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作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5:20: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作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作用

文藝復興歷史作用研究論文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關于歐洲文藝復興,發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主要論述了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但是關于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觀點多有分歧,談得不夠。本文試圖就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作用及與啟蒙運動的關系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文藝復興”一詞,原意系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當時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包括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對經院哲學和僧侶主義的否定;藝術風格的更新;方言文學的產生;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發展;印刷術的應用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等。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創新”。“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志著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45頁。)

如果說地理大發現是人類向未知的物質世界進軍的話,那么文藝復興則是人類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進軍,是在精神世界中進行的探索。這個探索在文學、藝術、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學領域內創造了豐碩的成果。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在于人的覺醒,在于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確立開辟了道路。文藝復興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人的發現。與中世紀對比,文藝復興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帶來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關于人價值觀念的轉變。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就是道德行為。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種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對一切事物都要研究個究竟,決不滿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就是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外在表現。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地理大發現”的主角哥倫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們都是在人文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參加地理探險事業的。哥倫布不顧艱難險阻,投身于充滿危險,艱苦的探險事業,就說明他富于樂觀進取和積極冒險的精神。趨使他遠渡重洋,翻水越浪的動力,是尋找黃金的強烈欲望,也是為了追求現世幸福的渴望。向西尋找去東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圓形的科學信念上的,也說明他堅信科學實驗的精神及探求精神。可以說“地理大發現”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副產品。當然促成地理大發現還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條件,但是地理大發現與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相吻合,是毫無疑義的。

查看全文

耶律楚材的歷史作用論文

蒙元時期是一個民族紛爭的時期。蒙古族的興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與異族文化發生了碰撞。蒙古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后的,它的金戈鐵馬征服世界之后,其本有的落后的制度文化能夠使一個地跨歐亞、包括各種各樣文化的龐大帝國正常運行嗎?在逐步的擴張與統治中,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統治,所以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內部,有很多汗國,有多種統治方式。對于中原文化來說,情況略有不同。蒙古統治者很重視中原地區,這塊土地可以供應其所需而其本身又制造不出來的東西,并且由于長期的交往,中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為什么蒙古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國。但這不意味著蒙古人會主動并且全面的接收漢文化。首先是因為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了,漢族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而蒙古是個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民族差異上有著不可調和的部分,如果他們要自覺接受外族文化的話,一般是會選擇與他們自身有很多相通處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臨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蒙古人帶著這種優越感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在這個等級中,漢人和南人處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南人和漢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對這個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在蒙古貴族有意識的采用漢制的時候他們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的。但歷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這就使得蒙古人在歷史進程中漸漸有了漢化的傾向與發展。我認為所謂“漢化”不是漢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這個“漢化”是一個異族吸收漢族文化因素的過程,是個量變的過程,程度有深有淺。我認為與遼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漢化程度顯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漢化道路實在是曲折而又艱難的,特別是在蒙元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人物對蒙古族的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試從政治文化方面來論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漢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動當時的漢化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的遼貴族并且他在窩闊臺時期主持了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借助蒙古軍國主義政府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動了漢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當時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對后來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從四方面來論述。

1.漢化的遼貴族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后起用了其貴族官僚,這些官僚是最先讓蒙古貴族接觸漢制的先驅,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采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來才輾轉回到遼并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

耶律楚材還曾師從曹洞宗宗師行秀,受到佛法的影響。王國維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中評價說:耶律楚材“雖洞達佛理,而其性格實與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為己任,古之士大夫學佛者,從未見有此種氣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為歸依,在行動上又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他自己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雖崇尚漢文化,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么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

2.對人才的保護

查看全文

滿族形成與歷史作用研究論文

滿族的名稱是在明代末年(十七世紀初)才出現的。但是,它有著悠久的淵源。先秦古籍中所記的肅慎人,就是滿族有史書記載的最早先世。漢代以降,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遼、宋、元、明),皆是肅慎后裔,同時也是滿族的先人。

在從肅慎到滿族出現以前兩千余年的漫長時間內,肅慎人的歷代后裔,在祖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生息繁衍,開發了祖國的邊疆,豐富了祖國的文化,譜寫了諸多壯美的歷史詩篇,也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發展程度的不同,以及所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有別,致使這一民族共同體的不同部分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一方面,處于邊遠地帶的部族長期保持著樸素的生活方式,過著“化外長為太古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斷從這共同體中一次次分化出其他族人,形成新的共同體,建立政權。渤海和金,便是兩個典型實例。在某些先進的部族進一步發展,逐漸和其他民族同化的同時,從后發的部族中又一次次分化出了新的先進者。幾千年來,肅慎及其歷代后裔的變化過程有力地證明:民族屬于歷史范疇,它將長期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

追根溯源,滿族先世肅慎人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見于記載的部族之一,居住在“不咸山”(長白山)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早在傳說中的舜、禹時代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聯系。周代時,肅慎人向朝廷貢獻過“矢石奴”。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便聲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這充分說明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成為中原王朝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戰國以后,肅慎人改稱挹婁,而有時仍稱肅慎。挹婁活動的區域,大致與肅慎同,包括今遼寧東北部,吉林、黑龍江東半部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遼闊地帶。挹婁人也用“矢石”獵取野獸。有農業,地產五谷,長于養豬,食獵肉、并以豬皮制作服裝。能織麻布,用獸皮獸骨制成鎧甲。工于造船,不時乘船向鄰區進行掠奪。三國以后,挹婁人擺脫對夫余的從屬關系,屢次來貢矢石,直接臣服于中原王朝。

至北朝及隋唐時,史書分別以“勿吉”和“靺鞨”稱呼肅慎、挹婁的后人。靺鞨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比其先人更為密切。七世紀初,高句驪強盛起來,靺鞨白山、粟末諸部受高句驪的役屬。唐太宗伐高句驪,大敗之。白山部“眾多入唐”,部分粟末靺鞨人遷營州,與先已移來營州的靺鞨人并居。武則天時,契丹首領叛亂,營州都督趙文被殺,徙居營州的靺鞨人在首領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的率領下東走。后至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時,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了政權(698年),自稱振(一作震)國。振國居民以靺鞨人為主體,也有部分高句驪人。唐玄宗時,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不稱靺鞨,其轄區便以“渤海”為號。渤海建國二百余年,政治和軍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漢文。渤海王每次更迭承繼,均受唐冊封。玄宗以后,渤海與唐聯系更加密切,貢使幾乎每年必赴唐都長安,且經常派遣學生入唐求學,故而文化發達,史稱“海東盛國”。

查看全文

化學歷史作用論文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化學發展史上有過極其輝煌的業績。冶金、陶瓷、釀造、造紙、火藥等都是在世界上發明和應用得比較早的國家。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古青銅器;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鐵刃青銅鉞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器。我國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化學的記載。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公元1596年)中,還記載了許多有關化學鑒定的試驗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我國的化學和化學工業,以及化學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65年,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到了20世紀80年代,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與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學結構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為人類揭開生命奧秘做出了貢獻。此外,我國還人工合成了許多結構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素、維生素B12,以及一些特效藥物等。

化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化學作為一種實用的技術,早在史前時期就得到了具體的應用,如用火燒制陶器等。化學的發展經歷了古代、近代和現代等不同的時期。銅、鐵等金屬以及合金的冶煉、酒的釀造等都是化學的早期成就。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開采和利用、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等,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藥物化學的興起和冶金化學的廣泛探究,則為近代化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原子分子學說的建立,是近代化學發展的里程碑。在近代化學發展的歷程中,人們相繼發現了大量的元素,同時也揭示了物質世界的一項根本性的規律——元素周期律。在原子的核模型的建立、高度準確的光譜實驗數據的獲得、輻射實驗現象,以及光電效應的發現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物質結構理論,使人們能夠深入地、科學地認識物質內部的奧秘,以及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這將使對物質的研究深入到了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觀領域。同時,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使化學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研制成功,使人們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原子的圖像和動態的化學變化。交叉分子束實驗則可以使人們詳細地研究化學反應的微觀機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能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觀察一些物質的原子排列狀況。1990年前后,美國等少數國家首先在-269℃的低溫下移動了原子。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常溫下以超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為手段,通過用探針撥出硅晶體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體的表面形成了一定規整的圖形。這種在晶體表面開展的操縱原子的研究,達到了世界水平。圖中的“中國”兩字就是這樣形成,并經放大約180萬倍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來的。這兩個字的“筆畫”寬度約2nm,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漢字。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也是高科技、新材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多門類、多學科,它與人類社會、人類自身與人類生活及環境息息相關。但在人類社會的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對化學工業及其產品產生了許多誤解,甚至在輿論宣傳中也出現了一些有關化學與人類健康的錯誤信息。為了使廣大群眾正確認識化學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學與人類自身的相互關系,廣東省化工學會組織了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學府的教授、博士編寫了本書。本書特點是以人體自身的生命為本,以化學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為中心,著重介紹化學元素在組成宇宙世界、地球和人體中的作用與地位,科學地闡述了食品及其添加劑、水、日用化學品、農藥、農膜、化肥、醫藥化學品等各個領域中的許多天然或合成化學品是人體生命要素,也是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從理論到實踐詳細地敘述了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在與自然界、生產、生活和人類疾病

的斗爭中,人類利用化學品為自身健康服務的知識、經驗和正確的使用方法,從發展的角度描述了在知識經濟和高新尖化學品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未來化學品更好服務人類健康的前景,特別是基因工程產品的研制與生產將是社會發展、人類健康的福音。全書文字暢順、簡潔、內容豐富、充實、深入淺出,體現了科普書的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有較強的前瞻性。相信《環境?化學與人類健康》一書對宣傳化學科普知識、正確使用化學品,服務社會,提高人類自身生活素質,增強人類健康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北京一位中學生問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化學家克羅托教授:“人們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您能否告訴我化學有什么用,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化學呢?”克羅托回答說:“正是因為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所以化學才更為重要。”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已經與各相鄰學科交叉綜合,出現了生命化學、農業化學、環境化學、能源化學、地球化學、材料化學、計算化學、醫藥化學等,化學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已滲入到現代社會的工業、農業、國防、醫藥、衛生、交通、能源、環境、材料以及正在蓬勃發展的一切高科技領。

查看全文

耶律楚材歷史作用論文

蒙元時期是一個民族紛爭的時期。蒙古族的興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與異族文化發生了碰撞。蒙古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后的,它的金戈鐵馬征服世界之后,其本有的落后的制度文化能夠使一個地跨歐亞、包括各種各樣文化的龐大帝國正常運行嗎?在逐步的擴張與統治中,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統治,所以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內部,有很多汗國,有多種統治方式。對于中原文化來說,情況略有不同。蒙古統治者很重視中原地區,這塊土地可以供應其所需而其本身又制造不出來的東西,并且由于長期的交往,中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為什么蒙古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國。但這不意味著蒙古人會主動并且全面的接收漢文化。首先是因為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了,漢族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而蒙古是個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民族差異上有著不可調和的部分,如果他們要自覺接受外族文化的話,一般是會選擇與他們自身有很多相通處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臨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蒙古人帶著這種優越感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在這個等級中,漢人和南人處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南人和漢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對這個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在蒙古貴族有意識的采用漢制的時候他們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的。但歷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這就使得蒙古人在歷史進程中漸漸有了漢化的傾向與發展。我認為所謂“漢化”不是漢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這個“漢化”是一個異族吸收漢族文化因素的過程,是個量變的過程,程度有深有淺。我認為與遼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漢化程度顯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漢化道路實在是曲折而又艱難的,特別是在蒙元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人物對蒙古族的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試從政治文化方面來論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漢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動當時的漢化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的遼貴族并且他在窩闊臺時期主持了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借助蒙古軍國主義政府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動了漢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當時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對后來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從四方面來論述。

1.漢化的遼貴族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后起用了其貴族官僚,這些官僚是最先讓蒙古貴族接觸漢制的先驅,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采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來才輾轉回到遼并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

耶律楚材還曾師從曹洞宗宗師行秀,受到佛法的影響。王國維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中評價說:耶律楚材“雖洞達佛理,而其性格實與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為己任,古之士大夫學佛者,從未見有此種氣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為歸依,在行動上又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他自己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雖崇尚漢文化,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么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

2.對人才的保護

查看全文

試論耶律楚材在蒙元時期漢化的歷史作用

述的那些亂征收的情況依然嚴重。

銓選制度:銓選制度即官吏選拔制度。中統初(忽必烈年號),“定都省及左三部、右三部之制,吏、戶、禮為左三部,工、兵、刑為右三部。至12**年,諸侯世守,裁并各路府州縣官吏,行遷轉法。”至此,任命、遷調各級官員的權力始收歸中央,初定一代銓選制度。

元朝科舉的最初嘗試是“戊戌選試”(上文有介紹)。但是元朝始終沒有真正的推崇儒家思想,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推崇儒家思想就要提高漢人和南人的地位,這不是蒙古貴族愿意的事情。所以他們采取了應景的方式,延佑年間(仁宗,元中晚期)始定式設科取士,主要內容都是儒家經典,其規模不如唐宋,只不過是統治者安天下民心的一種形式罷了,南人要想入仕大為困難。于是我們不得不說,元朝的科舉制之不過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在耶律楚材的基礎上走多遠。

人才的作用:耶律楚材曾經網絡了許多人才,他們在忽必烈時期都是改革的賢士能臣。其中著名并且作用較大的是張文謙和王磐。

張文謙任中書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病,以安國便民為務。”主要參與賦稅之務,又“以乙未歲戶帳為斷,奴之未占籍者,歸之勢家可也,其余良民為奴之理,議遂定,守以為法。”(《元史·張文謙傳》)防止了大量人民淪為家奴的情況出現。

王磐人參議行事,翰林學士。“是宮闕未建,朝儀未立。凡遇稱賀,臣屬雜至帳殿前”,王磐上書曰:“宜令宣徽院,籍兩省而下百慣姓名,各依班序,聽通事舍人傳呼贊引然后進。于是儀制始定。”并且他還在朝廷裁減機構時奏疏諫按察使不可罷。又“臣以為有功者,宜加遷散官或賜王等爵號,如漢、唐封侯之制,可也。不宜任以職位。”(《元史·王磐傳》)反對因人設官、貴族因門第輕易入仕。

查看全文

知識經濟社會分工變化及歷史作用

摘要:在社會進步中,人與人關系的發展是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的,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體現在勞動之中的。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只能引領知識經濟的到來。工業經濟本身只能做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只有未來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經濟基礎。目前,剛剛出現苗頭的知識經濟已經預示了將出現知產階層與智勞階層兩個新興的勞動者群體,這兩個階層將在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時期發揮重要的勞動主體作用。

關鍵詞:知識經濟;社會主義;知產階層;智勞階層;勞動內部矛盾

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勞動的觸角已延伸到宇宙外層空間,人類已認識到社會進步已到達一個新的境界。在當代社會進步之中,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和新的勞動者,這將是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也將作為一種現代人類勞動復雜化的結果支撐著人類和人類社會走向完善。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人與人的關系

在社會進步中,人與人的關系發展是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的,并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能夠推動的。這樣認識社會進步、認識人與人的關系發展,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哲學社會科學對于人類自身和人類歷史的創新認識。在此之前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往往被社會的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以為只要下大力量推動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就能夠推動社會進步。事實上,沒有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即使取得了實踐的勝利,也不會改變社會的原有面貌。在相當長的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一次次的農民起義的結果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只是近代以來,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相繼產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發展,在此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也一直伴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之中。說到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實際上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能實現社會進步,更不能完成人類社會走向完善的歷史使命。中國農村經歷的變革也說明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能實現社會進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運動,當時,貧下中農打土豪、分田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經濟學家董時進指出,中國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農村勞力大量剩余。應當節制生育、優生優育,同時發展其他產業,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會將勞力束縛在土地上,阻礙中國工業化。后來的事實證明,董時進的認識有一定道理,并沒有根本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改革四十年的實踐也說明,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或關系調整不可能改變農村面貌,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靠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說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體現在勞動中的,人類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過程,人是勞動的主體方面,自然是勞動的客體方面。勞動的內部矛盾就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是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之間的矛盾。因而,根據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認識,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也就是,勞動的狀態決定社會的狀態,勞動的發展程度決定社會的發展程度,即勞動內部矛盾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展。在原始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提升,出現了以冶煉青銅和制造青銅器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在奴隸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的進一步提升,自然條件作用在勞動內部發揮主要作用,出現了以冶煉鐵和制造鐵器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由奴隸社會發展階段進入封建社會發展階段。在封建社會,由于勞動內部智力因素的主導作用的進一步提升,資產條件在勞動內部發揮了主要作用,出現了以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以機器制造為標志的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由封建社會發展階段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根據勞動內部矛盾發展的決定性,始終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而時至今日,根據勞動內部矛盾發展的趨勢,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展,即當代人類勞動的發展必將推動當代社會進步,工業經濟的發展將引領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經濟的到來將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工業經濟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到來

查看全文

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內容提要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是遠程販運、囤積居奇、亦工亦商。其利潤流向,分為生息性流向與消費性流向。商人資本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變革,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貴族等級制度松解,也使文學趨利、棄本逐末、法制與教化惡化。

關鍵詞春秋戰國商人資本歷史作用

作為前資本主義的商人資本,是一個非常廣袤而幽邃的歷史領域。它“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得早,實際上它是資本在歷史上更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1〕從廣義上說,商人資本不僅僅指商品經營資本,也包括商業利潤在內。它在流通領域的運動公式與簡單商品運動公式有著根本的不同。它不是商品——貨幣——商品,而是貨幣——商品——貨幣(貨幣增殖)。在這里交換價值的獨立形態——貨幣是商人資本的出發點,交換價值的增殖即獲取商業利潤是它的全部活動的動機和決定的目的。這種商人資本在我國商周時代已有其端緒,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則有長足發展,第一次在歷史長河中卷起洪波巨瀾,猛烈地沖擊著各個社會領域,成為推進社會急劇變革的杠桿之一。本文僅就這個時期商人資本的來源、流向及社會影響略作探索,以就教于專家學者。

春秋戰國時期以富商大賈作為典型化身的商人資本,通過在流通領域的中介作用,積聚了大量的貨幣財富,“家累千金”,“貲擬王公”者比比皆是。這些富商大賈通過中介商品流通不僅使各個生產部門互相結合起來,把產品發展為商品,而且通過攫取生產的余額,使貨幣發展為資本。賤買貴賣,是其商業活動的規律。這種不等價交換正是商人資本積累的主要源泉。具體說來,它一般表現為下面三種營利方式。

1.輾轉異域,遠程販運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查看全文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教案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