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2:00: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地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地位指導思考
黨的**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總書記全面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基本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一脈相承的與時俱進的同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的時候,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的認識,對于更好地學習、掌握、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更加自覺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偉大的實踐,呼喚并產生偉大的理論。8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先后產生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
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倡導者。他身體力行,親自指導和帶領全黨在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科學指導思想,即思想。思想既是中國革命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指導中國革命的行動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軍隊建設、軍事戰略和國防建設,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黨的建設等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正因為有了思想的正確指導,中國共產黨人才找到了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而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締造了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展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鄧小平是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取得了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思想,把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推進到新境界。鄧小平理論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思想旗幟。
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20世紀90年代和世紀之交國際國內政治風云的變幻與演進,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總結概括新的實踐經驗,探索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指針。
鄧小平理論歷史地位分析
1.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1.1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歷史地位
對于近代的中國而言,中國的命運跌宕起伏,中國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再到有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共產黨所成立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的出現是當時挽救中國的唯一選擇,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這樣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新中國剛剛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1956年,總結了“第一次結合”的歷史性任務———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實際革命國情相結合,并提出了“第二次結合”的歷史性任務,為了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雖然也為“第二次結合”的歷史性任務提出了一些新的構想,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帶領我黨我國實現“第二次結合”這一歷史性任務的是鄧小平同志,是他的鄧小平理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本人既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以及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他經歷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各種大小戰役,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領導才能,他成為之后的偉大領導人并不是偶然,無論是舊時期或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新時期,鄧小平深刻對中國的發展本質作出認識,抓住了社會主義是什么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而且又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將思想進行了發展,進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體系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思想上拓展而來,總之,鄧小平理論產生于新的時代條件,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回答了科學社會主義面臨的新課題,把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并對當今國際形勢許多問題作出了新的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1.2鄧小平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
鄧小平理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來說,鄧小平理論指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體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很快。鄧小平通過體制改革,使得中國由當時的計劃經濟、落后的發展模式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我國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將其與科學的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創新與突破。我國科學靈活地運用鄧小平理論會對我國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會使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的增長。根據鄧小平理論,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所以說要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一定要從最基礎開始,不能越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定要經歷較長的歷史時期,需經過我們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鄧小平理論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偉大藍圖,是我國發展道路上永遠不朽的豐碑。
1.3鄧小平理論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
深刻認識“三個代表”的歷史地位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又做了進一步的闡發。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必須深刻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深刻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從而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首先要認識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生動而具體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鮮活力量,從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成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抓住決定黨的歷史地位的三個根本性問題,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進步本質的高度,把黨的先進性與階級性、群眾性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求更加緊密地統一起來,對黨的先進性作出了最新、也是最集中的提煉和概括;第二,從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黨應該怎樣執政、執政到底干什么的問題,深刻揭示了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第三,深刻總結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了許多國家執政黨成敗興衰的經驗教訓,也總結我們黨80多年的歷史經驗,使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從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的關系。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造性地運用它們分析當今世界和中國的實際,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點,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又結合新的實際作了創造性的闡發,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根據實際制定和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又強調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要求我們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奮斗。
深刻認識“三個代表”的歷史地位
黨的十七大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又做了進一步的闡發。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必須深刻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深刻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從而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首先要認識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生動而具體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鮮活力量,從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成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抓住決定黨的歷史地位的三個根本性問題,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進步本質的高度,把黨的先進性與階級性、群眾性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求更加緊密地統一起來,對黨的先進性作出了最新、也是最集中的提煉和概括;第二,從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黨應該怎樣執政、執政到底干什么的問題,深刻揭示了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第三,深刻總結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了許多國家執政黨成敗興衰的經驗教訓,也總結我們黨80多年的歷史經驗,使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從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的關系。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造性地運用它們分析當今世界和中國的實際,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點,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又結合新的實際作了創造性的闡發,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
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根據實際制定和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又強調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要求我們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奮斗。
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僅表明我們黨在理論的自覺性和實踐的主動性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深刻闡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引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宏偉藍圖而奮斗的根本指針,這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論,必然是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勇于并善于進行理論創新的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作出新的理論貢獻,不斷產生新的理論成果。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但黨的理論創新步伐并沒有停止下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把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作為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同志“七一”重要講話明確地把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稱為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使我們黨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歷史地位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直接繼承、豐富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是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進一步回答,有的則是對鄧小平理論已有重要論斷的具體展開。在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系問題上,我們應當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同志“七一”重要講話概括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十個新思想,這些新思想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特別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發展。
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
胡喬木論的歷史地位和思想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873(2000)02—0079—04
胡喬木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他長期擔任的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特殊的崗位和素養使胡喬木對和思想研究有其獨到的認識。
粉碎“”后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評價和思想,成為一個在國際國內都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性課題。“兩個凡是”和否定、思想這兩種錯誤傾向的出現,說明人們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著相當嚴重的混亂。胡喬木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吸收進中央領導層。此后,在鄧小平領導全黨進行撥亂反正和確立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過程中,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在理論和政治方面的才華。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和領導下,胡喬木對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研究,這方面的成果大部分反映到了他所主持起草的在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在黨中央、鄧小平主持下由他具體負責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兩個文獻中。他在多次談話中也涉及到這一問題,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闡述了解決好關于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問題的極端重要性。胡喬木反復強調,對的評價應采取謹慎的態度,既要實事求是,又要顧全大局。這個大局就是黨的團結、全國人民的團結、黨和國家的前途。他指出,對怎么提,“這對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對我們黨和國家在全世界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地位,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定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態度。”[1]他告誡人們,全盤否定和思想只能引起思想混亂和政局動蕩。“如果我們把這面旗幟丟掉,就會使更廣大的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本身發生懷疑,對馬克思主義也發生懷疑,中國的前途就不堪設想。”[2]當然,胡喬木也絕不主張維護的錯誤。他指出,糾正的錯誤正是維護的歷史地位,正是維護思想的指導作用;糾正過去的失誤是為了發展開創的革命與建設事業和發展思想以及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從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胡喬木對理論研究工作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他主張思想工作者應站在與錯誤思潮斗爭的最前線,以科學理論批判錯誤觀點,教育人民。他不是一般的理論研究者,而是一位參加革命工作多年的政治家、黨的理論家,黨中央的許多重大決策、重要思想理論,常常是通過他的論著向全黨全國乃至全世界公布的,因此,他的一些評論、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黨中央的有關主張。粉碎“”后的一段時期,不少人在對的評價問題上缺乏清醒的認識,看不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胡喬木從黨和國家前途的角度論述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既宣傳了黨中央和鄧小平在這一問題上的正確立場、觀點,又有自己的精辟理論分析,這對于澄清人們的模糊思想有重要的意義。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黨的理論工作者憂黨憂國的拳拳之心。
偉大歷史地位改革論文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予以高度評價,其涵義十分深刻。3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及當今中國的發展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關鍵抉擇;必由之路;中國社會發展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在對改革開放歷史背景、目的和性質作出概括的基礎上,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1]十七大報告中的這段話,是對改革開放偉大歷史地位和巨大意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表述,其含義十分深刻,也是我們深刻理解、評價改革開放歷史地位的最基本的依據。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在我黨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抉擇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正是面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當時的情況是:國際上,一個以發展經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作為增強競爭力的核心與重點,以科技與創新為發展經濟的關鍵點及核心推動力的時代已經來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發展經濟的重要性。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已近末期,前蘇聯已經初顯出冷戰中的發展內力不足、體制僵化的弊端。許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及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在這一時期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強國際聯系,加強改革,制定相應政策,使本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增強。從國內方面看,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極其重要、緊迫而又艱苦的選擇發展道路時期。剛結束后不久,中國社會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綜合國力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甚為懸殊,而且與十幾年、幾十年前的發展水平相近,甚至高于對方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也明顯落后,差距拉大了。中國將向何處去?中國將如何改變現狀,這是一個擺在當時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最現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解讀上的偏差,也由于我們的國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搞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可借鑒的先例,社會主義建設時間又不長。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還沒有、在當時也不可能搞清楚。因而,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初起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就是按照當時對科學社會主義目標模式來理解和建設社會主義。其最基本的特點是,仿照前蘇聯在經濟體制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在經營機制上,實行單一計劃經濟;在分配機制上,實行帶有平均主義大鍋飯色彩的按勞分配制度;在對外關系上,突出強調以意識形態劃分并決定對外交往對象及交往內容。雖然也提出過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和借鑒一切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口號及思想,但在實踐層面上卻基本沒有體現,視資本主義為對立物、洪水猛獸,對其持幾乎完全否定的態度。這種社會主義的理念與模式和對資本主義的態度,是從社會主義建設那天開始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時,20多年中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主要特征和發展的主線。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沒有搞清楚,由此導致了我們在這幾十年中沒有達到我們本應該達到的發展目標,其中許多方面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乃至到結束時,中國社會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生產力發展停滯,綜合國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混亂。經過結束后兩年的特殊時期,歷史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是又一次關鍵抉擇:是繼續原來的思維模式和已有的體制,還是進行改革?是堅持原來對外關系的態度,還是予以改變?何去何從,這是對執政黨的一次不容回避、不容拖延、不容失誤的決策考驗。正是在這個關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主要標志,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并在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將其上升為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一個基本點,作為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指針和明燈。這條基本路線規定、指導著我們各方面工作的基本綱領和方針政策,從此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條航船沿著正確航向乘風破浪,奔向成功的彼岸。中國的發展及對世界的貢獻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釋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
小康社會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處于什么樣的歷史地位呢?中央黨校教授呂書正這樣闡述:
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是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一個樞紐。可以講,前兩步戰略目標是圍繞著建立小康社會而言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則是講通過建設小康社會走上現代化。從1949年建國到1990年實現第一步戰略目標,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的四十年,可以說是小康社會的奠基階段。從1990年開始實施第二步戰略部署到2000年底,是小康社會的建立階段。從1991年開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當代中國基本進入了小康社會。進入小康社會,現代化建設也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我國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就是新世紀的二十年。戰略機遇期的提出,是十六大報告的一個新觀點。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第一,這是我們弘揚與時俱進精神、推進理論創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事業要發展,理論上就不能停頓,這二十年中,我們能不能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可以說對我國的前途命運非常重要。我們面臨的理論疑惑還非常多,如果抓住這個機遇期,將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第二,這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六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面貌是二十六年前難以想象的,今后的二十年,如果我們繼續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就像十六大報告所談到的,經濟總量可以翻兩番。我們增長了二十年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發展速度上不去,一系列問題都會出現。從研究角度講,國內學者都認為,再保持二十年的高速增長仍然可能,但能否達到這樣一個高速增長,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個戰略機遇。這是從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來講的。
從人民生活來講,我們的小康標準是中國標準,而貧困標準在國際上有統一的規定:世界銀行把每天人均生活費不足1美元或2美元,作為國際貧困線。按此標準,我國有22.2%或57%的人口在國際貧困線以下。相對講,生活水平較低。所以,今后如果能抓住20年的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就可以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基礎。
漢口生活書店歷史地位分析論文
1生活書店歷史上的頂峰時期
1.1建立空前規模的全國發行經銷網絡
全面抗戰爆發后,生活書店針對抗戰時局做出了重大戰略調整。1937年9月13日的第20次常委會上,決定大量出版戰時讀物,展開在國內各大中城市設立分、支店的計劃,以及將總店遷往漢口。當時受戰爭干擾,全國的交通郵政系統極不順暢,客觀上單純依靠上海或漢口的總店開展書店業務已經非常困難了;另一方面,戰時擴大宣傳動員,深入全國各地展開抗敵文藝宣傳,也是大勢所趨。正是基于這樣兩個原因,生活書店才制定了廣設分支店的發展計劃,并從武漢時期開始全面實施。總店遷漢以前,從1932年到1937年的5年多時間里,生活書店僅有上海、漢口、廣州3家分店,而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的武漢時期,就迅速設立了西安、重慶、長沙、成都、貴陽、昆明、香港等25個分、支店或辦事處,到1939年時,前后一共設立了分、支店44處,辦事處10處,臨時營業處3處,流動供應所7處,建成了遍及大后方的龐大網絡。而全店職工也從60-70人增加到300余人。抗戰初期,特別是武漢抗戰時期,生活書店在戰火紛飛,資金缺乏的困難情況下實現如此大規模的發展,如此迅速地建立起全國發行經銷網絡,在中國乃至世界出版界都是一個奇跡。發行網點分布的廣泛,也成為了生活書店勝出其他同行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從表1中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在武漢抗戰期間,生活書店迅速建立起了遍及尚未淪陷地區的發行和經銷網絡(并且這一時期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但另一方面隨著日寇侵略的步步深入,尤其是國民黨當局的殘酷迫害不斷加劇,這一網絡也很快遭到毀滅性打擊。生活書店到皖南事變前僅剩6家分店,皖南事變后更僅剩重慶一處,前期建立起來的的全國網絡已經被徹底破壞了。因此,1938年漢口時期的生活書店在經營規模上,是武漢抗戰時局下產生的一個空前絕后的高潮。
1.2積極出版抗戰刊物
積極出版抗戰刊物也是武漢時期生活書店的一大特點。在漢口,生活書店不僅繼續出版原有的從上海等地遷來的諸如《世界知識》半月刊、《婦女生活》月刊、《新學識》半月刊、《戰時教育》半月刊、《抗戰》三日刊、《讀書與出版》等刊物,還在漢口創辦了《文藝陣地》半月刊、《國民公論》旬刊,以及將原《抗戰》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為《全民抗戰》三日刊。這幾大刊物成為了生活書店重要的宣傳陣地,并且基本維持到了皖南事變前。以《抗戰》三日刊和其后的《全民抗戰》三日刊為例,《抗戰》三日刊原在上海創刊,并在上海出版了前29號。而這其中,第7號至第28號因受到租界當局干擾,被迫改名為《抵抗》。從第30號開始遷往漢口,此后一直延續到1938年7月3日的第86號。可見《抗戰》三日刊真正放手施展的主要舞臺是漢口。另一個生活書店經銷的重要刊物《全民周刊》,也是武漢抗戰期間的1937年12月在武漢創刊的。在其發刊詞中,就明確提出了該刊的使命是“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奮斗”,“動員全民族全面抗戰的播音臺”。到7月7日,《抗戰》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為《全民抗戰》三日刊。隨著武漢戰局日漸吃緊,到10月15號第30號時該刊便遷往重慶了。從這時開始,《全民抗戰》改為五日刊,到1939年5月13日第70號又改為周刊,最終在1941年被迫停刊,總共157期。雖然《全民抗戰》在漢口僅活動了3個月,但這三個月卻顯而易見地是該刊物最為活躍的高峰時期,不僅出刊最為頻繁,而且在8月還增出《保衛大武漢特刊》13期。整個生活書店歷史上,也唯有武漢抗戰時期的《抗戰》和《全民抗戰》維持了長達8個多月的三日刊這樣高頻的出刊率,這也是生活書店歷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文藝宣傳史上的一個壯舉。
論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一、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中國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他對黨、對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貢獻,他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就是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作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一九七八年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講話,是在“”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歸根到底都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撥亂反正,全面改革,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近二十年的歷史性轉變,就是逐漸搞清楚這個根本問題的進程。
鄧小平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世界變化很大很快,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并將繼續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都不能不認真對待。鄧小平理論正是根據這種形勢,確定我們黨的路線和國際戰略,要求我們用新的觀點來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強調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墨守成規只能導致落后甚至失敗。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對待馬克思主義,有個學風問題:究竟是從本本出發,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在時就強調:“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現在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提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心內容是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發揚這個優良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