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舞蹈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2:35: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行舞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相結合研究
內容摘要:文章試從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不均衡發展的現狀中,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并就兩種舞蹈藝術如何結合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希望借此找到兩者結合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并最終實現兩者共同繁榮。
關鍵詞:流行舞蹈藝術舞蹈結合發展可行性分析
流行舞蹈,是指表現方式相對自由、大眾參與性較強、有較強的娛樂色彩、在較長時期廣泛流行的舞蹈藝術形式,如現代舞、國標舞、街舞、拉丁舞、迪斯科、勁舞等都屬于流行舞蹈的范疇。藝術舞蹈則是指由藝術家用舞蹈語言詮釋藝術境界和人生哲理而創造出來的舞蹈,偏重于對舞蹈的藝術呈現,是一種相對正統、規范、高端的舞蹈藝術。
流行舞蹈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舞蹈普通大眾則敬而遠之,這是人們對舞蹈藝術的社會需求現狀,也是當前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不均衡的具體表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開放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圍內的流行元素不斷涌入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青少年一代,他們對流行舞蹈熱烈追捧,對藝術舞蹈幾乎不聞不問,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的不均衡狀況日益加劇,促進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成為業界日益關注的課題,筆者就該課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取長補短——有助于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共同繁榮
流行舞蹈的娛樂性、趣味性、運動性很強,節奏比較有動感,表演自由度高,大眾參與度高,融合了更多時尚元素,可以在絢麗的舞臺上表演,也可以關在房內自我欣賞,有助于人們緩解壓力、釋放心情、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消除隔閡、增進溝通。而藝術舞蹈,表演方式比較正統,動作要領更加規范,寓意表現比較含蓄,有助于人們陶冶藝術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相結合分析
內容摘要:文章試從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不均衡發展的現狀中,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并就兩種舞蹈藝術如何結合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希望借此找到兩者結合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并最終實現兩者共同繁榮。
關鍵詞:流行舞蹈藝術舞蹈結合發展可行性分析
流行舞蹈,是指表現方式相對自由、大眾參與性較強、有較強的娛樂色彩、在較長時期廣泛流行的舞蹈藝術形式,如現代舞、國標舞、街舞、拉丁舞、迪斯科、勁舞等都屬于流行舞蹈的范疇。藝術舞蹈則是指由藝術家用舞蹈語言詮釋藝術境界和人生哲理而創造出來的舞蹈,偏重于對舞蹈的藝術呈現,是一種相對正統、規范、高端的舞蹈藝術。
流行舞蹈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舞蹈普通大眾則敬而遠之,這是人們對舞蹈藝術的社會需求現狀,也是當前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不均衡的具體表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開放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圍內的流行元素不斷涌入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青少年一代,他們對流行舞蹈熱烈追捧,對藝術舞蹈幾乎不聞不問,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發展的不均衡狀況日益加劇,促進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發展成為業界日益關注的課題,筆者就該課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取長補短——有助于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共同繁榮
流行舞蹈的娛樂性、趣味性、運動性很強,節奏比較有動感,表演自由度高,大眾參與度高,融合了更多時尚元素,可以在絢麗的舞臺上表演,也可以關在房內自我欣賞,有助于人們緩解壓力、釋放心情、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消除隔閡、增進溝通。而藝術舞蹈,表演方式比較正統,動作要領更加規范,寓意表現比較含蓄,有助于人們陶冶藝術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流行爵士舞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
〔摘要〕本文將爵士舞這一在舞蹈基礎上融合創新出來的,自由與規律并存、風格性十足的節奏型舞蹈,進行藝術上的剖析,隨著我國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發展的浪潮不斷革新,爵士舞也愈來愈成為大多數人為之喜歡和欣賞的舞蹈,在爵士舞的表現手段中更是萬變千化,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
〔關鍵詞〕藝術風格;外國舞蹈;爵士舞;流行爵士舞
“爵士”一詞本來是指音樂舞蹈,在單詞“jazz”音譯而得。隨著1880年爵士樂的誕生,配合而生,其熱鬧、活潑的旋律特點,奠定了爵士舞外向的舞蹈風格。爵士舞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混血兒”。如果說非洲人給予了爵士舞靈魂,歐洲人給予了爵士舞外貌,那么就是美國人給予了爵士舞光環。爵士舞的本質就是象征自由和開放,她不同于芭蕾舞和民族舞蹈,有著固定的身體語言和發力方式。爵士舞的魅力就在于身體的自由律動,就像我們聽到好聽的旋律身體不由自主地跟隨者音樂律動,通過肩、胸、腰、胯的扭動和抖、顫來表達音樂情緒的抒發。其被舞蹈理論家總結為是一種集芭蕾舞蹈、現代舞蹈、非洲舞蹈、歌舞廳舞蹈、劇場舞蹈、社交舞蹈和東印度民間舞蹈于一身的“多元化表演舞蹈”。特別是筆者在文章中重點提到的流行爵士舞,更是經過不斷地演化和推敲,在流行歌曲的搭配下,產生了更新化的爵士舞種類,細化其為流行爵士舞。流行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潑有生氣的一種舞蹈,是自然淳樸的表現,就像我們聽到好聽的歌曲,從內心流露而出的情感表達。時而興奮激烈,時而動感嫵媚,時而緩慢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和研究價值,因而被大眾所喜歡和接受。
具有美國本土風格的爵士舞席卷全球世界各地,并繁衍出各具特色的爵士舞蹈體系,爵士芭蕾、現代爵士舞、歐美爵士舞、拉丁爵士舞、流行爵士舞等等,同時,作為一種極具表現力和張力的藝術表演方式,其中流行爵士舞更是作為一種多元化的舞臺表演舞蹈,它更是成為世界各地許多專業院團和藝術高校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可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現階段主流的音樂劇來看,其故事的發展也脫離了“老套的”公主與王子的故事,它更加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況,例如東方歌舞團的最新音樂劇《我們的愛情故事》,從編舞的意圖和心理上看,它摒棄了傳統流行舞蹈的相關元素,加入了很多新鮮的外國元素,和時下非常流行的動感歌曲,能夠瞬間拉近觀眾與劇場舞蹈的距離,例如,在舞蹈的演唱和表演中還加入了五月天的《戀愛ing》等等觀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而后開展的一系列爵士舞為主的流行舞段,由此可見爵士舞蹈的發展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或是一種藝術文化的改變和創新,從美國的街頭流行文化演變到社會文化的主流藝術表現形式,它的發展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變遷與進步,還可以濃縮成一部美國歷史變遷的社會文化紀錄片,爵士舞蹈從舞廳、酒吧和地下場所中的娛樂舞蹈成為音樂劇和劇場爵士舞中的表演性舞蹈,從讓人瞠目結舌或滑稽取笑的表演成為眾人追捧的流行舞蹈之王,可以說是一部艱難的蛻變歷史和文化革新的本土化進程歷險記。近年來,隨著的勝利召開,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國家的重要產業組成部分,舞蹈作為其最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有其特殊的歷史使命和意義。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社會環境下,舞蹈文化的不斷融合和創新,我們有最傳統的民間舞蹈,也學習和了解過優雅時尚的芭蕾舞蹈,無論是在傳承還是在藝術創新或多或少藝術家們都會遇到創作瓶頸或階段性停滯,融合、匯總其他過國家的舞蹈元素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在“引進來,走出去”的國策下,把握外來文化與本國流行文化的本土化進程,也是筆者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想要進行探究與了解的。
筆者認為其實一直以來爵士舞蹈一直處于相對尷尬的地位,雖然受眾面很大但是它卻沒有相對正確的訓練方法和專業的技術指導,總有一種“舞蹈門外漢”的感覺。爵士舞蹈起源于美國的黑人奴隸,在美國的嘻哈文化和流行音樂文化中逐漸發展壯大,又經歷了古典爵士樂的復古舞蹈,逐漸演變成一個龐大的、具有多門類的特殊表現意義的舞蹈種類。在表現形式上,流行爵士舞蹈自由奔放、活潑明快、極具表現力和生命力。隨著近年來歐美流行樂壇和日韓嘻哈文化在我國風靡后,隨之而來的就是爵士舞蹈的本土化。本土化的進程甚至深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以流行歌曲為節奏的廣場舞阿姨們;在商場中播放著流行的歐美音樂和日韓的時尚電子音樂;在以傳統爵士舞為元素的基礎上擁有了“PowerJazz”(力量爵士舞)和“SexyJazz”(性格爵士舞),進而影響著其他的藝術門類,在韓國、歐美的流行音樂中,大量的電子、電聲音樂也被應用于單曲的編曲和設計中,從而結合了舞蹈的創新元素,在動作的設計上更加大膽和符合編曲邏輯,突出曲風的特色和舞者的舞蹈風格特點,力量感同嫵媚兼備;肌肉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更是出現了一批擁有超感=高藝術造詣的爵士舞者,同時在流行爵士舞蹈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同流行音樂的高度結合和受其影響外,動作的解放也體現了其舞蹈外向型的特點,流行爵士舞蹈的對于其他的藝術門類發展極具影響。爵士舞蹈有自己的語言,無論是曾經火得一塌糊涂的《江南style》中的“騎馬舞”,還是廣場舞霸屏后筷子兄弟的“小蘋果舞蹈”,爵士舞蹈的本土化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焦點。歐美日韓的流行爵士舞文化也似乎走下神壇,進入了我們生活得區域,甚至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流行于歐美日韓的潮流歌舞還是電影視頻離不開爵士舞的風格和元素,其內容的充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近幾年很多高校成立的流行舞蹈系,音樂劇(歌舞表演)也就是吸收其精華的最好代表之一。流行時尚爵士舞更是在原有爵士舞精華的基礎上更新一步,結合了時下的潮流資訊、流行的音樂文化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系統,廣泛地甚至是閃電般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其發展的類型變換多樣,風格千姿百態。在流行時尚爵士舞的發展過程中,筆者帶著文化中立的態度,積極看待身邊的流行爵士文化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沖擊,也注意到了相當一部分的問題。舞蹈的表現形式是更加具體甚至是生動和活靈活現的,爵士舞以更加張揚的表現力,突出個性強調自由,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是打破了應有的限制,過分的自由并不是適應每個人,現階段的爵士舞蹈勢頭強勁,而且在不斷地演變推新,有些元素舞姿、風格性舞姿甚至細化,將其歸類于某一種舞蹈,雖然都同屬于爵士舞的范疇但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理解;其二,在爵士舞蹈發展的過程中,結合現階段的問卷調查來看,人們對于爵士舞蹈的認知普遍性不高,了解程度淺薄,有的人甚至認為是酒吧夜總會的專屬,其藝術表現形式大多被放大和詬病,引人深思。
流行爵士舞在藝術表現力上獨樹一幟,作為舞臺藝術的表現力,它極具舞臺魅力和張力,有極強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性,既能夠做到通過音樂節奏的變換轉換肢體動作和風格手法,也可以在節奏中表現敘事、表演,從而進一步推進故事的情節,例如著名的百老匯音樂劇《貓》,這部兩幕音樂劇有一首最為流行的歌曲——《回憶》講述的是一只叫格利澤貝拉的雌貓在外面闖蕩,歷盡艱辛最后回憶起在杰里科貓族的幸福生活,渴望回歸家族而演唱的一首動人的歌曲,在其中的表演手法上就采取了流行爵士舞作為重要的舞蹈表現載體,通過演唱的曲調,在變換著自己的步伐和肢體動作,通過婉轉的音樂和自己的舞姿敘述自己的遭遇和故事,這一段不僅被奉為經典之作,更是將《回憶》這首歌唱紅了歐美樂壇。足以可見,音樂與舞蹈是缺一不可的,流行爵士舞更是在其舞臺化的藝術手段中別具魅力,表現別具張力,這樣不僅突出了敘事性,更加明確了人物特點,也增強了表演的觀賞性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根據審美的作用,將藝術化的動作加工、組織、提煉和美化。一來符合規律性的劇情發展,二是要經過合理性的轉呈發展。
舞蹈課程設置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以高師音樂學(音樂教育)的舞蹈課程為視角,通過解讀當前音樂教育的諸多現象,從音樂教育的招生要求、課程結構、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對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方式及音樂教育進行不斷思考,尋求一種更加科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
關鍵詞: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探析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師音樂教育,肩負著培養中等及高等學校音樂教學師資、音樂表演人才、文化事業單位等音樂教育工作者及音樂專門人才的使命,高師音樂教育的優劣,尤其影響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水平與質量。實現高師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定位與目標,構建合理的、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學科課程體系是其關鍵的環節。因此,在培養師范型人才的同時,如何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問題研究
我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正不斷向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而目前高師及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生源招收要求中取消了舞蹈技能測試。如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7年招生簡章中音樂學(音樂教育)部分初試科目,任選音樂技能一項(聲樂、鍵盤、器樂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舞蹈表演成品舞或舞蹈組合)。而2009年招生簡章中考試科目變為,初試科目:音樂技能一項(聲樂、鍵盤、器樂三項任選其一),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對比兩年的考試要求不難看出最大的差別在于,技能測試中舞蹈作為一項技能已被取消,這意味著原本有些舞蹈特長的音樂學考生不能發揮其專長,被迫放棄或者被動改考舞蹈學專業。這也是近年來導致音樂、舞蹈類生源質量下滑的原因之一。隨著師范院校舞蹈學、舞蹈表演等舞蹈專業的擴招,音樂學專業的舞蹈教育也越來越不受重視,甚至有被忽略的危險。
中職公共藝術課舞蹈模塊的構建
一、課程開設中遇到的問題
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公共藝術大多以鑒賞、欣賞為主的特點,千篇一律的教學形式難免會使學生產生疲乏和失去興趣。不完善的課程結構和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及開課的較大隨意性,嚴重地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發展。如何使數量有限的公共藝術課程最大值地發揮其效能,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是每一個公共藝術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舞蹈模塊合理構建教學側重點的必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專業特色鮮明。在舞蹈模塊中,如果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需求來選擇重點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引起學生興趣,也可以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以舞蹈部分為例,舞蹈部分包含了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流行舞以及舞蹈欣賞。如果不分專業,千篇一律地以欣賞為主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勢必大打折扣,公共藝術課提升學生文化品味和審美素質,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目標也就無法很好地實現。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需求來選擇重點教學內容,則能最大程度避免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學習的狀態,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
三、舞蹈模塊個性化構建的設想和建議
舞蹈教學模塊的個性化構建,是以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學生興趣為依據來選擇重點教學內容,讓公共藝術課程提高審美標準,培養職業素養的目標得到較好實現。對于高級文員、空乘、商務英語等專業的學生,舞蹈教學的側重點放在芭蕾形體訓練。在面對就業單位的選拔時,擁有挺拔的身形以及優雅的氣質,勢必能為服務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加分。而芭蕾形體訓練中的基本站姿、手位、腳位以及擦地、蹲等組合,是塑造挺拔體態的一把利劍,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這類學生的公共藝術課程舞蹈模塊中,可以芭蕾形體實訓為主,其他內容以賞析為主。旅游專業的學生,舞蹈教學的重點放在民族舞上。旅游專業的學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才藝和表演能力,了解和掌握與各地風土人情密切關聯的民族民間舞,是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需求,也能提高其職業素養,是本專業學生的興趣所在。在舞蹈教學模塊中,根據中國的熱門景點及其民族分布選擇內容進行教學,如內蒙古的蒙族舞,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地的藏族舞,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舞,云南的傣族舞,貴州、湖南地區的苗族舞、土家族舞、彝族舞、瑤族舞,吉林的朝鮮族舞,還有漢族分布地區的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這些內容的學習,都以基本動律為主,學習三到四個代表性動作即可。幼師專業的學生,重點放在精品幼兒舞蹈賞析。在本身的專業課程中,已經開設了專門的舞蹈、聲樂、鋼琴課程,那么在公共藝術課程的舞蹈模塊中,就以賞析為主,賞析內容又以精品幼兒群舞為主,主要用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并為學生的臨摹排練提供大量素材。男生居多的專業,如模具、氣修、主板維修、物流、電子商務等專業,其專業特點決定他們在舞蹈形體等方面沒有太多的要求,所以在舞蹈模塊的開設中,可以流行舞為主,包括欣賞和臨摹教學。流行舞符合青少年的審美情趣,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選擇流行舞為教學重點,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能一并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在學習之余能選擇那些有健康審美情趣的流行舞進行學習。
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啟發
1體育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體育舞蹈就是國際標準交誼舞,是由社交舞(交誼舞、舞廳舞)演變而來的。社交舞的來源可追溯到原始時期,那時人類就有帶有娛樂性、觀賞性、表演性的舞蹈活動,逐漸由世界各地最早的民間舞蹈發展演變而來,其發源地多為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黑人群體聚居地,經歷了對舞、圓舞、行列舞、集體舞等舞蹈形式的演變過程。11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王室的舞蹈教師對民間舞蹈進行加工改造,形成了具有規范形式的社交舞蹈,法國大革命后,這種宮廷舞被廣泛傳播,18世紀初在德國和奧地利民間流行的“蘭德勒”舞,后來演化成華爾茲,19世紀波爾卡、華爾茲、四方舞等十分流行,到19世紀末,融合了波爾卡和華爾茲的狐步舞應運而生,同時起源于古巴的拉丁舞也逐漸盛行。1924年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對當時歐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音樂、服裝、技巧等進行規范整理,頒布了華爾茲、狐步、探戈、快步四種舞蹈的步伐,統稱為國際標準舞。時至今日,國際標準舞已經發展為摩登舞、拉丁舞、團體舞三種形式,后來被統稱為體育舞蹈。
2排舞的起源和發展
排舞(Linedance)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既可以獨舞,又可以集體共舞,形式自由。排舞最初來源于20世紀初期美國較為流行的社交舞。由于這些社交舞蹈必須由男女結伴才能起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喜歡跳舞卻沒有舞伴的人群。因此,美國的一些的社交舞俱樂部嘗試讓大家站成一排一排,不用男女結伴按照站位形式跳舞,這種嘗試成為了排舞產生的最初萌芽形式。排舞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在20世紀70年代,從90年代后期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而排舞的舞步則源自歐洲皇室的宮廷舞,屬于貴族舞蹈,后來經過流傳改造,融合不同的舞蹈元素,派生出現在各種不同風格的排舞。
3制約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的瓶頸
3.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中學音樂教學研究論文7篇
第一篇:初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探究
摘要:初中時期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對初中生進行音樂教學有利于學生審美、音律以及個性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流行音樂已經在社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初中音樂也逐漸受到其影響。因此,如何將流行音樂合理、有效的引入到初中音樂課堂中,將會成為音樂教職人員研究的重要任務。本文將流行音樂作為基礎,結合初中音樂教學的要求,深入的探討了將流行音樂引入初中音樂的積極作用以及負面影響,分析出將流行音樂融入到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方案。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流行音樂;引入
將流行音樂引入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方案是一把雙刃劍,部分人認為流行音樂不具備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色彩,對教學沒有任何意義;也有人認為流行音樂是社會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將流行音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會造成與社會脫節的現象發生。因此,音樂教職人員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流行音樂中有利方面積極發掘出來并傳遞給學生。
一、初中音樂教學引入流行音樂的積極影響
(一)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劇與歌劇的不同研究論文
關鍵詞:音樂劇歌劇異同通俗與傳統分析
摘要:本文對音樂劇《貓》和歌劇《托斯卡》這兩部經典作品在社會地位、戲劇元素、音樂元素、舞蹈元素的異同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闡述了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與聯系,從中得出:歌劇和音樂劇這兩種音樂體裁既彼此有深厚聯系和相似點,又有相當的區別,分屬不同的領域,但藝術上沒有孰優孰劣的說法,只是藝術領域內百花齊放的兩支而已。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用音樂來表現故事情節的音樂形式之一。《貓》是當今世界音樂劇中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倫敦劇院,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是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3年獲得最佳音樂劇獎等7項托尼獎.。而在眾多的歌劇藝術作品中,普契尼的《托斯卡》則是所有歌劇中最富于戲劇性和吸引力的一部,也就是它自1900年羅馬首演以來長盛不衰。本文從《貓》和《托斯卡》這兩部經典作品入手,淺析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和聯系。
一、社會地位的差異
相對而言,歌劇可謂是“高雅藝術”,而音樂劇謂之“低俗”藝術。對歌劇的欣賞是由于貴族圈子中文人墨客對古希臘崇高藝術的向往和憧憬,因而它一開始便帶有強烈的貴族情趣與精英趨向。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觀賞者,均是養尊處優的上層顯貴和飽學之士。20世紀初,源于歐洲大陸輕歌劇傳統的音樂劇,尤其是美國音樂劇極其適應市民社會和商業經濟的土壤,深得觀眾喜愛,影響很快遍及全世界。音樂劇以輕松、諧謔和生動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很明顯,音樂劇之所以追求活潑自如,是有意與正統的歌劇的沉重晦澀的風格分野,贏得觀眾,占領市場,成為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至此,歌劇和音樂劇形成了兩個相互平行、風格迥異的戲劇形式。并且,從發展過程來看,歌劇一直延續了傳統與古典,成為一種典雅、高品位的代名詞。雖然它早已不是僅屬于皇家貴族的音樂,但也并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歌劇的藝術層次決定了它的欣賞者的欣賞層次和藝術品位。然而音樂劇不是這樣一種“高位”發展,可以說它是一種向下發展的藝術,是一種娛樂化、戲劇化、大眾化、商業化的藝術,這使得音樂劇的受眾更加廣泛。
同時,社會背景是藝術發展的根基和土壤。歌劇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那時歐洲社會的文化藝術無不效仿古希臘文化的典雅、嚴謹,歌劇于這個時候誕生,就決定了它的風格,決定了歌劇的發展方向。音樂劇雖同樣源于歐洲,但發揚光大的舞臺卻是美國,美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開放、最活躍、最善改變的地方。音樂劇這種形式不僅在感官上能夠起到更強烈的沖擊,同時以其娛樂化的精神和富于改變的手段迎合了美國社會的人生態度,成為人們的一種消遣。
綜合性舞蹈中的語言藝術論文
一、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對語言的運用
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歌編舞,用歌曲編排舞蹈,用舞蹈詮釋歌曲的意境。歌編舞,是舞者聽到歌曲后,根據歌曲的風格、歌詞、旋律、所傳遞的情感的基礎之上,加上個人的想法而創作的舞蹈。語言在這里常常是歌曲的歌詞,再加上音樂的輔助,使歌聲成為最能表達感情的一種形式。而用歌聲為舞者伴奏,會使得表演更具現場性,更為自然,也更加和諧吸引人。用歌曲來編舞的形式是表演中最常看見的,也是廣大群眾最喜愛的一種表演形式。而這當中歌詞作為語言貫穿在舞蹈表演的始末,作用不容小看。通常人們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歌曲,是編舞者最先考慮選擇的對象,因為這樣的歌曲通俗易懂,觀眾喜聞樂見,觀看的時候也更容易引發共鳴。所以編舞者最愛選擇這樣的歌曲,而通常他們會直接選用一首完整的歌曲,還有的人會選擇整首歌曲中的一段,也有的編舞者會把歌曲稍作更改。
1.用一首完整歌曲編舞
選擇人們喜聞樂見的完整歌曲,不用做任何的刪減和改動,只是依托這首歌曲的歌詞、曲調和旋律來編排舞蹈。以前人們愛用傳統歌曲來編排舞蹈。改革開放以后,一批優秀的流行歌曲歌頌生活、歌頌時代,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因而成為主要對象。而選用一首完整歌曲編舞其原因一是因為流行歌曲較多,容易選擇;二是因為這些歌曲旋律優美,富有節奏感,與其他歌曲相比更適合編舞;三是因為這些歌曲的音樂磁帶可在商場、街邊隨意買得,物美價廉,節省精力;四是因為流行歌曲人們比較熟悉,容易引發共鳴。
2.用改編后的歌曲編舞
這是以舞蹈動作為基礎的,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雖然歌曲可以是現有的,但要做調整,重新編排。甚至有些歌曲的部分不適合舞蹈,那么就要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創作部分歌曲,這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突破,而改編后的歌曲會使舞蹈表現的更加順暢自然,更好理解,與觀眾產生共鳴。只是改編的歌曲不如一首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許多人的配合才能最終獲得。
舞蹈藝術發展時空關照論文
舞蹈是表演藝術,是人體內在的愛與外在的美神韻的再現,也是天人合一的協奏曲。賈拉路丁·魯米詩云:“你跳舞時,整個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易·系辭上》:“鼓之舞之以盡神。”追溯文明之源頭,可以看出,舞蹈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不言而喻,作為一種藝術樣式,舞蹈構成于“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總體來看,頗具東方特色的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生成與發展,恰恰又是舞蹈藝術本身的時間與空間特征的相互關照、協調統一的結果。有鑒于此,本文將在中華舞蹈藝術發展的空間范圍內,依循藝術發展的時間線索來探究它的時空關照問題。
一、舞蹈藝術發展的時間性
舞蹈藝術的發展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附社會的發展,在生活中通過勞動而達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藝術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間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燦爛的舞蹈文化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沉積、發展而來的。
我國的舞蹈,夏商時代才進入表演藝術領域,出現專業舞人。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動而傳神地記載了這一史實。盡管當時他們的身份是奴隸,但是他們為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據傳,夏桀時期的舞蹈是“以炬為美,以眾為觀”。可見當時舞蹈的發展已具相當水平,否則是達不到這種審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神權盛極的時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夠用占卜來傳達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師,巫師都是舞蹈家。《說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咸是傳說中的商代大知識分子,天文學家,他的名字也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條,舉有十巫,能升降于天,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師有特殊的步伐,即通過巫舞而步入天堂,又歸到地上,所以學巫先需學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儺舞”,同屬巫舞,但由于儺舞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反映了人們與自然的抗爭精神,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流傳至今,并影響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為“儺舞”這個較有影響的藝術形式,受到了時間的考驗。它被融入了當時的戲曲之中,發展成為“儺戲”。正因為這一發展,使這個極具生命力的戲引起了世界、特別是亞洲的極大關注。周代是我國舞蹈史上第一個集大成的時代,匯集整理了從原始時代以來有代表性的樂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當時還創出了雅樂體系,雅樂由于藝術感染力差,不具欣賞價值而逐漸衰落。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人們已不再關注它了,在雅樂衰退的同時,民間舞蹈蓬勃興起。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時間較長的朝代,同時也是我國舞蹈藝術的第二個集大成時代,“百戲”是當時最盛行的表演藝術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盤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鐸舞》。考察歷史我們會發現《巾舞》是今日《長嬰》的源頭。《bǐng@①舞》是一種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執拂而舞,我們現在見到的戲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塵舞蹈,也許與這種古老的傳統有關。《鐸舞》是執鈴而舞,至今土家族還有《八寶銅玲鼓》,藏族“熱巴”也有搖鈴動作。漢族《巫舞》也有搖鈴的痕跡。古今映證就會發現,我國許多種民間舞都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在這千百年的歷史之中相互影響,不斷發展,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