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麻醉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9:5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臨床麻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臨床麻醉

淺談臨床麻醉安全文化的構建

【摘要】墨菲定律、瑞士奶酪模型、常態意外理論和海因里希法則等著名的安全管理定律是管理學和文化學中的基礎理論,也是構建臨床麻醉安全文化的重要指導理論。文化從來都是比人才和制度更加高階的管理方式,構建臨床麻醉安全文化首先需要管理者運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吸納高水平的各級麻醉科醫生,再以科學的管理制度進行管理,最終日積月累形成一項好的臨床麻醉安全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工作人員,使他們形成安全管理意識。本文從四個著名的安全管理定律出發,在此基礎上淺談臨床麻醉安全文化的構建,旨在促進我國的臨床麻醉安全。

【關鍵詞】安全管理定律;臨床麻醉;安全文化;運用

1與麻醉安全相關的管理學定律

1.1墨菲定律。愛德華•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其根本內容為:不管一件事情變壞的可能性有多小,只要有變壞的幾率,那就總會發生。在一項活動、實驗或者手術中,必定會有人選擇到最終導致災難的方式,因此麻醉科醫生要提高安全意識,謹防可能發生的災難,避免僥幸心理,一旦放松警惕,錯誤和事故就有可能下一秒發生,成為小概率事件。1.2瑞士奶酪模型。199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心理學家詹姆斯•瑞森(JamesReason)在大量的研究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一項運行的安全系統就像是一摞瑞士奶酪,而每一片奶酪上的空洞就好比是一項潛在的漏洞,大部分的不安全因素的光源會被某一片奶酪所阻擋,防止了不安全因素的威脅,一旦光源碰巧穿過所有的奶酪,突破了所有的防線,那就會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在臨床麻醉中,各種安全失誤在同一個時機發生,突破了所有的安全系統的防線,患者的生命安全事故由此發生,據此,醫療機構需要預防隱性失誤,正當履行組織管理行為,加強安全與質量管理。1.3常態意外理論。常態意外理論在1984年提出,提出者是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查爾斯•佩羅(CharlesB.Perrow),該理論認為,當一個體系足夠復雜,體系中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且緊密聯系,出錯是正常的,無法回避,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常態意外理論。在醫療體系的角度來說,醫療體系足夠復雜,且醫療體系中的各個科室與人員聯系緊密,且手術的環境以及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因人而異,綜合情況復雜,就容易發生意外,造成醫療事故。1.4海因里希法則。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HerbertW.Heinrich)研究了諸多航空事故,他認為,一項重大的航空事故是由多項事故隱患、輕微事故和未遂先兆事件等因素造成了,并非偶發。在其他重大的安全事故問題上,必然也是忽視了諸多應當解決的安全隱患,沒有恰當處理一系列發生的安全事件,最終像多諾米骨牌一樣,一旦事故苗頭垮落,所有骨牌傾倒,重大事故發生。因此,該法則被稱為海因里希法則。要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就必須重視每一次的安全事故苗頭,及時處理安全隱患,避免因輕微事故造成的連鎖反應。

2管理學定律在麻醉安全文化中的運用

臨床麻醉工作是一項涉及多類別人員,工作體系復雜多樣,麻醉醫生在圍術期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自身的主觀因素之外,環境的噪音、設備的干擾以及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等因素都容易干擾麻醉科醫生的注意力,導致醫生對于潛在事故的危機覺察能力嚴重受損,對于病情判斷失誤,出現判斷思路狹窄忽視其他可能或者已經出現醫療事故醫患卻拒不承認的問題,最終容易造成醫療事故。針對臨床麻醉中麻醉科醫生的認識缺陷,管理者應當及時認識到人的錯誤,構建以人為本的臨床麻醉安全文化。在人員方面,提高麻醉科醫生對于錯誤的認知、吸取教訓并總結經驗、加強培訓,提高麻醉科醫生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并通過實際的操作演練與模擬,提高麻醉科醫生的危機處理能力;在環境方面,提高醫療安全系統,加以完善,減少外部環境對于麻醉科醫生的干擾。各種醫療事故的發生都表明沒有注重安全事故發生的苗頭,才導致一系列的安全隱患發生連鎖反應,造成醫療事故。

查看全文

小議瑞芬太尼在臨床麻醉運用

1藥理特性

瑞芬太尼是近年阿片類藥藥理學上的新發展,為強效、超短效阿片受體激動劑,它的Keo(藥物從效應室轉至中心室的速度常數)較大,為1.14,t1/2Keo(血漿和效應室間平衡半衰期)為0.76,即其血漿和效應室藥物濃度達到平衡的速度快,藥物起效快,它具有獨特的代謝機制—N-酰基端存在酯鍵,可被組織和血液中的非特異性酯酶在肝外持續水解,其消除主要是因為藥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布。

無論持續輸注多長時間,輸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漿濃度減少一半的時間僅需3~5min[2],即使從最大有效速率如ED99速率輸注,停藥后仍無恢復延遲之虞,故無需手術結束前逐漸減量或提前停藥。

瑞芬太尼的滴注直到手術結束時才停止,自發呼吸的恢復約7min,呼吸達到足夠水平為10min,對呼吸有反應為10min,在12min時可以拔管。

為保證神智消失,瑞芬太尼的應用必須聯合丙泊酚的滴注或吸入0.3MAC濃度的麻醉藥如異氟醚。單次給藥時,瑞芬太尼使患者意識喪失的ED50為12μg/kg,而阿芬太尼為17μg/kg,且瑞芬太尼的鎮痛功能為阿芬太尼的20~30倍。

瑞芬太尼的藥代動力學不受終末器官的功能影響,肝功能或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藥代動力學和正常人一致,但需注重的是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對瑞芬太尼的通氣抑制功能更敏感,較小劑量就使分鐘通氣量下降50%,但其鎮痛功能和清醒不受影響,而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對瑞芬太尼的敏感性并不增強,清醒也沒有改變。Dershuitz[7]等以0.025μg/(kg·min)的速度給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輸注瑞芬太尼3h,發現每分鐘通氣量降低28%,其恢復至正常的時間以及清除率和健康人相似。Shlugman等觀察了瑞芬太尼對腎功能嚴重受損患者和正常人每分鐘通氣量的影響,發現每分鐘通氣量降低程度兩組間無明顯差異,但停止輸注后15min,正常人每分鐘通氣量已恢復正常,腎功能受損患者恢復至正常值的85%。

查看全文

喉罩全麻通氣在婦產科臨床麻醉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手術患者臨床麻醉中應用喉罩全麻通氣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婦產科手術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在臨床麻醉中應用氣管插管通氣,試驗組應用喉罩全麻通氣,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試驗組通氣后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及平均動脈壓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P<0.0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婦產科手術患者臨床麻醉期間,采取喉罩全麻通氣干預的臨床效果較為確切,有利于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的改善,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婦產科;臨床麻醉;喉罩全麻通氣;血流動力學;安全性

喉罩全麻通氣是指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在特殊通氣管的輔助下創建人工通道的整個流程,屬于臨床上一種新型通氣方式,具有操作便捷、可重復使用、預后效果好等優勢。對于婦產科手術患者來說,在采取傳統氣管插管通氣操作時,極易引發患者一系列應激反應,進而影響患者的麻醉效果,嚴重者還會誘發喉頭水腫、黏膜出血等癥狀,更是對其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1]。因此,本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68例婦產科手術患者,主要分析應用喉罩全麻通氣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內容進行整合,并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婦產科手術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年齡24~57歲,平均(40.39±2.15)歲。試驗組34例,年齡26~59歲,平均(42.55±2.9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精神狀態均處于良好范圍,對手術相關操作具有較高的配合度;②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病歷資料不全;②存在心、肝、腎等其他臟器重大疾病;③伴隨精神類疾病,無法將自我意愿合理、有效表達;④受自身因素影響,在研究中途要求退出參與。方法:手術前,臨床相關工作人員需對研究入選的68例患者做全麻處理。具體如下:建立靜脈通路后,將咪達唑侖(0.5mg/kg)+丙泊酚(2mg/kg)+羅庫溴銨(0.6mg/kg)藥物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麻醉誘導;對照組給予氣管插管通氣,試驗組實施喉罩全麻通氣。在靜脈輸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的同時間斷推注羅庫溴銨藥物,以此達到維持麻醉效果[2-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包括心率、舒張壓、收縮壓及平均動脈壓;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通氣不暢、心律失常、喉痙攣。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婦產科臨床麻醉安全性分析

婦產科臨床麻醉常用氣管內插管通氣,但是全麻氣管內插管通氣容易出現反激反應,影響麻醉效果,如果操作不當,還容易引起鼻腔黏膜出血,喉頭水腫或者通氣不順等并發癥[1]。喉罩全麻通氣是目前臨床新型的一種通氣方式,具有操作簡單,通氣效果好等特點。因此,本文采取病例對照方法進行研究,探討分析喉罩全麻通氣應用在婦產科臨床麻醉的安全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19年2月治療的婦產科臨床麻醉患者80例作為對象,隨機數字,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年齡(22~46)歲,平均(34.25±8.53)歲;體質量指數(20~25)kg/m2,平均(23.12±0.74)kg/m2。觀察組40例,年齡(20~47)歲,平均(33.54±6.31)歲;體質量指數(21~25)kg/m2,平均(23.66±0.79)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全身麻醉,進入手術室后開通靜脈通道,采用丙泊酚(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2)2mg/kg、順阿曲庫銨(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02)0.15g/kg進行誘導麻醉。隨后給予芬太尼(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國藥準字H20123297)5μg/kg、丙泊酚靜脈注射,順阿曲庫銨靜脈間斷性注射。對照組:給予常規氣管內插管通氣。觀察組:給予喉罩全麻通氣。治療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1.3觀察指標。(1)血壓、心率。觀察比較通氣前、后,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心率的變化情況。(2)并發癥。觀察比較兩組通氣后喉痙攣、通氣不暢、心搏驟停的發生率。1.4統計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通氣前后血壓、心率比較。兩組通氣前血壓、心率無明顯差異,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氣后,觀察組的舒張壓、收縮壓以及心率值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發生并發癥率為2.50%,對照組通氣后發生并發癥率為10.00%。觀察組發生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臨床麻醉對妊娠胎兒的影響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診療中麻醉藥對胎兒和新生兒的影響。方法臨床資料回顧法。結論所有的麻醉性和鎮痛性藥物都能快速透過胎盤,所以用藥要合理和謹慎。

關鍵詞:麻醉藥新生兒胎兒副作用

(一)靜脈麻醉藥

1.硫噴妥鈉(SP)SP可迅速通過胎盤屏障,臍靜脈藥物濃度的峰值出現在產婦用藥后1min,分娩期臍靜脈血藥濃度與孕婦靜脈濃度比值接近,但如劑量<4mg/kg多不影響胎兒大腦。另外,SP可在孕婦體內重新快速分布,血藥濃度迅速下降,因此,絨毛間隙SP濃度已較小。但如SP達到8mg/kg可引起胎兒抑制。SP的推薦劑量為4~5mg/kg。

2.氯胺酮氯胺酮常用于伴有低血容量、哮喘的孕婦,有輕微的呼吸抑制作用,能使動脈血壓升高l0%~25%。氯胺酮可迅速通過胎盤屏障,當劑量<1mg/kg時,對新生兒呼吸無抑制作用,較大劑量時,常出現新生兒Apgar評分低、肌張力高,氣管插管及人工通氣難度較大。與SP相相Apgar評分及碳酸氫根類似,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較高,但Ostheimer認為,此“高評分”是氯胺酮對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所致。

3.丙泊酚丙泊酚具有誘導迅速、蘇醒陜,不良反應小等優點。丙泊酚與氯琥珀膽堿聯合應用可導致短暫但較為嚴重的心動過緩。丙泊酚胎盤的轉運率與硫噴妥鈉類似,臍靜脈血藥濃度與母血比值為0.70,如持續靜脈應用速度為100mg/(kg·min)或靜注2.5mg/kg,不會出現新生兒神經行為改變,但速度達l50mg/(kg·min)將會出現新生兒抑制。

查看全文

海因里希法則在麻醉安全文化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海因里希法則在醫院麻醉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醫院于2019年1月起將基于海因里希法則的麻醉安全管理方法應用于醫院麻醉安全管理中,2018年7~12月為實施前,2019年1~6月為實施后,實施前后各隨機選擇2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實施前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醫療行為規范、醫療差錯報導體系的建立、安全文化的建立、應急機制的建立、麻醉流程標準化、麻醉過程監控工具、醫患溝通方式等,均是影響醫院麻醉安全管理質量的影響因素。實施后麻醉管理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0.05)。結論:海因里希法則應用于麻醉安全管理中,具有明確的管理優勢。

關鍵詞:海因里希法則;醫院;麻醉安全管理;應用

海因里希法則是著名的安全管理定律,同墨菲定律、瑞士奶酪模型、常態意外理論一樣,海因里希法則在安全管理過程中對不可避免發生的危急事件的發生規律進行了闡述,并關注風險事件的解決方法[1]。醫院麻醉管理過程中的永恒主題是安全與質量,如何在保證臨床麻醉管理質量的同時確保患者的安全性,是管理者們和臨床醫師面臨麻醉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對此分析了海因里希法則在醫院麻醉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醫院于2019年1月起將基于海因里希法則的麻醉安全管理方法,應用于臨床麻醉安全管理中,2018年7~12月為實施前,2019年1~6月為實施后,實施前后各隨機選擇2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前患者中,男135例,女105例;年齡為33~79歲。實施后患者中,男130例,女110例;年齡為32~77歲。實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結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實施前根據相關藥事管理規定及處理管理辦法,進行麻醉藥品及臨床麻醉管理。實施后在此基礎上基于海因里希法則優化現有的臨床麻醉安全管理方法。分析影響臨床麻醉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從醫療行為規范、醫療差錯報導體系的建立、安全文化的建立、應急機制的建立、麻醉流程標準化、麻醉過程監控工具、醫患溝通方式等方面進行臨床數據的整理。將篩選出來的影響臨床麻醉管理質量的因素進行討論,探討解決方法,優化現有管理方案,必要時可采用相關質量管理工具。1.3觀察指標。進行臨床麻醉安全管理質量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設為自變量,將臨床麻醉安全管理質量設為因變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進行醫院麻醉安全管理質量影響因素的二元回歸分析。對實施前后麻醉安全管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進行統計,并進行比較。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醫院麻醉藥品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智能化管理模式優化臨床麻醉藥品的管理。方法:選取2018年1月10日~2018年9月10日時間段,對不同科室的手術室麻醉藥品管理情況進行分析,其中A科室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作為觀察組,B科室則采用人工管理模式作為對照組,分析兩個科室的處方修改率、登記漏記率、毒麻藥物管理情況。結果:觀察組科室的處方修改率、登記漏記率低于對照組科室(P<0.05);觀察組科室在毒麻藥物管理情況中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臨床麻醉藥品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不僅能降低登記漏記率以及處方修改率,還能提高毒麻藥物管理效果,保障臨床患者用藥安全。

關鍵詞:智能化管理模式;臨床麻醉藥品;管理

研究顯示,臨床麻醉藥品管理操作較為重要,尤其是毒麻藥品,一旦在操作環節產生問題,易引起藥物濫用情況發生。在臨床各個科室中,毒麻藥物十分常見,患者使用量較大,而加強管理措施較為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對智能化管理模式優化臨床麻醉藥品的管理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10日~2018年9月10日時間段,對不同科室的手術室麻醉藥品管理情況進行分析,其中A科室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為觀察組,B科室則采用人工管理模式為對照組。觀察組:其中A科室共有手術室4間、麻醉人數500例,麻醉患者年齡在20~70歲,性別:女350例、男150例,使用毒麻藥物600支。對照組:其中B科室共有手術室4間、麻醉人數500例,麻醉患者年齡在21~71歲,性別:女351例、男149例,使用毒麻藥物620支。觀察組、對照組各項基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1.2方法。對照組使用人工管理模式。本次研究手術室涉及的麻醉藥物包括鹽酸嗎啡注射液、鹽酸瑞芬太尼注射液、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對照組進行常規的管理模式,由護理人員進行管理,毒麻藥應專柜、專鎖保存,每日由護理人員對當日用藥情況進行評估,并向專管護理人員進行領取[2]。觀察組使用智能化管理模式。首先麻醉醫生應在電腦終端開具每位患者用藥醫囑,由護理人員核對身份后,雙人雙指紋登入系統,藥柜能自動根據醫囑彈出相應的藥物,由醫護雙方進行核對存檔記錄、自動記賬、藥物使用情況,護理人員對每位患者信息進行核對后再給藥,藥柜收回瓶應記載藥物情況,同時藥柜應根據HIS推送信息進行補藥,系統自動對毒麻處方進行打印[3]。將兩組的管理效果詳細進行記錄。1.3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科室的處方修改率、登記漏記率。比較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科室的毒麻藥物管理情況。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數據處理采取SPSS25.0軟件,本次研究處方修改率、登記漏記率、麻藥物管理情況比較不同。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該學科的覆蓋面較寬,涉及多學科知識。與醫學的基礎學科比較,麻醉生理學內容與臨床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因此,理論教學中實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更新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尤其注重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采取案例式教學、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講式教學等促使學生早接觸臨床,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課堂外,鼓勵大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提升綜合實踐能力。使生理學與麻醉學知識聯系貫通,真正發揚麻醉生理學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作用,培養符合面向21世紀目標和規格的麻醉學人才。

【關鍵詞】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案例式教學;PBL教學;講座式教學;教學質量

麻醉生理學的學科覆蓋面比較廣,除涉及生理學的知識,臨床麻醉學、藥理學、急救及急診醫學、疼痛診療學以及生命復蘇等多學科的知識亦包含其中[1-3]。麻醉生理學學時較少(僅28學時),而且該課程與生理學內容大部分重復,這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注重加強跨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知識的整合,又強調生理學知識在臨床麻醉實踐中運用,同時必須精簡與生理學教材重復的內容,又能夠保證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與完整性[4]。實際上,任課教師甚是缺乏關于麻醉生理學的教學經驗,對臨床麻醉學知識及相關臨床案例掌握程度低,沒有可借鑒的較為成熟的教學模板,僅憑個人教學經驗進行摸索。因此,麻醉生理學在教與學的兩個環節上都存有一定難度。怎樣銜接好和恰當地取舍關于麻醉生理學與生理學教材的內容,保證教學的質量同時幫學生減負?怎樣打破學科的界限,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醫學知識進行整合,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使之更好地理解與貫通理論知識?怎樣緊密連接理論和實踐,更好發揮麻醉生理學作為橋梁聯系基礎與臨床醫學的作用,有機結合生理學和麻醉學知識?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將麻醉生理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提高麻醉生理學的教學質量,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麻醉生理學課程改革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選取2015級麻醉生理學專業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在2015級實驗班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實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促進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藝術;其次促進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運用,優化課程結構,增強教學效果:例如,開展案例式、PBL教學模式,先展示教學病例,然后給出問題,要求同學通過查資料完成學習[5-6]。案例設計緊扣所講授章節的內容,強調生理學知識在臨床麻醉實踐中的運用,強化術中監測的生理學原理的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其運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計劃1~2次課時間邀請臨床麻醉科醫生根據麻醉學生理學內容進行講座[7-9]。提供學生與麻醉專科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學習氛圍,加強基礎與臨床的聯系,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同時選擇在理論教學中穿插開展具有麻醉生理學特色的實驗課,加強麻醉生理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10-11]。尤其注重加強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聯系,促使學生早接觸臨床。另外,按照理論課教學內容合理安排2~3次臨床實踐課程,提前聯系臨床醫院麻醉科作為見習地點。在完成部分章節理論教學后,針對性安排相應見習課程。見習課程主要圍繞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椎管麻醉、靜脈麻醉、氣管插管術、麻醉后并發癥、麻醉后的復蘇管理等主要線索展開觀摩、學習與討論[12]。盡早涉及臨床可以形象化、實際化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13]。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查閱分析資料并撰寫綜述,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進入實驗室學習等方式早接觸科研,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創新能力[14]。

2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的優勢與不足

查看全文

病毒肺炎防疫麻醉質控研究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2020年2月是病毒肺炎(COVID-19)防疫工作的關鍵時期,北京市臨床麻醉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簡稱質控中心)及時制定了相應的麻醉專業規范,并聯合北京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北京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質量管理學組及京津冀麻醉協同發展常設機構,通過專業視頻會議系統,成功組織召開了COVID-19防疫工作專題視頻會議及為期5d的培訓周活動,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以北京質控中心視頻會議及感染控制系統培訓周為例,介紹視頻會議系統的特點,分析在重大疫情期間視頻會議在臨床麻醉質量控制和持續改進中的優勢和應用前景。

[關鍵詞]質量控制;視頻會議系統;病毒肺炎

1打破空間限制,減少人員聚集

相對于傳統的質控工作會議而言,視頻會議的與會者無需聚集于同一會議地點,符合COVID-19疫情期間“減少外出、避免人員聚集”的防疫要求。本次質控中心視頻工作會議也是行業加強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減少人員聚集,避免交叉感染,遏制疫情蔓延的一項特殊舉措。這種打破空間限制,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足不出戶,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與共享,提高質控工作的效率,是疫情防控期間開展臨床麻醉質控工作的最佳方式。

2高效組織會議,及時傳遞信息

中國幅員遼闊,因地域因素往往要求傳統學術交流或工作會議需要提前數周甚至數月籌備會務工作。即便是在北京等交通發達的一線城市,與會者用于往返會場的時間至少2~4h。對于此次北京市質控中心的視頻會議,組織者經過3d的統籌和協調,京津冀三地專家“聚集一堂”,就如何在疫情期間做好醫患防護、強化麻醉科感染控制體系建設、完善感染控制長效機制等熱點話題進行探討。通過視頻會議系統,不僅能讓各地COVID-19定點醫院的一線救治和防護經驗得以及時的分享和推廣,還能夠縮短會議討論環節的決策周期和執行周期,最終有利于確保臨床麻醉工作的安全和質量。

查看全文

麻醉科轉化醫學思想運用

人類在20世紀見證了醫學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例如抗生素的發明使用、各類疫苗的研制成功、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和蛋白質組計劃的實施等,這些成果對人類健康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基礎醫學研究突飛猛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分離。雖然其間也有很多基礎研究的結果逐漸向臨床轉化,但是這種轉化已無法滿足l臨床醫學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需求。在這種大的背景下,轉化醫學這個全新的理念被提出,其目的就是將基礎醫學的進展快速轉化到臨床實踐中,為病人服務,為人類健康造福。

1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是近l0年來國際生命科學界的一大熱點,于1996年由國際知名醫學雜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在基礎研究與患者的診療之間,特別是與臨床試驗建立橋梁聯系,更有效地將基礎研究發現應用于臨床疾病的預防和診療,并以臨床疾病的問題指導基礎研究的走向…。對于臨床醫生而言,把握轉化醫學的本質,就是要注重從臨床中發現問題,為基礎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標,并將實驗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診治當中,解決臨床問題,切實為臨床服務。

2科研選題應源于臨床

科學問題的提出必須且只有來自于人體,才能真正體現科學研究的價值。麻醉學科研領域中,習慣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開基礎研究。但是必須意識到,基于實驗室在非人體水平發現的某種現象提出假說,這些假說通常并不能推及人體,約3/4的基礎研究甚至沒有進入臨床前實驗就被棄之一旁。惟有基于臨床發現所提出的假說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體的真實狀況]。廣大臨床麻醉醫生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將臨床現象凝練成具體的科學問題,通過系統的實驗室研究獲得其規律性,轉化為指導臨床麻醉工作的知識并能經得起大樣本的臨床評價。基于這種思想的指導,近年來科研選題的方向,都是盡可能從臨床麻醉工作中來尋找。比如說,在臨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創傷失血性休克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心、肺是這些患者缺血后損傷的首次打擊器官。臨床麻醉廣泛使用的麻醉藥物會對這些器官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針對這些疑問選題,以靜脈麻醉藥異丙酚為干預,選擇其臨床相關濃度范圍,在動物身上開展藥物對靶器官缺氧一復氧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異丙酚后處理,能顯著減輕大鼠心肌細胞缺氧一復氧損傷;異丙酚預處理,能顯著減輕缺氧II型肺泡上皮細胞凋亡,提高細胞存活率。并推測這種保護作用的相關靶基因及胞內信號轉導途徑,相關研究結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發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雜志。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觀察常規使用的靜脈麻醉藥物異丙酚,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擬行手術患者缺血器官的影響及可能機制。如果動物實驗的結果能夠在臨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證,那么對于科研工作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和鼓勵。畢竟,開展的所有醫學科學研究最終服務的個體是人,只有成功實現基礎實驗和臨床試驗的對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轉化,才能真正體現科研工作的價值。

3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