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4:18: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人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調研報告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全面加強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整體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對于促進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市以紅色旅游為主線,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積極加以培育,旅游業發展迅猛,接待游客與門票收入年年翻番,旅游從業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全市目前直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達1200余人,其中導游(含講解員)30余名。

一、*市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旅游業發展較遲,旅游局于1999年10月成立,旅游業從2002年開發石林以后才正式啟動,旅游人才隊伍盡管發展很快,但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旅游業,建設現代化旅游休閑城市”目標相比,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主要是:

(一)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仍然較為薄弱。“發展旅游,規劃先行”,旅游規劃在旅游開發和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編制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具有科學性、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規劃,才能有效地促進旅游業健康有序、科學合理發展。要做好旅游規劃,首先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旅游規劃設計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市這方面力量雖有所加強,但總體上仍然較為薄弱,具體從事規劃設計的力量明顯不足,特別是高素質專業人才偏少,學科帶頭人更是鳳毛麟角。

(二)旅游從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服務質量與專業人才兩個方面。旅游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總體偏低,特別是賓館飯店中,服務員大多來自外地,文化水平只達初中甚至初中以下學歷,會外語的服務員幾乎沒有,影響了飯店業的服務質量。另外,缺乏專業人才,如旅游市場營銷、景區設計規劃、廣告設計、計算機等專業人才較為短缺;旅游系統的高級管理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

(三)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不夠大。與其它旅游先進城市相比,廣安沒有旅游專業方面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必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人才的再教育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受地域、經濟、政策、體制等方面的制約,人才引進缺乏有效辦法,難以引進高學歷的有識之才。

查看全文

旅游人才培養思考

世界旅游組織教育理事會認為,旅游教育和研究已經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為旅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并不斷對已有的旅游服務提出質疑。旅游業正面臨這樣一種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選擇、更高質量的服務,更高的滿意度,而這種需求只能通過更好的培訓才能得以滿足。旅游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已經成了決定各個國家旅游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

一、國際旅游教育的特點

1建立起了與旅游業發展相適應的旅游高等教育體系

隨著旅游業在全球經濟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與研究在發達國家正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在澳大利亞有四分之三的大學開設了旅游學課程,不僅如此,原有的專業也在擴大規模。在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提供旅游及相關學科的大學數目持續增長,目前有近280所大學開設了學士學位以上的旅游學位課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學,這是日本的第一所專門從事旅游教育的大學。

2旅游教育與研究向名校滲透

發達國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來越關注旅游教育與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學,有10所大學都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對旅游現象進行了研究。應該說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國是日漸繁榮且向高水平發展,旅游的學術地位在不斷提升。

查看全文

旅游人才培訓計劃

根據省、市旅發委有關文件精神,通過舉辦人才培訓工作,為縣全域旅游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隊伍保障,特制定縣2018年度旅游人才培訓計劃。

一、培訓目標

緊扣深入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的主線,圍繞2018年我縣旅游工作總體部署,以發展優質旅游,推進全景、全域旅游建設為主要目標,重點在全域旅游、鄉村旅游、涉旅行業安全生產、旅游宣傳推介方面進行培訓。今年擬舉辦旅游解說員培訓和旅游從業人員網絡培訓各1期,合計培訓100人次以上。

二、培訓形式

以集中培訓為主,邀請:旅游營銷、景區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規劃等方面專家授課,提升我縣旅游宣傳、政務解說、景區運營水平。為進一步擴大培訓覆蓋面、增加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率,今年擬新增網絡在線培訓形式。具體為通過“縣旅游”微信公眾號、“旅游”頭條號、微信群及我縣旅發委設立的其它宣傳平臺,分享景區景點建設、管理、運營、宣傳營銷方面優秀案例,聘請專家在線講課、在線答疑,組織人員在線討論等形式,并根據培訓進度,在適當時間安排政務解說大賽、旅游攻略比賽、宣傳推介活動創意賽等形式檢驗培訓效果,使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對象等覆蓋面更深、更廣。

三、培訓計劃

查看全文

旅游人才培養思考

世界旅游組織教育理事會認為,旅游教育和研究已經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為旅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并不斷對已有的旅游服務提出質疑。旅游業正面臨這樣一種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選擇、更高質量的服務,更高的滿意度,而這種需求只能通過更好的培訓才能得以滿足。旅游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已經成了決定各個國家旅游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

一、國際旅游教育的特點

1建立起了與旅游業發展相適應的旅游高等教育體系

隨著旅游業在全球經濟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與研究在發達國家正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在澳大利亞有四分之三的大學開設了旅游學課程,不僅如此,原有的專業也在擴大規模。在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提供旅游及相關學科的大學數目持續增長,目前有近280所大學開設了學士學位以上的旅游學位課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學,這是日本的第一所專門從事旅游教育的大學。

2旅游教育與研究向名校滲透

發達國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來越關注旅游教育與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學,有10所大學都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對旅游現象進行了研究。應該說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國是日漸繁榮且向高水平發展,旅游的學術地位在不斷提升。

查看全文

旅游人才培養狀況

一、我國旅游教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1979年為適應當時旅游業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我國第一所旅游高等學校———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標志著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開端。此后的幾年里,國家旅游行政部門先后投資,和大連外國語學院、杭州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學院、長春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后來轉為國家旅游局直屬院校)等8所高等院校聯合開辦了旅游系和旅游專業,逐漸形成了涵蓋大專(高職)、本科、研究生(碩士、博士)三個培養層次的較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體系。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受旅游業快速發展對地方經濟和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也相繼在原有相關學科基礎上,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和旅游專業,旅游高等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體系也更趨完整(黃松山,2001)。30多年來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經歷了三次跳躍式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8年的探索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主要是以國家旅游教育機構先后與8所高等院校聯合開辦旅游系或旅游專業為代表,為適應我國旅游業由外事接待型向經濟效益型的轉變作了大量人才培養的開拓性工作。還和各地方聯合開辦了培訓在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中心,主要以南京金陵旅館干部培訓中心和天津旅館干部培訓中心為代表。這些高等院校和成人培訓中心“為適應我國旅游業由外事接待型向經濟效益型的轉變做了大量人才培養的開拓性工作”(趙杰,2006),“20世紀80年代中期恰好是國內一些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重組的浪潮期,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關注,旅游專業教育開始納入到高等院校'試辦'的議事日程,標志著旅游高等教育進入了探索性發展時期”(田里等,2007)。第二階段。1989-1996年的規模化發展時期。這個階段,旅游產業化的進步引起了各級各類高校的注意和興趣,紛紛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天女散花式”地開辦起來,實現了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辦學數量的規模化擴張。這個時期,以南開大學、杭州大學等高校旅游系為代表,加快了我國高等旅游教材的編著和對國外旅游理論著作的譯介工作,形成了指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理論輪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學等為代表,把地理學、區域科學、經濟學等學科的觸須延伸到旅游教育,開始了旅游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國旅游高等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層次。第三階段。1996年以來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旅游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逐漸增大,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世界范圍內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對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質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又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一是旅游高等院校開始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當然,這一時期旅游高等院校的數量仍然在繼續增加,所不同的是,旅游高等教育界在量的發展基礎上開始注重質的發展。二是旅游專業的學科地位得到確立。1996年12月,教育部在全國工商管理類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增設了“旅游組”,表明旅游高等教育開始納入教育部的管理范圍,旅游高等教育正式步入規范化發展階段。三是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了云南大學和陜西師大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的申請,中國的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從專科一直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體系,至此,旅游高等教育完全進入到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時期(嚴俊俊,2010)。

二、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高等教育發展初具規模

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我國旅游業開始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開始起步,雖然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亦是比較迅速的。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已經初具規模(見表1)。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擁有了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2010年全國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萬人,達到10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4萬人,增幅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數為59.6萬人,比上年增加9.8萬人,增幅為19.61%;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為49萬人,比上年增加3.6萬人,增幅為7.97%。

(二)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查看全文

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當前我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分析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制約因素,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教育;旅游人才;培養模式

旅游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需要有高素質的旅游人才作為支撐。因此,如何培養受社會歡迎的高素質的旅游專業人才,是旅游高職教育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與現狀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國。縱觀當前我國旅游業管理人才現狀,首先,從數量上看,盡管有高速增長趨勢,但仍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由于旅游業從業人員數量少,專業人員不足,相當數量的旅游企業在旅游旺季到來時,經常用非專業人員臨時兼職,造成服務質量下降,制約了旅游業發展。其次,從質量上看,由于專業人員缺乏,導致其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突出表現為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素質的開發、管理和決策型人才。一些初高中畢業學生成為從業人員中的主力,而受過專門訓練的高職技能人才在產業中的比重較小,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旅游管理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行業行政管理部門重行業管理、市場促銷、旅游規劃,輕人才培養,沒有形成一整套吸引.使用、開發人才的機制,造成高素質人才留不住,而旅游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二是旅游企業人才短缺與相關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共存。由于當前一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準,教育理念不適應市場需求,總想培養“全才”,與產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不對路,專業設置寬泛,學生專業能力不突出,進入社會后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

查看全文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探討

摘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為鄉村產業振興開辟了一條新路徑。與其蓬勃發展態勢相比,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專業人才整體供給不足,質量不高。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的途徑有全日制教育、繼續教育和短期培訓等,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創新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建議,旨在為進一步提升工程實施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人才培養;高素質

農民學歷提升工程作為鄉村產業的新業態[1],以休閑娛樂、健身康養、科普教育、農事體驗等為內容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迎合了現代人向往青山綠水的精神需求,為城市居民打開了一扇棲居田園的門,為鄉村產業振興開辟了一條新路徑[2]。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態勢相比,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專業人才整體供給不足,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擴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規模。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自2016年開始整合資源,聯手推進,開展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社會各方高度關注[3]。農村經營管理專業(休閑農莊經營管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班面向北京郊區,招生對象主要面向鄉鎮農業科技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園區(農家樂)經營人員等,實行全日制學歷教育,學制3年,考核合格后獲得高職高專學歷。此項工程的實施為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創新了培養模式。筆者分析了現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人才現狀以及培養途徑,并針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16、2017、2018、2019級農村經營管理專業(休閑農莊經營管理)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旨在為今后該工程的實施與推進提供參考。

1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現狀

1.1管理型人才缺乏,服務型人才所占比重過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對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既要掌握種植、加工方面的知識,又要懂得營銷的策略和技能;既要具備現代管理理念,又要了解旅游接待服務方面的規范和要求。目前我國休閑農業園區、農莊、民宿的從業人員大多數由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來,受教育程度較低,且服務型人才較多,管理型人才相對缺乏[4]。1.2新業態技能人才缺乏,舊業態人員流失嚴重。隨著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業態融合趨勢明顯,共享經濟、互聯網眾籌、在線直播等形式風起云涌,掌握新媒體、電子商務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跨界、復合型人才為社會急需[5]。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進一步細分,類型越來越多,森林課堂、親子農業、葡萄酒莊、中醫藥文化旅游項目、高端鄉村民宿等日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森林旅游項目設計、親子活動助理、紅酒品鑒、保健食品養生、鄉村民宿設計等方面人才培養迫在眉睫。以我國最早發展起來的農家樂為例,經過多年的發展,農家樂以前的經營內容、服務品質已經不再適應都市人們的新需求,尤其是面臨鄉村高端民宿的興起和沖擊,一些經營理念還沒轉變和提升的農家樂老板不得不退出經營[6]。1.3信息化人才缺乏,傳統型人才培訓不足。2020年肺炎疫情期間眾多行業產業遭受重創,停業、停工甚至倒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也不例外。但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通過會員制培養起來的忠誠用戶雖然不能去實地體驗和消費,但可以通過線上訂購的方式實現農產品配送。營銷方面,從最開始的淘寶、微博營銷、貼吧營銷、QQ營銷等到現在的微信以及直播引流和短視頻APP營銷等,都需要信息化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相比龐大的人才需求市場,傳統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訓明顯不足,經過再培訓完成生產力再造已經迫在眉睫。

2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的途徑

查看全文

文化旅游人才相關情況匯報

近年來,我局加快推動文化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初步建立起與現階段市文化旅游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隊伍建設,全市文旅行業呈現健康快速發展態勢。現就市文旅人才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旅游人才基本情況

(二)文化旅游人才隊伍主要特點

據統計,目前全市現有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近5000人,各類文化培訓機構41家,注冊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根據人才統計數據分析,文旅人才隊伍主要有以下特點。

1.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資源呈現增長狀態。行政管理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服務技能人員持續增長,增長方式主要為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公開招考、招錄等。我局文化旅游人才資源快速增長,與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文化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視、全面加強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出臺各種人才引進政策、全市文化旅游行業全面開展人才提升工程等舉措是密不可分的。

2.文化旅游人才資源結構日趨合理。文化旅游人才分布與文化旅游業發展、行業管理、涉旅企業的經營、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較為均勻合理。

查看全文

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思路探討

一、廣東省旅游業轉型升級新的趨勢及動向

(一)旅游產業形態轉型

廣東省推行旅游產業園的建設,推動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在政府和企業的協作下,將旅游資源充分進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開發,打造了如廣東中旅南海旅游產業園、深圳東部華僑城、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等十幾個品牌旅游產業集聚示范區,推進廣東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二)旅游產品結構轉型

廣東旅游產品逐步從單一的自然文化觀光產品為主,向能滿足多樣需求的觀光產品、主題產品、度假休閑產品和個性化產品的復合體系轉變。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車、飛機,逐步轉型至現在的高鐵、自駕車、房車、郵輪、游艇,旅游產品形態越來越多元化。

(三)旅游運行方式轉型

查看全文

旅游人才資源統計調查匯報材料

根據全省旅游人才資源調查統計工作會議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在市、區、縣統計局的全力支持和全市旅游系統、涉旅企業的大力配合下,順利完成了旅游人才資源調查統計工作任務。現針對《旅游人才資源統計調查登記表》、《旅游企業人才需求調查表》、《人力競爭力調查列表》、《鄉村旅游經營業主調查表》的統計結果,做出如下統計分析。

一、旅游人才資源基本情況分析

我市旅游人才資源統計范圍為《旅游人才資源統計調查登記表》所列31類涉旅單位人員。全市未占編制的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未與用人單位簽定勞動合同的涉旅企業人員未納入統計范圍,非法人的鄉村旅游農家樂未納入表1的統計范圍之內。截止2009年12年31日,全市涉旅單位304家。其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門9個,旅行社14個,旅游飯店70家,旅游餐飲29家,旅游景區48家,旅游商貿免稅公司2家,旅游文化單位5家,旅游工藝品商場1家,旅游紀念品商店2家,其它旅游單位8家,非法人鄉村旅游農家樂113。家我市旅游人才總量總計為2783人(含非法人鄉村旅游農家樂1273人)。

從崗位結構看:行政管理人才191人,占12.65%,經營管理人才286人,占18.94%,專業技術人才142人、占9.4%,服務技能人才261人,占17.28%,服務人員664人,占44.9%。(非法人鄉村旅游農家樂1273人,未納入表1的計算比例中)。

從管理人員級別看:縣處、地廳級人員9名,占行政管理人員的5.9%;公務員47人,占24.61%;行業組織人員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員96人,占50.26%。有高層管理人員107人,占經營管理人員的39.93%;中層管理人員82名,占28.67%。有高級職稱2人,占專業技術人才的1.42%;中級職稱15人占17.71%。有高級技師6名,占服務技能人才的2.38%;技師16人,占6.35%。

從學歷層次看:有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9名,占0.7%;本科103人,占6.82%;大專284人,占18.81%;中專222人,14.7%;中學(高、初中)846人,占56.03%;小學45人,占2.9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