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0:21: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講話

同志們: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林業發展機制,對于構建山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鄉是全縣重點林區之一,是林改的重心區域,林改成敗直接關系到全鄉各方面的發展。在全縣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關鍵時期,鄉黨委、政府決定召開全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和省、市、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全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安排部署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進一步依托熱區資源優勢,抓住改革發展機遇,穩步推進,確保圓滿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任務。

下面,結合我鄉林改實際,我講三點意見。

一、總結林改試點經驗,面對現實,團結一致,進一步堅定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黨在農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地位和作用不亞于過去任何一次社會變革,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鄉當前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依托熱區資源優勢,抓住改革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穩步推進××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一)××鄉造林和林林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講話

這次會議是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處于加快試點向全面推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以及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總結交流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安排部署我省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會上,有關試點縣交流了很好的經驗,省林業廳王平廳長對下步工作作了安排。下面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進一步深化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認識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在農村的又一重大改革,也是建設現代林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搞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將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標志著黨從綱領性文件上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多次深入山區林區調查了解林權制度改革的具體情況,聽取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對林權改革的反映和要求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總理又指示,要認真總結試點經驗,針對存在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務必把改革方案做好。回良玉副總理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定要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此改革事關重大,務必要強化領導,確保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實施中應試點先行,堅持依靠群眾和民主決策。在不斷完善方案、加大培訓力度、抓好主體改革的同時,相關配套改革要及時跟進,鞏固發展其成果。我們各方應形成合力,把這件林業發展的大事辦妥、實事抓好。”同時,回良玉副總理在*7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機成熟,條件已經具備,到了加快推進、全面實施的時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

各地要加強學習,深刻領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精神,務必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放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中去定位,放到“三農”工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大計中去思考,從提高執行力和行政效能的角度去落實,認真統一思想,審時度勢,加大推進力度。

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包括我省在內的14個省(區、市)出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文件,制定了方案,開展了試點。其中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已完成確權勘界頒證的主體改革,正在推進配套改革。從我省的情況來看,目前已有170個縣(市、區)啟動了改革試點,有63個鄉(鎮)577個村完成了主體改革任務,10104個村正在開展林改實質性工作,調處林權糾紛3059宗。通過試點,有效地推動了全省林改工作進程。全省累計確權面積1319萬畝,確權到了220萬戶,核發林權證189萬份。從總體來看,已進入了由加快試點向全面推開的關鍵時期。

查看全文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考察材料

為推進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市委、市政府領導批準,市林業局組織全市各區縣林業局、市局相關科室負責人組成瀘州市赴云南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考察團(以下簡稱考察團),于2007年5月31日至6月5日到云南省*市考察學習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這次考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林業局的大力支持,通過與*市林改辦座談交流,實地參觀考察思茅區南河鎮南島河村等活動形式,考察團基本了解了*市林改的情況,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經驗,*市林改經驗對我市林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況

*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是傣、哈尼、拉祜等多民族地區,幅員面積45385平方公里(是我市幅員面積的3.7倍),林業用地313萬公頃(相當于我市林業用地的6.2倍),占幅員面積的70%,集體林地占林地總面積68.1%;活立木蓄積2.25億立方米,樹種以思茅松、咖啡、橡膠等為主,森林覆蓋率高達64.9%,是云南省的重點林區。2006年,該市國民生產總值124.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億元。林產工業以思茅松為主原料,生產膠合板、刨花板、木地板,已形成10萬噸/年以上的生產規模,其中景谷林業為上市公司。

(一)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

*市集體林改從2006年4月全面啟動試點,2007年初全面鋪開,共涉及所轄的9縣1區103個鄉(鎮)999個行政村13478個組46萬農戶191萬人口,涉及集體林地3033.8萬畝,歸納其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先行主體改革,逐步完善配套改革”。

“先行試點,逐步推開”。2006年6月,林改試點在景谷縣民樂鎮翁孔村展開。市委、市政府在對試點進行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市上四大家舉辦了林改研討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庚即,召開全市林改工作動員大會,擴大試點工作,在21個鄉(鎮)中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同時,對全市進行宣傳發動、現狀調查、糾紛調查等改革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已完成21個試點鄉(鎮)確權發證工作,占全市林改面積的20%;完成10.6萬農戶45.18萬人口的主體改革任務,發放林權證10533戶。

查看全文

林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匯報材料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省林業廳――帶領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組一行深入我縣進行林改檢查驗收。首先,讓我們用掌聲對驗收組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匯報三個方面

內容:

一、――縣林改工作基本情況

――縣地處福建東北部,被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縣試點建設預驗收。全縣轄7鄉2鎮、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戶8.8萬人。土地總面積81.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6.7萬畝,有林地面積50.8萬畝,森林覆蓋率62.3,活立木總蓄積量48.8萬立方米。20**年全縣實現林業經濟總產值16911萬元,其中林業第一產業產值5679萬元,比增38.6%。

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我縣根據縣界勘定結果,及時調整了林地區劃范圍(其中石洋鄉1799畝集體林地被劃入鄰市轄區),并考慮到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的需要,將村、鎮周圍的25997畝商品林先后界定為縣級生態公益林。經重新核對統計,全縣林業用地實有面積66.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24.6萬畝(省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22.0萬畝)、占37;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8.4萬畝、占57.7;暫不列入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5萬畝、占5.3;全縣林權應登記發證面積63.0萬畝,占94.7%;商品林面積1000畝以下的行政村20個,有改革任務的行政村96個。截至20**年11月30日,全縣共完成集體商品林產權明晰面積36.3萬畝,占應明晰產權面積的94.6%;完成林權區劃申請登記面積62.9萬畝,占林權應登記發(換)證面積的99.9%;完成電腦錄入面積62.8萬畝,占符合條件申請登記面積的100;已發放林權證25本,面積2.4萬畝。經縣林改檢查驗收組的嚴格檢查驗收,96個有林改任務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個,基本合格村51個,合格率為100%;9個鄉鎮中,有3個鄉鎮全面完成改革任務,6個鄉鎮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林改受益農戶20071戶,受益面達90.5%,鄉鎮的綜合滿意率在96.3-100%之間,全縣的綜合滿意率為97.5%。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查看全文

林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匯報材料

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省林業廳――帶領省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檢查驗收組一行深入我縣進行林改檢查驗收。首先,讓我們用掌聲對驗收組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級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匯報三個方面

內容:

一、――縣林改工作基本情況

――縣地處福建東北部,被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縣試點建設預驗收。全縣轄7鄉2鎮、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戶8.8萬人。土地總面積81.5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6.7萬畝,有林地面積50.8萬畝,森林覆蓋率62.3,活立木總蓄積量48.8萬立方米。2005年全縣實現林業經濟總產值16911萬元,其中林業第一產業產值5679萬元,比增38.6%。

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我縣根據縣界勘定結果,及時調整了林地區劃范圍(其中石洋鄉1799畝集體林地被劃入鄰市轄區),并考慮到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的需要,將村、鎮周圍的25997畝商品林先后界定為縣級生態公益林。經重新核對統計,全縣林業用地實有面積66.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24.6萬畝(省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22.0萬畝)、占37;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8.4萬畝、占57.7;暫不列入應明晰產權商品林面積3.5萬畝、占5.3;全縣林權應登記發證面積63.0萬畝,占94.7%;商品林面積1000畝以下的行政村20個,有改革任務的行政村96個。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全縣共完成集體商品林產權明晰面積36.3萬畝,占應明晰產權面積的94.6%;完成林權區劃申請登記面積62.9萬畝,占林權應登記發(換)證面積的99.9%;完成電腦錄入面積62.8萬畝,占符合條件申請登記面積的100;已發放林權證25本,面積2.4萬畝。經縣林改檢查驗收組的嚴格檢查驗收,96個有林改任務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個,基本合格村51個,合格率為100%;9個鄉鎮中,有3個鄉鎮全面完成改革任務,6個鄉鎮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林改受益農戶20071戶,受益面達90.5%,鄉鎮的綜合滿意率在96.3-100%之間,全縣的綜合滿意率為97.5%。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查看全文

副縣長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會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剛才,縣長就全面推進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了重要講話,縣長的講話既高屋建瓴,具有宏觀指導性,又符合基層實際,具有很強實踐性、針對性,與會的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認真加以學習,并結合各部門工作實際貫徹好、落實好縣長的講話精神。下面,我就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強調幾點意見。

一、全面把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范圍、重點、方式

我縣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心地帶和長江上游地區,既是天保工程實施區又是*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分布區,生態公益林面積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98.24%,僅余1.76%的商品林也屬天然林,如果不將上述林地納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范圍,將無法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改革目標,無法與下一步的林改后續政策相對接,為此全面把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范圍、重點、方式,對于我們開展林改工作關系重大,我們要切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確立經營主體,明晰林地和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完善配套改革、健全服務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管理方式,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林業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要認真處理權、責、利的統一,確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落到實處。根據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我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決定分兩批推進,第一批推進金沙江片區*鎮、*鄉、*鄉三個鄉(鎮)。其中,*鄉集體林面積20.65萬畝,*鎮集體林面積32.67萬畝,*鄉集體林面積63.57萬畝,*雪山保護區內集體林面積67.82萬畝。三個鄉(鎮)集體林總面積184.71萬畝,占全縣應改面積的55%;第二批推進瀾滄江片區*鎮、*鄉、*鄉、*鄉四個鄉(鎮)。其中:燕門鄉集體林面積21.82萬畝,云嶺鄉集體林面積53.98萬畝,升平鎮集體林面積26.75萬畝,佛山鄉集體林面積48.19萬畝。四個鄉(鎮)集體林總面積150.74萬畝,占全縣應改集體林面積的45%。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面大、任務重,在具體林改過程中,各級各部門要準確把握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范圍、重點、方式,確保林改工作順利推進。

二、切實保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組織到位

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切實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為一項惠民利民的農村深層次改革,提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我縣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關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對做好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做了大量的政策和縣情調研工作,及時成立了××縣林改工作領導小組,并抽調全縣副處級領導干部及各部門干部職工充實到林改工作隊伍,為林改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組織保障,各級黨委、政府也要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領導責任制。按照“縣直接領導、鄉(鎮)具體組織、村組操作實施、部門指導服務”的要求,縣、鄉、村三級都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掛帥,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同時要認真制定協調工作組、駐村工作組、技術指導組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和管理辦法,真正把林改工作責任落實到了各責任主體,把任務分解到了人。

查看全文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言

在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7年6月14日)郭永祥同志們:

這次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非常重要。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研究部署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開好這次會議,對于進一步完善林業產權制度,促進我省林業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次會上,林業廳、財政廳、監察廳、檔案局的負責同志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有關工作作了安排,沐川縣、珙縣的負責同志交流了經驗。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調動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中央*3年頒布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要求“進一步完善林業產權制度”。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率先開展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深受農民歡迎,得到中央肯定。去年和今年中央兩個一號文件,都對加快推進這項改革提出了要求。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3個省區市啟動這項改革。我省于*4年7月開始在樂山市沐川縣進行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已有近50個縣開展這項工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省政府最近出臺了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決定在全省推開這項工作。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和全國一樣,在林業改革上也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探索。從時期分山分林到戶,農業合作化和時期山林集體統一經營,到改革開放初期實行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林業發展,但是沒有觸動林業產權這個根本。由于農民對集體林地林木的處置權和收益權未能真正落實,農民從事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投入難、科技興林難以及“大資源、小產業”等問題突出,致使廣大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緊日子。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產權改革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興林富民為目標,通過“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把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建立起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規范有序、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耕地延伸到林地,是一次真正觸動產權的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有利于農業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有利于推進我省由森林資源大省向林業經濟強省轉變。

(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促進我省向現代農業跨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多山省份,山區林區占國土面積的70%以上。作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進程中,林業肩負著重要責任。一方面,提高現有耕地產出率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而且耕地還在以每年40萬畝左右的速度減少;另一方面,比耕地面積大四倍多的林業用地產出率極低。發展現代農業,既要繼續挖掘耕地的潛力,同時也要做好山區和林地的文章,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潛力在山、希望在林”。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使廣大林農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把山當田耕,把林當糧種,在林地上實行集約經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林業資源。通過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依法規范流轉,還可以促進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向林業聚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浙江省臨安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竹業年產值增加一倍多,涌現出10個超千萬元鄉、100多個超百萬元村;江西省贛南市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林地使用權依法有序流轉,大力發展臍橙規模種植,贛南臍橙在國內外市場可與美國新奇仕橙相抗衡,都顯示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巨大活力。

(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構建和諧*的有力保障。我省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全國重點林區和林業建設的重點省區。全省林業用地面積2280萬公頃,居全國第四;林木總蓄積16.4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獨特的生態區位,決定了我省肩負著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歷史使命。同時,我省也是南方重點集體林區,集體林業用地1046萬公頃,占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半壁河山,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廣大農民群眾大力造林護林,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24.23%提高到30.27%,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廣大農民群眾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最直接的建設者、守護者和參與人數最多的群體,要鞏固和發展生態屏障建設成果,就必須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的熱情。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山林產權,讓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就能使農民群眾對山林有實實在在的擁有感,自覺自愿地“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生態環境建設。同時,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密切干群關系,把農民群眾的問題解決好,把農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還可以減少林權糾紛,維護林區社會穩定,促進林農之間的和諧,促進林農與森林資源之間的和諧。這就能為構建和諧*奠定重要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高度重視。在去年9月1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上,總理指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項改革有利于調動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利用和保護好林地資源,要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今年大年三十在遼寧農村給農民拜年時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土地承包經營在林地上的實踐,一定會受到農民歡迎。你們這里先行一步,將來要在全國推行。要相信它的效果。今年4月在江西考察時又強調:“中國70%是山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如同家庭承包一樣,在山區林區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回良玉副總理也指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應發展規律,順乎農民意愿,符合農村實際,是加快林業發展、振興林區經濟、富裕廣大林農的根本途徑,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必將載入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史冊、中國林業改革發展的史冊。”中央領導的這些重要指示,為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這項改革。

查看全文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講話

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圓滿完成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見

同志們:

剛才,××書記從全局的戰略高度,對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了深刻闡述,就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義,對深化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了總動員、總部署。××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請同志們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我縣是××省林業大縣之一。全縣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7.7%,通過長期的核桃產業化發展,核桃已經成為山區農民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充分發揮林業這塊大資源的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了體制、機制方面不利于林業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為了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切實貫徹落實上級有關精神,縣委政府決定,在我縣全面鋪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為順利開展好我縣改革工作。下面,根據全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會議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我講幾點意見:

一、我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回顧

我縣于2006年4月至6月開展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州林改領導組及指導組的領導和指導下,根據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結合我縣實際,我縣在每個鄉鎮確定了一個村進行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分別是蒼山西鎮光明村、漾江鎮抱荷嶺村、富恒鄉密馬村、平坡鎮高發村、順濞鄉瓦窯村、龍潭鄉龍潭村、雞街鄉雞街村、瓦廠鄉瓦泥午村、太平鄉羅士登村。9個試點村涉及130個村民小組,已涉及的林地面積102966畝。其中:自留山33586畝,責任山28580畝,集體林23716畝,退耕還林地2480畝,“四荒”山13760畝。

查看全文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論文

2009年6月22日,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史上永遠值得銘刻的日子。帶著艱巨的任務,肩負著光榮的使命,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召開的首次林業工作會議。會議傳遞出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信號——進一步促進新形勢下林業的改革發展,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集體林權制度一直處于探索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集體林產權虛置、農民經營主體地位不落實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和林業生產力的發展,林地蘊藏的巨大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

作為一個多山的國家,我國的山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9%,其中林業用地面積為2.8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27%。長期以來,林業一直是國民經濟鏈條上的弱勢產業。18億畝耕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43億畝林地卻沒有解決13億人的用材問題,更沒有滿足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弱、林區困、林農窮”的現狀逐漸浮出水面,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新瓶頸。

同時,占我國總人口56%的山區人口,其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及農業稅減免政策后,糧農負擔得到緩解,愈發顯出林農負擔較重。比如江西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以前,農民出售木材僅運銷環節的稅費就占到木材銷售額的56%。

在此背景下,在保持林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把25億多畝集體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讓農民依法享有對林木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顯然成為挖掘“三林”潛力,發展林業、振興林區、富裕林農的根本途徑。

查看全文

地方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策略

1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歷程

1981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頒布實施,福建確定了“林業三定”政策,形成山林分戶經營承包制,奠定了我國現行集體林以“統”為主、“統分結合”的初始產權結構的基本框架:在重新確定國有林和集體林產權界限的基礎上,賦予農民個人平等而完全的自留山初始產權,其余集體山林通過林業生產責任制形式,賦予農民一定的山林經營與收益權。實踐中主要形成了“分林到戶”、“集體經營”和“折股聯營”3種模式。1985年,福建開展了讓開發者取得穩定使用權的“四荒”拍賣。1988年,國務院同意將三明市集體林區列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林業試驗區的方向是:辦成既是現代化林業基地試驗區,又是林業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為林業分類經營改革和深化林業股份制改革進行探索試驗。對集體山林進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業股份制改革,組建村林業股東會,重構集體林區基層林業經營主體,既體現了集體山林屬于集體內部成員共同所有,又滿足了林業規模經營的要求,為集體林經營模式開創了一條新路子。1999-2002年,在“林業分工論”思想的指導下,福建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和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確保農民獲得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后,能依法實現自主經營、自由處置、自得其利,為農民經營林業提供制度性保障[1]。全面落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林業生產責任制,明確了林業經營的市場化方向,為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準備了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廣大林農耕山育林的積極性,促進了林業經濟的發展。2003年4月,福建省出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明晰產權為核心的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落實經營權,將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落實到戶、到聯戶或其他經營實體;通過林權登記發證,以法律的形式落實林農的處置權、收益權,真正實現還山還林還利于民;建立規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權、林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林木所有權、林地使用權有序流轉,引導林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森林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林業經營規模化、集約化。

2004年,根據《福建省實施國家林業改革與發展綜合試驗的方案》的規劃要求,福建林業改革和發展綜合試驗的主要內容是:改革林業產權制度;完善森林資源培育機制和保護機制;建立健全生態公益林管護和限制性利用機制;改革林業科技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社會化服務體制和林政資源管理體制;加大政府對林業的投入,減輕林業稅費負擔。實驗步驟分為2個階段:探索試驗階段(2004-2007年);完善提高階段(2008-2010年)。通過改革與發展試驗,建立起機制靈活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全面高效的森林資源保護機制、科學合理的森林資源利用制度、積極有效的林業投資機制和先進的科技體制、健全的法律體系,推動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了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和完善林業發展新機制,促進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6月,福建出臺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思路:穩定一大政策,突出三項改革,完善六個體系。即長期穩定林地承包政策,規范森林資源流轉和林地使用費收取、使用及管理,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突出林業投融資體制、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業經營方式改革;完善林業保護體系、林業服務體系、科技支撐體系、林業管理體系、生態建設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加快林業發展,實現“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的目標。為了調動廣大林農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保護林農權益,維護海峽西岸經濟區國土生態安全,2007年10月,福建出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按照“落實主體、維護權益、強化保護、科學利用”的總體要求,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遵循“非木質利用為主,木質利用為輔”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利用生態公益林林木林地和景觀資源。全省推進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的主要模式有3種:(1)落實到戶,聯戶管護;(2)責任承包,專業管護;(3)相對集中,委托管護。截至2008年底,福建已基本完成生態公益林改革。2008年6月,福建以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0號文件為契機,繼續在抓鞏固、抓深化、抓提升上下功夫,力求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上再先行一步,從而為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兩個先行區”作出新貢獻。福建這次林改的工作重點是:穩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開展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落實林業經營者對林木的處置權,促進林業融資和森林保險工作,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加強林業社會化服務,用現代林業的理念提升林業改革與發展。

2010年,福建出臺支持林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文件,繼續深化林改工作,為林業發展指明方向:全面開展明晰產權工作“回頭看”,進一步明晰產權。加快林權勘界發證進度,將林權證全部發放到林農手中,保證質量,現場核對定界,做到山證相符,同時加強管理,實現林權登記、變更、注銷和檔案的動態管理。加快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重點是通過依法組建、規范動作、積極扶持,認真落實好“三優先三免三扶持”等政策,促進林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控三嚴三放”的采伐管理機制,全面推行林木采伐指標分配“陽光操作”。引導森林資源有序流轉。健全林業服務體系,加強執法管理,推行電子政務,加強林業網上行政審批平臺建設。著力化解林區矛盾糾紛等。2011年2月,福建根據“國家得綠、農民得利”的目標,在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持續深化配套改革,在森林保險、林業投融資體制、林業規模經營等方面先行先試,不斷取得進展,廣大林農得到越來越多實惠。森林保險扎實推進,林業貸款額穩步提升,鼓勵社會擔保機構積極參與林權抵押貸款擔保,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拓面,林業規模經營規范發展。

2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

要客觀評估林改成效,準確把握林改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是關鍵所在。衡量林改是否成功有4個標準:是否有利于森林總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完備森林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否有利于林農就業和收入的增加;是否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2]。回顧福建林改歷程,取得的成效較為顯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