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1:49: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石油貿易流向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并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伙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于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伙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伙伴。
我國石油貿易流向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并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伙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于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伙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伙伴。
互聯網流量流向研討
隨著寬帶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互聯網用戶數量在不斷增加,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逐步深入,網絡規模持續擴展,網絡流量高速增長。尤其是P2P技術產生以來,互聯網網絡流量激增,對網絡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要合理、有效地疏導流量,必須對網絡流量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通過流量分析可以有效地總結出網內、網外流量比例,各區域用戶產生的流量大小,進而對用戶使用習慣、各類應用帶寬消耗情況等進行分析,從而可以對不同區域用戶使用習慣、網內資源建設方向等進行有效的指導。不僅要依據數據的目的地址去疏導流量,還要明晰流量的來源和成分,區分流量類型,以精確地計算成本,合理分配IP地址數量和流量占用帶寬,使流量管理更加規范。Netflow技術最早由Cisco公司研發,首先被用于網絡設備對數據交換進行加速,并可同步實現對高速轉發的IP數據流進行測量和統計。經過多年的技術演進,Netflow對流經網絡設備的IP數據流進行測量和統計的功能更加成熟,并成為當今互聯網領域公認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統計和計費行業標準。Netflow技術能對IP/MPLS網絡的通信流量進行詳細的行為模式分析和計量,并提供網絡運行的詳細統計數據。通過對某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進行改造,引入互聯網流量分析系統,以互聯網流量數據為分析對象,實現以下功能:(1)精確判斷流量歸屬地;(2)精確統計流量類型;(3)精確區分流量成分;(4)以天為單位,對某一天的流量及以天為周期單位的時間段產生的流量進行查詢。
1流量分析系統設計
由于Netflow僅能宏觀地對網絡流量進行分析和監控,無法滿足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鑒于此,需要建立網絡流量分析系統。首先在省級主干路中引入流控設備,對全省網絡流量進行控制。通過建立一臺Linux服務器(CMserver),在流控設備中將流量鏡像至此服務器的數據庫中,便可采集到全網的流量明細,進而通過存儲過程將各種需要分析的數據進行聚合成表,便可對全網流量進行實時監控分析。本系統包括4個功能模塊,分別是數據采集模塊、接口程序模塊、數據庫模塊、頁面呈現模塊。
1.1數據采集模塊
要實現對流量源和目的地的分析,首先要進行流量采集并存儲,采集的數據中要包含數據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數據包發送時間等信息。本系統采用NetflowV9版本進行數據采集,需要對Netflow協議、待采集的路由器端口和數據采集存儲服務器等進行配置。由于需要分析的路由器端口數據量很大,而且分析目的主要為各方向流量數據比例,綜合考慮數據處理量和數據準確性之后,將采集周期定為5分鐘,采樣比例定為1000:1,此時每5分鐘Netflow數據流約有30萬~40萬條,存儲Netflow數據流的文件大小約20~30MB。在采集數據的端口選擇方面,既要采集所有流量數據,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又要避免數據重復采集,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按照上述條件,選擇省級主干中路由器上行端口為流量采集端口,通過該端口既可以采集所有互聯網用戶訪問Internet的流量數據,又不會發生流量數據重復采集情況。為分析路由器端口的網絡流量數據,必須將從路由器中送出的Netflow數據收集并存儲,以便進一步的處理,所以需要配置Netflow采集存儲服務器。具體配置為2.4GHz四核CPU、2G內存,使用Linux系統,并安裝CiscoNetflowCollector(NFC)采集軟件。
1.2接口程序模塊
中國貿易資本流向及影響原由
一、問題提出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貿易迅速擴張,2002—2008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6207.7億美元上升到25616.4億美元,年均增長27%,貿易順差從304.3億美元上升到2954.6億美元,年均增長60%。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8年后中國對外貿易受到一定抑制,但貿易順差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但是,中國對外貿易主要依靠的是生態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及制成品出口,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始終處于下端,巨額的貿易順差,很可能掩蓋了生態資源的流失,從而制約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僅從傳統經濟學的貨幣資本角度來考察中國對外貿易利益顯然存在一定局限。鑒于此,本文嘗試以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EF)作為自然資本的測度,運用投入產出(Input-Output,I-O)模型考察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自然資本流向,以揭示中國對外貿易所獲得的貨幣資本利益是否以犧牲生態資源為代價。Rees(1992)及WackernagelandRees(1996)在關于EF研究的開創性文獻中,提出以用地面積為單位測度人類對生態系統供給可再生資源與吸收廢棄物這兩大類生態服務需求。具體而言,EF將某一商品所含的自然資本分解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碳匯用地六種用地類型。其中,前五類用地表現為人類生產活動實際占用的地表面積,稱之為實際用地(ActualLand);碳匯用地表現為吸收廢棄物和排放所占面積,反映排放空間的大小,稱之為虛擬用地(VirtualLand)。EF綜合考慮人類經濟活動所占用的自然資本,為研究國際貿易的生態影響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目前在使用EF分析國際貿易的文獻中,EF的測算主要分為產品用地系數法(ProductLandUseCoefficient,PLUC)與投入產出法(Input-Output,I-O)兩種。PLUC法源于WackernagelandRees(1996)提出的EF計算模型,并由后來的學者引入產出因子將商品量折算成各類用地面積,用均衡因子將各類用地面積換算成單位面積具有同等生態生產力的面積,再加總求和。這種模型被曹淑艷、謝高地(2007a)稱為生態足跡基本模型,被金書秦等人(2009)稱為綜合法。采用基礎模型計算國際貿易EF值的研究見諸于vanVuurenetal.(1999),AnderssonandNevalainen(2003),Hornborg(2006),陳麗萍、楊忠直(2005),陳琰等(2010),劉建偉(2011)等文獻,后三篇中文文獻計算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EF值。這些研究的產品選擇缺乏標準和框架,產出因子和均衡因子的數據來源分散。Moran(2007)首次提出產品用地矩陣法(ProductLandUseMatrix,PLUM),Moran(2007),Moranetal.(2009)構造了產品用地產出系數(YieldCoefficient)矩陣,產出因子和均衡因子的數據來源于全球足跡網(GlobalFootprintNetwork,GFN)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編撰的國家足跡賬戶(NationalFootprintAccounting,NFA),NFA涵蓋HS商品編碼的全部商品。
PLUC法至少有兩個主要缺陷:一是它將商品量折算成各類用地面積,故不能計算服務貿易的EF值;二是它只計算了最終產品的EF值,沒有包括中間投入品的EF值,換句話說,它沒有考慮經濟體各部門之間的關聯。Bicknelletal.(1998)首次將I-O法引入EF計算,計算新西蘭三次產業的EF值,彌補了PLUC法在服務業和部門關聯上的不足。I-O法的基本思路是將用地面積直接導入投入產出模型,利用投入產出表中反映的部門之間的經濟聯系和數量關系得到完全用地轉換系數,進而測算最終需求的EF值。該方法測算對象針對具體部門,能夠充分發揮投入產出模型所具有的結構性優勢。后續研究從各個方面拓展I-O法:Ferng(2001)用復合用地乘數取代Bicknelletal.(1998)的用地乘數,避免了不同類型用地直接加總所導致的錯誤;HubacekandGiljum(2003),Suh(2004)著重探討了實物型投入產出模型與貨幣型投入產出模型在EF值測算中的區別。國內學者曹淑艷、謝高地(2007b),劉建興等(2007),邱東、席瑋(2008)分別利用中國投入產出表分析中國三次產業在單一年份的進出口EF值。I-O法的分辨率取決于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劃分,但由于缺乏部門用地數據,將I-O法應用于對外貿易的現有國內研究局限于產業層面。
本文采用I-O法測算中國對外貿易的EF值。在模型選擇上,采用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這種模型更適合于估算進口國通過進口所節約的本地區的生態足跡,用以評價貿易對單個地區的生態資源所產生的影響。而采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更加適合于通過產業間關聯、全球供應鏈及多國間貿易流動來估計進出口的生態足跡,從而追尋足跡的源頭(Wiedmann,2009)。中國對外貿易的EF值反映中國對外貿易自然資本的流向,有必要深入探討造成這種自然資本流向的影響因素,包括各個因素對于EF變化的貢獻程度。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數分解分析(IndexDecompositionAnalysisIDA)、結構分解分析(StructureDecompositionAnalysisSDA)及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序列數據,而IDA與SDA只需要兩個時期的數據。IDA與SDA分別適用于分析比值和絕對值的影響因素,故本文采用SDA。SDA方法近年來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主要集中于分析能源消耗(劉瑞翔,姜彩樓,2011),碳排放以及貿易含碳量(郭朝先,2010;張友國,2010;黃敏,劉劍鋒,2011)的影響因素。但在現有文獻中,鮮見將SDA方法應用于國際貿易EF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①在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上,克服前人主要采用競爭型投入產出表以測算單一年份對外貿易EF的局限,將研究期擴展到五個年份,編制了1992、1997、2002、2005、2007年五個年度的可比價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實際用地EF值和虛擬用地EF值的測算分別采取5個部門和22個部門劃分,使I-O法在對外貿易EF測算的應用中從產業層面拓展到部門層面。②在完成EF測算的基礎上,利用SDA分析不同因素對于中國對外貿易EF凈出口總值及部門對外貿易EF凈出口值的影響,從而揭示造成中國對外貿易生態資源流失的主要因素。
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分析論文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并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伙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于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伙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伙伴。
小議蘋果貿易流向與市場
本文作者:張復宏趙瑞瑩張吉國胡繼連工作單位: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模型的選擇與構建國際市場勢力模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邊際成本模型(Hall,1988),使用邊際成本加成能力來衡量特定產業的市場勢力;另一種是剩余需求彈性模型(Goldberg&Knetter,1999),通過估計剩余需求彈性來衡量市場勢力大小。由于實際中邊際成本模型中的邊際成本較難獲得,而剩余需求彈性模型的主要前提是同質產品,是在完全壟斷市場以外的一般條件下的出口企業價格加成的測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國際間不同因素對市場勢力的影響,所以本文選擇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彈性模型研究中國蘋果出口的國際市場勢力。回歸模型采用對數形式,表達式如下:lnPmt=λm+ηmlnQmt+αmlnZmt+β2mlne2mt+β1mlne1mt+γ1mlnM1t+γ2mlnM2t+εmt(2)式中,模型各變量的下標t表示區間年份,m表示中國蘋果出口的目標市場國。Pmt和Qmt分別表示中國向目標市場國m出口蘋果的單位價格和出口數量。Zmt表示由目標市場國m的需求轉換參數所組成的向量,該向量由實際GDP及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組成。成本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隨出口目標市場國變化的因素,如enmt表示競爭國n(n=1,2)和出口目標市場國之間的雙邊匯率,在模型中考慮了出口國的兩個競爭國,第一個競爭國與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e1mt,第二個競爭國與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e2mt。另一類是不隨出口目標市場國變動的因素,如競爭國的蘋果生產成本,以Mnt表示競爭國n(n=1,2)的蘋果生產成本;參數ηm即為中國出口蘋果在目標市場國m中的剩余需求彈性,若ηm顯著不為0,則說明中國對m國出口蘋果的出口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出口量變化的影響,具備一定的價格影響或價格加成能力。當ηm<0,其絕對值可以衡量國際市場勢力的相對強弱,絕對值越大,對出口蘋果的價格加成能力越高、市場勢力越強。λm為常數項,參數ηm、αm、βnm、γnm(n=1,2)為外生變量,分別反映模型中變量的系數影響,εmt為隨機干擾項,其余為內生變量。
(二)研究對象的選取由于模型對檢驗對象的同質性要求較高,產品又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選取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按HS1992統計標準中六位碼080810產品進行計算,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2008—2010年中國蘋果對出口對象國出口額綜合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近三年對以上五國蘋果出口總額都超過了中國對世界蘋果出口總額的50%,因此,選擇以上五國作為分析中國蘋果國際市場勢力的目標市場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目標市場國中,主要的競爭國按2010年出口額排序,選取前三位國家進行研究。在俄羅斯市場中進口前三位依次為波蘭、中國、摩爾多瓦,在印度尼西亞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新西蘭,在泰國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新西蘭和美國,在菲律賓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智利,在越南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新西蘭。以ISO國家代碼標識國家名:俄羅斯(RU)、中國(CN)、波蘭(PL)、摩爾多瓦(MD)、印度尼西亞(ID)、美國(US)、新西蘭(NZ)、菲律賓(PH)、智利(CL)、泰國(TH)和越南(VN)。
(三)資料來源本文選取數據的樣本區間為1996—2010年,其中蘋果的進口數據取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目標市場國的GDP數據來自聯合國數據庫NATIONALACCOUNTS,并且選用了其中經調整后的實際GDP;數值CPI是根據聯合國數據庫計算得來;競爭國與出口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用一單位的競爭國的貨幣表示出口目標市場的貨幣,即競爭國與出口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等于出口目標市場貨幣/一單位競爭國的貨幣,歷年匯率數據來源于美國農業部的ERS數據庫;中國、美國、新西蘭、波蘭和智利的蘋果成本取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PRICESTAT中的蘋果生產價格,摩爾多瓦由于為非蘋果主產國*,蘋果成本由其從世界進口蘋果的平均價格代替,數據取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由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中印度尼西亞1996—1999年蘋果數據與2000年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屬于不穩定數據而予以剔除,模型數據區間僅選擇2000—2010年,樣本容量為11,而越南的蘋果數據存在缺失和滯后,因此越南模型數據區間僅選擇2001—2009年,樣本容量為9。
(四)檢驗結果利用以上數據,通過Eviews6.0分析軟件對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在回歸過程中,基于自由度的考慮,剔除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篩選出擬合程度較好的回歸方程,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5可知,在出口目標市場菲律賓、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剩余需求彈性系數ηm顯著不為0,表明在以上四個國家,中國出口蘋果的價格變動能夠部分由自身出口量變動加以解釋,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市場勢力的大小可以由ηm的絕對值表示,對目標國的市場勢力按大小依次為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即在中國蘋果出口目標市場中,菲律賓的市場勢力最強,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居中,而在泰國市場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尚不存在市場勢力。為研究中國蘋果在世界市場上的勢力,本文選取波蘭向俄羅斯出口蘋果貿易情況作比較分析。在俄羅斯蘋果市場中波蘭和中國為蘋果主要供給國,俄羅斯為主要需求國,波蘭蘋果產業國際貿易狀況與中國蘋果相類似。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資料統計,在俄羅斯市場上,蘋果主要供給國為波蘭、中國和摩爾多瓦,本文將三國視為俄羅斯蘋果出口主要競爭國。模型中其他數據來源同上,時間序列同樣選取1996—2010年,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中國蘋果在俄羅斯市場上的國際市場勢力為0.167,而波蘭在俄羅斯市場上蘋果的國際市場勢力為0.371(見表5)。可見,中國蘋果的國際市場勢力較弱,在出口定價與國際貿易價值鏈利潤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總之,盡管中國蘋果在國際市場上已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出口單價近年來也有所提高,但與目標市場主要競爭國相比并不占優(見表6),中國蘋果的貿易利益較低,控制價格的能力不強,現實的市場勢力并不明顯。
(五)原因分析1.較高的市場份額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由表6可知,在菲律賓市場上中國出口份額超過90%,處于壟斷地位;在印度尼西亞市場上中國出口份額也較高,形成寡占壟斷市場。可見,注重壟斷權構筑了其他國家進入該市場的壁壘,從而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在俄羅斯市場上,由于前三家市場份額占據了俄羅斯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且中國位列次席,出口單價雖不及波蘭但明顯高于摩爾多瓦,因而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國市場上中國蘋果在市場份額上雖占據優勢,但出口價格與主要競爭國新西蘭、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說明果品的檔次較低、差異化較小,因而尚未形成市場勢力。2.較少遭遇貿易壁壘的地區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Bain(1951)認為市場勢力可來源于進入壁壘,進入壁壘是產業內的在位者相對于潛在加入者的成本優勢,由于成本優勢的存在,在位者可以把產品價格定位在競爭水平之上,而又不導致潛在進入者的進入。中國蘋果之所以在美國、歐盟、日本市場占有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上述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持續遭遇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中國蘋果產品的出口。比如蘋果被歐盟列為“敏感”農產品,對蘋果進口設置季節性關稅壁壘,即在生產季節對進口蘋果征收較高的關稅。日本的水果關稅在0~32%變化,對蘋果、柑橘等本國生產的水果制定17%的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的水果產業。此外,非關稅壁壘尤其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蘋果出口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由WTO-SPS協定認可的制定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的機構現已制定27個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其中日本、美國及歐盟對蘋果進口都設置了較為嚴格的檢疫要求,而東盟、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基本沒有明確的檢疫要求,從而為以中低檔果品出口為主的中國蘋果貿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機遇,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有利于中國蘋果構建市場勢力。3.較低的成本優勢、豐富的品種資源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一方面,蘋果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很多蘋果生產大國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由于中國蘋果產區相對較為集中,有利于規模經濟的形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蘋果的生產成本,可以憑借價格優勢占領周邊國際市場,為整個產業帶來市場勢力。另一方面,由于蘋果屬溫帶水果,與周邊許多國家的水果生產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加之中國地域遼闊,適合蘋果生長的丘陵山地眾多、氣候環境復雜多樣,蘋果品種資源豐富,有利于不斷改良和優化蘋果品種,維持蘋果生產的差異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從而在這些國家形成市場勢力。1.中國蘋果的貿易流向主要集中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已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從影響貿易流向的主要因素角度看,出口對象國的GDP、中國蘋果產量、蘋果出口價格以及是否加入WTO都顯著影響著中國蘋果出口,其中如何盡快提升出口價格、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是進一步做大作強蘋果貿易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國際市場勢力分析的角度看,中國蘋果出口在菲律賓市場勢力最強,在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居中,在泰國尚未形成市場勢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蘋果已在周邊國家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出口單價近年來也有所提高,但與一些出口目標市場的主要競爭國相比,中國蘋果的貿易利益較低,控制價格能力較弱,現實的市場勢力并不明顯。2.中國蘋果的市場勢力主要來源于較高的市場份額。從具備市場勢力的目標市場分布角度看主要集中在較少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看,由于目前中國的蘋果生產仍以中低檔果品為主,從而導致了市場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為出口市場分布過于集中于東盟市場,而在俄羅斯、西亞、中東等非蘋果主產區的市場占有率不高。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蘋果產業的結構優化和調整,充分利用國內外品種資源、兩個市場,發揮規模優勢,形成果品的差異化,加強蘋果生產的組織管理,提高果品質量,竭力樹立優質蘋果品牌,提升獲取市場勢力的能力。3.在出口市場多元化、出口產品多元化上下功夫,細分國際市場、優化出口結構,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應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只重銷量而不重質量的營銷模式,促進銷量和價格的同步提高,通過提升中國蘋果的國際市場勢力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針對美國、歐盟、日本等主流蘋果消費市場,可以通過濃縮果汁等蘋果加工品的出口繞開針對蘋果出口的貿易壁壘。總之,應通過蘋果種植規模、品種的調整和優化,力爭做到蘋果生產的規模、質量并重,國內、國際并重,鮮食、加工并重,積極貫徹蘋果產業的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和外向型發展的戰略方針,努力實現中國蘋果產業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跨越。
經濟勢差與農村勞動力流向調研報告范文
20世紀80年代早期,小城鎮建設被我國學者認為是“解決人口出路的一個大問題”,“是農村日益增加的過剩人口和剩余勞動力的去處”,是“城鄉間的人口蓄水庫”(費孝通,1983,1984)。目前,多數學者仍然認為“發展小城鎮是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李寶庫,1997);“小城鎮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富余人員,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董鑒泓,1999);“小城鎮建設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客觀要求”(高紅貴,2001)。也有學者提出了質疑:“小城鎮真的就是農民的樂土嗎”(孫慶瑞,2000)?還有學者認為,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城鎮化所引起的小城鎮的發展,不能產生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效益”,“人口不能聚集,便不能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劉學敏等,2001);“小城鎮的生活方式與農村相差不大,而且農民在小城鎮難以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是“農民不愿意進入小城鎮”的原因(陳勁松、余賢,2002)。那么,小城鎮尤其是西部內陸地區的小城鎮到底能不能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發揮“城鄉間人口蓄水庫”的作用呢?本文試圖以四川省綿陽市為例做理論和實證分析。
一、概念說明和理論假設
(一)主要概念說明
1.小城鎮。本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包括縣城所在地的城關鎮,不包括非建制的場鎮或集鎮。
2.鄉鎮企業。這里是指鄉鎮集體、村和村民小組、鄉村聯戶和農戶個人投資興辦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生產經營活動單位,包括雖然領取的是農村個體工商營業執照,但雇工8人以上的企業。
3.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里指中國農村中不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本文所指綿陽市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用已經外顯的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從業人員來代替,沒有包括從事農業生產但利用不充分的隱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中國石油貿易的流向淺議論文
摘要:當前,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式的不斷發展,世界能源市場出現了以發展中國家市場地位上升為代表的新變化,世界石油貿易流向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我國石油貿易流向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石油貿易;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加快信貸資金流向農村論文
內容摘要:改變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積極借鑒國際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管理技術,從財政補貼、定價原則、風險補償和轉移等多方面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險的支持。
關鍵詞:信貸資金三農農村資金中央一號文件農村信貸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農業災害風險補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發展滯后,是我國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變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促進信貸資金流向農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資金外流是農村金融存在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問題比較突出。從存貸總量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存多貸少,存貸比下降,存貸差不斷擴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增量減少;從資金流向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流向城市的趨勢明顯,加劇了金融資源在城鄉配置的失衡;從資產結構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不高,財務狀況令人擔憂,農業貸款風險高,虧損嚴重,經營困難。農村信貸資金大量外流,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針對這種狀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政策”。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加快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
構建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首先,建立信貸資金回流農村的激勵機制,引導信貸資金向“三農”流動。在政策上,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在當地吸收存款、在當地放款,并設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農”的比例。其次,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入;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作用,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三農”;利用價格機制調節生產要素的供求,引導信貸資金流向。第三,加強宏觀調控,促進金融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人民銀行可以運用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等措施調控資金流向,促使形成農村存款留在農村的機制。第四,找準農村金融機構與“三農”發展的利益共同點。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金融機構組成的,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鼓勵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公務員之家
建立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保障體系。形成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信貸資金風險補償機制和保障體系,進一步鞏固農村信貸資金回流的基礎。一是完善擔保體系。應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資或支持的縣域信用擔保中心,發揮其集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于一身、融中小企業擔保與農業擔保于一體的綜合擔保職能作用,以有效解決“三農”融資擔保難問題,降低信貸支農風險。二是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利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夠為農村信貸資金提供安全保障,從而促進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機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以及缺少財政政策扶持等多種原因,農業保險風險大,經營成本和賠付率高,回報率低,有的農業保險業務甚至持續虧損、日趨萎縮,導致涉農產業防災避險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寬農業風險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農業保險投保模式,完善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攤機制。可以將發展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新的支農方式納入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同時,積極借鑒國際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管理技術,從財政補貼、定價原則、風險補償和轉移等多方面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險的支持。
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探究論文
摘要:當前,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式的不斷發展,世界能源市場出現了以發展中國家市場地位上升為代表的新變化,世界石油貿易流向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我國石油貿易流向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石油貿易;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貿易流向綜述
(一)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貿易流向的概念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