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6:38: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劉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劉勰修辭美學觀研究論文
劉勰(約465——520)南朝梁人。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修辭,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消極修辭包括語音修辭——講究平上去入、陰陽清濁、音節對應、疊字雙聲、合轍押韻;語匯修辭——在同義近義詞語中,作適合語境的意義選擇與搭配選擇、作適合感情和語體的色彩諧調選擇;語法修辭——在同義表達中,對句式的長短整散、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常式變式、陳疑祈嘆等作最適合語境的恰當選擇;篇章修辭——文章的醞釀構思、選材布局、情感事理、風格詳略、修改評析等。積極修辭——特指經過長期修辭實踐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認的修辭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系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漢字以建筑式方形結構為獨立個體單位,一個個體單位為一個音節,音節又多具備陰陽上去不同調值,這種特點,為漢語語音修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币馑际亲终{有陰陽清濁平聲仄聲之分,詞之聲韻之中有雙聲疊韻之別。(當時平仄之說,故以飛沉言之。此前借用音樂術語宮商角徵羽指稱聲調高低。《文鏡秘府論》講到調聲三術:指出宮商是平聲,徵是上聲,羽是去聲,角是入聲,上去入是仄聲。此處飛指陰清,平聲;沉指陽濁,仄聲)陰陽清濁之字,應平仄穿插交替,若連用仄聲,就有聲氣沉沉欲斷之覺,若連用平聲,又有聲氣升飏飄飄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潘岳《悼亡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而雙聲疊韻之詞,必須連用,若兩詞之間插入他字,或將一詞分用于相鄰兩句,則會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這確為卓見,諸多繞口令不都是故意運用這種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產生了這種毛病,則須“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眲③恼J為,作韻易而選和難——異音相從謂之和——平仄聲調配合得當叫和諧,同聲相應謂之韻——相應位置上同韻字遙相呼應叫押韻。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如何用韻,《章句》有論:“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唇吻告勞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折中的主張,是符合聲韻運用美學的。
劉勰修辭美學觀研究論文
劉勰(約465——520)南朝梁人。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修辭,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消極修辭包括語音修辭——講究平上去入、陰陽清濁、音節對應、疊字雙聲、合轍押韻;語匯修辭——在同義近義詞語中,作適合語境的意義選擇與搭配選擇、作適合感情和語體的色彩諧調選擇;語法修辭——在同義表達中,對句式的長短整散、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常式變式、陳疑祈嘆等作最適合語境的恰當選擇;篇章修辭——文章的醞釀構思、選材布局、情感事理、風格詳略、修改評析等。積極修辭——特指經過長期修辭實踐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認的修辭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系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漢字以建筑式方形結構為獨立個體單位,一個個體單位為一個音節,音節又多具備陰陽上去不同調值,這種特點,為漢語語音修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意思是字調有陰陽清濁平聲仄聲之分,詞之聲韻之中有雙聲疊韻之別。(當時平仄之說,故以飛沉言之。此前借用音樂術語宮商角徵羽指稱聲調高低。《文鏡秘府論》講到調聲三術:指出宮商是平聲,徵是上聲,羽是去聲,角是入聲,上去入是仄聲。此處飛指陰清,平聲;沉指陽濁,仄聲)陰陽清濁之字,應平仄穿插交替,若連用仄聲,就有聲氣沉沉欲斷之覺,若連用平聲,又有聲氣升飏飄飄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潘岳《悼亡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而雙聲疊韻之詞,必須連用,若兩詞之間插入他字,或將一詞分用于相鄰兩句,則會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這確為卓見,諸多繞口令不都是故意運用這種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產生了這種毛病,則須“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眲③恼J為,作韻易而選和難——異音相從謂之和——平仄聲調配合得當叫和諧,同聲相應謂之韻——相應位置上同韻字遙相呼應叫押韻。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如何用韻,《章句》有論:“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唇吻告勞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闭壑械闹鲝?,是符合聲韻運用美學的。
劉勰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劉勰的《文心雕龍》包含的美學思想,是“龍學”研究中有待進一步開拓的領域。本文論述了劉勰對美的本質、審美原則和標準、審美感知等問題的認識;對劉勰美學思想研究中的不同見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對劉勰美學思想的方法論及其思想來源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美美感方法論
劉勰的《文心雕龍》博大精深,歷來被認為是我古代最系統、最完整的一部文學理論專著。自60年代以來,“龍學”研究者開始從美學角度對《文心雕龍》加以研討,開掘其中深邃的美學思想,成果顯著,遂使這一當代顯學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有些問題尚需進一步澄清,另有些問題則有待深入開掘和拓展。這里談談個人的見解,補苴罅漏,故名之曰“發微”。
一
對美的本質,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是必須首先加以界定的。劉勰一方面從宇宙本體論出發,認為美就是“文”,而“文”則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作為“道”的一種形式原出于“自然”。這就肯定了美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他又從人類中心說出發,認為美是作為萬物的中心的人創造的,“文”作為心靈的顯現原出于人。這就又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美的主觀性。同時,他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美劃分為三種范疇,即自然美、人文美、藝術美。從宇宙本體論出發,他認為自然美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人類中心說出發,他認為藝術美是人的創造,帶有主觀性;而人文美則是天人合一的產物,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這就是劉勰對美的本質的認識。
簡議修辭美學觀分析
劉勰(約465——520)南朝梁人。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修辭,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消極修辭包括語音修辭——講究平上去入、陰陽清濁、音節對應、疊字雙聲、合轍押韻;語匯修辭——在同義近義詞語中,作適合語境的意義選擇與搭配選擇、作適合感情和語體的色彩諧調選擇;語法修辭——在同義表達中,對句式的長短整散、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常式變式、陳疑祈嘆等作最適合語境的恰當選擇;篇章修辭——文章的醞釀構思、選材布局、情感事理、風格詳略、修改評析等。積極修辭——特指經過長期修辭實踐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認的修辭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系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漢字以建筑式方形結構為獨立個體單位,一個個體單位為一個音節,音節又多具備陰陽上去不同調值,這種特點,為漢語語音修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币馑际亲终{有陰陽清濁平聲仄聲之分,詞之聲韻之中有雙聲疊韻之別。(當時平仄之說,故以飛沉言之。此前借用音樂術語宮商角徵羽指稱聲調高低?!段溺R秘府論》講到調聲三術:指出宮商是平聲,徵是上聲,羽是去聲,角是入聲,上去入是仄聲。此處飛指陰清,平聲;沉指陽濁,仄聲)陰陽清濁之字,應平仄穿插交替,若連用仄聲,就有聲氣沉沉欲斷之覺,若連用平聲,又有聲氣升飏飄飄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潘岳《悼亡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而雙聲疊韻之詞,必須連用,若兩詞之間插入他字,或將一詞分用于相鄰兩句,則會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這確為卓見,諸多繞口令不都是故意運用這種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產生了這種毛病,則須“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矣?!眲③恼J為,作韻易而選和難——異音相從謂之和——平仄聲調配合得當叫和諧,同聲相應謂之韻——相應位置上同韻字遙相呼應叫押韻。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如何用韻,《章句》有論:“若乃改韻從調,所以節文辭氣,……然兩韻輒易,則聲韻微躁,百句不遷,則唇吻告勞妙才激揚,雖觸思利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無咎。”折中的主張,是符合聲韻運用美學的。
透析從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觀照
摘要:劉勰的《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試從文學創造主客體關系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主體及文學創造主客體的關系這三個方面來對劉勰的創作思想進行研究。
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文學創造客體主體
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一篇《原道》中說道:“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彼^“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天和地是自然之物,在劉勰的文學觀念中即是指文學活動的客體;人乃天地之靈,即是指文學活動的主體。
一、文學創造的客體
(一)客體即“自然景物”說
《禮記·樂記》中有對音樂和現實的關系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薄皹氛?,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边@里強調了音樂的產生是由人內心情感的變化所使然的,而人內心情感的變化是由于外物世界的變化所引起的??偠灾魳返漠a生是和自然世界中萬物的變化相輔相成的。彼若動,此即動也。
知音對傳統文學批評建構
《知音》篇是關于文學批評鑒賞的專論,在《文心雕龍》全書中是頗為重要的一篇,它旨在探討進行批評時應有的態度和方法。開篇著重論述了“知音難求”的現象及原因。根據這些原因提出了文情可鑒的可行性途徑,并從“情動辭發”、“披文入情”兩方面展開論述,最終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一個包括創作者、作品和鑒賞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系統。
一、“知音其難”的原因
“知音其難哉!”《知音》篇一開始,就指出文學上的知音很難遇到?!爸簟钡牡涔?,出自《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1]61伯牙是古代著名的樂師,琴技非常高超。他用琴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內心的感情,只有他的好友鐘子期能從琴聲中得知,兩人引為知音。后來,“鐘子期死,伯牙終生不復鼓琴”[2]717,認為知音逝去,世間再沒有人能欣賞他的琴聲了。此后,“知音”就被人們用來形容讀者品評作品時與作者通過潛在交流(閱讀)所達到的心靈契合程度。劉勰通過研究大量文學批評現象,結合自己的切身創作和批評鑒賞體驗,自然感受很深,故直接以“知音”名篇,意欲探究知音之法,解救知音之蔽。所以開篇即發出一陣強烈的感嘆:“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2]713慨嘆知音的稀少,不容易碰到公正合理的批評鑒賞者。在《知音》篇開篇,劉勰指出“知音其難”的原因有二:一是“音實難知”,是就作品而言的,意謂作品本身不易為鑒賞者了解和欣賞;一是“知實難逢”,是就鑒賞者而言的,意謂批評者在品評作品時會出現障礙,使作品得不到合理的評價。劉勰首先針對“知實難逢”這一文學現象展開論述。他從歷史的角度,結合具體事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知實難逢”的根源所在,指出“知實難逢”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貴古賤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偽迷真”。其實在劉勰之前,已有王充、曹丕、葛洪等人批評過各自時代下貴古賤今的不良社會風氣。如王充《論衡•案書篇》指出:“夫俗好珍古不貴今,謂今之文不如古書。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論善惡而徒貴古,是謂古人賢于今人也。……蓋才有淺深,無有古今;文有真偽,無有故新?!保?]529曹丕《典論•論文》批評“貴古賤今,向聲背實”[4]13的不良現象,又指出了人們“暗于自見,謂己為賢”[4]13等崇己抑人的毛病。葛洪在《抱樸子•辭義篇》中說的更為透徹:“近人之情,愛同憎異,貴乎合己,賤于殊途?!保?]299劉勰《知音》篇正是在這些方面整合了前賢的批評意見,并把它們歸納成為三點,立論也就顯得更加嚴密和完備。接著劉勰論述了“音實難知”的現象及成因,大體表現在鑒賞者和作品這一主客體方面的原因。客體(作品)方面的原因是“……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2]714,說明品鑒和欣賞作品很難。主體(鑒賞者)方面的原因是: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犊吣媛暥鴵艄潱j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2]714劉勰指出,由于鑒賞者與創作者在性格、興趣方面的不同,會忽略文學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使得在文學欣賞上各有偏好,這也是造成不公允批判的重要原因。這種“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的偏見實際上還是跟當時貴古賤今、崇己抑人的社會風氣相關聯。由上文可知,劉勰的這個見解也是本于葛洪的《抱樸子•辭義篇》。
二、文情可鑒的可行性———“博觀”、“六觀”、“沿波討源”
不過,劉勰不是簡單的指出知音難遇的種種原因所在,他的論述也沒有僅僅停留在“知音其難”、“文情難鑒”這些現象層面上,而是建設性的提出了一個相反的理論命題,即“知音”可遇,文情可鑒。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的論述了人們能夠克服偏好,作出公正而全面批評的可行性。對此,劉勰提出了具體可行性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2]714-715此處,劉勰對鑒賞者在品鑒作品時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實現這種要求,他提到兩個方面:一是批評鑒賞者的修養,一是批評鑒賞者的態度。具體來說,就鑒賞者而言,首先應針對“圓照之象”,提高自己的修養,“務先博觀”。所謂“圓照”,是指與偏好相反,能進行全面而合理的批評。要做到“圓照”,必先“博觀”。所謂“博觀”,則含有多積累、多觀察、多體驗的意義。鑒賞者還應擺正自身的態度,通過閱讀考察大量文學作品及其情狀,加以仔細的比較研究,摒除個人的愛憎好惡,評價作品不存私心,鑒賞態度上不帶偏見,從而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鑒賞者的修養和態度,是做好文學批評鑒賞工作的根本條件。但要解決“文情難鑒”的現實困難,最終實現“文情可鑒”,還必須有較為具體的途徑可循。接著劉勰指出鑒賞者還應從六個方面對作品進行考察來判斷其優劣。其文曰: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2]715一觀位體,注重考察作品所采取的體制問題,見于《體性》篇;二觀置辭,注重考察作品如何運用辭采的問題,見于《麗辭》、《比興》、《夸飾》等篇;三觀通變,注重考察作品的因革問題,即考察此部作品與前代作品有何承繼關系,又有什么獨創之處,見于《通變》篇;四觀奇正,注重考察作品在奇與正兩種表現手法上的表現,即如何“執正以馭奇”[2]531的問題,見于《定勢》篇;五觀事義,注重考察作品如何“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2]614的問題,見于《事類》篇;六觀宮商,注重考察作品的聲律問題,見于《聲律》篇。“這六個方面中,位體、置辭、宮商都是屬于形式方面的,通變、奇正、事義三者和內容有關,但又與表現手法有密切的聯系?!保?]143-144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中提出判斷好的詩文作品有“六義”即六條標準,首列“情深而不詭”[6]23;在《附會》篇中論述作文的四要點,首列“以情志為神明”[2]650。他在《知音》篇中論述評論作品的“六觀”,主要著眼于形式與藝術表現,卻沒有直接提及“文”與“情”的關系,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劉勰輕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其實,《知音》篇所謂“將閱文情,先標六觀”,就是說若要了解文情,先得從“六觀”入手,但又不是止于”六觀”?!吨簟菲终f: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2]715他要求批評鑒賞者“披文以入情”。位體、置辭等六個方面,主要是就作品的形式和藝術表現而言,也就是作品的“文”;鑒賞者就必須通過“博觀”,“六觀”,循著作品的文辭去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如“沿波討源”,是“雖幽必顯”的。所以說,劉勰在這方面并沒有輕視作品思想內容的傾向。
三、創作者與鑒賞者的潛在交流過程———“情動辭發”、“披文入情”
文心雕龍對應用文寫作的借鑒意義
【摘要】當下應用文寫作仍然面臨“形式和內容”不統一的矛盾,在主題表達、行文邏輯、寫作對象、內容布局等方面問題重重。劉勰《文心雕龍》中豐富的應用寫作理論,對應用文寫作突圍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而且,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專門分析和闡釋應用文寫作方法的文章,更使這種引導意義明晰而且深刻?!段男牡颀垺ぷ鄦ⅰ菲赋觯骸胺蜃嘀疄楣P,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毙问缴稀氨嫖鍪柰?,明白曉暢”,內容上“古今通變,忠于現實”,寫作主體“情感真摯,沁人心脾”,是應用文寫作突圍的根據。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體論;現代文學;明允篤誠;應用寫作
南朝梁時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集大成之名著。全書共分為十卷,每一卷又分為五篇,其中卷二和卷五是關于“分體文章論”(即文體論)的論述,共有三十四種文體,但實際上又遠遠不只這些。主要文體,如:詩、賦、贊等三十四種;其他文體,如:契、薄、錄等四十六種。在這八十種文體中,應用文體就占了四分之三,但是受古代“重文學文體輕應用文體”觀念的影響,后世對應用文體的研究較少。莫恒全先生提出:“應用寫作理論是《文心雕龍》整個理論體系中客觀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勰的應用寫作論,對于現代應用寫作實踐活動、教學工作以及現代文書工作,仍然具有歷史的認識價值和理論的指導意義,是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產?!雹賱③摹段男牡颀垺分嘘P于應用文體的寫作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不僅強調應用文體結構的整體性,還特別注重語言的正確運用以及思想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尤其是應用文體除了達到它的實用價值外,還應該具有審美價值。劉勰對應用文體的獨到見解,對于提高當下應用文的寫作水平,提供了意義重大的理論方法的引導。
一、辨析疏通,明白曉暢
“辨析疏通,明白曉暢”,亦即辨別分析通暢,使人明白,這是應用文基本的形式特征。溯本追源,根據我國現有的資料,最早的應用文章源于殷墟甲骨刻辭。有篇記事如下:壬午王田(畋)于麥菉(麓),只(獲)商(商河)戠兕,王易(錫、賜)宰豐(飲)小兄(兕?。谖逶脉浚ㄎǎ┩趿脶耆?。②壬午時間,王去麥山打獵,獲得商河角犀,他把商河的角犀送給宰豐,并用小酒杯飲酒,在五月王六祀三日。這篇記事雖然形式短小,但已經包含了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經過,意思表達清楚明確,形式整齊,語言有次序,具有了較為固定的格式,這也充分體現了應用文的形式特點。劉勰在《銘箴》篇云:“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③銘文的寫作,要觀察器物端正它的名稱,所講述的內容要和各種器物相適應。他深刻的批評“李尤積篇,義儉辭碎,蓍龜神物,而居博弈之中,衡斛嘉量,而在白杵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閑哉!”如果語言煩瑣,意義淺薄,分不清器物名稱品第,便不能寫好文章?!墩C碑》篇云“孝山崔瑗,辨絜相參:觀其序事如傳,辭靡律調,固誄之才也?!雹軇③闹v誄,反對“煩穢”,贊成“倫序”“辨法”,“新切”“簡要”,敘述要有倫次辨明,文辭要簡潔,內容要核要,抒情要新切?!断啤罚骸氨厥抡讯肀妫瑲馐⒍o斷,此其要也。”⑤檄文一定要使事情明白道理確切,氣盛旺盛,話很決斷。劉勰對章表的要求,“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扼要明白,避免疏略浮淺?!氨匮帕x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意義正確,文辭清新,扇揚其風,使能飛騰,弛聘其麗,使有光彩。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每一種應用文體都要求文章通順、表達清楚明確、文辭簡潔。應用文主要是為了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服務的,而不是供人審美、供人欣賞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騷客比試高下的文體,它是一種供人實踐運用、達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體。應用文不同于文學作品,追求藝術感染力,語言不一定要夸張修飾、描繪細膩,只需要用精準的語言敘述客觀的事理。當然,這也并不是否定應用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葉圣陶先生指出:“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須寫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確,句穩詞妥,通體通順,讓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說的是什么?!雹抟驗閼梦牡膶嵺`性較強,所以寫作要盡量做到不失體裁,遣詞恰當;造詣完整,反對雜亂破碎。
二、古今通變,忠于現實
文心雕龍創作論對作文教學的啟示
一直以來,高中作文教學都深受應試教育束縛。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作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但其教學情況卻不盡人意,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教師自身寫作理論積累不足,無法將寫作理論融入教學實踐中;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只能機械地套用作文模板,缺乏探究和創新精神,只為考試而寫作。這些直接造成了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低效率?!段男牡颀垺穼γ颐鬟M行了全面評析,系統地對寫作理論進行了概括總結,包含文章學、文體學等多個領域,這為當前的高中作文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重要文本。因此,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運用《文心雕龍》創作理論,不但可以為高中作文教學現有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思路,還可進一步完善寫作教學理論體系的建設,綜合著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寫作主體的高度自覺
文章是寫作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認識后,通過文字進行表達的一個創造性過程,文章直接反映著寫作主體個人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等。所以,高中寫作教學應重視對寫作主體主觀感受、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并成就寫作主體的豐富性。首先,沉靜的主體情懷思接四海,醞釀文思的前提是保持虛靜的心態。虛靜的心態即指,摒除內心繁雜的思緒,集中注意力,客觀地看待外界事物,深入分析其本質,達到最佳的創作狀態。《神思》篇中指出醞釀文思時應“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保持虛靜的心態可以使創作主體靜下心神展開想象,將內心的豐富情感挖掘出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也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保持虛靜心態,凝聚心神,發散思維?!氨酿B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無需不著邊際、漫無目的地想象,靜下心來感受客觀事物,再對文章進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文章綱領,依據綱領來決定章節安排,選取文章素材,使文章層次清晰、語句流暢,即可做出好文。其次,活躍的主體眼界聯絡八方,想象能使藝術的境界或形象得以構成。陸機在《文賦》中認為想象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想象可盡情為之,不用受空間、時間等限制,賦予客觀事物新的生命力,為寫作主體提供豐富的寫作靈感。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儲存的表象精細加工成為新形象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應學會觀察生活,汲取生活化素材?!吧裼孟笸ǎ樽兯小?,創作主體的思想情感促成了想象活動,同時想象也反作用于思想感情,豐富創作主體的情感。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勤加思考,以保持內心精神活動的豐富性。最后,深刻的主體意識通達今古,寫作主體的創造性思維是創作成功的關鍵要素。好的文章有著獨特的見解、深刻的思想情感、新穎的表達方式,這都與創作主體自身的創新精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要想保持創作主體的創新性精神,就應“博覽以精閱”;“不博則師資不廣,不精則去取不明”,充分的積累才可以促成創新。文章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文學的規律是一定的,在行文的過程中要遵循寫作的規律。黃侃認為:“通變之道,唯在師古,所謂變者,變世俗之文,非變古昔之法也?!睂W生學習寫作必須以足夠的閱讀量作為支撐,尤其是經典名著,在遵循文章創作規律的前提下適當地進行創新。
二、注重謀篇布局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
劉勰在《文心雕龍•熔裁》篇中,對寫作中的“熔意”和“裁辭”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規范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規范本體就是文章中心思想要對應文章體制;而剪截浮詞即是去掉文章中脫離文章主旨或是煩瑣的語句,以求文章簡明扼要、層次分明,做到“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對高中生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一是對學生選材能力的培養。劉勰在《文心雕龍•熔裁》篇中,提出要“酌事以取類”,認為寫作主體應圍繞文章中心來選取素材。選材時要分清主次輕重,按照真實、典型、新穎的標準來選取素材。二是對學生布局能力的培養。劉勰在《文心雕龍•附會》中指出,優秀的文章要做到“總文理”“統首尾”“合涯際”。“總文理”就是要統籌好文章的各個層次段落,使之邏輯合理、條理清晰?!敖y首尾”就是文章的結尾要與開頭呼應,突出文章主旨,深化主題?!昂涎碾H”即是要求文章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銜接順暢、邏輯合理。因此,如果一篇文章做到層次段落清晰明了、開頭結尾交相呼應、過渡銜接緊密順暢,那么便可滿足文章結構所要求的完整和嚴密了。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篇中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他指出好的語句才能造就優秀的文章。所以,對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而寫好字句的前提就是習得和積淀語感。學生如果想運用文字抒發主觀的思想情感或是個人志向,就必須在語感的幫助下行文。另外,豐富靈敏的語感不但能促進學生心理文化素質的提升,還有助于培養他們對語言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教師可著重從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一是吟詠誦讀。吟詠誦讀不但可以讓學生深切感悟文章語句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而且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可反復琢磨推敲文章中的語音、文字、詞句,將那些抽象的文字賦予新的生命力,創造出文本的聲音形態,使表達更加生動,情感更加深刻,由此就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感受能力。二是揣摩語境。對文章語句的反復推敲其實就是語感分析的一個過程。教師可精心挑選精彩的片段或是詞句,讓學生深入分析其中的詞語、修辭等,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增刪、調換順序、替換標點,通過與原文的比較來更好地體會文章語句的表達效果,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思想情感。三是利用仿寫訓練來加快提升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仿寫是在模仿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的寫作模式,在學生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進行,有利于學生積累寫作經驗。針對部分高中學生害怕寫作、無從下筆的問題,教師可挑選一些文辭俱佳、表現手法豐富靈活的例文作為仿寫訓練的題材,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如人教版教材中的《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都是很好的仿寫例文。
三、加強經典著作的閱讀
小議詩品的文學文獻價值
論文摘要:南朝梁鐘嶸所撰《詩品》不僅開創了我國詩話之先河,為中國文學批評開辟了新的領域,還為我國文獻寶庫增添了新的樣式。《詩品》異文則既為??毕嚓P文獻提供了資據,也為正確理解鐘嶸文學思想指引了線索。
論文關鍵詞:《詩品》文學批評異文
南朝梁鐘嶸所撰《詩品》三卷,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自覺的文學批評著作”,在我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該書自問世以來,即以其“思深而意遠”的理論特征和“致流別、辨清濁、掎摭病利、顯優劣的批評方法為后人所稱道。因此,研究者代不乏人。但綜觀各種研究成果,學者大多致力于評價《詩品》的得失、比較《詩品》與其前后相類著作的優劣、剖析《詩品》所涉文學理論的內涵等等,而從文獻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成果很少。本文擬從文學文獻學的角度探討《詩品》的價值,以求取得《詩品》研究的深化。
一《詩品》開創詩話先河,為中國文學批評開辟了新的領域
《詩品》專論詩歌,且僅以五言詩作為對象,這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屬于全新的學術領域。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很重要的一種形式。先秦時即有五言詩句,《詩品·序》說:“昔《南風》之詞,《卿云》之頌,厥義復矣。夏歌日‘郁陶乎予心’,楚謠日‘名余日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薄对娊洝ふ倌稀ば新丁分杏校骸罢l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因此,劉勰認為:“《召南·行露》,始肇半章。至漢代班固的《詠史》詩,五言詩進入有意識的創作階段。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與發展,東漢末年,無名氏們的創作使得五言詩趨于成熟。《昭明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可為其代表。劉勰評論這些作品說:“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但古代包括劉勰在內的批評家們并未把詩歌尤其是五言詩作為觀照作家創作水平和風格的專門文學樣式看待,只有鐘嶸才將五言詩作為特定對象加以分析,且使五言詩的創作特征、風格技巧、流變傳承等方面體現出了系統化、理論化的特征。
王先謙駢文研究論文
摘要:《十家四六文鈔》和《駢文類纂》是晚清著名樸學家王先謙編選的兩部駢文選本,本文結合這兩部選本分析了王先謙對待駢散之爭的態度以及他的駢文理論,這對于我們全面認識王先謙的學術思想是有幫助的。
關鍵詞:王先謙;駢文;選本;文論
王先謙是晚清著名樸學家,一生撰著多種樸學著作,可謂成就卓著。對于選本編纂王先謙亦頗為重視,其編纂的《續古文辭類纂》,收錄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后的古文作家、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妒宜牧拟n》和《駢文類纂》是他編選的兩部駢文選本。這兩部駢文選本反映了王先謙的駢文理論,也是王先謙學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對待駢散之爭的態度
清代學術,自乾嘉漢學盛行,遂有漢、宋之爭,文章學領域的駢散之爭也隨之而起。桐城派固守古文義法,崇散拒駢;阮元一派,嚴格文筆之辨,崇駢拒散;李兆洛等人則主張援駢人散,以求拓展古文寫作之新境界。王先謙身處晚清時代,以漢學名家,他既纂輯了以桐城“義法”為旨歸的《續古文辭類纂》,又編選了《十家四六文鈔》和《駢文類纂》,那么,他對駢散之爭有怎樣的看法呢?
王先謙對待駢散之爭的態度與其對待漢宋之爭的態度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