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10:03: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論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語

讀論語后心得感想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我們已離儒教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回想兒時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賣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盡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掐指一算,發覺父母已過半百,滿頭的白發已不是像當年那樣屈指可數,回家看到父親使用的降壓藥,這才發覺這已不再是讓我騎于脖子的父親。父母之年足讓我又喜又憂。喜因父母高壽,又因父母年歲已高而憂。這亦喜亦憂足見子女對父母關切之深。而今日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為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這正是現在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云:“不遠游,游必有方。”孩子應該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義,便之父母之專心良苦,便會少了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我來自新疆,考取大學,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上海,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前途。可回想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甚少,所以我更應當珍惜假期與父母團聚的時間,更要在這段時間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游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而對于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悅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的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面對父母,以此來表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也許以前讀《論語》就是小和尚念經,背著“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卻傷害了父母的心。直到在復旦在5301,聆聽了張汝倫老師對中國哲學原典《論語》的講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子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子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這悠悠千年的孝道繼續生輝,使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得以傳承,非凡對于現世有著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

查看全文

論語心得的讀后感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開篇就講到: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體文化。中華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為母親,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主體,以平和敦厚為特征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不管多少歲月的風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變遷,都沒有改變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兩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愛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憂患生命是茶道與儒家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煙一塌擁書眠”,道心文趣兼備。過去儒士不能一日無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為喻,我感悟到,這種閑適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平和。

茶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所以,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的時候,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個藝術天賦極高的人一樣,絢爛之后歸于平淡,自己不評說,只待旁人去品味罷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倒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在茶道講求的要讓身心“怡”的過程中,就又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教授語)不謀而合了。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查看全文

讀于丹解論語心得感想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獲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于是在網上下載了認真看,看了后,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并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后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于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系、家庭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于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么貨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發貨;官場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著良心的事情,乃至貪污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系,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饑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后來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著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著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范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床”,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周濟。孔子稱贊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賄賂,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余,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臟”,開口就是粗話臟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臟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嘩、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并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于是以一種“周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后懷著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著,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后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公務員之家: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里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后,終于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并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查看全文

〈論語〉心得》讀后感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后,《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里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著“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并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坐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欲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為一種理想狀態,一切都處于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言者切切,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擊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經,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后來知道,于丹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影視傳媒系系主任,知名影視策劃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臺首席策劃顧問。)于是,等待著出書,以獲取最完整的印象。終于在這一年最后一月的月首見到了中華書局的《于丹〈論語〉心得》,迫不及待地買了兩本,一本送給朋友共享,一本連夜挑燈夜讀,一睹為快。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里,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論語》的價值,或者說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圣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著溫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在大部頭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為學問的外在表現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里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郁癥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論語>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與當代的邊緣,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銹跡,超越圣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于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在某一個闃寂的深夜。

查看全文

讀論語后有感

在聽了讀書沙龍上由輔仁中學李國華老師作的關于《論語》的講座后,我再度捧起這一中國巨作閱讀了一番,突然發現其中還真是有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自己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此貼出與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如今話及《論語》便有于丹,這位教授對于《論語》的個人的獨到見解得到了很多人的呼應和擁護。當然,也會有許多的反對和聲討之音。其實一部書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體會,更不用說是《論語》這樣的書了。網上下載了一篇電子稿,版面設計的非常好,還在版面邊緣寫了作者的小注,讀者很容易理解這些內容。孔大圣人的話已有很多成為了世人引經據典的材料,各種評論和解釋也有很多,而我獨對其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句頗有感觸。“君子”二字的含義,我們每個人寫一個答案的話,我想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但是孔子那時候,司馬牛去問他,什么叫君子,孔子的解釋特別簡單,就四個字,叫“不憂不懼”,就是內心不憂思、不恐懼。學生不以為然,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了?好像太簡單了吧?于是老師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叩問自己的心靈去反省的時候,上不愧蒼天,下不愧子女,那么他內心有什么憂、有什么懼呢?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他的內心坦坦蕩蕩,沒有戚戚之懷,認認真真活在當下,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此而已。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作為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為人要寬容、要有胸懷、要大氣、要大度。要知道,長戚戚的人不僅寂寞和憂愁,而且身體也會不好的。我們還是坦蕩蕩的快樂工作、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和快樂交友好。

再看今日,蕩蕩者不多,戚戚者見長。現在我們如何擇君子而交往?這就要看他的人格、道德、慈悲、誠信;我們要如何防患與小人交往?小人往往無品、少德、慳吝、虛偽。所以,君子與小人,不難知也!有道、無道,有法、無法,這就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也。與此同時,如何注意自身的修養的提高對于一名教師來說是非常之迫切而又重要的事情。作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被人所議論或是模仿,如果自己本身的修養很高,相信能為學生甚至社會作出榜樣。當然,雖然凡人都想作君子,可是怎么做卻經常是讓人頭疼的事。最為糟糕的事是你君子人小人,無形中就有一種不平衡,久而久之可能就無法保持原來的君子之心代之以小人了。就個人而言,雖然社會上小人不少,但是只要自己保持那份坦蕩蕩的心胸,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影響周圍的人,乃至最后影響整個社會風氣。自己君子不難,可要讓君子更多卻是難中之事。作為教師,以坦蕩之心于世之時更可感化教育學生,相信這樣的話,將來的君子必居多,小人亦不存,如若如此那真是萬幸了。

上面亂七八糟地扯了很多,無非是想是或作為教師應當在自身保持君子之度的同時也能影響感化周圍的人,以使今后能有更多的君子的出現。其實說實在的,真要能做到這點的話還是需要很多的人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是無論從道德角度還是健康角度出發,君子總是勝于小人的。停筆于此,純粹是一些雜感,話語凌亂,但卻由心而發,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查看全文

論語忠恕之道演講稿

圣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來有哲理的書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卻獨獨中意這本《論語》。好的音樂能繞梁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響人的一生,讓人久久回味。特別是讀于丹講《論語》中的“忠恕之道”后,一本書《論語》它是跨越時代經典,充滿古人智慧靈感之佳作,曾經改變許多人的想法。創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跡。而讀于丹講《論語》中的“忠恕之道”后,讓人不禁掩卷深思,進而產生力量。這股力量是積極的力量,是人類理性的內在力量。

其實對于《論語》許多人認為其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讀過《論語》一書的人也是寥寥可數。自從縣交通局組織人員學習于丹讀《論語》視頻以及書籍講座后,我通過這次活動第一次認識到了如何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理解與掌握《論語》的精髓。讓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紹下本次關于《論語》寬恕之道見解的主講人。于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

于丹教授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出二千多年前《論語》內涵。她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并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里。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論語》中關于做人的道理有許多,但曾子說其實只有一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認為: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現代社會有太多的評判標準,如果我們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特別是當自己有一顆忠誠于事業的心,卻總是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時,該怎么做才為忠?我們自己將心比心善待他人,卻被別人惡意傷害時,該如何做才為恕?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會不會變得更美好呢?

我們大家在今天這個時代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變化太多,千變萬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自己心里的依據到底在哪兒。有一次,孔子給學生上課,他跟他的學生曾子說,他說我道一以貫之。他說你知道嗎?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個不變應萬變,一以貫之,根本的出發點。曾子就心領神會,說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門人和底下的同學就問他,說老師說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貫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給他們解釋了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說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這個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為忠,何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無人賞識又該怎么辦呢?就應該聽聽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忠恕之道》。

查看全文

品讀論語個人體會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后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于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系、家庭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于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么貨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發貨;官場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著良心的事情,乃至貪污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系,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饑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后來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著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著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范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床”,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周濟。孔子稱贊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賄賂,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余,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臟”,開口就是粗話臟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臟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嘩、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并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于是以一種“周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后懷著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著,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后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查看全文

學論語個人體會

為學常溫為人寬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讀書擺脫了功利的實用主義,把讀書看成修身之必需,這樣書才能讀出味道,讀書時才能不浮躁,靜下心,持之以恒。心靜、明理的結果必然是學習上的持恒和透徹。

心得

這是論語的開篇之語,也是孔子思想的總綱。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視學習,而且也認為,這是人內心快樂的源泉。同時,基于學習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種智慧的歡悅。人生在世,能夠每天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并且有所體悟,有所感動,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法。

查看全文

論語與加強師德修養淺議論文

摘要:《論語》是儒家經典,內容博大精深,其中關于道德修養的篇章很多。本文從提高自身素質、對事業的執著精神、身教重于言教、多一份寬容、勇于改錯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教師加強師德修養的途徑,希望對提高教師素質有所幫助。

關鍵詞:論語;師德;修養

孔子是中國教育界祖先,《論語》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作品,修養是有涵養的為人處事方法,師德則是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的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對工作盡職盡責的行為規范。把這四者結合起來,就是要從教育先賢孔子所著的論語中吸取營養,來加強師德修養,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

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這樣才能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創造性,完成時代賦予的教育任務。但每一位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地形成,而需要在后天的社會生活中努力學習與培育。《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不僅體現了儒家學說的精髓,更被奉為人生修養的準則;不僅集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各類行為規范和道德內涵,更體現了樸素的為師求學法和治學執教之道,對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我們應該從論語中吸取什么樣的營養呢?

1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查看全文

傳習錄對論語心性分析論文

“心性”是一個中國哲學名詞,本文中所寫的“心性”采用陸王心學心性一體的觀點,即人天生所具有的稟性及后天所養成的但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與意識。“心性論”亦可稱為“心本論”,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人的行為、道德源于心性;第二,人的行為、道德的發生以及目標的實現都應遵從心性;第三,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在于順從心性而發的行為與道德。本文就《傳習錄》對《論語》《孟子》心性論的繼承與發展進行淺要的分析。

孔子的思想基礎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然而孔子更傾向于性善論。他認為心性與禮是“繪事后素”(《論語·八佾》)的關系,若將禮比作絢爛彩色,那么心性就是白底,先有了心性這一條件然后才能學習和踐行“禮”,所以“習”是在“性”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心的仁道是禮——孔子所追求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可知在孔子思想中,純潔的心性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學習與實踐的基礎,至于孔子為什么沒有直言性善,這與孔子因事有識的思考方法有關,不愿多講未知之事,這也就是為什么“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在“性近”的基礎上提出了其求“仁”——人之順心性而發又合乎禮節的道德標準——的方法,“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克己復禮”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釋為“日月克己,不以為難,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而《五經正義》中“馬(融)曰克己,約身,孔(安國)曰:復反也。”我認為可以從“為仁由己”中看出,“克”并非滅而是控制,克己也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與感情,“復”與“歸”是“回歸”的意思,即人的心性產生情感,又需通過學習即學禮去控制情感的運用,以使其回歸到人心性中的仁。

對于人生的結果,孔子承認“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他堅持的一是“仁”,一是“安仁”,求仁得仁,這就是樂,樂是由心而發的至誠,這份至誠令居陋巷成為一種詩意的棲居,此時的心性沒有任何阻障,已經成為了仁義大道而不再需要拘束,正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孟子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人,吸收孔子“性相近”的思想又直言性善,認為人生而“良能良知”,學習就是為了擴展這份良知以成為仁義禮智。

孟子直言性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認為人心中的義理是相同相通的,從性善的角度看,圣人與我等無二。他從不忍人之心這個方面去論證性善,當一個人看到小孩就要跌進井里時,會有驚駭同情的心情,而這種心境是自然心性所生,而不是為了虛名實利。由此孟子就認識到人的心性中具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心,由此而生出仁義禮智四端,這四端發于人心就好像人天生具有四肢,是自然而然的,所需要做的則是“知皆擴而充之”(《孟子·盡心上》)。這就將人的心性放在源泉的地位,將人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使仁義禮智成為一種順乎心性而行的天道,而不是禮教枷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