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者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2:2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利益相關者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理論;股東至上;公司治理
論文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對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戰略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傳統的“股東至上”理論受到了挑戰。本文在分析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形成和涵義的基礎上,闡述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理論進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認為公司治理應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
傳統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目標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企業治理結構是“資本雇傭勞動”型的單邊治理結構,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全部歸股東所有。這就是所謂的“股東至上”理論。然而,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時代里,隨著物質資本社會化及證券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和團隊性的不斷增強以及企業之間戰略伙伴關系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日益關注,致使“股東至上”理論受到了越來越強烈的挑戰。利益相關者理論便應運而生,受到了人們越來越普遍的關注。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形成過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思想由來已久。20世紀中葉以來,知識經濟引領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對公司治理理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直接促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生。1929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一位經理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不僅股東,而且雇員、顧客和廣大公眾都在公司中有一種利益,因此公司的經理人員有義務保護他們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發表了相關論述,表明在“股東至上”理論盛行的同時,少數學者“已有了不同的聲音”。
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美國經濟學家Freeman的《戰略性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方法》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問世后,學術界出現了討論利益相關者概念的熱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關者理論成為當今企業和社會至少某一個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實,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和國際組織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普遍重視。1990年,美國商業圈桌會議的《公司治理聲明》指出,對公司而言,善待員工、優質服務于消費者、鼓勵供應商長期合作、償還債務并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聲譽都是股東長期利益所在……事實上,美國一些州已經頒布法令以特別授權董事會要考慮股東及其他相關者的利益,還有少數州通過立法來要求企業要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此后,英國、韓國、日本、德國、英聯邦等國家的公司治理原則也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有著不同程度的關注,“股東至上”理論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利益相關者理論對“股東至上”理論的批判開始正式化了。
利益相關者理論探究論文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形成過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思想由來已久。20世紀中葉以來,知識經濟引領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對公司治理理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直接促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生。1929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一位經理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不僅股東,而且雇員、顧客和廣大公眾都在公司中有一種利益,因此公司的經理人員有義務保護他們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發表了相關論述,表明在“股東至上”理論盛行的同時,少數學者“已有了不同的聲音”。
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美國經濟學家Freeman的《戰略性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方法》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問世后,學術界出現了討論利益相關者概念的熱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關者理論成為當今企業和社會至少某一個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實,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和國際組織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普遍重視。1990年,美國商業圈桌會議的《公司治理聲明》指出,對公司而言,善待員工、優質服務于消費者、鼓勵供應商長期合作、償還債務并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聲譽都是股東長期利益所在……事實上,美國一些州已經頒布法令以特別授權董事會要考慮股東及其他相關者的利益,還有少數州通過立法來要求企業要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此后,英國、韓國、日本、德國、英聯邦等國家的公司治理原則也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有著不同程度的關注,“股東至上”理論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利益相關者理論對“股東至上”理論的批判開始正式化了。
(二)利益相關者的涵義。自196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個研究小組首次定義利益相關者以來,迄今經濟學家已提出了近30種定義。米切爾(Mitchell,1997)歸納了其中的27種,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最寬泛的定義,即凡是能影響企業活動或被企業活動所影響的人或團體都是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部門、相關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周邊的社會成員等。第二類是稍窄的定義,即凡是與企業有直接關系的人或團體才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團體、社會成員等。第三類的定義最窄,認為只有在企業中下了“賭注”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這個定義直接與主流經濟學中的“資產專用性”概念相通,即凡是在企業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如專用設備等,一旦挪為他用,便可能一文不值)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1]
可以用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和真實的利益相關者兩分法把三種定義協調起來,凡是符合第一類定義的都是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只有當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向企業投入專用性資產時,才轉化為真實的利益相關者。我們認為,作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一般應符合如下四個標準:第一,向企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如資本、勞動或服務等;第二,必須分享企業的收益,即從企業獲得工資、獎金、股利等各種報酬;第三,必須承擔企業的風險,當企業經營不善失敗時會蒙受一定的損失。第四,分享企業的控制權。符合這四條標準的利益相關者就是目前主要經濟學所關注的“真實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職工等。這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如果沒有他們投入的專用性資產,構成企業經營的物質基礎,企業就不可能作為一個經營主體而存在。[2]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進步性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財務管理論文
0.引言
一般而言,財務管理目標是指在特定的體制和財務管理環境中,通過對財務工作的組織和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所要達到的具體標準。有關財務管理目標的主要有二個學派:一是以新古典產權學派,主張企業的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權應當由出資者單方面享有,另一種是利益相關者學派,主張企業所有權應當由出資者、債權人、員工、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等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分享。與前者相對應的、有代表性的財務管理目標有企業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與后者相對應的主要是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而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是基于企業的選擇,同企業目標多元化一樣,受企業產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的,企業是一個多元利益的組合體,其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體,這就決定了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一個多元化協調、多層次結合的有機體系。如果僅僅因為股東是企業產權的所有者,而提出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企業制度的要求。筆者認為,應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確立多元化協調、多層次結合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1.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回顧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美國、英國等長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國家中逐步起來的。與傳統的股東至上的企業理論主要區別在于,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比如股東、政府、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甚至是社區居民,企業不僅要為股東利益服務,同時也要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西方學者真正給出利益相關者的定義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1963年,美國上演了一出名叫“股東”的戲,斯坦佛大學研究小組受此啟發,利用另外一個與之對應的詞“利益相關者”來表示與企業密切關聯的所有人。他們給出的利益相關者的定義是:對企業來說存在這樣一些利益群體,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企業就無法生存。雖然這樣的界定是非常狹義的,但畢竟使人們認識到,企業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為了股東服務,在企業的周圍還存在許多關乎企業生存的利益群體。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企業間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逐漸意識到經濟學家早期從“是否影響企業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關者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對利益相關者理論做了較詳細的研究,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被組織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人”。這個定義不僅將影響企業目標的個人和群體也看作是利益相關者,同時還將受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所采取的行動影響的個人和群體也看作是利益相關者,正式將當地社區、政府部門等實體納入利益相關者管理的研究范疇,大大拓寬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
利益相關者理論學說體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理論;理論體系;分類;歸結
論文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是當前西方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理論,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沒有任何學者對它的理論體系進行綜合分類和歸納過,使之形成一個清晰、易懂的理論學說體系。本文通過整理和研究有關文獻,將它的理論體系分為主要的9類學說,并將其主要觀點進行了歸結。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當前西方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理論。它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美國、英國等長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國家中,對主流企業理論的質疑和批判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緣于公司社會責任之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它認為,企業并不完全是屬于股東的實物資產的集合體,股東只是擁有企業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包括股東在內的所有企業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注入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同時也分擔了一定的企業經營風險,或是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因而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應該擁有企業所有權。為了保證企業的持久生存和發展,公司治理安排必須恰當地考慮和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要給其他利益相關者留有足夠的發言權。
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也涉及到管理基礎、分類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既有企業經營微觀層面的研究;又有關注國家大政方針的宏觀層面的研究;研究方法既有純理性的規范性分析,也有經驗性的實證研究。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豐富和完善了它的理論體系。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卻沒有被很好地整合起來,尚未形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經過相關研究后,筆者將它的理論體系分為契約說、產權說、資產專用性風險說等主要9類,并將其主要觀點歸結如下:
一、契約說
企業的本質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聯結,它是通過協商的方式來執行各種顯性和隱性契約的,并由此規范其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物質資本所有權并非擁有與生俱來的天然強權,其他利益相關者同樣可以左右企業的命運。為了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中的契約必須依賴于一種在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之間所建立起來的協商機制。在這種機制中,有時股東的聲音大些,有時候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聲音大些。在企業契約聯結體中,簽訂契約的主體遠不只企業的所有者、經理人員和員工,還包括所有會影響企業生存發展或受到企業生存發展影響的個體和群體,如政府、供應商、分銷商、債權人、消費者、社區等。這些利益相關者都與企業簽訂了契約,只不過有的簽訂的是顯性契約,有的簽訂的是隱性契約罷了。經理人員和一般員工往往與企業簽訂有明確的雇傭契約,而供應商、分銷商、社區、政府等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所存在的是隱性契約。這些隱性契約往往容易被忽視掉。隱性契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系并非只是市場交易關系,而且還蘊含著以專用性投資為基礎的利益和風險關系。在這組契約體中,由于每一個契約參與者都向企業提供了特殊的資源,而契約的本質就是保證締約各方享有平等談判的權利,要求對不同的締約各方都要給予應有的“照顧”,確保其利益都能被公平、公正的被照顧到,因而作為利益相關者之間一系列契約聯結體的企業應該為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公司治理應該給予利益相關者以充分的發言權。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高校教師教學論文
一、大學的利益相關者
作為復雜的大系統,大學擁有諸多利益相關者。根據利益相關者所依存空間的不同,又有外部利益相關者和內部利益相關者之分。大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伴隨現代大學逐漸由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影響大學生存、發展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社會和學生家長。首先,政府是大學外部首當其沖的利益相關者。在我國,現代大學的產生具有鮮明的政府介入因素。近年來,雖然政府對高校的管理方式正逐漸由“傳統的壟斷式全能管理,轉變為賦予學校一定自主權的有限管理”。但政府作為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的生存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始終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其次,社會是大學外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在當代,大學與社會已日漸形成深刻的互相“嵌入式”關系。一方面,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企業、社會的參與和捐助是大學獲取資源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大學,社會需要大學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所需要的各類高級人才,需要大學直接為其提供知識、技術和咨詢等服務,以解決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再次,學生家長是大學外部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學生能進入大學就讀,家長是主要的“買單者”。作為高等教育產品的實際出資購買者,學生家長自然十分關心產品的性價比問題,即與自己所付出的學費相比,子女在大學的求學能否“學有所值”。大學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大學是學校管理者與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工作、生活的場所。在大學場域內,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是最主要的三大利益群體。管理者是指在組織中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的人員。大學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學校機關及下屬二級學院的管理人員。教師是大學職能的踐行者,是影響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師理當是大學內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學生是大學教育的對象,是大學賴以存在的根本。在我國,隨著所有高?;就瓿烧猩④壓蛯W生繳費上學改革,成本回收制度逐漸全面推行,學生繳費開始成為大學發展的重要的、可靠的資金來源。學生成為大學的買方市場,使其作為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地位日趨凸顯。
二、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實踐立場
大學組織的不同利益相關者由自身的利益訴求出發,往往具有不同的理念認識和實踐取向。他們對大學為何存在、大學應如何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回答,正是其實踐立場的具體表現。社會與政府立場。在我國,政府與社會的立場應具有較高一致性。理由在于,政府內生于社會,是代表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構,而我國的國體又是人民民主專政。因此,從本質上講,為社會服務是政府的根本宗旨,政府與社會的理念認識、價值取向是一致的。眾所周知,自19世紀末以來,政治論哲學開始成為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重要根據。高等教育機構在理解與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其隨著自身規模的膨脹而表現出的對資源的渴求,促使大學與政府、社會之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作關系。在大學的辦學過程中,政府與社會以政策干預、資源投入等為手段,充分展示自己對大學為何存在的理解。就總體而言,政府和社會立場具有鮮明的社會本位特征。在他們看來,大學存在的根本依據是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為社會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各種問題。從當前來看,發展經濟是國家的第一要務。因此,政府與社會的高等教育立場更側重于大學必須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特性。學生及其家長立場。從利益視角來看,家長與學生理當屬同一陣營。雖然從廣義來說,學生家長也是社會公眾的組成部分,學生家長與社會公眾存在角色重疊,但顯而易見,一切為了子女的心態,促使其作為學生家長的立場要遠甚于其作為社會公眾的立場。學生及其家長對大學為何存在、如何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立場,主要源自他們對大學教育的期望。從理性視角分析,學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也是多方面的。對于學生而言,接受教育的最完美結果,無疑是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最好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層面的人才培養目標。由于學校教育以及個人智能結構的局限性,真正的百科全書式人物實在屈指可數。因此,對于大多數學生家長或學生來說,接受教育還有更現實的立場,那就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從實踐層面審視,較完美的未來生活首先取決于獲得較理想的職業,而大學教育本身就帶有明確的職前教育性質。換言之,借助于大學學習,發展職業技能,以在未來獲取理想職業,是學生及其家長的主流認識和基本實踐立場。大學管理者立場。大學管理者肩負著大學生存、發展的重任。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壟斷式全能管理,致使大學成為行政部門的附屬機構,政府直接主導著學校的運營。管理者在事實上扮演著政府代言人和指令執行者的角色,政府立場與大學管理者的立場具有高度一致性。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有關大學為何存在、大學如何發展的立場,事實上也就是大學管理者的立場。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推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政府對大學的管理逐步由傳統的事務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大學開始成為具有相對自主權的辦學主體。大學自主辦學地位的增強,意味著大學管理者立場的部分調整。大學管理者無須再緊跟政府指令亦步亦趨,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有權決定大學的發展方向。然而,即便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依然決定了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是大學最重要的資源保障。因此,出于組織生存發展的需要,大學管理者往往會基于理性最大化的視角,對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做出一種有利于自己的解讀。即以如何實現自己所在組織的資源最大化為出發點,來確定自己的實踐立場,進而安排自己的行動。由此可見,大學管理者的立場并不完全代表政府的立場,而是一種相對功利主義的,帶有一定“投機行為”的立場。教師立場。從學理上講,大學教師應與政府和社會持相同立場,因為在相關教育理論中,教師往往被視為社會的代言人,教育活動據此經常被解析為“社會通過學校對學生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然而,從實然層面看,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師個人主義利益視角的影響,教師對于“大學為何存在”的認識和行動,并不與政府和社會相一致。具體說來,教師立場,尤其是關于大學人才培養的立場,通常呈現兩大鮮明特征。第一,認識上的素質取向。近年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之下,大學教師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認識,經歷了從知識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素質取向的轉變。在當前,大多數教師已充分認識到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注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均衡發展。第二,行動中的知識取向。作為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多數大學教師習慣于把知識的獲取作為他們學習的根本任務。大學教師的這種學習經歷,深刻地影響到他們的教育行為。由此,在教育過程中,多數教師依然堅守“知識至上”的實踐立場。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
利益相關者思想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組織利益相關者:定義與分類;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并沒有一致公認的概念和定義、利益相關者的分類、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多種多樣的、管理者所感知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取決于這三個屬性上的累積效應、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分類、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識別和分類是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前提、從組織在處理利益相關者問題時的行為特點來了解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組織利益相關者戰略的決定因素、組織必須關注那些為組織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的重要資源的環境中的需求、益相關者理論已經成為西方管理學界和經濟學界關注的話題之一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我們理解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結構提供了依據。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管理日益受到各國學術界及企業界的重視。本文首先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和分類做了回顧,然后對目前有關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模式進行了考察,最后對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戰略及其決定因素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戰略決定因素
1組織利益相關者:定義與分類
(一)利益相關者的定義
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并沒有一致公認的概念和定義。而Freeman(1984)和Clarkson(1994)的定義應該是目前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定義。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這一定義突破了早期從“是否影響企業生存”的角度來界定“誰是利益相關者”這一問題的局限性,同時也突破了股東利益至上的傳統觀點。Clarkson(1994)認為“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并由此而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或者說,他們因企業活動而承受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定義與企業是“一種治理和管理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Blair,1995)的觀點是有相通之處的。
利益相關者會計面臨的難點論述
一、引言
隨著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念和實踐的日益普及,需對現行的會計模式進行創新,適合利益相關者治理的新型會計模式———利益相關者會計應運而生。張智霞(2010)首次把“利益相關者會計”界定為: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指導下、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利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將價值鏈管理與業務流程管理有機結合、對企業價值增值運動(創造過程與分享結果)及各類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進行反映與控制并報告給利益相關者據以做出決策、維護權益、提高效益的價值管理信息系統。利益相關者會計提供企業為利益相關者創造的總體財富及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分配、各類利益相關者享有的權益信息,不僅適應利益相關者治理的需要,促進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企業實現價值增值最大化和增值分享關系最優化的利益相關者治理目標服務,而且有助于推動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二、利益相關者會計的研究進展
近幾年來,國內會計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利益相關者會計進行了研究。王竹泉教授主要分兩條線深入展開對利益相關者會計的研究,一是適應利益相關者治理要求的財務報告改革研究,創建了“基于業務流程管理的企業價值增值報告模式”。二是對利益相關者財務披露監管的研究,創建了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會計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概念模型,提出財務披露監管的目標是減少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性。張智霞(2010)在《利益相關者會計的理論基礎》中以利益相關者會計的概念界定作為研究的起點,對其哲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管理學基礎和會計學基礎作了具體論述,闡明利益相關者會計的產生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張智霞(2011)從六個方面分析論證了利益相關者會計建立的必要性:適應利益相關者治理下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提出新需求的需要;適應實施業務流程管理對會計信息的新需求的需要;充分調動增值創造者的積極性、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會計的職能作用、參與建設我國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推進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有機融合的需要;促進企業作為一個契約集合有效運行的需要。
三、利益相關者會計研究的六大難點
1.利益相關者會計的學科定位。從整個學科的角度探討利益相關者會計學科定位問題,有利于研究者從更寬廣的視角、更深的層次上深化會計理論研究。而利益相關者會計學科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該學科的長遠發展規劃,因此其學科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會計學是利益相關者會計的理論基礎。那么,利益相關者會計與傳統會計、現代會計有何區別與聯系?利益相關者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就研究領域來看,它們之間是包含、交叉、部分重疊還是其他呢?利益相關者會計如何體現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者之間的融合呢?顯然,將利益相關者會計簡單歸屬于財務會計或管理會計在學科定位上是不確切的。那么,應如何合理地對利益相關者會計進行學科定位,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呢?目前我國會計學界尚無研究者專門就此撰文進行深入探討。而合理確定利益相關者會計的學科定位是利益相關者會計研究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利益相關者會計研究中必須盡早解決的一個難點。
談論共同管理與財務管制效率
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在邏輯上陷入了西方經典企業理論的團隊道德風險,存在效率障礙問題;而相機治理在利益相關者邏輯下并不能有效“相機”,相關者控制權行使效率不能得到確保。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有機契合而形成的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耦合機制,是財務治理效率持續釋放的重要前提。但是,要保障這種持續釋放的強度,還依賴于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耦合機制的契合度與完善性。
一、共同治理與相機治理:內涵概析
(一)共同治理的基本內涵
共同治理理論的基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根基是企業契約理論。因此,企業契約理論是共同治理的理論淵源。分析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首先必須弄清楚利益相關者的含義。楊瑞龍和周業安(2000)根據定義包含的寬泛程度將其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最寬泛的,即凡是能影響公司活動或被公司活動所影響的人或團體都是利益相關者;第二類指凡是與公司有直接關系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第三類定義認為,只有在公司中下了“賭注”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也就是在公司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的人或團體才是利益相關者??梢杂脻撛诶嫦嚓P者和真實利益相關者將三類定義協調起來,前兩種都包含了潛在利益相關者,只有潛在利益相關者向公司進行了資產專用性投資才轉化為真實利益相關者。本文在分析財務治理效率時,著重考慮真實利益相關者。由于供應商和客戶可能是真實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不是,關鍵在于其是否進行了公司關系專用性投資,因此,公司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理、員工。
既然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公司組織租金,共同承擔公司剩余風險,那么,應該設計一定的財權契約安排和財務治理制度,將一定的公司財務控制權分配給所有利益相關者,使所有的公司財權契約參與者得到激勵去有效地合作,進而實現公司合作剩余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為了實現公司合作剩余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應該參與公司財務治理,這就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基本內涵。因此,共同治理就是公司的決策只能是利益相關者協調的產物,重要的是通過決策程序把財務沖突轉化為協調與合作。
(二)相機治理的內涵解讀
公司治理模型研究論文
一、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利益相關者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后果具有利害關系的群體或個人。對企業而言,其利益相關者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股東和公司資本的主要供應者),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公司主要顧客、供應商、當地社團和工會),以及組織中的利益相關者(所有公司員工,包括管理人員和一般員工)。每個利益相關者群體都希望組織在制訂戰略決策時能給他們提供優先考慮,以便實現他們的目標,但這些權益主體的相關利益及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存在很大的差別,且往往互有矛盾。公司不得不根據對利益相關者的依賴程度作出權衡,優先考慮某類利益相關者?!肮蓶|優先”的治理模式正是因此而產生的。
然而,隨著人們對企業行為社會效應的關注,利益相關者理論被提了出來,要求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兼顧各類利益相關者。
為使社會期望與企業行為達成一致,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但這種方式的效果是不令人滿意的,一方面因為管制成本過高,另一方面也因為管制的可行性或效果有限。出現后一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企業的社會效應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傳統的評價方式如利潤的現值評價,由于無法計算企業導致的社會成本增加,包括對人們健康和財產的損害、對公司的調查研究和起訴費用等,已越來越不可靠。此外,由于股票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只是反映了經濟和市場的短期模式和一般水平,或者受到人為操縱,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公司本身的績效,因而通過股票市場同樣無法作出充分評價。
鑒于社會管制方法的失效,人們提出將政府管制或社會調控內生于企業治理結構中,以內部調控替代外部調控。其方法是采用一定的組織制度設計方式逐步向企業內部滲透,這種組織制度方式就是重組企業的治理結構。
二、利益相關者模型與股東中心模型的比較
產權理論分析與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內容摘要: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基于企業理論的選擇,現代企業理論中有兩個主要的學術派別,即新古典產權學派和利益相關者學派,新古典產權學派影響下的財務管理目標過分強調出資者的利益,無法解釋企業分享制日趨發展的現實,也無法適應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需要;利益相關者學派影響下的財務管理目標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難以逾越的缺陷。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應是股東主導下的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
關鍵詞:產權理論財務管理目標現實選擇
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基于企業理論的選擇,企業理論的核心是產權問題。只有在產權基礎上明晰所有權結構及其影響,才能對財務管理目標作出理性的選擇。現代企業理論中,在所有權結構影響企業效率的關系中有兩個主要的學術派別:一是目前仍占主體地位的新古典產權學派,他們主張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應由出資者單方面享有;二是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的利益相關者學派,他們站在新古典產權學派的對立面,反對"出資者至上主義"的觀點,主張企業所有權應由出資者、債權人、員工、消費者等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分享。與前者相對應的財務管理目標有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與后者相對應的財務管理目標有利益相關者最大化、相關利益最大化等。本文試從產權角度進行分析,對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提出一個切合現實的選擇。
一、新古典產權學派及財務管理目標
新古典產權學派關于企業所有權結構的認識,在阿爾欽和德姆塞茨(Alchin&H.Demsets,1972)、曼內(Manne,1965)、詹森和麥克林(Jensen&Meckling,1976)、哈特(Hart,1995)和張維迎(1999)等人的論著中得到了較充分的體現。雖然這些學者研究企業所有權問題的視角有所不同,但在三個帶有根本性問題的認識上,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第一,他們都認為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因而企業的最終控制權應該由最具有追逐利潤動機的人擁有;第二,在具體的企業所有權安排中,出資者不僅是唯一的剩余索取者,而且應該掌握企業重大決策的審批權和關鍵性的人事安排;第三,在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關系中,他們認為二者對應是有效率的企業所有權結構的基本要求。
從新古典產權學派衍生出的財務管理目標的觀點有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大化等。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論側重于新古典產權派別中追逐利潤動機的論述,并以之作為財務活動的終極目標。它要求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的財務活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企業通過自身的財務活動能夠影響和控制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以此為目標還易于衡量、易于控制。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較全面地體現了新古典產權學派的理論特征,對二者內涵的界定,國內財務學界有諸多表述,有的認為二者名異實同,內涵一致,有的認為二者各具特征,層次各異。美國學者HaimLevy和MarsharlSarnat(1990)曾對此不同表述方法作了專門研究,通過嚴密的數學證明論述了這二種"最大化"的表述實質就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國內學者余緒纓(1996)也認為兩者實質是一致的。本文也持此觀點。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突出了出資人的地位,強調了出資人對企業剩余產品的索取權,并且認為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統一是實現企業財務目標的必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