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22:21: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寄生蟲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防治計劃

為做好我縣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根據《省~2015年寄生蟲病防治規劃》(衛辦發[]21號)和〈省~2020年消除瘧疾實施方案》(衛發[]52號)的部署和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我縣今年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以消除瘧疾為重點,扎實開展本地瘧疾和輸入性瘧疾的監測工作,認真實施年中央補助瘧疾項目。繼續開展慢性絲蟲病照料工作,努力改善慢性絲蟲病人的生活質量。

一、目標

繼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防治原則,狠抓以控制和消滅傳染源為重點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實,開展以對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和不明原因發熱病人(簡稱“三熱”病人)血檢為主要手段的瘧疾監測,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嚴密控制輸入性惡性瘧疾在我縣的發生,加強健康教育,廣泛宣傳寄生病防治知識,提高廣大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鞏固我縣“基本消滅”的瘧疾防治成果,確保實現省衛生廳下達給我縣2014年達到“消除瘧疾”的目標。

二、工作任務

1、疫情控制與報告

縣CDC要對發現的現癥病人和疑似病人進行治療,治療率達到100%,規范治療率應達到95%以上。對發現的瘧疾疫情要進行個案調查,并在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率應達到100%。

查看全文

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工作方案

一、調查目的

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部署,開展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了解人體重點寄生蟲病流行現狀,掌握流行規律和影響因素。為國家制訂防治對策和評估規劃實施情況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查病種

土源性線蟲病、帶絳蟲病、腸道源蟲病和華支睪吸蟲病。

三、調查對象及樣本量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抽樣結果,我縣調查鎮村,鄉村和鄉村的農村常駐人口(包括外來人口居住超過6個月者,但排除當地人口外出超過6個月者)。所有調查應包括各年齡段、各種職業、不同性別的人群,蟯蟲病調查對象為3—6歲兒童。每村調查250人,共計750人。

查看全文

淡水魚類寄生蟲病危害

1寄生蟲病對魚類的危害

寄生蟲對魚類的影響顯著時可引起宿主生長發育緩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蟲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機械性刺激及損傷。機械性刺激及造成組織損傷是寄生蟲病共有的一種特征,可直接造成魚類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變,帶來不良的后果。二是壓擠與阻塞。一些寄生于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往往能造成對宿主組織器官的壓擠,引起萎縮、壞死和生理機能喪失。三是掠奪宿主的營養。寄生蟲的營養取自宿主,其結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對宿主產生某種危害,輕者表現為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影響,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蟲在寄生過程中,其代謝產物排泄于宿主體內。有些寄生蟲還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質,對宿主產生一定的影響。

2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

淡水魚類寄生蟲病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單細胞原生動物寄生蟲;二是多細胞后生大型寄生蟲。

2.1單細胞原生動物寄生蟲病

(1)隱鞭蟲病。隱鞭蟲寄生于淡水魚的鰓和皮膚。鰓隱鞭蟲主要破壞鰓小片上皮并產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嚴重時魚類呼吸困難,不攝食,離群獨游或靠岸邊聚集于水面,體色暗黑,體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發病較多,往往表現為急性型。

查看全文

寄生蟲病防治實施方案

為完成2016年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貫徹落實省、市下達的寄生蟲病防治目標任務,根據《市2016年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結合我市工作實際,特制定市2016年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方案。

一、瘧疾防治

按照市衛生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瘧疾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三位一體”瘧疾防治工作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靠科技、綜合防治”原則,加強對消除瘧疾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專業隊伍,完善監測網絡,開展瘧疾防治業務培訓,提高瘧疾病例診斷、傳染源管理和疫點處置能力,積極開展健康教育。通過各項措施,不發生本地瘧疾病例,有效控制輸入性瘧疾病例的發生和傳播。

(一)提高監測能力,加強質量管理

1、加強瘧疾鏡檢站建設各級醫療機構均要建立瘧原蟲鏡檢站,配備鏡檢設備及相關試劑,同時要配備穩定的并通過上級業務機構培訓合格的鏡檢人員,切實做好發熱病人的瘧原蟲鏡檢工作。市疾控中心要對全市各級醫療機構鏡檢人員開展技能培訓,推廣快速診斷試紙條(RDT)的應用。市疾控中心瘧疾中心鏡檢站應對全市“三熱”病人血檢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和質量考核,開展瘧疾血片復檢和血片質量互審。

2、開展發熱病人血檢和質量管理全市所有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和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要全年開展發熱病人瘧原蟲鏡檢工作。全年血檢不低于鄉鎮轄區人口數的0.1%,合理按排全年的血檢任務,瘧疾傳播季節(5-10月份)血檢人數不低于全年血檢總數的80%。外出務工的歸國人員要全部開展發熱病人血檢。每月(截止25號)制作的發熱病人血片,染色鏡檢后,于月底前將血片和統計報表報送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瘧疾中心鏡檢站復核各醫療單位已檢陰性血片的10%以上和所有網報瘧疾病例血片,同時將網報瘧疾病例血片、濾紙血及抗凝血送市疾控中心復核。市瘧疾中心鏡檢站要留存復查血片及原始記錄表一年,以備上級抽查。

查看全文

規模化豬場常見寄生蟲病防控要點

開春以后,隨著氣溫逐漸回升,豬寄生蟲蟲卵、幼蟲開始蘇醒孵化、生長,規模豬場寄生蟲病感染率升高,危害加大,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防控。

1豬蛔蟲病

豬蛔蟲病是由豬蛔蟲寄生在豬小腸中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內寄生蟲病,主要危害3~5月齡的豬,患病豬生長發育停滯,成為“僵豬”,嚴重者導致死亡。

1.1病原及發育史

豬蛔蟲是寄生于小腸腸腔或膽管中最大的寄生蟲。蟲體細長,雄蟲長14~28cm,雌蟲長20~40cm,圓柱形,前端鈍圓,后端較細;新鮮蛔蟲呈粉紅色或稍帶黃白色,體表光滑。正常的豬蛔蟲受精卵為短橢圓形,黃褐色,卵殼內有一個受精卵細胞,兩端有半月形空隙,卵殼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質膜,通常比較整齊。有時糞便中可見到未受精卵,偏長,蛋白質膜常不整齊,卵殼內充滿顆粒,兩端無空隙。豬蛔蟲的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充足空氣的條件下發育為第1期幼蟲,經13~18d卵內進一步發育形成第2期幼蟲。此時的蟲卵并無感染力,需在外界經過3~5周的發育成為感染性蟲卵,并污染飼料、飲水,附著在泥土、母豬乳房上,通過采食、飲水、仔豬哺乳等而感染。感染性蟲卵被豬吞食后,在豬的小腸內孵化,然后進入肝臟,再經血液流移行到肺臟,最后重新進入小腸發育為成蟲,多于感染后35~60d成蟲開始排卵。

1.2流行特點

查看全文

淡水魚類寄生蟲病防控策略論文

摘要:總結了淡水魚類寄生蟲病對魚類的危害,以及單細胞原生動物寄生蟲病和多細胞后生大型寄生蟲病兩大類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同時提出了寄生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淡水魚類;寄生蟲病;危害;防治措施

隨著我國淡水漁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養殖密度越來越大,魚病發生機率和危害性也不斷提高,已逐漸成為制約國內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蟲病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寄生蟲對魚類不會產生明顯的危害,在穩定的水生態系統中,宿主和寄生蟲種群之間常處于平衡狀態;然而當環境與生態急劇改變時,寄生蟲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從而導致寄生蟲病暴發,給漁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一、寄生蟲病對魚類的危害

寄生蟲對魚類的影響顯著時可引起宿主生長發育緩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蟲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機械性刺激及損傷。機械性刺激及造成組織損傷是寄生蟲病共有的一種特征,可直接造成魚類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變,帶來不良的后果。二是壓擠與阻塞。一些寄生于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往往能造成對宿主組織器官的壓擠,引起萎縮、壞死和生理機能喪失。三是掠奪宿主的營養。寄生蟲的營養取自宿主,其結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對宿主產生某種危害,輕者表現為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影響,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蟲在寄生過程中,其代謝產物排泄于宿主體內。有些寄生蟲還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質,對宿主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衛生局重點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方案

2015年,我縣將按照《2015年市重點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方案》開展調查工作;加強對腸道寄生蟲病、食源性寄生蟲病、包蟲病、慢性絲蟲病等重點寄生蟲病的防治與監測工作;開展科學防治,認真落實各項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切實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現制訂防治方案如下。

一、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

我縣為省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中簽點,我縣按照《省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方案》開展調查工作,完成土源性線蟲病、帶絳蟲病、腸道原蟲病、肝吸蟲病4個調查點的人體重點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并及時完成數據錄入和審核后上報。

二、食源性寄生蟲病

根據《2015年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的要求,我縣按省、市要求組織開展相關食品食源性寄生蟲感染情況調查的樣本采集工作。

三、包蟲病

查看全文

水魚寄生蟲病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淡水魚類;寄生蟲病;危害;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總結了淡水魚類寄生蟲病對魚類的危害,以及單細胞原生動物寄生蟲病和多細胞后生大型寄生蟲病兩大類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同時提出了寄生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隨著我國淡水漁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養殖密度越來越大,魚病發生機率和危害性也不斷提高,已逐漸成為制約國內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蟲病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寄生蟲對魚類不會產生明顯的危害,在穩定的水生態系統中,宿主和寄生蟲種群之間常處于平衡狀態;然而當環境與生態急劇改變時,寄生蟲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從而導致寄生蟲病暴發,給漁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1寄生蟲病對魚類的危害

寄生蟲對魚類的影響顯著時可引起宿主生長發育緩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蟲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機械性刺激及損傷。機械性刺激及造成組織損傷是寄生蟲病共有的一種特征,可直接造成魚類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變,帶來不良的后果。二是壓擠與阻塞。一些寄生于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往往能造成對宿主組織器官的壓擠,引起萎縮、壞死和生理機能喪失。三是掠奪宿主的營養。寄生蟲的營養取自宿主,其結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對宿主產生某種危害,輕者表現為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影響,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蟲在寄生過程中,其代謝產物排泄于宿主體內。有些寄生蟲還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質,對宿主產生一定的影響。

2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

查看全文

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方案

一、背景意義

腸道寄生蟲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也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國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大部分是土源性線蟲(有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土源性線蟲在我國分布廣泛,感染人數眾多,2005年衛生部公布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源性線蟲感染率為19.56%,感染人數約達1.29億;2004年我省人體重要寄生蟲現狀調查結果感染率為18.26%,重點流行縣(魚臺縣)感染率高達80%左右;2009-2011年我市組織部分縣市開展腸道寄生蟲病專項調查發現,個別縣市區感染率達到27%,寄生蟲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市人群感染狀況,加快我市腸道寄生蟲病防治工作進程,有效預防和控制該類傳染病,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確保實現《2006-2015年全國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的目標,市疾控決定在以往沒有開展腸道寄生蟲病專項調查的9個縣市區全面開展腸道寄生蟲病專項調查,并于2013年7月3日下發了《市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調查實施方案》,區衛生局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根據市調查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本方案。

二、調查目的

全面了解我區的土源性線蟲的人群感染現狀,掌握流行規律,預測流行趨勢;實現《2006—2015年全國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目標;為制訂防治對策和評價防治效果提供科學依據;為衛生城的創建工作提供相關評價。

三、樣本的抽取與選擇

9個社區服務中心所在辦事處為調查點,每個中心選取一個小學。調查人數不少于120人。

查看全文

動物疾病預防畜牧養殖論文

一、畜牧養殖中常見疾病的分析與介紹

畜牧養殖中的疾病即為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所飼養的牲畜應為病菌或者病毒的侵害,而導致生物體部分出現生理上的損害。在飼養生物患疾病的過程中,動物機體、功能會因為病菌、病毒的侵襲導致一些不正常的變化,這些都會影響所飼養的牲畜健康生長,影響生長速度,嚴重的會致使牲畜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其中有如下幾種常見疾病:

1.傳染病

傳染病即為因為某些這病病毒、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瘟疫。這種病的傳播依靠的是病原,其中病原包括我們提到的細菌、病毒、真菌等,同時也包括已患病的牲畜。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可以是生物之間的接觸傳染,也可以通過空氣、水源等方式進行間接傳播,傳播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在預防工作中難度很大。

2.寄生蟲病

在畜牧養殖中,寄生蟲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幾乎見于任何飼養的動物中。寄生蟲病當然就是因為有寄生蟲侵入到牲畜體內所導致的疾病,其中引發寄生蟲病的生物有三類:原蟲、蠕蟲、節肢動物。他們寄生于動物的表面,以動物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為食。其中蠕蟲類與原蟲類寄生蟲是進入到動物體內,而節肢動物則大部分是寄生于動物的表面。在寄生蟲中,每種寄生蟲,或者說每類寄生蟲都有其固定獨特的宿主,通過宿主之間的接觸進行傳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