并在期間進行交流文獻檢索的途徑和方法,如醫學統計學的應用、撰寫文章與課題等。此外,還可以在術前給予相應的科研任務,讓其知道臨床標本的正確取樣和保存、病例資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等。
2教學效果
結直腸癌切除術外科護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圍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圍術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術后相關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d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BP、PF、RP、MH、RE、SF、GH和V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圍術期的效果顯著,明顯縮短了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結直腸癌;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圍術期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老年男性居多[1]。該病病因主要與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癌、遺傳、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生活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其臨床癥狀早期不明顯,隨著癌腫發展,表現為腹痛、便血、腸梗阻、發熱、貧血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是治療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恢復快的優點,但術后患者易出現疼痛和惡心嘔吐、切口感染、腸梗阻、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一系列并發癥,且手術創傷易引起患者生理應激反應并造成心理負擔,故在圍術期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對輔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而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是從減輕圍術期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角度出發,可極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并發癥[3-4]。鑒于此,本研究為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圍術期中應用效果,選取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內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病癥;②體質量指數(BMI)>18kg/m2;③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分級Ⅰ~Ⅱ級,TNM分期為Ⅰ~Ⅲ期,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KPS)≥70分。排除標準:①具有惡性腫瘤遠處轉移和放化療治療史者;②具有凝血功能、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有語言、聽力和精神障礙者;④合并腸梗阻、慢性腸炎、腸壞死或胃腸道動力障礙者;⑤不配合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對照組男36例,女17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4.64±12.78)歲;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35例;ASA分級:Ⅰ級20例,Ⅱ級33例;腫瘤部位:結腸癌28例,直腸癌25例。觀察組男35例,女18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5.11±12.83)歲;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34例;ASA分級:Ⅰ級21例,Ⅱ級32例;腫瘤部位:結腸癌27例,直腸癌2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2d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疾病知識并進行健康宣教,消除恐懼、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術前12h禁食,術前6h禁水;術前24h和術前12h分別進行一次腸道準備,術前晚和術晨各進行一次清潔灌腸;常規放置胃腸減壓裝置(肛門排氣后再行拔除),放置導尿管(首次下床活動后拔除)。②術中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2d確定無膽漏后拔除),術中充分補液。③術后使用阿片類藥物鎮痛,充分補液,待肛門排氣后方可飲水、飲食,循序漸進過渡到流質飲食。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圍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術前。①術前2d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圍術期手術方案、注意事項、術后不良反應等,通過心理疏導、情緒安撫及成功案例分享,緩解緊張、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②術前3d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前1d以流質飲食為主,術前6h禁食、2h禁水,術前2h口服800mL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口服同量木糖醇溶液),不做腸道準備。(2)術中。術中于切口下注射0.25%鹽酸羅哌卡因10mL浸潤麻醉;保持手術室環境溫度25℃、濕度60%,補液總量少于2000mL,使用液體加溫裝置將所輸液體溫度加熱至35℃,腹腔清洗液溫度加熱至37℃,使用加溫毯保持患者體溫恒定(37℃左右);術中不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和胃管,手術開始前再放置導尿管,避免術后并發癥發生。(3)術后。對于放置導尿管的麻醉清醒后的患者,術后24h內拔除導尿管。給予止吐藥鎮吐和丁派卡因鎮痛,術后2d補充所輸液體總量少于2000mL,視情況調整補液量,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麻醉清醒后4h口服200mL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口服同量木糖醇液體),并給予熱敷、按摩措施協助患者排尿;術后6h可飲溫開水或溫鹽水50mL左右,待肛門首次排氣后進食流質飲食,1d轉為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去枕平臥6h,麻醉清醒后取左或右半臥位,更換體位間隔為2h;術后1d協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四肢伸展、坐起等自主活動,盡早下床行走,可在病房、走廊等處走動鍛煉,并逐漸增加運動量,切勿過度。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術后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2d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滿分10分,0分為無疼痛,1~4分為輕度疼痛,5~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分數越低表示疼痛越輕[5]。(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合并尿路感染、膽漏、腸梗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3)生活質量。術后1個月利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從軀體疼痛(BP)、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心理健康(MH)、情感職能(RE)、社會功能(SF)、總體健康(GH)和生命活力(VT)共8個維度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4]。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軃±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優質護理對結直腸腫瘤切除術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空氣壓力波治療儀聯合優質護理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術后生命質量的影響。方法按照信封法將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的97例結直腸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實施優質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空氣壓力波治療儀,對兩組術后恢復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導尿管留置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實施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干預聯合空氣壓力波治療儀可促進術后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結直腸腫瘤;微創技術;腹腔鏡;優質護理;空氣壓力波治療儀
結直腸腫瘤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的病死率僅次于肺炎,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該疾病患者,但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速度慢,患者接受度往往較低。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的應用范圍愈發廣泛,且該術式所需費用低、術后恢復期短、創傷小,備受醫務人員以及患者的青睞,但與此同時,患者對于與手術相適的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空氣壓力波治療儀借助反復充放氣促進循環壓力的形成,能夠對血液流動起推動作用,改善患者預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癥狀的發生率。本研究旨在探討優質護理聯合空氣壓力波治療儀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術后生命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信封法將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的97例結直腸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39~78歲,平均(53.16±3.76)歲。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37~80歲,平均(53.23±3.8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結腸癌的規范化診療指南》[2]中關于結直腸腫瘤的診斷標準;治療依從性良好;無放化療史;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腦血管疾病;情緒不穩定或嚴重精神疾病;中途轉院治療;妊娠及哺乳期。
結直腸癌患者醫護一體化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在結直腸癌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行手術的95例結直腸癌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8例)和研究組(4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對患者進行圍術期的護理,研究組采用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對患者進行圍術期的護理。比較兩組焦慮、抑郁程度、術后疼痛程度、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結果術前1d、出院前1d,對照組SAS、SDS評分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術后第1、3、5天,對照組疼痛評分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研究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可降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疼痛程度,縮短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天數,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結直腸癌;圍術期護理;焦慮;抑郁
在圍手術期聯合應用護理學、疼痛控制及先進的外科學技術,加速手術患者早期康復,使患者并發癥減少、住院時間縮短的一系列圍手術期優化措施[1],即稱為快速康復理念。醫護一體化是指醫護之間形成了一種分工合理、職責明確、信息共享、密切聯系、相互協作的良性團隊工作模式,醫、護、患之間又達成了一種互相尊重、互相配合的信任機制,對于有效改善患者術前、術后的緊張焦慮等情緒,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多家醫院已經陸續開展對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的研究,并且認為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在醫護合作小組協同化,醫護的科研水平提高及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控制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3]。我院將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結直腸癌患者的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5例結直腸癌患者,按入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研究組(47例)。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②年齡18~70歲;③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④無智力及認知障礙。排除標準:①手術過程中發生意外不能繼續手術的患者;②完全性腸梗阻表現者;③手術后不配合的患者。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8.19±10.23)歲;文化水平:中學以下33例,大專以上15例。研究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9.53±11.45)歲;文化水平:中學以下32例,大專以上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患者入院后,護士接診患者,給予入院宣教,醫生詢問病史,下達醫囑;患者住院期間,醫生按自己的時間查房,護士執行醫囑,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術前1d晚上給予清潔灌腸,22∶00后禁飲食,手術當日晨留置胃管及尿管;術中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手術后常規使用阿片類藥物止痛,胃腸道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進食流質飲食。護士不參加醫生的查房及術前討論,醫護之間溝通較少,但護士熟悉患者病情,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采取治療和護理措施。研究組將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結直腸癌患者的護理,即由固定的醫生(1名主任醫生、1名主治醫生、1名住院醫生)和護士(1~2名N3崗護士、2名N2崗護士、2名N1崗護士、1名N0崗護士)成立一個醫護一體化快速康復小組,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個體化的診療護理計劃。患者入院時,由小組內的醫生護士一同接待,講解入院宣教及各類檢查的注意事項等;每天早晨固定的時間,醫生與護士一起查房,護士參與術前討論,如患者需做造口,醫生與護士于術前1d去床旁定位;術后醫生與護士每天一同查看患者,有問題及時溝通。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術前醫生護士一起查房時,醫生負責講解診療計劃,告知患者手術過程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護士則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如術前1d,醫生告知患者明日手術,講解過程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護士則給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前準備的注意事項,如手術前1d的晚上患者需口服400mL濃度為12.5%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服用鹽水),術晨4∶00禁水等;術后注意事項的簡單描述,如何時咳痰、如何下床活動等。使患者在手術前明白將會發生的事情,做好心理準備,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2)術中。術中麻醉后置導尿管,但是不置胃管(術前也不置),手術室提前調好溫濕度(溫度24~26℃,濕度45%~55%),術中盡量避免患者裸露軀體,用保溫毯或保溫被保暖;手術盡量采用微創手術,術中腹腔沖洗液和所輸注的液體均加溫后使用,增加患者舒適度,避免低體溫。(3)術后。醫生護士一起查房,醫生告知患者治療方法,護士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如醫生告知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護士則給予具體的指導。具體的快速康復措施為,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后可以更換體位,護士教給患者漸進性起床的方法,如起床三部曲:躺30s,坐30s,站30s等;術后第1天即可飲水,排氣后進流質飲食;導尿管視患者恢復情況于術后第1~5天拔除;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手術當天即可下床活動。醫護配合執行快速康復的具體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復。另外,術后患者采用自控鎮痛泵鎮痛,除了平時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外,患者在下床活動或咳嗽前,均可采用鎮痛泵減輕疼痛的癥狀,使患者在舒適中順利康復。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術前1d、出院前1d的焦慮、抑郁程度。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情況,該量表共20個條目,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每個條目反應一個焦慮有關癥狀。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最后匯總每個條目得分換算成標準總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分為基本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4]。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抑郁情況,該量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相當于一個有關癥狀。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最后匯總每個條目得分換算成標準總分。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5]。②兩組患者于術后第1、3、5天的14∶00,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對術后疼痛進行評分,評分為1~10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③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等。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軃±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在結直腸癌手術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基于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在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60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比較兩組應激指標(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水平、胃腸道功能恢復指標(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水平和術后1周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術中,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2/30),低于對照組的26.67%(8/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應用于結直腸癌手術患者可降低術中應激指標水平和術后1周并發癥發生率,優化胃腸道功能恢復指標水平,效果優于常規護理。
【關鍵詞】結直腸癌;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手術室護理;應激反應;胃腸道功能;并發癥
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主要方式,能夠有效減輕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1]。但手術屬于有創操作,易引起患者多種生理應激反應,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2-3]。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通過優化圍術期多項護理措施,減輕手術創傷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快速康復[4]。本文觀察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在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中相關診斷標準[5];首發結腸癌或直腸癌;接受結直腸癌根治術,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接受放、化療等其他治療者;有腹部手術史者;伴有代謝性疾病、其他胃腸功能疾病者。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K201684)。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1歲,平均(64.69±4.17)歲;病程2~7個月,平均(5.14±0.33)個月;結腸癌14例,直腸癌16例;Ⅰ期10例,Ⅱ期8例,Ⅲ期1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4~73歲,平均(65.42±4.28)歲;病程1~6個月,平均(5.03±0.47)個月;結腸癌17例,直腸癌13例;Ⅰ期11例,Ⅱ期9例,Ⅲ期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案及預期效果,配合心理疏導,完善術前檢查。術前3d半流質飲食,術前1d流質飲食,術前12h禁食,6h禁飲,常規留置胃管。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肛門排氣后進食流食,術后3~4d鼓勵患者下床活動。觀察組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成立ERAS護理小組,由1名麻醉師和4名手術室護士組成。(1)術前。協助患者完成術前禁食與禁飲工作,術前1d進食流食,術前6h禁食,4h禁飲,術前2h囑患者口服400mL10%葡萄糖溶液;向患者提供一對一健康知識講解,介紹手術流程、預期效果和配合注意事項,加深患者對手術的認知;不常規留置胃管。(2)術中。做好患者術中保溫護理,溫水沖洗腹腔,輸注液體均加溫至37℃,棉被遮蓋非術區,手術臺鋪墊保溫毯,術中紗布經溫鹽水浸泡后使用,將患者中心體溫維持在36℃及以上;手術結束前30min提前設置病房溫度為28℃,病床鋪好保溫毯。(3)術后。術后4h進飲少量溫水,未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患者術后6h進食流食,肛門通氣后恢復半流質飲食;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若患者可耐受,可使用音樂療法、看電視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若疼痛較重,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麻醉清醒6h后協助患者于床上翻身,12h后進行早期床上活動,如坐起、伸直、屈膝等,10min/次,2次/d;根據恢復情況逐漸下床活動,從扶床站立、借助拐杖步行逐漸到獨立行走、上下樓梯等,15min/次,2次/d,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延長活動時間。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應激指標水平。術前、術中使用生命體征監護儀(深圳市紐泰克電子有限公司)監測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心率。(2)比較兩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指標水平,包括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3)比較兩組術后1周并發癥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在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應用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優點。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而手術室的護理質量是影響該手術質量的關鍵。配合良好的手術室護理能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預后。本文旨在探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室護理配合效果,以期為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室護理提供一些理論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病歷資料完整,能耐受手術。排除傳染類疾病、血液疾病及其他重大臟器疾病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4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50~70歲,平均(63.39±3.69)歲。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50~70歲,平均(63.25±3.5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入室后核實患者基本資料、體位擺放、監測生命體征、術中配合等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優化手術室護理配合,具體如下:(1)術前訪視。術前1d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時將手術室的工作流程、手術步驟、麻醉方式及相關的手術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以取得家屬的配合;對存在焦慮、緊張、恐懼的患者,應給予其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向其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等。(2)手術室術前準備。認真核對患者的病歷資料,協助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其必要的安慰、鼓勵及支持;檢查患者術區備皮是否符合手術要求,核實患者術前飲食、用藥、灌腸情況;術前檢查CO2是否充足,并按順序擺放好各手術相關儀器及器械,各項操作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以確保手術器械及儀器的清潔、無菌;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2~24℃,濕度控制在40%~60%,為患者營造舒適、安全的手術環境。(3)手術室術中護理。協助麻醉醫師做好氣管插管、穿刺等操作,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手術進程;協助患者取截石位,保持其膝關節彎曲90°~110°、髖關節外展小于90°,同時放低腳架,避免肌肉牽拉造成不必要的損傷[2];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系統各設備的使用及調節方法,盡可能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后應及時清潔患者的皮膚,同時粘貼引流管及尿管標識,擺放好引流管及引流袋,患者轉運過程中避免引流管脫落。(4)手術室術后護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應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的情況,以減少其不良情緒;術后做好手術器械的清點工作,待患者離開手術室后,完成手術器械的清潔工作并做好養護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