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04: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歷史進程研究論文
一個民族或國家有無進步,衡量的參照系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如果以本民族歷史的發展作為唯一的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滿足與安全,像幸運兒一樣,成天寧靜地注視著似乎有把握的當前和未來,歷史進步的神經永遠不會被觸動。如果以世界歷史進程作為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發展的緊迫感與機遇感,像天天被翻動的日歷一樣,總感到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的緊張,而歷史的進步卻姍姍而來。
十年,我們一提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要么總是與1949年以前相比,時間坐標指向本民族歷史的過去,因此,成績總是年年巨大,缺點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面向過去的發展觀念,極易培養人的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不思變革的懶惰精神。要么總是與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相比,空間坐標指向世界歷史的末梢,從而時時能唱起鶯歌燕舞般的“贊美詩”。這種失去世界歷史進程的比較眼光,客觀上導致了過于膨脹的民族祝福意識和比較貧弱的民族發展的危機意識。其結果,國家走向經濟發展的崩潰邊緣也就勢所必然了。
11屆3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徹底結束了十年推行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錯誤路線,開始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和實踐中國發展問題。剛剛結束,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意義重大的撥亂反正。變“寧要社會主義一根草,不要資本主義一棵苗”為“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變“狹隘的民族自大心理”為“寬廣的世界歷史的眼光”。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看中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民族發展的“差距”和“落后”之處;才能引發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和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擬定。
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的政治家、戰略家,鄧小平同志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以開闊的眼界觀察世界,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世界,既從中國看世界,更從世界看中國。1978年9月,他語重心長地指出:“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現在在世界上我們算貧困的國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屬于比較不發達的那部分。”[1]同年,又指出,“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中國“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10年了,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50年。”正因為如此,“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2]他多次告誡全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把握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關系。“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3]他強調,作為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一個“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學會從宏觀全局的角度把握當代世界發展的客觀態勢,敏銳地捕捉時展的新潮流。
二、為什么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呢?本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道理: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直接關系到每個民族或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大問題。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早在1799年《人的使命》一書中,曾把未來的世界表述為一種人類普遍交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民族的發展沒有停頓和倒退,也無須等待其他民族的推動,所有的民族都以統一的步伐,建構著共同的世界文明。的確,從交往的特征來說,當代的歷史似乎與費希特的“將來”相一致。今天,人類擁有著信息高速公路,我們能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使地球上發生的某一重大事件達到“立刻知曉”、“家喻戶曉”的效果。可是,世界文明的發展并不是在統一的水平上消除了停頓和倒退。有不少的國家和民族,它們甚至可以每天收看多頻道的電視,但仍然把自己保留在一個傳統、落后的生存空間里。這說明,民族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不是一個線性正比例關系,換言之,世界歷史愈進化,民族歷史的發展愈取決于該民族的實踐主體對世界歷史進程的自覺把握。
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0)07-0057-06
思想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就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來看,自40年代開始的半個多世紀里,大致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其順序及大體起迄時間是:1941-1949年,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50-1965年,思想研究的發展時期;1966-1978年,思想研究的受挫時期;1979年至今,思想研究的成熟時期。以下就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研究狀況及其特點,作一概略介紹。
一、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41-1949)
一般而言,一種思想、理論產生之后,對這種思想、理論的研究將相伴而生。隨著思想的萌芽和形成,相應的研究也就逐漸開始了。
30年代后半期,有關的生平傳記問世,以口述、斯諾整理的《自傳》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傳略》最有影響。這些傳記文字,在介紹生平事跡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附帶論及的思想,或介紹或評論。當然,這種介紹、評論是零碎的而非系統的,個別的而非普遍的,更不是在“研究”思想的名義下自覺進行的。
小議俄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近代化;農奴制改革;工業革命
摘要:近代化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以經濟近代化為核心的涉及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歷史性變化,使整個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縱觀各國的近代化,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征。俄國的近代化是在落后國家通過廣泛的社會改革,吸取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完成的。
就人類歷史意義上的近代化進程而言,它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以經濟近代化為核心的涉及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歷史性變化,使整個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縱觀各國的近代化,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本文擬對俄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進行綜合考察,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評價。
就俄國近代化的進程而言,它是落后國家通過廣泛的社會改革,吸取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彼得一世無疑是俄國近代化的先驅。為便于考察,我們從17世紀的俄國開始。
公元17世紀,當西歐開始向近代社會大步邁進的時候,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處于傳統的中世紀狀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都比西歐落后。由于農奴制的嚴重束縛,俄國工商業的發展十分緩慢,沙皇的權力和國家實力由于國家制度的腐敗混亂而嚴重消弱。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和市民騷動給封建制以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由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后的俄國正日益被卷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有有限的發展,但與當時先進的西歐相比,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之競爭,軍事力量也無優勢,面對這種情況,地主商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為獲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市場創造條件,在這種背景下,深切了解俄國國際地位和人民需要的彼得一世登上了歷史舞臺,為使俄國趕上西歐,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彼得一世依靠在當時代表進步傾向的中小地主和新興商人階級,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軍事上,變募兵制為征兵制,創建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改進軍事裝備,舉辦軍事學校,積極興辦軍火工場,使俄國躋身于歐洲軍事強國之列;經濟上,采取重商主義政策,大力興辦手工工場,發展出口商品生產,鼓勵對外貿易,重視吸取國外先進技術,首開俄國工業之先河;政治上,嚴厲打擊大貴族勢力,廢除數十個中世紀式的政府部門,設參政院、行政院等10多個新的中央機構,廢除世襲制,打破門第資歷限制,量才使用,按功晉升。同時,以省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直接任命省長,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監督;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學習西方,設立科學院,創辦學校,簡化俄文字母,翻譯外國書籍,采用儒略歷法,提倡生活習慣的西歐化。彼得一世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他以強制的甚至殘暴的手段加以推行,以便改造野蠻落后的俄羅斯。正如列寧所說:“在反對野蠻勢力時,不拒絕使用野蠻的斗爭手段。”通過改革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促進了俄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推動了俄國社會文明的進步,使昔日貧弱不振的俄國昂首邁開了進人歐洲列強的步伐,有利于資本主義因素和資產階級的成長。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者。”帕爾默·科爾頓也說:“在整個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人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個人影響,當俄國本身的形象日益高大時,這一影響又間接地變得更為深遠”,“他通過各種方法急切地把一種新的文化強加于俄羅斯,從而為他的帝國確立了未來的性質。
盡管如此,俄國近代化進程仍很遙遠,因為彼得一世的改革畢竟是在俄國封建農奴制和掠奪農民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改變社會關系,因而不可能實現勞動力自由化以充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更不可能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的國家性質。
俄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芻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近代化;農奴制改革;工業革命
論文摘要:近代化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以經濟近代化為核心的涉及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歷史性變化,使整個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縱觀各國的近代化,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征。俄國的近代化是在落后國家通過廣泛的社會改革,吸取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完成的。
就人類歷史意義上的近代化進程而言,它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以經濟近代化為核心的涉及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歷史性變化,使整個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的過程。縱觀各國的近代化,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征。本文擬對俄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進行綜合考察,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評價。
一
就俄國近代化的進程而言,它是落后國家通過廣泛的社會改革,吸取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彼得一世無疑是俄國近代化的先驅。為便于考察,我們從17世紀的俄國開始。
公元17世紀,當西歐開始向近代社會大步邁進的時候,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處于傳統的中世紀狀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都比西歐落后。由于農奴制的嚴重束縛,俄國工商業的發展十分緩慢,沙皇的權力和國家實力由于國家制度的腐敗混亂而嚴重消弱。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和市民騷動給封建制以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由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后的俄國正日益被卷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有有限的發展,但與當時先進的西歐相比,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之競爭,軍事力量也無優勢,面對這種情況,地主商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為獲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市場創造條件,在這種背景下,深切了解俄國國際地位和人民需要的彼得一世登上了歷史舞臺,為使俄國趕上西歐,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彼得一世依靠在當時代表進步傾向的中小地主和新興商人階級,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軍事上,變募兵制為征兵制,創建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改進軍事裝備,舉辦軍事學校,積極興辦軍火工場,使俄國躋身于歐洲軍事強國之列;經濟上,采取重商主義政策,大力興辦手工工場,發展出口商品生產,鼓勵對外貿易,重視吸取國外先進技術,首開俄國工業之先河;政治上,嚴厲打擊大貴族勢力,廢除數十個中世紀式的政府部門,設參政院、行政院等10多個新的中央機構,廢除世襲制,打破門第資歷限制,量才使用,按功晉升。同時,以省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直接任命省長,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監督;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學習西方,設立科學院,創辦學校,簡化俄文字母,翻譯外國書籍,采用儒略歷法,提倡生活習慣的西歐化。彼得一世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他以強制的甚至殘暴的手段加以推行,以便改造野蠻落后的俄羅斯。正如列寧所說:“在反對野蠻勢力時,不拒絕使用野蠻的斗爭手段。”通過改革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促進了俄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推動了俄國社會文明的進步,使昔日貧弱不振的俄國昂首邁開了進人歐洲列強的步伐,有利于資本主義因素和資產階級的成長。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者。”帕爾默·科爾頓也說:“在整個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人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個人影響,當俄國本身的形象日益高大時,這一影響又間接地變得更為深遠”,“他通過各種方法急切地把一種新的文化強加于俄羅斯,從而為他的帝國確立了未來的性質。
歷史進程經驗借鑒論文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不斷進步的歷史,同時它更是一部思想不斷解放的歷史。從思想進步史的角度,回顧這段歷史,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我們在新世紀實現現代化目標,是有益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造成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的局面,其間出現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諸學派。這次思想解放的共同特點,是人們在揚棄殷商以來流行的占卜文化的同時,發展了華夏民族最初──盡管還很粗糙──的理論思惟形式。華夏文化早期大師老冉揚棄殷商文化糟粕(同時也繼承了殷商的精華),發展出與自然十分接近的道家學說;孔子和墨子則揚棄老子學說中的消極的部分,發展出注重政治實踐(“學而優則仕”,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當官”)和社會實效的儒家和墨家學說。孔子學說中強調人的能動性的部分后來為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和荀子(“人定勝天”)抽象出來并推至很高(不亞近世叔本華和尼采的學說)的地位。孔子學說中的中庸的倫理學說,為統治者所發揮,成為社會管理的思想工具,而老子創立的道家學說經過莊子的發展則逐漸為被壓迫的社會階層所接受,并成為反抗階級壓迫的思想武器。二者構成后世華夏思想對立統一的主要方面。
西漢至魏晉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由北方向南方遷移。伴隨這種遷移的是中華民族思想新的解放。西漢武帝時,因北部(匈奴南犯)壓力所產生的鞏固政權的需要,漢武帝利用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對原始儒學中強調人的能動性和原始民主的部分進行了修正,使之成為為封建專制服務的學說。至此,儒學的生命力開始枯竭。
東漢之后,由于大規模戰亂,儒學失去了支撐社會心理的功能,從而也失去了它對社會人倫的約束力。在這種由儒學衰落造成的普遍的心理空虛中,由老莊無為學說揉合而成的玄學成為社會思潮。玄學的產生在當時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它在社會心理失衡時給人以新的心理支撐。它主張毀棄禮法,追求自然,這已有了思想啟蒙的意義。比如鮑敬言在《無君論》中把自然之禮置于皇權之上,這就削弱了人對皇權的依附,從而加強了人與客觀自然的聯系。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社會并不具有社會關系變革的經濟條件,因而,這種由北方游牧民族南犯引起的混亂,并沒有給當時中國帶來象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帶給歐洲那樣的新前景,大動亂之后社會最終只有消極地回歸到“無”的世界。“貴無”(何晏、王弼)意識反映了這一時期文人的苦悶。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經濟重心逐漸由北向南遷移,從而經濟重心和政治重心發生分離的時期。這時政治仍以北方為重心,而經濟重心已向長江流域移動。這種離心到唐宋時已隨大運河的開辟成為定局。此間,廣闊且未開發的長江兩岸為北方自然經濟和封建社會系統提供了新的復制空間,這再一次激起中華民族再建秦漢社會系統的熱情。這種熱情在玄學以及西傳佛學的催動下,形成了一種新的有生命力的社會思想。
儒學在東方中國的衰落為西亞南亞諸文化傳播提供了廣大的市場。東漢始,中國相繼傳入襖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前幾種宗教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傳,漢人多奉老子為教祖并開始接納佛教。與基督教一樣,佛教在早期也是勞動人民思想解放的武器。佛教初入中國(這是中國較早時期的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思想運動)時,中國正處經濟文化重心即將南遷和江南即將進入開發時期。經濟空間的大規模開發要求人們的思想空間也要有一個大解放,這就使得道家思想和佛學思想成了當時正處經濟大變動之初的人們自覺接受的思惟形式。且不說老莊思想中那狂放無羈、恣肆的文風對當時人們的守舊思想產生多大的沖擊力,只要看看老莊學中那豐富的相對論式的思惟形式,就不難理解道家思想在這一時期盛行的原因。然而,中國的玄學只是一枝不結果的花,單憑其只破不立的玄想尚不足以推動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恰巧,佛學的傳入為當時社會出現的開放思潮增加了新動力。佛學在它傳入中國之初,并不只有麻醉人民思想的一面,它更有解放人民思想的一面。以禪宗為例,南禪慧能“頓悟說”主張人人都可以獨立自悟,自修成佛,沒有必要依賴外界的幫助。這與歐洲馬丁·路德提出的個人憑信仰就可以自救的見解何其相似!不同的只是,歐洲二元性質(自然經濟和趨向商品化的手工業經濟并存,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并存)的社會結構使馬丁·路德掀起的思想解放運動有一個資本主義的前途,而中國的這次思想解放由于沒有新經濟體系的接納,在經過一番波折后,不得不又回到傳統的思想方式之中。至于那些不甘“招安”的文人只有在充滿道家意識的“桃花源”中,寄托自己那“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1]的理想。
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0)07-0057-06
思想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就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來看,自40年代開始的半個多世紀里,大致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其順序及大體起迄時間是:1941-1949年,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50-1965年,思想研究的發展時期;1966-1978年,思想研究的受挫時期;1979年至今,思想研究的成熟時期。以下就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研究狀況及其特點,作一概略介紹。
一、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41-1949)
一般而言,一種思想、理論產生之后,對這種思想、理論的研究將相伴而生。隨著思想的萌芽和形成,相應的研究也就逐漸開始了。
30年代后半期,有關的生平傳記問世,以口述、斯諾整理的《自傳》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傳略》最有影響。這些傳記文字,在介紹生平事跡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附帶論及的思想,或介紹或評論。當然,這種介紹、評論是零碎的而非系統的,個別的而非普遍的,更不是在“研究”思想的名義下自覺進行的。
馬克思人類解放歷史進程研究
提要:只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人類解放的精神實質,才能充分認識在當今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人類解放包含了無產階級的政治解放、經濟的社會解放、人自身的解放三大有機歷史發展過程;取得了階級的政治解放基本勝利的國家,必須把“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歷史任務放在首位并長期堅持下去;鄧小平開創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事業,開辟了我國經濟的社會解放的現實性道路。它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性的理論和綱領。
一、馬克思人類解放的大視野
綜觀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爭取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在兩大關系圈(即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內不斷奮爭著,并已始終不渝地把關注自己命運的現實和未來作為追求的動力和目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意義上產生了種種謀求解放的學說,表達了人類對從現實生存狀態到理想狀態的一種有意識的追求。但是,只有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立后,人類解放的真正含義才以科學的形態表達出來。
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由自然界進化到社會領域,開始了創造性的勞動,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開展著生產斗爭、階級斗爭(階級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和科學試驗。在這些偉大的斗爭中,我們人類成為了社會歷史的唯一主體和自我解放的能動力量。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過程。對自然的改造程度和社會的發展程度,是人類衡量社會歷史進步的客觀尺度。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成就,成為人改造自然的標尺。于是人類社會的經歷被劃分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銅器時代、手推磨時代、機器工業時代、電子信息時代等等;同樣,舊的生產方式為新的生產方式所代替,成為社會發展的標尺。于是出現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將來還會出現共產主義社會,并不停頓地向前發展。每一社會階梯,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因而,在客觀上也都是人類的一次解放。
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人類自我解放的認識史。處在野蠻時代的原始初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力和認識能力十分低下,幾乎完全受著自然力的支配,氏族制共同體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社會前提,維護氏族的存在與發展是他們的最高價值目標。他們從恐懼自然到圖騰崇拜,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把自己在生存中所受自然壓迫而產生的現實苦難,寄希望于回歸自然去得到解脫。在原始人類中產生了對自己未來命運的虛幻追求,用被扭曲的幻想、荒誕與神秘來實現“自我解放”,但最終結果只能是順應氏族制的解體而進入奴隸制的文明時代。從此,人從受純粹自然的統治過渡到了人對人的統治狀態。這是人類一次重大歷史性的進步。
人類在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解體的幾千年時間里,奴隸和農奴、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等廣大民眾,無不是在奴隸主、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下痛苦求生,以各種形式反對人身奴役,爭脫人生苦難,成為這些勞苦大眾的普遍要求。他們經過無數次斗爭和失敗之后,于是在西方產生了一種反映這種要求的消極意識形態,即基督教義的興起。把現實的苦難,寄托于上帝的解決,用神的統治代替人的統治,形成了歐洲歷史上被稱之為“中世紀黑暗統治時代”的精神支柱。恩格斯在揭露這種神對人統治的本質時指出:這種統治文明人類的絕大多數達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是騙子手湊集而成的無稽之談,是幫助羅馬世界專制皇帝的最好手胖。歷史事實證明,這種以神解放人的追求,人類非但得不到真正解放,恰巧相反,宗教式的種種說教,成為了長期障礙人類謀求解放的精神枷鎖。當歐洲歷史進人到工業文明時代,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代表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啟蒙思想家們,堅決舉起自由、平等、博愛理性主義的旗幟,發起了向封建專制神性主義的進攻。一種信奉“天賦人權”思潮勃然興起,以人生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為由建立起“人的宗教”,這標志著人類自我解放的追求進人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思想在反對整個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大革命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歷史又很快證明,這些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的限制。“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②
新型工業化歷史進程思考
一、**工業歷史概況及評價
(一)**工業歷史概況
從建國開始,**傳統工業體系可分六大類涉及三十七個具體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涉及20余種,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六大類一是采掘、冶金工業;二是能源工業;三是建材工業;四是機械工業;五是食品工業;六是輕、化、紡織工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成熟,隨著國有企業改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推行,在大的經濟發展趨勢下,**傳統工業體系基本坍塌,眾多的工業生產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被淘汰、關閉、倒閉。其中一些工業生產企業依靠自身的競爭優勢,得以保存下來,并成為今天**發展新型工業化體系的基礎和支撐,象**啤酒、**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產等企業,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力軍。
從五十多年來的**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工業發展既有政策和市場方面的得失經驗教訓,也有執政能力和判斷形勢以及把握時機方面教訓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二)**工業發展歷史的啟示評價
中國化歷史進程分析論文
[摘要]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體系。二者由一系列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構成,是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構建理論體系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不斷總結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兩大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等特征。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的概括,這非常好,比以往的說法更科學。原來說法的毛病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有了新的全局性的理論創造,就要添加在已有的理論表述之后。那樣就麻煩了,一說一大串。用理論體系來概括,確是高招,以后再有新的創造,加進去就是了。既然社會主義時期的指導理論稱為體系,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民主革命時期的指導理論,也應該稱為體系。事實上,這方面早就有概括,那就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體系,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
一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不少階級、政黨、群體及個人都提出了各自關于自然和社會的觀念、思想和看法,但對這些觀點、思想和看法的命名則各不相同,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把自己的理論成果命名為主義、思想、理論,如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那么主義、思想、理論和理論體系究竟有什么不同?構成理論體系的標準有哪些?
體系是指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理論體系就是指由一系列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理論、觀點、思想、概念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理論體系的標準有以下幾點:(1)由一系列子系統構成;(2)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3)構成子系統的要素是一系列成熟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和觀點;(4)有理論主題統領各個子系統;(5)有世界觀、方法論作基礎;(6)涵蓋面廣泛。明確了理論體系的概念和標準,就可以把主義、思想和理論與理論體系區別開來。理論體系包括主義、思想和理論,是對它們的統一概括和整合,主義、理論和思想是理論體系的子系統和構成要素。依據上述標準,中國共產黨總結概括的兩大理論成果分別構成了兩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與鄧小平理論
【正文】
我們相信社會主義將最終取得勝利,但它決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直線式的發展,而是高潮與低潮相交錯,前進與后退相更替,成功與失敗相交織。因此,只有在歷史長河中才能更加清楚地看清社會主義的現在和未來。要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的軌跡作出大體符合實際的描述,就必須把它放到世界歷史進程的總背景下來進行考察。鄧小平理論是世界歷史和社會主義進入當代以后的產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只有把它放到這兩個歷史進程的總背景下來考察,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它的含義和世界歷史意義。
一、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
為了在世界歷史進程的背景下來考察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需要著重考察三次技術革命對它的推動作用,因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動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巨大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產生了在批判資本主義基礎之上、反映早期無產階級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這些社會主義者企圖在手工業和小農業的技術基礎上消滅剝削,只能設想一個帶有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特點的社會主義。18世紀的社會主義者甚至聲稱:寧可犧牲經濟進步也要實現平等。
由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中心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推動了工業革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邁出了兩大步:第一步,工業革命的發生,促使了生產力突飛猛進,那種寧可犧牲社會進步也要實現社會平等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失去了存在的根據。但是,它并沒有消滅社會主義,而是把社會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19世紀初,三大空想社會主義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設想未來社會的技術基礎不再是手工業和小農業,不再認為可以以經濟倒退為代價去鋪設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他們同時追求社會主義的兩大目標——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第二步,到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在英國已經基本完成,在法國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德國也已經起步。一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已不能適應歷史發展形勢和歐洲工人運動的需要而日趨衰落;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深化,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新的客觀歷史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和當前的現實作一番新的研究。大工業的發展也使人們第一次有可能打破狹隘的眼界,對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出全面的歷史了解,根本改變認識世界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繼承了人類的文明成果,根據新的事實,創立了唯物史觀,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