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7:15: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頸椎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頸椎病康復治療與監護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而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如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不同程度受累,并有相應臨床表現的一組癥候群。分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頸型等[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頸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齡25~81歲,40歲以上發病較多189例。
1.2方法
1.2.1頸椎牽引頸框牽引是治療頸椎病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方法,適用于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椎牽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損傷的軟組織修復,促進水腫的吸收和炎癥消退,松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矯治脊柱后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脊柱后關節嵌頓的滑膜復位,或有助于關節輕微錯位的復位,改善或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改變突出物或骨贅與周圍組織的相互關系,減輕神經根受壓,改善臨床癥狀。頸椎牽引方法有兩種(1)坐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輕或經臥位牽引后需要繼續牽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頜布帶牽引,牽引重量由3~5kg開始,每天牽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過10kg。每次時間20min,最長不超過30min,每周治療6次,1個療程10次。(2)臥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重或不能坐位牽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牽引,常在病房使用。牽引時頸部保持30~45,持續性牽引時重量從2~3kg開始,逐漸增加到4~6kg,每2小時休息10~15min,2~3d或癥狀緩解后牽引重量再減少到2~3kg,并逐漸縮短牽引時間或改為坐位牽引。
針灸治療頸椎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針灸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肩綜合征,主要是由于頸椎骨質的退行性病變所致,刺激或壓迫周圍的神經或血管及其他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綜合病癥,屬于祖國醫學中“項強、眩暈、痹證”范疇,是臨床上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趨于年輕化。該癥狀復雜,纏綿難愈,它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療法。近年來針灸治療頸椎病的報道很多,均有較好的療效,現將近10年來有關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文獻分類綜述如下。
1毫針療法
1.1彭氏[1]根據病變部位選用頸2~7夾脊穴。配合風池及患側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針直刺,針感傳至患側肩前、前臂、手指時立即出針,不留針,全部有效。
1.2董氏[2]單取外關穴,用毫針直刺,并配合患者緩慢旋轉頭頸部,均有效。
1.3陳氏[3]以腕踝針,治療頸椎病患者,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橫級上二橫指繞內關與外關一圈處)。
頸椎病治療分析論文
【關鍵詞】振顫手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療部位,做頻率密集的快速振顫動作的手法稱為振顫法,又稱振法或顫法[1]。筆者多年來運用推拿中的振顫手法治療各型頸椎病,療效較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5歲,平均54歲;25~40歲,占15%;41~82歲,占85%。其中神經根型為112例,占56%;交感神經型為8例,占4%;椎動脈型20例,占10%;混合型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長10年,療程最短5天,最長120天。全部病例均經X線片、CT或MRI與臨床檢查確立診斷。
1.2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推拿學》[2]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先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頸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顫手法。步驟如下:(1)患者正坐,醫者分別按揉風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外關等穴,約5min。(2)醫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min。隨后拿揉頸項部并配合推橋弓、
頸椎病治療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在治療頸椎病患者應用中的護理要點。方法在對396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熏蒸及中藥濕熱敷為主的物理療法過程中進行觀察并施以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痊愈349例,好轉38例,無效9例。結論此方法是利用蒸氣藥袋的熱敷力,輔以補氣、祛風寒、通經絡之藥物,使經絡暢達,氣血流暢,散寒除濕,通過系統的全程的護理配合,對患者進行觀察、評估和分析,使護理措施也有了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中藥熏蒸;濕熱敷;頸椎病;護理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由于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刺激和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等,引起肩臂痛、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癥狀[1]。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療法。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是我科康復理療方法之一,經過多年的大量臨床觀察,此方法治療效果明顯,患者自覺舒適、無痛苦,深受我科醫護人員及廣大患者的歡迎。
1臨床資料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頸椎病患者396例,男204例,女192例,年齡36~64歲,平均45.5歲,經CT定性、定位確診。396例患者經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治療再輔以推拿、拔罐等物理療法,痊愈349例,好轉38例,無效9例。
2作用原理
齊刺加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探討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試驗組35例,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對照組35例,采取直刺頸夾脊穴治療,對比2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2組疼痛分級指數評分、VAS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疼痛分級指數評分、VAS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前,2組前屈、后伸、旋轉等頸椎活動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前屈、后伸、旋轉等頸椎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患者頸椎活動度提升,能夠很好地緩解頸椎疼痛感,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痹證;神經根型頸椎病;齊刺療法;溫針灸;夾脊穴;頸椎活動度;VAS疼痛評分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雙側或者單側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者刺激導致的頸椎病,大多數神經根型頸椎病存在髓核突出、反射障礙、運動障礙等臨床表現,頸椎的活動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會伴隨明顯的疼痛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臨床上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大多采用針刺療法,效果顯著,且能夠減少復發率,其中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治療方案,通過艾灸溫針灸治療,能夠更好地活血化瘀,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因此,本文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和直刺頸夾脊穴治療,旨在探究分析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采取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中醫院收治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試驗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8.63±3.5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4.11±1.05)年。對照組3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8.58±3.51)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5年,平均病程(4.07±1.11)年。2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為臨床確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骨質疏松癥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1.3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直刺頸夾脊穴治療,進入治療室后,體位選擇俯臥位,先做好常規消毒,然后選擇患者頸夾脊穴,位置在距離后正中線相應頸椎棘突旁邊0.5寸的位置,再選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華佗牌,規格:0.30mm×40mm)直刺頸夾脊穴,當針尖觸到頸椎的橫突為止,患者得氣后,選用平補平瀉法讓酸脹感在患者的頸項部位擴散,然后留針10min,再采取相同的手法針刺患者的患側合谷穴以及雙側風池、曲池、大椎穴等。試驗組患者接受齊刺聯合溫針灸夾脊穴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其中,針刺手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毫針得氣之后,點燃1cm艾條,放置在毫針的頂部,進行溫針灸治療,溫度控制在患者能夠忍受的范圍內,等到15min后,再更換艾條,持續30min最佳。2組患者均每天治療1次,每次持續30min,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之后,停2d,連續治療2個療程,對比2組臨床治療效果。1.4觀察指標本次研究主要以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頸椎活動度作為觀察指標,其中疼痛情況通過簡化的McGill疼痛問卷測定疼痛分級指數評分[1]、視覺模擬評分量表測定VAS疼痛評分[2];頸椎活動度包括前屈、后伸、旋轉等。1.5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最后數據采用數據處理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х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白虎搖頭針刺手法如何治療頸椎病
[摘要]目的:觀察白虎搖頭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3例CSR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1例)采用常規針刺法治療,治療組(4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法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NorthwickPark頸痛量表(NPQ)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24%(40/42),高于對照組的85.37%(35/41),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中醫證候積分、NPQ評分、VAS評分治療第1、3個療程后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第1、3個療程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在常規針刺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臨床癥狀,提高近遠期療效,較單純常規針刺方法更具優勢。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刺;白虎搖頭;手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頸項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脹等[1]。CSR在頸椎病臨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療仍以保守療法為主。近年來針刺已廣泛運用于CSR的治療,大大提高了療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運用針灸治療CSR取得了顯著效果。針刺得氣后,為達到治療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臨床很少重視針刺手法的運用,因此針刺后的近遠期療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筆者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加用白虎搖頭針刺手法治療CSR42例,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12月在蕪湖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單雙數字制成隨機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診的次序,單數者納入對照組,雙數者納入治療組。治療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12±5.06)歲;平均病程(2.11±0.43)年。對照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05±4.52)歲;平均病程(2.34±0.23)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數據挖掘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選點規律。方法:全面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WanFang)、維普數據庫(VIP)收集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針刀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文獻并建立處方數據庫,運用SPSSStatistics19.0,Clementine14.0進行描述性分析及、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結果:納入針刀處方42條,使用頻次最高的選點為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關聯規則結果顯示相關性最高的是棘突-關節突關節-肩胛骨內上角;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存在3個有效聚類群。結論:總結出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常用組合規律,為臨床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提供依據。
關鍵詞:頸型頸椎病;針刀;選點規律;數據挖掘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變性疾病[1]。臨床上以頸部疼痛,頸部僵硬,有時伴有頸椎生理曲度變小,頸椎小關節紊亂為特征[2]。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和年輕化趨勢,據統計我國成人頸椎病的患病率為13.76%[3]。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早期常見的類型,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4]。目前針刀廣泛用于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大量文獻證實針刀在緩解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療效顯著,然而關于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選點的共性和規律研究還顯不足[5-6]。為此,本研究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近年來針刀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處方進行收集、歸納和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和開展實驗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檢索收錄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Wanfang)、維普數據庫(VIP)中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針刀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文獻。1.2文獻檢索策略。采用主題詞檢索與自由詞檢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詞為“針刀、小針刀、頸型頸椎病”等,同時追溯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來補充相關文獻。僅限于中英文。1.3文獻納入標準。(1)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來源不限,符合《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紀要》界定的頸型頸椎病標準;(2)納入研究必須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3)治療組以針刀治療為主,可聯合其它療法,不限對照組的干預方式;(4)明確給出針刀處方;(5)以針刀選點方式的比較為2個處方。1.4文獻排除標準。(1)動物實驗類、綜述類、重復發表的研究文獻;(2)以針刀為輔助治療的文獻;(3)未明確描述選點解剖位置或非常規選點的文獻。
2數據預處理、數據庫的建立及數據挖掘方法
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多見于中老年人及長期伏案工作者,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社會正在到來,一方面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發病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加之其危害性大,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因而受到社會和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對于CSA的治療也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現將治療本病方法作如下綜述。
1以推拿手法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
雷邁[1]使用maitland手法配合擴管、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及頸部牽引綜合治療CSA57例,治愈49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7%,優于單純使用藥物及頸部牽引的對照組。陳鵬[2]采用遠端足部反射區推拿和近端頸椎仰臥整復法相結合治療CSA32例,結果治愈19例(60%),顯效8例(25%),有效3例(34%),無效2例(6%),隨訪1年無復發。魏向陽等[3]運用按摩手法(指按印堂、神庭、上星、百會、后頂、腦戶、風府等穴,放松胸鎖乳突肌,彈撥頭夾肌、頸部拔伸、旋轉復位等)配合穴位埋線治療CSA120例,總有效率98.3%。徐蘊清[4]采用輕柔的滾、按、拿等手法在頸部兩側及肩部治療及旋轉后扳法配合濕熱敷治療CSA40例,總有效率92.5%。夏德君[5]使用推拿法配合刮痧法和拔罐法治療CSA150例,結果治愈110例(占73.33%),有效36例(占24.00%),無效4例(2.67%),總有效率97.33%。博·阿古拉[6]應用蒙醫推拿手法,配合蒙醫拔罐放血,治療CSA52例,顯效39例,有效12例,無效1例,有效率98%。王藝等[7]觀察推拿牽引結合體外反搏療法治療CSA,并與常規推拿牽引療法相比較。A組30例單純推拿牽引,優良率44%,總有效率85%;B組在推拿牽引基礎上行體外反搏治療,優良率89%,總有效率100%。王俊華[8]等采用推拿療法配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CSA45例與單純采用推拿治療CSA37例比較,推拿手法采用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耳后高骨,拿五經,推橋弓,點揉頭維、神庭、百會、四神聰、翳風、完骨、風池等穴,頭部行掃散法,輕叩頭,然后拿、捏等手法松解頭枕部及頸肩部肌肉,彈撥頸部夾脊,拿肩井,并用旋轉定位扳法以糾正偏歪棘突;星狀神經節阻滯方法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綜合治療組顯效率88.89%,單純使用手法的對照組顯效率48.65%。
2以物理療法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
王清華[9]選用川芎酊離子導入加超短波電療法綜合治療CSA90例和藥物治療70例比較,藥物治療組發作至5d內開始靜滴血塞通0.4g、胞二磷膽堿0.5g,睡前服用西比靈0.5g,并頓服腸溶阿斯匹林0.1g;綜合治療組先采用超短波電療隨后直流感應電療。物理治療組痊愈顯效率80%,藥物治療組42.85%。陳月桂等[10]用超短波療法與直流電草烏離子導入和Maitland手法綜合治療CSA83例,綜合治療組治愈顯效率78.4%,對照組34.2%。羅永雄等[11]治療CSA123例,觀察組63例采用半導體激光、中頻電流及按摩手法復位等綜合物理治療,對照組60例采用頸椎牽引及中頻電流治療,結果治療20次后,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76.2%、53.3%,P<0.05)。鄭明瑩等[12]采用半導體激光聯合牽引治療CSA142例,治療組72例采用半導體激光治療,隨后行頸椎牽引。對照組先采用調制中頻電治療,隨后進行頸椎牽引。治療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77.14%。趙麗惠等[13]采用光量子氧透射載體治療CSA100例,常規治療組50例采用藥物脈絡寧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胞二磷膽堿0.5g加5%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輔以超短波、手法按摩治療,光量子氧透射載體治療組50例常規治療同時應用光量子氧透射載體治療。常規治療組總有效率78.0%,治療組總有效率96%。周宏圖等[14]將168例患者分為頸椎牽引組(62例)、HBO治療組(48例)及綜合治療組(58例),總有效率分別為80.6%、93.8%及98.3%。施鋒等[15]將102例CSA患者分為觀察組(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加頸椎牽引與手法)53例,對照組(頸椎牽引與手法)49例,臨床治愈顯效率觀察組69%,對照組41%。郭蘇梅[16]采用特定電磁波并等幅中頻正弦電中藥透入治療CSA65例。中藥合劑制備:紅花30g、當歸30g、乳香20g、沒藥20g、羌活20g、川芎30g、草烏20g加水浸泡煎至1000ml,紗布過濾置冰箱備用。治療先采用特定電磁波(TDP)局部照射,1次/d,20min/次,接著用YL-3型音頻電療機、頻率2000Hz,波型正弦波,電極板的襯墊上放入與襯墊同等大小的中藥浸泡的濾紙塊9cm×7cm,分別置于頸后部及肩部,電流強度為耐受量,1次/d,25min/次,10次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13例(20%),顯效30例(46.15%),好轉18例(27.69%),無效4例(6.15%),總有效率93.8%。
脊髓型頸椎病圍手術護理探討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2歲;屬單個椎間盤摘除18例,2個椎間盤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術后無1例發生手術并發癥和護理并發癥。
2護理要點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損害表現,加上手術部位的特殊,害怕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效果不滿意及疼痛等,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故要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1)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2)請脊髓型頸椎病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手術期間無痛,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準備,配合治療。(3)說明情緒與疾病關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機體康復,否則相反。
2.1.2術前訓練頸椎前路術中要求患者仰臥,頸部處于略過伸位,同時為了暴露椎體,需較長時間將氣管拉向切口對側,術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臥至少一周,因此,為適應術中及術后的變化,一般要求患者術前一周進行氣管推移訓練,術前3d去枕平臥和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發生尿潴留。
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以微創術進行頭下斜肌松解,消除對椎動脈迂曲段的壓迫因素。方法本組90例頭下斜肌與寰椎橫突壓痛,旋頸征陽性。采用自制微創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斷頭下斜肌起止點。結果82例經一次松解后癥狀完全消失,8例間隔1個月后再次松解癥狀亦完全消失。結論C1~2橫突間后方為頭下斜肌,頭頸旋轉時,椎動脈迂曲橫段可受壓迫。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頭下斜肌壓痛為本病主要診斷依據。盲式微創松解術解除了椎動脈迂曲段受壓,使眩暈及頸項痛癥狀得以消除。【關鍵詞】椎動脈型;頭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動脈型頸椎病與其他類型頸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較高,是中老年常見病。對其發病機理的認識各異,治療方法也多樣。有人認為因頸椎間盤退變而引起,也有人認為因鉤椎骨刺壓迫椎動脈而誘發眩暈。朱漢章[1]則認為頸椎動態平衡失調致慢性軟組織勞損,發生反應性水腫及無菌性炎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誘發頸痛眩暈。治療多采用綜合性保守治療,療效往往難于肯定且易復發。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外側面和鄰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橫突下外側,寰樞椎橫突間的椎動脈部表面為圓而厚的頭下斜肌覆蓋[2]。作者根據頭下小肌群三角形間隙,頭下斜肌運動及解剖特點分析,認為椎動脈橫段迂曲部是受該肌壓迫而誘發頸項痛眩暈的主要原因。筆者采用自行設計制作的微創小刀具進行盲式松解術治療90例,療效確切,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門診及住院患者中,診治9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齡40~80歲,平均53歲。臨床癥狀見表1,體征及影像學檢查見表2。全部病例均有頭暈、頸項痛癥狀。頭暈持續時間5min~2h,最長達4周,頭暈時轉頭則加重癥狀。誘發因素: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失眠等;緩解因素:臥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藥等。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30年,癥狀反復發作。體檢中,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明顯,旋頸征陽性;頭轉向一側壓同側頭下斜肌,可誘發頭暈癥狀,又叫旋頸征加強試驗,本組的陽性率為78%。本組病例均在本院有關科室檢查,排除了心源性、高血壓源性、腦源性、中毒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頭暈,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2盲式下微創松解術治療表1癥狀發生率表2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取俯臥棄枕或坐位,剃刀刮除枕后頭發,盡量屈頸,紫藥水作寰椎橫突與樞椎棘突壓痛點標記。術野常規消毒,鋪洞巾,術者左手拇指緊壓寰椎橫突壓痛點,右手持帶刃刀具在拇指邊緣與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刀與皮膚成90°角。當刀刃達寰椎橫突骨面病灶區時,可有明顯的酸脹酥感覺,此時在寰椎橫突部先切斷肌附著,再沿骨面橫向鏟剝,手感覺橫突部肌附著與骨面有明顯松動感時,表示頭下斜肌附著已切斷,即可快速撥除刀具。再選樞椎棘突標記點,以同法切斷頭下斜肌在樞椎棘突根部的附著,至此頭下斜肌起止點全部切斷松解,達到解除椎動脈迂曲段的壓迫。術畢在原刀口處分別注入曲安縮松注射液40~80mg,防術后黏連,針眼處指壓5min后,無菌敷料貼妥。再次被動手法彈壓后枕并被動屈頸1~2次,達到擴大松解頭下斜肌的目的。術后輔以頸部保健操,改睡凹型枕頭,內服抗生素2~3d。本組全部病例行盲式微創術治療,輔以頸部活動功能鍛煉,睡凹形枕頭。一般經過1~2次松解術后,頭暈癥狀消失,頸項痛消失,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陰性,旋頸征陰性,加強試驗陰性。78例患者在行第一次松解術后,訴“頭暈癥狀消失,眼前發亮,腦部清醒了”;12例在松解術過程中曾有一過性頭暈加重現象,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每天堅持頸部保健操,改睡凹形枕,之后頭暈癥狀消失。3結果本組隨訪6~10個月,平均5個月。82例經一次松解后癥狀完全消失,8例間隔1個月后再次松解癥狀亦完全消失。術后堅持頸部保健操及睡凹形枕,療效鞏固,未再復發。4討論4.1旋頸征陽性的原因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之一就是頭頸的旋轉可以誘發或加重頭暈[3,4],即旋頸征陽性。李世和等強調寰椎橫突壓痛為本病的主要診斷方法,同時還提出擦肩試驗、伸頸牽頭指壓寰椎橫突轉頭試驗等誘發頭暈的陽性率達100%。本組病例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的陽性率達100%,采用不同體位行旋頸征試驗均為陽性。壓寰椎橫突轉頭誘發頭暈的陽性率達78%。多位中外學者均認為,椎動脈于C1~2段存在著旋轉性壓迫[3,5~7]。1927年Dekeleyn通過尸體椎動脈造影,發現頭頸旋轉可以引起椎動脈于C1~2之間狹窄或梗阻。1968年oucni首先在臨床上通過血管造影證實了這種改變。陳仲強等[7]通過椎動脈造影指出,C1~2水平旋轉性椎動脈閉塞是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徐印坎[8]認為,頭顱旋轉主要在C1~2之間,椎動脈在此處受壓。作者認為,椎動脈于C1~2段生理性旋轉受壓的原因為寰樞椎橫突間無椎間關節,寰樞椎橫突間的椎動脈橫段為迂曲的顯露,其表面為圓而厚的頭下斜肌覆蓋,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止于寰椎橫突。當頭顱向右旋轉時,左側頭下斜肌隨左側寰椎橫突向左前方旋轉,圓而厚的肌腹進入第一橫突間隙,壓迫左側椎動脈。與此同時,隨寰椎橫突向右后方旋轉的右側椎動脈進入樞椎橫突后方,未受到壓迫,保證了椎基底動脈的血供,當頭顱回復到中立位,頭下斜肌復位,解除對左側椎動脈的壓迫。因此,頭下斜肌是椎動脈生理性受壓的解剖基礎。頸椎的屈伸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枕關節,前后約45°,而旋轉運動則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每側約47°[9]。表明旋頸征試驗主要是檢查寰樞椎的,枕樞段是頸部最易勞損的部位。當兩側頭下斜肌水腫或其他頸后肌群壓迫頭下斜肌,頭旋轉時可致兩側椎動脈受壓而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在病態下,當頭頸轉向右側時,左側椎動脈生理性受壓,右側椎動脈轉右側樞椎橫突的后上方,受到病態的頭下斜肌壓迫,導致兩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誘發頭暈,這就是旋頸征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認為寰椎橫突及頭下斜肌壓痛,旋頸征陽性均是本病具有診斷意義的體征。4.2頭暈癥狀短暫性的原因一般認為本病的頭暈具有陣發性、可逆性和復發傾向[3,5]。本組病例頭暈發作持續的時間,最短為5min,最長達2h,即使不經治療,只臥床休息頭暈癥狀可緩解。頭暈的短暫性用鉤椎骨刺壓迫來解釋是不恰當的,本組病例X線示,未見橫向生長的鉤椎骨刺。頸椎不穩可以造成某一椎體的異常活動,但椎動脈第二段的長度長于C1~6橫突間距,足以代償某一節段椎體異常活動對椎動脈的影響。作者認為用頭下斜肌壓迫椎動脈來解釋頭暈的短暫性是比較合理的。如頭下斜肌水腫,轉頭向左,左側椎動脈為生理性受壓迫,右側為病理性受壓迫,出現頭暈,轉向中立位,壓迫減少,癥狀減輕或消失。4.3采用盲式松解術對本病有效的原因一般認為綜合性保守治療對本病有一定的療效[3,5],但難持久,易復發。本組病例全部采用盲式微創松解術治愈。作者認為頸性眩暈為頭下斜肌等肌肉的慢性勞損性病變所致。本法在定位準確的情況下,切斷了頭下斜肌的起止附著點,使直接壓迫在椎動脈迂曲橫段上的頭下斜肌松解,達到減壓的目的。同時本法治療有效亦證明椎動脈受壓迫,主要原因是肌肉而并非骨關節方面的因素。術中應特別注意:局部解剖定位要準確,掌握刀具盲式下切割的范圍及深淺度。所用刀具為作者自行設計制作,采用1.5mm三菱針鈍頭磨成刃性而成,具有制作簡單、經濟、方便、實用等特點。4.4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目前臨床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仍沿用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所制定的標準[10],作者推薦診斷標準如下:a)眩暈癥狀,具有陣發性、可逆性和復發傾向,頭頸[1][2]的屈伸或旋轉可誘發眩暈;b)頸枕部疼痛;c)頸后肌勞損史;d)伴隨癥狀頭痛、眼耳部癥狀、肩和上肢麻痛、胸痛、心悸、消化道癥狀、失眠、記憶減退等;e)頸后肌廣泛性壓痛;f)頭下斜肌及寰椎橫突壓痛;g)旋頸征陽性;h)神經系統檢查大致正常;i)X線檢查有無鉤椎關節橫向骨質增生,無頸椎失穩和寰椎椎動脈溝寰形成;j)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示單或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其中眩暈及視力模糊為主要特征。【參考文獻】[1]朱漢章,柳面智.針刀臨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785.[2]楊琳,高英茂.格氏解剖學[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812813.[3]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79.[4]劉植珊,楊瑞和,陳永裕,等.椎動脈減壓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痛[J].中華外科雜志,1984,22(12):771.[5]趙定麟.頸椎傷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47191.[6]李世和,李衛國,孫靜宜,等.寰椎椎動脈溝環所致頸性眩暈患者的手術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1995,33(3):137139.[7]陳仲強,張之虎,黨耕町,等.頸性眩暈病例的椎動脈造影觀察[J].中華外科雜志,1991,29(1):95.[8]徐印坎,賈連順.現代頸椎外科學.頸椎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83:161182.[9]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8.[10]孫宇,陳其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