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1:11: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潰瘍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美沙拉嗪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效果。方法本組用美沙拉嗪治療非初發型潰瘍性結腸炎36例,1g/次,3次/d。結果完全緩解25例(69.44%),有效6例(16.66%),無效4例(11.11%)。1例急性爆發型合并腸穿孔轉外科手術治療。結論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安全有效。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上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在我國近
年來有增加趨勢[1]。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36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3~42歲,平均32.5歲。病史:6個月~12個月16例,13月~24月8例,25月~30月6例,31月以上6例。本組病例均為非初發型病例。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效果分析
目前醫學界就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尚未達成統一共識,大多數學者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生于結腸和直腸部位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病癥,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相關報道顯示,患者發病與飲食、感染、精神、職業、是否持續堅持治療等因素關聯密切,具有病程緩慢、治療周期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因此大多數患者在癥狀基本控制后即會選擇出院接受居家護理和治療[2]。為了提高護理效果,探討更加科學的臨床護理方案,本文以我院近兩年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就不同的護理模式的預后效果進行了探索,以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消化內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2~64(50.45±6.31)歲;根據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活動指數(UC-DAI)包括輕度活動期26例、中度活動期20例。觀察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1~65(50.36±6.19)歲;UC-DAI包括輕度活動期28例、中度活動期18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均符合《內科學》(第7版)中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3];②均接受藥物治療;③臨床資料保存完整。1.3排除標準。①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②藥物過敏;③合并腎、肝、肺功能障礙;④妊娠及哺乳期病例。組間基線數據均衡性良好。1.4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用藥方法指導、告知患者服藥注意事項、出院后電話隨訪等常規護理內容。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主動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發病因素、治療方法、遵醫囑加強自我護理管理對改善預后的重要性等內容,做好答疑解惑工作,結合患者心理情緒變化給予其針對性心理疏導,加強護患溝通和交流,通過樹立預后成功康復案例、病友交流等方式,樹立病人治療信心。并根據病患日常工作、生活狀態,為其介紹潰瘍行結腸炎護理工作的要點內容,積極爭取家屬支持,使患者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下堅持日常鍛煉,比如慢跑、打太極拳、游泳等健身項目。②飲食指導:為患者及家屬發放潰瘍行結腸的日常飲食健康手冊,結合患者對各類食物的耐受度將其分成安全、輪替和禁食等不同級別,患者日常宜進食易消化、質地柔軟、高熱量的事物,嚴禁使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果蔬、乳制品等易引起腹瀉情況的食品。③用藥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各項用藥注意事項,者詳細介紹藥物用量、服用方法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不適癥,囑咐患者當出院后出現不適癥時切勿擅自停藥,應來院就診,遵醫囑用藥,待患者癥狀緩解后指導患者逐漸減少用藥劑量,定期檢測血細胞。④衛生教育:叮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及食品衛生,切斷感染源。⑤灌腸前宣教:主動為初次灌腸病人講解灌腸的必要性、目的和操作方法、預后效果等內容,在灌腸前拉上布擋,為患者營造私密空間方法,在操作期間充分保護病人隱私,減輕患者緊張情緒,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⑥出院指導:通過手機微信、QQ、電話隨訪等方式,與患者保持日常溝通和交流,及時為患者在線解惑,爭取家屬配合,使家屬從旁監督,督促患者形成健康生活習慣。1.5觀察指標。①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3]評價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水平,評價項目包括健康知識水平(17項)、自護責任感(6項)、自我概念(8項)、自我護理技能(12項),各條目按照非常不像我(0分)、有一些不像我(1分)、沒有意見(2分)、有一些像我(3分)、非常像我(4分)5項評分,滿分172分,轉換成百分制,評分越高代表自我護理能力越高。②根據患者干預后健康行為評價自我管理效果。1.6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xˉ±s),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兩組百分率比較采用Fisherχ2檢驗;由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結果
2.1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觀察組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自我管理效果對比。觀察組自我管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重癥潰瘍性結腸炎優質護理干預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重癥潰瘍性結腸炎落實優質護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將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76例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38例,分別對兩組患者配合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和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對不同護理所取得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經過不同護理以后,觀察組康復有效率為92.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68%,P<0.05;觀察組護理以后出現腸梗阻1例,中毒性巨結腸1例,急性穿孔1例,并發癥發生率占7.89%,對照組出現腸梗阻4例,中毒性巨結腸4例,急性穿孔3例,并發癥發生率占28.95%,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以后的腹痛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都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落實優質護理服務模式能夠幫助患者提升總體康復效果,降低并發癥對患者的影響,改善患者神經缺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重癥潰瘍性結腸炎;優質護理服務;臨床護理效果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消化內科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患者發病之后會存在全身的反應,其主要的表現是存在有血性腹瀉、腹痛和血便的表現[1]。現如今臨床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還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該病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的基因、心理等因素存在一定的聯系。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表現出結腸彌漫性黏膜炎癥和潰瘍性病變,這種病癥的病程較長,病情嚴重,臨床存在反復發病的特點[2]。特別是對于一些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而言,臨床不僅需要對患者提供妥善有效的治療方案,同時還需要提供有效的護理方法進行干預,以便于幫助患者促進病癥全面恢復[3]。本文主要針對于此研究對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當中落實優質護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研究對象均為來我院治療的重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總計76例,選取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采用隨機擲骰子的方法將所有研究病例分為觀察組(n=38)和對照組(n=38)。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0∶18,年齡61~88歲,平均年齡為(75.23±5.05)歲。對照組中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2∶16,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為(74.69±4.58)歲。本文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均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獲得批準,所有病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選標準1.2.1納入標準①均被確診為重癥潰瘍性結腸炎且符合重癥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②均具有完整的臨床病理依據和影像學依據。③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4]。1.2.2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的結腸炎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的臟器病癥的患者。③腫瘤疾病的患者。④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⑤合并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⑥身體質量較差而無法耐受本文治療工作的患者;⑦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本文的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組的患者。1.3方法對照組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積極的進行抗感染,并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為患者進行藥物灌腸和維持酸堿的平衡,在干預的過程當中積極的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護理,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維護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同時要對患者提供藥物指導,強化患者的病情監測等各項工作[5]。而對于本文觀察組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之上積極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優質護理如下:①構建優質護理小組:選擇護士長作為優質護理小組的小組長,確保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接受到優質的護理模式的培訓,在進行護理時應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強化基礎護理[6]。所有的小組成員都要積極的進行培訓,在培訓合格以后才能夠上崗,對患者提供護理。②患者評估:在患者入院以后會伴隨著腹痛和血便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要及時幫助患者進行C-反應蛋白的檢驗,檢查患者的血沉等相關指標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的腹痛癥狀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低血鉀癥和脫水,要積極的對此情況進行糾正。干預過程中要注意對非甾體類藥物的使用,避免加重患者的病癥。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并對生命體征進行記錄,以便于盡早判斷患者病情是否存在惡化。還要密切對患者的糞便等進行監視,了解患者的體液變化,最好能夠制作成為圖表來加以分析,以便為患者日后病癥的恢復提供依據[7]。③營養護理:患者因疾病的影響會導致存在嚴重營養不良和胃口較差的表現,強化對患者的營養干預十分重要,患者在禁食期間要積極的進行胃腸道營養的維持,當患者飲食恢復以后就要指導其合理的進行指導,堅持以高熱量,高維生素和少渣的食物,并且保證食物當中含有充分的蛋白質。要注意控制食物對胃腸道產生的刺激,患者能夠自主進食以后應指導患者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避免食物當中存在刺激性的成分,避免患者食用辛辣的食物,叮囑患者戒煙戒酒[8]。④心理護理:因病癥和治療的影響導致患者存在復雜的心理情緒,復雜的心理情緒會反作用于患者的軀體,導致患者恢復緩慢。所以在對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通過對患者介紹疾病發病的知識和治療方法等,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病癥的認知[9]。還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和溝通交流等相關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通過應用舒緩的音樂來穩定患者的情緒。對患者在進行日常護理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的和患者進行溝通,以便于幫助患者解除不良的情緒。⑤運動干預:如果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存在有腹瀉和血便的癥狀,則叮囑患者不宜運動,應保持臥位休息。定期協助患者翻身,以便于防止形成壓瘡,在患者的相關癥狀緩解以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避免運動過量,這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康復的進展。⑥皮膚護理:對于存在腹瀉嚴重的患者,應該為患者放置坐便器,還要防止患者因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而導致肛周皮膚清潔性受到影響,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清潔方式來保證患者會陰部的干燥,避免損傷。⑦出院指導:患者出院的時候護士要積極的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以后的各項注意事項,同時也要保證患者出院以后能夠堅持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提升自己機體的免疫力。能夠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了解患者病癥的恢復狀況。1.4觀察指標①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如患者經過干預以后臨床癥狀消失,黏膜恢復正常,則說明臨床顯效;如患者治療以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黏膜存在輕度的炎性反應,則說明治療有效;如果沒有達到上述標準,就說明治療無效。注:治療總有效率是顯效率和有效率的總和。②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主要包括急性穿孔、中毒性巨結腸和腸梗阻。③統計兩組患者經過干預以后的腹痛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并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考察口服硫酸亞鐵(FeSO4)對三硝基苯磺酸(TNBS)誘導的潰瘍性結腸炎(UC)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復制UC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分別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FeSO4對照組(100mg·kg-1·d-1)和FeSO4低劑量組(50mg·kg-1·d-1)、中劑量組(100mg·kg-1·d-1)和高劑量組(300mg·kg-1·d-1),給藥2周后分別觀察大鼠的一般狀態、組織病理學變化、組織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與丙二醛(MDA)水平。結果FeSO4中、高劑量組大鼠體質量減輕,腹瀉動物數增加,結腸組織損傷加重,血清與結腸組織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結論UC模型大鼠體內存在氧化應激,口服補充FeSO4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其體內氧化應激狀態及結腸組織病理學損傷。
【關鍵詞】硫酸亞鐵;潰瘍性結腸炎;三硝基苯磺酸;氧化應激;大鼠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重癥或病情持續活動的患者可出現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發現,給予UC患者口服鐵劑不能很好地被耐受,甚至會加重胃腸道癥狀或促進疾病活動[1]。硫酸亞鐵(ferroussulfate,FeSO4)是臨床最為常用的鐵劑之一,同時也是一種強氧化劑,可能會因產生自由基(oxygen-derivedfreeradicals,OFR)而加重組織損傷[2]。本實驗利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復制UC模型,觀察FeSO4對UC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藥物和試劑
TNBS購于Sigma公司,5%(W/V)水溶液,批號為P2297;FeSO4,上海黃浦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為050606,輕輕把FeSO4片研碎,稱取一定量的粉末,加入蒸餾水配成100mg·ml-1的混懸液備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考馬斯亮蘭蛋白檢測試劑盒均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產品,批號為20060323。
潰瘍性結腸炎的藥學服務論文
1病歷資料
患者,女,35歲,因反復腹瀉、大便帶血黏液2年半,加重3周入院。外院曾行腸鏡檢查提示直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確診為UC,并開始口服抗炎藥物治療。但腹瀉、大便帶血一直未改善。此次入院前3周開始出現陣發性左下腹絞痛,1天大便7~8次,伴腹痛、黏液血便,入住解放軍89醫院消化科。查體體溫36.6℃,每分鐘脈搏80次、呼吸18次,血壓110/70mmHg。營養良好,精神較差。腹部平坦,無腹壁靜脈曲張,未見腸型及蠕動波,左下腹、臍下側有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包塊。腸鳴音正常,未聞及血管雜音及摩擦音。外院腸鏡檢查示:距肛門17cm以下黏膜廣泛充血水腫,呈顆粒狀,表面見彌漫點片狀,糜爛部分融合成片,表面覆黃白苔,黏膜質脆,易出血;病理示:黏膜組織慢性炎伴糜爛,部分區域腺體減少,間質見多數淋巴細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并見少量隱窩膿腫。入院診斷:(1)潰瘍性結腸炎(慢性持續型、活動期、中度、病變累及直腸乙狀結腸);(2)正細胞性貧血(輕度)。
2治療過程
入院后查血常規提示輕度貧血,肝腎功、生化、血沉、CRP、腫瘤標志物各指標正常,給予抗感染靜滴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3g,每日2次,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0.25g,每日1次,活血化瘀靜滴注射用血塞通200mg每日1次,口服美沙拉秦緩釋顆粒、酪酸梭菌活菌膠囊、葉酸片、維生素B12片等治療。2d后患者腹痛、腹瀉、大便帶血未改善。征得患者同意加用潑尼松片早8點30mg,為預防激素不良反應,同時每日1次服用維D鈣咀嚼片。1周后患者腹痛、腹瀉逐漸減輕,大便帶血逐漸減少,加用中藥苦參湯灌腸。10d后停用左氧氟沙星、奧硝唑、血塞通,繼續應用激素、維D鈣咀嚼片等治療。該患者目前無其他系統受累的表現,治療方面繼續抗感染、抗炎、中藥灌腸。注意觀察大便次數、性狀變化,及時對癥處理。
3藥學監護
3.1水楊酸類的藥物選用
重癥潰瘍性結腸炎處理論文
【關鍵詞】重癥潰瘍性結腸炎;處理策略;處理技巧
近20年來,潰瘍性結腸炎(UC)在我國的發病率逐漸增高。2004年全國20家醫院調查推測的UC患病率為11.6/105,香港報告的發病率為1.2/105。全國IBD協作組調查的3100例住院病例中,重癥病例為21.7%。我院近10年住院病例中,重癥UC超過30%。由此帶來紛繁復雜的臨床問題,引起專業醫生的高度重視。借鑒國外對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直接用于治療的經驗和不斷更新的IBD處理指南,國內同行也在UC診治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UC的分級標準
截至目前為止,有11種分級標準供臨床使用,以Truelove和Witts標準(表1)應用最為廣泛且簡單實用。2004年蒙特利爾世界胃腸病學大會上倡導的UC嚴重度分級與此差別不大,其缺點是不能量化評分。Mayo標準(表2)結合了內鏡的表現和臨床分期(活動期與緩解期),進行量化評分,臨床實用性較大。其評分標準為:總分之和<2分,癥狀緩解;3~5分,輕度活動;6~10分,中度活動;11~12分,重度活動。其他分級標準中,有增加腹部體征、影像指標、實驗室檢查指標者,但其使用不及以上兩者普遍和方便。晚近推薦臨床結合內鏡黏膜病變的評估指標,以便全面評估病情。重度UC中,大部分病例屬慢性活動性或頑固性UC(指誘導或維持緩解治療失敗),通常為糖皮質激素抵抗或依賴的患者,應予一并考慮。表1Truelove和WittsUC分度
2UC的臨床評估
2.1病情評估首先根據診斷標準(臨床表現、內鏡及病理改變)確定UC診斷,排除有因可查的結腸炎,特別是感染性結腸炎,包括院內感染、HIV等。確診后應全面估計病情,確定UC的嚴重度、活動度、疾病類型、病變范圍及有否并發癥(五定),尤以確定疾病的嚴重度、活動度和病變范圍最為重要。按以上所提Truelove標準和Mayo分級確定是否重度。Mayo疾病活動指數見表2。表2Mayo疾病活動指數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論文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陰傷濕熱清熱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
潰瘍性結腸炎(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以侵犯直腸與結腸黏膜與黏膜下層為主的炎性病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反復,經久不愈,屬難治性疾病。現代醫學采用抗感染、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療效欠佳。筆者就臨床對該病的認識及診治體會,總結如下。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主要與免疫異常有關。參與的多種炎癥細胞及免疫細胞釋放抗體、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等,引起組織破壞及炎性病變。可能與自身免疫、感染、遺傳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關系[1]。潰瘍性結腸炎可因臨床表現不同而分屬不同的中醫病證范疇。典型的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黏液膿血便,屬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疇;血性便明顯,屬“腸風”、“臟毒”范疇;僅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屬“泄瀉”范疇。脾胃虛弱是發病之本,多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感受寒熱濕毒之邪,飲食勞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熱濕毒之邪或飲食勞倦所傷或情志不遂而導致脾胃受損,致熱、濕、痰邪客于腸道,阻滯氣血,腸絡失利,脂膜受損,下利赤白而發病。
2治療
2.1中西醫結合增效減毒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遷延,容易反復發作,治療頗為棘手。單純使用西醫或單純使用中醫治療不免有失偏頗,中西醫結合常常取得較好療效。臨床上部分醫師將潰瘍性結腸炎當慢性腸炎治療,習慣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靜脈滴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但停藥后很快復發,甚至會導致菌群失調。尤其對于20~30歲急性腹瀉的患者,常規抗菌止瀉等治療效果不佳,應常規查腸鏡以免誤診誤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楊酸制劑(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緩釋片,奧沙拉嗪),后出現白細胞下降、腹瀉等情況,停用西藥而口服中藥,可能使癥狀得到改善,但腸鏡下病變可能加重,對這些病例,勿忘復查腸鏡。對于輕中度遠端結腸炎者,使用中藥(清熱化瘀止血生肌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楊酸制劑灌腸可使癥狀明顯改善;對于廣泛性結腸炎,仍需考慮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治療。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包括潑尼松、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等)長期使用易產生副作用,如情緒改變、滿月臉、踝部水腫、高血壓等,且不能防止復發,故當癥狀好轉后,即應逐漸減量至停藥。對于重度患者,可考慮使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靜脈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癥,適當補充白蛋白可縮短療程,促進病變愈合。免疫抑制劑(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環胞霉素等)起效較慢,有白細胞減少、轉氨酶升高、消化道反應、腎毒性等不良反應,對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賴的患者,臨床療效不佳。如患者顧慮免疫抑制劑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劑,可選擇繼續口服氨基水楊酸制劑,配合中藥口服、中藥灌腸、丹參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靜脈滴注可使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細胞因子和細胞因子拮抗劑(包括重組抗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白細胞介素10、抗ICAM反義寡核苷酸等)雖是目前研究最活躍及很有希望的藥物,但價格昂貴,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療效有待驗證。抗菌藥物甲硝唑除抑制腸內厭氧菌,尚有免疫抑制、影響白細胞趨化等作用,對伴瘺管、肛裂及膿腫等并發癥者,使用替硝唑常無效,筆者使用甲硝唑治療常取得較好效果,亦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及不能耐受情況發生。
硫酸亞鐵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
【摘要】目的考察口服硫酸亞鐵(FeSO4)對三硝基苯磺酸(TNBS)誘導的潰瘍性結腸炎(UC)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復制UC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分別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FeSO4對照組(100mg·kg-1·d-1)和FeSO4低劑量組(50mg·kg-1·d-1)、中劑量組(100mg·kg-1·d-1)和高劑量組(300mg·kg-1·d-1),給藥2周后分別觀察大鼠的一般狀態、組織病理學變化、組織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與丙二醛(MDA)水平。結果FeSO4中、高劑量組大鼠體質量減輕,腹瀉動物數增加,結腸組織損傷加重,血清與結腸組織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結論UC模型大鼠體內存在氧化應激,口服補充FeSO4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其體內氧化應激狀態及結腸組織病理學損傷。
【關鍵詞】硫酸亞鐵;潰瘍性結腸炎;三硝基苯磺酸;氧化應激;大鼠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重癥或病情持續活動的患者可出現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發現,給予UC患者口服鐵劑不能很好地被耐受,甚至會加重胃腸道癥狀或促進疾病活動[1]。硫酸亞鐵(ferroussulfate,FeSO4)是臨床最為常用的鐵劑之一,同時也是一種強氧化劑,可能會因產生自由基(oxygen-derivedfreeradicals,OFR)而加重組織損傷[2]。本實驗利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復制UC模型,觀察FeSO4對UC模型大鼠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藥物和試劑
TNBS購于Sigma公司,5%(W/V)水溶液,批號為P2297;FeSO4,上海黃浦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為050606,輕輕把FeSO4片研碎,稱取一定量的粉末,加入蒸餾水配成100mg·ml-1的混懸液備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考馬斯亮蘭蛋白檢測試劑盒均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產品,批號為20060323。
中藥治療潰爛性結腸炎的臨床意義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藥:灌腸:潰瘍性結腸炎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的變化,以及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這種病在歐美國家非常多見,近年來統計的結果幾乎比20世紀末要增加1倍。
成為肛腸科的常見疑難病。大量文獻證明中藥保留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現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8例,年齡在20-50歲,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現上述癥狀2個月以上前來就診,通過結腸鏡檢查確診。
慢性結腸炎性腹瀉病人治療探討論文
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它的成因很多。筆者把慢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及慢性結腸炎(即具有腹瀉癥狀,經結腸鏡檢證實活動性潰瘍或慢性炎性改變,并排除惡性病史者)三者歸納為慢性結腸炎性腹瀉,以腹痛、腹瀉、大便呈粘液或濃血為主要癥狀。此病常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病人異常痛苦。根據其病理特征,從潤腸、止血、解痙、鎮痛和抗菌目的出發,自1994年起,采用自制1號治療劑用于152例病人,療效顯著。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將304例慢性結腸炎性腹瀉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52例。治療組:男108例,女44例;年齡18歲~75歲;慢性結腸炎107例,潰瘍性結腸炎33例,慢性細菌性痢疾12例。對照組:男118例,女34例;年齡18歲~68歲;慢性結腸炎104例,潰瘍性結腸炎35例,慢性細菌性痢疾13例。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病人表現為:粘液血便每日5次~10次,腹痛明顯,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體重下降明顯,腸鏡檢查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有散在多發性淺表潰瘍。而慢性細菌性痢疾病人病程都在2個月以上,大便呈粘液狀或帶少量膿血,腹部有壓痛,大便培養陽性確診。
1.2方法:
1.2.11號治療劑包括:黃連素、地塞米松、0.25%普魯卡因、云南白藥、錫類散及蒸餾水。配制時,將地塞米松、0.25%普魯卡因加入適量蒸餾水混勻。云南白藥、錫類散加入適量蒸餾水混勻。黃連素置乳缽中研成細粉過篩,加入適量蒸餾水調成糊狀。然后將混勻的液體加入黃連素糊狀液中攪拌均勻,加蒸餾水至500ml,裝入瓶中封口備用。
1.2.2用法:治療組先以2%鹽水清潔腸道,5min后給予1號治療劑30ml行保留灌腸,每晚1次,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未愈者,休息5d后再治療1療程。對照組用2%鹽水清潔腸道,每晚1次,并口服氟哌酸0.3g、痢特靈0.2g,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