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23:0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景觀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新媒體技術通過其新的思維方式、操作手段不斷運用于各個行業,在城市景觀設計中也逐漸得到利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以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為主,通過多媒體虛擬技術可以使景觀的四大要素更生動具體,從而使設計出的景觀更貼近實際,更為人性化。

關鍵詞:多媒體;景觀設計;建筑;虛擬技術

通過計算機來對圖形、文本、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是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點;其虛擬技術是集成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網絡、多媒體多種技術手段處理的新成果,通過三維空間來塑造全新、直觀、以及更準確的景觀設計;另外其獨特的設計手段具有強勁的視覺沖擊力,能充分達到景觀的視覺效果。

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目前,隨著經濟增長,人們的審美觀念也不僅僅局限在單一的平面設計上,逐漸趨向于立體、三維、甚至多維立體效果的視覺、聽覺感受。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推廣,設計中各種新材料不斷被引入:金屬、玻璃、橡膠、夜景照明等等,從而整體拓展了景觀的表現方法和理念,使當前景觀作品更新穎,意義更明確。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其中多個場館的建筑都采用了最新的媒體技術,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其獨特的表現手法、新穎的建筑特色等都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技術運用的效果。因此,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也更應該向多媒體方向發展,提升景觀表現形式、整體美觀度。

二、城市景觀與多媒體的聯系

查看全文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小議

1濕地公園與景觀

1.1濕地公園

濕地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作為濕地公園,必須具備以下兒個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濕地自然景觀;(2)具有明確的濕地范圍;(3)具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機構對濕地公園進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閑娛樂設施。

1.2濕地公園景觀

濕地公園景觀是指以濕地為對象的景觀形式,是利用現代景觀建設與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是現代風景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濕地的生態保護與最佳資源利用方式,濕地公園景觀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特點及原則

查看全文

鄉土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西南地區地處我國邊陲,地形復雜且民族種類眾多,長久以來各民族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使得區域間的景觀特征差異較大。在當代消費社會語境下,獨特的地域性文化被賦予一種潛在的價值,因此旅游開發成為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在大規模旅游開發的背景下,景觀的差異具有較強的“標出性”特質,往往成為開發的重點。然而地域性景觀不僅表現為視覺的景觀實體,還包括空間與空間中“人”的行為等深層次的要素,這些往往被開發者所忽視,造成景觀形式趨同或流于表象。本文從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兩方面就西南地區鄉土景觀特征進行總結,并就新時期如何將西南鄉土景觀的開發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傳統形式與現展相適應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南 民族地區 鄉土景觀 景觀設計

一、鄉土景觀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與“景觀(Landscape)”的概念相似,“鄉土景觀(RuralLandscape)”也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一般認為我國“鄉土景觀”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漸興起并將研究視野關注于傳統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鄉土景觀的理解大致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圍原本的自然景觀,即在具體的地域范圍內的“氣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構成的具有視覺性特征的物質承載;另一層面是指反映文化體系特色的文化景觀,即當地人為了生存而對自然承載及其之上的空間格局的適應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觀形式,更傾向于文化層面,是人類行為在環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間形態、建筑、道路、服飾、標志物等。近年來隨著城鎮化與旅游開發的深入,“鄉土景觀”成為包括人文地理學、旅游管理、社會學、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設計等多門學科共同關注的領域,不同學者從自身研究視角出發對“鄉土景觀”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大致包含以下幾種理解:從人文地理學與旅游管理的角度來看,鄉土景觀是有別于異域景觀的本土景觀,是一種基于特定地理區位的“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著重探討各種文化現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變化;社會學視角下的鄉土景觀,主要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闡釋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經驗研究”;建筑學與城鄉規劃視角下的鄉土景觀主要從村落建筑形態、空間結構、環境構成、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統宗教等角度對鄉土聚落展開探討;園林與環境設計視角的鄉土景觀,結合了多門學科的理論方法,從鄉村規劃出發,圍繞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對鄉土景觀進行了探討。總的來說,學界對鄉土景觀的文化性與社會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時,從時代的角度來看,隨著傳媒與網絡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進入了“全媒體(Omnimedia)”時代,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消費社會(ConsumerSociety)”中,當今我國西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出現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觀設計“協同化”“網絡化”與“平面化”趨勢明顯。例如景觀設計與旅游開發并行而產生的田園農業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鄉鎮旅游模式;景觀打造與傳媒并行而產生的“網紅村”,如成都天府新區白沙鎮的茅香藝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陽梯田的開發最早也是以圖片的形式在網上傳播。以上種種皆顯示出了鄉土景觀設計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們要重新挖掘鄉土景觀特色,適應新的開發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區鄉土景觀的特征

作為地理概念,西南地區一般指位于中國西南部的三省兩區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重慶市。區域內地勢起伏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間,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態類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對封閉的環境維持了較為穩定的“人—地”關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區獨特的鄉土景觀。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影響西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即“地”與“人”因素。(一)“地”——地形與氣候條件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1.山地、丘陵。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積比重超過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豎向空間,是西南鄉土景觀的一大特色。有著稻作文化傳統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區利用并改造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區山地河谷錯雜的地形使得當地居民通常擇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較為分散。主要有帶狀聚集模式、輻射狀聚集模式以及離散點狀聚集模式。區域內村落間街道比較狹窄,因此各村交通聯系也隨之減弱。此外,山區傳統建筑在功能組織及空間形態上通常呈現出平面簡潔、組合自由、分隔靈活等特點。2.壩子、河谷。西南地區河網密集,河流眾多。在瀾滄江中下游的寬谷地帶,漢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頂鱗次櫛比,街巷空間狹窄迂回,呈封閉式聚狀景觀特質;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點狀布局,為“開敞式散形”景觀特質。干熱河谷是西南地區另一種地理景觀。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兩岸河谷地帶。區域內以高山峽谷地貌為主,氣候炎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突出,當地旱地多于水田。人們在多年的開荒、建房等過程中對區域內脆弱的基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即“基質破碎化”,如何保護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干熱河谷地區人在開發利用自然時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3.氣候、氣象。西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降水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變化,各地呈現出明顯的氣候差異以及區域內高山峽谷地區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如云南無量山區、藏東南喜瑪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以及貴州大婁山山脈北坡。不同的氣候類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類型和自然景觀,如大理“無量山云海”,以及位列中國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貴州草海濕地。(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西南鄉土聚落景觀。解放前,以宗祠、族權構成的“家族系統”在西南地區的權力支配系統中影響力最為深刻。這種關系影響下的聚落通常表現出很強的聚合力,聚落選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場所為核心空間,并根據族內等級高低由內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區的血緣型聚落中,以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拉祜族最為典型。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也出現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觀念對聚落的組成形式仍然起著主要作用。2.宗教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在生產力落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信仰,同時也滲透到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區的傣族同時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響下,該地區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現在傳統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現出內向、封閉的空間格局。在南傳佛教傳入后,寨內產生了許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時受佛教審美的影響,當地佛寺園林中通常也呈現出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景觀特色。歷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區,大部分的傳統聚落都可視為宗教聚落。民居與周圍寺院關系密切,通常圍繞寺院而布置,或與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為整個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處村落中群山的最高處。3.鄉土經驗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鄉土經驗是鄉土景觀形成的重要推動力,與場所有關的生活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建造經驗。從生產技術上來看,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設歷史以及成熟的水網格局,并由此而產生了特殊的林盤聚落景觀結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鄉土景觀中,鑿、鐮、鋤、鍤、筒車、龍骨車等物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輝煌的農耕文明。又比如,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農業地區,這里素有稻田養魚的習慣,俗稱“漁獵”,圍繞此種自然環境以及生活方式而產生的如風水樹、禾倉、鼓樓、風雨橋等景觀,成為黔東南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查看全文

濱海景觀設計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以深滬灣海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展開分析和探討,從設計的項目背景和設計的原則進行概述,根據分區景觀設計理念談濱海景觀設計,從而為沿海城市的建設提出依據。

關鍵詞:濱海;景觀設計;設計理念

文章以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海絲文化公園為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項目的主要設計范圍是以煙墩山和海洋科技公司前面的一片荒地為主,項目位于深滬灣以東,璧峰路以西,深滬鎮政府以北及海洋科技公司以南,區域內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在景觀設計之前,首先對當前海絲文化公園的現狀進行了實地考察,結合當前現有的情況和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景觀設計,并由此得出有關海濱景觀設計的幾點思考。

1現狀考察

煙墩山是海絲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部分,海拔78.6m,是深滬鎮的最高點,因為有烽火臺,所以取名為煙墩。明代為了抵抗猖獗的倭寇,朝廷在深滬地區設置巡檢司,并修筑烽火臺。煙墩山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陣地,站在煙墩山的最高點,能夠對周圍的景色一覽無余。除此之外,海絲文化公園附近分布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鎮海宮、施瑯大將軍雕像、寶泉庵等。深滬港有100多種常見的魚類,形成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海絲文化公園有著山、海、林、石的自然生態格局,也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但是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海絲文化公園已經失去了文化的光彩。首先從整體上看,海絲文化公園缺乏一定的主題性,能夠吸引人的特色的景觀不多。其次從細節方面分析,植被的生長比較緩慢,山體裸露部分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絲文化公園的美觀。上山的道路和村落之間的銜接不協調,道路鋪設的形式粗糙且單一,設施設備相對簡陋,游客缺少游覽嬉戲的空間。

2海濱景觀項目設計原則及定位

查看全文

古鎮景觀設計模式探討

青城古鎮在歷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地,匯聚商家墨客、販夫走卒。既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隨著古鎮旅游業的逐漸開發,古鎮景觀的保護與設計也被提到日程上來。因此青城景觀設計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青城古鎮概況

1.青城古鎮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青城又名條城(東西長,南北窄),地處榆中縣北部,總面積約138km2。距離蘭州市約100km、白銀市約25km。區域靠近109國道。屬于四季分明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區內為黃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勢南高北低。黃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穿境而過,“依山傍水、藏風聚氣”的風水觀盡顯其中。2.青城古鎮歷史人文和社會經濟條件。青城據《榆中縣志》記載:“秦修長城、漢廣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墻”。“青城”的名字便是為紀念平定西域叛亂的狄青大將軍。到明朝時期修筑明長城以防外敵來犯;青城范圍后隨青城人過河北移擴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鎮是農業大鎮,由于經濟水平欠佳,二三產業并未發展起來。但青城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以旅游帶動第三產業創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與文化活性受到威脅。因此讓文化資源重新帶動古鎮經濟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1.青城古鎮空間景觀。青城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故而格局上整齊劃一,是形似于棋盤的軍事防御布局。主街開闊,呈東西走向,小街則較為狹窄曲折,北對河南面山。“丁”字形的連續交錯街道,以示“不泄風水”。青城古鎮的節點空間由核心節點空間,如城隍廣場、不明確主題意義功能或邊界限定的寬闊空間以及可以使古鎮空間擁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間構成。2.青城古鎮古建筑裝飾景觀。磚雕裝飾——以青城書院的《教五子圖》和劉家大院的《福祿壽》為代表。木雕裝飾——高氏祠堂及多處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經典之作。石雕裝飾——碑刻書法風格多樣,裝飾、技法、表現形式及選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鎮民俗景觀元素。剪紙藝術——題材源于生活,材料隨意,獨樹一幟西廂調——清光緒年間成曲,唱腔優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間傳說的最受喜愛的民俗表演活動。民間游戲——柴山、道臺獅子和火獅子。

三、青城古鎮景觀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城市景觀設計

1.景觀設計是城市設計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個城市面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景觀設計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了城市空間的處理,原有場地特點的利用,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廣場、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設施的設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視覺及心理問題。傳統的景觀設計概念以綠化為主,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對景觀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時在美學上也要求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所以城市硬質景觀大量使用,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文章在構成城市硬質景觀的基本要素上,如鋪地、臺階、雕塑小品等,通過理論性的詳細介紹,針對性地說明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構成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形象、生動,富有參考性和啟發性,對如今開展的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2.城市景觀的組成要素

2.1地面鋪裝

區別于自然環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質鋪裝處理。這除了需要滿足高頻率、高強度的使用功能之外,還因為鋪裝是塑造城市景觀的基本元素之一。通過不同鋪裝材料的運用,可以劃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間特征,可以標明前進的方向,暗示游覽的速度和節奏,同時通過鋪裝圖案的變化,還可以創造視覺趣味,構成空間個性。

在做地面鋪裝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幾因素:首先應當遵循整體統一的原則。無論是鋪裝材料的選擇,還是鋪裝圖案的設計,都應與其他景觀要素同時考慮,以便確保鋪裝地面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功能上都有被統一在整體之中。隨意變化鋪裝材料和圖案,只會增加空間的零亂感,所以在沒有特殊目的的情況下,不能任意變換相鄰近的鋪裝材料及形式顏色。第二是安全性。應當保證鋪裝功能所必需的強度要求,做到鋪面無論在干燥或潮濕的條件下都同樣防滑,避免行人發生危險。第三是外觀,包括色彩、尺度和質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煩悶,又不鮮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質感的變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區別時在可使用。尺度的考慮會影響色彩和質感的選擇以及拼縫的設計。路面砌塊的大小、色彩和質感等,都應與場地的尺度有正確的關系,這點相當重要。

查看全文

旅游景觀設計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而旅游景觀設計的質量對旅游地區的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其他的相關旅游環境部分產生影響,造成自然環境與形象環境的失衡,威脅到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基于生態理念的旅游景觀設計應當大力推崇。

一、基于生態理論的旅游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

融合旅游景觀生態設計理論、生態美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是基于生態理念的旅游景觀設計的原理,所以在旅游景觀設計應用生態理論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相應的設計原則。首先是自然優先原則,維護自然自身的景觀特征是生態理論的重要原則之一,所以在旅游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將其自然原有的景觀面貌保留下來,例如古文化遺址、森林等。在合理開發的基礎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其次是生態持續原則,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通常在旅游景觀設計施工過程中需要遵循該原則,為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防止損壞旅游景觀內的生態系統,保證旅游景觀的穩定性,再生性;最后還要遵循綜合效益原則,在選擇旅游景觀的材料等方面,應當對旅游景觀的經濟效益、綜合生態效益等進行充分的考慮。減少對景觀的改變產生的負作用。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旅游景區的生態穩定。

二、生態思想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1.選擇材料方面的應用

不同的旅游景區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于是在材料方面應用生態理念也逐漸形成了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從而在使用建造技術、景觀材料、人造景觀建筑等方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并根據這些不同的影響形成旅游景區的地域特點。于是在利用當地的材料、適應地理環境的時候,能夠對旅游景觀的地域特色的要求實現滿足,保證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而在建設旅游景觀的時候通常是需要大量的。大規模的使用材料,為了保證旅游景觀建設時可以節約自然資源、降低旅游景觀建設成本,應當對地方的自然資源進行使用,減少使用其他地區的資源造成的資源浪費,同時使用本地材料也是節約經濟成本的重要手段。如使用當地的廉價材料石材、土等,耐壓性是石材的重要特征,在旅游景觀設計時將其設計景觀中,與生態理念向符合,有利于提高旅游景觀的穩定性。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標志特征

一、引言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各色符號的信息時代,一個符號和形象的軟件時代,一個象征性生產空前發達的時代,人們不斷受一系列的符號、標志、象征和隱喻的影響。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而來,我們的城市卻正在失去個性,城市空間的藝術和文化的傳遞已經開始出現流失與斷層。景觀設計作為藝術與文化在城市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之一,也隨著時代的潮流在發生著變化。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的歷史;它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城市環境中應該有一些特定的符號語言以及他的不同的組合排列方式來組織和繼承歷史文脈和民族文化。符號語言在景觀語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它在景觀場所中的傳達及其所表達的空間特性又是什么呢?以下我們將探討景觀設計中的符號語言特性。

二、景觀設計中符號語言的空間表達特性

(一)認知性

認知性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認識和理解,是對設計作品的語義和內涵的一個基本了解。在設計中,認知性是符號語言的生命。如果一項設計作品不能為人認知,甚至讓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義。視覺符號是一種藝術符號,也是表現性符號。任何視覺符號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只有體現在一定的情感結構中,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之所以能成功,往往讓人能夠認同并且能從中能夠讀到精彩的精神意境。當我們看到一個廣場上的華表或牌樓時,我們就能很快的知道這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廣場。由此可見,一個空間場所里可識別性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符號,將已知的傳統形式語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煉,甚至加以變形,在空間內形成一定的、能夠傳遞信息的符號,并在空間形式的創造中加以運用,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個空間的形象感染力以及場所的可識別性。在很多設計大師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符號作為認知屬性的片段。20世紀50年代,美國景觀設計的先驅托馬斯•丘奇在金門展覽“小花園”中(圖1),將新的視覺形式運用到景觀中,同時滿足所有功能要求,他受立體主義的影響,利用多重視覺焦點產生無盡的視覺感受。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語言如鋸齒線、鋼琴線、阿米巴曲線被他結合形成流線、多視點簡潔流動的平面,動態均衡的形式,并且這些形式語言也成為了“加州學派”的標志。

(二)象征性

查看全文

濱河景觀設計探析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作為我國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陜北地區在城市建設中,濱河景觀設計有著自身發展的條件和特色,但同時也存在這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陜北地區濱河景觀進行實地調研和相關文獻與資料的研讀,歸納總結出陜北地區濱河景觀設計手法及原則。

關鍵詞:陜北地區;濱河;景觀元素

1區域界定及特點

因為其地處于陜西的北部故稱為陜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10.06萬km2。陜北是中國的革命圣地,包括陜西的延安和榆林在內的25個市、縣。氣候較為干旱,冬季較為寒冷干燥,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全年降水量小,是城市發展制約性因素之一。陜北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夏季水流量較大,冬季水流量較小,河道易結冰。濱水區的用地由“水體”和“陸地”共同構成。水體的質量如水流量的大小、深淺、形狀等直接影響到濱河地帶景觀功能要素的配置、空間結構組織以及關系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陸地與其他城鎮的區域界限是模糊的,可以根據城鎮建設的自然條件、狀況進行劃定。濱河區的界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們可以通過規劃設計是濱水區環境的范圍和結構更加明確。

2陜北地區濱河景觀解析

2.1陜北地區河岸景觀特征。陜北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氣候條件、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因素,使得陜北地區城市發展有其特殊性。濱河景觀在設計中也與其他城市不同,既有限制性因素,也有一些可利用的因素。因此在陜北濱河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陜北城市的自然地理、歷史文脈,把一些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其成為陜北歷史文化的一種展現,推動陜北地區的不斷發展。陜北地區多河流湖泊,大多城市都是濱水而建的,例如:延安、富縣、靖邊縣、神木縣等。充分體現了“近水擇居,便生利民”的思想。陜北地區河岸多呈現狹長的線型狀,空間層次單一;植物配置不足,缺乏生態效益;地面鋪裝單調,功能分區不明確;應特別重視環境小品設置,提升城市形象。2.2陜北地區景觀設計要素分析。2.2.1濱水區綠化。綠化是濱水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陜北地區城市多依山靠水,氣候較為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全年降水量平均在500mm左右,水資源非常缺乏,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之一。濱水區綠化:①應考慮抗寒耐旱,適應陜北的氣候環境;②應注意植物的季節搭配和搭配形式。2.2.2地面鋪設。地面鋪設在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在陜北地區濱河景觀中常見鋪裝為透水磚等材質,缺少變化。建議在陜北地區濱河道路鋪裝中多采用當地材料的砂巖,既經濟有體現陜北當地地域特色。如果能適當添加些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裝飾圖案的砂巖,會使地面鋪裝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文化性。另外還應使鋪裝富有變化,利用不同的地面鋪裝形式,為河岸空間劃分功能區。2.2.3親水臺設置。通過對陜北地區濱河景觀的實地考察中發現,許多河岸的空間規劃設計主要著眼于防洪、排水等工程方面的考慮,很少意識到空間的景觀性。對親水性方面的設計研究不足,首先就表現在缺少親水臺。應考慮更改駁岸的形式、材料,重視河岸生態,設計充分從人的角度出發。2.2.4環境小品。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張,河岸空間設計呈現出多元化、復合化的趨勢。河岸空間的設計要素主要包括河岸的空間分區與具體空間設計,其中有豐富的環境小品。既有實用的設施如欄桿、座椅、燈具、垃圾箱、標識牌等又有一些純景觀性的小品設施如雕塑、噴泉。在陜北地區的環境小品設計時應該注意與當地歷史人文、風俗文化等聯系緊密起來。陜北的特有紅色主題元素,陜北剪紙、秧歌、腰鼓等風俗文化等元素都可以提煉應用到環境小品的設計當中。

查看全文

重慶景觀設計原則分析

一、傳承與創新的結合

巴渝傳統裝飾圖案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要根據現代城市景觀的形式來獲得新的生命力,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設計原則來進行。將傳承性以及時代性兩個方面進行結合,而不是將巴渝傳統圖案簡單的應用到城市景觀設計。需要把握兩個關鍵的元素,包括的內容是要高度重視文化藝術性和本土化的個性特征。獨一無二的是設計的基本理念,可以把古代文化融入到現代的城市景觀設計,并且借助現代設計的表現形式,完美體現出其中的精神文化內涵。融合,是精神上的大融合,是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我們在傳承中要怎樣實現融合,達到設計的目的,承載起文化創新的使命?

(一)提煉、整合巴渝傳統

圖案的造型元素根據巴渝傳統圖案原形,應用簡化、分解、添加以及抽象等具體的設計方法來對造型進行提取以及創新構成,并且得以傳承和創新。柳葉劍是巴文化中十分具代表性的,它是巴渝文化中代表性的符號,經過集合、變形、夸張以及抽象等設計手法進行重新構圖,形成各種全新的形態,表現出設計的基本內涵。

(二)意境的傳承與延續

中國傳統審美觀是以“意”為美,只有深入挖掘巴渝傳統圖案的文化內涵。應用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傳承以及更新,將巴渝傳統圖案的文化內涵延續到景觀設計中,組合成一個“形神”兼備的現代景觀美術品。圖一把圖案抽象成流水形態,將長江水以及觀景臺融為一體,展現出山水之城的意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