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損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7:33: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頸椎損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頸椎損傷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頸椎損傷患者的護理方法。方法:總結35例頸椎損傷患者的護理過程。結果:25例合并脊髓損傷中按Frankel分級恢復一個級別者12例,兩個級別5例,三個級別1例,無變化4例,死亡3例。結論:頸椎損傷的急救護理至關重要,方法得當可減少二次損傷。呼吸道的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治療的成敗。傷后的功能訓練和康復治療對患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頸椎損傷護理顱骨牽引
頸椎損傷病變部位高,致殘率、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35例,占同期脊柱損傷的23.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9歲~68歲,其中頸椎骨折8例,脫位10例,骨折合并脊髓損傷25例。病變部位:寰樞椎5例,頸3、47例,頸5、612例,頸711例。
2治療及預后
下頸椎損傷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頸椎;損傷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討下頸椎損傷早期手術治療的目的、時機和方法.方法:下頸椎骨折、脫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55例,早期分別施行前、后路減壓固定手術.其中前路減壓43例,后路12例.行內固定17例.結果:脊髓完全損傷6例,死亡3例,隨訪3例神經功能無恢復.脊髓不完全損傷49例,隨訪46例,隨訪時間4~49(平均21)mo.神經功能不同程度恢復41例.結論:早期手術治療有利于及早恢復椎體穩定性.應根據具體傷情決定手術時機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減壓均可起到良好療效.內固定的使用擴大了手術適應證.
【關鍵詞】頸椎;損傷;外科治療
頸椎損傷漏診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頸椎損傷漏診原因及如何避免。方法回顧性分析36例頸椎損傷漏診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36例,低位頸椎骨折并(或)脫位24例,寰椎骨折6例,寰樞椎脫位3例,樞椎骨折3例。結論傷情復雜、檢查手段不完善、體檢不仔細是頸椎損傷漏診的常見原因。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檢、完善影像學檢查及醫生檢診制度可減少漏診的發生。
【關鍵詞】頸椎損傷;漏診
隨著交通傷、墜落傷、暴力或運動傷日益增加,近年頸椎損傷日漸增多,但頸椎損傷的漏診或延遲診斷率仍達5%~20%[1]。如沒有及時發現和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會造成嚴重后果,常造成患者高位截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質量。現將我院1993年9月—2008年4月頸椎損傷漏診的36例臨床資料分析如下,以期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1臨床資料
本組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齡4.5~58歲,平均38歲。受傷原因:車禍16例,摔傷11例,高處墜落6例,打擊傷3例。臨床表現:均有頸部疼痛,伴肢體感覺障礙18例,同時具有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10例,顯示運動障礙8例。合并傷:頭及顏面部、頸部皮膚損傷,或四肢腫脹畸形、疼痛18例,顱腦損傷10例,腹部外傷6例,血氣胸2例,伴有休克者4例。22例患者完全清醒。14例患者有意識改變,其中伴有昏迷6例(入院時已處于昏迷狀態4例),煩躁5例,醉酒狀態3例。本組均在患者頸部疼痛加重或出現神經系統缺陷經反復檢查后明確診斷。首次診斷距確診頸椎損傷時間5h~7天,平均2.5天。死亡4例:1例死于頸椎損傷,1例死于多發傷,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結果
頸椎損傷教學的經驗詮釋
本文作者:劉揚張雁張進軍工作單位:北京急救中心
1一般資料本組734人中,男性527人,女性207人;專業人員608人,非專業人員126人;北京奧運會各場館醫療服務人員247人,志愿者416人,高危崗位的非醫務人員71人。所有受訓者均未學過關于此種操作技能。平均受訓時間為5.5h。2培訓方法通過固定器材的使用方法、標準6種徒手固定頭部的操作手法、搬運時的注意事項,運用多媒體教學及室內的模擬講解與帶教操作,以評分的形式由帶教老師進行打分,得到培訓結果。打分標準:優秀:所有操作沒有遺漏,動作標準規范,在既定時間內(7min)完成;合格:上述中有1項欠缺;不合格:上述中有2項或2項以上欠缺。2.1熟悉頸椎損傷現場急救的基本程序:(1)準確的臨床評價:判斷生命體征即氣道是否通暢,簡練系統的全身檢查及有無合并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損傷;(2)基礎生命支持;(3)嚴格的頸椎制動技術[3]。2.2熟悉頸椎損傷現場處理所需的器械:(1)脊椎固定板(以LAERDAL脊椎固定板為例)(圖1):重量僅為6.2kg,體積40cm×183cm×6.5cm,最大可承受1100kg的重量,可以漂浮于水面用于水上救援。可穿透X線不會產生偽影。(2)頸托(以StifneckSelect四合一頸托為例)(圖2):指間測量法,特有的固定鎖確保頸托的穩定和對稱。(3)頭部固定器:①SpeedBlocks頭部固定器(圖3):用于陸地急救。兩側固定板可進行多向調節,適宜2歲以上病人使用,配有多用途基板可使之固定。②HLJ-E頭部固定器(海綿)(圖4):用于水上急救。兩側固定板以硬海綿做成,缺點是不可調節。(4)約束帶(圖5):頭部約束帶:固定頭、頦部使頭部穩定。軀體約束帶:固定軀體,以保證在搬運或嘔吐中的傷者全身穩定。2.3掌握6種標準化徒手固定頭部的方法:分為頭鎖(圖6)、雙肩鎖(圖7)、頭肩鎖(圖8)、頭背鎖(圖9)、頭胸鎖(圖10)、胸背鎖(圖11)。2.4熟悉現場搬運操作的注意事項:防止頸椎損傷最重要的一步是應以器械固定、搬運為主,因此在學會徒手固定頭部的基礎上,一定要結合器械的使用。教學時分2步:第1步使傷者處于仰臥位,3名急救者明確每個動作的作用,同時掌握好動作的銜接,如上頸托、上脊柱板、上2種不同的頭部固定器、上肢體與頭部約束帶、搬運等;第2步將傷者放置俯臥位,同時考慮應該如何急救,以加深對此技能的理解。圖1脊柱板圖2可調節式頸托圖3頭部固定器(陸地)圖4頭部固定器(水上)圖5固定帶圖6頭鎖圖7雙肩鎖圖8頭肩鎖作者單位:100031北京,北京急救中心通訊作者:張進軍,E-mail:zhang92560@163.com3結果734人在接受急救培訓后,考核優秀126人(17.2%),合格524人(71.4%),不合格84人(11.4%)。不合格84人經再次培訓后,全部合格。討論頸椎損傷現場處理在過去提及的很多,但往往只是理論及一般的操作技術,隨著運動損傷不斷被重視,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急救器械也隨之出現。因此就要求受訓者必須了解頸椎損傷新的急救器材的優點、作用及使用方法。6種徒手固定頭部的手法要求受訓者明確其用途并且動作要求規范、到位。其中動作到位問題一定要強調固定頭部不僅僅是扶住或按住頭部,而最重要的是有固定點,固定在堅實的物體上,如地上、膝上、腿上,傷者的胸骨上、肩膀處等,特殊情況下可以靈活應變尋找可固定的地方。有研究表明,早期顱骨牽引有助于改善頸髓損傷的神經功能,尤其是繼發性頸髓損傷[4]。培訓時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學員在徒手固定頭部時,首先是伸手固定頭部,爾后才找固定點,我們始終強調這樣做是無效的。明確找固定點比頭部固定更重要。頭部固定明確一定要固定在骨性標志物上,如頭胸鎖中的胸鎖,要求手指按住傷者顴弓的位置,而一些學員手法并不規范,往往按到面頰部甚至下頜關節處,起不到頭部固定的目的。為了能更好地記憶這些規范動作,培訓時我們將每個動作進行了分解,用最簡單的字來加深記憶,如頭鎖,即為固定、擠頭、按額。
1頭胸鎖:在初次培訓時我們要求頭胸鎖的胸鎖要兩肘部分別固定在地上(腿上)、傷者胸骨上,而雙手分別按住額部、顴弓處。然而在壓胸骨時許多"傷者"感覺急救者肘部堅硬不舒服,因此我們建議這時肘部可以落在急救者的另一條腿上,這樣也能很好的固定。頭鎖和雙肩鎖:以往培訓時我們要求頭鎖用于傷者頭部牽引及在脊柱板上上下移動的手法,而雙肩鎖用于傷者在脊柱板左右移動的手法,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頭鎖對向下移動并不能很好地固定頭部,容易造成推頭移動。故此我們將雙肩鎖的作用改為整體平行移動的手法,而頭鎖只用于頭部牽引上頸托。2我們在給傷員上脊柱板后用頂肩推腋法調整位置時發現,由于脊柱板相對光滑,而地面相對粗糙,因此在上下移動時容易造成脊柱板也隨之移動。要求向上移動時,位于頭端的急救人員用雙膝頂住板,而向下移動時,位于傷者兩側的急救人員分別用近傷者腳端的手抓住脊柱板邊緣以穩定,保證迅速移動。3以往培訓時我們主張傷者上板位置調整后,用頭胸鎖固定頭部,上頭部固定器,再上頭部約束帶,最后在上肢體約束帶。然而遇到傷者嘔吐時,需要側翻脊柱板,而頭部固定身體移動,頸椎出現二次損傷。所以先用頭鎖固定頭部穩定,上肢體約束帶,若出現嘔吐,側翻板身體固定,頭部可用頭肩鎖固定,避免了二次損傷。最后上頭部固定器及頭部約束帶。4搬運是外傷四項技術之一,是創傷急救重要的一環。需要4人參與,因每個人的力量不均勻,再加上頭端很沉,當抬起板時就會造成腳高頭低,甚至摔人掉板情況。故搬運時要求有力量的人員在頭端(頭端2人中有1人需為醫生),在起身時,頭端兩人先略抬起,然后腳端兩人再起,達到整體平抬,穩步行走。在頸椎損傷急救處理上有些細節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如做頭鎖時需要牽引,但有時力度掌握上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加上其他操作者操作過慢力量勢必會減弱;雙肩鎖移動、頭胸鎖翻轉時,由于要移動所以肘部固定不穩是很棘手的問題,我們嘗試多種辦法都不滿意;由于操作者體形及身體問題,不允許長時間跪在地上,這樣就會造成動作不規范。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還在進一步改進和探討,希望能將這項技術培訓更加合理、完善、科學[5]。
跳傘頸椎保護
1研究目的
跳傘運動員的傷病多集中在脊椎的損傷上,其中頸椎的損傷最令人可惜,因為頸椎損傷完全是可以避免或推遲發病時間的。目前我國針對跳傘運動員頸椎病的研究很少,這就造成了我國跳傘運動員運齡短、成材率低的狀況。因此研究跳傘運動員如何在開傘過程中避免頸椎損傷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過研究目前跳傘隊運動員頸椎病多發的狀況,分析跳傘運動員頸椎病發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方法與手段,避免隊員在跳傘訓練過程中產生傷病,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年限。
2文獻綜述
2.1對運動員頸椎病現狀及特點的研究方健輝、林志達、林俊文等在《廣東省專業運動員頸椎病調查的初步分析》中提到運動員頸椎病是常見的運動損傷,其研究結果表明:“運動員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生物力學改變和頸背部肌肉的慢性損傷密切相關,且兩者互為因果。”…羅浩、樊小玲在《運動員頸椎病的特點及預防》一文中提到:“大多數患者的頸部損傷都屬于在訓練比賽時反復多次的微損傷,這是運動創傷的特點之一。”
2.2對運動員頸椎病等致病因素的研究荊興泉、楊雙石在《高G載荷與飛行員頸椎病的關系研究》一文中提到:“韌帶撕裂與高G值、頸肌勞損及頭頸部位置不正確等有關。”[3秦鳳起、任發星在《跳傘各階段的速度與安全》一文中提到“因墜落合成速度大,跳傘員不宜保持正確的墜落姿勢,使開傘瞬間的姿勢變形”,“拉直速度大,增大拉直力和開傘動載,使跳傘員承受的開傘動載大,易造成軀體損傷”。
2.3對運動員頸椎病防護的研究荊興泉、楊雙石在《高G載荷與飛行員頸椎病的關系研究》一文中提到:“特定的頸肌訓練可減緩頸肌疲勞,強有力的頸肌可預防頸椎病的過早出現。”羅浩、樊小玲在《運動員頸椎病的特點及預防》一文中也提到:“誘發運動員頸椎病的肌肉有頸部頭長肌、頸長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岡上肌、菱形肌等小肌群。
頸椎牽引護理問題探討論文
【關鍵詞】頸椎牽引護理
頸椎病常見,且多發于中老年人,頸椎牽引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隨著CT、MRI等檢查方法的相繼應用,需要牽引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多,并已取得滿意的療效。但是,在實施牽引的過程中,即使嚴格掌握了適應證和禁忌證,也可能因護理(操作)等因素而引起不良反應,甚至造成醫源性損傷。為減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損傷,筆者通過反復的臨床觀察和復習有關文獻,對頸椎病牽引療法的護理(操作)問題淺談如下,供同道參考。
1牽引方式
目前比較常用的有臥式和坐式兩種方式。在醫生未明確醫囑的情況下,一般而言,對于老年體弱者,最好選擇臥式牽引,其他人群則選擇坐式牽引為佳。相對而言,臥式牽引較為舒適、安全。但因項部墊枕摩擦,牽引力度會受影響,因此,計算牽引重量時,與坐式牽引比較應加重1kg為宜。而坐式牽引是完全懸空,無摩擦阻力,因此,牽引重量確切,但因端坐,所以沒有臥式牽引舒適、安全。同時初次牽引普遍有恐懼感,這就有必要先與患者進行溝通,以便合作。
2牽引力線
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對牽引力線問題也不下醫囑,除非病情特殊,如小關節錯縫或頸椎間盤有突出等,其他病例一般沒有特殊要求。近年關于牽引力線問題的討論也較多,但既難統一也難操作。筆者認為,凡頸椎生理弧弓正常者,選擇中立位即可。如生理弧弓消失或反弓者,前方布托應適當加軟墊,同時患者應相應仰頭。反之,如系生理弧弓增大者,后方布托應適當加墊,患者也應相應埋頭。如系臥位牽引,即在頸部加墊或減墊,即可達到以上目的。但是,需要配合仰頭或埋頭牽引的患者,隨著牽引時間延長,往往有不適感,應隨時詢問患者,特別是首次治療,更應嚴密觀察。
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手術;療效;安全性
【論文摘要】目的: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路及頸后路手術424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統計手術方法、療效及相關并發癥。結果:平均隨訪三年零二個月,按“JOA”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81.3%,無效17.19%,死亡1.51%,有爭議5例,無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結論:影像學的陽性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的一致性是頸椎病損診斷和手術適應癥選擇的關鍵所在。在周全手術計劃,圍手術期充分準備后開展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為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后路手術424例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齡12~82歲,平均59.2歲,外傷175例、頸椎病102例,腫瘤11例、結核7例、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119例。全組病例均有明顯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損傷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與之相一致X線、MRI、CT或椎管造影的陽性表現,有明確的頸前或頸后路手術指征,無禁忌癥。
2手術方法
頸椎病損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頸椎;手術;療效;安全性
【論文摘要】目的: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路及頸后路手術424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統計手術方法、療效及相關并發癥。結果:平均隨訪三年零二個月,按“JOA”療效評定標準,總有效率81.3%,無效17.19%,死亡1.51%,有爭議5例,無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結論:影像學的陽性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的一致性是頸椎病損診斷和手術適應癥選擇的關鍵所在。在周全手術計劃,圍手術期充分準備后開展手術是安全可行的。
為進一步探討研究手術治療頸椎病損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對我科20年成功開展頸前后路手術424例治療效果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齡12~82歲,平均59.2歲,外傷175例、頸椎病102例,腫瘤11例、結核7例、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119例。全組病例均有明顯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損傷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與之相一致X線、MRI、CT或椎管造影的陽性表現,有明確的頸前或頸后路手術指征,無禁忌癥。
2手術方法
臨床決策預見工具論文
關鍵詞:臨床決策規則預見工具
摘要:臨床決策規則作為一種決策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視和應用,依賴于大量原創性研究或循證醫學的證據,旨在通過把臨床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釋的過程標準化,指導選擇診療手段或路線,降低臨床決策中的不確定性,限制或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降低因不必要檢查(測)和/或治療所帶來的醫療費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診療最優化,促進患者安全,維持或增進臨床的后果。從臨床決策規則的概念、存在的條件、研制方法、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等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何為臨床決策規則
臨床決策規則(clinical-decisionrule,簡稱“決策規則”)或預見規則(predictionrule)是起源于原創性研究,通常是指,把≥3種參數整合起來運用,比如病史、體征或簡單的檢測等,作為一種決策的工具。它需要大量數據作為保證或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目的是通過把臨床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解釋的過程標準化,依據某些經過嚴格評價的具有臨床預見性指標的存在與否,指導選擇診療手段或路線,確定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進行診斷性或治療性干預,降低臨床決策中的不確定性,限制或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降低因不必要檢查(測)和/或治療所帶來的醫療費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診療最優化,促進患者安全,維持或增進臨床的后果。決策規則分為兩類:一類是估計疾病或疾病后果的概率,另一類是提示疾病診療行動的過程(acourseofaction)。就估計疾病或后果概率而言,以社會獲得性肺炎(CAP)為例,已有4個疾病概率預測的規則,目的是用來決定對疑似肺炎病人是否需進行胸X線檢查[2]。各種癥狀和體征的存在與否用來計算肺炎發生的概率。就第二種類型而言,它為疾病的臨床診療帶來明確的指南,因此日常診療工作中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而其中Ottawa踝診斷規則(Ottawaanklerules)是最著名、最廣泛性使用的臨床預見規則,用來決定閉合性踝部創傷患者是否需要接受X線檢查。
二、為何重視臨床決策規則
某年輕患者發生閉合創傷,急診醫生在接診后12小時內,未經上級醫生查房、專業專科會診、系統評估,給予病人11次(部位)X線檢查,其中3個部位CT檢查,其余9個部位是普通平片正側位,共21次曝光,最后并未發現有明顯骨折和實質性臟器破裂或挫傷。事實上,臨床上類似這樣的情形比較普遍,在一些醫院、一些醫生中間甚至成為沿用多年的“常規”或習慣做法。X線檢查通常是用于創傷病人的常規檢查,但其必要性尚未確定。以清醒、狀態穩定的創傷為例,Stiell(2003)對加拿大9個急診中心8283例評價,僅169例(2%)發生了有臨床意義的頸椎損傷。以鈍挫傷病人為例,胸X線作為常規檢查,胸內損傷陽性檢出率低,為0~13%。頭部輕微外傷(意識喪失、健忘或定向力障礙,Glasgow昏迷評分13~15)為例,加拿大7個醫學中心12個月內對這類病人調查,僅6.2%CT掃描上有可見的腦損傷,僅0.5%發生需急診外科手術的硬膜下血腫。這些機構中,這類病人使用CT檢查的情況相差4倍[4]。以頸椎外傷為例,每年加拿大有18.5萬例清醒、穩定的創傷(有發生頸椎損傷的危險)病人,其中僅0.9%發生頸椎骨折或脫位,整個加拿大醫學中心內頸椎X線檢查中98%為陰性。每年北美有100萬例次急性創傷需膝關節X線攝片,只有6%有骨折。每年,美國有200萬例成人因頭部創傷到急診室就診,其中6%~9%隱匿有非預期性、創傷性顱內病變,<1%需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因擔心可能性的頸椎創傷,需要拍攝大約80萬個頸椎的X線片,脊髓損傷只有1萬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損傷累及頸椎,因此對頸部和頭部創傷的患者應采取選擇性X線影像學檢查[5]。對美國21個急診中心34069例鈍挫傷+頸部X線檢查病例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發現818例(2.4%)有X線檢查確診的頸椎損傷,采取5點低風險的判定規則后可使4309例這類病人避免X線檢查,減少幅度12.6%[6]。美國每年有2.5萬全職急診醫生開出80萬個X線檢查的醫囑,平均每人每年開出32個頸椎X線檢查醫囑,可能在125年的臨床工作中才能遇到一例隱性的頸椎損傷的病人,因此遺漏有臨床意義的頸椎損傷病例十分罕見的。
頸椎病康復治療與監護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而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如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不同程度受累,并有相應臨床表現的一組癥候群。分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頸型等[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頸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齡25~81歲,40歲以上發病較多189例。
1.2方法
1.2.1頸椎牽引頸框牽引是治療頸椎病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方法,適用于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頸椎牽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損傷的軟組織修復,促進水腫的吸收和炎癥消退,松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矯治脊柱后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脊柱后關節嵌頓的滑膜復位,或有助于關節輕微錯位的復位,改善或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改變突出物或骨贅與周圍組織的相互關系,減輕神經根受壓,改善臨床癥狀。頸椎牽引方法有兩種(1)坐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輕或經臥位牽引后需要繼續牽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頜布帶牽引,牽引重量由3~5kg開始,每天牽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過10kg。每次時間20min,最長不超過30min,每周治療6次,1個療程10次。(2)臥位牽引:適用于病情較重或不能坐位牽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牽引,常在病房使用。牽引時頸部保持30~45,持續性牽引時重量從2~3kg開始,逐漸增加到4~6kg,每2小時休息10~15min,2~3d或癥狀緩解后牽引重量再減少到2~3kg,并逐漸縮短牽引時間或改為坐位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