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06:19: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激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激素

奶粉激素門事件思考

尊敬的黨組織:

近日,媒體爆出武漢三名嬰兒因服用圣元奶粉而出現性早熟的特征,暫且不說之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對廣大群眾的影響,,就現在的激素門事件,已經使廣大的媽媽對國產的奶粉大失所望,根據媒體報道調查所知,受訪者中,90%的群眾表示不會再買圣元奶粉。

查了一下資料,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征或女孩在10歲以前出現月經初潮。性早熟可分為真性、假性和不完全性三類。媒體指出,性早熟嬰兒體內雌激素的含量都很高,因此事件通稱為激素門。隨著事件的發展,各地不斷出現性早熟的病例,至于嬰兒為何出現性早熟,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原因,嬰兒雌激素含量增加是否與服用圣元奶粉有關還是未知之數還需要等待衛生部的檢測結果。即使這次激素門事件與圣元奶粉無關,但是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是引起廣大群眾的討論,那么造成現在的食品安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這里,我想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個別企業的道德喪失。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任何事都講求效率,講求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個別商家可以埋掉良知,將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放進食物里,如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還有以前的假酒事件,商家為了巨大利益,不惜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不惜以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來達到他們獲取利益的途徑,這是多么卑劣的行為啊!作為一家企業,沒錯,獲取利益是必要的,也是經濟市場所決定的,但是個別商家把利益看得過重了,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之不顧,這是道德缺失的表現,生命是可貴的,我們不應該為了利益而不惜犧牲人民的生命安全。另外對于此次激素門事件,圣元奶粉集團大可以自己對自家生產的奶粉作檢測以作澄清,但圣元集團卻沒那么做,那是否暗示自己的產品的確有問題呢?其次,有關部門對食品生產,食品來源等的檢測落實不到位,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很多物質對于我們人類來說都是有害的,因此對食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是有必要的,同時也因為科學的發展,現在對食品的檢測手段也多元化,精確度也提高了,但是對于某些物質的含量標準還是不明確,如這次事件中,檢測部門就從來沒有定出過雌激素的含量標準。最后,食品流通市場的把關不嚴謹,近幾年來,媒體報道過許多關于食品安全的新聞,其中很多都是致癌物質含量超標,按理來說,對于一些不合格的產品、食品是不應該流通市場的,但是為什么市場卻還能有這些產品流通呢,我認為是有關部門的把關不嚴謹,的確,在很多企業生產食品拿去檢測的結果都是及格的,但不排除個別企業拿到許可證后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合格的,也不排除個別黑心企業私下生產偽冒產品,但我們有關部門在產品流出市場后,不定時的對食品進行檢測,這樣也可以減少食品安全的問題。

對于以上問題,我有以下看法,第一,對那些道德喪失的企業應該加大處罰,對這些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企業嚴厲查處,我想這樣也許能嚇跑那些只求利益而不顧人民健康的人。第二,要與時俱進,時代在發展,既然檢測技術不斷提高,對于有害物質含量的標準也要不斷更新。第三,有關職能部門在事情發生后應盡快處理,在今次的激素門事件中,相關部門宛如無關部門,對此次的事件婉轉拒絕檢測圣元奶粉,對于此種事件,我認為相關部門應盡快處理好事件,盡快給公眾一個結果,這樣才能安定民心,這樣才能是一個人民公仆的形象。第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法制體系建設,進一步清理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不斷提高處置食品安全突發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有可能杜絕像這樣的事情發生。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褪黑激素的保健功能探究論文

Lerner(1960)[4]首次在松果體中分離出一種激素,由于這種激素能夠使一種產生黑色素(melanin)的細胞發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時由于它從5-羥色胺(serotonin)衍生而來,故取其后綴tonin,因此,這種松果體激素取名為Melatonin(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體內含量極小,以pg(1×10-12g)水平存在。近年來,國內外對褪黑激素的生物學功能,尤其是作為膳食補充劑的保健功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進睡眠、調節時差、抗衰老、調節免疫、抗腫瘤等多項生理功能。

1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約。[5,6]松果體在光神經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轉化成5-羥色氨酸,進一步轉化成5-羥色胺,在N-乙酰基轉移酶的作用下,再轉化成N-乙酰基-5-羥色胺,最后合成褪黑激素,[7]從而使體內的含量呈晝夜性的節律改變。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8]清晨2:00到3:00達到峰值。[9]Hakola等對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種晝夜節律性變化。[10]褪黑激素生物合成還與年齡有很大關系,它可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也可經哺乳授予新生兒。因此,在剛出生的嬰兒體內也能檢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齡時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現較明顯的晝夜節律現象,3~5歲幼兒的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兒期,到老年時晝夜節律漸趨平緩甚至消失。[11]

2褪黑激素對睡眠的影響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對神經化學的影響,大鼠給予10mg/kgBW褪黑激素后,用EEG檢測入睡時間,與服藥前相比,縮短一半,覺醒時間也明顯縮短,慢波睡眠、異相睡眠明顯延長而且容易喚醒;給予2.5mg/kgBW,得到程度略低的、類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劑量的褪黑激素都不會改變標準EEC模型和干擾正常的睡眠規律。[3]腹膜給予小鼠褪黑激素25mg/kgBW的催眠作用與100mg/kgBW(腹膜)環己烯巴比妥(催眠藥)的作用相似。[12]Dollins等(1994)[13]用低劑量褪黑激素對20名年青健康志愿者進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愿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mg褪黑激素后,其血清濃度達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濃度水平;0.1、0.3、1.0和10.0等各劑量組均使受試者口腔溫度下降、入睡時間明顯縮短、睡眠持續時間明顯延長、精力下降、疲勞感增加、情緒低下、對Wilkinson聽覺覺醒試驗反應正確率下降。Waldhauser等(1990)[14]也對20名年輕健康志愿者進行口服80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觀察到服藥1h后血清藥物濃度達到峰值(平均為25817pg/mL),顯著高于正常人血清濃度,睡前醒覺時間、入睡時間縮短,睡眠質量改善,睡眠中覺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睡眠結構調整,淺睡階段縮短,深睡階段延長,次日早晨喚醒閾值下降。Irina等(1995)[15]在18、20、21時給予志愿者口服0.3mg和1.0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進入睡眠第二階段時間縮短,但未影響REM(Rapideyemovements,快速眼動)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失眠癥。因此,褪黑激素作為一種新型催眠藥物,其獨特的優點為:

(1)小劑量(0.1~0.3mg)就有較為理想的催眠效果;[15]

查看全文

加強監管肽類激素通知

各藥品經營企業:

根據國家、省、市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麻黃堿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曲馬多等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監管的通知》及《關于開展蛋白同化制劑、肽類激素生產經營聯合專項治理的通知》精神,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麻黃堿的管理

(一)藥品批發企業銷售麻黃堿復方制劑(麻黃堿苯海拉明片、茶堿麻黃堿片,以下同)時,應認真核實購買方資質、查看采購人員本人身份證,并登記身份證號,采購員應是法定代表人簽署委托書的委托人,對非委托人,不得進行交易。

(二)藥品零售企業銷售麻黃堿復方制劑時,要對購買人身份證明進行登記,并建立銷售記錄,記錄每一筆銷售情況。

(三)藥品批發企業發現購買方資質可疑時,應報請當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協助核查。

查看全文

抗利尿激素分泌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掌握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征(syndromeofinappropriateantidiuretichormonesecretion,SIADH)的臨床表現,以便早期診斷,更早地明確病因,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方法回顧分析12例SIADH的臨床資料,明確診斷方法及治療措施結果治愈及好轉9例(75%),死亡3例(25%)。結論早期診斷,尋找病因及時治療是救治的關鍵。

關鍵詞: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征早期診斷治療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癥(SIADH)是指內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異常增多,從而導致體內水潴留、稀釋性低鈉血癥、尿排鈉增多與尿滲透濃度升高的臨床綜合征[1]。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現將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臨床資料詳盡的12例伴SIADH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對SIADH早期診斷,明確病因,尤其對惡性腫瘤患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善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齡56~70歲,平均年齡(63.13±4.41)歲。臨床特點:食欲不振、惡心、嘔吐6例,精神異常3例,嗜睡2例,腹脹伴少尿1例。所有患者均無脫水及水腫,血壓正常,心、腎、肝、腎上腺、甲狀腺功能正常。從發現低鈉血癥到確診為SIADH的平均時間為10d。

查看全文

深究生長激素內分泌瘤區分診斷

生長激素內分泌瘤(GH瘤),即體內生長激素持久性過多分泌引起的軟組織、骨骼及內臟增生肥大以及內分泌代謝紊亂。發生于青春期前、骺部未融合者為巨人癥(gigan-tism);發生于青春期后、骺部已融合者為肢端肥大癥(acromegaly)。此病并不罕見,男女之比約l.5:1。發病年齡以31~40歲組最多,21~30歲、41~50歲組次之。巨人癥極少有家族遺傳傾向,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般都是正常身材。

1診斷

1.1臨床特征

1.1.1特殊面容和體態:如眶上嵴、顴骨及下頜骨增大突出,牙縫增寬,咬牙合錯位。胸骨突出,胸腔前后徑增大,骨盆增寬,四肢長骨變粗,手腳掌骨變寬、厚大。皮膚變厚變粗,額部皺褶變深,眼瞼肥厚,鼻大而寬厚,唇厚舌肥,聲音低沉等。

1.1.2內分泌代謝紊亂:女性月經失調、閉經,男性乳房發育。溢乳、性功能減退。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少數患者可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和1型糖尿病。

1.1.3臟器肥大:常伴有高血壓、心臟肥大、左心室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硬化等,晚期可出現心力衰竭。

查看全文

藥學畢業論文:胃腸激素的研究概況

自Bayliss和Startling于1902年發現第一個人類胃腸激素——促胰液素(secr

etin)以來,胃腸激素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消化生理時期(1902~)、

化學時期(1960~)、免疫時期(1970~)和基因研究時期(1980~)。近年來,胃腸激

素的發展非常迅速,它不僅涉及生理、生化、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學科

、免疫學等許多學科,而且在臨床上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已發現胃腸激素不僅存

在于消化系統,而且還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如原來認為只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

查看全文

性激素與抑郁癥關系研究論文

【關鍵詞】性激素

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女性抑郁癥的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而在產后、經前期、圍絕經期等特殊時期又是女性情緒障礙的高發期。老年男性也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抑郁癥發病的這種性別差異及某個年齡段的聚集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抑郁癥患者性腺功能的研究興趣。本文就性激素與抑郁癥的關系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性激素和女性抑郁癥

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女性抑郁癥(包括重癥抑郁和心境惡劣)的患病率高達8%,為男性的近2倍,這種差異自青少年之初始,一直持續到絕經時止[1],提示抑郁癥可能與女性激素的異常相關聯。研究表明,在產后、經前期及圍絕經期等性激素水平變化迅速的階段,婦女患抑郁癥的比例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國外大約2%~10%的婦女在黃體期滿足DSM-Ⅳ中黃體期煩悶障礙(PMDD)的診斷標準,而且女性抑郁患者的病情在經前期惡化;妊娠婦女20%有抑郁癥狀,10%可以診斷為重性抑郁,產后12個月內,10%的婦女會患抑郁,前4個月發生率最高[2]。絕經前期也是抑郁癥的高發期,45~49歲的婦女精神癥狀的發生率及自殺率比同齡男性高,80%的絕經期婦女有心境紊亂。絕經后抑郁發生率是否上升存有爭論。青春期也是女性抑郁的高發時期,Angold等[3]認為,青春期發病率迅速升高的原因應歸于雄激素與雌激素的變化,而在性激素水平相對穩定的成年期、兒童期及絕經期以后女性抑郁的患病率相對較低。這些現象使人們想到雌激素是否可以抗抑郁。目前有較多研究提示,性激素可能通過5-羥色胺(5-HT)及其相關系統參與抑郁癥的起病。患者體內5-HT水平明顯低于正常人,5-HT功能活動降低與抑郁癥患者的多項臨床癥狀密切相關。雌激素可以調節很多神經遞質系統,包括多巴胺(DA)、5-HT、去甲腎上腺素(NE)、乙酰膽堿、谷氨酸系統,實驗室證據證明雌激素能促進神經元萌芽,促進大腦膽堿能活性,降低大腦淀粉樣蛋白濃度,增加5-HT突觸后膜的活性和NE的再攝取,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

Muck-Seler等[4]使用熒光放射免疫技術測定發現抑郁癥患者血小板5-HT濃度明顯低于健康人,表明抑郁癥與5-HT轉運紊亂相關。雌二醇有調節5-HT受體mRNA的潛在作用,但雌激素和哪種特異性5-HT受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機制還未證明。Maggi等認為在所有的已知神經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上都出現雌激素受體表達的現象,雌激素除選擇性控制腦核團的分化、繁殖、性行為外,還影響抑郁及Alzheimer病的表現。Shively等[5]對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神經受體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猿猴的性腺功能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在5-HT代謝、合成及再生成上有復雜的生理功能,在促使5-HT釋放及受體活性上也有生物作用,這一系統調節著認知功能和情感。

5-HT1A受體突觸后脫敏可能是改善抑郁癥狀的基礎,動物實驗顯示應用雌二醇可誘導5-HT1A受體突觸后脫敏。Carrasco等[6]的動物實驗證明雌二醇的應用引起下丘腦室旁核的RGSZ1蛋白的劑量依賴性增量調節,Raap等[7]發現雌激素顯著降低催產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酮對5-HT1A受體激動劑的反應強度,且這種激素反應的削弱伴有下丘腦Gz、Gi1和Gi3蛋白水平的明顯下降,Gz蛋白調節5-HT的釋放和5-HT對催乳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的促進作用,RGSZ1是Gz蛋白信號轉導的負調節子。這些提示雌激素可能通過對RGSZ1蛋白的增量調節引起5-HT1A受體突觸后脫敏,進而起到抗抑郁作用。Osterlund等[8]的動物試驗發現,行卵巢切除術的大鼠可出現5-HT1結合、5-HT2A結合和表達、5-HT轉運子結合點和表達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給卵巢切除術的大鼠用雌激素治療可逆轉這些改變;而長期給予雌激素可導致5-HT1受體和α受體數目減少,5-HT2受體親和力升高。雌二醇和血清素系統的這種相互作用增加了女性周期中情感性障礙的易感性,并為臨床雌二醇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卵巢激素在5-HT神經系統的作用位點不但影響5-HT神經元,而且影響5-HT傳入和傳出神經元。這樣,包含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的神經元信息就有可能影響心境、認知、疼痛和其它許多功能。

查看全文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論文

補充雌激素可有效地預防絕經后雌激素降低所致的骨質疏松并骨折的危險性。然而,在補充雌激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不規則陰道流血,以及長期應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等論文。因此,人們力圖尋找一種既保留雌激素對骨的保護作用,又可避免長期應用可能對某些器官和組織產生副作用的藥物,用于絕經后婦女防治骨質疏松。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因具有上述特征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現對SERM作一綜述。

一、SERM的特征、分類及作用機理

(一)SERM的特征及分類

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體類化合物,能選擇性地結合于體內不同部位和組織的雌激素受體,表現出不同的生理效應。與骨成骨與破骨細胞和心血管系統(血管內皮細胞)的雌激素受體結合,表現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與乳腺(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部位(上皮及肌層細胞等)的雌激素受體結合,則表現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結構可分為3大類型[3,4]:(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2)二氫萘的衍生物:代表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為雷諾昔酚(raloxifene,RAL)。TAM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選擇性的與骨細胞上雌激素受體結合而抑制骨丟失,同時對乳腺細胞則表現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療;但TAM對子宮內膜卻有雌激素樣作用,長期應用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生[5,6]。因此,TAM的臨床應用,特別是在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防治方面的應用受到了限制。近來發現了一類在乳腺和子宮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統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及其類似物[7]。這類藥物滿足了絕經后婦女在防治骨質疏松方面對雌激素的需要,同時又避免了應用雌激素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對NAF,目前尚未見臨床研究報道。

(二)SERM的作用機理

查看全文

環境激素物質的毒性和監測透析

摘要:環境激素物質是一類能進入人體內部、具有類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危害人體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學物質。是對地球范圍內包括人類在內一切生物最重要的危害物質。本文介紹了環境激素物質的制毒機理及所適用的監測分析方法

關鍵詞:環境激素監測危害

1環境激素物質的致毒性

環境激素物質中多數是人工合成的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法等發達國家男性精子在減少,女性乳腺癌、子宮癌等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人數迅速增加。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亦有此報道。因此,環境保護事關國計民生的大計,是人類能否繼續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長久生存的重大問題。

環境激素物質主要引起乳腺癌、子宮內膜病變、精巢腫瘤、前列腺癌等。使生殖器官異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下垂體甲亢腺亢進、免疫系統障礙、神經行為異常等。

暴露低劑量時主要引起內分泌紊亂,表現在:

查看全文

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激素;依賴性皮炎;中醫治療

【論文摘要】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又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由于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含有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引起的皮炎。近年來,因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愈,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又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由于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含有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引起的皮炎。近年來,因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愈,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1發病原因

1.1皮膚適應癥選擇錯誤:皮質類固醇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抗過敏作用,外用后能減輕充血和水種,使瘙癢的程度和某些皮膚損害的炎癥反應暫時得以緩解和消退,人們往往只重視它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對激素的應用范圍和不良反應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長期濫用,導致不良后果。有少數人還用這類藥品代替護膚品搽抹面部,雖然初用時感覺良好,但時間一長便產生了依賴。有的人還把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抗炎”作用誤解為抗生素的消炎抗菌素作用,長期反復不當的濫用,停用后病情反彈,癥狀加重且有嚴重的副作用,給患者造成很大壓力。例如青壯年常見的痤瘡、脂溢性皮炎、股癬、膿皰瘡等細菌、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或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特別是發生在面部、陰部等皮膚較薄弱部位的皮膚病,長期大面積使用較高的激素制劑,因這些部位的皮膚對皮質類固醇激素較易吸收,副作用也相對容易發生,更容易引起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皮膚發皺老化。特別是嬰幼兒,皮膚嬌嫩,長期大面積使用,經皮膚吸收后,還會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帶來嚴重后果。

1.2用藥時間過長:短期外用皮質類固醇后可引起表皮萎縮并可抑制真皮。膠原的合成,長期用藥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減弱,對藥物的吸收量增大。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病情惡化。常見如脂溢性皮炎長期外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等多種皮質類固醇激素,不但面部皮膚出現副作用,而且可以出現藥源性柯興綜合征。可見,即使小面積外擦皮質類固醇激素,若時間過長,同樣可導致系統副作用。長期外用這類藥物可引起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皮膚發皺老化等內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潴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松、無菌性骨質環死、胃及十二脂腸潰瘍等病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