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林權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0:18: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集體林權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講話
同志們: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林業發展機制,對于構建山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鄉是全縣重點林區之一,是林改的重心區域,林改成敗直接關系到全鄉各方面的發展。在全縣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關鍵時期,鄉黨委、政府決定召開全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和省、市、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全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安排部署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進一步依托熱區資源優勢,抓住改革發展機遇,穩步推進,確保圓滿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任務。
下面,結合我鄉林改實際,我講三點意見。
一、總結林改試點經驗,面對現實,團結一致,進一步堅定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黨在農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地位和作用不亞于過去任何一次社會變革,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鄉當前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依托熱區資源優勢,抓住改革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穩步推進××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一)××鄉造林和林林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考察材料
為推進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市委、市政府領導批準,市林業局組織全市各區縣林業局、市局相關科室負責人組成瀘州市赴云南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考察團(以下簡稱考察團),于2007年5月31日至6月5日到云南省*市考察學習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這次考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林業局的大力支持,通過與*市林改辦座談交流,實地參觀考察思茅區南河鎮南島河村等活動形式,考察團基本了解了*市林改的情況,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經驗,*市林改經驗對我市林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況
*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是傣、哈尼、拉祜等多民族地區,幅員面積45385平方公里(是我市幅員面積的3.7倍),林業用地313萬公頃(相當于我市林業用地的6.2倍),占幅員面積的70%,集體林地占林地總面積68.1%;活立木蓄積2.25億立方米,樹種以思茅松、咖啡、橡膠等為主,森林覆蓋率高達64.9%,是云南省的重點林區。2006年,該市國民生產總值124.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億元。林產工業以思茅松為主原料,生產膠合板、刨花板、木地板,已形成10萬噸/年以上的生產規模,其中景谷林業為上市公司。
(一)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
*市集體林改從2006年4月全面啟動試點,2007年初全面鋪開,共涉及所轄的9縣1區103個鄉(鎮)999個行政村13478個組46萬農戶191萬人口,涉及集體林地3033.8萬畝,歸納其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先行主體改革,逐步完善配套改革”。
“先行試點,逐步推開”。2006年6月,林改試點在景谷縣民樂鎮翁孔村展開。市委、市政府在對試點進行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市上四大家舉辦了林改研討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庚即,召開全市林改工作動員大會,擴大試點工作,在21個鄉(鎮)中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同時,對全市進行宣傳發動、現狀調查、糾紛調查等改革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已完成21個試點鄉(鎮)確權發證工作,占全市林改面積的20%;完成10.6萬農戶45.18萬人口的主體改革任務,發放林權證10533戶。
操作集體林權流轉制度
林權流轉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實現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達到森林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最大化,讓農民受益、集體獲利、國家得綠。因此,做好林權流轉工作對促進農民增收、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我縣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前,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已到關鍵時期,為了建立規范有序的林權流轉機制,保障林權涉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和促進各種社會主體投資林業,結合我縣林業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護發展森林資源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積極性,促進林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各種生產要素向林業的有序流動,建立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多元化的,責、權、利相統一的林業經營管理新機制,保障我縣林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指導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森林可持續經營,協調發揮森林的三大效益;堅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既要面對現實,也要尊重歷史。
三、林權流轉的范圍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講話
這次會議是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處于加快試點向全面推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以及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總結交流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安排部署我省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會上,有關試點縣交流了很好的經驗,省林業廳王平廳長對下步工作作了安排。下面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進一步深化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認識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在農村的又一重大改革,也是建設現代林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搞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將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標志著黨從綱領性文件上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多次深入山區林區調查了解林權制度改革的具體情況,聽取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對林權改革的反映和要求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總理又指示,要認真總結試點經驗,針對存在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務必把改革方案做好。回良玉副總理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定要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此改革事關重大,務必要強化領導,確保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實施中應試點先行,堅持依靠群眾和民主決策。在不斷完善方案、加大培訓力度、抓好主體改革的同時,相關配套改革要及時跟進,鞏固發展其成果。我們各方應形成合力,把這件林業發展的大事辦妥、實事抓好。”同時,回良玉副總理在*7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機成熟,條件已經具備,到了加快推進、全面實施的時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
各地要加強學習,深刻領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精神,務必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放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中去定位,放到“三農”工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大計中去思考,從提高執行力和行政效能的角度去落實,認真統一思想,審時度勢,加大推進力度。
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包括我省在內的14個省(區、市)出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文件,制定了方案,開展了試點。其中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已完成確權勘界頒證的主體改革,正在推進配套改革。從我省的情況來看,目前已有170個縣(市、區)啟動了改革試點,有63個鄉(鎮)577個村完成了主體改革任務,10104個村正在開展林改實質性工作,調處林權糾紛3059宗。通過試點,有效地推動了全省林改工作進程。全省累計確權面積1319萬畝,確權到了220萬戶,核發林權證189萬份。從總體來看,已進入了由加快試點向全面推開的關鍵時期。
集體林權改善的產權制度研究
一、理論背景及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理論背景
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交易成本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和制度創新理論。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指出,經濟的外部性以及消除市場失靈可以通過嚴格界定產權來克服,隨后張五常和德姆塞斯等人進一步研究出了產權經濟學。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用交易成本理論解釋了企業成立的由來,接下來威廉姆森根據這一理論得出了交易成本經濟學。本文將以產權經濟、產權制度、林權制度等理論原理為基礎來分析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權問題研究集體林權改革問題。
(二)主要內容
1.產權經濟
科斯定理形式多樣,都是借產權和交易成本說明市場機制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產權經濟學由科斯定理的發展思路而得來的。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只要產權明晰市場機制可以糾正經濟中的外部性。德姆塞斯和艾爾奇安進一步研究了產權、產權結構和企業制度,并且完全認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科斯定理的表現從以下三點分析產權的最初分配是無關緊要的:第一,產權從效率角度來說是能夠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進行交換。第二,從效率角度分析產權的自由交換。第三,交易成本為零時,從效率角度分析的產權。產權包括使用、占有、轉讓、贈予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財產的權利,被認為是一組權利。林業產權在理論上可以應用產權經濟這些表現進行分析,從而將這一理論運用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實際產權劃分問題上來。
林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匯報材料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省林業廳――帶領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組一行深入我縣進行林改檢查驗收。首先,讓我們用掌聲對驗收組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匯報三個方面
內容:
一、――縣林改工作基本情況
――縣地處福建東北部,被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縣試點建設預驗收。全縣轄7鄉2鎮、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戶8.8萬人。土地總面積81.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6.7萬畝,有林地面積50.8萬畝,森林覆蓋率62.3,活立木總蓄積量48.8萬立方米。20**年全縣實現林業經濟總產值16911萬元,其中林業第一產業產值5679萬元,比增38.6%。
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我縣根據縣界勘定結果,及時調整了林地區劃范圍(其中石洋鄉1799畝集體林地被劃入鄰市轄區),并考慮到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的需要,將村、鎮周圍的25997畝商品林先后界定為縣級生態公益林。經重新核對統計,全縣林業用地實有面積66.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24.6萬畝(省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22.0萬畝)、占37;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8.4萬畝、占57.7;暫不列入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5萬畝、占5.3;全縣林權應登記發證面積63.0萬畝,占94.7%;商品林面積1000畝以下的行政村20個,有改革任務的行政村96個。截至20**年11月30日,全縣共完成集體商品林產權明晰面積36.3萬畝,占應明晰產權面積的94.6%;完成林權區劃申請登記面積62.9萬畝,占林權應登記發(換)證面積的99.9%;完成電腦錄入面積62.8萬畝,占符合條件申請登記面積的100;已發放林權證25本,面積2.4萬畝。經縣林改檢查驗收組的嚴格檢查驗收,96個有林改任務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個,基本合格村51個,合格率為100%;9個鄉鎮中,有3個鄉鎮全面完成改革任務,6個鄉鎮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林改受益農戶20071戶,受益面達90.5%,鄉鎮的綜合滿意率在96.3-100%之間,全縣的綜合滿意率為97.5%。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林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匯報材料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省林業廳――帶領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組一行深入我縣進行林改檢查驗收。首先,讓我們用掌聲對驗收組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匯報三個方面
內容:
一、――縣林改工作基本情況
――縣地處福建東北部,被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縣試點建設預驗收。全縣轄7鄉2鎮、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戶8.8萬人。土地總面積81.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6.7萬畝,有林地面積50.8萬畝,森林覆蓋率62.3,活立木總蓄積量48.8萬立方米。2005年全縣實現林業經濟總產值16911萬元,其中林業第一產業產值5679萬元,比增38.6%。
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我縣根據縣界勘定結果,及時調整了林地區劃范圍(其中石洋鄉1799畝集體林地被劃入鄰市轄區),并考慮到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的需要,將村、鎮周圍的25997畝商品林先后界定為縣級生態公益林。經重新核對統計,全縣林業用地實有面積66.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24.6萬畝(省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22.0萬畝)、占37;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8.4萬畝、占57.7;暫不列入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5萬畝、占5.3;全縣林權應登記發證面積63.0萬畝,占94.7%;商品林面積1000畝以下的行政村20個,有改革任務的行政村96個。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全縣共完成集體商品林產權明晰面積36.3萬畝,占應明晰產權面積的94.6%;完成林權區劃申請登記面積62.9萬畝,占林權應登記發(換)證面積的99.9%;完成電腦錄入面積62.8萬畝,占符合條件申請登記面積的100;已發放林權證25本,面積2.4萬畝。經縣林改檢查驗收組的嚴格檢查驗收,96個有林改任務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個,基本合格村51個,合格率為100%;9個鄉鎮中,有3個鄉鎮全面完成改革任務,6個鄉鎮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林改受益農戶20071戶,受益面達90.5%,鄉鎮的綜合滿意率在96.3-100%之間,全縣的綜合滿意率為97.5%。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副縣長在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剛才,縣長就全面推進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了重要講話,縣長的講話既高屋建瓴,具有宏觀指導性,又符合基層實際,具有很強實踐性、針對性,與會的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認真加以學習,并結合各部門工作實際貫徹好、落實好縣長的講話精神。下面,我就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強調幾點意見。
一、全面把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范圍、重點、方式
我縣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心地帶和長江上游地區,既是天保工程實施區又是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分布區,生態公益林面積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98.24%,僅余1.76%的商品林也屬天然林,如果不將上述林地納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范圍,將無法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改革目標,無法與下一步的林改后續政策相對接,為此全面把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范圍、重點、方式,對于我們開展林改工作關系重大,我們要切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確立經營主體,明晰林地和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完善配套改革、健全服務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管理方式,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林業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要認真處理權、責、利的統一,確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落到實處。根據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我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決定分兩批推進,第一批推進金沙江片區奔子欄鎮、羊拉鄉、霞若鄉三個鄉(鎮)。其中,霞若鄉集體林面積20.65萬畝,奔子欄鎮集體林面積32.67萬畝,羊拉鄉集體林面積63.57萬畝,白馬雪山保護區內集體林面積67.82萬畝。三個鄉(鎮)集體林總面積184.71萬畝,占全縣應改面積的55%;第二批推進瀾滄江片區升平鎮、佛山鄉、云嶺鄉、燕門鄉四個鄉(鎮)。其中:燕門鄉集體林面積21.82萬畝,云嶺鄉集體林面積53.98萬畝,升平鎮集體林面積26.75萬畝,佛山鄉集體林面積48.19萬畝。四個鄉(鎮)集體林總面積150.74萬畝,占全縣應改集體林面積的45%。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面大、任務重,在具體林改過程中,各級各部門要準確把握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范圍、重點、方式,確保林改工作順利推進。
二、切實保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組織到位
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切實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為一項惠民利民的農村深層次改革,提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我縣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關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對做好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做了大量的政策和縣情調研工作,及時成立了××縣林改工作領導小組,并抽調全縣副處級領導干部及各部門干部職工充實到林改工作隊伍,為林改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也要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領導責任制。按照“縣直接領導、鄉(鎮)具體組織、村組操作實施、部門指導服務”的要求,縣、鄉、村三級都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掛帥,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同時要認真制定協調工作組、駐村工作組、技術指導組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和管理辦法,真正把林改工作責任落實到了各責任主體,把任務分解到了人。
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自查報告
縣林改領導小組:
××鎮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林改辦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林改工作于20**年5月21日啟動,通過成立機構、宣傳發動、組織培訓、調查摸底、制定方案、調處糾紛、踏山認界、張榜公示、確權發證等階段,于20**年1月底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現將××鎮根據《××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工作方案》進行自檢自查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檢自查內容
(一)組織領導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行高位推動,“三級”書記抓林改,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充分體現各級黨委政府對林改工作的重視。××鎮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由縣委、政府直接領導,××鎮黨委、政府組織實施,縣委、政府把××鎮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試點,充分說明縣委、政府對××鎮的關心和支持,全鎮上下服從大局,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來服務好組織實施好集體林權改革工作。按照縣委、政府的安排,其他6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到6個村委會駐村任組長,分管林業工作的副鎮長任副組長,這充分體現縣委、政府對林改工作的高度重視。為了保證林改工作順利進行,××鎮成立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書記、鎮長任組長,副書記、常務副鎮長、分管林業工作的副鎮長任副組長,三班子其他成員,鎮及有關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分管林業工作的副鎮長任辦公室主任,負責處理日常工作,辦公室內設綜合辦公組、宣傳報道組、糾紛調解組、技術業務組、后勤保障組5個組。同時鎮三班子領導實行掛鉤制,有一名副科級領導掛鉤到村,并抽調31名工作隊員統一編入縣駐××鎮各村工作組。各村委會成立由支部書記(主任)任組長,副主任、文書和各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村民小組有村民公推直選5-7人組建林改工作小組,直接參與林改工作,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支持配合好小組搞好林改工作。林改期間鎮、村、組共成立林改工作機構89個,人員616人。
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整改調研報告
根據*省林業局《關于印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研提綱的通知》精神,現將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林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情況
20*年,我市啟動了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當年泗陽人江鵬來到珊瑚鎮禎祥村,承包該村的路溝渠等宜林地栽下意楊1.2萬株。20*年,*鎮引進臺商徐雄星投資1000萬元開發農田林網綠化工程,全鎮路、溝、渠等村級集體公用地,包括鎮內干河、中溝、生產溝等兩側的閑置土地,全部租賃給臺資企業,租賃期限15年,栽植意楊20多萬株。全市各地先后出現了股份合作造林、獨資造林、承包造林等多種投資模式,投資主體有機關及鎮村干部、社會能人等,涌現出了“鎮前模式”、“肖榨模式”、“常橋模式”等改制工作的先進典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非公有制林業在我市林業經濟中的比重達90%,我市的森林覆蓋率也從5年前的8.5%提高到現在的19%。全市現有有林地面積35.7萬畝,定植銀杏650萬株,意楊800多萬株,活立木總蓄積量50多萬立方米。基本上消除了栽植姓公的樹的現象。
二、面上調研問題
(一)、集體林地資源現狀
全市集體林地面積35.7萬畝,自從20*年實行林權制度改革以來,除市水務局所有的骨干河道上的1300畝集體林地上的樹木沒有改制以外,其余的全部采取多種形式承包到個人,由個人承包經營,目前由各鄉鎮水利站負責管理。林地所有權屬各鄉鎮人民政府,使用權歸市水務局,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各鄉鎮水利站。目前還沒有發放林權證,全部為生態公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