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04:5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區森林旅游狀況與策略
米泉林場林區地處天山山脈中部,東西寬26公里,南北長23公里,東部以馬牙山山脊為界與阜康林區(天池)接壤,西部至大石頭溝與水磨溝區相臨,南部以克孜勒塔斯山為界,與大坂城區為鄰。林區總面積4萬公頃,林業用地2.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7.98%。米泉林區與烏魯木齊市近在咫尺,既是首府烏魯木齊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又是烏市廣大市民旅游休閑的理想之地。
1森林旅游開發的優勢
1.1區域優勢米泉林區東距天池90公里,南距烏魯木齊市15公里,西北距昌吉市38公里,西南與烏魯木齊環山旅游公路、環城外高速、216國道、吐—烏—大—奇高等級公路、烏—奎高速公路相連,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區域位置十分優越。
1.2資源優勢米泉林區層巒疊翠,巍峨的博格達雪山高聳入云。其森林結構清晰,以灌木林為主體,輔以云杉、樺樹等樹種,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河谷縱向發育,谷內各種林木、草地和田園密密匝匝、層層疊疊、有序分布。四大溝系內有近20余萬株古榆樹群,田園、菜園、果園和特色回族農家樂成為新疆典型的鄉村旅游、森林生態徒步旅游資源的縮影,峽門子、石人溝、蝴蝶谷等景點早為周邊居民津津樂道。
1.3特色組合優勢米泉林場天山森林公園景區之一的峽門子旅游景區主要呈現出縱向溝谷、東西延展的基本空間形式。目前,峽門子景區周邊的原生態回族民俗文化休閑度假區被譽為新疆鄉村旅游的發源地,也是米東區乃至烏魯木齊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區。影視文化與休閑體驗區(七劍天匯山莊、影視城)、河谷田園風光與古榆樹群、地質科普窗口(天山褶皺斷裂帶)等構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
1.4政策優勢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首次把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以及遵循“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寫入報告中,充分說明自治區黨委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為山區林場加快森林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林區領導干部述職報告
林區現有黨員8名,工作在新聞中心、有線電視傳輸中心和林場站三個黨小組。在過去的一年里,林區領導干部以林區黨委工作思路為指針,結合本單位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更好的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實現廣電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提供了有利的政治保證。
按照林區黨委《關于集中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專項述職活動通知》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就支部黨建工作的履職情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作以陳述:
一、注重發揮班子集體作用同心協力抓落實
領導干部是工作的設計與實施的中樞,各項工作匯集到班子制定方案組織實施,落實到各分管戰線直至崗位。書記作為第一負責人首要的是注重發揮班子集體領導作用,形成合力抓落實。
一是溝通。溝通,采取議會,個別交談,辦公群交流的方式,上傳下達林區黨委的指示要求和具體任務,聽取班子成員貫徹落實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充分的討論形成實施方案,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分工負責。從具有特殊性的工作信息反饋中找到適應本單位特點的辦法貫徹落實,克服不利因素向積極的方向轉變,推進工作有效開展。溝通,不僅是照本宣科,還有班子成員間長期工作積淀的情份,是當工作遇到難處時顯露出的相互關心、理解和支持,以致扭成一股繩。
二是學習。班子言行統一的前提是思想認識上的合拍,這來源于中心組的學習交流收獲。從基層領導干部處于具體工作層面的特點著眼,本著帶著問題學、破解難題求推進的原則,提出并貫徹了中心組學習的“五個始終”:堅持學以致用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堅持交流促學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堅持“三個結合”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堅持學習制度增強學習的規范性;堅持學習信息的傳遞增強學習的連續性。使中心組的學習與致用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領導干部理論自覺的素養,提高了領導干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班子整體建設水平的提升。
對林區困難職工調研
為進一步加強我省林業系統困難職工幫扶工作,今年上半年,省總副主席費加帶隊,省總保障部會同省林業工會就全省林業困難職工幫扶和保障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先后到、白山兩地及和龍、敦化、長白、撫松、通化、柳河等五個縣市區,深入到八家子、和龍、敦化、白石山、松江河等五個林業局,通過走訪和座談等形式對林業系統幫扶保障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分別聽取了、白山兩市州工會和林管局工會、森工集團工會及所屬基層林業局工作情況匯報,現將調研情況歸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林業是國家重點林區之一,林地總經營面積355.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4.21億立方米。有國有林業局、經營局22個,林區總人口82萬人,在冊職工12.2萬人,離退休人員9.2萬人,困難職工3.7萬人。隨著“天保”工程實施,林業行業面臨嚴重的資源枯竭,我省林業企業改制后,企業工作量不飽和、職工下崗失業成為全行業性的問題,從而造成職工困難面大,困難職工人數多,特困職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經濟發展所限,社會保障覆蓋面不夠廣、保障水平低,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林業部分職工生活還存在一定困難。
近年來,全省林業企業將工會開展的幫扶工作納入企業的重點工作之中,并作為穩定企業的措施開展工作。林業系統有一批專職工會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證,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困難職工幫扶網絡。全行業共建立22個局級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在局機關所在地或林場建立了100多個“扶貧超市”、“愛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實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種形式、常規化的幫扶體系。
林業企業基層黨委和行政對工會幫扶工作高度重視。在資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對職工幫扶的投入。兩節期間,僅林業企業就撥付專項慰問款508.2萬元。從工會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細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礎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數,了解掌握本地區本企業困難職工的“第一手資料”,積極向行政反映;二是通過合同簽訂解決。許多企業把每年需求的幫扶資金款項寫入集體合同,通過企業的“小立法”,使企業對困難職工幫扶有可靠的資金保障。三是主動與當地民政、扶困辦、紅十字會、慈善總會、殘聯等部門協商,爭取資金和物資支持。四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資金捐助。如松江河林業局針對企業買斷后一次性安置職工的生活困難,組織18家企業成立了扶貧幫困救助會,目前已籌集資金100多萬元,為企業幫扶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證。還有的企業工會組織成立了各類基金會,積少成多匯集資金,以幫助臨時困難的職工;有的林業局積極協調地方部門,對生活問題較多、勞動能力差的困難職工,通過低保金擴面實施分類救助,確保了困難職工都能得到及時救助。
二、主要特點
林區居民低碳行為影響分析
一、研究區域及樣本狀況
1.研究區域概況。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全區共有人口2489.85萬人,城鎮人口1437.64萬人,鄉村人口1052.21萬人。自然資源豐富,其中,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儲量均位于全國前列。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是全國開發最早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區是內蒙古國有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區總面積達到28萬平方千米,經歷了50余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以營林、木材生產、林產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為一體的復合型發展模式。內蒙古國有林區人口較少,且人口分布分散,現在全區共有人口21.9萬人,有超過6萬戶家庭,由5.8萬林業人口和16.1萬非林業人口構成。林業職工總數24107人,包括20066名在職職工和4041名離退休職工。林區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人民生活困難,職工平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考察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居民消費現狀,不論當前居民的消費模式還是傳統的消費模式,不講究消費與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國有林區居民由于經濟貧困、社會文化相對滯后,還繼續著掠奪式的開發方式,結果使環境受到破壞。當地居民面對著人均收入低、消費結果不合理、消費環境差、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小等問題。
2.調查問卷設計。在問卷的設計過程中,參考了發達國家的相關文獻,也綜合了國內研究低碳經濟和消費者行為方面的研究成果,問卷設計的前期準備工作較為充分。在問卷設計過程中,先設計出問卷的初稿,對城鎮居民進行預調查,并通過面對面詢問他們認為哪些因素對居民的低碳消費行為影響較大。在對城市居民進行兩次預調查,并對預調查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后,總結了專家和被調查居民的意見,對一些不滿足問卷設計目的的題目和不恰當語句進行修正,最終確定了問卷。正式的調查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資料,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家庭人口數、家庭月收入等人口統計因素。第二部分是低碳消費行為調查,共計10題。包括低碳購買行為4題,低碳使用行為6題。選項設置為“從不、偶爾、約半、經常、每次”。第三部分是低碳消費行為影響因素調查,共計20題,涉及個人特征因素6題、生活方式因素5題、產品因素4題、社會環境因素5題,所有題目都采用李克特五星級量表制,選項設置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不同意”。在判斷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居民在購買、家庭使用、公共場所使用、交通使用等方面的行為是否低碳時,采用正向指標正向打分、負向指標負向打分的方法,然后對其分數加和求總,判斷其消費行為是否低碳。
3.數據采集及樣本狀況。本次調查選取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的阿爾山林業局、伊圖里河林業局、根河林業局、莫爾道嘎林業局的居民展開問卷調查。調查地點選擇在各林業局人口較集中地區,如企事業單位、購物場所、中小學、公眾場所等,在各個調查地點隨機選取150名受訪者,合計發放問卷600份,實際收回600份問卷,經過檢查排除24份不完整問卷,得到有效調查問卷5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樣本基本數據見,從對樣本數據的分析情況看,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家庭人口數和家庭收入數據結構符合當地的人口構成比例,數據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
二、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居民低碳消費行為分析
問卷調查的第二部分共設計問題12個,對內蒙古自治區國有林區居民的低碳消費的購買和使用行為開展調查研究,并進一步從家庭使用、公共場所使用、交通工具選擇三方面入手,判斷內蒙古自治區居民使用行為是否低碳。
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
摘要:林權制度改革是林業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國有林的一次深層次、根本性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有許多新問題會阻礙林權改革的進程。本文有針對性地分析了林改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所帶來的成果,以促進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健康、穩妥、有序推進。
關鍵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
引言
實現國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的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我國國有林區長期以來存在著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和社會性矛盾,嚴重制約了我國林業的發展水平。而其中的主要矛盾是體制性矛盾,而體制性矛盾主要表現為國有林權制度改革的滯后。
國有林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木材生產的戰略基地,國有森林資源占到全國森林的42.34%。作為產權形態之一的林權,它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對國有林區來說,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林權制度改革是關鍵。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調整,政策性很強。國有森工林區的林權制度改革始終是我國林業經營體制改革的熱點,它涉及面廣,既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建設和國土安全的大局,又觸及林業企業和廣大林業職工的切身利益;既要考慮森林資源資產價值的評定,又要具體實施林價制度。多年來,國有林區對林權制度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從國有管護經營承包到營造自費林,由于沒有觸及林權制度,森林經營成果不能和職工的利益直接掛鉤,影響了職工對森林的投入性經營,職工缺乏投入的積極性、經營的主動性、對經營成果的關切性,林地的綜合生產力難以大幅度提高。因此,進行林權制度的改革在客觀上是有需要的;國家的政策在這方面的準備也是充分的。
一、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林區森林資源生態經營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對于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經營的特點進行分析,針對性的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南方;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
森林是環境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的關鍵和紐帶。南方集體林區的森林面積較大,各項資源豐富,然而經過對集體林區經營的實際狀況分析表明,可持續經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國內南方集體林區的實際生產狀況,總結出經營的特點,針對特點進行有效的調整,實現可持續管理。
1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經營的特點
1.1權屬復雜
由于山林經營的體制變化性大,具體的經營權、使用權、所有權不斷變化,關系復雜,各方面的利、權、責劃分不明確,給經營帶來麻煩。
林業系統演講稿-我為林區添光彩
各領導、在座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為林區添光彩》。
今天站在這里我很高興,高興的是能夠站在這里表達我的滿腔熱情;我很自豪,自豪的是我正在為林區的發展增光添彩。
我是一名林業工作者,我的父輩也是一名老林業人,我生在林業,長在林業,是林業這塊土地養育了我,高考填報志愿時我毅然決然地報考了林業學校,并如愿以償的考上了林校,畢業時我又義無反顧的回到了家鄉,一心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報答養育我的這塊土地。雖然畢業分配時多數畢業生分配到了機關工作,而我卻分配到條件艱苦的林場工作,但我從沒抱怨、悲傷過,因為我熱愛林業,林業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林學也是我喜歡的專業。剛工作時,躊躇滿志的我,懷著興奮和渴望的心情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大地,全縣人民都盯上了林業這塊不用投資就能受益的肥肉,從機關到企事業單位,幾乎在山上都設有山場、采伐作業點,成百輛裝載大木的汽車運往山下,好一派繁忙的景象。幾年光景,掠奪式的采伐,使郁郁蔥蔥,茂密的大森林就變成了禿山。不僅如此,至今仍然存在屢禁不止亂砍濫伐愚昧之極的丑惡現象,更可惡的是竟有少數營林的坑林,護林的盜林,管林的毀林,以林地做交易,使原本不堪一擊的大森林雪上加霜,遍體鱗傷,原來的“林大頭”已變成現在的“林小摳”。 每當我看到滿山橫七豎八的樹頭;看到齊腰高的樹樁;看到下崗職工為了生計舉家遷走;看到為了要回欠發自己多年工資和醫藥費而上訪告狀的退休職工;看到因多月發不出工資而生活拮據的在崗職工;看到由于超強度采伐致使山上的雜草叢生而引起的大火;看到上級領導對林業乃至林業干部存在的偏見,我的心都在流淚。
理想與現實落差的我開始憂郁和彷徨,也有過工作和生活失落和苦悶。開始抱怨自己不是一個幸運兒,不再因自己是一名林業人而感到自豪,加上環境的不適應帶來的煩躁不安,當初的那份喜悅也漸漸消失。
正當我憂郁和彷徨的時候,正當林業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與此同時我區有針對性的在林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口號,這對廣大林業職工和林業干部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振奮和鼓舞!
莆田市紅樹林現狀及宜林區研究
摘要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維持海灣河口生態系統的平衡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莆田;紅樹林;人工種植;宜林區
紅樹林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淤泥質灘涂上,是海灘上特有的森林類型。據調查,全世界25%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地帶均有紅樹林生長,約有24科30屬83種(包括真紅樹和半紅樹)。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北界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縣,北緯27°02′。福建省紅樹林種類有15種(包括引進種類),其中5種為半紅樹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紅樹林只有一種為秋茄[1-7]。
中國的紅樹林已屬于瀕危森林資源,因而林業和海洋主管部門已經在紅樹林較多的港灣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各5個,縣市級8個自然保護區。從紅樹林資源日趨衰退和大量適宜種植紅樹林灘涂急待綠化的現狀出發,以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需要,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莆田市紅樹林現狀
1.1莆田市天然紅樹林分布概況
林區天然林經營模式探討
【摘要】五臺山林區擁有豐富的天然林資源,林相整齊,林木生長速度快,材質優良。介紹了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白樺等天然純林或混交林的經營模式,以期為該林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五臺山林區;天然林;經營模式
五臺山林區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地處五臺山脈和恒山支脈區域,氣候處于暖溫帶和溫帶的交界地帶,地貌屬于典型的土石山區。區內植被以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草甸為主,主要樹種包括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側柏、山楊、白樺等,其中華北落葉松林、云杉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五臺山北坡東段的繁峙縣南山一帶,林相整齊,林木生長狀況良好,材質優良。森林經營,是一項貫穿整個林木生長周期的保護和培育工作。科學合理的經營模式,有助于促進林木快速生長,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改善、優化林分結構。在此,筆者主要介紹五臺山林區華北落葉松、云杉、油松、山楊、白樺等天然林的經營模式,以期為今后該林區發揮持續穩定的森林生態功能,提供參考依據。
1華北落葉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經營模式
華北落葉松、云杉天然次生林,是五臺山林區分布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天然林,主要經營模式為擇伐作業法,包括單株擇伐作業和塊狀擇伐作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根據培育目標及林木的自然生長特性等選擇最佳的經營措施。華北落葉松、云杉目標樹培育,密度每公頃100株~120株,目標樹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撫育措施各不相同。華北落葉松、云杉平均高度小于2.50m時,為幼齡林形成階段,可實施封山育林等措施,避免幼樹遭受牲畜啃食及人為破壞;同時,要進行定株,定株后樹間距1.0m~1.50m,林下采取割除雜灌、雜草等撫育措施,促進目標樹種正常生長。不同目標樹種密度較低的地塊,要進行補植相應的目標樹種。目標樹種高度達到2.50m~6.0m時,是幼齡林高速生長期,主要撫育措施為割除影響目標樹種生長的非目標樹種、雜灌和雜草,保留天然更新的混交樹種。目標樹種高度達到6.0m~10m時,撫育目標是促進優勢個體快速生長,對生長勢旺盛的目標樹和輔助樹進行標記;當林分開始分化時,每3年疏伐1次,剔除枯死木并剪除枯死枝,修枝高度為3.50m以下。通過2次~3次疏伐,使目標樹密度達到每公頃200株~250株,整體林分密度400株~800株,闊葉樹種株數不低于30%。目標樹種高度10m~18m時,撫育目標是采伐干擾樹,促進優勢個體生長和結實,混交林整體質量提升,期間每5年針對每株目標樹伐除1株~2株干擾樹,保留下木和下層木,保留密度每公頃320株~380株,疏伐后目標樹種樹干6.0m以下的部位進行修枝;每年沿等高線清理枯枝落葉層,促進林木天然更新,也可在林下補植云杉及刺槐、山楊等落葉樹種,密度每公頃1000株;對于天然更新的目標樹種要疏苗,選擇第二代目標樹。目標樹種高度達到18m~26m,撫育目標是促進優勢個體高度和胸徑的生長,提高林下目標樹和輔助樹幼樹的數量和質量。根據株行距≥20倍胸徑的標準,對目標樹進行疏伐,疏伐后目標樹密度每公120株~150株;進行生長伐,每10年針對目標樹伐除干擾樹,為下木生長提供充足的光照,主林層密度保持在每公頃200株左右。目標樹種高度大于26m時,撫育目標為培育第二代目標樹,并維持森林穩定的生態功能;目標樹種胸徑達到50cm以上時,進行單株擇伐,采伐后形成穩定的華北落葉松、云杉與闊葉樹種混交林。
2油松天然次生林經營模式
國有林區和景區品牌建設思考
摘要:山西省黑茶山國有林管理局是山西林業生態建設的主力軍之一,貫徹新思想,凝聚新共識,創造了國有林區和景區品牌建設的新局面。介紹了黑茶林局林區基本情況,品牌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森林康養產業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提出了林區、景區的發展規劃。
關鍵詞:國有林區和景區;品牌建設;實踐
為全面貫徹黨的精神,加強林業品牌建設,推進國有林區與景區品牌建設工作,山西省黑茶山國有林管理局(簡稱黑茶林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深入廣泛學習“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美好、鄉村宜居、康養興業”為目標,指導和促進林業品牌建設及林業改革實踐,創造了國有林區和景區品牌建設的新局面。
1林區基本情況
1.1社會情況。黑茶林局于1979年建局,是山西省直9大國有林局之一,地處呂梁山脈中部北段,局機關駐呂梁市嵐縣縣城。林局下設8個國有林場、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和1個良種繁育實驗基地,設森林公安與消防、防檢分局、調查隊、國資中心4個業務保障單位,機關內設13個業務科室,在冊職工722人。轄區跨呂梁市的嵐縣、興縣、方山縣、臨縣和忻州市的岢嵐縣及晉中市的祁縣,共3市6縣。1.2森林資源。現有林業用地面積93586.39hm2,森林覆蓋率為54%,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471萬m3。植物種類有4門123科460屬1014科,主要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云杉、白樺、山楊、遼東櫟、五角楓等,動物種類有22目59科148屬219科,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錢豹、麝等。1.3山系和水文。林區內主要山系有黑茶山、野雞山、白龍山、南陽山。發源于境內的主要河流有黃河一級支流蔚汾河、嵐漪河、湫水河、北川河及黃河的二級支流嵐河。境內海潑為920~2830m,相對高差1910m。1.4環境質量據監測,黑茶林區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達1000~20000個/cm3,達到發達國家生態醫院負離子濃度標準,PM2.5濃度為0.001~0.006μg/m3,比一級優良天氣環境標準高5800~35000倍,PM10濃度為0.001~0.008μg/m3,比一級優良天氣環境標準高8750~70000倍,符合富氧森林公園環境質量標準。地下水pH值為7.0~8.0,總硬度為40~100mg/L,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氰化物、銅、鋅、鉛、鎘、鐵、錳、汞、砷、硒、六價鉻未檢出。
2林區和景區品牌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