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1:58: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離異家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淺談離異家庭后進生的轉化策略
淺談離異家庭后進生的轉化策略
摘要:造成后進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離異,對青少年兒童造成心理傷害、監管失控等。對父母的離異的后進生調查后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能像其他同齡人一樣得到相等的父母的愛,很容易產生一些自卑、自暴自棄的畸形心理。據一些資料研究表明,這部分后進生進入社會后犯罪率很高。本文結合教育的實際,從離異家庭學生所受心理影響;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狀況;學生心理狀況;教育的方法與措施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論述中引用了教育中所遇到的許多實例,文章從理論到實踐,對離異家庭的學生教育作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離異家庭;后進生;轉化策略
目錄
摘要…………………………………………………………………………1
一、針對對離異家庭后進生的調查、分析…………………………4
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詮釋
一、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離異,對子女尤其是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是較大的,這段時間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溫暖的家庭環境更可能給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是非觀,而破碎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觀念,消極的對待人生。
2、自身因素。并不是所有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學生都會出現心理問題,只是他們較之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調適心態,能夠自強自立,但大多數離異家庭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離異,甚至完全不接受這一事實,想法和行為較為偏激,有的甚至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對父母的離異作出抵抗,感覺自已是被父母拋棄的人,從而自暴自棄,回避現實,認為人生是灰暗的,沒有希望的,出現價值偏差。
3、社會因素。中國人傳統的婚姻觀念,使得很多人對離婚現象存在一定偏見,周遭人的議論和評價都會給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壓迫。他們一般不愿意讓他人知曉自已出身于離異家庭,往往認為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是見不得人的,這種社會環境給予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為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二、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1、性格敏感,人際關系問題突出。離異家庭大學生與完整家庭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大學階段,個體獨立地步入了社會群體交際圈,大學生們嘗試人際交往試圖發展這個方面的能力并對此做出評估,以便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會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和焦慮,或企圖對抗而陷困境,從而產生心理問題。”1而離異家庭大學生在大學這個初次嘗試社會交際圈的階段,常會感到一種無措,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態度十分敏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對他人產生防衛心理。
深究離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
摘要: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關鍵詞:父母離異;教育;家長
我擔任班主任工作23年了,每屆新生,班里總有幾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做好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是班級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多年的經驗告訴我,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對這樣孩子的管理教育,指望從家長那里得到較大幫助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大多無法得到來自正常家庭父母所給孩子的愛。在對孩子的管理上,有的父母雙方相互推卸,結果誰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長管教不得法,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有的家長在經濟上對小孩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結果造成孩子好逸惡勞、揮金如土;有的家長在失去配偶之后,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等等。
為了做好對這些學生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不斷總結經驗,每接一屆新生都為這樣的學生建立檔案,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在不傷害他們自尊心的前提下,更多的給他們以關心。
首先,有一些父母離異后無人管教導致性格內向不擅交流,我就多組織活動,拉近他們和同學的距離,讓他們體會到集體、同學、老師對于他們的關愛。讓他們負責班級里事務的管理。同時我和科任教師們一道平時主動地接近他們,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了解情況之后,及時疏導。平時多做個別交流,堅持以正面鼓勵為主。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孩子有了心理、行為方面的點滴進步,及時地給予表揚,增強其自信性。在孩子生日時,我會購買小禮物贈送給他,和他們一起唱歌、游戲,進行祝福。使他們感到大家的關心和愛護。
其次,在學習上多給他們一些幫助。對于他們在學習上要偏愛這些學生,經常詢問他們學習中的困難,并利用業余時間為他們補缺補差。多年來,無論是作業批改,還是課上提問,我會有意識地多給他們些機會,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不斷進步。每帶一屆學生,我就要把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單親家庭的孩子讓班上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去主動幫助他們,促進他們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事實表明,當他們學習很好時,對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促進作用。
離異家庭學生心理輔導研究論文
小J,女,11歲,獨生子女,離異型家庭。個子瘦小,行為遲鈍,智力反應也很一般。上課不敢發言,作業質量低,學習成績在班級中屬于較差的。憂郁、膽小、孤僻,看不到她臉上的笑容,看不到她與同學交往,在班級中她沒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顯得信心不足。
在對她進行家訪以后,了解到小J在父母離異后,跟隨母親居住。母親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親接去住,孩子的學習,生活主要有母親來管。但事實上母親沒有很好地負起教育照顧孩子的任務。孩子的作業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備忘錄經常沒人簽名。多次跟她家長聯絡,均無回音。在備忘錄上留言,也無法見到小J家長的蹤影。后經多次催促小J,母親才來了一張回條,聲稱工作忙,連孩子的晚飯也常常無暇顧及,更不用說關心她的學業了,沒空到學校來聯系。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造成小J性格和學業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離異,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創傷。家庭生活不穩定,學業上無人督促幫助,造成學業方面的問題成堆,學習成績差,以至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奚落,導致小J不敢與同學交往,變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膽小。生活使她過早地嘗到了艱辛,在生活中,她無意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我無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J的情況以后,我深深地震動了。難以想象,一個失去家庭,沒有母親關愛的女孩會怎樣成長,更讓人擔心的是一個失去自信的孩子將怎樣面對她今后的人生。我對自己說,我一定得幫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輔導的方案:幫助小J建立自信,培養她自強自立的能力,教她適應自己生存環境的方法,學著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享受生活的權利和樂趣。
讓小J建立自信,是輔導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J對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們的談話她都顯得非常緊張。看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改變了自己習慣的工作方法,當著同學的面不去批評她,利用一切機會跟她接近,談話時改變自己比較習慣的嚴肅表情,談話的內容不涉及學習,還有意識地引導她和同學一起玩耍。一段時間以后,小J在我面前不再顯得那么緊張,開始跟我講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講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惱。我趁機開導她,教她體諒媽媽的艱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學著自己照顧自己。
為了幫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識地給她創造了一些鍛煉能力,培養她自信的機會。我讓她做小衛生員,負責檢查班級同學的個人衛生,有時讓她幫著收發本子等。在這樣的工作中,給她創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學交往的機會。小J在這些工作中逐步變得開朗起來,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離異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論文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離婚率急劇上升,離異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離異家庭子女在父母離婚后會表現出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情緒情感障礙、適應性差、性格缺陷、學習困難、社會性發展不良等。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家庭影響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已缺損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離異家庭;父母;子女;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離異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導致家庭解體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公布的數據稱,我國每年離婚的夫妻保持在120萬對左右。可以說,平均每分鐘就有一起離婚案。而據統計,我國的離婚數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一般地講,一個國家的離婚率越高,離異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對社會的消極作用也就越大。有調查發現,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要把這場災難可能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傷減輕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
(一)情緒情感障礙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不理解和長期郁結在內心的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往往一觸即發,主要表現為發脾氣、摔玩具、不愿意與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穩,親子之間沖突加劇等。而出現情緒問題的誘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瑣事。
大學生人格影響因素探究論文
【摘要】通過考察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作用,得出結果表明:在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上,父母婚姻狀況的主效應顯著;在興奮性上,是否獨生子女主效應顯著;而在聰慧性、恃強性、興奮性和激進性上,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均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獨生子女父母婚姻狀況大學生人格
是否獨生子女對大學生人格有著一定的影響。王月云等人研究?譹?訛表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非健康型人格發生率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姚齊和研究?譺?訛表明,非獨生子女在恃強性、敏感性、幻想性、緊張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只有敢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獨生子女。孫澤軍研究?譻?訛表明,獨生子在聰慧性、敏感性和興奮性上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差異顯著,而在其它人格維度上,兩者無差異。
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人格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黃悅勤等人研究?譼?訛發現,父母關系不和睦,單親家庭是大學生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劉金花調查?譽?訛表明,與自述父母關系說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關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優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專業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寶等人研究?譾?訛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諧的大學生樂群性(A)、穩定性(C)、敢為性(H)均顯著高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持強性(E)、懷疑性(L)、憂慮性(Q1)、緊張性(Q4)則顯著低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結果推論,不良的父母婚姻狀況(例如離異,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獨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應該更不良;但從家庭系統角度來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嘗不是一種社會支持資源,也許會對父母婚姻狀況不良的消極影響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為了獲得實證的結果,本研究將嘗試對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研究方法
學校德育環境管理論文
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可以從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環境的類型及其作用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1.家庭環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環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許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學校環境相比較,且羅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環境不僅不同于學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學校德育的外部環境(即不同于宏觀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及社會心理、社會文化,不同于中觀環境社區和中間環境社會傳媒)。作為學校德育的微觀外環境,家庭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環境是學校德育的基礎環境(具基礎性)。這主要是學校德育對象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情感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而無論經濟和情感上的紐帶關系都對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我們感(We-feeling)”等。失去這些正是許多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構成對青少年道德成長不利影響的重要原因。在時間上,家庭自覺和不自覺的德育也成為學校德育先入為主的基礎。兒童在入學以前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這將成為兒童在學校系統接受德育的基礎和最初的認知結構。雖然現代學校教育在幼教年齡上不斷前趨,但是終究無法在時間上取代家庭環境的座標。而且由于兒童在道德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限制,學校德育的階段性實施決定了學校不能不顧年齡特征進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兒童的德育影響在年齡上是從0歲開始、內容上是無所不包的。在兒童各種道德學習的關鍵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這種全面性往往不自覺地正好滿足了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需求。這種先入為主性事實上也可以發生在兒童入學后的每一學習階段。無論是作為先主性的基礎作用還是家庭在物質、情感上的基礎性都是既非社區、社會,也非學校環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決于家庭作為首屬群體(primarygroup)的許多特征。首先是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的接觸頻度高,具聚合性。社區、社會、學校中的人群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往往是非直接關系的次屬群體(Secondarygroup),甚至被視為異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學校中關系較為直接、密切的師生關系,也因師生關系的發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頻度和聚合度上與家長相比。這樣,由于這種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家長和子女間對彼此的了解都是較為細致和深刻的,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響的“因材施教”原則的實現,又有益于子女對家庭德育影響的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其次是家庭環境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高。家庭影響中的德育自覺成份隨社會發展和教育意識的提高而增加,但與專門的學校德育相比較,家庭影響仍具有較顯著的隱蔽特征、間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一的,因而家庭環境影響的重要方面是家長的榜樣作用。由于子女與家長的接觸頻度高、具情感上的親密性質,所以這種榜樣作用的能量、深度遠勝于一般社區及宏觀社會環境作用。首屬群體的特征決定了家庭環境的高頻、隱蔽、親切諸特征,從而奠定了其對兒童和青少年德育影響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具有互補性。互補性主要是就德育內容而言的。同社區一樣,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由于家庭人際關系最具人倫的基礎特征,所以家庭環境同時又是人倫文化的傳遞和創造基地。學校德育比較系統、規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而家庭環境中孩子是處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細部的境地,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因此學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論,而家庭環境重具體應用的分工。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學校德育內容有限,課程之外的許多倫理問題也主要在家庭環境中得以自覺補充。中國古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其“教”的內容主要屬德育性質。除內容外,家庭環境亦是學校環境之外的互補時空之一。同社區一樣,學校德育影響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境的配合、補充。與社區及社會宏觀環境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更具主動性和自覺性。
學校德育環境作用論文
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可以從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環境的類型及其作用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1.家庭環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環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許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學校環境相比較,且羅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環境不僅不同于學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學校德育的外部環境(即不同于宏觀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及社會心理、社會文化,不同于中觀環境社區和中間環境社會傳媒)。作為學校德育的微觀外環境,家庭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環境是學校德育的基礎環境(具基礎性)。這主要是學校德育對象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情感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而無論經濟和情感上的紐帶關系都對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我們感(We-feeling)”等。失去這些正是許多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構成對青少年道德成長不利影響的重要原因。在時間上,家庭自覺和不自覺的德育也成為學校德育先入為主的基礎。兒童在入學以前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這將成為兒童在學校系統接受德育的基礎和最初的認知結構。雖然現代學校教育在幼教年齡上不斷前趨,但是終究無法在時間上取代家庭環境的座標。而且由于兒童在道德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限制,學校德育的階段性實施決定了學校不能不顧年齡特征進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兒童的德育影響在年齡上是從0歲開始、內容上是無所不包的。在兒童各種道德學習的關鍵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這種全面性往往不自覺地正好滿足了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需求。這種先入為主性事實上也可以發生在兒童入學后的每一學習階段。無論是作為先主性的基礎作用還是家庭在物質、情感上的基礎性都是既非社區、社會,也非學校環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決于家庭作為首屬群體(primarygroup)的許多特征。首先是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的接觸頻度高,具聚合性。社區、社會、學校中的人群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往往是非直接關系的次屬群體(Secondarygroup),甚至被視為異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學校中關系較為直接、密切的師生關系,也因師生關系的發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頻度和聚合度上與家長相比。這樣,由于這種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家長和子女間對彼此的了解都是較為細致和深刻的,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響的“因材施教”原則的實現,又有益于子女對家庭德育影響的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其次是家庭環境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高。家庭影響中的德育自覺成份隨社會發展和教育意識的提高而增加,但與專門的學校德育相比較,家庭影響仍具有較顯著的隱蔽特征、間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一的,因而家庭環境影響的重要方面是家長的榜樣作用。由于子女與家長的接觸頻度高、具情感上的親密性質,所以這種榜樣作用的能量、深度遠勝于一般社區及宏觀社會環境作用。首屬群體的特征決定了家庭環境的高頻、隱蔽、親切諸特征,從而奠定了其對兒童和青少年德育影響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具有互補性。互補性主要是就德育內容而言的。同社區一樣,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由于家庭人際關系最具人倫的基礎特征,所以家庭環境同時又是人倫文化的傳遞和創造基地。學校德育比較系統、規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而家庭環境中孩子是處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細部的境地,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因此學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論,而家庭環境重具體應用的分工。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學校德育內容有限,課程之外的許多倫理問題也主要在家庭環境中得以自覺補充。中國古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其“教”的內容主要屬德育性質。除內容外,家庭環境亦是學校環境之外的互補時空之一。同社區一樣,學校德育影響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境的配合、補充。與社區及社會宏觀環境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更具主動性和自覺性。
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摘要:近幾年,我國高校學生自殺事件越來越突出,已引起社會、媒體等的特別關注,高校學生自殺不僅給家庭帶來嚴重的破害,也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伴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形勢的嚴峻等諸多現狀,導致高校大學生屢屢出現極端案件。深度關注“問題大學生”這一群體,解析其問題的成因,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心理問題;單親;離異;留守;貧困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個問題家長”。我們也隨處可見,因為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殺。當今社會青少年自殺多之又多,高校尤其突出,現象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家庭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理性審視“特殊問題學生”形成的家庭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的應對。“特殊問題大學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對自身安全存在隱患,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大學生。
一、“特殊問題大學生”的特征
1.易孤獨孤僻。“特殊問題大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性格孤僻。他們喜歡將自己和外界環境隔絕開來,不愿意與人相處,喜歡一個人思考問題,遇事容易產生特別的想法,事與違背在孤獨的內心世界中,孤僻的性格由此形成。
2.易暴躁不安。暴躁的性格也大部分是屬于“特殊問題大學生”,由于這些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關愛都是片面的,他們在很多的場合下,是無法實現對自己性格的控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性格就變得暴躁了。
單親家庭子女心理障礙對策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離婚已經成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選擇。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測原因,家庭中往往會發生一些變故,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就成了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問題表現的基礎上,分析了造成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加強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單親家庭心理障礙教育
一、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表現
從表面意義理解,單親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離異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與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為此可以將單親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為: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其未婚的,年齡在18歲以下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組成的家庭。家是驛站、港灣,是孩子成才的一塊沃土。對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更是安全的代名詞,是快樂之源,是健康人格的發展之端。而當父母雙方離異或夫妻雙方只剩一方時,對孩子來說,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護,就如同鳥失去一翼,車失去一輪,在心理上必將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對生活也失去勇氣,對社會充滿敵意。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一)自閉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癥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后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愿外出活動,不愿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