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7:42: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舍話劇分析論文
一、“京味”之魅:老舍話劇“京味”特色的影響
老舍對當代戲劇影視發展的影響首先集中在“京味”特色方面,這種影響明顯地分為兩個大的階段。新時期以前,主要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老舍話劇“京味”形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老舍的話劇更多地是形成了一種自身的“京味”特色和經典。新時期以后老舍的話劇在“京味”特色方面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輻射力,更加鮮明突出地表現在對當代話劇創作的示范作用上。今天,“京味”話劇已經成為戲劇舞臺上的一個卓有成就、生機勃勃的文化現象,這與老舍《茶館》為代表的“京味”價值越來越被人們看重和認同有著密切的關系。事實上,新時期以后,中國的話劇界已經旗幟鮮明地形成了一個“茶館派”[1],或者被稱為“茶館模式”[2],由北京人藝焦菊隱執導的《茶館》被確定為“人藝風格”或“焦菊隱表演學派”的經典象征。當代劇壇也的確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編導演熱情地追隨老舍,自覺地學習老舍,形成了與老舍《茶館》非常相似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那么,老舍話劇對當代“京味”戲劇影視的影響主要體現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取材上的連貫。從老舍到新時期以來的“京味”劇作家們,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就是以平民世界為主要的取材對象。這是因為不少劇作家本身就來自于平民世界,尤其老舍本人,這種帶有自身真切人生體驗的題材選擇,很容易形成當代部分劇作家與老舍在人生和社會感悟方面的共鳴。另一個或許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當代劇作家們普遍地意識到,老舍劇作取材平民世界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蘊以及真實動人的藝術效果。老舍的目光緊盯著北京底層市民社會,緊緊抓住底層社會市民的命運,這就在最大程度上使老舍的話劇洋溢著一種北京市民社會從根底上散發出的生活氣息。這一點甚至可以回溯到老舍話劇創作的原點和動因:老舍始終認為戲劇更容易為廣大民眾,特別是底層市民所接受。而平民世界的題材就更容易為底層市民所接受。從當代話劇舞臺表演的實際情況來看,老舍的《茶館》以及與其有著相似之處的《左鄰右舍》(蘇叔陽)、《小井胡同》(李龍云)、《天下第一樓》(何冀平)、《北京大爺》(中英杰)等,都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久地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歡迎。老舍“京味”話劇在取材上對當代戲劇的影響不是什么技巧的問題,而是一個包含著話劇觀念的根本的創作態度問題。
在平民世界取材的問題上,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這就是與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北京城雖然也很大,甚至是皇城國都,但自古以來,北京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帶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鄉土氣息,這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因此,抓住了平民的心態與性格,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質和特點,這也是老舍及其影響下的當代“京味”劇作家們的重要共識和情感基礎。
第二是敘事結構上的相通。對老舍話劇的藝術結構歷來有兩種概括:一個是“世態畫卷式”,另一個是“人物展覽式”。無論是哪種形式,都共同顯示了老舍話劇寫實型的基本體式。但是,人們也注意到,在老舍這種純樸的寫實的話劇體式中,又蘊含著一種詩化的特色。有學者把老舍《茶館》看作是“寫實型體式詩化的又一高峰”[3],這種詩化體現在哪里呢?從“世態畫卷式”的角度來看,詩就“化”在老舍透過幾幅影響社會歷史進程的典型生活場景,表達出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完整理解,使得一部話劇在藝術結構上呈現出一種巨大的張力和韌性;從“人物展覽式”的角度來看,詩化則體現在劇中的每一個形象,既是那樣的真實具體,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義,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超越了具體的人事而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蘊。老舍話劇在結構上的這種特色明顯影響了當代劇作家的創作。比如李龍云的話劇《萬家燈火》,在結構上將歷史與現實從容地揉捏在一起,將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快樂與辛酸娓娓道出,使人們透過該劇感悟到生活賦予每個人的那一份甘苦,感受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那一份永遠的向往。在這里,日常生活、美好理想、普通情景、詩化哲理都自然地交織在一起,極具老舍《茶館》的神韻。
老舍話劇的結構,既開放又相對封閉、既視野開闊又自成體系,使得戲劇沖突看起來比較平和、舒緩,很少白熱化,不像曹禺劇作那樣緊張激烈,但內在蘊含卻更加深沉,包含的意蘊也更趨復雜。老舍話劇在結構上的這一特點,也對當代戲劇創作影響深刻。比如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就最為典型。無論是《茶館》中的“茶館”,還是《天下第一樓》中的“飯館”,在北京都是各色人等的聚散地。無論是《茶館》中的“茶文化”,還是《天下第一樓》中的“食文化”,都同屬老北京的“飲食文化”。兩劇所使用的語言都是“京味十足”,并且都以一個小老板為主要人物,都以講述生活本身為主,這些很自然地造成了兩劇在人物、氛圍、語言和格調上的相似性。再比如由葉廣芩的同名小說改編、由任鳴導演的六幕話劇《全家福》可謂是在平淡之中顯神奇。作品描寫的是北京一個平民化的小四合院里王滿堂一家及其鄰里幾代人5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但場景始終是四合院,彩繪描金的垂花門進,歷經風雨但依舊華貴的雕花影壁,見證了時代風云的變幻,以及它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芻議老舍經歷的一生
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清光緒二十四年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兒胡同的貧民家庭里,上有三個姊姊和一個哥哥,老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舒永壽,是滿清正紅旗的皇城護軍,1900年八國聯軍,他在與侵略者的巷戰中身受重傷,全身被炸成肉花,死于北長街的一家糧店中。從此,老舍一家原本清苦的境況更是雪上加霜。
老舍家境困苦,使他的求學道路上也坎坷多艱。從私塾、小學到中學,經濟上十分為難,數進數出,還是母親咬了牙作難和好心人資助,最后才得以進入北京師范學院。
老舍在北京師院的五年學習生活,成績一直是上等,還受校長方環和語文老師宗子威的影響,開始寫詩、散文和演講,光芒畢露,這是在文化基礎上奠定他將來創作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將來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起點。
畢業之后,直接被派任公立小學校長。任上,爆發,雖不能直接參加,但是反帝國、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潮流,啟示了他的思想:
假若沒有‘五四’,我很可能終生作這樣一個人: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絕不會忽然想洗去搞文藝。
以前我以為對的變成了不對……這一下子就打亂了兩千年來的老規矩,這可不簡單!我還是我,只是我的心靈變了,變得敢于懷疑孔圣人了!這還了得!假若沒有這一招,不論我怎么愛好文藝,我也不會想到跟才子佳人、鴛鴦蝴蝶有所不同的題材,也不敢對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
論老舍小說的幽默藝術
摘要:老舍幽默諷刺的寫作風格著稱。本文闡述了他在幽默諷刺小說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作的貢獻,分析了他選擇幽默諷刺藝術的不同原因及側重,辨析了他的幽默諷刺觀,指出了他各自的個性、特點、風格及其在幽默諷刺藝術上各自的優勢、不足和局限,說明了他各自為中國現代幽默諷刺藝術所提供的新的氣息。
關鍵詞:老舍幽默諷刺
在中國,幽默諷刺作為美學概念出現的較晚,但作為喜劇范疇的幽默諷刺卻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幽默諷刺文學始終沒有占據顯赫地位,但卻也如一脈清流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延宕不絕,并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域,擴大自己的影響,以不同的形式活躍在各種文體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觀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愛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壇就以鮮明的幽默風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經認真地研究過幽默,對幽默的論述也較多,《什么是幽默》、《談幽默》、《幽默的危險》等都是專門的論文。老舍對幽默的理論闡釋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幽默的含義、特點、作用等都有過科學的論述。
1.幽默是一種心態
老舍文學作品語言特色
語言的藝術。老舍先生作為世人公認的文學大師,其語言的爐火純青與藝術內涵讓許多評論家和非評論家敬贊有佳,眾說紛紜。現就老舍先生的文學語言藝術作一次淺探,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通俗易懂
老舍先生說:“我無論是寫什么,我總希望能夠充分的信賴大白話。”(《我怎樣學習語言》)綜觀他的作品,學生腔最少,書袋更是幾近于無。語言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在老舍的筆下,就算是人人都會說的那些大白話,也都全部變成了一個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表面上平淡無奇,里面包含的美妙意境卻一層套一層。無論是敘事還是狀物與刻畫人物,都十分的惟妙惟肖,逼真生動。
武漢大學曾用電子計算機做了一次統計,那部已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林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老舍寫它只用了2411個互不相同的漢字。而且都是人們一般常用的。有些人寫文章寫小說象展覽字典似的,效果卻難堪上乘。而老舍卻一心一意地在深入淺出方面下功夫,把大白話處理得生龍活虎,花團錦簇。他的文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粗粗看去,好象作家在寫著一些簡單的大實話。略為思索,卻發現話中還有話,后勁十足。這與好酒是一樣的道理:不好的酒沖勁大,入口即感覺到嗆,但是馬上就沒有回味的余地了。而好的酒往往是先入口只覺得醇、香,慢慢的后勁才提上來,令人招架不住。這才是大作家的大本領。
《我這一輩子》寫一個窮困潦倒的老北京的自述。小說的語言通篇都很好。言簡意賅,明白如話。信手拈來開頭一部分:
“我學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糊匠是不愁沒飯吃的。那時候,死一個人不象現在這么省事。這可并不是說,老年間的人要翻來覆去的死上好幾回,不干脆的一下子斷了氣……一個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們裱糊匠脫離關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來個有錢的人,我們便有了吃喝。”
老舍作品藝術風格分析
老舍是人民藝術家,是杰出的語言大師。閱讀老舍先生的作品,會感受到其鮮明的藝術風格。
一、“老舍式”京味
最初開始讀老舍先生的文字,是源于他文字中透出的恰到火候的市井之氣,仿佛一個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龍氣,只聽得機敏的言辭滾滾滔滔,找不到生命激潮的涌動;文化程度低的,便不分場合耍弄機智,每每墮于刻薄和惡劣;再糟糕一點的,則走向市儈氣乃至流氓氣,成為街市間讓人頭痛的渣滓。”余秋雨在《上海人》中所述的這段話極好,老舍的文字恰在這兩者之間。老舍這種通俗明白的語言藝術得力于他對市民語言(尤其是北京市民語言)和民間通俗文藝的熟悉和熱愛,他大量運用北京方言中俗白淺易的口語,并加以加工,從而使得“把頂平凡的話調動得生動有力”,燒制出白話的“原味兒”來,也因此老舍被稱為白話大師和人民藝術家;與此同時,他也不是簡單地追求俗白,在措辭方面更是追求雅致,成功地把文學性和通俗性結合起來,干凈利落,鮮活純熟,方得到各種階級、各種文化程度讀者的喜愛,實為難得。另一方面,老舍作品廣為人知的特色就是濃郁的京味兒。《駱駝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顯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兒。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當中。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說寫祥子在混亂軍營中順手牽走幾匹駱駝,賣得了一些錢走到北平城郊的時候,對故都那種平和、靜謐的景物描寫,很好地襯托了祥子此時的心情。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間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了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現出作者對故鄉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a
二、“老舍式”幽默
老舍先生作品中還有一個主要的語言風格就是幽默,不過個人認為這種幽默在本文探究的三部作品里沒有突出的體現,除了茶館中各色人物一些京范兒的口語,如劉麻子的一句“我跟你是吃冰塊拉冰塊,沒化(話)”,還有小唐鐵嘴的“大英帝國的煙卷兒,日本的白面面兒,兩大強國侍候著我,福氣不小吧”,王利發的“我是西瓜皮擦屁股,還越擦越黏糊了”,諸如此類,在《茶館》中體現出的這種幽默感,不像是老舍一貫的溫和幽默,而是夾雜著口語的粗俗和辛辣的諷刺。老舍說“我之揭露他們的壞處原是出于愛他們也是不可否認的”b。老舍給予他們適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揭露出他們身上的癬疥,以便治療,用心可謂良苦。
三、“老舍式”悲劇
老舍話劇影響管理論文
摘要:老舍作品對當代戲劇影視的影響,既源于其自身的獨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蘊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創作的整體美學追求。老舍話劇對當代“京味”藝術的持續影響,不僅顯示了老舍創作的價值和意義,更表明了“京味”藝術在當今與未來的新的發展空間與廣闊前景。
關鍵詞: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戲劇;“京味”藝術
Abstract:InfluenceofLaoShe’sworksoncurrentdramasandmoviescomesnotonlyfromdistinctiveartisticappealofhisworksthemselvesbutalsofromtheircharmof“Beijingaccent”andtheauthor’saestheticpursuitasawhole.ThelastinginfluenceofLaoShe’soperasonthecurrent“Beijing-accent”artshowsnotonly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hiswritingbutalsothenewdevelopingspaceandextensiveprospectofthe“Beijing-accent”artatpresentandinthefuture.
KeyWords:LaoShe;“Beijing-accent”writer;“Beijing-accent”drama;“Beijing-accent”art
老舍話劇對當代戲劇影視創作與表演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一方面,是老舍話劇的風范作用,使一部分當代戲劇影視作品繼續保持了濃郁而獨特的“京味”風情;另一方面,老舍話劇對當代戲劇影視的影響實際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更加迅速的文化變異面前,“京味”戲劇如果只是延續老舍的風格,沉湎于老北京的悠然情調,那將難以邁開新的步伐。老舍話劇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在作為當代“京味”創作的一種重要參照和示范的同時,也激發著后者在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和提升。
一、“京味”之魅:老舍話劇“京味”特色的影響
老舍與茅盾文學觀比較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觀;命運;敘事;指導人生;國民性
論文摘要:老舍和茅盾同為現代“為人生派”作家,而其作品的表現內容有相當的差異,本文認為是文學觀的差異造成了作品內容的不同,并于表現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敘事、指導人生和改造國民性三方面比較了兩者的文學觀,以此來明確二者在文學史中的參照。
茅盾與老舍俱為現代文壇上的杰出作家,二者又都把目光投注向當時的國民啟蒙,表現二十世紀的城市社會、人物和歷史。他們同樣高舉著文學“為人生”的大旗,都曾經歷過五四思想的洗禮,并具有扎實的傳統文學的底子,又在中西思潮交會和激蕩中對西方文化有著各自獨特而深刻的了解,然而,因為文學觀的差異,二者的作品煥發出迥然不同的光采。
本文試圖從二者作品的文本出發,由表現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敘事、指導人生和改造國民性三方面來比較兩者文學觀的不同。
一、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
茅盾對個體命運的表現常常投射出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激化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的發展往往關系著時代國家的命運。比如《子夜》中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表現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獨立性以及他們與帝國主義的——買辦金融資本家的矛盾,吳蓀甫一次次的抗爭都是民族資本主義的掙扎,一次次的失敗也就說明了時代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在當時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時代的命運把握在更具有先進性的階級手中。
高校文化與老舍文學創作
在中國現代史上,文學與大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相當大的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新文學誕生于大學。在現代文學史和現代大學史上,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象,是很多大學里的著名學者同時又是著名的創作家。大學既是學術研究的大本營又是文學創作的大本營,大學教師和學生既從事學術研究又致力于文學創作,這對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大學成為文學創作的大本營,也使得大學校園具有更濃郁的文化氣息,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詩意。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存在。1934年,老舍從齊魯大學來到國立山東大學。在齊魯大學時老舍就已經有了“疏遠油滑”的愿望,等寫完《鐵牛和病鴨》、《黑白李》等小說后,老舍的心態和風格明顯變了:“既不想再鬧著玩,當然就得好好干了。”所以國立山東大學的老舍陸續寫出了《月牙》、《斷魂槍》、《新時代的舊悲劇》等代表性的“嚴肅”作品,到1936年《駱駝祥子》的完成,標志著他已經真正“走出油滑”,成為了“帶著含淚的笑”的“嚴肅作家”。大學文化對老舍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一、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的文化氛圍———一個自由的文學港灣
20世紀30年代的青島,顯現出獨有的城市特點,即其特殊的歷史氛圍和文化環境。青島從未成為過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政治重心南移,青島也越來越邊緣化。青島作為殖民地城市,彌漫著濃厚的殖民地氣息。在這種氣息的籠罩之下,這里的新文學發展就遲緩得多。而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的成立,不僅樹立了良好的學風,更主要的是從國內外吸引了著名的教授專家,這些社會的精英知識分子們不僅致力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而且還為青島文化氛圍的確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們除了進行文學創作與研究之外,還通過一系列文學活動,支持國立青島大學乃至整個青島的新文學事業。國立青島/山東大學變成了一個自由的文學港灣。國立青島/山東大學的“教授作家”,不是一個文學創作的群體、社團或流派,沒有統一的創作宗旨以及文學主張,也沒有前后延續的、固定的發表成果的刊物。他們是先后來到這所大學,彼此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存在,他們在這段時期的文學行動對其一生意義重大。老舍就是為調整創作心態而來。邊緣的青島使國立青島/山東大學遠離政治、文化中心,這種邊緣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吸引老舍的環境因素,因為在這里他可以專心于文學創作,他是為追求一種相對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生存環境和創作環境而選擇來此。另外,兩任“作家校長”開明自由的治學理念,吸引了思想處于邊緣狀態的“教授作家”的加盟;學校自由理性的文學觀念與文學氛圍為自由文學的滋生準備了適宜的土壤,因此吸引了“新月派”等自由人士到來。他們在此可以不受某些流行文學元素的影響而自由創作。他們追求文學自由的精神與這所大學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并互為依托,共同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純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月”式的自由與學校自由人文精神的契合進一步鞏固了自由的文學精神。
二、老舍創作心態的轉變———從“疏遠油滑”到“走出油滑”
青島三年是老舍創作的繁盛期,經過幾年的創作摸索,老舍已經能夠更加嫻熟地運用手中的筆,理解和表達底層市民的心聲。“走出油滑”后的老舍對世態人情的描繪中浸潤著憂慮與思考,作品總蘊含有一股悲天憫人的力量。而他的憂慮和思考卻往往含而不露、措辭委婉,正契合了他溫和寬厚的性情,形成他獨樹一幟的風格。1932年8月《貓城記》被連載出來,作者以幻想形式描寫了“貓人”怎樣因麻木、愚昧、自殘、茍且偷安而被“矮人”滅絕的故事,它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而老舍自己卻認為這是個失敗的作品,沒有可取之處,悲觀情緒過重,有點概念化、臉譜化,也不幽默、少含蓄。老舍在《貓城記》里“禁止幽默”的嘗試是失敗的。但是老舍并沒有灰心。在“疏遠油滑”的努力過程中,老舍又寫了另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長篇《離婚》。《離婚》成于1933年,這部作品解剖了典型市民的庸碌性格,保住作者原有的一切長處,而避免了前些作品的油滑等不足。這部再現了現實社會的全部丑惡和無可救藥的諷刺劇,將妥協、敷衍、折中、怯懦等這些中國人骨子里的固有的性格特征揭露得體無完UIWENXUE膚。所以“它是含淚的笑”,并且《離婚》“比較好點”,“我明白了怎樣控制自己”。《離婚》中的幽默,已經避免了先前作品中油滑、追求笑料的缺點,雖然諷刺尖銳但卻沒有流于“戲笑”,所以在這部長篇小說里,老舍的努力獲得了初步的成功,是老舍的“第一本完美的作品”。使老舍步入中國現代小說大師殿堂的,還是開始寫作于1936年夏天的《駱駝祥子》。這部小說是老舍辭去山東大學職位后所寫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自己創作生涯的里程碑,被譽為現代中國小說中“正統”寫實主義的一座高峰。老舍有力地控訴了社會的不公,同時對下層人民追求幸福時的希望和絕望表達了深切同情。這部作品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都很深刻,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出老舍創作心態的轉變和創作方法的成熟。與老舍早期的作品相比,《駱駝祥子》在文體上呈現了突出的變化,我們在其中既不見一系列滑稽的人物,也不見插科打諢的鬧劇行為。相反,我們見證了人類在不可抗拒的環境中,所作的徒勞斗爭。老舍對現實的悲觀犬儒態度及宿命信念,在這部小說中呼之欲出。然而,在這部小說的嘆息及眼淚背后,我們似乎也聽到一種捉摸不定的、曖昧的笑聲潛伏左右。用老舍本人的話來說:“生命是鬧著玩的,事事顯出如此;從前我這么想過,現在我懂得了。”可見,沉浸在對嚴肅社會命題思考中的老舍已經從那些過分看重創作技巧方法、追求笑料,所以難免失之油滑的作品中走了出來。況且,這絕不是刻意而為,而是其創作走向嚴肅與成熟的標志。
三、文化啟蒙與國民性批判的雙重變奏
話劇之魅影響管理論文
摘要:老舍作品對當代戲劇影視的影響,既源于其自身的獨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蘊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創作的整體美學追求。老舍話劇對當代“京味”藝術的持續影響,不僅顯示了老舍創作的價值和意義,更表明了“京味”藝術在當今與未來的新的發展空間與廣闊前景。
關鍵詞: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戲劇;“京味”藝術
Abstract:InfluenceofLaoShe’sworksoncurrentdramasandmoviescomesnotonlyfromdistinctiveartisticappealofhisworksthemselvesbutalsofromtheircharmof“Beijingaccent”andtheauthor’saestheticpursuitasawhole.ThelastinginfluenceofLaoShe’soperasonthecurrent“Beijing-accent”artshowsnotonly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hiswritingbutalsothenewdevelopingspaceandextensiveprospectofthe“Beijing-accent”artatpresentandinthefuture.
KeyWords:LaoShe;“Beijing-accent”writer;“Beijing-accent”drama;“Beijing-accent”art
老舍話劇對當代戲劇影視創作與表演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一方面,是老舍話劇的風范作用,使一部分當代戲劇影視作品繼續保持了濃郁而獨特的“京味”風情;另一方面,老舍話劇對當代戲劇影視的影響實際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更加迅速的文化變異面前,“京味”戲劇如果只是延續老舍的風格,沉湎于老北京的悠然情調,那將難以邁開新的步伐。老舍話劇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在作為當代“京味”創作的一種重要參照和示范的同時,也激發著后者在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和提升。
一、“京味”之魅:老舍話劇“京味”特色的影響
《駱駝祥子》中的人道溫情與啟蒙立場
《駱駝祥子》中,“老實,規矩,要強”的祥子經受一系列致命的打擊之后,變成一具懶惰、挑刺、甚至不惜出賣人命以換取金錢的行尸走肉。這一精神墮落的原因,主要來自亂兵、孫偵探、虎妞父女所代表的社會黑暗勢力對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毀;祥子墮落的過程,又是一個命運和精神兩方面都向車夫群體認同的過程。這樣,祥子的生命悲劇也就具有了更為普泛的典型意義。對這一悲劇充滿激情的敘說,透出的是老舍溫厚的人道情懷和深刻的啟蒙思想。二者相互交融,構成一個具有對話性的復雜世界。而把握住老舍對祥子個人主義思想的看法、對車夫群體關系的認識,也許是進一步解讀《駱駝祥子》、深入考察老舍這一思想特質的關鍵。
祥子的墮落是一個精神漸變的過程,他是一步步由“人”變成“牲口”的。但其中最關鍵的一個質變的點,也就是祥子作為“人”與作為“牲口’的分界點,則是小福子的死給他的打擊。此前,車
被兵搶去,祥子還是一角錢一角錢地省,想再買回車;錢被孫偵探敲去,祥子雖然無可奈何地娶了虎妞,但也沒有放棄“拉車,買上自己的車”的愿望;及至虎妞死去,車再一次失去,祥子有過“就那么淡而不厭的一天天的混”的時候,但畢竟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要去找回小福子,找回幸福;但小福子死了以后,“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墜,墜入那無底的深坑。’,他從一個堅持個人奮斗的個人主義者,“變成了走獸”,不對別人負責任,也不對自己負責。既已放棄自己的生命意志,只憑本能渾渾噩噩地混著,那么他的個人主義,作為一種明確的信念,實際上也已經不復存在。這點在和阮明比較中尤為明顯。“阮明知道,遇必要的時候,可以犧牲了祥子。祥子并沒作過這樣的打算,可是到時候就這么作了一一出賣了阮明。”阮明才是一個具有明確個人目標的個人主義者,而祥子成天“留神在地上找,看有沒有值得拾起來的煙頭兒”,“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殺了人,他也不負什么責任”,他只是活在感性欲望中,精神一片混沌,缺乏理性,也就無所謂主義,雖然他在得過且過之中產生的盲目破壞力也可能給別人造成嚴重的毀壞。
老舍對祥子的個人主義進行正面批判的時候,卻正是祥子已經沒有理性信仰、談不上有什么主義的時候,雖然在祥子徹底墮落之前,老舍對其個人主義已經有清醒的洞察。但彼時,老舍一面交代祥子的自私,一面又總是取諒解的態度說明祥子的萬不得已。
在墮落之前,祥子的自私,與小福子的犧牲精神,與小馬兒祖父年輕時的熱心腸相對照,就已十分明顯。雖然,祥子也仍然有對別人深切同情的另一面。比如,當小馬兒祖父餓得發暈時,“他向來沒有輕易撒手過一個錢,現在他覺得痛快,為這一老一少買了十個包子。”但是,小福子“為教弟弟
吃飽,她得賣了自己的肉’,。而祥子深愛小福子,卻因為她肩負著養家的責任而離開她;即使在最美好的愛情憧‘憬中,祥子仍然想“她可以不管二強子,也可以不管兩個弟弟,她必須來幫助祥子。’,小馬兒祖父年輕時,“拿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作”,“跳河的,上吊的”都救過;而祥子為了買上自己的車,不惜與老弱病殘者搶生意,以致于“背后跟著一片罵聲”。對此,老舍進行細致的描寫之后,又總是找出客觀原因為祥子辯解。針對祥子愛情關系中的私心,老舍議論說“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錢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在沒有公道的世界里,窮人仗著狠心維持個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點自由。’,這兩句話,既有深刻的社會批判與人性洞悉內涵,也有著對窮苦人的深切同情,但以貧窮為由卻太過輕松地原諒了祥子的人格缺陷。對于搶生意這一點他則寬肴地讓祥子自辯說“我要不是為買車,決不能這么不要臉。”奮斗成了祥子免受質問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