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障礙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14:11: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驚恐障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
1臨床資料
1.1對象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壓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對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2結果
2.1臨床表現患者多以突發的心前區不適為主訴前來就診。主要表現為心悸、心前區悶痛、壓榨感、瀕死感、呼吸困難,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顫、麻木及強烈的恐懼感。持續5~20min可自行緩解,與勞累及情緒激動無明顯關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能明顯縮短發作時間。總病程數月至數十年不等,癥狀反復發作,長期按冠心病治療,應用降壓、調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的藥物,不能減少癥狀發作。有8例患者時時刻刻要他人陪伴,不敢單獨在家或出門;18例在發作間歇期有惴惴不安、陣發性多汗等癥狀。
2.2輔助檢查心電圖檢查,癥狀發作時顯示明顯心肌缺血者1例(2.6%),心電圖出現動態演變,且心肌酶增高1例,運動試驗陽性2例(5.26%),靜息狀態顯示非特異性STT改變8例(21.1%);彩色超聲檢查顯示室壁運動減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5.26%);27例行冠狀動脈造影,5例顯示單支血管病變,狹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無明顯血管狹窄者22例。
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情況分析論文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是神經癥的一種,患者有顯著的軀體化癥狀,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與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診于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常易導致誤診。我們對2000~2004年在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就診的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對象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壓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對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醫學畢業論文: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38例分析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關鍵詞】驚恐障礙;誤診;冠心病
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是神經癥的一種,患者有顯著的軀體化癥狀,驚恐發作的臨床表現與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診于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常易導致誤診。我們對2000~2004年在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就診的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對象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壓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對38例驚恐障礙誤診為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文拉法辛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驚恐障礙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文拉法辛聯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驚恐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9例驚恐障礙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37例,對照組32例。兩組均給予文拉法辛治療,研究組聯合認知行為治療,療程12w。于治療前及治療2w、4w、8w、12w末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評定臨床療效。結果治療12w末研究組顯效率63.3%,有效率86.07%;對照組分別為33.3%,66.7%(χ2=5.078,3.354,P<0.05)。漢密頓焦慮量表總分研究組治療2w末起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下降(t=5.555,P<0.01);對照組治療4w末起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下降(t=4.267,P<0.01);精神焦慮因子及軀體焦慮因子分兩組治療后各時段評分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或極顯著下降(P<0.05或0.01);各因子同期評分研究組較對照組下降顯著(P<0.05或0.01)。結論兩組均有顯著療效,但文拉法辛聯合認知行為療法起效更快,療效更顯著。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驚恐障礙;文拉法辛;漢密頓焦慮量表
阿普唑侖和SSRIs治療驚恐障礙(PD)的臨床療效已得到臨床廣泛印證。90年代文拉法辛的問世開辟了治療PD的另一途徑。認知行為療法(CBT)在治療PD方面意見不一,Liebowitz認為它的效果不肯定[1]。Barlow認為能促進藥物療效[2]。為此,本研究應用文拉法辛聯合CBT治療PD進行了對照研究,以探討其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病例來源于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PD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PD診斷標準;(2)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總分≥18分;(3)入組前1w內驚恐發作≥1次;(4)血常規、肝功能、心電圖和體格檢查均無異常。排除標準:(1)有嚴重軀體疾病者;(2)既往有認知功能缺陷,目前使用過抗抑郁劑者;(3)有酒精依賴共病,目前接受過心理治療者。共入組69例。其中男27例,女42例;年齡16a~69a,平均(36.3±15.1)a;病程4w~3a,平均(8.67±9.23)mo。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37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脫落7例,對照組脫落2例,兩組實際完成研究各30例,脫落病例不納入結果分析。
焦慮癥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焦慮癥診斷治療
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癥,是指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復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這些焦慮與驚恐不是由于現實生活事件或刺激而造成的,也不是某一種軀體疾病造成的;這種緊張程度與現實事件完全不相稱,或生活事件程度不能解釋這種焦慮不安的嚴重癥狀;經檢查證實沒有相應的器質性基礎。包括了恐怖癥、社交焦慮癥、強迫性障礙、廣泛性焦慮癥(generalanxietydisorders,GAD)和驚恐障礙(panicdisorder,PD)、嚴重應激反應、軀體化障礙、轉換障礙、疑病癥等焦慮譜系,本文主要涉及GAD和PD。
1病因和發病機制
1.1遺傳因素焦慮傾向作為一種人格特征,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遺傳決定的,PD病人遺傳效應在發病中的作用較GAD明顯。PD病人一級親屬中約有15%患有此類疾病,約為一般居民的10倍;GAD一級親屬中發病幾率并不增加。
1.2生物學因素①乳酸鹽:焦慮癥患者運動后血中乳酸鹽較對照組為高。如果給患者注射乳酸鈉可誘發PD。②腎上腺素能系統:腎上腺素能系統特別是藍斑核起警惕作用。電刺激藍斑,可引起恐懼和焦慮反應,藍斑神經沖動發放增加,導致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更新加速。③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焦慮癥的發生可能與5-HT功能增高有關,給予5-HT激動劑可引起焦慮反應。而選擇性5-HT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SSRIs)治療GAD和PD效果良好,提示中樞5-HT活動具有控制焦慮的作用。④苯二氮卓(benzodiazepine,BZD)受體: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是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研究發現BZD受體與GABA受體及氧離子通道相偶聯,BZD藥物與受體相結合時,強化了GABA的功能,使神經傳導顯著減慢,獲得治療焦慮的效應。
1.3心理社會因素作為焦慮癥的誘發原因,心理社會因素往往缺乏特異性。
焦慮抑郁共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焦慮抑郁
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共病(簡稱焦慮、抑郁共病),據WHO和美國Michingan大學流行病學調查,共病率達50%[1],C.LindsayDevane報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慮癥狀,58%的患者一生有焦慮癥的診斷。廣泛性焦慮(GAD)在社區的患病率可高達60%~90%[2]。國內報道抑郁癥出現焦慮癥狀67.5%,符合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50%[3]。由于焦慮、抑郁共病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癥狀易反復、多變,醫師之間診斷一致性低,診斷和醫療處理的難度增加。因此,焦慮抑郁共病已成為當前全球精神病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也引起了國內許多同道的重視[4、5],現將進展情況作一介紹。
1概述
共病(comorbidity)是指一個患者符合>1種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有多個診斷。并涉及到患者的全部癥狀、體征和病程。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comorbidanxietyanddepression,CAD)是指患者同時存在焦慮和抑郁障礙,且兩組癥狀分別考慮時均符合相應的診斷標準。
當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下文均簡稱:焦慮抑郁障礙)同時發生,他們分別能否當作原發性診斷,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目前,關于焦慮和抑郁障礙的關系有3種觀點:(1)一元論:即連續譜論,認為焦慮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2)二分論:認為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是二種不同性質的疾病;(3)共病論:認為焦慮和抑郁共存時,是一種不同于焦慮障礙或抑郁障礙的獨特的疾病實體。
2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的流行病學研究[6~7]
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探究論文
摘要:并存疾病
近年來有關并存疾病(comorbidity)的報道在國外各種精神病學期刊中層出不窮,而有關它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國內卻很少有人提及,因而對此進行評述。
一、并存疾病的概念
并存疾病的概念首先由Feinstein提出,是指一個正在探究中的索引病例在其治療過程中出現另外一種不同的疾病[1]。以后逐漸演變為既包括同時(simultaneously)發病,所謂橫向聯系(cross-sectional),也包括先后發病(insuccession),所謂縱向聯系(longitudinal)。目前并存疾病有代表性的定義有4種摘要:(1)Campbell[2]精神病學詞典摘要:在同一病人同時存在或患有一種以上的疾病。(2)Burker摘要:同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內患一種以上的特定的障礙[1]。(3)美國精神病學詞匯摘要: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患同時存在,例如,精神分裂癥和物質濫用,或酒依靠和抑郁癥同時發生。這種聯系可能反映一種障礙和另一種障礙之間的偶然聯系,或者對兩種障礙都有潛在的易感性,也可能這些疾患的臨床表現和任何常見的病因或易感性無關[3]。(4)醫學術語、俚語和專用語詞典摘要:在同一病人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理狀況或疾病,這種情況可能使住院治療復雜化,在美國衛生保健工作中,在作出相關的一組診斷后,在合理地決定住院期限的長短時,并存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4]。
以上有關并存疾病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卻反映了對并存疾病的熟悉摘要:狹義概念強調兩種疾病的同時存在,適用于臨床工作;而廣義概念強調并存疾病的前后聯系,適用于流行病學探究。和并存疾病含義相近并經常使用的英文詞還有coexistence和concurrent,這兩個詞都強調并存疾病必須是同時存在或同時發生。
二、探究并存疾病的意義
精神障礙藥物治療研究論文
精神障礙是人類常見的病癥,其患病率高。進入現代社會,人們愈重視精神障礙的診治,藥物治療在半個世紀中也取得長足的發展,成為治療精神障礙的主導方向之一,而且有助于非藥物治療手段的全面開展。治療精神障礙藥物是當前藥理學中比較貼切的命名,傳統上包括了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抗躁狂藥物幾個類別。鑒于上述藥物所治療的適應證不斷擴展到綜合醫院與社區醫療,再加上藥物類別的日新月異,有關這些藥物的進展與合理應用的基本知識,亦應加以推廣[1,2]。
1抗精神病藥物[3~6]
1.1傳統抗精神病藥物
舊稱神經阻斷劑,是各種主要作用于腦內多巴胺受體的拮抗劑,其適應證是各型精神分裂癥。由于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約占人口1%,而且病程冗長,具反復發作與慢性化傾向,所以此類藥物使用非常廣泛,使用不當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層出不窮,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結出許多治療不當的教訓。
1.1.1氯丙嗪和酚噻嗪類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是第1個問世的酚噻嗪類抗精神病藥,在50年代占首選位置。氯丙嗪的系統治療可以減輕或消除精神分裂癥既往視為頑癥的幻覺、妄想、攻擊、違拗以及退縮、木僵等癥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其后精神藥物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打下了基礎。當時,為追求療效而增大劑量,引起了許多不良反應,至今在基層醫療單位仍存在這種治療過度的傾向。
氯丙嗪治療過度通常產生錐體外系不良反應,重者進食時噎嗆致死,有的使用過量引起排尿困難、過度鎮靜、直立性虛脫、中毒性肝炎、剝脫性皮炎、粒細胞缺乏或治療中突然死亡等,產生后救治困難。
治療睡眠障礙對照分析論文
【關鍵詞】心身疾病;睡眠障礙;甜夢膠囊;阿普唑侖;聯合用藥
【摘要】目的探討甜夢膠囊聯合阿普唑侖治療睡眠障礙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將84例睡眠障礙患者按時間順序分為兩組,每組各42例。研究組采用阿普唑侖聯合甜夢膠囊治療,對照組單用阿普唑侖治療,療程均為4w。于治療前和治療第1、2、4w末及停藥后第1、4、8w末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定臨床療效和自行設計的不良反應量表評定不良反應。其中研究組2例不合作、3例失訪,資料完整者37例;對照組失訪4例,資料完整者38例。兩組共65例順利完成治療和隨訪。結果經過4w治療,患者的睡眠質量均得以改善。研究組阿普唑侖的平均劑量低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少而輕,停藥后睡眠改善持續時間長。結論甜夢膠囊聯合阿普唑侖治療失眠癥療效肯定,用藥劑量低,且不良反應少而輕,停藥后反跳現象不明顯。
【關鍵詞】心身疾病;睡眠障礙;甜夢膠囊;阿普唑侖;聯合用藥
Acontrolledstudyof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insomnipathy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herapeuticeffectivenessandsideeffectsof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insomnipathy.Methods84patientswithsomnipathyweredividedinto2groups(bothn=42)accordingtimeorder.Researchgrouptook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andcontrolgroupdidsinglealprazolamfor4weeks.Clinicaleffectivenessandsideeffectswereassessedwiththe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andSelfmade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SMTESS)beforetreatmentandattheendsof1st,2ndand4thweekduringtreatmentandattheendsof1st,4thand8thweekaftertreatment,respectively.65patientsofboththe2groupscompletedtreatmentandfollowup.ResultsAfter4weektreatment,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meandosageofalprazolamwassmallerintheresearchgroup,sideeffectswerefewerandmilderanddurationofsleepimprovementlongeraftertreatment.ConclusionTianmengcapsulecombinedwithalprazolamhadprecisecurativeeffectinsomnipathy,dosewassmallerandsideeffectswerefewerandmilder,andreboundphenomenonwasnotmarkedaftertreatment.
【Keywords】Psychosomaticdiseases;somnipathy;Tianmengcapsule;alprazolam
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關鍵詞】黛力新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許多學者認為FD與胃腸動力學障礙、胃電活動異常和神經精神因素導致的內臟神經敏感性增高有關,因而FD與精神、心理因素關系密切。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經胃腸促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無效的FD患者,改新型的三環類抗焦慮抑郁合劑黛力新治療,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患者中,男7例,女14例;年齡31~48歲,病程12個月~6年。就診具有以下條件:⑴餐后飽脹不適、早飽、反復上腹疼痛,上腹燒灼感等癥狀>6個月,近期3個月持續有以上癥狀,經胃鏡及腸鏡檢查排除食管、胃及結腸的器質性病變;B超及肝功能檢查排除肝、膽、胰器質性病變[1];⑵無腹部手術史。⑶入院前使用H2受體抑制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劑>6周效果不佳者。同時治療前后均接受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24項)和焦慮量表(HAMA,14項)測評。
1.2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