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保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8:12: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保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就業社會保障計劃
二○○八年勞動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及省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各項政策,嚴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進一步促進就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社區、穩定基層、逐步推進。為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發展,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目標:全區城鎮新增就業3000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00人;其中"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200人;農民工培訓540人;其中發證人數達到244人;城鎮居民醫療、養老保險分別達到7萬人、1000人;免費職業介紹800人;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服務率90%以上。
一、進一步推進就業和再就業
1、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強化目標管理。全面完成市里下達的目標任務,并將目標層層分解到社區中心、街道,強化責任體系和監督機制。
2、全面落實再就業新一輪政策。認真落實稅費減免、資金補貼等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繼續做好持證下崗失業人員申請小額貸款申報和跟蹤服務。
3、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大力開發社會公益性崗位;以非正規就業組織、組織起來就業實體為抓手,推進組織起來就業。
勞保局保障就業管理計劃
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全面完成了簽狀指標和區委、區政府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起步之年,我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區委區政府“打造商務城和國際城”的戰略構想,優化發展環境,為“一軸一線兩帶三區”服務。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扎實做好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勞動保障各項工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完成,為我區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勞動保障事業工作思路2011年我們將立足勞動保障工作實際,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作風,“圍繞抓重點項目促調整,抓環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諧”,著力抓好創業、就業工作不斷強化服務保障意識,為企業改革發展出主意、解難題,維護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樹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良好形象,為蘇家屯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2011年工作目標
(一)實現實名制就業1.1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確保零就業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需求的人員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力爭實現雙就業。
(二)就業技能培訓操作規范,全年培訓城鄉勞動力2060人;
(三)實名制扶持創業帶頭人50人,帶動就業30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0萬元,當年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
就業和社會保障講話
省政府召開這次會議,主要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就業再就業、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民工問題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回顧總結近年來我省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肯定成績,查擺問題,研究對策,強化責任,推動我省大社保體系建設更好地發展。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深刻認識完善大社保體系的重要性
這些年,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認識到,政府要全面履行職責,主要是圍繞兩條:一是確保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因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制度建設還不完善,難以適應人民群眾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著力化解社會矛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無論哪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僅因為就業和社會保障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以,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來抓。
經過全省上下大膽探索、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浙江特色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一是初步形成了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機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35萬城鎮就業崗位,幫助近16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0****年以來,累計新增217萬城鎮就業崗位,幫助120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完成120多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其中72萬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城鎮登記失業率持續下降,從20****年、20****年的4.2%、4.1%下降到20****年的3.7%,今年上半年繼續降為3.55%。二是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實際繳費人數分別達911萬人和679萬人,分別比20****年末凈增276萬人和219萬人,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支付能力達24個月,比20****年末提高13個月。三是率先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為
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慈善幫扶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全省低保對象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補盡補。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由20****年末的29.8%和33%提高到92.5%和97.6%,目前已轉入穩定鞏固階段。全省208萬被征地農民被納入有各類保障范圍,其中174萬人參加基本生活保障。農民健康工程全面實施,2800萬農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71.3%。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實施面擴大,目前全省已有59個市縣的1萬多戶家庭享受到了該政策。應該說,我省大社保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不少工作走在全國的前列。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大社保體系建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擴大就業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還不夠廣,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深刻認識完善大社保體系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把這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勞保局就業保障情況報告
今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勞動保障局認真落實區委二屆七次全體會議精神,按照市勞動保障局年初的工作部署,不斷強化措施,努力實現我區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勞動關系更加和諧,服務窗口更加優化,管理制度更加科學,服務意識更加增強,全面推進了全區就業保障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一、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截至12月20日,全區新增就業14285人、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4877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945人、當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92萬元、轉移農村勞動力1413人、新增非正規就業組織304個、農民工培訓3887人、建立創業培訓基地42個,實訓人數432人,分別完成市下達我區全年目標任務的114%、139%、105%、115%、282%、132%、117%、105%、108%;勞動合同簽訂率98%以上,其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定率為94%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堅持目標管理,城鄉統籌就業成效顯著。今年來,我們根據市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的文件精神,及時下發全年勞動保障工作要點,制訂了目標任務和考核辦法,并對任務層層進行分解。區就業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堅持每月組織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建立了重點目標任務完成進度月通報、季講評制度,推進了城鄉統籌就業。全區各街道、鎮始終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強化措施,跟進服務,通過實施“四項就業幫扶”活動,多渠道促進就業,主要有:一是廣泛信息,引導就業。區勞動保障局向社會承諾,凡本區下崗失業人員只要不挑不揀,保證在一周內幫助其找到就業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出現一個,安置一個。區就業保障服務中心在辦事大廳利用電子屏現場用工信息,通過《》報崗位信息8期,各街道、社區也分別利用政策宣傳欄公布用工信息,多層次的信息,為勞動者自主擇業提供了足夠的選擇余地。二是挖掘社區崗位,就近就業。各街道、鎮依托勞務公司,利用轄區資源,建立崗位儲備,多渠道促進就業,積極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包公街道召開轄區用人單位座談會,建立下崗失業人員“兩庫一橋”的網上社區就業工作思路;望湖街道通過與新建的望湖城小區溝通,向小區物業推薦了56人從事小區保綠、保潔和物業管理工作。三是開展用工對接,推薦就業。舉辦了“新區第四、五屆被征地農民大型招聘會”,1100余名被征地農民成功轉移就業;蕪湖路街道對轄區大、中專畢業生多次開展用工對接,安置了216名大、中專畢業生到供電公司等國有大型企業就業;常青、包公、駱崗等街道和淝河鎮也相繼舉辦社區用工招聘會,把就業崗位送到廣大求職者家門口。四是針對需求辦培訓,穩定就業。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結合市場需求,對于有就業意向的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富余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舉辦多批量、多層次、多種類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了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為了使農村勞動力輸得出、穩得住,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聯合鎮街相繼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之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其中,淝河鎮與轄區企業綠色港灣聯合開展訂單培訓,通過園林綠化技能培訓合格后,有40余名被征地農民被企業錄用上崗。
(二)扶持自主創業,創城活動推進迅速。全市創建創業型城市動員大會召開后,我區成立了創建創業型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創業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制訂了實施方案,分解了目標任務,明確工作責任。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發文成立創業服務中心,各街鎮建立創業服務所,各居村建立創業服務站,并在各級服務窗口增設“創業服務窗口”,全區目前已基本形成區、街、居三級創業服務網絡。各成員單位通過部門聯動,通過實施降低創業門檻、舉辦創業培訓、提供小額擔保資金扶持、規劃創業攤點、創業園(創業街)孵化等創業扶持措施,大力開展“創業型城區”創建活動,全區建立創業實訓基地42個,實訓人數432人,創業培訓136人,新增非正規就業組織304戶,孵化成功企業101個,年納稅1149萬元,累計為創業街減免費用27.35萬元,為入駐創業園的非正規組織減免費用228.18萬元,為入駐農民工創業園的企業減免費用22.6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3503戶,新成立的各類私營企業1436戶,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約26305人,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明顯。為積極應對經濟形勢,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我們在全區范圍類進行調查選址,在征求省市有關部門意見后,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確定在淝河鎮席井工業園,采取園中園的方式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建筑面積5000㎡已完工,6家返鄉農民工企業已入園創業。
小議社會保障影響勞動就業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就業方面的一些弊端
(一)社保覆蓋面不夠大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在各地區之間沒有完全做到統一,這樣的現狀,使得經濟發展相對較弱的地區,社保覆蓋不夠,支出水平也較低。勞動者會因此向那些保障健全的地區流動,從而使得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貧乏,而勞動力缺乏又會使這個地區消費不足,企業發展跟不上,導致就業崗位的減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二)缺乏靈活性
我國各省份地區之間的社會保障制度不一致,城市與農村也不一致,這就導致了社會保障制度不統一,在勞動者流動時,保障跟不上,阻礙了各區域之間的靈活就業。這樣,就會造成一部分勞動者意識不到社保的重要性,放棄自己的利益,從而影響保障制度的推行。
(三)失業保險的功能沒有全面體現
社會保障和就業總結
*年,我市勞動保障部門創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穩妥地促進就業。兩項工作繼續在全省乃至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一、積極開展創業扶持工作
全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圍繞創業富民,根據“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搞好服務,注重效果”的工作理念,著重在政策引導和提升服務方面,積極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鼓勵創業、引導創業、扶持創業、促進創業,為我市的創業富民營造了良好氛圍,創業促就業工作的政策扶持體系和服務管理體系已初步建成,自主創業的理念已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納,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走上了創業求富之路。預計*年,全市建立了60個創業基地,向社會征集推介100個創業項目,建立了1個創業網絡;全市創業培訓7157人,完成年度指標4000人的180%,其中創業意識培訓2863人,創業能力培訓4294人(SYB培訓3564人);創業培訓合格已有7*1人,其中成功創辦企業的1288人,自謀職業1503人,新創造就業崗位7943個,較好發揮了創業致富、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
1.制定實施了鼓勵勞動者創業的政策。建立起城鄉創業推動政策機制,出臺了《*市區創業引導性資金使用管理試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運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及一系列的貫徹實施意見,市本級建立了創業引導性資金。各市、區也都建立了相應的創業引導性資金,相繼出臺了創業基地認定、創業引導性資金管理、創業實體補貼等規范創業富民工作的政策措施;適當放寬了創業貸款對象,將貸款額度提高到最高為10萬元,創業促就業工作的政策扶持體系已初步建成。并對制定《關于鼓勵市民創業促進就業的意見》進行了調研和準備。
2.開展了創業推進活動。建立起城鄉創業推進協調機制,市政府于4月份召開了全市創業促就業現場推進會,以建立創業資金、開發創業載體、加大創業培訓、推介創業項目、宣傳創業典型為關鍵舉措,積極推進創業,實現富民強市。同時首次舉辦了創業項目推介活動,現場推介的93個創業項目,達成有意向人員的項目數有78個,項目意向率達84%。這次推進會后,各地區創業促就業工作全面展開,積極引入社會中介力量,定期舉辦創業項目推介活動,加大各街道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力度。滄浪區“第一起點”網上創業培訓學院成為其中的一個亮點。
3.建立完善了創業服務體系。通過積極開展制定實施創業政策、調整小額擔保貸款、建立創業孵化基地、組織進行創業培訓和創業項目推介及專家評估等活動,以及個性化和互助式服務,已初步形成了融政策扶持、資金資助、創業培訓、開業指導、項目推介、專家評析、融資服務、創業孵化、跟蹤服務于一體的創業服務體系。
全縣就業保障實施要點
2012年全縣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縣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緊緊圍繞“穩增長、惠民生、保穩定”工作大局,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向縱深拓展,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定信心,穩中求進,把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做得更實更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一、積極做好就業工作
(一)努力完成就業工作目標。健全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發揮工作合力,確保完成城鎮新增就業86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350人(其中“4050”人員就業800人);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000人;開展各類培訓5770人;發放小額貸款12000萬元。積極采取措施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努力保持就業局勢穩定。
(二)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貫徹實施《省就業促進條例》,進一步完善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企業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抓好《就業失業登記證》發了發放和管理,推動穩定和擴大就業政策措施的落實,鼓勵企業穩定現有就業崗位,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會同財政部門確定就業資金分配方案,及時預撥資金。加強就業資金的使用管理,確保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資金落實到位。完善就業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建立資金績效考評機制,確保資金安全運行。
(三)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決策部署。實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啟航工程”,完善以實名制為基礎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制度。聯合有關部門、團體定期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工業園區用工對接”、“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活動,建立健全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努力實現就業家庭的動態清零。
(四)統籌做好各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拓展就地就近和跨地區轉移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步擴大。重點做好工業園區用工對接工作,依托工業園區和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建立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需求信息互動機制。
被征地農民就業保障意見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中央駐皖單位:
為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28號)精神,現就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被征地農民的數量不斷增多。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已經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突出任務。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為被征地農民提供穩定的生活來源和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對于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我省經濟和社會全面、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各級政府要把大力推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加快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上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二、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
勞動保障就業再就業資金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勞動保障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勞動保障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36號),經國務院同意,現就加強就業再就業資金管理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級財政要根據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工作的需要,切實調整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
二、就業再就業資金主要用于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擔?;鸷臀⒗椖康男☆~擔保貸款貼息、公益性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特定政策補助、勞動力市場建設、《再就業優惠證》工本費等項支出,以及經省級財政、勞動保障部門共同批準的其他支出。
三、對各地所需就業再就業資金,中央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的方式給予適當補助,并對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給予重點支持。中央財政就業再就業補助資金主要用于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特定政策補助。中央財政對地方的就業再就業補助資金與地方財政實際投入和就業再就業工作實績等因素掛鉤,實行指標一次統一下達、補助資金按季撥付、年底全面考核評價、全年重點跟蹤檢查的辦法。
四、就業再就業資金必須堅持??顚S玫脑瓌t,嚴格按照規定的范圍、標準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設辦公樓、培訓基地等各項基本建設支出,不得用于與就業再就業工作無關的其它方面開支。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加強財政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提高就業再就業資金使用管理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就業局就業保障金動員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全系統代征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動員部署大會。剛才企業所得稅處關*同志就代征殘保金工作的實施方案作了具體部署,工作安排已經非常明確具體了,我都同意。*月*日,市政府第5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繳管理辦法》,決定從今年起由我局代征全市的殘保金。目前代征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全面啟動代征工作已進入了倒排期。在這非常關鍵的時刻,為確保我局各項代征工作扎實穩妥地全面推進,圓滿完成市政府交辦的重要任務,促進全市殘疾人事業再上新的臺階。下面,我想就幾個具體的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明確使命,提高認識,從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高度,深刻理解代征殘保金的重要意義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困難群體。我市目前有62萬殘疾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5%,他們是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是最需要關心和幫助的困難群體。近年來,我市殘疾人事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重視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有了長足發展,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市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市政府19*年第10號令)實施12年來,得到了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全市累計安排殘疾人就業1.16萬人,收繳殘保金7.5億元。使用殘保金對6.1萬名殘疾人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2萬多名殘疾人得到了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3萬多名殘疾人享受到了扶持政策,10多萬名殘疾人受益,極大地促進了殘疾人就業工作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就業機制的建立,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和征繳殘保金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殘保金現行的征繳方式一是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原則,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履行行政執法職責,在安置殘疾人就業和收繳殘保金過程中阻力大、執行難,力度不夠,缺乏強制手段和罰則,實施效果難保障,很大一部分社會單位不理解,缺乏有關的法律依據,并且目前殘聯這種既使用、又征收殘保金的方式也不符合政府性基金的管理趨勢;二是成本高、效率低、征繳能力和力度不足,影響了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的開展,目前每年只有2.9萬家左右的企事業單位納入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而其中安置殘疾人就業達到規定比例的單位只有9千余家,占全市企事業單位總數的比例不到2%,2005年安置殘疾人未達到比例繳納殘保金的單位有1.26萬家,收繳殘保金僅8000萬元,殘保金征繳覆蓋面很??;三是殘疾人就業難、職業康復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目前3.2萬名有一定勞動能力、有就業愿望的智力殘疾人和在穩定期的精神殘疾人因身體原因不能進入競爭性企業勞動,亟待解決職業康復勞動問題;四是殘疾人就業環境和條件需要改善,殘疾人整體素質需要提高,殘疾人事業發展迫切需要有穩定充裕的資金來源。
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市改變了殘保金征繳方式,除上海外其它省市均由地稅局代征。中國殘聯、財政部同意*市改由地稅部門代征殘保金。市領導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翟鴻祥常務副市長、孫安民副市長多次聽取匯報,指示要從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高度做好各項代征前的準備工作。市政府此次審議通過了《*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繳管理辦法》,將殘保金的征繳方式調整為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審核、地稅部門代征,是一項促進殘疾人就業和有利于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民心工程,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