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7:51: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軍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軍事文化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以來,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興起,軍事領域中的文化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內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分析的當代價值是什么?當前條件下堅持文化分析應加強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把握改革開放以來軍事研究的脈絡及特征,推進軍事研究的健康發展。

(一)

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范疇,具有多種涵義。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義達166種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樣性、復雜性可見一斑。我國學者對文化也持多種見解,但從主流來看,大都從思想、精神層面來理解其內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并反作用于實踐的社會觀念體系,主要包括神話、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學、哲學等要素。所謂文化分析,從廣義上說,指的就是從上述要素或要素整體與軍事活動的關系出發,通過考察和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認識和理解軍事活動的本質及規律的一種研究方式。

根據上述對文化分析的理解,通過考察軍事思想發展史,可以發現,在軍事研究過程中,文化分析與經濟分析一樣,是人們觀察和透視軍事活動的一種古老的、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方式。人類最初在神話中描述戰爭的進程,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感受和領悟,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樸素的文化分析。藝術、道德、宗教、科學等眾多文化要素既是人們創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軍事活動的一個個獨特視角。其中,道德和宗教與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的聯系更為緊密,因而更為人們所關注,成為古代軍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兩個基本方面。從道德文化來看,早在商周之際,人們就開始考察道德與戰爭、軍事之間的關系,從道德視野來解釋軍事活動中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以仁為勝”的戰爭指導思想以及“以禮治兵”的治軍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思想體系的完善及其在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中的作用的增強,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諸如“仁、忠、孝、禮、信”等道德范疇點綴在軍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間,展現著從道德視角剖析軍事問題的認識傳統。從宗教文化來看,早在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就從宗教世界觀出發,探討戰爭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戰爭根源論,這種觀點成為夏、商、周三代占主導地位的理論觀念,并對以后的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宗教分析在古希臘、古羅馬也曾占據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紀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在中世紀,宗教神學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為觀察一切現象的基本認識形式。人們從宗教出發,解釋戰爭的起源、根據以及軍隊建設的法則。長達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戰爭、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波蘭條頓騎士團戰爭以及胡斯戰爭等都被視為宗教戰爭。對英法百年戰爭、意大利戰爭的分析也常常被納入宗教視野。這種分析方式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許多觀點中找到其思想印記。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沖突論”以及把“9·11事件”歸結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的觀點,雖然在論述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社會材料,但從其思想實質來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中世紀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兩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從文化要素而不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分析和研究軍事問題;第二,與經濟分析或技術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軍事活動規律的更為根本的方法。這兩個特征在近代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從第一個特征的變化來看,近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導傾向不是從文化要素而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觀察和認識軍事問題,即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分析。這種變化,從理論根源來看,與文化人類學的興起密切相關。

查看全文

軍事思想來源論論文

【內容提要】軍事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和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關鍵詞】/軍事思想/來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中圖分類號:E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432(2003)06-0050-04

查看全文

小議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應急物流建設的思索

摘要:加強軍事應急物流建設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事件。加強軍事應急物流建設,要以制定預案為突破口,完善應急管理體系;要加強物流通道建設,增加物流容量;要建立高效運作機制,保障物資順暢流動。

關鍵詞: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應急物流;保障

軍事應急物流是指提供重大自然災害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利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日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軍事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和時間效用。應急物流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在危機發生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與一般物流相比,軍事應急物流更凸顯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軍事應急物流的主要特點

(1)突發性。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就決定了其產生的物流需求是突然的、不可預知的。

(2)時效性。應急物流在時間上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和緊迫性,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了災害或突發事件發生后其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的發展態勢。

查看全文

中國軍事類電影回顧

軍事題材電影①在中國電影畫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軍事題材電影市場地位有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發展求生存,使人民軍隊形象得到更廣泛地宣傳,成為文化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軍事題材電影受到社會青睞(1949~1984)

1949~1984年,是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快速發展時期。這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因數量眾多并真實地再現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與生活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產生重要影響。這個時期的軍事題材影片,雖然由于“左”的影響,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市場地位并未受到過多挑戰。

(一)“十七年”電影②軍事題材獨領風騷(1949~1966)

從新中國建立到“”前夕,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經歷了17年快速發展時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開始新生活。剛剛獲得解放的人民沉浸在當家作主人的喜悅之中,對“新中國電影”有一種熱切的渴望。那就是用電影來表現自己的新生活,包括回顧剛剛過去的戰爭經歷。因而,在這一時期的電影中,軍事題材占有相當大的數量?!笆吣辍庇捌?,觀眾普及率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軍事題材影片。③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正是在對革命戰爭歷史的回顧與再現中拉開帷幕的。1951年3月,為了鼓勵“新電影”的拍攝,也為了用電影鼓舞人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全國20個城市的60家電影院舉行了“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活動。這是新中國國產電影的第一次大檢閱。在展覽月放映的26部國產新片中就有《新兒女英雄傳》、《勝利重逢》、《陜北牧歌》、《大地重光》、《保衛光榮祖國》、《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人民的戰士》等軍事題材電影。其數量約占參展影片的三分之一。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在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更成為了軍事題材電影發展的助推劑。一大批優秀軍事題材影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影片《南征北戰》成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拍攝的典范,并對之后戰爭影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創作模板?!吨侨∪A山》、《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以戰爭驚險片、游擊隊片等各種新的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將英雄戰士形象塑造推向一個高峰?!读さ墓适隆贰ⅰ稇鸹鹬械那啻骸贰ⅰ渡细蕩X》、《英雄兒女》等軍事故事片在表現戰爭殘酷和艱難中,更多展示人民軍隊指戰員面對強敵的戰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塑造的人物個性和對情感生活的渲染更為動人?!蛾P連長》、《霓虹燈下的哨兵》、《哥倆好》等軍營生活片,更側重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的軍人生活,因而也更貼近時代和生活。此外,還有《地雷戰》等軍教片,共同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確立了難以忘懷的標本。這些影片和非軍事題材影片一起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經典。這批具有經典意義的軍事題材影片在“十七年”電影中占有相當大的題材優勢與創作數量,成為新中國電影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創作形態?!笆吣辍避娛骂}材電影的藝術形態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絕大多數觀眾的觀賞習慣,因而有廣泛的群眾性。創作者的生活,也深深影響著影片的創作思維。生活的傳奇成為藝術的傳奇,許多影片中的英雄人物都來源于生活。這也是這個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受到觀眾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特殊年代軍事題材電影難得閃光(1967~1976)

查看全文

軍事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軍事思想是思想科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指導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理論武器。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軍事思想對競爭主體獲得競爭勝利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軍事思想;靈活的戰略戰術;人民戰爭

軍事思想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①軍事思想貫穿了唯物辯證法原理,表現出了高度分析能力和罕見的洞察能力,不僅在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也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市場競爭是利益的對抗和智慧的較量,是競爭主體發展的核心所在。由于競爭本身是在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環境下進行的“創造性的毀滅”過程,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度,只要投入競爭,幸運之神固然不會遠去,但失敗也會隨之而來。那么競爭主體在對手如林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力避厄運,減少失敗或反敗為勝、絕境逢生呢?筆者認為:學習并借鑒軍事思想,并運用到市場競爭中,將不失為良策。

一、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思想:市場競爭成敗得失的關鍵

在戰爭中,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靈活使用兵力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指揮員能夠依據戰情制定和改變作戰計劃是戰爭指揮的重要原則。在長期戰爭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及軍事理論,不斷總結我軍在革命中的作戰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一整套中外軍事史上最巧妙、最靈活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1947年,當胡宗南率25萬兵力進犯延安,妄圖摧毀延安中共中央機關的危急時刻,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地作出地暫時撤離延安,拿一個延安換取一個中國的戰略決策。他沒有死守延安,而是從戰略長遠高度思考問題,最終以退為進又重占延安,取得勝利??梢娫谲娛聭馉幹兄笓]員能夠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對于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多么的重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是如此。古語云:“自古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能用長遠眼光來思考問題的人謀不好眼前事。19世紀60年代末,世界手表王國瑞士有位工程師,歷經千辛萬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表,但是正處于黃金時代的每天制造20億美元價值的瑞士鐘表界,拒絕了他的建議,于是,這項技術被鎖進保險柜,束之高閣。后來日本獲悉此事并抓住不放,經過充分調查后,果斷地從瑞士引進石英表生產技術,使手表業的電子時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出現在世人面前,致使具有世界手表王國之稱的瑞士有178家手表廠倒閉,從業人員從8萬銳減到5萬,從而失去世界鐘表王國的“王位”,等到瑞士人如夢方醒時,悔恨已遲,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江蘇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以自己實際行動,活學活用關于戰略策略思想制定出了“末日策劃”方案,即企業經營者和所有員工面對市場和競爭,都要充滿危機感,都要意識到企業有末日,產品有末日,既不能把企業的不景氣作為自己搞不好的理由,也不要陶醉在一度的成績里。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明天的勝利,企業最佳時候往往是最不好的開始。小天鵝正是用這種“末日”新理念及其運作方式,以建立全球性“橫向比較”的信息為手段,以全員化、立體化、規范化的營銷管理體系為支柱以強有力的人才開發機制為保證,從追求卓越到追求完美,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始于市場,終于市場。小天鵝員工的憂患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末日管理”理念的生動體現。②

查看全文

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捌浜笾袊能婈牷旧涎永m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查看全文

試論軍事思想與中國夢

摘要:軍事思想是我國軍事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結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論依據。主席站在時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準確理解軍事思想的當代價值,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軍事思想;中國夢;當代意義

1軍事思想及其形成過程

軍事思想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國防建設思想、戰爭觀和軍事問題方法論。所提出的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人民戰爭”的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確了戰爭的主體,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問題,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道路、革命軍隊、革命力量組織的學說?!败娛滤枷搿弊鳛橐粋€科學用語和學術概念最早提出于1946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關于練兵和訓練干部的指示》中。該指示中提出:“在每一個戰役或戰斗結束后,應在干部及戰士中進行經驗的檢討與總結”,并“加強干部對軍事思想的學習”。軍事思想最初起源于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得以發展和完善。軍事思想萌芽于建黨初期,在井岡山革命期間初步形成,經過抗戰時期的錘煉后逐漸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再經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后全面成熟,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可以說,軍事思想是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經得起歷史驗證的理論指導體系。

2軍事思想的當代意義

正確把握軍事思想的當代價值,才能讓軍事思想為今所用。思想對人民軍隊的堅持,戰亂之際是守衛家國的保障,太平盛世即是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軍事思想汲取多年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在一次次失敗和挫折中完善,在一次次成功后總結,最終對軍隊建設、作戰方針、作戰計劃、戰略戰術等做出了科學的解釋與準確的總結,也使得軍事思想具有普世性的特點。在當今社會,軍事思想依然是我們理解戰爭本質的思想武器,對于信息化戰爭我們依然可以從軍事思想中汲取經驗,對于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使命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軍事思想的當代意義在于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探究了矛盾與統一的關系,為研究軍事科學提出了科學的指導。特別是經過闡發和概括的矛盾分析法,已成為一個嚴密的科學思維系統,因而能夠從事物的性質、矛盾諸方面的聯結和客觀條件的結合上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軍事思想揭示了國防軍事的客觀發展規律,引領我國軍事的不斷向前發展,推動我國“強軍夢”的一步步實現。軍事思想對于多個原則性問題都做出了明確的說明,并且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被證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須要堅守的。對于人民群眾重要性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他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決定戰爭成敗的決定力量,得人心才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對于軍隊的領導權,軍事思想中明確指明“黨指揮槍”的原則,這是不容動搖的,是無論何時都必須堅持的底線。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是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軍事思想在軍隊建設的方向上,對我國軍事發展的原則等都做出了明確的指導,對于軍事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辯證觀有了系統地闡述,對我們長期軍事發展和強軍夢的實現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查看全文

軍事思想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軍事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和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關鍵詞】/軍事思想/來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迄今為止,軍事思想研究大多著力于闡述軍事思想的內容、建構軍事思想體系、分析軍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對于軍事思想的來源則很少涉及。張靜如主編的《研究全書》(長春出版社,1997年版)輯錄了700多篇軍事思想研究論文,其中論述軍事思想來源的文章不到十篇,這些文章都是從某一個方面而未能從整體上去把握軍事思想的來源。本文試圖對軍事思想的來源作一較為完整的闡述。

查看全文

抗戰期間軍事哲學思想

開國元勛是我黨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也是我軍杰出的軍事家、理論家。在領導、指揮新四軍與根據地軍民堅持抗日的偉大斗爭中,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并創造性地貫徹、執行的軍事哲學思想,不僅取得了抗戰的重大勝利,而且也形成了其頗具特色的軍事哲學思想。

1充分認識抗日斗爭的特殊性和新四軍的階級特征及“黨軍”特質

重視對抗日戰爭特殊性和新四軍階級特征以及“黨軍”等特質的研究和把握,是軍事哲學思想的鮮明特征。十分重視研究中國革命和抗日斗爭的特殊性,因為這樣才能充分認識中國武裝革命斗爭的特點,真正了解和把握“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和“今天敵后的戰爭的特殊規律”。[1]338從世界各國武裝革命斗爭的普遍性中充分認識中國武裝革命斗爭尤其是抗日斗爭的特殊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經濟發展、軍事強大,而中國長期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遭受外國侵略者蹂躪與奴役。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決定了抗日戰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地分析、把握了抗日戰爭面臨的嚴峻形勢,及其艱巨的歷史任務,駁斥了當時普遍流行的“滅亡論”、“速勝論”,提出了抗戰“持久戰”的正確思想。指出:“同志天才的著作《論持久戰》,替我們指示了以弱勝強,轉被動為主動,以分散對集中的正確路線。這是得力于20年來的中國革命實踐,得力于對世界戰爭及世界革命戰爭理論的研究,更得力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與世界戰爭即世界革命原理的統一理解?!保?]339高度肯定與評價了堅持抗戰持久戰的正確思想,是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特殊性的深入研究與準確把握,為抗戰指明了正確方向和前進的道路。在此基礎上,研究發現了新四軍抗日斗爭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捌?#8226;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與全國民眾強大政治輿論的迫使下,國民黨不得不在表面上放棄“反共”的政治主張,實現了國共第2次合作,結成了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抗日統一戰線;但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未變,仍視新四軍為“眼中釘”、“肉中刺”,誓欲除之而后快。因此,新四軍既要面對日寇的瘋狂進攻與圍剿,圖1挺進蘇南時的又要防備國民黨頑固派蓄意制造矛盾、挑起事端,把破壞抗戰的責任推諉在共產黨與新四軍身上,使來之不易的抗日統一戰線毀于一旦。新四軍,蘇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一直面臨著日寇與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面夾擊。既要積極、努力維護抗日統一戰線的大局,堅持服從抗日統一戰線的統一性,又必須保持新四軍人民武裝的相對獨立性,即采取“既合作、又斗爭”的靈活策略與方針,提出要堅持在消滅日寇,打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兩條戰線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武裝軍事斗爭的充分思想準備。指出:“華中抗戰的特點是:要求我軍在作戰部署上,應有兩面作戰、不怕夾擊的本領”。[1]335正是充分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特殊性,制定了堅定而又靈活的斗爭策略,并作了思想、政策上的充分準備,新四軍一到江南、蘇中,便取得了對日寇衛崗殲滅戰和打擊頑敵韓德勤、李守維部隊的“黃橋保衛戰”的重大勝利。打出了新四軍的軍威,大滅了日寇的士氣,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制造內戰的陰謀,堅定了全國人民對抗戰必勝的信心,開創了蘇中、蘇北抗戰工作的新局面。同志重視中國革命與武裝軍事斗爭特殊性研究體現在對新四軍的“無產階級”屬性和“黨軍”特質的認定上。在井岡山紅四軍時期就強調:“紅軍是階級的軍隊,為自己本階級利益而戰”,[2]指出人民軍隊來自于人民大眾,其主體是工農群眾,是工農自己的革命武裝,且由無產階級所領導,并始終堅持為本階級利益而戰的鮮明階級性特征。在《論建軍工作》中論述:“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乃是本軍的特質。這一特質是本軍生存發展壯大的基礎。保持發揚和加強這一特質,不僅可以保證本軍能夠日趨強大,且可以進而保證與加強本軍對中國抗戰的支柱作用?!?/p>

新四軍由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和指揮,正體現了這支革命武裝鮮明的階級性特征,也是其區別其他軍隊的最重要標志。新四軍是人民軍隊,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的階級特質,決定必須由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領導和指揮,即堅決貫徹和執行黨中央和同志“黨指揮槍”的重要思想。在《論建軍工作》中明確指出:“為建立正規化黨軍而斗爭”,“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乃是本軍的特質。這一特質,是本軍發展壯大的基礎。保持發揚和加強這一特質,不僅可以保證本軍能夠日趨強大,且可以進而保證與加強本軍抗戰的支柱作用……黨在本軍的領導,就是本軍特質的體現”。[3]122并進一步強調:“黨軍就是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黨依靠這個軍隊去完成政治任務,作為黨遂行政治任務的工具。黨軍中必須確保無產階級的領導,必須不斷增強這個領導”。[3]122-123“因此建軍便從加強黨在本軍中的政治領導,保持與加強本軍的階級性和黨派性下手”。“我們的建軍任務是加強黨對本軍的政治領導。我們的口號,是為建立正規化的黨軍而斗爭”,[3]124所謂“黨軍”的特質,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的階級特質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顯然,這既是工農革命武裝的階級特性使然,又是與黨中央關于“黨指揮槍”重要思想的體現。在《建設六師為黨的模范游擊團》的重要講話中重申了加強共產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的重要性、必要性:“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是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共產黨要領導革命,便須對革命武裝保有絕對的領導,不能絲毫削弱”。[4]150從中國武裝革命斗爭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出發,深刻闡述了建立工農革命武裝,加強黨對軍隊工作的絕對領導,才能戰勝反革命武裝的理論意義。又從新四軍皖南事變的慘痛教訓中及時總結、吸取教訓,指出新四軍的建軍工作必須從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入手,為新四軍的建軍工作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強調“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立軍之魂、強軍之路。“新四軍只有共產黨領導,這一點是神圣的,不可絲毫動搖的。”[4]150由此可見,關于建立“黨軍”,加強新四軍的政治建設,將軍隊置于黨的絕對領導與指揮之下的重要思想,是對關于“黨指揮槍”、加強黨對中國工農革命武裝的絕對領導重要思想的體現。

2正確認識和處理統一戰略原則與靈活戰術之間的矛盾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和辯證法原理來分析、解決各種軍事戰略和戰術問題,是軍事哲學思想的主要觀點和重要內容。例如:統一戰略原則與靈活機動戰術之間的矛盾關系;善于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點以帶動一般工作的開展。指出:我軍工作的“指導原則是抓住主要方面,把其他方面視為次要。當我們在重要方面取得勝利時,即有了全局的勝利?!保?]335善于從諸多工作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將其作為工作的重點和中心來做,以此來影響、帶動、促進其他一系列問題的處理和解決。率領新四軍初到蘇北,軍部剛剛重建,面臨的工作千頭萬緒。審時度勢,毅然決定最重要的是抓2項工作,一是加強蘇北根據地建設,以應對日寇隨時可能發起的掃蕩;二是抓新四軍整頓和建軍工作,著力提高部隊的戰斗力。由于抓住和突出了工作重點與中心,再加上上下左右齊心合力,很快就見到了成效。在建軍問題上,其重點是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加強政治工作。他在《論建軍工作》中強調:“建軍是從政治上著手,首先保證黨在本軍中的絕對領導權”。[3]163“怎樣建軍呢?以政治為主,軍事為次”。[4]150紅軍優良的傳統,皖南事變血的教訓,使得高瞻遠矚地決定,堅持把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新四軍重建軍部后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工作來抓緊抓好。通過狠抓黨的組織、紀律、作風等建設,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同時開展強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由此帶動了軍事上的整頓和提高,使新四軍的規模迅速擴大,部隊的戰斗力也迅速提升。

查看全文

歐盟經濟與軍事安全決策

一、歐盟安全戰略的特征

在目前的國際關系語境中,“戰略”更多地指的是國家戰略。由于歐盟并非國家,“歐盟的安全戰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過,本文認為,無論是民族國家或者作為超國家與政府間合作混合體的歐盟,兩者制定戰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關戰略出臺的流程基本一樣,討論歐盟的安全戰略是可行的。

歐盟安全戰略同樣也存在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的界定。狹義上的歐盟安全戰略指的是歐盟2003年出臺的《歐盟安全戰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簡稱ESS),這也是迄今為止歐盟發表的唯一的安全戰略。廣義上的歐盟安全戰略指的是歐盟所有為了保障歐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還包括體現在各種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導思想。歐盟安全戰略體現在歐盟出臺的各種政策法規中,也體現在歐盟的共同立場、聯合聲明、聯合行動中。換言之,歐盟的安全戰略不僅僅包括各種具體的文本政策,它同樣體現在歐盟處理對外關系的各種法律、法規,甚至包括各種外交工具的實施規則和創立的目的等各個方面。

二、歐盟經濟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脅

歐盟作為超國家和政府間組織的混合體,在對外經濟領域兩種不同性質的安全行為主體都參與了歐盟經濟議題的安全化進程。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歐盟有數個機構成為歐盟經濟安全戰略的安全行為主體,但是由于歐盟本身并沒有自有的經濟體系,因此,作為一個組織機構的歐盟不具備經濟安全議題。換言之,歐盟經濟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脅實際上只是對眾多成員國經濟安全的威脅,體現的是成員國對經濟安全的認知,歐盟經濟安全存在性威脅本質上是眾多成員國眾多經濟安全存在性威脅的交集。哥本哈根學派指出,外部供給暢通與否是國家經濟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脅,盡管歐盟成員國在經濟結構和自然資源方面存在諸多的差異,但是它們幾乎都毫無例外地關注能源的供給,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氣等)成為當前歐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