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1:0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境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領導的合理境界

領導的最高境界,在西方,通常被認為是“民主型”;在東方,則較多地被認為是“無為而治”。這多與其文化相關。

成中英教授指出:盧梭的《民約論》說明真正的權威來自于社會的群體意志,從而奠定了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就奠定了現代民主社會的思想基礎。韋伯因此提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沒有宗教改革所賦予的個人的終極權威,其發展是有限的。西方社會肯定個人創造力和自由發展的權威,這就是資本主義得以發展的最根本的秘密。在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的發展就是憑借個人的理性、科學的知識、宗教的信念,從而設計出一套管理的方法,去推動和控制社會經濟的發展。

因此,認為領導通過民主的手段,集中“個人的終極權威”,獲取“來自于社會的群體意志”的權威被認為是最高境界,就在情理之中。

成中英教授進一步指出:中國的管理理念是憑借對人性的反省與思考,提倡集體主義,突出人的社會價值,結合人的感情需要,運用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去實現管理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因而,認為領導不違背人的自然屬性,“為無為,則無不治”,“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以無為而治為最高境界也就很自然。

然而,觀念畢竟是觀念,只是人主觀的意愿、體驗的體現,經過實踐的無情檢驗,人必須修正自己的觀念。長期的管理實踐并未證實“民主型”領導絕對優于其它類型的領導,也未見誰能達到所謂的“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我們需要的是在現實的人生中能夠實現的東西:領導的合理境界。誠如曾仕強教授所說:“中國人的管理行為,乃在:一切求合理。”

查看全文

孔子精神思想境界

孔子的時代雖然還沒有“精神境界”的說法,但事實上孔子已經形成了一套很系統的關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孔子對精神境界的分析,采取了兩個維度的劃分標準。一是按人格境界,把人分為三類(三境):小人,君子,圣人。[1]二是按心理范疇,把以上三類人各自分為三種(三界):智者,勇者,仁者。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2](《憲問》)[3]智者是就知識和才能而言,勇者是就意志和意向而言,仁者是就情感和情緒而言。這種劃分,與現代心理學的“知、情、意”范疇劃分一一對應。除小人這個層次外,不論君子還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一以貫之的“仁”。但三者與“仁”的關系,又有心理層次的不同: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仁;勇者又叫“好之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樂之者”,樂仁而安仁。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孔子認為這是三種高低不同的境界:智者不如勇者(知不如行),勇者不如仁者(意不如情)。這樣一來,孔子實際劃分了由低到高的九種精神境界: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1.小智:小人之智者

從純粹智能的角度上,孔子對人的境界進行過一種劃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這里把人的智力分為四等,但第一等“生而知之者”只是虛懸一格而已。孔子自認為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就其所謂圣人,他也不曾說過哪一個是生而知之者。《中庸》載孔子語:“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舜的圣智也是從好問好察而來的。人們的先天才質都是差不多的,修養的高下都是后天習染的結果:“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除“生而知之者”外,其余三等人,“(自覺)學而知之”為圣人,“困而學之”為君子,“困而不學”為小人。

孔子說小人“困而不學”,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如此,我們所說的“小人之智者”可能嗎?其實,孔子并不否認小人之智的存在。他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可見即使是小人,也可以而且應該“學道”。只不過君子所有的是大智、小人所有的是小智而已。所以說:“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君子有大智,可大用;小人有小智,可小用。此即子夏所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張》)此所謂“小知”(小智),即今日俗語所謂“小聰明”。

那么,這種小智的具體內容如何?

從量上看,君子“藝”,小人“器”。孔子說:“吾不試,故藝。”(《子罕》)孔子說他自己由于不被具體地任用,什么都干,結果反而多才多藝。這是就知識的數量言。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無能是有愧于君子之稱的。這里所謂“無能”并不是說沒有任何才能,而是說夠不上多才多藝。君子才廣,為“藝”;小人才狹,為“器”。“子曰:君子不器。”朱子解釋:“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論語集注·為政》)“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朱子解釋:瑚璉是“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論語集注·公冶長》)這里“器”是說子貢尚不足以稱君子,“瑚璉”則是說子貢已很近于君子境界了。這“器”還有一層意思:“管仲之器小哉!”朱子解釋:“器小,言其不知圣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集注·八佾》)管仲就才能而言是堪稱君子的,可謂“不器”;但他只知其器,不知其道;只知霸道,不知王道。這又是從質上來講的。

查看全文

校長的領導藝術境界研究

如今的中小學校長大多忙碌不堪:忙事務,忙應酬,忙“救火”·····一天忙下來,常常是焦頭爛額、筋疲力盡。過度的忙碌不僅會危害校長的身心健康,還會對校長的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

筆者將從剖析校長忙碌的原因與弊病入手,與諸位同仁共同探尋校長的忙閑之道。

一、校長忙碌不堪的原因

總的來說,造成中小學校長忙碌不堪的原因可以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筆者認為,校長忙碌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六。其一是校長負責制的實行,需要校長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其二是學校的外控管理過于嚴苛;其三是學校的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其四是學生、家長、社會對學校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其五是外界對學校的干擾越來越大;其六是部分學校的校長助手或中層領導的能力較為平庸。校長忙碌的主觀原因主要是校長不肯放手、不肯放權。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不舍得放權。權力是一根魔杖,它可以產生連揮舞這根魔杖的人都會驚嘆的魔力。在現實生活中,部分校長迷戀權力,不愿與下屬分享成功的喜悅。這種獨攬大權的校長難免會事必躬親,弄得自己忙碌不堪。

查看全文

談論賀知章文學境界

賀知章是唐代知名度很高的文人,他最為人稱道的事跡,一是對李白的賞識和稱揚,稱李白為謫仙人,又有金龜換酒的豪氣;二是官至三品之秘書監,年近80,忽然申請出家為道士,南行返鄉,玄宗親自作詩寵行,滿朝公卿一起賦詩贈別,剛賜金離朝的李白在半途有詩相送(據敦煌本伯二五六七號);三是傳世有賀知章草書《孝經》卷,為唐代草書之代表作。這些都為歷代所稱贊,為學者研究,為大家所熟知,當然也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賀知章賞識李白,在好道好酒且以豪爽處世方面,他與李白幾乎完全相同,因而能獨加揄揚,不遺余力。他的棄官入道,是否有政治方面的憂虞,或個人身體狀況的擔心,都值得分析。“天寶”間陷獄冤死的李邕諸人和他名聲相仿,而他歸鄉不久即病故,也屬事實。在文學方面,賀知章雖然有幾首傳世的名篇,但因他的詩文在生前身后都沒有結集,估計一是因他生性率意,所作可能隨作隨棄,沒有很好保存,身后也無人用心搜輯,保留至今者不多,這是很可惜的。這使他享有重名,有佳作,但難以擠身一流作家之列。筆者對其作品關心經年,長期積累,將歷年所得賀知章詩文輯為《新編賀知章集》上下二編,較清編全唐詩文所收詩文不啻倍之,且來源廣泛,多存佳作,因而據此對其文學成就有許多新的認識。

一、賀知章的詩歌

《全唐詩》卷一一二存賀詩一卷,共收詩19首又二句。近代張壽鏞編《四明叢書》,有《賀秘監集》一卷,增加《董孝子黯復仇》一首,雖來歷不明,但也難以證偽。這些詩中,尚有一些疑問。一是《開元十三年禪社首山祭地祇樂章》,全組詩8首,最后一首為源乾曜作,其他7首是否賀知章所作,因早期文本署名不統一,稍有疑問。《云溪友議》卷下《雜嘲戲》載賀知章與顧況答朝士詩,因為二人之年輩相差太大,恐難有同時在朝班的經歷。事偽,詩有疑問,但考慮到唐人傳聞故事頗有據原詩敷衍事實之例,也很難完全否定其不知賀詩。另外南宋俞文豹《唾玉集》說傳誦名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是賀知章作,顯然記錯了,可以否定。而今據日本所存唐抄本《新撰類林抄》卷四補錄五絕《春興》一首,據山西抱腹寺石刻補五言古詩《醉后逢汾州人寄馬使君題抱腹寺□》一首,[1]據《分門纂類唐歌詩•天地山川類》將《曉發》詩區分作二首看待。另外《寶真齋法書贊》卷八收唐人草書《青峰詩帖》:“野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錢。回瞻林下路,已在翠微間。時見云林外,青峰一點圓。”可能是賀知章《偶游主人園》一詩的全篇。這樣增減之后,今存賀詩約為23首。①在賀知章存世的詩歌中,《開元十三年禪社首山祭地祇樂章》是為玄宗封禪泰山所作的祭祀樂章,莊重肅穆,為此類詩之套式。開元間的應制詩三首,分別因《張說之文集》和《文苑英華》之引錄而得以保存。同時唱和者人數眾多,賀知章所作中規中矩,未必很出色。這些詩從寫作行為來說都屬于工作職責,并未顯示賀之個人風格,可以不必深究。但其他十多首詩均很有特色,足以傳世。就內容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望人家桃花》一首是一篇沿襲六朝初唐樂府歌行風格的七言長詩。筆者懷疑它是賀知章早年的作品,因為類似的作品在劉希夷、駱賓王等詩集中很多見,流連風景,稍涉風情,流麗宛轉,文辭講究,但沒有太多的開創意義。賀知章年輕時,正是這類歌行主導的時代,必然受其影響而有所試作。他最好的詩歌,是抒寫豪爽灑脫的個性和情懷的作品。賀知章自稱“四明狂客”,終身嗜酒,生性豪邁,風流俊爽,在詩中有許多表達。唐僧皎然《詩式》卷一錄其《放達詩》殘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寫其在落花時節飲酒之醉態,生動傳神,可惜全篇不存。日本藏唐抄本《新撰類林抄》卷四存其《春興》:“泉噴(疑)橫琴膝,花黏漉酒巾。杯中不覺老,林下更逢春。”原卷為行草,不易辨識,故“噴”字有待校定。此詩抒寫作者對清泉而橫琴,落花黏上漉酒巾,詩人生活其間,感嘆酒鄉歲月不覺流逝,欣然于優游林下又見滿園春色。此詩寫出在琴酒林泉間詩人的愜意生活,表達的是率性而不受羈絆的放達情懷。《國秀集》卷上錄《偶游主人園》,《文苑英華》卷三一八題作《題袁氏別業》:“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漫愁酤酒,囊中自有錢。”所寫也是隨興而行,因見林泉佳景而流連徘徊,雖主人不相識,也無妨他賞景的興致。后面兩句說只要囊中有錢,可以隨處酤酒暢飲。這種情懷,和他與李白金龜換酒的豪情是一貫的。近年長沙窯瓷器發現大量題有詩歌的瓷壺,其中即有此詩,僅“林泉”誤作“林全”,“囊中”作“懷中”,足可見此詩流傳之廣,為民間所喜愛。②山西抱腹寺石刻《醉后逢汾州人寄馬使君題抱腹寺□》一詩,末有兩段尾題,一云:“四明狂客賀季真,正癲發時作。”一云:“庚辰歲首十二日,故人太子賓客賀知章敬呈。”

庚辰為開元二十八年(740),賀知章已經到了“八十余數年”的高齡,也可能是他今存最后的詩作。詩云:“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重攀云梯。一別廿余載,此情思彌潺。不言生涯老,蹉跎路所艱。八十余數年,發絲心尚殷。”因逢汾州人,想到早年曾與親友登臨抱腹山,想到道途之艱難,雖然相隔20多年,但此情依然流水般潺潺不絕。最后說到自己雖然已近暮年,但依然雄心殷殷,頗有老驥伏櫪的感慨。詩中有大段自注,敘述當年攀登的細節,似乎是應汾州來信索詩,因醉后作此寄馬使君,并囑其送寺題壁上。雖然再三說到“醉后”、“正癲發時作”、“狂癇”,但詩篇表述了作者執著殷切強烈的入世態度,正可看出其精神世界積極的一面。抒寫回鄉思舊之感,有《回鄉偶書二首》,現代較稱道的是第二首:“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家童相見不相識,卻問客從何處來?”直白如話,但近鄉之情娓娓道來,當然是一首好詩。從“老大”、“鬢毛衰”的敘述可知,應該是中年以后回鄉,而非暮年辭官歸隱所作。但在唐宋時期流傳更廣的,則是第一首:“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感嘆離家日久,人事消磨,時光流逝,事業無成,詩意更為蘊藉深沉。后二句從鏡湖依舊春風漣漪,反襯年光過隙,自己已老,寄意遙深,感慨無限。關于此詩有兩段故事。一是南唐靜、筠二僧撰《祖堂集》卷一○載唐末閩僧雪峰義存的法嗣師郁,在回答門人問禪時,舉“唯有門前鏡湖水,清風不改舊時波”二句作答,可見此詩流傳甚廣,且詩意蘊藉而含禪趣,故為僧人所引用。二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撰《東坡志林》卷二曾敘述一故事云: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連州有黃損仆射者,五代時人。仆射蓋仕南漢官也,未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復歸坐阼階上,呼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云:“一別人間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惟有門前鑒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投筆竟去,不可留。子歸問其狀貌,孫云:“甚似影堂老人也。”連人相傳如此,其后頗有祿仕者。這應該是蘇軾貶竄南方期間聽到的一個傳說。黃損是五代時期連州人,事跡見《五代史補》卷二、《詩話總龜》卷一○引《雅言雜載》、《廣州人物傳》卷四,為后梁龍德進士,南歸后仕南漢。所謂退歸后32年忽然回家,作詩一首而不見,殆為傳聞故事,其時似已入宋。蘇軾說“連人相傳如此”,就是說他本人也不大相信。雖然與賀知章詩有幾處文字出入,但顯然是同一首詩。《全唐詩》卷七三四另收黃損名下,顯屬誤錄。但賀詩從五代到宋初傳聞如此,且引起蘇軾之興趣,足見其流布之廣,影響之大。其三是送別行旅詩歌。《送人之軍中》云:“常經絕脈塞,復見斷腸流。送子成今別,令人起昔愁。隴云晴半雨,邊草夏先秋。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開元時期邊疆戰爭的規模雖不大,但始終未曾間斷。此詩之寫作原委不詳,但因送別而起離愁,是古詩中常見的內容。從前四句推測,賀知章也曾有過邊塞的經歷,因友人之遠行而觸動愁緒。五六兩句寫邊塞景色,寓關懷之意,最后則曲終奏雅,要求努力邊事,不要讓朝廷擔憂。順便提到“萬里長城寄”中“萬里長城”一詞,是古代典籍中首次提到這一當代耳熟能詳的偉大建筑;不過賀詩與此無關,他是說國家把邊事托付給邊將,責任重大。萬里言其廣闊,長城是為國干城,極言邊事之重要,并非當時已有萬里長城之存在。

《曉發》二首寫行旅感受,下文將會展開。《五律》一篇寫晨鐘初動,理舟將行,寫海潮夜涌,川露晨溶,近舟沙鳥,綽約遠峰,每句都寫景寓情,最后以思鄉懷朋作結,是很有情韻的詩歌。但《五絕》一篇將五律中的四句重新組裝,突出晨行聞鐘,懷鄉情切,以寫景兩句作結,將此情此景定格于畫面,令人無限感嘆。二詩屬于同一事之不同詩體表達,其文體意義容下文另述。賀知章是出身南方的詩人,他對六朝以來南方流行的民間詩歌肯定很熟悉,并寫有清新曉暢的民歌。今存二首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如世所傳誦的《柳枝詞》:“碧玉妝成一樹髙,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此詩詩題和文本都頗有異文,這里選用今知最早的《云溪友議》卷下、《才調集》卷九的文本。《唐詩紀事》卷一七、《全唐詩》卷一一二都題作《詠柳》,可能是原題。《云溪友議》云元稹在越州時,歌女劉采春歌此為《柳枝詞》,可能《才調集》即據以收入。本詩之異文,較重要的是“二月春風是剪刀”的“是”字,《唐詩紀事》《全唐詩》作“似”,詩意更為搖曳,《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七作“作”,則更有動感,都可以成立。因見春來柳綠,滿樹新葉,忽發奇想,以春風為剪刀,裁出萬條綠絳,設喻新妙明白,從唐代傳唱至今而不衰。另一首《采蓮曲》:“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描寫越州采蓮女的生活,以稽山、鏡水為背景,前兩句寫湖光山色之秀麗,后二句有淡淡的憂傷,以中流采荷為結,詩意健康明朗。這里還應提及存世賀詩的一個有趣現象,即有兩組詩各有繁簡二本。一是《曉發》,四句五絕為:“故鄉杳無際,江皋聞曙鐘。始見沙上鳥,猶埋云外峰。”八句五律為:“江皋聞曙鐘,輕曵履還舼。海潮夜漠漠,川霧晨溶溶。始見沙上鳥,猶埋云外峰。故鄉眇無際,明發懷朋從。”從宋初即有二本之流傳,顯非傳誤所致,應該是詩人所作即有繁簡二本。五絕取五律之七、一、五、六四句以成篇,雖然省略了夜行到晨景的描寫,省去了懷友的內容,但詩意更為凝練強烈,可以看到唐人推敲詩意,或者說從律詩到絕句技法之進步。《全唐詩》以五律為正文,以五絕為注,筆者認為《分門纂類唐歌詩•天地山川類》作二詩收錄更為妥當。另一例是前引《偶游主人園》:“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漫愁酤酒,囊中自有錢。”此詩詩意完整;但《寶真齋法書贊》卷八錄唐人草書《青峰詩帖》:“野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錢。回瞻林下路,已在翠微間。時見云林外,青峰一點圓。”這首詩書者不詳,可能是中唐文人抄寫前人詩。與前引賀詩比較,此詩前四句僅有首句一字不同,而后半段則是前詩的延續,即前四句寫得見園林之愉悅,后四句寫回看來路,再放眼遠望,因此而有聯想和感悟,詩意是連續而完整的。因此筆者傾向于認為此即賀氏之全詩。而《偶游主人園》最早見載于《國秀集》,該書收詩止于天寶三年(744),即賀知章辭官歸道那年,可見賀氏生前流行的文本就是如此。此又一例。類似情況還有暢諸《登鸛鵲樓》一詩的兩本,即北宋司馬光、沈括在鸛鵲樓上所見“逈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四句,以及敦煌遺書伯三六一九號所載八句:“城樓多峻極,列酌恣登攀。逈林(臨)飛鳥上,高榭(謝)代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還。”也屬此例。筆者認為,這一改寫正好體現了以古詩為主的六朝詩歌向近體律絕過渡時期,詩人在同一詩題寫作中,更為集中更為強烈地表達某種感受的努力,顯示絕句具有更為特殊的魅力。有理由相信,賀知章在盛唐詩風形成過程中,在這方面做過許多努力。雖然賀知章詩歌存世僅20多首,但包含了從初唐到盛唐詩歌的各種體式和內容,無論抒情寫景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其中至少有七八首可以列入唐代最優秀作品的行列。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越中風光和民歌的深厚感情,詩中表達對家鄉的熱烈情懷;同時,他的豪邁灑脫個性和嗜酒重道偏好,在詩中也有強烈抒發。這一切與大詩人李白的個性和才華完全相通,甚至可以說如出一轍。難怪兩人一見,能如此相知,彼此推挽,驚為天人,許為知己。筆者相信賀知章平生所作詩歌應該很多,證據是從其今存詩歌的流播史來分析,它們既被編入《國秀集》《才調集》等唐人所選唐詩集,也曾流傳于越中歌女之口,為長沙窯工匠書于瓷壺,為禪宗僧人所引據,寫本流入東瀛,石刻存于汾州,在各類文獻中都有保存,足見影響之廣。可惜存世數量畢竟不多,大約因為他的個性率意,生前身后都沒有結集,終致大多亡佚。相比較來說,李白晚年病中授稿于李陽冰,此前曾受魏顥幫助編次文集,因為二人的努力,得有近千首作品流傳至今。詩人之幸或不幸,由此可知。賀知章以一流名士而有諸多名篇,卻無法在文學史上占據一流地位,令人浩嘆。

二、賀知章的文章

查看全文

語文境界學習管理論文

語文學習也有境界一說?有的。語文既然是一種社科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貫穿有多重心理因素,所以他有層級性,有境界的高下。

一、閱讀目的三境界。

消遣性閱讀,興之所至,匆匆瀏覽,廣泛涉獵,自娛消遣。學習積累性閱讀,生存所必須,有強的同步性整體性,理解要全面深刻。研究性閱讀,有很強的主觀性創造性和擴展性。

二、現代文閱讀能力結構有三境界。

感知能力。提高的途徑是積累,是長期的過程。隨時解決語文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字詞,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要自覺的形成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

理解能力。這是核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綜合等諸多能力。理解詞語、關鍵語句、重要內容、文章結構、表現形式、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及文章的思想內容。

查看全文

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的公共藝術研究

一、近百年的公共藝術博弈簡略

公共藝術的發跡就有著其強烈的政治色彩。墨西哥自16世紀受西班牙統治以來,年連戰亂,這是墨西哥壁畫運動的內在動力。于是大量的藝術家開始從事起壁畫藝術。注意,這里的壁畫藝術是非大眾的,因為它的目的正是教育大眾。總的來說是一小部分精英分子對當時政治社會感受的一種藝術表達。也正因為其表達革命的思想,所以彼時的壁畫藝術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特點。并且壁畫藝術的資金來源為政府資金,所以自然有著強烈為政府宣傳的色彩。故而彼時的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三方博弈就以悄然開始。三者的關系是:政府資金支持主導——藝術家小眾宣傳——大眾受教。這種關系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進入了經濟蕭條時代。很快美國政府便認識到了他們要打的將是一場持久戰。為此,羅斯福新政想藝術家可以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公共場所進行藝術創作,希冀以此來向民眾宣傳一種的新的國家價值觀念。為此羅斯福新政做了大量政府工作幫助藝術家完成公共藝術的創作。包括藝術資產輔助計劃的實施和文化資產部繪畫與雕刻處的建立。當然,藝術家在此期間也創作了大量的公共藝術。這種獨特的意識形態與基調,與墨西哥壁畫運動喚起民族信念振奮民族精神方面是同出一轍的。由于此時的資金仍是政府提供,所以公共藝術仍然起著宣傳的作用。此時三方博弈的結果仍是:政府資金主導——藝術家小眾宣傳——大眾受教。而這種關系的轉變是在戰后真正實現的。戰后的60年代,雖然仍是政府主導的資金,但此時的藝術家要自由的多了。并且藝術家自身也自覺得將關注力放在了民眾的身上,于是,公共藝術開始與民眾的關系大大拉近。但是隨著包豪斯思想的風行,大量無性格現代主義的建筑盛行,公共藝術一度淪為了“建筑的點綴”,這種情況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才有所轉變。這種轉變便是藝術家與民眾的博弈了。因為藝術家沒有顧忌到公共藝術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經常做一些自說自話的公共藝術放在公共場所,甚至妨礙了民眾正常的生活,這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這種不滿的反饋便是藝術家對公共藝術的重新思索。于是進入80公共藝術這一詞匯大量出現在傳媒領域,有關公共藝術的書籍、刊物也紛紛出現。針對公共藝術實踐,人們有意識地從理論上開始深人思考,開展學術爭鳴。此時公共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的博弈便不再是戰前簡單的單線結構。而是政府影響(并非主導)——藝術家創作——受眾反饋——藝術家理論與實踐反思的循環結構。這種結構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二、當代公共藝術與城市市民文化

公共藝術與市民的關系非常復雜。本文分為兩個階段討論。第一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公共權力機關主導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公眾場所藝術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便是市民的無權利時代。此時的公共藝術形成流程是這樣的:藝術家將藝術活動強制性的放在公共場所進行,這種進行仍然受到權力機關的制約,并且藝術家自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向市民靠攏或解釋。只是機械性的將一件藝術品放在公共場所。市民沒有權利追問財產的使用狀況的知情權,更遑論對藝術本身的建議和批評或藝術家的自由創造。公共藝術的問題是權力與公眾的沖突。第二個階段可以稱之為真正公眾藝術時代。這種公眾場所藝術時代到真正公眾藝術時代的轉變依賴的是一個健康的公共權力機關。如果沒有一個正常的、合法的公眾意見的公共領域,權力機關就會把公眾的權利和納稅人的財產占為己有。此時的公共藝術不再是權力機關宣傳的工具,而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品。這個藝術品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此時,它與市民的關系就產生了互動。.你可以站在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的立場,對一個作品進行評論甚至唾罵。此時的公共藝術真正涉及到了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的藝術。市民社會的出現,公共藝術有了其社會學的基礎,市民對于公共空間具有了交流要求和參與權力的意向,與社會公眾事物的民主化進程密切聯系在一起。隨著城市文化的繁衍生息,公共藝術便于城市文化,與市民精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系。現代人對精神享受有著更高的需求。這種需求自然包括對自己所居的城市的“藝術感”追求。人們開始從“能居”需求轉向“樂居”需求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城市文化的精神載體,人類的精神產品。近年來,發達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復興”運動。這種城市文化的興起,自然影響了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整個城市的“吸引力”“歸屬感”讓市民的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公共藝術真正起到了為大眾雕塑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態空間,使人的精神生態與自然生態同樣和諧,引導人去追求一種美的人生境界,獲得一種詩意的都市棲居,真正實現城市公共藝術對人的價值關懷,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經濟與文化的平衡,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等。公共藝術的界定越來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多樣,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設施,而是一個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滿足了城市市民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它滲透在市民生活的每個角落,無聲的影響著是市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此時,公共藝術家與政府機關和大眾將達到三贏的狀態。藝術家創造出積極影響市民的藝術作品,贏得藝術追求和名譽。政府通過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將城市文化塑造的更加有活力和藝術感,讓城市發展更好。市民受到公共藝術的熏陶,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都得到提升,從而更多的人從事和關注公共藝術。良性循環,實現了三贏的狀態。

三、總結

公共藝術已走過百年,在公共藝術歷史方面經歷了兩個階段,即二戰前政府強大的干涉和藝術家自述自畫的階段,這個階段公共藝術對市民的生活素質和思想境界的影響不大,甚至是消極影響。因為此時的公共藝術與大眾相距甚遠,并且藝術品的裝置甚至影響了民眾的正常生活。其后是公共藝術走向獨立,不再受到政府那樣強大的掌控,藝術家也意識到了公共藝術與環境的結合,與民眾的輝映。公共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的關系由單線關系變成良性循環,有了反饋與塑造。

查看全文

小議創始音樂的理想境界

音樂的二度創作要以“忠于原作”——追求作曲家、演奏家與“意向性指向”趨于統一的理想境界為前提。為了完美的體現詞、曲作家的創作意圖,使我們的歌唱具有流動性,變“死音”為流動的“活音”,這不僅要求我們歌唱者有過硬的基本功,而且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通過重內涵、重形象、重意境的發于內而形于外的再創作過程,才能使歌唱達到神趣、締韻、達意、快心的撼動心靈的藝術境界。

中國漢代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中曾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說明音樂可以用不同的樂調表達出人們的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等六種不同的心情。由此可以推論,音樂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表演藝術,無論是器樂或是聲樂藝術都是必須通過表演這個環節,才可將藝術作品的內容、思想及價值傳達給欣賞者。

音樂,作為一種表演性極強的藝術,是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展現其內容與本質。它不同于繪畫藝術,可以作為一件獨立的藝術作品供人欣賞,而音樂供人欣賞的音樂成品是需要兩個環節構建的:一是作曲家的創作(即一度創造);二是表演者的表演創造(即二度創造)。只有二者共同存在并完美融合,才會產生令人心動的音樂,二者缺一不可。

演員需要追求作曲家、演奏家與欣賞者三者的“意向性指向”趨于統一的“理想境界”為前提。然后把樂譜上那些非音響、非符號的、被遺失的信息填充進去,使音樂盡可能接近“理想境界”。而讓音樂作品“感知為其自身”是二度創作空間的極限……

當然,這種體現決不意味聲樂藝術的二度創造就是演唱者情感無拘束、無限制的釋放,它是受二度創造原則的制約、以演唱者的精湛的演唱技巧為前提,結合一些創造手法而進行的創造活動。

就歌曲而言,在進行音樂表演中,表演者個人的創造性是基于表演者的藝術才能而得以表現的,因此,作為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與技術是進行二度創造的重要前提,表演技巧是以對本專業基本表演技術、既通常所說的基本功的掌握為根本的,對于從事聲樂的演唱者,就要掌握多種關于歌唱的技巧與方法,如:發聲方法、氣息控制、吐字行腔等。

查看全文

論電信服務與營銷的五種境界

論電信服務與營銷的五種境界

在當前電信市場激烈競爭的態勢下,如何搞好電信服務與營銷的創新工作是各家電信運營商十分重視并致力探討的課題。服務沒有止境,營銷應以服務為先導,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以服務促營銷……這樣的理念層出不窮,也普遍被人們認同并接受。同樣,電信服務也沒有止境,然而沒有止境并不是說我們在做具體服務和營銷工作時就沒有一定的標準和與此相應達到的境界。筆者認為電信服務水平的提升、電信營銷活動的優化是應該有目的性和層次性的,它們也會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創造性的工作而達到一種理想中的境界,取得我們所期望的效果。現筆者就這一課題,結合國內電信運營企業積極開展電信服務和營銷工作并取得成功的實例,探討剖析并歸納如下。

境界之一:把產品做“酷”、扮“酷”

“酷”是時下最流行的新名詞。“酷”在現代漢語中本當“極其”講,而現在則已演變成“極致”并延伸為“極其好”、“絕妙”的涵義了。在當前電信激烈競爭的市場上,電信運營商所推銷的產品以及與其附加的服務是不是“極其好”,是不是達到了“絕妙”,不能不說是銷售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把我們的電信產品做“酷”扮“酷”,是我們電信運營商首先應做到并應達到的理想境界。如何將我們的產品做“酷”呢?一是我們推出或開發的產品要“酷”,讓客戶用了喜歡、“愛不釋手”。常州電信采用當前國際最新的先進技術,研制開發出集音頻、視頻、數據傳輸為一體的多點“會議通”系統。該系統基于互聯網,操作簡便,可實現遠程用戶之間的網絡會議、遠程維護、遠程培訓、網上協同等工作。系統運行以來,受到了常州眾多企事業單位的歡迎,這正是產品做“酷”的成果。二是我們在進行產品服務和營銷時要“酷”,讓客戶樂意來買,蜂擁而至。今年月,江蘇電信正式啟動了全省寬帶互聯網優化工程,就是針對該省今年寬帶互聯網用戶急速增長,為適應客戶需求,進一步搞好網絡優化,使其寬帶互聯網產品做“酷”而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通過這一做“酷”,必將為該省電信此項業務的更快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我們還應將產品扮“酷”,扮“酷”就是將電信產品打扮得靚麗多姿,讓客戶鐘情于它,紛至沓來買它用它。正所謂好貨也要有好的包裝、好的形象。為此,一是我們要積極做好產品的宣傳工作。我們說“小靈通”是個挺不錯的電信產品吧,但并不是每個客戶都清楚其“酷”在哪里的。泗陽電信就能別出心裁請人編寫了一首共句名為《實惠、健康、時尚的“小靈通”》民謠,譜以徐淮琴書和淮海鑼鼓的動聽曲調,將“小靈通”經濟實惠、時尚精巧、綠色環保等特點描述得生動形象,演唱給廣大客戶聽,營銷效果確實不錯。二是要通過切實、精細的服務樹立起電信產品“酷”的形象。南京電信為圓滿完成月在寧舉辦的“中國電視金鷹獎周年慶典文藝晚會”圖像傳輸任務,于會前即組織人員布放了近米光纜,與江蘇電視臺播控中心共同努力溝通了全程光纖;并通過精心調測,將文化藝術中心晚會現場到電視臺演播中心光路的質量調測到了最低衰耗,同時調通了各個點上的視頻光端機,準備了光端機和設備的充分備份,從而確保了這次中央電視臺以及各省會電視臺電視直播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樣,產品的“酷”像自然就顯示出來了。

境界之二:行動不如“心動”

之于電信運營商的服務與營銷,我們可能有千般打算、萬種計謀,正所謂營銷策略時時有、服務舉措處處新,活動搞得轟轟烈烈,行動推進熱火朝天。但也許這些做法并不都是電信服務與營銷的理想境界。俗話說:“行動不如‘心動’”。若我們的舉措和策略能打動客戶的“心”,哪怕只有一條措施,一個動作,也是我們所達到的理想境界。要得客戶“心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一是我們的產品要契合并滿足廣大客戶的需要,讓客戶覺得相關電信產品確實不錯,是個好東西,而心有所動。興化電信通過替客戶算相關消費明細賬和與同質產品比較而推介“小靈通”業務,并讓使用者現身說法講其實惠,激發廣大客戶“心動”,使此項業務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僅今年就發展“小靈通”用戶多戶。二是要致力提高電信產品的品位,充分運用企業品牌效應,贏得廣大客戶的“眼球”,撥動客戶的心弦。無錫電信面對電信市場全方位的激烈競爭,精心組織并舉辦了“企業文化活動周”的系列活動。系列活動充分利用文化的整合力,全面重塑企業的嶄新形象,以期形成對客戶誠信、對員工激勵、對社會負責、與競爭者競合的企業形象,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電信服務水平。無錫電信憑借文化活動周的東風,還以各服務網點為單位,將濃厚的電信文化進一步延伸到客戶中間,推出號“無形柜臺有形服務”活動,讓客戶坐在家里就能解決一攬子電信業務的咨詢和申請問題。“‘綠色小靈通’連著你我他”特色服務活動,給予客戶更多的實惠和方便。“金秋大派送,好網人人用”活動,讓客戶在接受寬帶服務中驚喜連連,享受多種“套餐”。客戶由此而“心動”,以文化“造勢”,使無錫電信的固定電話、“小靈通”、寬帶及數據通信用戶大軍迅猛發展至多萬戶,無錫地方門戶網站的造訪量突破了億人次。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境界分析論文

杜甫的《春夜喜雨》10分形象、逼真地刻畫了春夜雨景,我們不妨將課中的8句詩分解為4幅圖景。用這4幅圖景注釋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的“4重境界”,倒是頗有可取之處的。

1、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愛國主義的顯性素材。

杜甫筆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時應節,當發乃發,滋潤萬物。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當“知時應勢,捕捉顯性素材,潤澤學生的心田”。

語文教學應文道結合,文以載道,這早已為大家所認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應該對教材中現成的、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予以充分的開發利用,防止過分偏重語文形式,1味追求“知識點”而將教材中現成的愛國主義素材棄置不顧。

語文學科不同于數、理、化、生,它總是帶有1定的政治傾向,寄寓1定的褒貶愛憎。其中不乏主張祖國統1民族團結,歌頌革命,頌揚廉潔為民,以死事國,忠貞不渝的內容。對于課文中1些10分明顯的愛國主義內容,我們應該及時、充分的利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贊美祖國好山好水的傾向10分鮮明,我們可以用作者極盡筆墨描繪的由山崗煙云、飛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構成的奇偉景觀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和悠久文化傳統的情感。

又如:教學《<指南錄>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為同學熟知,我們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難當頭時挺身出使元營以及身受羈糜、冒9死1生逃歸永嘉的史實,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撤播在學生的心田,鼓舞學生,為國奉獻1切。

查看全文

做人的境界研究論文

中學生首先應該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這是學會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逐步樹

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不斷追求做人的更高境界。今天中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將來是我們社會的脊梁。

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中學時代是我們思考人生意義、價值,探討人生真諦,形成人生觀的重要時期。什么是人生?人為什么活著?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開始思考的問題。

青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思考和探索人生是一個青年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學生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科學人生觀。

無產階級人生觀,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生目的,這是無產階級人生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更是我們學會做人的根本要求。眾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榜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