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1:08: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脊柱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強直性脊柱炎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護理;畸形

[摘要]目的:探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問題。方法:對123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據其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結果: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轉出院。結論:精心的護理能有效提高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護理;畸形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常見的免疫遺傳性疾病,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的周身性疾病,疾病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畸形以致嚴重功能受損[2]。AS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其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炎癥,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保持關節功能,防止出現畸形。因此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做好各項護理工作,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123例AS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轉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共123例,其中男106例,占86%,女17例,占14%;年齡11歲~60歲,男性17歲~40歲81例,占總數的66%。

查看全文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藥研究現狀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藥研究現狀,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對近年來的相關文獻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臨床及實驗研究方面進行總結、分析,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結果與結論中醫藥治療強直性脊栓炎具有肯定的療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機;中醫療法;動物實驗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慢性、進行性炎性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多發于青壯年,主要損害中軸關節,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外周關節、內臟及其他組織。本病患病率較高,國內報道約為0.3%[1]。本病發病隱匿,病程長,晚期脊柱強直,關節畸形,以致功能嚴重受損。西醫認為AS發病與遺傳、免疫和感染有關,目前缺乏特異治療。近年來中醫藥在對本病的診治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

AS屬于祖國醫學“骨痹”“腎痹”“腰痛”等范疇,《素問·痹論》云:“以冬遇此者為骨痹……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證治準繩》中說:“若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現代醫家多認為,腎督虧虛,肝腎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機。陳湘君[2]認為該病是由于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外感寒邪,內寒與外寒相合,寒性凝滯,凝痰成淤,導致脊柱疼痛僵硬,強直變形。焦樹德[3]認為病因病機特點是腎、督不足為先,風寒濕邪深侵入腎、督,造成骨損、筋攣、腰脊僵痛。黃仰模[4]亦以腎督立論,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腎督虧虛,筋脈失濡,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深入骨骱脊髓,筋骨經絡痹阻。吳生元[5]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是本病的內因,風寒濕邪外襲是本病的外因,內外相合,方成歷節。肝腎氣血不足,無力抗邪外出,邪氣久戀,進一步耗傷氣血、肝腎。正氣的日益耗傷,又易使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路志正[6]認為,本病病位多在筋骨,而筋骨有賴于氣血之溫煦和肝腎之濡養,若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內生寒濕或寒濕乘虛而入,痹阻筋骨,則易發本病。金明秀[7]將本病病機概括為本虛、邪盛、淤阻,腎氣虛損,督脈失溫,復又感受外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痰濁淤血等病理產物,日久則損傷筋骨,發為骨痹。

2辨證論治

查看全文

強直性脊柱炎研究論文

1病因病機

AS屬于祖國醫學“骨痹”“腎痹”“腰痛”等范疇,《素問·痹論》云:“以冬遇此者為骨痹……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證治準繩》中說:“若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現代醫家多認為,腎督虧虛,肝腎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病機。陳湘君[2]認為該病是由于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外感寒邪,內寒與外寒相合,寒性凝滯,凝痰成淤,導致脊柱疼痛僵硬,強直變形。焦樹德[3]認為病因病機特點是腎、督不足為先,風寒濕邪深侵入腎、督,造成骨損、筋攣、腰脊僵痛。黃仰模[4]亦以腎督立論,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腎督虧虛,筋脈失濡,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深入骨骱脊髓,筋骨經絡痹阻。吳生元[5]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是本病的內因,風寒濕邪外襲是本病的外因,內外相合,方成歷節。肝腎氣血不足,無力抗邪外出,邪氣久戀,進一步耗傷氣血、肝腎。正氣的日益耗傷,又易使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路志正[6]認為,本病病位多在筋骨,而筋骨有賴于氣血之溫煦和肝腎之濡養,若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內生寒濕或寒濕乘虛而入,痹阻筋骨,則易發本病。金明秀[7]將本病病機概括為本虛、邪盛、淤阻,腎氣虛損,督脈失溫,復又感受外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痰濁淤血等病理產物,日久則損傷筋骨,發為骨痹。

2辨證論治

中醫之優勢在于辨證論治,各醫家側重點不同,辨證分型證治不同,主要有兩類。一是依據痹證證候特點,主要從邪實、正虛、虛實夾雜等施治。如焦樹德[8]將AS辨證分為四型:①腎虛督寒證。治以補腎強督、祛寒活絡、強壯筋骨。②邪郁化熱證。治以補腎強督、清熱利濕。③痹阻肢節證。治以補腎強督、祛寒濕、利關節。④邪及肝肺證。治以補腎強督、調理肝肺。另有關彤[9]報道,將AS辨證分為風濕痹阻證、寒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淤血阻絡證、氣虛證和血虛證,分別給予經方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白虎加人參湯、大黃蟲丸、腎氣丸、防己黃芪湯、當歸芍藥散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AS33例,總有效率為84.8%。袁福林[10]報道將AS分為虛寒型、陰虛型、血淤型和濕熱型,分別給予桂枝湯、芍藥甘草湯、活絡效靈丹、四妙丸加減治療,臨床取得較好療效。

二是依據AS疾病各期特點,分期證治。如周翠英[11]根據疾病活動期和緩解期,分別辨證為濕熱痹阻證和腎虛督空證,分別給予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和補肝腎、強筋骨之治法,藥用五味消毒飲或右歸丸加減。胡蔭奇[12]則把AS分為早期、活動期和緩解期3期,分別辨證為腎督虧虛、寒濕痹阻證,肝腎陰虛、濕熱痹阻證和肝腎虧虛、痰淤痹阻證,分別以補腎益督、散寒通絡法,補益肝腎、清熱解毒、化濕通絡法,滋補肝腎、化痰祛淤通絡法立法組方用藥。潘中恒等[13]認為本病可分兩期治療。活動期以寒熱錯雜證多見,治宜涼血解毒、清利濕熱,用加減木防己湯化裁;穩定期多為虛實夾雜證,用獨活寄生湯為主,隨證加減;并配以手法治療,總有效率為97.36%。

3臨床研究

查看全文

傅警龍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研究論文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滋補肝腎蟲類藥臨床應用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慢性進行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伴發關節外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屬于中醫痹證中“腎痹”“骨痹”“腰痹”范疇。傅警龍是長春中醫學院風濕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風濕病的臨床、科研工作,在診治風濕病方面經驗豐富,尤其對強直性脊柱炎頗有心得,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強調補肝腎、強筋骨、通利督脈。傅警龍認為,本病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督脈失榮為本,風寒濕、濕熱、痰濁瘀血為標。寒濕之邪深侵腎督,督脈受病,又可累計全身多個臟腑。治療以補益肝腎為治本,以祛風除濕、清利濕熱,或化痰祛瘀為治標,以中醫辨證分型為主進行治療。

1.1腎督虧虛風寒濕閉阻型(慢性活動期)癥狀:腰骶部冷痛或重濁,骨節酸痛,得溫則舒,身重轉側不利,晨起尤甚,活動后減輕,疼痛每逢陰雨天加重,口淡不渴,舌淡紅,苔白,脈濡緩或弦緊。治宜:補腎益督,散寒除濕通絡。常選用獨活、川芎、狗脊、桑寄生、羌活、澤蘭、澤瀉、白芍、牛膝、防風、杜仲、桂枝、甘草等藥。配合院內制劑增效、速效痹痛靈膠囊。

1.2肝腎陰虛濕熱痹阻型(急性活動期)癥狀:腰部疼痛劇烈、拒按、僵硬、屈伸不利、夜間尤甚、轉側不利,或伴下肢關節腫痛、灼熱,身重發熱,口干口苦、納呆,小便黃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滋補肝腎,清熱解毒,利濕通絡。方藥:黃柏、蒼術、土茯苓、萆、薏苡仁、牛膝、澤蘭、澤瀉、生地黃、石膏、柴胡、黃芩、獨活、羌活、忍冬藤、絡石藤、青風藤、甘草、虎杖、崗念根、金雀根等。配合院內制劑熱痹痛清膠囊、強脊壯督膠囊。

查看全文

中西醫綜合治療直性脊柱炎論文

【關鍵詞】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AS)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多發于青狀年男性,發病年齡在10~35歲,20歲左右是發病的高峰.首次發病多在30歲以前,30歲以后很少發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及脊柱,并不同程度累及周圍各大關節(如髖膝踝肩等)的慢性炎癥,破壞性疾病.受累關節有骨性強直的傾向,一般先侵犯骶骼關節逐漸累積及腰胸頸椎,出現小關節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松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致殘率高危害性大,我院從2001~2007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病人53例,取得較滿意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強直性脊柱炎(AS)修正紐約診斷標準.其中男48例、女5例、男女比例9.5:1、年齡12~40歲,平均24.8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0年平均3.4年。

1.2臨床癥狀全部病例均有腰背僵硬,疼痛。髖關節痛19例、膝踝關節痛17例、頸肩疼痛26例,轉頸困難9例,彎腰前屈受限者15例,下蹲不能者20例,背伸不能者13例,側彎受限者11例。初治28例復治25例,復治者均用過非甾體抗炎藥物。其中12例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低熱,體溫高達37.8℃、50%以上病例有口干。

1.3實驗室檢查53例病例中41例HLA-B27陽性、血沉快者39例。30°/h以下者8例,50°/h以下者17例,50°/h小時以上者14例,類風濕因子陽性者5例,C反應蛋白陽性者38例,血清補體IgA,和血清C3、C4水平顯著增高者40例,X線骶髂關節炎分級有爭議者行CT掃描。骶髂關節炎CT掃描示:II級30例、III級15例、IV級8例各占總數之63%、25.8%和11.2%所有病例治療前均為活動性AS。

查看全文

強直性脊柱炎治療論文

【摘要目的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種以關節強直為主要病變特征的慢性進行性疾病。近年來現代醫學對AS的病因病理及治療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未完全闡明,治療亦缺乏非凡有效的方法。近年來中醫界研制了一些專方專藥治療AS也取得一定進展。為了加強對本病的熟悉,現將近年來中西醫治療AS的探究和進展做一綜述,并對目前存在的新問題提出了個人見解。

強直性脊柱炎中西醫治療綜述

強直性脊柱炎(AS)是脊椎的慢性進行性炎癥,侵及骶髂關節、關節突、四周韌帶和近軀干的大關節,導致纖維性和骨性強直和畸形。中醫學多稱為“腰痹”、“竹節風”、“骨痹”、“龜背風”、“腎痹”等。傳統認為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隨著對本病熟悉的深入,女性的發病率日趨增加。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未明,主要和遺傳、感染、免疫紊亂及神經病變有關。尤其發現和HLA-B27基因位點關系異常密切,近年也有學者發現腫瘤壞死因子(TNF)基因啟動子的多態性和AS具有密切相關性。中醫則把AS歸于“痹證”的范疇。內經就有摘要:骨痹不已,復干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歷代醫家認為本病多以素體陽氣虛、腎督陰精不足為內因,復感風寒濕熱外邪為外因。腎督不足,邪戀經脈,痰瘀形成;經脈閉阻,氣血不行,督脈虛弱,而致脊柱骨變松、變形、不能豎立、彎腰、垂項、突背、身體羸瘦,而形成脊柱強直畸形的狀態。AS的病理過程,早期以成纖維細胞分泌骨基質導致韌帶骨化,晚期骨松質、韌帶肌腱或關節囊均受累而出現脊柱強直。目前,現代醫學主要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慢功能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等治療,中醫主要是根據辯證施治和應用一些單方驗方治療。現將近幾年的中西醫治療AS的臨床和探究進展作一綜述,報告如下。

1中醫治療

1.1辨證論治部分醫者認為AS是以腎虛督空為本,瘀血為標,因此強調強腎壯督,輔以活血化瘀。大部分醫者則根據辨證分型治療,張思勝把AS分為六型,陽虛督寒型,法以溫補腎陽,佐以活血祛風止痛,方用右歸丸合桂枝湯加減;肝腎陰虛型,法以滋補肝腎,佐以養血通絡止痛,方用左歸丸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血瘀型,法以活血祛瘀,佐以理氣疏經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寒濕型,法以溫經散寒,除濕通絡,佐以助陽形氣止痛,方用腎著湯合薏苡仁湯加減;濕熱型,法以利濕清熱,佐以疏經通絡止痛,方用四妙散加減;痰瘀痹阻型,法以化痰祛瘀通絡,佐以扶正固本,方用桃紅飲加減;均配合手法及藥浴,總有效率達95.2%[1]。袁福林分四型辨證治療,虛寒型,法以溫補腎陽,佐以活血祛風止痛,桂枝湯加減;陰虛型,法以滋補腎陰,佐以活血涼血,祛風止痛,芍藥甘草湯加減;血瘀型,法以活血祛瘀,佐以溫通祛風止痛,活絡效靈丹加減;濕熱型,法以健脾利濕清熱,佐以祛風活絡止痛,四妙丸加減[2]。關彤則依據AS屬于痹證范疇分為七型治療摘要:風濕痹阻型,治宜祛風通絡除濕,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寒濕痹阻型,治宜溫經散寒除濕,方用烏頭湯加減;濕熱痹阻型,治宜清熱除濕,方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瘀血阻絡型,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大黃蟄蟲丸加減;肝腎不足型,治宜補益肝腎,方用腎氣丸加減;氣虛型,治宜益氣除濕,方用防己黃芪湯加減;血虛型,治宜養血健脾利濕,方用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總有效率達84.8%[3]。有的醫師將此分為氣虛血瘀型、脾虛濕阻型、肝腎陰虛型及下焦瘀阻型等四型進行治療,也收到了較為滿足的效果。趙永剛根據AS的發展過程,提出分早中晚三期進行治療摘要:早期(I型)濕熱蘊結型,治宜除濕通絡,清熱散結;中期(Ⅱ型)肝腎陰虛型,治滋補肝腎,扶正祛邪;后期(Ⅲ型)陽虛瘀阻型,治宜補腎壯陽,活血通絡;并給予配合手法,火罐,離子導入等治療,效果較為滿足[4]。還有的醫師分為早期、活動期及穩定期或分為急性活動期,慢性活動期等進行辨證治療,均有良效。

1.2單方驗方鄭春雷采用消痹藥酒治療AS,用洋金花10g,川斷、淫羊藿、桂枝、獨活、赤芍各50g,紅花30g,威靈仙50g,穿山甲30g,地龍、全蝎各20g,當歸30g,白花蛇3條,川烏、草烏、制乳香、制沒藥各20g,忍冬藤30g,加白酒2000ml浸泡1個月備用,總有效率達94.5%[5]。李燕梅用獨活寄生湯進行加減治療,總有效率達96.3%[6]。何永生用消痹益陽湯摘要:寄生、木瓜、烏梢蛇、菟絲子、肉蓯蓉、黨參、黃芪各15g,柴胡、當歸各12g,生甘草6g為基本方,并適當隨證加減,有效率達91.67%[7]。張延昌用祛寒逐風合劑摘要:制附片、川椒、細辛、白術、澤瀉、川芎、制龜版、制鱉甲等,總有效率達96%[8]。龐學豐自擬補腎祛風湯治療AS,其基本方為摘要:狗脊30g,熟地15g,秦艽15g,防風10g,熟附子10g,牛膝15g,續斷10g,羌活10g,獨活10g,淫羊藿15g,炙山甲15g,千年健10g,千斤拔10g,黑螞蟻10g,白花蛇15g,烏梢蛇15g,隨證適當加減,總有效率為97%[9]。有的醫師以化痰逐瘀解毒法,或化痰補腎法,或益腎強督法來治療,并制成了相應的專方。還有的醫師采用特色藥來治療,如以雷公藤為主,或以狗骨膠為主組方治療AS,并收到了較好效果。

查看全文

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研究論文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護理;畸形

[摘要]目的:探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護理問題。方法:對123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據其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結果: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轉出院。結論:精心的護理能有效提高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護理;畸形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常見的免疫遺傳性疾病,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的周身性疾病,疾病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畸形以致嚴重功能受損[2]。AS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其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炎癥,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保持關節功能,防止出現畸形。因此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做好各項護理工作,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123例AS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轉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共123例,其中男106例,占86%,女17例,占14%;年齡11歲~60歲,男性17歲~40歲81例,占總數的66%。

查看全文

中西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研究

摘要: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以中軸骨關節炎癥和肌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特點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機制不詳,目前臨床上對AS的治療僅能夠改善癥狀,作用十分有限。AS屬于免疫系統疾病,有較高概率的遺傳傾向,且存在諸多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深入研究AS的發生機制并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科研、臨床工作者對AS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本文將目前對強直性脊柱炎的中西醫研究作一綜述。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制;治療;現代醫學;中醫;生物制劑;綜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免疫介導的炎癥性疾病,也稱為脊柱性關節炎或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1]。發病人群以20~30歲的青壯年為主[2],其臨床表現包括腰背疼痛、晨僵、進行性骨性強直等,其晚期癥狀可發展為脊柱強直、畸形或者終身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積極尋找AS的發病機制及新的治療方法,提高AS患者的生命質量,成為了AS臨床診療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將近年來AS發病機制及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希望能夠為AS的臨床診治提供新思路。

1AS的發病機制

1.1中醫學對AS病因病機的認識

古代醫家并未提出AS這一病名,而是根據大致的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大僂”“痹”“腰痛”等范疇,將所有的骨關節疼痛歸納到了一起,這可能包括了各類骨關節疾病,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AS等。現代醫家應用相關診療設備,對AS有明確的診斷,并對其發病過程有新的認識。現代醫家焦樹德教授于1981年正式提出“痹理論”,認為此類痹癥比一般的風寒濕痹更為復雜。路志正教授于1989年出版了《痹癥論治學》,書中將AS稱為“龜背風”。1994年,閻小萍教授正式提出AS主要是因腎督陽氣不足,外邪侵襲腎督而發病,將其歸為“痹”腎虛督寒證中[3]。2004年,焦樹德教授明確把AS稱為“大僂”,認為其病機是腎陽虛為本、外邪侵襲為標,并將該病分為腎虛寒盛證、腎虛標熱輕證、腎虛標熱重證、腎虛督寒證4種證型[4]。2009年,魯賢昌教授將AS的病因病機歸納為正氣不足,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而發病,認為本病有風、寒、濕、疲、虛5個特點,而久病必虛,久病必傷腎[5]。“痹”“龜背風”“大僂”都是AS的中晚期表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中醫學對于AS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步加深。AS的病程長,遷延難愈,但隨著對AS的不斷認識,現代醫學對AS的診斷可以提升至早期,甚至超早期。2016年,李堪印教授根據AS不同的發病時期,將其分為陰虛與陽虛型,陰虛型為發病早期或超早期,患者免疫功能亢進,由于陰液虧損,不能制陽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陽虛為發病中期或中晚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陽氣不足而發病[6]。李堪印教授針對不同發病階段的AS患者進行治療。綜上所述,傳統中醫認為AS的發病之本在于腎或與腎有關,其根本在于腎氣不足,正氣受損,外邪侵襲人體而發病。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對AS病因病機的認識越來越多,對于本病的診斷提前,治療也不是單純地從腎論治。

查看全文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狀態調查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狀態,以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為主,并分析導致患者產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方法病例選自2019年4月~2021年5月期間,于本院就醫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45例,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其展開分析與調查。結果經調查顯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SAS及SDS評分為53.80±6.18分、53.12±5.27分;45例患者中,18例存在焦慮、25例存在抑郁、2例共存焦慮與抑郁癥狀,占比率分別是40.00%、55.56%、4.44%;經分析焦慮及抑郁癥狀的發生頻率,在焦慮癥狀中出現頻度最多的是絕大多數時間/全部時間或者相當多時間,發生率最高前五位分別是焦慮、軀體疼痛、消化不良、不幸感與睡眠障礙,占比率是35.56%、31.11%、28.89%、26.67%、22.22%;在抑郁癥狀中,發生前五位是憂郁(42.22%)、能力減退(40.00%)、易激惹(35.56%)、睡眠障礙(31.11%)與興趣喪失(26.67%)。男性與女性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年齡<30歲、初中及以下、病程≥5年患者SAS及SDS評分較高(P<0.05)。結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顯著存在焦慮及抑郁癥狀;且年齡越低、文化程度越低及病程越長患者的SAS及SDS評分越高,可見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負性情緒,臨床需引起重視,通過采取相應對策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對提升療效及改善其預后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心理狀態;調查分析;焦慮情緒;抑郁情緒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體現為中軸關節存在慢性炎癥,可累及機體內臟與其他組織,屬于慢性、進展性的一種風濕性疾病[1-2]。該疾病主要會對骶髂關節與脊柱造成侵犯,從而引發強直與纖維化,一旦患者發病后未及時得到救治,易影響到其正常生活的同時,還具有較高致殘率[3-4]。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本病病因,且無一種根治方法,大多以糖皮質激素、抗風濕藥、非甾體抗炎藥等控制病情發展[5]。但受到疾病病程長、活動受限、長期存在疼痛等因素影響,易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還會對臨床療效造成影響[6]。故而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該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以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為主,并探討導致其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是45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齡20~45歲,平均32.70±8.22歲,病程最長達10年,最短是2年,平均5.72±1.44年。學歷: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學歷15例,大專及以上22例。納入標準:(1)滿足1984年美國紐約風濕病學會修訂標準,包括:①腰痛及晨僵癥狀超3個月,經活動后有所改善,但休息后并未改善;②腰椎矢狀面與額狀面活動受到限制;③與同齡、同性別正常群體相比,胸廓活動度較低。(2)可正常交流溝通。(3)有齊全病歷者。(4)同意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精神、意識存在障礙者;③不具備正常理解、閱讀能力者。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查與批準。1.2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向其發放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由患者自行進行填寫。在填表前需向患者進行閱讀,使其了解量表填寫方法及問題、含義等,之后結合導語與自身體驗或具體情況,獨立進行回答。在完成評定后,需仔細查看是否存在重復評定或漏評情況。1.3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①統計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②統計患者焦慮、抑郁發生情況與主要癥狀;③統計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與焦慮、抑郁評分的關系。SAS共有20條項目,主要評定依據是項目癥狀出現頻度,共分為4級,分別是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相當多時間、少部分時間及沒有或很少時間,總得分越高則顯示焦慮癥狀越嚴重;SDS共有20個項目,評定依據以項目所定義癥狀發生頻度為主,共分為4級,分別是沒有時間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得分越高則抑郁癥狀越嚴重。1.4統計學方法本文數據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正態計量資料,t檢驗,若P<0.05,則檢驗結果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學齡期兒童強直性脊柱炎護理論文

【關鍵詞】學齡期兒童強直性脊柱炎康復護理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基因位點突變所致的慢性骨關節疾病,以侵犯骶髂關節為主,逐漸累及整個脊柱,最后導致脊柱彎曲、僵直失去功能,早期表現為下腰背及單側或雙側下肢關節周圍的肌腱起止點的疼痛,伴有困倦乏力,貧血癥狀,活動受限,晨僵,翻身困難,起床費力,少數可伴有發熱,男患兒發病多見,如治療不當,不僅可使患兒致殘,對家屬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護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通過對患兒的心理護理,功能鍛煉和飲食指導,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2例,均為男性,年齡8~15歲,平均10.8歲,有遺傳傾向7例,均有髖關節、下肢大關節受累,腰椎活動受限,行走不便,晨起癥狀明顯,活動后減輕,臨床特點為HLA-B27PCR測定陽性,但它對疾病預后并無可靠的指導意義[1],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急性炎癥期均有C-反應蛋白的升高,血沉增快,X線攝片示單純骶髂關節受損5例、單純髖關節受損3例、骶髂關節、髖關節均遭破壞4例。

1.2治療方法均采用藥物加物理療法,口服藥物為消炎痛75mg、阿司匹林0.6~0.9g、復方雷公藤4~5片,3次/d;常用的物理療法有礦泉水浴,電透療法,音頻或超短波治療,3次/d,20min/次,15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時間為3~4d,12例患兒中治療時間最短2個療程,最長84d。

1.3療效評價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完全緩解,腰椎定向活動無受限;有效:臨床癥狀緩解,腰椎定向活動部分受限;無效:臨床癥狀存在,腰椎定向活動受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