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20:26: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臨床應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論文
1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的醫療領域對于抗菌藥物的應用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抗菌藥物的大規模使用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抗菌藥物對于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所以其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但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對于抗菌藥物的大規模應用,普遍存在較多不合理的情況。一定程度的濫用不但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還容易引起耐藥菌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等危險事件發生,對患者自身健康和公用醫療衛生的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總結我國目前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1)對于臨床指征不明的病例,存在錯誤用藥情況;對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錯誤使用抗菌藥物,造成抗菌藥物濫用情況時有發生。(2)臨床中存在錯誤應用對感染細菌不敏感,或使用具有耐藥性的抗菌藥物的案例。對于安全性存疑的抗菌藥物,沒有經過仔細斟酌比對就進行使用,造成了用藥危險事件發生。(3)許多醫院科室采用大處方診療,對于抗菌藥物,動輒進行聯合應用。方法不當,導致許多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延長了住院時間,且效果不佳。
2抗菌藥物的用藥原則與臨床合理應用
2.1抗菌藥物的用藥原則。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原則,首先要保證使用藥品的安全性,以及對癥治療的絕對安全。在此前提下確保治療效果,在用藥過程中嚴格應遵循明確的用藥規范。其次對于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已經確診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嚴格禁止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病原學檢查和藥敏培養應認真執行,根據顯示結果,審慎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與此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避免使用廣譜抗菌藥物,以減少耐藥菌產生和二次感染事件的發生。對于急性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藥物治療72小時后,如果患者仍沒有明顯改善癥狀,則要判定藥物使用是否對癥,以便及時更換藥品,確保治療及時。最后要注意避免隨意性聯合用藥。2.2TDM臨床藥學研究應用。開展臨床藥學研究,對于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具有積極意義。治療藥物監測(TDM)是目前我國開展臨床藥學抗菌藥物干預的有效方法。TDM是近年來醫學領域出現的一門新的學科,其主要研究目的,即通過對治療藥物的血藥濃度測定,同時利用藥學原理進行分析,促使用藥的個體化和針對性,使患者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毒副反應,同時避免細菌耐藥性的產生。TDM對于氨基糖苷類藥物、萬古霉素等糖肽類,治療指數較低、適用安全范圍較小的藥物,能夠進行實時的血藥濃度監測,以便及時調整劑量,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2.3藥師臨床治療。藥師的臨床治療是臨床藥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表現形式。臨床藥師參與查房,與臨床醫師交流探討,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對于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具有積極意義。臨床藥師利用自己的專業藥學知識,對抗菌藥物的熟悉,在對抗菌藥物的選擇、給藥手段、用藥劑量方面給與臨床醫師以專業性建議。這種診療方式大大提升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在疾病治療監測過程中,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同時對患者進行藥物檢測,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藥物劑量和給藥途徑,研究具有個體針對性的合理用藥方案。
3藥學對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作用
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藥學對于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的藥學干與引導,可以提高抗菌藥物治療水平與安全性。據某市人民醫院,對于抗菌藥物用藥過程進行藥學參與的案例總結分析,顯示在治療過程中,沒有進行藥學分析的病例,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率為45.3%。而進行了藥學指導干預后的治療病例,藥物不合理利用率降至了32%。同時,在進行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藥學干預大大減少了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療程,極大地減少了治療費用,降低了患者的負擔。采用循證藥學的手段對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進行管理。對比管理前后病例治療的有效率,可以發現,采用循證藥學治療后,患者的用藥有效率大大提升,感染復發率得到降低。管理后患者的抗菌藥物勝率、聯合用藥率、抗菌藥物持續使用時間均優于管理前,細菌學檢查率或藥物敏感性試驗率高于管理前,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管理前。循證藥學可有效規范抗菌藥物的應用,從而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減少藥物濫用及藥品不良反應等情況的發生,對臨床藥物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可見,藥學對于促進臨床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而廣泛深入地促進抗菌藥物的安全合理應用,對與我國的醫療衛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婦科門診中成藥臨床應用分析
【摘要】目的調查某醫學中心門診婦科中成藥處方臨床使用情況,以提高婦科中成藥合理用藥水平,保障婦女用藥安全。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分析方法和分層定比抽樣法隨機抽取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2019年1~12月門診婦科中成藥處方,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點評。結果婦科中成藥單張處方中使用2種藥品聯用比例較高(57.00%),未發現有5種及5種以上藥品聯用的情況;發現不合理處方32張,主要為臨床診斷不規范(50.00%)、無理由使用超過7d用量(25.00%)、用法用量不適宜(12.50%)等。婦科中成藥藥品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系統和生殖系統,一般較為輕微。結論該醫學中心門診廣泛應用中成藥治療婦科疾病,婦科中成藥總體使用情況安全,但仍應加強西醫師、西藥師合理應用中成藥知識培訓。
【關鍵詞】中成藥;處方不當;合理用藥;婦科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婦科疾病的發病率高達65%以上[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婦科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其臨床用藥也在不斷改進和調整。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中醫藥應在治未病中發揮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起到協同作用,在各類疾病康復中發揮核心作用[2]。中藥在婦女健康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在各類婦科疾病的防治和女性孕前、孕期、產后的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實踐應用。特別是在改善婦科月經疾病、婦科炎癥、更年期綜合征和產后調理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3]。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技術制成的成品藥劑,具有便于攜帶、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少等優點,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4]。調查顯示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對中成藥接受程度更高[5]。中藥的不良反應或毒性是在千百年臨床應用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出來的,也是現代技術應用不斷深入研究的結果[6],正確合理使用中成藥對減少不良反應或毒性具有重要意義。傳統上對于中成藥上市后的療效再評價的缺點較多,其客觀性、科學性難以讓人信服[7]。本次通過調查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2019年門診婦科中成藥應用情況,分析研究,總結經驗,從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分層定比抽樣法隨機抽取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2019年1~12月婦科門診中成藥處方1200張,每月抽取100張,上、中旬各抽取30張,下旬抽取40張。1.2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方法,對抽樣的婦科中成藥處方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計算構成比。調查分析該院婦科中成藥使用現狀,包括單張中成藥處方應用品種數量、不合理中成藥處方等信息、婦科應用中成藥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ADR)情況等。
2結果
大蒜素臨床應用
1感染性疾病
1.1病毒感染
大蒜素對單純皰疹病毒、水皰性口炎病毒、副流感病毒、人鼻病毒等具有滅活作用。臨床研究發現大蒜素對骨髓移植者并發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有明顯的防治作用[1]。張銘生[2]應用大蒜素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效果顯著。藍景生等[3]通過研究發現大蒜素可在體外通過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而發揮抗柯薩奇病毒B(CVB)的作用。Josling[4]在一項大型的對照實驗中發現大蒜素對普通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滕光英等[5]通過觀察大蒜素保留灌腸佐治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發現大蒜素有抗輪狀病毒的作用。
1.2細菌感染
大蒜素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對常見的G+和G細菌均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包括埃希氏菌、葡萄球菌、糞腸球菌、鏈球菌、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幽門螺桿菌等,甚至對耐酸的結核分枝桿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治療急性菌痢、百日咳、嬰兒腹瀉、大葉性肺炎、肺結核、傷口化膿、沙眼等[6]。袁耀明等[7]應用大蒜素聯合小檗堿治療慢性細菌性痢疾療效顯著。楊鳳仙等[8]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礎上,加用大蒜素及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大葉性肺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吳福榮[9]經過實驗得出,大蒜素注射液結合抗結核藥物可以治療肺結核。謝曉莉等[10]通過用大蒜素和甲醛甲酚進行對照治療慢性根尖周炎發現,大蒜素能有效地治療慢性根尖周炎。目前研究較多的是大蒜素抗幽門螺旋桿菌(HP)的作用。薛雷[11]應用大蒜素和雷尼替丁治療HP陽性潰瘍患者,效果顯著。另有柳楊等[12]報道,采用大蒜素對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進行治療,也有效。
1.3真菌感染
手術縫線臨床應用論文
縫線是手術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應用手術縫線對加速傷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手術室護士,有必要了解各種縫線的臨床應用。
1.心血管手術常采用單股的不可吸收性無損傷縫線,如普羅倫線,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與機體原有的心血管組織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換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轉流手術,必須使用不可吸收性縫線。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縫線,如PDS,Maxon,能應用于小兒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較普羅倫線有更好的血管遠期通暢率。
2.污染部位手術各種腸道手術的縫合腸腔內的結扎可應用“3-0”的可吸收性縫線。腸腔內含大量細菌,特別是遠端的結腸,直腸,如用絲線,細菌積聚于編織線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癥反應,組織水腫和吻合口狹窄,而可吸收性縫線可避免此類感染的發生。
3.疝修補術疝修補術是用自身組織或人工合成材料修復腹壁的薄弱部位,縫合后組織間張力很高,需要縫線較長時間保持較強的張力,因此選用抗張強度較高且可吸收性縫線的10號絲線。
4.婦科手術在子宮切除陰道殘端縫合時,常用可吸收性縫線,不僅減少感染的發生率,而且減輕術后病人的不適感。
5.甲狀腺手術甲狀腺手術切口位于頸部,切口愈合的好壞對病人外觀的影響很大。應用于化學合成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性無損傷縫線,組織創傷小,利于切口的愈合,可吸收性縫線術后不用拆線,可減輕病人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
手術縫線臨床應用論文
縫線是手術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應用手術縫線對加速傷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手術室護士,有必要了解各種縫線的臨床應用。
1.心血管手術常采用單股的不可吸收性無損傷縫線,如普羅倫線,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與機體原有的心血管組織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換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轉流手術,必須使用不可吸收性縫線。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縫線,如PDS,Maxon,能應用于小兒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較普羅倫線有更好的血管遠期通暢率。
2.污染部位手術各種腸道手術的縫合腸腔內的結扎可應用“3-0”的可吸收性縫線。腸腔內含大量細菌,特別是遠端的結腸,直腸,如用絲線,細菌積聚于編織線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癥反應,組織水腫和吻合口狹窄,而可吸收性縫線可避免此類感染的發生。
3.疝修補術疝修補術是用自身組織或人工合成材料修復腹壁的薄弱部位,縫合后組織間張力很高,需要縫線較長時間保持較強的張力,因此選用抗張強度較高且可吸收性縫線的10號絲線。
4.婦科手術在子宮切除陰道殘端縫合時,常用可吸收性縫線,不僅減少感染的發生率,而且減輕術后病人的不適感。
5.甲狀腺手術甲狀腺手術切口位于頸部,切口愈合的好壞對病人外觀的影響很大。應用于化學合成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性無損傷縫線,組織創傷小,利于切口的愈合,可吸收性縫線術后不用拆線,可減輕病人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
深究各種手術縫線的臨床應用
縫線是手術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應用手術縫線對加速傷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手術室護士,有必要了解各種縫線的臨床應用。
1.心血管手術
常采用單股的不可吸收性無損傷縫線,如普羅倫線,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與機體原有的心血管組織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換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轉流手術,必須使用不可吸收性縫線。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縫線,如PDS,Maxon,能應用于小兒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較普羅倫線有更好的血管遠期通暢率。
2.污染部位手術
各種腸道手術的縫合腸腔內的結扎可應用“3-0”的可吸收性縫線。腸腔內含大量細菌,特別是遠端的結腸,直腸,如用絲線,細菌積聚于編織線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癥反應,組織水腫和吻合口狹窄,而可吸收性縫線可避免此類感染的發生。
3.疝修補術
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化管理分析
醫療技術可以說是凝聚著醫務人員智慧的結晶,由于臨床工作存在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如不加強監管,臨床科室隨意開展各種醫療新技術,很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影響醫院的聲譽。新技術管理是醫療技術規范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準入、過程控制、效果評價、安全管理、倫理把握等方面。醫療技術的管理是一項經常性工作,既需要常抓不懈,更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開展醫療新技術給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帶來技術進步、聲譽和經濟上的獲益,另一方面開展醫療新技術作為一種創新性實踐,具有探索性特征,因此,進行系統規范的管理,不斷探索醫療新技術應用管理的理論和制度體系,在促進醫療新技術的健康發展的同時,維護患者健康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1]。
1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7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求,根據《國務院關于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國家、省衛計委分別取消第二、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改為備案公示制度,醫療機構對本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和管理承擔主體責任。醫療技術的廣泛開展和應用,作為一種創新實踐,具有探索性特征,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包括:①技術風險。醫療新技術因其創新性和探索性,存在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以及醫務人員對技術應用不熟悉等情況;②管理風險。醫療新技術的應用往往需要多學科的協調配合,在臨床應用過程及醫療保障環節,需要磨合、完善,必須全面、系統地管控,以達到預期實施目標;③法規風險。開展醫療新技術面臨管理法律法規滯后,必須通過科學嚴謹的程序規避法規風險;④倫理風險。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可能帶來醫學及社會倫理問題。構建醫療技術規范化管理模式,可以促進醫療技術規范化管理,有效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加速學科建設,擴大醫院輻射能力,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南京鼓樓醫院重視醫療技術管理,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構建了較為全面的制度和體系[2]。
2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化管理的建議
2.1建立規范化制度,健全體系框架。2.1.1健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相關管理制度。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和創新醫療技術分類分級管理方法,遵循“圍繞臨床工作需求,細化分類分級,突出管理核心”的原則。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試行)》、《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基礎上,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本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相關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3]。2.1.2構建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體系。醫療機構可以構建院科兩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體系,成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工作。技術管理委員會下可成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專家庫。設置醫療技術管理辦公室或指定職能部門,具體負責醫療技術管理工作。科室成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小組,負責本科室醫療技術管理。醫療機構醫學倫理委員會負責醫療技術的倫理審查及監督工作。2.1.3建立重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化培訓制度。醫療機構應建立對重點技術臨床應用規范化培訓制度,加強對本機構醫務人員的技術培養[4]。如成立腔鏡培訓中心,配備多臺腔鏡模擬操作系統,動物腔鏡手術室,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前來授課等。2.2強化臨床應用管理,構建評估體系。2.2.1重點加強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醫療新技術發展是醫療機構創新驅動的核心競爭力,醫療機構應重點加強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包括準入管理、過程管理及評估管理等。開展醫療技術評估,實行醫療技術準入管理制度,是規范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保護患者利益,維護醫務人員實施技術的合法權益,是不斷提升醫學科學技術水平、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2.2.2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相關評估體系。醫療機構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相關評估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包括醫療新技術準入評估、過程評估、成果評估等,利用定量及定性指標加強對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醫療技術評估是新技術臨床準入和應用推廣的基礎,是醫院實施激勵、扶持措施的前提也是項目推廣的依據[5]。2.3加強過程監督控制,持續質量改進。2.3.1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質量控制。醫療新技術開展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因其具有創新性、探索性的特征,實施風險遠大于一般醫療活動,醫療機構在開展醫療新技術的同時,要加強對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的質量控制,確保患者人身安全。如對批準醫療新技術開展的前5例應按醫療機構相關規定到醫務處備案。在開展醫療新技術前要加強醫患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等,對患者進行隨訪和記錄,產生不良事件時及時處理并上報等。2.3.2完善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檔案管理。醫療技術檔案具有真實性、實用性、保密性、專業性的特點。醫療機構應重視并完善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相關檔案管理,完善對醫療技術應用管理中的相關資料及患者隨訪記錄,進行留檔保存,便于隨時查閱,總結上報。應以醫院檔案管理部門為依托,建立健全醫療技術檔案管理體系,由指定部門負責部署、監控及協調技術檔案的開展,指導臨床科室規范開展醫療新技術。2.3.3對醫療技術實行負面清單管理。“負面清單”管理作為一種創新管理模式,是指醫療機構制定禁止類醫療技術和限制類醫療技術目錄,禁止類醫療技術不得開展,限制類醫療技術經醫療機構準入后開展,清單外技術由科室做好技術檔案記錄后可開展。醫療機構可以全面梳理本機構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機構《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目錄,對存在多重身份的醫療技術進行統一、分類的管理[6]。2.3.4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醫療技術授權及動態監管。設計開發“醫療技術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加快信息傳遞、加強技術監管、規范評審過程、充分利用資源、減少管理成本。醫療機構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進行授權及動態監管,建立醫療技術管理信息系統、手術分級管理信息系統、不良事件直報系統等[7]。2.4實行公正評選,加大經費投入公平公正的獎勵是提高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技術創新的增強劑。因此醫院成立“醫療新技術”專家評審委員會,負責醫院內醫療新技術申報材料審查、評議和評選工作,每年組織對提交的醫療新技術項目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設有專門的評選指標。醫院為鼓勵醫療新技術開展,合理加大對醫療新技術臨床研究經費投入及保障,并扶持新技術的開展。如腔鏡手術補助,晉升前強制進修培訓,進修后待遇提升,腔鏡及配套設備,醫保政策的支持;開通綠色通道,優先改善硬件條件;加強人才培養,滿足醫療新技術人才需求。
3小結
PPH術式臨床應用論文
根據“肛墊下移學說“這一新理念,1998年美國醫生Longo研發開展了痔上黏膜環切吻(釘)合術,簡稱PPH手術。其含義是:在脫垂內痔的上方近內痔上緣的地方環行切除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并在切除的同時對遠近端的黏膜進行吻合,使脫垂的內痔及黏膜被向上懸吊和牽拉,不再脫垂;同時由于位于黏膜下層的痔上動脈被切斷,術后痔的血供減少,痔體趨于變小,從而達到治療痔病的目的。這項新技術與傳統術式相比,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我院2005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住院治療痔病患者126例,其中采用PPH術式治療66例(1組),其余60例(2組)患者采用Miligan-Morgan術式(2組),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組66例患者中,男50例,女16例;年齡17~74歲,以35~55歲居多。多為混合痔Ⅲ~Ⅳ期,個別有內痔Ⅱ期便血較多者。其中合并低位肛瘺者2例,合并肛裂者2例,合并直腸前突者2例,合并直腸內脫垂者3例,合并貧血者3例,合并直腸炎者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疾病程度上沒有明顯差異。兩組病人大多數有長期吸煙、飲酒、久蹲廁所排便等不良習慣。
方法:術前口服腸道抗生素及緩瀉劑2~3天,術晨清潔灌腸或術前晚上口服瀉藥清潔腸道。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取截石位,術區肛管直腸常規碘伏消毒,1組四指擴肛后置入透明肛鏡,并與肛周皮膚縫合固定,半弧肛鏡下,距齒狀線2.5至4cm做荷包縫合1個或2個,兩個荷包距離0.5~1cm,采用痔上黏膜環切吻合器切除痔上黏膜2~4cm,如外痔較大,上提不理想者,取小切口剝離切除外痔,手術時間15~20分鐘。2組V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并分離至齒線上0.5~1.0cm,8字縫扎后剪去多余痔組織,切除不超過3個痔核,手術時間30~40分鐘。兩組術后進半流食2~3天,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3~5天。
結果
兩組126例患者術后、便后腫物脫出、便血癥狀均得到改善,從表1中可以看到,1組病人在住院天數、手術時間、疼痛持續時間、恢復工作時間上明顯優于2組。1組病人術后疼痛輕微,并發癥少,其中1例術后24小時出現便血,量約200ml,肛門鏡檢查見吻合口局部有滲血,經壓迫止血治療好轉;1例合并環狀纖維結締組織外痔,術后外痔仍然存在,但便血癥狀消失。有2例手術后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每日4~5次,便意感強,囑病人排便后溫水坐浴,練習提肛,隨訪1~2個月后癥狀消失。術后發生尿潴留者11例,經過留置導尿1~2天后均可自行排尿。2組患者術后疼痛持續時間長,需用長期鎮痛藥治療,不敢排便,發生尿潴留12例,肛門狹窄、排便困難5例,便血5例。見表1。
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措施研究及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作為對象,2018年1月-12月未實施管理措施,2019年1月-12月實施管理措施,各210例。比較干預前后多重耐藥菌檢查結果、護士干預前后對抗菌藥物的了解情況。結果:干預后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藥檢查低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護士對抗菌藥物儲存條件、抗菌藥物有效性的保持、溶媒禁忌、不良反應級抗菌藥物使用范圍等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高于干預前(P<0.05)。結論:對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管理干預,有助于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
關鍵詞: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措施
抗菌藥物是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可用于治療細菌、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1]。抗菌藥物的種類繁多,長期濫用抗菌藥物,導致病原體逐漸產生耐藥性,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是消失,導致藥物療效降低或者無效[2-3]。為促進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根據相關文件制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措施并落實[4-5]。因此,本研究中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患者作為對象,探討分析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措施研究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作為對象,實施管理干預前患者210例,男113例,女97例,年齡(23~70)歲,平均(49.68±7.46)歲。實施干預后患者210例,男108例,女102例,年齡(22~68)歲,平均(50.36±6.58)歲。
神經干細胞的臨床應用透析
摘要:干細胞是上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為世人矚目。神經干細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備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產生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類型細胞的能力。Mckay將NSC的概念概括為:能無限增殖,具有分化為神紹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腦組織細胞的細胞。
關鍵詞:神經干細胞臨床應用
1NSC的來源
據來源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胚胎來源及成體來源,分別稱為胚胎干細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體干細胞(AdultStemCell,ASC)。ESC來源于胚胎胚泡階段,即胚胎發育過程中植入于宮壁內之前階段。ASC來自于成體組織,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準確復制自己,進行自我更新,能生長成成體的細胞類型,具有一定形態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與應用面臨倫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潛在致瘤性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難。而ASC“可塑性”的發現及相關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這些問題,是細胞替代治療和基因組織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2臨床應用
對于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及嚴重損傷,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變性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網絡,恢復受損的腦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的特點:a.NSC在腦中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誘導而分化成相應的細胞類型,其形態功能與附近原有細胞非常類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應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