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09:2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脊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脊髓損傷患者護理分析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32例,其中頸髓損傷4例,胸腰段損傷28例,完全性截癱9例,不完全性截癱23例。

2康復護理

2.1壓瘡的預防壓瘡是脊髓損傷患者最易發生的并發癥,特別難治,因而預防極為重要,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2.1.1防壓訓練平臥休息時定時翻身,變換體位,可用氣墊床或海綿墊床來減少受壓,對骨性突出的部位盡量減少壓迫。坐位時要定時用手撐起(每隔1~2h),使臀部懸空減壓,不能做支撐動作時可左右轉動代替支撐或用各種軟墊分散坐壓。并進行感覺代償功能訓練,由于脊髓損傷患者因感覺功能障礙喪失了長時間久坐后自覺變換體位來減壓的感覺性功能,因此可運用大腦、手、眼來替代感覺,通過訓練使大腦能經常想“我不知道痛,不能久坐,要動動體位”,雙手定時撐起來幫助體位變動,雙手經常撫摸受壓部位是否發熱、發硬,是否破潰,眼可通過鏡子查看受壓部位的皮膚顏色[2]。

2.1.2局部皮膚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干燥、無渣屑,清拭皮膚1次/d,會陰部隨時溫水清洗,保持干燥,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勤按摩,改善血運。翻身時避免拖拉。

查看全文

脊髓損傷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32例,其中頸髓損傷4例,胸腰段損傷28例,完全性截癱9例,不完全性截癱23例。

2康復護理

2.1壓瘡的預防壓瘡是脊髓損傷患者最易發生的并發癥,特別難治,因而預防極為重要,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2.1.1防壓訓練平臥休息時定時翻身,變換體位,可用氣墊床或海綿墊床來減少受壓,對骨性突出的部位盡量減少壓迫。坐位時要定時用手撐起(每隔1~2h),使臀部懸空減壓,不能做支撐動作時可左右轉動代替支撐或用各種軟墊分散坐壓。并進行感覺代償功能訓練,由于脊髓損傷患者因感覺功能障礙喪失了長時間久坐后自覺變換體位來減壓的感覺性功能,因此可運用大腦、手、眼來替代感覺,通過訓練使大腦能經常想“我不知道痛,不能久坐,要動動體位”,雙手定時撐起來幫助體位變動,雙手經常撫摸受壓部位是否發熱、發硬,是否破潰,眼可通過鏡子查看受壓部位的皮膚顏色[2]。

2.1.2局部皮膚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干燥、無渣屑,清拭皮膚1次/d,會陰部隨時溫水清洗,保持干燥,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勤按摩,改善血運。翻身時避免拖拉。

查看全文

急性脊髓炎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急性脊髓炎;觀察;護理

【摘要】目的幫助患者了解本病的各種護理問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及家屬進行生理、心理方面的評估,分析發現護理問題并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結果病人功能恢復良好,無一例死亡。結論預防各種并發癥是保證功能恢復的前提,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急性脊髓炎;觀察;護理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質脫髓鞘或壞死所致的急性橫貫性損害。本病包括不同的臨床綜合征,可分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種后脊髓炎、脫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發性硬化)、壞死性脊髓炎和副腫瘤脊髓炎等。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數患者出現脊髓癥狀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病毒感染癥狀。急性脊髓炎可累及脊髓的任何節段,但以胸段(T3~5)最為常見,其次為頸段和腰段。病損為局灶性和橫貫性,亦有多灶融合或散在于脊髓的多個階段,但較少見。其臨床特點是急性起病,病變水平以下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病變常局限于數個節段。急性脊髓炎可發病于任何年齡,青壯年較常見,無性別差異,散在發病。病前數天或1~2周常有發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或有過勞、外傷及受涼等誘因。急性起病常在數小時至2~3天內發展到完全性截癱。首發癥狀多為雙下肢麻木無力,病變部位根痛或病變節段束帶感,進而發展成為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胸髓最常受累。典型表現為運動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感覺障礙[1]。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精心護理,預防并發癥和早期康復訓練對功能恢復及改善愈后具有重要意義。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現將筆者對于急性脊髓炎這一病例的觀察與護理體會闡述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科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收治了10例急性脊髓炎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36歲。經過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其中1例完全不能自理,4例癥狀緩解,部分自理,5例可完全自理,在此10例病例中,無一例死亡。

查看全文

脊髓損傷康復護理探討論文

【關鍵詞】脊髓損傷1概述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能力。脊髓損傷后,膀胱的神經支配中斷,生理機能喪失,容易發生尿潴留、膀胱輸尿管返流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以致產生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導致死亡。因此,恢復膀胱的生理機能,對于減少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神經源性膀胱護理治療的目標是:管理好泌尿系統,預防尿路感染,盡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規律,減少導尿次數或不需導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康復護理脊髓損傷后膀胱的護理和康復訓練,目的是使膀胱恢復貯存及排尿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尿流動力學性能,即較好的順應性、較少的殘余尿量和較好的逼尿肌括約肌協同作用,以保證不對腎功能產生威脅[2]。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的康復過程可分為留置導尿、間歇導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個階段[3]。2.1留置導尿脊髓休克期(約傷3~4周),無論任何部位脊髓損傷,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膀胱均表現為無張力狀態,必須予留導尿才能徹底排出尿液。這樣既可防止膀胱過度膨脹損傷膀胱壁內的神經節而延遲恢復,也利于觀察尿量變化。2~3周后,開始夾持導尿管,第3~4小時開放一次,以使膀胱得到充盈和排空訓練。導尿時,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要注意保護膀胱括約肌,導尿管的號型不應超過14號,防止因導尿管過粗造成括約肌松弛而引起漏尿。導尿時,要使用無菌硅油潤滑尿管,避免尿道黏膜受損。保護引流管始終低于病人恥骨的水平,否則易引起尿液返流而造成感染。將床頭抬高20~30cm,可防止尿液逆流。定時翻身,防止尿液沉淀形成結石。翻身和轉移前,應正確處理引流袋,避免尿液返流至膀胱。勿使導尿管扭結受壓,保持引流通暢,及時傾倒引流袋,注意觀察尿量及尿液的顏色、性狀,注意尿液有無渾濁沉淀。尿道口每日清洗消毒2次,可用0.1%氯已定沖洗尿道口。引流袋每周更換1~2次,尿管每周更換1次,換管前應盡量排空尿液,以便拔管后尿道休息4~6h再行插管。對于是否需要常規的膀胱沖洗目前仍有爭議,筆者認為留置尿管期間首先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尿量2000~3000mL,達到生理性膀胱沖洗的目的。如果發現引流袋內尿液出現混濁、沉渣或結晶,此時應進行膀胱沖洗,可用0.2%呋喃西林硼酸或生理鹽水沖洗膀胱,每日兩次。2.2間歇導尿神經性膀胱經過一個階段導尿管引流后,膀胱肌力逐漸恢復,在留置導尿管期間,如有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則提示膀胱可能有排尿的功能出現。此時,可采用間歇性導尿。間歇性導尿的作用在于膀胱功能的恢復。患者飲水量一般控制在每小時100~125mL,起先可每4~6h導尿1次,導尿時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確保膀胱內尿液徹底排空后方可拔除導尿管,每次導尿時膀胱內尿量不能超過500mL。以后可根據膀胱功能的恢復程度,逐漸延長導尿間歇時間。間歇導尿期間,每兩周查尿常規及細菌計數,如果發現尿內膿細胞或白細胞計數大于10個/HPF,細胞計數超過10/mL時,應使用抗菌藥。2.3建立反射性膀胱SCI患者神經源性膀胱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盡早建立自主性排尿節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導尿,免除隨身攜帶尿袋,盡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SCI患者泌尿系統康復過程中,膀胱的功能康復訓練占有重要地位[4]。2.3.1膀胱功能訓練的適應證和禁忌證Menon等[5]認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才能進行膀胱訓練:a)患者膀胱容量和順應性能持續4h不導尿;b)尿液鏡檢WBC≤10個/HPF;c)無發熱;d)無持續菌尿出現。Perkash[6]認為,膀胱輸尿管返流、結石病及腎衰竭是膀胱再訓練的禁忌證。因此,在膀胱訓練前應對患者進行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測定,尿液鏡檢,評估患者膀胱排空能力及尿路感染情況。2.3.2膀胱訓練應根據脊髓損傷特點采用科學的膀胱訓練方法。根據脊髓損傷節段不同,Bors將神經源性膀胱分為兩種類型:a)骶髓以上損傷時,骶髓的排尿中樞失去高級中樞控制,最終形成反射性膀胱,排尿過程不受意識控制,且有一定殘余尿,稱為上運動神經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損傷位置較高,而低級排尿中樞保存完好,可于幫助患者進行膀胱訓練過程中耐心地在下腹部或下肢尋找扳機點,如輕輕敲打恥骨上區,牽拉陰毛,摩擦大腿內側,捏掐腹股溝等,尋找引起排尿動作的部位,利用皮膚膀胱反射作用,使尿液排出,減少殘余尿。b)骶髓或骶神經根受損傷時,由于排尿中樞或其傳出支受損而失去排尿反射,產生尿潴留,稱為下運動神經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損傷位置較低,腹肌的神經支配尚完整(胸神經支配),可鼓勵患者訓練腹肌力量,通過Valsalva法增加腹壓以排出尿液。患者取坐位,身體前傾放松腹部,屏氣呼吸,用力將腹壓傳到膀胱、直腸、骨盆底部,促使尿液排泄。膀胱的功能訓練方法較多,每位患者可采用兩種以上方法綜合訓練。值得注意的是,膀胱訓練前要接受尿流動力學檢查,以確認膀胱類型和安全的訓練方法,避免因訓練方法不當引起尿液返流造成腎積水。另外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因膀胱壓力過高而引起的自主神經反射亢進的臨床表現,如突發性血壓升高、皮膚潮紅、出汗、頭痛等,以上情況如果出現應當迅速排空膀胱以緩解癥狀。3健康宣教脊髓損傷導致排尿障礙病人要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護理時間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提高患者對泌尿系統管理重要意義的認識;b)不同時期膀胱管理的方法;c)尿路感染的早期識別和預防;d)自我導尿技術與時機;e)幫助患者樹立泌尿系統終身管理的意識[7]。鼓勵患者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達到最佳的排尿狀態。同時讓患者充分認識到膀胱功能障礙是可以控制的,也可讓療效顯著的患者談成功的體驗,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時,要給予相應的出院指導,每日會陰消毒兩次,便后及時清洗;除正常飲食外,每日攝水量保持約2000mL;根據醫囑使用輔助藥物預防并發癥;自我導尿注意保持清潔,有條件者最好用一次性導尿管;定期作尿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有感染及時治療。4討論脊髓損傷后膀胱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在脊髓休克期間開始即必須對膀胱施行正確的初始處理、進行恰當的膀胱康復和終生的神經學關注,這仍然是確保四肢癱和截癱患者享有幾乎正常的生活壽命和較高生活質量的關鍵[8]。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表明,對脊髓損傷患者實施及時正確的泌尿系統康復護理和膀胱訓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減少膀胱殘余尿,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最后通過全面康復,使患者殘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使患者得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參考文獻】[1]湯穎珍,賴華.脊髓損傷病人泌尿系統的康復護理[J].中國臨床醫藥雜志,2003,(107):1123511236.[2]劉智.神經源性膀胱的評價和對策[J].現代康復,2000,4(6):803804.[3]孫玉華,王洪濤.脊髓損傷后神經性膀胱的功能康復[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70571.[4]鄭艷紅,魯秀平.68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性膀胱的康復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05,18(4):395396.[5]MenonEB,TanES.Bladdertraininginpatientswithspinakcordinjury[J].Urology,1992,40(5):425429.[6]PerkashI.Longtermurologicmanagementofthepatientswithspinalcordinjuyr[J].ClinNorthAm,1993,20(3):423424.[7]吳志文,劉雪梅.脊髓損傷患者的清潔間歇導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2):9193.[8]廖利民,李建軍.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值得重視的問題與未來展望[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7):601.

查看全文

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SlimLoc頸前路鈦板系統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8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采用經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及SlimLoc鈦板系統內固定術。結果8例均獲隨訪,時間7個月~1年,平均8個月。術后癥狀明顯緩解,術后6個月植骨融合率達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12周。無鋼板和螺釘松動及斷裂。結論脊髓型頸椎病采用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加用SlimLoc鈦板系統內固定,具有減壓徹底、植骨牢靠、顯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等優點,可獲得術后頸椎即刻穩定,操作簡便、安全,并發癥少。【關鍵詞】頸椎病;減壓;內固定術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ixatingwithSlimLocSystemfor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ZHAOPinyi,WUYingyong,ZHAOGangshe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Yiwu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Yiwu32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treatedwithdecompressionandSlimLocanteriorcervicalsystem.MethodsEightpatientswithCSMunderwent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ResultsAllFatientswerefollowedupfor7to12months(mean8months),Neurologicaldefici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Astablebonyfusionaccordingtoradiologicalcriteriawasachievedinallcases6monthspostoperatively.Therewasnoimplantsbreakorloosening.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CSM,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obtainimmediatestabilityofcervicalspineandahighrateofsuccessfulbonefusion.Theplatesystemcanaffordasafeandeffectiveanteriorcervicalstabilityforthefusionofbonegraft.SlimLocanteriorplateiseasytouse.Keywords:cervicalspondylotic;decompression;internalfixation頸椎前路鋼板國內自1996年開始報道應用于頸椎損傷以來[1],目前逐漸用于頸椎退變性疾患及頸椎椎體腫瘤等。由于頸椎前路帶鎖鋼板可為植骨提供有效固定,植骨融合率明顯提高。脊髓型頸椎病(cervi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骨科常見病,頸椎前路帶鎖鋼板螺釘內固定技術近年來被廣泛地用于該疾病的治療,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在頸椎前路手術中應用SlimLoc頸前路鈦板系統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41~71歲,平均58歲。患者均呈慢性發病,且進行性加重。病程1.5~7年,平均4年。病變累及1~3個節段。所有病例均經X線片、CT和MRI檢查。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脊髓受損征象,以錐體束征為主,伴下肢乏力僵硬、行走不穩及胸腹束帶感等脊髓受壓癥狀。1.2內固定材料采用美國強生公司提供的頸前路SlimLoc鈦板系統。該鋼板是一種半剛性內固定系統,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適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長度為22~47mm,寬8mm,厚2mm,螺釘有固定螺釘和鎖定螺釘。SlimLoc鈦板系統備有自攻螺釘,不需要攻絲。自攻螺釘整個螺釘均標色,容易識別。1.3手術方法患者仰臥,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肩下、頸后、頭下墊枕及頭圈,頭略后伸位(切勿過伸)。常規消毒、鋪巾,取頸前右側橫切口或胸鎖乳突肌內緣斜切口,沿血管鞘和內臟鞘之間進入達椎體前,雙側頸長肌內緣置1.5cm的定位針,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顯露病變椎體,椎間盤及上下各一個節段的椎體。單間盤突出采用環鋸法切除間盤,相鄰兩間盤突出行椎體次全切除后,切除上、下間盤并對上、下椎體后緣潛式減壓,直到椎體后縱韌帶,若后縱韌帶增生或骨化則予以切除。常規取左側髂骨,修剪成合適大小髂骨塊,在臺下助手牽引頭部的同時,植入減壓后的骨缺損處。放置合適長度的SlimLoc鋼板,上端用2枚15mm配套螺絲釘固定于髂骨塊的上方椎體,下端用兩枚15mm配套螺絲釘固定于髂骨塊的下方椎體,C型臂X線透視鋼板螺釘位置確切,并選鋼板中間合適的螺釘孔用1枚13mm的螺釘將髂骨塊與鋼板固定。螺釘在鋼板內的方向必須正確:典型的螺釘置入角度橫向均內偏5°~10°,縱向為上方的螺釘頭向頭端及下方的螺釘頭向尾端置入分別為7.5°。術中行減壓暴露硬膜囊時常規地塞米松20mg靜脈滴注以減輕脊髓水腫。手術時間90~120min,出血量150~450mL,平均300mL左右。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4~5d拆線。術后3d在頸托保護下離床活動,頸托保護3個月。術后6周及3個月復查X線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內固定的穩定情況,需觀察脊髓減壓是否徹底或脊髓病變恢復情況者則行MRI檢查。2結果本組8例無術中并發癥,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8例均獲隨訪,時間7個月~1年,平均8個月。術后癥狀明顯緩解,脊髓功能明顯恢復者占87.5%,術后6個月植骨融合率達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12周。無鋼板和螺釘松動及斷裂現象發生。隨訪中無植骨塊滑脫移位或塌陷等。用日本矯形外科學評分標準[2],判定手術前后神經功能情況:改善率大于等于75%為優,5例;改善率50%~74%為良,1例;改善率20%~49%為好轉,1例;改善率0~19%為無變化,1例。手術有效率為87.5%。3討論CSM是骨科的常見病,診斷標準為:a)具有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b)X線片示頸椎退變,MRI證實骨贅壓迫脊髓;c)除外肌萎縮側索硬化、椎管內腫瘤及末梢神經炎等疾病。原則上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應及時手術,以解除脊髓壓迫、保護和改善脊髓功能。由于致壓物大多來自于椎管前方,頸前路減壓是治療CSM最有效的方法。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能有效地清除突向椎管前方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贅,解除壓迫,并可同時植骨融合,緩解因椎體不穩定造成的神經根刺激癥狀。Smith和Robinson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采用頸椎前路減壓自體骨植骨融合的手術方式,70年代Cloward應用此種術式治療頸椎外傷。對于CSM,頸椎前路減壓及植骨融合術能有效地解除頸脊髓前方受壓,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頸椎前柱的穩定性。但也存在以下幾種常見并發癥:a)術后脊柱不穩定,從而引起植骨不融合;b)術后植骨塊脫出或塌陷;c)頸椎生理曲度畸形,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變直或后凸畸形。據文獻報道,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在15%~25%。鑒于單純頸前路植骨融合術的諸多并發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頸椎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與不斷完善,頸椎前路內固定廣泛應用于臨床,頸前路鋼板內固定具有即刻穩定和張力負荷作用,植骨塊固定牢靠,使融合節段內環境更有利于植骨融合,融合率可達96.1%~100%,并可使減壓更徹底,避免再次手術。袁文等[5]報告103例手術,其臨床優良率80%,植骨融合率97.7%(97/99)。本組融合率也達100%,與文獻報道相近。此外,鋼板有支撐功能,特別是當頸屈曲時,使恢復的頸椎間高度和生理弧度得以維持,避免因椎體塌陷造成繼發性神經損害。頸前路鋼板固定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廣泛的頸前路鋼板有兩大類:a)以AOOrozeo鋼板及Caspar鋼板為代表的雙皮質螺釘類型。b)以Morscher鋼板及Orion鋼板為代表的單皮質螺釘類型。單皮質螺釘鋼板系統有如下優點:a)鎖定螺釘使鋼板和固定螺釘為一體;b)避免單一螺釘的松脫;c)螺釘無須穿透后側骨皮質;d)螺釘可被鎖定于鋼板,從而減少了螺釘的松動和移位,同時又因螺釘無需穿過椎體后側皮質避免損傷脊髓[6]。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單皮質螺釘種類很多。近年來,侯鐵勝等探討了Orion、Secuplate等單皮質螺釘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中的應用價值[7]。結果表明,這些單皮質螺釘具有操作簡單、可獲得良好療效,但也都存在不同的缺點。Orion鋼板較厚,術后有[1][2]部分病例出現食道刺激癥狀,鎖緊裝置為分體式,可影響其可靠性。Secuplate頸前路鋼板系統無固定植骨塊的螺釘,必須時需用粗絲線將植骨塊固定于鋼板上。SlimLoc鋼板屬頸前路鎖定鋼板系統,在設計上具有如下優點:a)SlimLoc鋼板是半剛性材質設計,與骨骼的彈性模量相接近,輕微骨吸收能達到部分加壓作用,有利于植骨融合;b)采用單皮質螺釘固定在頸椎體前方;c)該鋼板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適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無須預彎;d)SlimLoc有兩種類型的鉆孔導向器;e)SlimLoc鈦板系統允許不同的螺釘置入角度以滿足不同患者的解剖需要;f)SlimLoc鈦板系統備有自攻螺釘,不需要攻絲。本文結果表明采用頸前路擴大減壓植骨加SlimLoc頸前路鋼板固定可使頸椎術后即刻穩定,防止植骨塊移位,能保持頸椎間高度和生理弧度,植骨融合良好。同時鋼板寬度較窄,較適合國人。應用本系統手術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a)在多節段減壓時應將椎體大部分切除,切除上下兩個椎間盤,單節段減壓可只切除椎間盤,徹底去除致壓物,必須時行潛行減壓,但應保留上位椎體下面和下位椎體上面的軟骨終板下骨皮質,以免植骨塊向骨內下沉;b)嵌緊植骨塊,使其植入槽內后能達到嵌緊和牢靠的要求。如植骨塊上、下端未牢固接觸或接觸面太小,可影響骨塊的穩定性和植骨融合率;c)鋼板放置時應跨越整個椎體融合節段,盡可能采用最短的鋼板,避免影響到鄰近椎間盤的活動。正確選擇鈦鋼板長度,確保螺絲釘能置入椎體高度的1/2部位以上,以增強內固定的牢固性;d)安裝過程必須從上端未累及的椎體中點至鄰近下方未累及椎體的中點,這樣可以防止螺釘擰入椎間隙。應使鋼板和椎體獲得最大接觸,若有骨贅形成,用咬骨鉗去除,以達到最大的骨接觸面積。e)如螺絲釘尾部留得過多或角度不合適,在鎖緊自鎖系統時,常難以達到鎖緊的目的,此時不能強行鎖緊,以免損傷自鎖系統。應將螺釘進一步擰緊或調整其角度,以達到鎖緊目的。【參考文獻】[1]袁文,賈連順,戴力揚,等.AO純鈦帶鎖鋼板在頸椎前路固定的初步報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6,6(4):161163.[2]OnoK,EbaraS,FujiT,etal.Myelopathyhand.Newclinicalsignsofcervicalcorddamage[J].JBoneJointSurg(Br),1987,69(2);215219.[3]TakahashiT,TominageT,WatabeN,etal.Useofporoushydroxyapatitegraftcontaining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forcervicalfusioninacaprinemodel[J].JNeurosurg,1999,90(2suppl):224230.[4]EmerySE.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diagnosisandtreatment[J].JAmAcadOrthopSurg,2001,9(6):376388.[5]袁文,賈連順,倪斌,等.頸椎帶鎖鋼板在單節段頸前路融合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4):198200.[6]McCullenGM,GarfinSR.Spineupdate:cervicalspineinternalfixationusingscrewandscrewplateconstructs[J].Spine,2000,25(5):643652.[7]侯鐵勝,李明,趙杰,等.Secuplate頸前路鋼板系統在脊髓型頸椎病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3):138140.

查看全文

脊髓損傷并發癥治療論文

摘要:整個脊柱由32個椎骨聯接而成,每個椎骨分椎體和附件兩部分。椎體前方、后方分別有前、后縱韌帶,棘突尖端有棘上韌帶等。這三條主要韌帶自顱骨底部至骶尾部,聯結各椎骨形成脊柱。胸腰段脊柱處于兩個生理彎曲的交界處,是應力集中處,因此該處骨折十分常見一各個椎骨的椎孔相連成椎管,自枕骨大孔通向末節骶椎。脊髓在椎管內通過,并從每一階段發出一對脊神經。當脊柱發生骨折時,骨碎片和髓核組織可以突入椎管內,造成脊髓損傷。

關鍵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護理

脊柱骨折是臨床較嚴重、復雜的損傷,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嚴重的并發癥,可導致截癱,危及病人生命。

一、治療原則

1.頸椎骨折壓縮或移位較輕者,用枕頜吊帶臥位牽引,較重者用持續顱骨牽引,重量3~5kg,X射線檢查復位良好者即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個月。

2.胸、腰椎單純壓縮性骨折,位置較穩定者叮平臥硬板床,在骨折處墊一軟枕,數日后逐漸進行腰背肌后伸鍛煉,6~8周后戴圍腰逐漸下床活動。椎體有明顯擠壓、脫位者,應在俯臥位時脊柱過度后伸的情況下進行復位,復位后石膏背心固定3個月。

查看全文

脊神經根所致脊髓運動論文

【摘要目的摘要:探索脊神經根性撕脫傷后脊髓運動神經元中Eta1mRNA表達的意義.方法摘要:首先建立脊神經根性撕脫傷的動物模型,采用原位雜交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損傷前后Eta1mRNA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中表達的變化.結果摘要:損傷前Eta1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微量表達.損傷后3d,損傷側脊髓運動神經元總數減少31.6%,但表達Eta1的運動神經元數量增加52.5%.結論摘要:脊神經根撕脫后Eta1在脊髓運動神經元內上調表達可能是對神經元本身的一種保護.

【Eta1;脊髓;脊神經根/損傷

0引言

Eta1是一種磷酸化糖蛋白[1],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2,3]及創傷愈合過程中起到一定功能.然而,有關脊神經根性撕脫傷后Eta1mRNA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中表達的變化及意義尚無相關報道.我們建立脊神經根撕脫的動物模型,探究脊神經根撕脫是否可以改變Eta1在大鼠脊髓運動神經元中的表達水平.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查看全文

縣脊髓灰質炎疫苗強化免疫活動總結

為迅速提高兒童的免疫水平,保護易感人群,保持我縣無脊髓灰質炎狀態,貫徹落實《2003-2010年全國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行動計劃》、衛生部《關于在全國重點地區開展2004/2005年度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活動的通知》和省衛生廳[2004]102號文件要求,我縣于2004年12月5—6日2005年1月5—6日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脊灰疫苗強化免疫活動。

一、免疫范圍和對象:全縣范圍內對0—3歲兒童(2001年元月1日以后出生)進行強化免疫活動,無論其出生地和是否有免疫史,一律普服兩次脊髓灰質炎疫苗,兩次服苗時間間隔一個月。

二、免疫時間:第一次:2004年12月5—6日,第二次:2005年1月5—6日

三、具體實施情況:縣衛生局下發了《關于在全縣繼續開展消滅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活動的通知》文件,在文件中就活動實施的對象、時間、疫苗接種方法方式,人員培訓、宣傳發動等做了嚴格細致的要求。活動期間縣衛生局組織了活動督導小組對活動全過程進行了全面監督指導:各鄉政府分管領導均參與活動,參與本鄉強化免疫活培訓會議、有的親自給兒童喂服糖丸、有條件的鄉鎮還進行廣播或電視講話;縣鄉村三級均以電視、廣播、宣傳單、板報等不同形式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發動:全縣共打游走字幕56條次、政府領導進行電視廣播講話24人次、發放宣傳單40000份、辦宣傳板報1000余板次,使兒童家長全面詳盡的了解了本次活動的內容;縣疾控中心在2003年11月28日例會根據文件精神如何做好本次活動對29個鄉級防疫人員進行了培訓,村鄉防疫人員培訓工作由鄉衛生院在11日29—30日進行培訓,縣鄉村三級共培訓專業人員340人和臨時人員26人;縣鄉鎮兩級均積極檢修冷鏈設備,及時購進、貯備疫苗,并嚴格按要求時間及數量發放疫苗至鄉村兩級;全縣共確立薄弱鄉鎮5個,薄弱村22個,流動人聚積地3個,進行重點督導,各級接種人員均能夠真正做到送苗到戶、看服到口、服完再走.

四、活動成果:現場調查應服苗兒童620名,合格接種616人,服苗率達99.35%;各鄉村均按要求及時匯總、上報接種情況,兩次共下發糖丸10100粒,應種77840人,實免疫適齡兒童76978人,免疫率達98.89%。

縣疾病控中心

查看全文

阿托伐他汀治療腦脊髓炎研究

作者:潘滿冬,譚利明,盧偉,黃繼義

【摘要】目的探討阿托伐他汀對Wistar大鼠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的治療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EAE模型,給予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處理,觀察大鼠發病程度、病理改變及血清白細胞介素4(IL4)、干擾素γ(IFNγ)水平的變化。結果阿托伐他汀可減輕大鼠發病程度,減少炎性病灶數,降低血清IFNγ水平升高幅度,使血清IL4水平在發病初期即升高,高劑量阿托伐他汀作用更顯著。結論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干預大鼠EAE發病,并呈劑量相關性,其機制可能與改變Th1/Th2類細胞因子比值有關。

【關鍵詞】吡咯類;腦脊髓類;自身免疫性,實驗性;腦脊髓炎;白細胞介素4;干擾素Ⅱ型

ABSTRACT:ObjectiveThisstudywasdesignedtoexploretheeffectsofatorvastatin,aninhibitorofHMGCoAreductaseonthe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inWistarrats.MethodsAtorvastatinwasadministeredattwodifferentdosestoWistarratsEAEmodel.Ascaleof0-5accordingtothesymptomsscoredtheseverityofEAE.Thenumbersofinflammationlesioninthebrainandspinalcordwerecountedbyopticalmicroscopy.Theserumlevelsofinterferonγandinterleukin4weredeterminedby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ResultsComparedtotheuntreatedgroup,theatorvastatingroupsonlypartiallydevelopedEAEwithalighterdegreeofmalfunction.Thenumbersofinflammationlesionreducedsignificantlyinatorvastatintreatedgroups.TheserumlevelofinterferonγincreasedinatovarstatintreatedgroupswiththedevelopmentofEAE,butwaslowerthanthatintheuntreatedgroup.Theserumlevelsofinterleukin4inatorvastatingroupswerehigherattheonset.HigherdoseatorvastatinshowedbetterprotectionagainstEAEdevelopment.ConclusionToacertainextentatorvastatincouldeffectivelyameliorateEAEinrats.Theeffectswereinadosedependentfashion,whichmightbemechanisticallyrelatedtothebalancebetweenTh1/Th2cytokines.

KEYWORDS: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atorvastatin;IL4;IFNγ

多發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種由免疫細胞介導攻擊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于青壯年,是青壯年人群致殘的常見疾病之一。目前臨床上經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MS的藥物有:β干擾素(IFNβ)、格拉默(Glatirameracetate)和米托蒽醌(Mitoxantrone)等。這些藥物作用有限,且有非腸道給藥、價格昂貴、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缺點,故有必要尋找新的更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他汀類藥物主要用于降脂治療,近年來發現其具有獨立于降脂作用的免疫調節作用的多效性[1]。筆者研究阿托伐他汀對人MS的經典動物模型——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的影響,探討其在EAE中的可能作用機制。

查看全文

脊髓型頸椎病圍手術護理探討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2歲;屬單個椎間盤摘除18例,2個椎間盤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術后無1例發生手術并發癥和護理并發癥。

2護理要點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損害表現,加上手術部位的特殊,害怕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效果不滿意及疼痛等,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故要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1)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2)請脊髓型頸椎病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手術期間無痛,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準備,配合治療。(3)說明情緒與疾病關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機體康復,否則相反。

2.1.2術前訓練頸椎前路術中要求患者仰臥,頸部處于略過伸位,同時為了暴露椎體,需較長時間將氣管拉向切口對側,術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臥至少一周,因此,為適應術中及術后的變化,一般要求患者術前一周進行氣管推移訓練,術前3d去枕平臥和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發生尿潴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