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17:2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哲學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王星拱科學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指出,王星拱的科學哲學,既從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出發,有著自發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又深受實證主義代表人物馬赫的影響,有著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思想。正是由于兩者的內在矛盾以及自發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弱點,使王星拱在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之爭”中,站在“科學派”一邊,反對“玄學派”,同時也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它說明,自然科學家雖然從根本上說,是自發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者,但若要始終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則必須把自發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提高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
王星拱(1887~1949),字撫五,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曾任北京大學化學教授、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校長等職。他既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又是一位哲學家。作為自然科學家,他有著自發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有待于我們去概括和提高;作為哲學家,他又深受第二代實證主義代表人物馬赫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之爭”中,站在“科學派”一邊,反對“玄學派”,同時也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相對立,有待于我們作出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而王星拱在哲學理論思維方面的經驗教訓,更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
一
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故而自然科學的根本精神是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一致的,并由此決定了自然科學家大多是自發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者和辯證法者。王星拱也不例外,而且具有典型性。
首先,在自然觀方面,王星拱贊成實在論者,亦即唯實家的物質實在觀。他說:“依唯實家說來,桌子有二觀:其一,是由觀察點而定的,叫做心理觀;其二,是不由觀察點而定的,叫做物理觀,桌子的物理觀,是可以離精神而獨立的”。〔1〕這是自然科學家根據現代科學的成就,對實在概念作出的解釋。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2〕同樣,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客觀實在,對于人類來說也是“無”。正因為如此,王星拱在當時認識到,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既有“由觀察點而定”,依賴于觀察過程的一面,又有“可以離精神而獨立”的一面,確是難能可貴的。
基于以上的認識,王星拱分析了物質與現象、物質與能量的關系。他說:“現象界是什么呢?就是物質改換能力表現所生出的。物質、能力兩樣東西,是不能分開的,物質籍能力而改換,能力依物質而表現。……這些不同的物質,改換不息,這些不同的能力,表現不息。所以在這個無限的時間空間之中,生出這種不同的現象”。〔3〕在此,王星拱堅持和發展了嚴復提出的“質力相推”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紛繁復雜的現象界的所有現象都是物質變化所產生的,而能量(能力)則是物質的表現。這在當時盛行“物質消滅了”的說法和普遍提倡唯能論的情況下,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楊振寧的科學哲學思想評析論文
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6歲時父親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學成回國先在廈門大學執教,次年被清華大學聘為數學教授,因此楊振寧成長在當時的北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振寧隨家幾經折,遷入內地昆明,1938年他高中二年級時考入西南聯大,得到許多良師的教誨,開始對物理學產生興趣。在吳大猷指導下,他完成了關于群論及分子光譜的學士論文。這段工作引起他對對稱性特別的興趣。其后,跟王竹溪做的碩士論文涉及的統計力學,也成為他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1945年楊振寧赴美進入其父曾就讀的母校——加哥大學,三年后獲物理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他接觸到許多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其著名者有論文主任泰勒(Teller),和一代大師費米(Fermi)。1948年他與費米提出π介子是質子及反質子束縛態的可能性,開研究粒子內部結構之先河。
1949年,楊振寧應奧本海默(Oppenheimer)邀請,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不久升為教授。1954年他與米爾斯(Mills)發表的規范場理論,是一個劃時代的創作,不但成為今日物理理論的基石,并且在相對論及純數學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1956年他與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次年獲諾貝爾獎。從1966年至今,楊振寧主持紐約石溪州立大學的理論物理研究所。
1986年,楊振寧南開數學研究所參觀,并與該所所長著名數學家陳省身一道創立了南開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具體指導量子可積系統的研究。筆者有幸在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學習期間,深感楊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對他那種樸實無華的科研作風敬佩不已,下面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簡單介紹楊振寧的科學哲學思想。
普里戈金科學哲學思想論文
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比利時化學家、物理學家伊里亞.普里戈金(I.Priqoqine)教授,在授獎儀式上,諾貝爾委員會的發言人贊揚他使“科學重新充滿活力”。今天當我們閱讀他的著作,了解他的生平與科學思想時,我們深深體會到這一評價的意義。在二十世紀的最有成就的科學家當中,普里戈金是極不尋常的,他所關注的問題,他的理論視野,他的科學成果的意義都遠遠超出了科學界。人們稱他為“熱力學的詩人”,新的科學范式的“建筑師”,是“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重新裝到一起”,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對話”的思想家。
一、探索之旅
普里戈金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隨父母離開俄國,最后在比利時定居。他作為受過良好教育,具有人文背景的自然科學家,其研究工作最初階段中最有價值的成果是“最小熵產生原理”。該原理解釋了衡結構的穩定性。接著他就把眼光投向了當時經典熱力學無人問津的遠離平衡的方向上。從1944年開始,普里戈金著手對遠離平衡的化學反應過程進行理論研究。整整耗費了近二十年的心血,他和他的同事們終于得出了“耗散結構”的概念──在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有可能通過耗散環境的有效能量形成新的有序結構的觀念。在這個觀念最終能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后,科學研究的新階段就開始了。從此普里戈金工作的進程明顯加快,與此同時,各國的一些物理學家、化學家的實際成果不斷傳來,使普里戈金的關于耗散結構的理論一次次得到明確的驗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普里戈金理論的重要性。布魯塞爾大學普里戈金小組的規模迅速擴大,耗散結論的概念被運用到進化論、胚胎學、醫學、經濟學、生態學、城市規劃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普里戈金的論著也源源不斷地出版,并被譯成各種文字。1977年他達到了榮譽之巔,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利時化學家。以后,他陸續榮獲了來自19個國家的榮譽稱號,獲得比利時的洪萊諤獎和韋特思獎,他還是20個科學院的榮譽院士,德克薩斯大學將他每年工作三個月的中心重新命名為伊里亞.普里戈金統計力學研究中心,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定期在那里舉行學術研討會。
二、關于科學的總的觀點
大凡有成就的科學家,對宇宙的沉思默想往往具有批判的性質,而當他的這種批判性目光不僅注視自然,而且還注視自己的探索活動本身時,他就是在進行一種哲學的反思了。普里戈金的目光常常停留在這個層面上。
(一)探索的動機──領略事物的進化
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文
摘要:探析傳統醫學文獻中的哲學思想,指出《易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醫學文獻的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探析傳統醫學文獻中的哲學思想,指出《易經》《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1《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1]。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1],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3]。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4]。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陸科學哲學研究論文
之后的20多年,科學哲學在中國曾有過一段相對繁榮的發展時期。當時,僅在上海一地就出版了幾十種科學哲學譯著和著作。其后將近30多年,由于種種原因,科學哲學不僅在大陸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銷聲匿跡了。結束后的1976年,正當波普爾和庫恩名滿天下之時,在大陸哲學界,并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學說,甚或相當多的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大陸學界遠離國際哲學潮流之遠,由此可見一斑。
1976年“”垮臺后,國家經過兩年的恢復,學術界經過兩年的準備,科學哲學也在大陸悄然而生。1978年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份。是年3月18日,盛況空前的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對、“”鼓吹的個人崇拜、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進行了批判;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總結了歷史經驗,制定了一些比較開明、比較務實的政策。這些政治背景,不僅為學術研究創造了比較自由、比較寬松的氣氛,提高了知識的價值和學術研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矯正了一些錯誤的和糊涂的認識(以往純學術、純理論研究往往有“理論脫離實際”之嫌),而且這種背景本身對學術工作者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在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這個名稱在大陸是歷史地形成的:它既是一項為現實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研究事業,亦指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群,其中主要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等)界,1978年也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頭。其典型事件有以下幾例:(一)1977年12月,全國自然辯證法規劃會議在北京舉行,其任務是制定自然辯證法學科發展規劃,籌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辦學術刊物《自然辯證法通訊》。1978年1月6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自然辯證法規劃綱要(草案)》正式成文下發,它強調要加強自然科學方法論、各門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外國科學哲學的研究。(二)是年7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委會在北京舉辦“全國自然辯證法夏季講習會”,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科技工作者、哲學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共1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聽取3位科學家和學者的專題報告。這次講習會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其影響經年不衰。(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又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同年招收了后的第一屆自然辯證法研究生(前者招生14人,專業定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后二者分別招收7人和10人)。(四)1978年1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創刊,這份四開四版半月刊的學術新聞性報紙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會刊,其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辯證法的學習、研究和普及(它于1990年底停刊);10月,《自然辯證法通訊》出版試刊。
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學術準備,科學哲學自1978年開始逐漸在大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按以下幾個方面分而述之。
專業刊物
專業刊物是一個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其學術水平的鮮明標志。與科學哲學相關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現象學科學哲學合法性
科學哲學歷經了差不多一百年之久的興衰演替,人們仍然未能達成一個關于它的一致性規范定義。甚至連曾擔任過《科學哲學》期刊主編近十年之久的C.W.丘奇曼先生都認為科學哲學的定義模糊不清,連他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該期刊除了力圖反思科學的意義以及科學與其他人類活動的關系外,還研究了些什么。[1]在此,筆者不揣冒昧,試圖通過分析科學哲學的語義和類型,嘗試為它提出一個工作定義,探討現象學科學哲學的合法性。
一、“科學哲學”的語義分析
一般來說,在英語中,有兩個名詞與“科學哲學”對應,一個是scientificphilosophy,指包括孔德(AugusteComte)、馬赫(ErnstMach)、石里克(MorizSchlick)、卡爾納普(RudolfCarnap)和賴欣巴哈(HansReinchinbach)等人在內的實證主義者心目中的“科學性哲學”;另一個是philosophyofscience,指當今被人們廣為接受的“關于科學的哲學”(或者“科學哲學”)。顯而易見的是,雖然兩者都指涉哲學,但其中的含義具有天壤之別。前者界定的是哲學的性質,是一種狹義的哲學思潮,其目的是要用經驗實證科學的范式來改造哲學,使哲學成為經驗自然科學的一個附庸。至于后者,顧名思義,它所界定的乃是哲學的領域,是指對科學所進行的哲學反思,因而它是廣義的哲學活動,又是哲學的一個二級學科。眾所周知,出于“拒斥形而上學”的動機,實證主義者偏愛前者,為哲學貼上“科學的”標簽,對科學哲學作出了狹義的解釋。這種思潮的出現,根源于傳統的思辨形而上學與19世紀以來蓬勃興起的自然科學之間的對立。人們認識到,即使是對思辨形而上學作了大幅改造的康德先驗哲學,也無法為新興的自然科學提供合理的解釋,因為康德哲學中的核心原理———先天綜合原理以及范疇———被現代科學證明為荒謬的,幾何學、時間、空間、因果性等都可以被還原為經驗的。因此,他們將超出經驗自然科學范圍之外的一切問題斥之為偽問題(pseudoques-tion)。基于這種哲學觀和科學觀,實證主義對自然科學的成果及其問題所作的說明,是對科學的一種“邏輯重建”。在這種重建中所形成的科學哲學思想,被人們稱為“標準科學哲學”。而“關于科學的哲學”(philosophyofscience,也常被譯為“科學哲學”),既是一種“哲學活動”,也在其發展歷程中逐漸演變成了一門獨立的哲學學科。它以科學為反思的對象,試圖對科學的可能性前提、科學的界線、科學中的概念和理論的結構、科學發現的邏輯、以及科學的不同學科所提出的問題等等,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諸層面提供合適的解答。在美國科學哲學家瓦托夫斯基看來,科學哲學“本身也成為一門多邊的和嚴密的獨立學科”,它“把邏輯批判和改造的分析工具連同哲學概括的綜合努力一道應用于科學史和當代的科學思想”,分析和闡釋“科學思想的概念和模式以及它們的本質內容”,“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一座橋梁”。[2]瓦托夫斯基的這種看法,得到了當今大多數科學哲學家的支持。美國哲學家歐內斯特•內格爾(ErnestNagel)認為,科學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邏輯,其中有三個領域需要研究:“科學解釋的本質、科學概念的邏輯結構以及對各門科學中知識主張的評價”。[3]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的先行者、英國哲學家圖爾敏(StephenE.Toulmin)直截了當地說,當代科學哲學與倫理學、邏輯學、知識論等哲學分支一樣,是一門探索和分析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諸要素的獨立性學科。
約翰•洛西則獨辟蹊徑,對科學哲學作了一種頗具類型學意味的總結。在他看來,關于科學哲學,至少存在四種不同類型的觀點:
(1)在某種意義上,科學哲學是關于主要科學理論之世界觀的表述;
(2)科學哲學研究科學活動的預設和前提;
費耶阿本德研究論文
摘要費耶阿本德是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家。他的很多觀點迎合了作為“美國精神”象征的實用主義。因而,他受到羅蒂等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的贊賞和肯定。
關鍵詞費耶阿本德;實用主義;后現代
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Feyerabend,1924~1994)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實用主義經歷了繁榮與蕭條后的復興時期。他從來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但他倡導的“怎么都行”、“告別理性”、“反對科學沙文主義”、“無政府主義認識論”等觀點與實用主義弘揚的“工具主義”、“后現代主義”、“關注人類幸福”如出一轍。
一、實用主義及費耶阿本德的哲學
自從皮爾士以來,實用主義就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哲學中工具主義一派的主要方法。經過詹姆士、杜威推廣以后,對當代西方科學主義哲學,尤其是對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皮爾士認為,要弄清楚概念或者觀念的意義,就要看它的實際效果。概念的意義就在于與之相關的可以設想的全部實際效果。“考慮一下我們認為我們的概念的客體具有一些什么樣的效果——這些效果是可以設想為具有實際意義的。這樣,我們關于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們關于這種客體的全部概念。”也就是說,一個觀念的全部意義在于該觀念在人生行為上產生的效果。承認某種觀念時有什么效果,不承認它時又有什么效果,這就是這個概念的全部意義。世界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種“圖畫”而已。我們愿意怎么畫就怎么畫,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杜威認為實用主義是一種實踐的、行動的哲學。他把實用主義歸結為一種方法論,并自稱工具主義。
進入后現代社會,一切都以是否“有用”為準,有用就是價值,這一認識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去“哲學一思辨”的知識模式,逐漸變為“技術一實用”的工具。羅蒂的“小寫的哲學”就是新實用主義,他扭轉了哲學的根本任務,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于“摹寫實在”,而在于“應付環境”。新實用主義堅持真理的主觀性、相對性原則,以實際的效果之有用為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不再具有一種本質的東西,其意義在于“有用性”。因此,新實用主義也就具有了反本質的特征。同時,新實用主義者則主張把人類幸福作為追求的目標,以政治的民主的多樣性來替代以往的哲學問題。羅蒂說:“作為實用主義者,我們所認同的團體由寬容論者、多元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構成。這些人的核心目標就是,容許盡可能多的不同的個人目標得以實現,以增加人類的幸福。……實用主義則認為。人類(或至少是進入歐洲啟蒙運動的疆界并發表了一部分思想和政治自由的那部分人類)只是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因而也是越來越多的幸福。在新實用主義看來。思想的開闊、自由、政治的民主寬容、心胸開放,乃是合理地成為人類幸福的必要途徑。
董仲舒易學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董仲舒的易學哲學思想是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其內涵豐富而深刻,主要表現在董仲舒賦予《易傳》中的“元”以邏輯在先和價值根源之意義,表明“元”是一個價值本體范疇;他把《易傳》的“繼善成性”論改造為“天止人繼”說,反映了人類在宇宙萬物中之地位與意義的一種自覺精神;又把《易傳》“人文化成”的思想觀念發展為一種“人文宇宙觀”,從宇宙觀高度審視人類文化,又從人類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觀與文化觀合二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類文化創造的本源和基礎,而人類文化是宇宙的發展和完善。這就從宇宙觀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價值的崇高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易學哲學;元論;天止人繼說;人文宇宙觀
AnanalysisonDONGZhong-shu’s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
Abstract:Beingabundantandprofound,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isthecoreofhiswholephilosophicalsystem.ThisismainlyembodiedbythatDONGZhong-shugrantedtheYuan,origin,inYiZhuanthesignificanceofbeinglogicallypriorandtheoriginofvalue,indicatingtheYuanwasanontologicalcategoryofvalue.Hetransformedthetheoryof“succeedinggoodnessintonature”describedinYiZhuanintothetheoryof“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reflectingaconsciousspiritstressingt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humanintheuniverseandthemyriadbeings.Healsodevelopedtheideologicalconceptof“accomplishmentofhumansociety”explicatedinYiZhuaninto“humancosmicview”,examininghumanculturefromtheheightoftheworldoutlookandexaminingtheuniversefromtheangleofhumanculture.Thusheunitedtheworldoutlookandculturaloutlookintoone,indicatingthattheuniversewastheoriginandbasisforhumanculturalcreationandhumanculturedevelopsandperfectstheuniverse.Andthereforehehighlyconfirmedandstressedthesublimesignificanceofhumanvaluefromtheheightofworldoutlook.
Keywords:DONGZhong-shu;philosophyoftheYilearning;theoryofYuan;heaven’sboundarybeingsucceededbyhuman;humancosmicview
自近代康有為著《春秋董氏學》以來,學界探討董仲舒思想時,大多討論他的春秋公羊學,而鮮有論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學問題。這是令人遺憾的。從古代天人關系論角度而言,《周易》和《春秋》這兩部經典具有密切聯系。《周易》善推天道而落實于人事,《春秋》善言人事而上達天道。可以斷言,董仲舒作為西漢大儒,他除了精治《春秋》的“微言大義”,還深研《周易》的“天人之學”。事實上,董仲舒不僅多次論及《周易》內容及其特點(關于董仲舒論《易》,試舉數例如下:(1)“《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春秋繁露·精華》)(2)“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春秋繁露·精華》)(3)“《詩》、《書》明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玉杯》)),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董仲舒還改造、吸收了《易傳》天人觀,從而構成董仲舒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內容,也即董仲舒的易學哲學思想。本文即著重闡發這一點。
公共基礎知識馬哲練習題
1.哲學是()
A.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
D.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世界觀
2.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