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12:23: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羅斯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羅斯福》讀后感

《羅斯福》這本書講述了羅斯福輝煌的一生。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生于美國紐約赫德遜河畔的一個荷蘭裔家族。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

執政后,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采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并得到了實施。

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

63歲時由于腦溢血去世。

查看全文

羅斯福反殖民主義思想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羅斯福反殖民主義思想是美國理想主義外交傳統的一部分。它發軔于二戰期間,并深受當時社會背景、國際局勢和政治需求的影響。它反對以武力手段在殖民地實行政治兼并、掠奪和奴役,主張以托管的形式進行管理。它以隱蔽的形式反映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欲望。

[關鍵詞]羅斯福;反殖民主義;淵源;影響

羅斯福的反殖民主義思想是美國對外關系傳統的象征性標志,它突破了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傳統禁錮,以托管制——一種非殖民化方式對殖民地進行管理。該思想對殖民化進程之瓦解、美國之后的外交決策和當時的國際局勢皆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對羅斯福的反殖民主義思想淵源和內容進行探索,能從本源上揭示該思想的實質和影響,對研究分析世界反殖民運動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羅斯福反殖民主義的思想

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注意到歐洲殖民制度的存在對于實現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是一種嚴重的障礙。該制度限制了自由貿易活動,使得宗主國對附屬地進行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這種現象不僅與美國所追求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決相悖,損害美國商業的自由擴張,而且挑起了暴力與革命,成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羅斯福本人的自由主義理想,使他對殖民主義深感厭惡。在其執政后,開始把反殖民化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一部分。他的反殖民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倡導對殖民地實行托管制度,企圖以此剝奪德、日、意的殖民地,瓦解英法的殖民體系。托管制度名義上是使殖民地人民有均等機會參加國際生活,其根本目的則是通過托管打破英法殖民特權,憑借經濟實力,排擠英法勢力,擴大勢力范圍,以利于有絕對優勢的美國資本擴張。艾登曾經指出:“羅斯福之厭惡殖民主義并不限于英國。這是他信奉的一個原則,而且也是著眼于它可能帶來的好處。他實指望,從前的殖民地一旦從他們的主人那里得到自由,就會在政治經濟上依靠美國,而他不必擔心別的國家擔當這個角色。”

查看全文

羅斯福就職演講稿中文全文

胡佛總統,首席法官先生,朋友們:

今天,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個神圣的日子。我肯定,同胞們都期待我在就任總統時,會像我國目前形勢所要求的那樣,坦率而果斷地向他們講話。現在正是坦白、勇敢地說出實話,說出全部實話的最好時刻。我們不必畏首畏尾,不老老實實面對我國今天的情況。這個偉大的國家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它會復興和繁榮起來。因此,讓我首先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種莫名其妙、喪失理智的、毫無根據的恐懼,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凡在我國生活陰云密布的時刻,坦率而有活力的領導都得到過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從而為勝利準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我相信,在目前危急時刻,大家會再次給予同樣的支持。

我和你們都要以這種精神,來面對我們共同的困難。感謝上帝,這些困難只是物質方面的。價值難以想象地貶縮了;課稅增加了;我們的支付能力下降了;各級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收入短缺;交換手段在貿易過程中遭到了凍結;工業企業枯萎的落葉到處可見;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銷路;千家萬戶多年的積蓄付之東流。

更重要的是,大批失業公民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還有大批公民正以艱辛的勞動換取微薄的報酬。只有愚蠢的樂天派會否認當前這些陰暗的現實。

但是,我們的苦惱決不是因為缺乏物資。我們沒有遭到什么蝗蟲的災害。我們的先輩曾以信念和無畏一次次轉危為安,比起他們經歷過的險阻,我們仍大可感到欣慰。大自然仍在給予我們恩惠,人類的努力已使之倍增。富足的情景近在咫尺,但就在我們見到這種情景的時候,寬裕的生活卻悄然離去。這主要是因為主宰人類物資交換的統治者們失敗了,他們固執己見而又無能為力,因而已經認定失敗了,并撒手不管了。貪得無厭的貨幣兌換商的種種行徑。將受到輿論法庭的起訴,將受到人類心靈理智的唾棄。

是的,他們是努力過,然而他們用的是一種完全過時的方法。面對信貸的失敗,他們只是提議借出更多的錢。沒有了當誘餌引誘人民追隨他們的錯誤領導的金錢,他們只得求助于講道,含淚祈求人民重新給予他們信心。他們只知自我追求者們的處世規則。他們沒有眼光,而沒有眼光的人是要滅亡的。

查看全文

反殖民主義思想管理論文

摘要:羅斯福反殖民主義思想是美國理想主義外交傳統的一部分。它發軔于二戰期間,并深受當時社會背景、國際局勢和政治需求的影響。它反對以武力手段在殖民地實行政治兼并、掠奪和奴役,主張以托管的形式進行管理。它以隱蔽的形式反映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欲望。

關鍵詞:羅斯福;反殖民主義;淵源;影響

羅斯福的反殖民主義思想是美國對外關系傳統的象征性標志,它突破了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傳統禁錮,以托管制——一種非殖民化方式對殖民地進行管理。該思想對殖民化進程之瓦解、美國之后的外交決策和當時的國際局勢皆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對羅斯福的反殖民主義思想淵源和內容進行探索,能從本源上揭示該思想的實質和影響,對研究分析世界反殖民運動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羅斯福反殖民主義的思想

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注意到歐洲殖民制度的存在對于實現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是一種嚴重的障礙。該制度限制了自由貿易活動,使得宗主國對附屬地進行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這種現象不僅與美國所追求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決相悖,損害美國商業的自由擴張,而且挑起了暴力與革命,成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羅斯福本人的自由主義理想,使他對殖民主義深感厭惡。在其執政后,開始把反殖民化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一部分。他的反殖民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倡導對殖民地實行托管制度,企圖以此剝奪德、日、意的殖民地,瓦解英法的殖民體系。托管制度名義上是使殖民地人民有均等機會參加國際生活,其根本目的則是通過托管打破英法殖民特權,憑借經濟實力,排擠英法勢力,擴大勢力范圍,以利于有絕對優勢的美國資本擴張。艾登曾經指出:“羅斯福之厭惡殖民主義并不限于英國。這是他信奉的一個原則,而且也是著眼于它可能帶來的好處。他實指望,從前的殖民地一旦從他們的主人那里得到自由,就會在政治經濟上依靠美國,而他不必擔心別的國家擔當這個角色。”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問題式課堂實施策略

“問題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精心設計歷史“有效問題”,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和富有生機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思維升華與延伸等環節,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史料信息、應用新知的能力和正確的歷史史觀,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種課堂模式。“問題式”課堂中的實施要把握好幾個環節:問題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和升華。本文將結合高中歷史教學中《羅斯福新政》的課堂探究實踐,就如何有效實施“問題式”課堂策略進行探析。

一、問題設計———“有效問題”選擇策略

在“問題式”教學課堂中,設計優質有效的問題是關鍵。即教師必須要向學生提供若干的“有效問題”。“有效問題”一般要體現三個原則:首先,教師要使學生的活動圍繞著教學中心,針對重點難點加以適當的控制與誘導。這樣問題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也就掌握了。其次,學生能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取得一定的收獲。再次,要有新問題或新知識的生長點,能夠在部分更改條件下能產生新的問題,或是問題能夠遷移等。如在探究《羅斯福新政》一課中,針對羅斯福當選總統這一內容,教師提出問題:“羅斯福在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詞中關鍵詞是‘新政’。最初羅斯福所說的‘新政’(NewDeal),其實沒有具體計劃,只是表明如自己上臺一定會采取與胡佛反危機措施不同的新的應對措施。那么,為什么這么一個空洞的‘新政’使得羅斯福在當年以絕對多數當選為新一任的美國總統?”這樣的問題緊緊圍繞課堂活動的中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了學生主動去探究羅斯福上臺相關歷史背景的興趣。并得出結論:大危機的爆發及蔓延,說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美國普通人民在危機的打擊下,絕望情緒普遍存在。大多數的美國人期盼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克服危機。同時,還可以生成新的問題:“除了新政的魅力,羅斯福上臺與他個人的性格有沒有關系?”這個問題為接下來探究羅斯福大刀闊斧進行新政埋下伏筆,是能促使“問題式”課堂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的。

二、問題提出———探究情境創設策略

設計好了“有效問題”,教師必須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創設一種有意義的、開放式的、富有挑戰與激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內心的真實需要出發,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繼而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羅斯福新政》課堂導入時,教師采用了最普通的“猜猜我是誰?”的方法來導入:“我是美國杰出的總統;我和華盛頓、林肯齊名;我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連任四屆的總統;我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總統。”這樣的內容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他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歷史人物是誰。學習的激情與興趣迅速高漲起來,教師這樣的創設情境導入設計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大家得出了謎底是羅斯福之后,教師進一步拋出問題:“這樣的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讓他能與華盛頓、林肯齊名,能連任四屆總統?”從而引出對《羅斯福新政》的探究。

三、問題探究———觀點質疑及開放性策略

查看全文

經濟大危機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基礎

知識了解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

把握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觀察思考

探究綜合1924~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經濟增長快的表現如何?這種狀態導致什么結果?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標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樣的災難?資本家為什么要銷毀商品,而不去救濟貧民?這暴露了資本家什么本性?

查看全文

羅斯福如何商業賄賂整改措施

商業賄賂整改措施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商業賄賂盛行,一些大公司——如鐵路公司、面粉商、教材出版商——設法賄賂法律的制定者、解釋者和執行者,設法獲得政府合同、騙取優惠政策或質量認證,為自己謀取暴利。由此新聞界爆發了一場“揭黑”運動,報紙、雜志、專著以及各類演講都成了“揭黑”的舞臺,新聞從業人員對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各種腐敗行為口誅筆伐,人民群眾更是義憤填膺,大有要推翻美國政府之勢。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及時出手,對這場由新聞記者引起的“揭黑”運動進行了引導,既避免了一場重大的社會危機,也有力地制止了商業賄賂等腐敗的蔓延和滋生,促進了美國社會的改良。

戴維·菲利普斯在1906年3月號的《世界主義者》上發表了《參議院的叛國罪》一文,指名道姓地抨擊納爾遜·奧爾德里奇等20多位參議員是大財團的代言人。斯蒂芬斯更是膽大包天,跑到太歲頭上動土。他一個人拜訪羅斯福總統,質問總統自己在行政中存在不存在賄賂。羅斯福為官廉正、為人坦誠,他直言說:有時為了使法案通過,不得不和一些議員做某種交易,曾為某議員的朋友在政府部門安排職位。斯蒂芬斯一針見血指出:“總統先生,甚至是你本人都能察覺到為了推行你的利民政策,你得在參眾院收買選票,以求得到人民選舉的那些代表的支持。”斯蒂芬斯對總統的這些話進行了深度報,指責總統是賄賂和腐敗,從而引起軒然大波。羅斯福看到報道后怒發沖冠,立即召見斯蒂芬斯,幕僚在一旁幫腔道:“什么文章!簡直一派胡言!”“這是誹謗!總統先生,這已經構成了對美國總統的誹謗。”斯蒂芬斯故作驚愕地反唇相譏:“還不至于那么糟吧?閣下是想控訴我誹謗總統,對我進行審訊嗎?那閣下能否告訴我,我可以要求總統為人證,證明我所說一切都是基于總統本人所述……”羅斯福氣得無話可說,揮舞雙臂把他趕出了白宮。

羅斯福從這件事意識到商業賄賂的嚴重性和揭露腐敗方法不當會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打擊商業賄賂,鏟除腐敗的一系列思想。

首先,羅斯福對媒體的監督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他承認國家政治和商業活動中存在賄賂和腐敗行為,“迫切需要與這些邪惡進行殘酷的斗爭,無情地揭露、打擊在政治、商業、和社會生活中任何邪惡的行為、任何邪惡之人,不管他是政客還是商人。”“歡迎那些無情的揭露和抨擊,不管他們是在臺上講,還是在書中或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我們要對背叛自己職責的政客和那些通過非法或腐敗途徑獲得利益的商人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譴責,不遺余力地把那些有罪惡勾當的人揪出來,給犯罪曝光,查找犯罪線索。”

羅斯福同時意識到一些人利用“莫須有”的罪名肆意攻擊商界或政界人士,這種行為引起了民眾的公憤,民眾的公憤又有力地支持了毫無道德原則的揭黑者。所以,他強調對腐敗的揭露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不能捕風捉影,草木皆兵,對腐敗的揭露不當,同樣會危害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包括被揭發者的利益。他說:“騙子并不比盜賊好,如果他的謊言構成了誹謗,那他就比任何盜賊更加惡毒。”他要求新聞媒體在揭露腐敗時一定要事實求是,即使是腐敗分子,對他的揭發也要恰如其分,不能夸大事實,否則,揭露腐敗的運動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像對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的政治家和軍事將領阿里斯蒂德斯的評價一樣,如果過分贊美他的正義,人民討厭聽這些;相反,如果對他的不公正過分指責,人民同樣會對此厭惡。

查看全文

貨幣戰爭讀后有感

目前讀到過的書中,還沒有那本書能像貨幣戰爭一樣讓我的心貼蕩起伏、思緒混亂而有震撼。

初看似乎講述的是事實;繼續似乎是小說,讀到一半似乎是事實;當讀到最后感覺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讓我茫然。

開始,對現實很樂觀、雄心勃勃;后來消極、低迷;往下是憧憬;似乎理解、領悟;最后是懷疑加上心情的凝重。

主要內容:書中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們是如何編制和精心巧妙地設計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金融危機、每一次的謀殺總統、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理論來攫取他們利潤最大化的。其本質是每一次的戰爭、危機、總統不是自然規律,不是個人意志的決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及其人的巧妙設計,而在這其中每個人包括經濟學家:凱恩斯等的名流,每一位總統及政客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摘自《貨幣戰爭》的幾句經典語錄:

1.如果說戰爭是政治斗爭的延續,那么政治斗爭利益沖突的背后是經濟利益的較量。

查看全文

史學界對用原子彈原因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美國對日使用原子彈影響了美國戰后的對外政策,因此美國史學界長期

重視探討使用原子彈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統主義派、現實主義派、修正主義派。本

文論述了美國史學家的觀點,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彈決定的形成情況。

關鍵詞:原子彈;原因;美國;史學界;論爭

分類號:K71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1000-5218(1999)-02-0114-0120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

查看全文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