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價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8:28: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利率平價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利率平價理論在我國失靈現象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利率平價理論,發現其在中國應用的失靈現象。從利率平價理論的若干前提出發,本文試圖給出其在中國失靈現象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平價;匯率;利率;資本流動
1利率平價理論的發展
(1)古典利率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是凱恩斯于1923年在《貨幣改革論》里最先提出的。凱恩斯認為投資者可以選擇在國內投資,也可以選擇在國外投資。在假設匯率固定的前提下,當國外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高于本國投資的預期收益率時,投資者會將資金投向國外,這樣就產生了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此時我們把匯率固定的假設取消,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遠期匯率的決定和兩國的利率差異存在關聯性。后來的研究者將該理論進一步發展,按照投資者是否在遠期交易,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風險將其分為有拋補的和無拋補的利率平價理論。
在有拋補的利率平價理論中,投資者在即期交易的同時,還在遠期外匯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交易以規避風險。這樣,可以得出:投資者的投資取決于本國和外國投資收益的差別,即套利的存在將使得兩國的投資差別不復存在。
在無拋補的利率平價理論中,投資者不進行遠期交易以規避風險,其根據未來匯率的預期變化來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此時可以得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化等于反映了兩國間利率差異。如果本國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表明市場預期本幣將在遠期貶值。
利率平價理論與人民幣匯率關系研討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21日公告稱,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這是自1994年中國進行匯率改革以來的重大變化,這次改革對人民幣匯率做出了2%左右的上調幅度,遠低于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盡管如此幅度的變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會是相當小的,但畢竟打破了長達十年盯住美元的匯率體制,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開始更加靈活,并有可能進一步升值。
自199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執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1994年匯率并軌后,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1994年至1997年基本上是一個小幅升值的走勢,1997年到2005年基本上一直保持在1美元兌換8.28元左右人民幣的水平,變化幅度始終不大,而同期人民幣利率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兩度提高利率,使得人民幣利率遠遠高于美元利率。而自1996年5月起,中國人民銀行更是先后7次降低利率。僅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為了刺激國內外的需求,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央行就連續6次降息。此后與連續降息同時出現的是人民幣匯率的持續穩定。
除了1997~1999年人民幣利率水平是低于美元利率水平外,我國人民幣利率水平一直明顯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回顧1994—1995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我們發現,人民幣從1994年初的1美元兌換8.61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兌換8.35元左右,而且市場交易者及貿易商也普遍預期到了這一升值趨勢,這種預期持續有兩年之久。
如果根據利率平價的基本理論,當國內利率水平上升時,本幣匯率應當是預期貶值的,而不應是升值的。那就是說,如果根據利率平價理論,當人民幣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時,人民幣匯率應該趨于貶值;當人民幣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時,人民幣匯率應趨于升值。這與我們上面所看到的實際情況正好相反。1996~1997年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中有升的勢頭,利率平價的預測正好相反;1998~2004年人民幣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利率平價預示人民幣應該升值,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不變。那么,人民幣匯率與利率變動之間的關系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
二、匯率和利率關系的理論分析
匯率決定理論新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回顧匯率形成機制的有關文獻、分析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引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建立了一個新的匯率決定理論——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理論。首先,本文的切入點新穎,為了排除各種干擾因素,通過把我國的各地區假想成小國家的角度來考察新理論的正確性。國內數據的實證結果證實,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模型效果明顯好于購買力平價模型。然后,將該模型運用于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結果發現,現階段人民幣幣值確被低估了7%~8%,但低估的幅度并不像歐、美等國所聲稱的那樣大。
關鍵詞:匯率;消費物價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收入購買力平價
本文的目的在于想以匯率決定的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并由此展開,對匯率決定理論的研究給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本文在對比國內地區之間的“匯率”后,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公式做出修正,進而運用修正的模型來確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內在匯率。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影響因素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本內容
PPP指一定時期內,兩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兩種貨幣在本國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與勞務的數量來決定的。購買力平價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國際匯率理論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不僅是發達國家,就連發展中國家也都意識到只有對外開放自己的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的長遠發展。而在開放經濟中,匯率作為核心經濟變量,其調整和聯系著各種宏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并且影響著各國經濟的對內對外的均衡。上個世紀以來,匯率理論一直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因此,對匯率決定理論及其演變軌跡和發展規律,以及匯率制度選擇、匯率政策和國際匯率政策協調等理論進行簡單的回顧與展望,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20世紀前期的匯率理論(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之前)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各國終止銀行券與黃金的兌換,禁止黃金的出口,這也標志著盛行了約30年的國際金本位制的瓦解。此后直到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的這一段時間內,國際貨幣體系處于無序階段,浮動匯率制度居于主導地位,匯率波動頻繁,各國爭相實行競爭性匯率貶值政策。這一期間,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匯率理論就是紙幣本位下的國際平價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和利率平價理論(The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
雖然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西班牙的Salamanca學派,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才對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和深入地闡述。這一理論基本解釋了當時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導致的通貨膨脹而引起匯率的變動,并且為各國在戰后確定均衡匯率水平提供了理論根據。
但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到來,這一時期除價格水平外,各國的生產、就業和資本流動的波動都對匯率和國際收支產生了很大影響,購買力平價理論就很難對該期的匯率波動進行解釋。人們認為各國的匯率水平偏離購買力平價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實際因素,也有名義因素。此外,由于統計方面的原因,購買力平價的檢驗也很困難,如價格指數的選擇就難以做出。而且,如果各國的經濟結構不同,則其所對應的購買力平價的本質也就不同。例如,美國的經濟主要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產業上,它的購買力平價(ppp)值和通貨膨脹率與宏觀經濟量的相關性就比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小。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大量研究表明,匯率服從隨機游走,從而進一步導致對購買力平價的否定。而在最近的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對均值回復、實際匯率的穩定性或購買力平價估計方程的殘值穩定性進行了廣泛的檢驗,但是其結論各有不同。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在短期內,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都不成立。許多學者使用一個長期的樣本數據(同時包括固定匯率制期間和浮動匯率制期間,有的甚至追溯到金本位制期間)和平行數據(paneldata),得出的結果支持相對購買力平價在長期內是成立的。隨著匯率理論和計量方法研究的繼續發展,對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分析論文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一)我國的經濟狀況與人民幣匯率
匯率可簡單地理解為外匯的價格,即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也就是說匯率就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它反映的是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自上世紀4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以及世界主要貨幣實行浮動匯率以來,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的發展不一,有些國家的貨幣出現持續貶值,有些國家則大幅增值。最典型的是美元的貶值,日元匯率的走高。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美國則相對削弱。經濟實力是決定匯率的根本原因。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但整體緩步上揚,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漸增強。而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GDP與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相關性。(圖1)
我國GDP的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國國民的收入水平逐漸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則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導致了人民幣匯率的緩步上揚。此外,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就相應提高,這也使人民幣在長期內保持堅挺。
(二)人民幣流通狀況與人民幣匯率
衡量人民幣流通狀況的主要指標是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往往使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抑制了出口,刺激了進口,若導致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將使本幣匯率下跌。但通貨膨脹的影響往往具有時滯性。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是一個取決于兩國相對價格的名義變量。當本國的價格水平相對上升時,本幣購買力下降,即本幣貶值,則匯率就下跌;反之,匯率上升。絕對購買力平價可用公式表示為:S=p/p*(2.2.1)
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用購買力平價分析發展中國家時要做修正。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時期可能有較高的通脹率而其匯率并不按比例貶值。因為在經濟起飛的一段時間里,發展中國家的非貿易品(住房,服務)的漲價幅度遠高于貿易品的漲幅。第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發達國家。這也是人民幣未來可能趨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價對人民幣走勢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會越來越強。第四,中國應考慮在貿易項下基本平衡,在經常帳戶下有赤字,在資本項下有盈余的格局來保持外匯供求平衡和匯率的穩定。第五,靠減少再貸款對沖中央銀行買匯放出基礎貨幣的余地已變得越來越小。可選擇政策工具有:(1)用鼓勵投資或放寬進口限制的方法適當增加進口;(2)考慮采取用部分自愿結匯的辦法使一部分外匯分流在民間;(3)逐步使利率市場化,以減少由套利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4)考慮逐步開放資本帳戶,穩步走向人民幣全面可兌換。
1994年匯率并軌后,中國實行了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從而基本上消除了外匯黑市。官方匯率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和管理,官方匯率基本上等于在給定外貿和匯率政策下的市場均衡匯率。圖1給出了1980―1996年人民幣官方匯率。
從總體來看,94年以來的外匯供給大于外匯需求。為穩定匯率,在1994―1996三年期間,我國中央銀行平均每天凈買入1億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兩個問題為主線來分析人民幣匯率的基準及未來走勢。
1.1994,1995,1996三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21.7%,14.8%,6.1%,美國這三年的通脹率平均為3%左右;為什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此期間非但不貶反而穩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間,人民幣存款利率遠高于美元利率;為什么人民幣還能升值?3.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有那些影響?4.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關系如何?
本文分五部分:絕對購買力平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基準,后兩部分分析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
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試析論文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一)我國的經濟狀況與人民幣匯率
匯率可簡單地理解為外匯的價格,即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也就是說匯率就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它反映的是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自上世紀4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以及世界主要貨幣實行浮動匯率以來,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的發展不一,有些國家的貨幣出現持續貶值,有些國家則大幅增值。最典型的是美元的貶值,日元匯率的走高。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美國則相對削弱。經濟實力是決定匯率的根本原因。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但整體緩步上揚,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漸增強。而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GDP與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相關性。(圖1)
我國GDP的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國國民的收入水平逐漸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則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從而導致了人民幣匯率的緩步上揚。此外,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就相應提高,這也使人民幣在長期內保持堅挺。
(二)人民幣流通狀況與人民幣匯率
衡量人民幣流通狀況的主要指標是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往往使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抑制了出口,刺激了進口,若導致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將使本幣匯率下跌。但通貨膨脹的影響往往具有時滯性。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是一個取決于兩國相對價格的名義變量。當本國的價格水平相對上升時,本幣購買力下降,即本幣貶值,則匯率就下跌;反之,匯率上升。絕對購買力平價可用公式表示為:S=p/p*(2.2.1)
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用購買力平價分析發展中國家時要做修正。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時期可能有較高的通脹率而其匯率并不按比例貶值。因為在經濟起飛的一段時間里,發展中國家的非貿易品(住房,服務)的漲價幅度遠高于貿易品的漲幅。第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發達國家。這也是人民幣未來可能趨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價對人民幣走勢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會越來越強。第四,中國應考慮在貿易項下基本平衡,在經常帳戶下有赤字,在資本項下有盈余的格局來保持外匯供求平衡和匯率的穩定。第五,靠減少再貸款對沖中央銀行買匯放出基礎貨幣的余地已變得越來越小。可選擇政策工具有:(1)用鼓勵投資或放寬進口限制的方法適當增加進口;(2)考慮采取用部分自愿結匯的辦法使一部分外匯分流在民間;(3)逐步使利率市場化,以減少由套利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4)考慮逐步開放資本帳戶,穩步走向人民幣全面可兌換。
1994年匯率并軌后,中國實行了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從而基本上消除了外匯黑市。官方匯率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和管理,官方匯率基本上等于在給定外貿和匯率政策下的市場均衡匯率。圖1給出了1980―1996年人民幣官方匯率。
從總體來看,94年以來的外匯供給大于外匯需求。為穩定匯率,在1994―1996三年期間,我國中央銀行平均每天凈買入1億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兩個問題為主線來分析人民幣匯率的基準及未來走勢。
1.1994,1995,1996三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21.7%,14.8%,6.1%,美國這三年的通脹率平均為3%左右;為什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此期間非但不貶反而穩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間,人民幣存款利率遠高于美元利率;為什么人民幣還能升值?3.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有那些影響?4.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關系如何?
本文分五部分:絕對購買力平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基準,后兩部分分析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
匯率通貨膨脹論文
過去幾年,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金融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其間產生了很多爭議、建議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的爭議是個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兩國的經濟關系史上值得特寫的一個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經濟”中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背景及由來,同時結合美國經濟-石油價格-人民幣匯率論述了三者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聯。
本文的中心論題為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其中主要闡述匯率問題、國際及中國匯率制度演變、匯率決定理論、美元匯率的走向與中國的CPI(全國居民消費指數)走向的驚人一致性及其內在機制、提出匯率決定的“價值統一說”,并預測了人民幣匯率走向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關聯。
1、匯率制度簡介
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國際“清償力”及其“穩定”越來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追求目標。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狹義上的國際金融體系,即由國際間資本流動及貨幣往來而引起的貨幣兌換關系,以及相應的國際規則或慣例組成的有機整體。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層是國際匯率制度。
國際匯率制度自從1880年的國際金本位制以來經過了125年的風風雨雨,經過了無數的創新、衰落和摸索,其間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以及現在的區域貨幣一體化,并且整個金融世界依然在絞盡腦汁、窮盡智慧,力圖尋找更加穩定的并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世界經濟要求的國際匯率制度。
1.1國際匯率制度的演進
人民幣匯率因素走勢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用購買力平價分析發展中國家時要做修正。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時期可能有較高的通脹率而其匯率并不按比例貶值。因為在經濟起飛的一段時間里,發展中國家的非貿易品(住房,服務)的漲價幅度遠高于貿易品的漲幅。第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發達國家。這也是人民幣未來可能趨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價對人民幣走勢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會越來越強。第四,中國應考慮在貿易項下基本平衡,在經常帳戶下有赤字,在資本項下有盈余的格局來保持外匯供求平衡和匯率的穩定。第五,靠減少再貸款對沖中央銀行買匯放出基礎貨幣的余地已變得越來越小。可選擇政策工具有:(1)用鼓勵投資或放寬進口限制的方法適當增加進口;(2)考慮采取用部分自愿結匯的辦法使一部分外匯分流在民間;(3)逐步使利率市場化,以減少由套利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4)考慮逐步開放資本帳戶,穩步走向人民幣全面可兌換。
1994年匯率并軌后,中國實行了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從而基本上消除了外匯黑市。官方匯率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和管理,官方匯率基本上等于在給定外貿和匯率政策下的市場均衡匯率。圖1給出了1980―1996年人民幣官方匯率。
從總體來看,94年以來的外匯供給大于外匯需求。為穩定匯率,在1994―1996三年期間,我國中央銀行平均每天凈買入1億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兩個問題為主線來分析人民幣匯率的基準及未來走勢。
1.1994,1995,1996三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21.7%,14.8%,6.1%,美國這三年的通脹率平均為3%左右;為什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此期間非但不貶反而穩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間,人民幣存款利率遠高于美元利率;為什么人民幣還能升值?3.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有那些影響?4.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關系如何?
本文分五部分:絕對購買力平價,相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基準,后兩部分分析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