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23:12: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景觀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景觀構造養生文化思索
20世紀90年代末,健康花園的研究尚處于早期階段,出版了3部關于健康花園方面的英文著作,克萊爾•庫珀•馬科斯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曾出版《康復花園:理論與實務》一書,認為健康花園應從傳統醫學中尋求幫助,因為園林設計師幾乎沒有接觸過傳統醫學,所以迄今為止健康花園的設計也幾乎沒有任何突破[1-2].中醫藥學濫觴于遙遠的神農、黃帝時代,經無數醫家的不斷探索與創新,逐步形成一門內涵豐富、療效卓著的傳統醫學科學體系,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藥學這棵參天古樹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養生保健理念和技術[3].中醫對養生的定義為:根據生命發展規律,采取能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進行的保健活動[4].隨著風景園林設計行業的發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園林項目逐步成為城市園林建設的發展方向[5].北京市東城區獲批成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在地壇公園內建設國內第一個以中醫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專類公園,就是順應國家“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振興中醫”的要求,依托北京的文化、資源和政策優勢而建成的養生文化園,可看作是一個有特色的“健康花園”,為人們營建了一個健康養生和教育培訓基地.
1現狀分析
本項目為景觀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壇公園內的牡丹園,占地約3•5hm2.現狀:地上物有一組亭廊和一個公衛;南側水池形式老舊,布局不美觀;北部門球場利用率高;道路系統不完善,但面層鋪裝較好;植被茂盛,大樹多,種類較豐富,主要有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園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寶楓(Acertruncatum)、銀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藥(Paeonialactiflora)等(圖1).
2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2•1設計理念
中醫藥養生學的精髓在于通過“時間養生”和以經絡連接的“臟腑養生”達到“精、氣、神”的“和合”[6].本項目設計理念定位為:突出和諧養生主題,將文化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時間養生、五臟養生等中醫養生內涵與景觀營造相結合,打造集養生知識宣傳、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歷史文化景觀保護思考
摘要:河北省滄州市,地處冀東南地帶,是運河古郡、歷史名城,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滄州綿綿流長的千余年歷史,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和經世傳奇,給古今滄州帶來了曾經的繁華景象和現代的發展資源。保護利用好滄州歷史文化景觀,對提升城市品牌和促進經濟建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河北省滄州;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利用
河北省滄州市,地處冀東南的平原地帶,北連天津市,南接山東省,西攘保定市和衡水市,東臨渤海灣,與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隔海相望,京杭大運河穿市而過,是運河古郡、歷史名城,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滄州綿綿流長的千余年歷史,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和經世傳奇,給古今滄州帶來了曾經的繁華景象和現代的發展資源。
一、對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利用的現實意義
滄州,自然形成景觀較少,歷史文化景觀確是可圈可點,并且還有很多處聞名于世。由于家鄉緣故,經常借省親之機,參觀過幾處歷史文化景觀,對滄州歷史文化景觀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情況作過一些簡單調查,認為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景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傳承文化。無論全國各地哪一處歷史文化景觀,都是一座文化殿堂,其間閃耀著璀璨的文化光芒,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連接著延綿的文化淵源。通過這些歷史文化景觀,我們可以穿越歷史地時空隧道,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狀,讓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綿遠流長而未斷線。(二)創收經濟。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景觀,就是用“文化+、+文化”平臺,推動開發旅游資源和發展旅游產業,可以為社會和群眾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當地經濟有力發展和有效增收,切實能夠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三)保護環境。隨著強大的治理環境壓力下,存在污染源的產業將難以為繼。作為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開發文化旅游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利用歷史文化景觀,不僅可以帶來豐碩的經濟效益,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因此,文化產業開發業已成為全國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渠道,必將得到高度重視和長足發展。
二、滄州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利用現狀分析
醫療景觀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1企業解讀
1.1企業背景。福能總院原名福建省煤礦中心醫院,為福能集團旗下的附屬企業,目前是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學基地,是福建省第一家擁有開放式病床的心理治療中心,也是煤炭職業塵肺病的專科療養醫院,企業的特色為打造唯一性景觀提供了基礎條件。1.2企業標識。標識的3個富有旋轉動感的色塊,象征集團“產業多遠,多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喻示著集團順勢而為,在事業的大潮中滾滾前行,不斷邁向發展新征程。黑色是煤炭色,代表集團以煤起家、以煤興業,蘊含集團歷史。紅色是太陽色,代表集團的能源產業為社會奉獻光和熱。藍色是海洋色,代表集團致力發展清潔能源,走節能環保之路。標識的中心圓心象征以集團為核心,3個色塊內側的白線,相成3個“人”字,喻示權屬企業緊密圍繞集團核心,以人為本,眾志成城,為集團發展壯大而奮斗(見圖1)。1.3企業口號解讀。“福相伴,能永遠。”(1)福相伴:平安是福、健康是福、發展是福。(2)能永遠:能源為主、能量永恒、能力無限。
2思考
2.1如何建設具有特色的現代新醫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不僅滿足于依靠藥物及物理療法來改善健康模式,一個良好的調節身心并緩解壓力的景觀環境成為現代人們的共同訴求。2.2如何給患者提供康體療養環境。康體景觀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景觀類型,在醫療機構中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園藝療法越來越被更多人關注,成為現代醫療康復機構中重要的景觀,在恢復身心健康和身體療養等方面有積極重要的作用。2.3如何傳承企業文化,塑造品牌效應。充分認識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福相伴,能永遠”,提升企業的品牌效應。
3設計思路
3.1企業文化的融入將企業文化中的“福相伴,能永遠”的文化理念運用于本次醫療景觀設計中,體現福能總院服務于民、為民祈福的特色。3.2特色空間的塑造作為煤炭職業塵肺病的專科療養醫院,空間的設計滿足不同療養空間的景觀需求,如:心靈療養區、形象區、冥想區與復健區,實現科學醫療與自然生態的醫療完美結合,更快地使患者康復(見圖2)。
地域文化景觀設計論文
一、注重歷史文化的合理利用,提升景觀價值
在各種景觀設計中,歷史文化的滲透,是重要組成元素,在展現景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同時,使景觀更加充滿活動,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欣賞品味等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北方人具有的豁達、豪爽等性格特點,南方人具有的溫婉、細膩等性格特點,都與各地區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必須注重不同歷史文化的選用,注重本土歷史發展歷程的運用,通過使用不同的符號和標識,使景觀價值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合理運用歷史文化,才能體現景觀設計的文化底蘊,從而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各地區的整體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在合理利用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景觀環境的形成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客觀載體,具有一定引導性和啟發性,是給人提供尋找社會屬性的重要場所。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必須尊重地方歷史民俗文化,以將某種集體精神不斷傳承和發揚。在針對不同的地域文化進行景觀設計時,對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給以的尊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不同地域傳統文化活動的參與;其次,地域傳統形式的合理借鑒;最后,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的重新展示。例如: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將文人的事跡和文學創作結合在一起,整個景觀具有古典高雅、簡單祥和的特點,通過以理服人的方式設計景觀,讓人不由自主的被古代文人的情操所陶冶。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應注意的內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條件
在實踐過程中,景觀設計必須不斷繼承、發揚和體現不同區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的同時,注重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氣候植物和動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現代景觀設計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摘要:社會在進步,文化在發展,隨著國家園林景觀的發展,人們對園林在設計上的要求也提高了,希望有更多不同特色的文化設計元素加入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融入,必定成為未來景觀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景觀設計過程中對地域文化的應用,不但為景觀設計增光添彩,對景觀設計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景觀園林設計;地域文化;文化景觀
1地域文化的提出以及概念
文化景觀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薩澳教授在1925年提出的,他認為“文化景觀風貌的文化群體是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文化是動機,自然環境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只是生活的地方,更加是創造的對象,這是文化景觀論一直強調的觀點。地域文化是屬于不同地方,有著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獨特文化。它和當地的地形地貌特點和人文特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在中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的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因而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文化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地理背景,在范圍上可大可小。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每一個地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要巧妙運用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造出有獨特魅力的園林景觀設計是現代中國園林設計的重要出路。尤其是能和當地的文化結合,就可以更好突出園林的美,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相差較大,但是如果能相互結合,又能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造就出不同的園林風格,才能夠更符合現代園林的發展趨勢,推動特色園林文化的建設。
2從文化角度理解設計項目
景觀伴隨著人類社會一起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帶著時代烙印和地域特色。在今天,設計師更要把握景觀的人文氛圍和文化內涵,讓人們在所處環境中不僅得到功能上的滿足感,更要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因此設計師們要更多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所設計的項目。以證大西鎮朱家角景觀設計項目為例。對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做相關的說明。項目名稱:證大西鎮E1地塊景觀概念設計。地理位置:上海青浦區的中南部,緊靠淀山湖風景區,朱家角古鎮對面。項目背景:大約成陸于70000多年前,發掘了新石器時期的“崧澤文化”明代中葉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滬郊好萊塢”打造目標:朱家角歷史文化商業街。綜合特色商業,搭配部分文化消費,旅游消費及休閑消費,打造朱家角特色歷史文化風尚商業街。“小橋流水人家”,水在江南小鎮不可或缺,水塑造了景觀的氣韻,給空間以靈動。一條詩意的河流帶給人們多少追思回憶。孩童時的玩伴,白墻灰瓦間的窄巷,涓涓細流匯作的水網。這些許久以來縈繞于心的美好記憶,在一片燈火闌珊的河灣中與我們邂逅。一絲絲,一縷縷,片片滟滟,仿佛走進了夢里水鄉,打造一個“古韻朱家角,水語俏江南”的江南新中式小鎮。“江南絲綢之路”把整個江南的城市都串連在了一起,是一條稻米之路、陶瓷之路、茶葉之路,絲綢柔美感加編織的紋理通過設計演化為現代化鋪裝和流暢的線條.昆曲在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形成,故而得名昆曲.它有著將近六百多年漫長的發展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優美;表演細膩傳神;唱腔婉轉動聽,淡雅飄逸,在中國戲曲史和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傲人的至高地位。該項目中,在廣場上結合昆曲文化用景觀的表現手法植入其中,一個景觀框景墻應運而生.
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
摘要:我國城市化進度加快,現代化的腳步已經影響了社會生活環境.南昌城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已經侵蝕了建筑景觀的地域文化特征.南昌在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征.如何在南昌城區景觀設計中融合地域文化,使得南昌城區的城市建設與未來規劃富有地域性特色是當前城區景觀設計面臨的重要問題.現文章主要以南昌城區為例,分析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南昌城區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三千年前,灌嬰筑城成為了古代時期南昌人民的聚集地.南昌地處長江下游,水路交通便利,形勢險峻,自然風光宜人,物產豐富.著名文人王勃層以“人杰地靈”四字來形容南昌,南昌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人文要素的結合凸顯了具有南昌文化特色的景觀.將南昌地域文化融合到景觀設計當中對于豐富南昌城區景觀設計內容,提升南昌城區景觀形象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1南昌城區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原則
1.1傳承與保護原則
作為一座文化歷史名城,南昌擁有十分豐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賦予了南昌這座城市充滿個性與特色的風格.南昌正在飛速的發展著,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尤其是城區的改造,更加要優先考慮歷史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系,全面兼顧到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回見的平衡.在景觀設計中,還需要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入地域文化當中,詳細征詢不同市民的意見與建議,開展深度的調研活動,使得城市的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得以保存延續.在充分把握南昌城區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保存歷史文化的遺跡,從而實現歷史與資源的有機融合,在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沉淀人文歷史,凸顯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南昌城區的景觀設計特色大多集中體現在山水相依,人杰地靈上.城區可以以“豫章十景”以及三大歷史街區為主線,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擁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建筑物保護起來,在景觀設計上實現對地域文化的保護[1].
旅游景觀文化系統的構建探索
摘要:旅游景觀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分支,它更準確的表達了一個旅游文化學概念。旅游文化與旅游景觀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涵意。旅游景觀作為游客觀賞的主要對象,其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是游客把握觀賞對象的關鍵。因此在旅游景區開發中,構建一個依循文脈的景觀文化系統就很重要了。都江堰景區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化景觀,在開發過程中構建景觀文化系統對于游客深入理解該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旅游文化旅游景觀文化系統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區的開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風景區,如何在開發中把握分布、蘊含于其各處景觀的文化,對于旅游者把握這一處舉世矚目的世界級景觀,對于開發者合理規劃景區以留住旅游者駐足欣賞,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都江堰風景區占地面積雖然并不大,但是其各處景觀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卻復雜而深刻。因此構建一個邏輯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觀文化系統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1旅游景觀文化設想
1.1旅游文化
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關注旅游文化這個命題,他們認為“旅游文化實際上概括了旅游的各個方面,人們可以借助它來了解彼此之間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來訪者的過程中,游客、旅游設施、東道國政府和接待團體的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1]可見,概念提出者非常關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個亞類,但絕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是一個組合品,具有自身獨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無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與旅游活動的深度結合,在旅游活動產生的過程中,旅游文化應運而生了。其它文化因為旅游者的欣賞可以轉化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現象目前十分嚴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將其等同于關于旅游景觀的文化。導致其核心部分的關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費行為等反倒被漠視了。本文不擬對旅游文化的概念進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問題,主要是為了明確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類別才能在關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聲音景觀與文化形象分析
【摘要】聲音景觀已成為地域文化形象的主要呈現方式之一,地域文化形象在影視觀眾腦中呈現的具象圖景有賴于聲音景觀的建構與闡釋。本文以中國飛天獎與金鷹獎獲獎電視劇《白鹿原》的聲音景觀為研究對象,從語聲景觀、音樂景觀、音響景觀三個層面對陜西方言、民俗、戲曲、美食等文化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入分析,以期進一步豐富陜西文化形象的研究內容,為陜西文化形象的塑造與重構研究增添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聲音景觀;陜西文化形象;《白鹿原》;聽覺闡述
景觀,“原意為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1],通常表示一種表象和影像群。電視劇藝術作為藝術與技術相互兼容的藝術門類,離不開聲音景觀對于電視作品的文化呈現、美學表達和創意闡釋。電視劇的聲音景觀是指聲音與畫面建構出的視聽空間與影像形象,以藝術意象的方式在電視劇中著重呈現,其中包括語聲景觀、音樂景觀以及音響景觀三個部分。目前,學術界對于《白鹿原》的研究成果頗豐,但關于聲音景觀方面的研究仍暫付闕如。眾所周知,電視劇《白鹿原》受到業界與學界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2分,收視率一路走高多次破一。”[2]而這一切都跟聲音景觀在劇作表達、視聽結構以及影像風格方面的藝術呈現有關,尤其在敘述地域文化、激發觀眾的情感認同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本文以陳忠實先生的文學著作《白鹿原》跨媒介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白鹿原》為例,基于景觀理論的研究視角,對語聲、音樂以及音響景觀層面進行分析,其中語聲景觀包含方言景觀與吼誦、吟誦景觀,音樂景觀包含秦腔音樂景觀與配樂景觀,音響景觀包含表情景觀與表真景觀。
一、語聲景觀與陜西方言文化、民俗文化
(一)方言景觀:地域語言的表意與再現
在語言表達方面,方言作為顯性的語意符號,具有獨立的語音以及語調魅力。為了更好地向全國傳播陜西文化,進而表現其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電視劇《白鹿原》的導演在人物臺詞中加入了方言,讓不同人物角色之間的對白交流呈現得更為明朗。電視劇《白鹿原》的題材來自陜西白鹿原農村,這里有著獨特且濃郁的關中風情。該劇除了普通話的語意表達以及字正腔圓的語音呈現,還采用關中方言化的普通話風格進行演繹與塑造,從而整體再現了真實的生活場域。劇中的方言具體指代的是人物對話時選擇了比較通俗的普通話表達方式,同時加入地域化與民俗化的詞匯及發音,強化關中語言在作品中的整體呈現,例如,把爸叫成方言的親屬稱謂詞“達”(dá),還經常在句尾處使用“哩”“呀”“咧”“咋嘛”等語氣詞。這種方言拉近了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好地再現真實生活場景,讓觀眾可以從中獲取某種嶄新的體驗。電視劇《白鹿原》基本還原了小說《白鹿原》的敘事場景和地點,主要描寫關中白鹿原的故事。方言強化了受眾對地域的認同感。從電視劇選擇獨特的地域語言來看,方言已經深入電視劇主創人員的創作理念之中,創作者并未刻意順應觀眾的觀劇習慣而徹底弱化、稀釋關中語言文化,而是在語言審美與表意基礎上,進一步建構與傳播地域語言文化。
文化對景觀設計影響論文
摘要摘要:“愛、交流、拒絕、憎恨——人類所有這些復雜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寫在某塊被稱作城市的地方,便成為城市景觀”。正因為如此,景觀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次才是自然現象。人類在構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時,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為生命的活力摘要:熱情、感受、體驗和創造。
摘要:景觀設計藝術文化影響
自1858年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心公園建成,景觀建筑學走向普通人和獨立的學科道路以來,文化和藝術早已走出了精神貴族們的世襲領地,來到塵世中摸爬滾打,不斷影響甚至引領著世界景觀設計的發展。
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歐洲和日本一些國家的景觀設計領域已開始持續而活躍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紀藝術流派——從概念藝術到地景藝術和建筑——從包豪斯到紐約第五大道的影響。傳統風格不再是當代設計師為我們這個技術社會設計創作庭院的典范。設計師們可以從繪畫、雕塑、電影等一切領域中獲取靈感。二戰前后的現代藝術及現代建筑理論促進了現代主義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現代主義對景觀建筑學最積極的貢獻并不在于新材料的運用,而是認為功能應當是設計的起點這一理念。使得景觀設計從而擺脫了某種漂亮的圖案或風景畫式的先驗主義,得以和場地和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適應。60年代以來年景觀設計則受到了環境藝術的影響及后現代主義的推動。此時的藝術懷著更為寬容的態度,賦予了景觀建筑適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創作自由。藝術不再是先驗的形式主宰,而成為了設計的激勵力量。
在這一階段生態意識在景觀設計中也有所體現。設計師們從對形式美及優越文化的沉醉中,引向對自然和自然和人的關系的關注,開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泥質護岸比水泥護岸更經濟持久;自然風比人工空調更有利于健康。設計師們找回和重視城市中的邊緣生態系統,通過種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來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節約能源。
20世紀末的高、新、尖科學技術的不斷涌現也為這一時期的景觀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新的靈感。科學思想本身作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觀上促成了未來派、風格派、解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屬、玻璃纖維、光線照明設備在設計公共景觀時被大量使用,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景觀設計的表達語言。
上海歷史文化景觀保護研究
一、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形成
上海地區擁有千年文明,百年滄桑。18世紀中葉上海逐步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工商業城市和重要港口。同時,城市的開放和經濟的發展,隨之引來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占,英,法,美,日和公共租界的劃定,這種分割的統治造成了上海整個城市沒有統一的城市規劃。而各個租界內留下的有歷史價值的造型各異,風格不一的建筑從空間布置規劃上和風格上都很難達到統一。1990年上海加速發展以來至2005年,建設總面積相當于上海開埠到1990年建設的總和。而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號和語言,其已經處于城市化發展的肌理之中,互補相連,孤立而立,成孤島狀態。這些歷史文化景觀孤島之中最近的達10米到200米,已經被現代化的城市肌理分隔開來,歷史文化保護單位被所謂的新區,和新的地塊所分割,所以造成現在有歷史價值的地塊被分割開來,形成所謂的歷史景觀孤島。上海歷史景觀孤島形成基本可以歸納為四種。第一種為歷史文化保護單位本身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遺址本體處于淡化及半消失狀態,交通可達性弱,基本被周邊現代化的環境完全侵蝕,顯得孤立無援,形成歷史景觀孤島。第二種為歷史文化保護單位保護較為良好,文物保護單位本體處于封閉狀態,不對外開放,也沒有突出的指引性標志,并且與周邊環境顯得不相協調,形成孤島狀態。第三種為歷史文化保護單位本身保護很好,文保單位在保護的同時,內部景觀元素也顯得很為協調,與周邊環境的使用功能有所不同,如文保單位緊鄰商業,住宅,其他等建筑,文保單位與周邊建筑沒有足夠的景觀過渡空間,顯得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形成歷史景觀孤島。第四種為歷史文化保護單位保護良好,但被交通因素干擾,或出現交通可達性較低的狀況,或緊鄰主干道及被高樓現代風格的建筑物所包圍,被分割開來,形成孤島。
二、上海歷史景觀孤島的分布
上海歷史文化景觀孤島,從密度來講,大部分孤島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區,特別黃浦區,靜安區尤為集中,浦西較為集中。老城區集中布置的地塊,其集中在靠外灘這一側。沿外灘風景區北起浦江飯店,南至董家渡天主教堂。老城區沿著黃浦江有分布。即分布呈現中心城區較為密集,而郊區城區分布較為稀疏。且表現出各個新城區內部歷史景觀孤島集中,距其他郊區城區的景觀孤島距離較為遠。上海歷史景觀孤島分布的區域性較為密集,特別是集中于黃浦區,靜安區等上海老城區。而新,老城區間孤島分布又較為疏離。從密度來講,集中于老城區,靜安區,黃浦區,虹口區。老城區集中布置的地塊,主要集中在靠外灘這一側。老城區沿著黃浦江有分布。在老城區的分布呈T形結構。上海歷史景觀孤島在中心城區主要形成“帶和點”組合的分布結構。由黃浦區為中心,向虹口區、閘北區、靜安區、浦東新區承放射性帶狀分布,形成三支樹杈形,周邊以點狀分散布局。從黃浦區東起外灘,歷史景觀孤島承帶狀向靜安區擴散。同時,以黃浦區由吳淞路開始承線狀向虹口區分布(如圖1)。中心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很為集中,而郊區城區歷史景觀孤島相對分散。老城區是中心,四周新城區成眾星拱月之勢。在郊區城鎮主要以青浦區,嘉定區,寶山區比較集中。新城區主要呈現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結構特征。各個新城區內呈簇團態,而該區域內的各個組團之間也較為分散。
三、上海歷史景觀孤島的保護現狀
在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史,人文,政治等各種原因,這些歷史景觀孤島的保護狀態各不統一。在這些研究對象中,其現有的保護狀態,有的保護良好,有的保護欠佳,有的幾乎被忽略。有的為場地內部保護良好,整體保護較為完整,但周邊環境和交通可達性比較差,而有的是場地內文物本體保護力度不足且周邊環境保護的也比較差。根據實地調研,本文對景觀孤島研究對象進行歷史資料查閱,平面圖繪制,空間結構整體,建筑形態分析等大量工作,可以粗略地將上海歷史景觀孤島按照歷史文化屬性分為九種,紅色革命類歷史景觀孤島,古塔經幢類歷史景觀孤島,寺廟教堂類歷史景觀孤島,海派文化建筑類,名人故居類,公寓里弄類,歷史文化遺址類,紀念性建筑類,進行保護現狀的研究。(一)紅色革命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上海是中國近代史上紅色的光榮之城。上海城市的繁華中也包含中國革命史上的進程演變,紅色革命是上海的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上海歷史景觀孤島中屬于上海近代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紅色革命歷史意義的文保單位,本文中統稱為紅色革命類歷史景觀孤島。這些紅色革命類歷史景觀孤島記錄了上海的紅色革命足跡,見證了上海從這座城市在革命中的成長。目前,這類紅色革命歷史景觀孤島的保護狀況大概可以分為4類:1.目前仍為居民居住所用,不公開對外開放。與周邊里弄建筑從外觀渾然一體,大部分無明確的標識性歷史主題。其歷史價值較為弱化,被周邊建筑所淹沒,侵蝕,形成景觀孤島狀態。這類紅色革命歷史景觀孤島周邊多無景觀建設,缺少歷史主題的加強,只是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如:中共“六大”以后黨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舊址等。2.整體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且其歷史文化意義也得到了宣揚。或獨立建設其展覽館,或將其歷史文化意義強調,又改為他用。這類孤島多有一定規模的占地面積,綠化,廣場,標識系統也較為健全。也為大多數人參觀,熟知,但或周邊的環境從使用性質上有所不同,形成視覺上的孤立狀態;或孤島存在交通可達性不夠便利的狀況,形成孤島。如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三山會館,《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周公館等。3.原遺址本體已經毀壞,或拆除,在舊遺址上另建其他建筑,只豎標牌作為紀念。如:上海工商學聯合會遺址,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等。4.在原有場所性歷史文化遺址,現在該場所建遺址公園,或在某個文化性公共場所內設置紀念碑。這類孤島為本身保護較為完整,有獨立景觀襯托,綠化豐富。但與周邊環境無明顯景觀過渡,及延伸,顯得格外孤立。如:吳淞炮臺抗日遺址,金山衛城侵華日軍登陸地點,羅紅店十字紀念碑等。(二)遠古遺址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遠古遺址承載著上海先民時期的文化遺物,是上海文明最早開始發展的起源。上海遠古遺址類景觀孤島中保護現狀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根據原有遺址發掘的基礎上,進行保護舊址,建設遺址公園。如:福泉山遺址,亭林古文化遺址及正在建設的廣富林文化遺址等。第二類是原有遺址僅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保護,不對外開放,如老寶山城遺址等。最后一類為在遠古遺址處未經過任何保護,尚保持原有最為簡單的狀況。僅立碑標記。如湯廟村古文化遺址,戚家墩古文化遺址,平原村古文化遺址等。(三)古塔經幢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上海作為一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城市,自唐代至明代有多座古塔經幢,共有12處古塔經幢類歷史景觀孤島。古塔中年代悠久的主要有:南翔雙塔、天馬斜塔、永安塔、興圣教寺塔、青龍塔、松江清真寺塔、嘉定法華塔等。松江唐經幢則是上海現存最早的地面文物,也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高大的。在上海歷史景觀孤島中,古塔經幢類文物本體現狀都保護較為良好,基本已經都進行了復原,修復。有些文保單位已經建成公園,旅游,參觀區域等,而有些還沒有其獨立的歷史信息場所。(四)寺廟教堂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寺廟教堂,上海5000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國各個朝代對宗教的信仰和膜拜,為上海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祠廟建筑。共擁有10處寺廟教堂類歷史景觀孤島。如真如寺,龍華寺,東林寺,上海城隍廟等都是上海歷史文化發展中留下的寶貴遺產。而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以教堂的形式也在這座城市留下符號。無論是佘山天主教堂,還是圣三一基督教堂等,其精湛的建筑外觀及獨特的建筑風格都形成了城市中最美的風景線。而中國傳統寺廟建筑與西方教堂建筑的并存與對話也再次證明了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遺產。(五)名人故居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名人故居,上海是文化藝術繁榮發展,革命運動轟轟烈烈的重要城市之一,它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決定了其幾百年來產生了無數名人政客。而名人故居也成了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這些故居在建筑上為城市的發展留下了記號,也為后人留下了記憶。如陳云故居,劉曉故居,路易。艾斯故居,等等。(六)公寓里弄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上海作為中國最具有“都市氣派”的城市,建筑是超前,時尚的,但伴隨著上海歷史發展的軌跡,公寓里弄類建筑已經成為上海城市建筑的一大風采。在上海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設所形成的特色風貌中,石庫門里弄建筑是兼容并蓄的代表。隨著近幾十年上海房地產的迅猛開發,大片里弄舊公寓被夷為平地,留下的文保單位則大多數因建筑和設施陳舊而成為繁華都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形成孤島狀。(七)歷史文化遺跡類歷史景觀孤島保護現狀。歷史文化遺跡景觀孤島共有8處,上海歷史文化的發展留下了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遺跡,如豫園是清代原址的后期重建,是中國私家園林造園藝術的典范之一。其精美的建筑造型,園內移步換景的絕美景色,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再如方塔園是清代回復重建的,內有興圣教寺塔及磚刻照壁。朱家角鎮的普濟橋,放生橋,再現了江南水鄉的特有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