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40: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鈴薯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田化學除草劑使用技術論文
摘要:馬鈴薯屬闊葉大株作物,田間除草多用人工拔除,費工費時,選用有效的化學除草劑進行馬鈴薯田的土壤處理和苗后處理,減輕雜草與馬鈴薯的養分競爭,為馬鈴薯的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是取得馬鈴薯高產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馬鈴薯;化學除草劑;施用方法
青海省馬鈴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出草高峰一般在5月下旬,此期出草量占雜草總量的60%左右,采取相應的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是最經濟適用的技術。
1土壤處理除草劑
1.1氟樂靈
氟樂靈為選擇性內吸傳導型土壤處理劑,播后苗前用藥,用為48%氟樂靈乳油1500~1875mL/hm2(商品量,下同)對水600~750kg,均勻噴霧于土表。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如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千金子、早熟禾、硬草等防除效果優異,并對馬齒莧、藜、反枝莧、婆婆納等小粒種子的闊葉雜草也有較好的防效。要注意準確掌握用藥量,力求噴灑均勻。整地要細,若整地不細,土塊中雜草種子接觸不到藥劑,遇雨土塊散開仍能出草。氟樂靈易光解失效,施藥后應立即拌土,把藥混入土中,一般要求噴藥后8h內拌土結束。氟樂靈施入土壤后殘效期較長,因此下茬不宜種植高粱、水稻等敏感作物。
馬鈴薯田化學除草劑使用論文
1土壤處理除草劑
1.1氟樂靈
氟樂靈為選擇性內吸傳導型土壤處理劑,播后苗前用藥,用為48%氟樂靈乳油1500~1875mL/hm2(商品量,下同)對水600~750kg,均勻噴霧于土表。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如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千金子、早熟禾、硬草等防除效果優異,并對馬齒莧、藜、反枝莧、婆婆納等小粒種子的闊葉雜草也有較好的防效。要注意準確掌握用藥量,力求噴灑均勻。整地要細,若整地不細,土塊中雜草種子接觸不到藥劑,遇雨土塊散開仍能出草。氟樂靈易光解失效,施藥后應立即拌土,把藥混入土中,一般要求噴藥后8h內拌土結束。氟樂靈施入土壤后殘效期較長,因此下茬不宜種植高粱、水稻等敏感作物。
1.2賽克津
賽克津為選擇性內吸傳導型土壤處理劑,播后苗前用藥,用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375~975g/hm2對水600~750kg均勻噴霧土表,能防除多種闊葉雜草和某些禾本科雜草,如藜、蓼、馬齒莧、苦荬菜、繁縷、蒼耳、稗草、狗尾草等。使用時應注意施藥后遇有較大降雨或大水漫灌時,易產生藥害。
1.3綠麥隆
馬鈴薯田化學除草劑使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化學除草劑;施用方法
論文摘要馬鈴薯屬闊葉大株作物,田間除草多用人工拔除,費工費時,選用有效的化學除草劑進行馬鈴薯田的土壤處理和苗后處理,減輕雜草與馬鈴薯的養分競爭,為馬鈴薯的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是取得馬鈴薯高產的有效措施。
青海省馬鈴薯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出草高峰一般在5月下旬,此期出草量占雜草總量的60%左右,采取相應的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是最經濟適用的技術。
1土壤處理除草劑
1.1氟樂靈
氟樂靈為選擇性內吸傳導型土壤處理劑,播后苗前用藥,用為48%氟樂靈乳油1500~1875mL/hm2(商品量,下同)對水600~750kg,均勻噴霧于土表。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如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千金子、早熟禾、硬草等防除效果優異,并對馬齒莧、藜、反枝莧、婆婆納等小粒種子的闊葉雜草也有較好的防效。要注意準確掌握用藥量,力求噴灑均勻。整地要細,若整地不細,土塊中雜草種子接觸不到藥劑,遇雨土塊散開仍能出草。氟樂靈易光解失效,施藥后應立即拌土,把藥混入土中,一般要求噴藥后8h內拌土結束。氟樂靈施入土壤后殘效期較長,因此下茬不宜種植高粱、水稻等敏感作物。
馬鈴薯田免耕覆蓋種植技術研究
一、秋馬鈴薯稻田免耕稻草覆蓋種植技術的改革和創新點
1理論依據馬鈴薯地下莖需要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才能生長,正是根據這個特點,將稻草覆蓋在種薯上,制造相類似的成長環境,從而實現地表結薯。2兩大改革1改革了中方縣稻田耕作制度在推行這項種植技術前,中方縣的稻田耕作制度從一熟增加至了兩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實現糧食的增產和增收。2改革馬鈴薯的種植方式推行這項種植技術后,馬鈴薯的種植方式從翻耕挖窩的傳統方式變成了在地面上直接擺放,然后覆蓋稻草的新型方式。這種簡化過的種植方式不但降低了人工投入,節省了相關成本,也提高了秋馬鈴薯收成。3四大技術創新1秋馬鈴薯施肥技術的創新新的種植方法因為加蓋了稻草,只需在播種時施肥,就可以保存土壤的肥料含有量,這樣,就減少了施肥次數,降低了肥料的使用率。2秋馬鈴薯管理技術的創新使用這種新的種植技術,覆蓋的稻草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流失,保持地表溫度,抑制雜草生長,從而省略了相關的田間管理工作,簡化了管理過程,提高產量。3薯塊收獲技術上的創新之前收獲馬鈴薯時需要挖開土壤,且只能收獲一次。通過新的種植方式,就可以直接揭開稻草直接揀薯,收獲方式直觀方便,而且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收獲馬鈴薯,提高其經濟效益。4馬鈴薯播種密度的創新種薯新的種植方式是將種薯按適當密度擺放在地面上,這種播種方式比之前的播種方式增加了種薯的密度,從根本上增加了馬鈴薯的產量。
二、主要配套栽培技術
1挖溝排濕,整理廂面待收獲已選好的稻田(土壤肥沃、良好的灌溉排水渠道、有機肥料豐富)里的水稻,就需要馬上進行挖溝排濕工作,然后整理廂面。當然,要根據田間的水量排出情況確定廂面的寬度,盡量將廂面整理成弧形,方便排水。2選擇良種,催芽搶時播種中方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間溫度基本穩定在25℃左右,非常適宜馬鈴薯的播種。種薯的品種選擇主要以薯塊生長速度快、生育周期較短為標準。對大于40g的種薯切塊、小于40g的種薯整薯催芽。其中切塊時盡量使切塊有30~40g,且有健壯芽,經過一定濃度的多菌靈溶液短時浸泡并曬干后方可催芽。一般的催芽方法有溫床、溫室和薄膜覆蓋或濕沙等。芽體發育期間溫度需保持15~18℃,避免溫度過高過低對芽體造成的損壞。待芽體長到適當長度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時根據套作田塊與凈作田塊不同的種植規格進行播種,注意芽體向上。3科學配方施肥因為秋馬鈴薯生長期不長,所以在施肥時要按比例混合并一次性施用其生長過程所需的肥料,一般包括:腐熟的有機肥、三元復肥(可用尿素代替)、過磷酸鈣、草木灰等。其中腐熟的有機肥可直接撒施在廂面上或蓋施在種薯上,復合肥或尿素應施在與種薯有一定距離的行間,以免造成腐爛種薯。4稻草覆蓋用稻草覆蓋擺好的種薯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稻草的厚度以8~12cm最佳;稻草的使用量根據耕種地不同也有所差別;稻草覆蓋的方向要順著馬鈴薯擺放的方向,覆蓋要緊密并適當壓實;稻草覆蓋后,需要用清溝的泥土固定,并用水或糞水澆透稻草,這樣做是加固了稻草的覆蓋力度,防止遭到強風的破壞,同時也能保持土壤的溫度和濕度。5水分管理在薯塊快速生長時期,對分量的需求也最多。使用稻草覆蓋的方式雖然不需要進行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但鑒于新稻草對水分吸收量少、速度慢,而且也極易流失,所以應該適時適量進行灌溉,不但能保證地下莖生長時有充足的水分,而且能促進稻草腐爛。6適時收獲馬鈴薯從種植到收獲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此技術種植,只有3成左右的馬鈴薯全在地表之下,其余的都在地表之上覆蓋在稻草下面。因此,可以直接撥開稻草采摘個頭比較大的馬鈴薯供給市場需求,讓個頭相對較小的馬鈴薯可以繼續生長。如此一來,既增加了馬鈴薯的產量,又可以維持市場供需平衡,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作者:周生華黃世海單位:湖南省中方縣農業局
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種植的應用
摘要:機械化的旋耕細作,讓馬鈴薯種植過程當中的肥料利用比例、播種效率和收獲效率更進一步提升。因此,采用農業機械應用在馬鈴薯種植中,要充分考慮農業機械的具體應用的優化路徑,有針對性地提升其應用的方向與效率。推廣馬鈴薯生產的機械化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需要充分研究生產模式和生產技術上機械化轉變。
關鍵詞:馬鈴薯;農業機械;種植
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當中,由于生產模式上往往存在一些方面的滯后性,要求馬鈴薯的生產者要更加重視將一些機械化種植和生產技術應用其中。多年以來,很多農業生產方面的專家都為此付出努力,并且嘗試從農業生產機械這一方面為馬鈴薯的種植和培養提供更多的動力。農村當前普遍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狀況,制當前馬鈴薯種植的發展,所以農業機械應該和馬鈴薯的生產種植結合在一起,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馬鈴薯的生產效率,以此推動馬鈴薯種植生產的發展。
一、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種植中的應用模式
機械化生產方式能夠讓馬鈴薯種植生產過程當中的大田深耕以及施肥等方面實現突破,可以更進一步地納入到規范化的生產程序里。相對于傳統的馬鈴薯種植生產方式,依靠農業機械進行生產可以比依靠人力或者畜力進行生產更加具備效率,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在馬鈴薯的日常生產中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積極探究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種植過程當中的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農業機械的作用,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出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種植中的積極性[1]。1、深耕培土。機械化的深耕培土,能夠幫助馬鈴薯更好地生長及發育。馬鈴薯作為一種塊莖類的農作物,如果只是平面進行耕作的話,會導致土壤當中的活土層逐漸出現板結的狀況,最終各種肥料和養分都會逐漸流失,如果土壤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則莖塊農作物無法發育。機械化的深耕種植,最大的目的就是在于防止種植土壤的板結問題,幫助土壤內部的空隙更為稀疏,土壤當中的各種水分和養分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保持。機械化深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各種養分和水分,則馬鈴薯產量就會增加,特別是品質上也會逐漸優化和提升。在機械化深耕的過程中,病蟲害的問題也會逐漸的解決,破壞雜草賴以生存的環境,以此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防旱防澇能力,培土之后的馬鈴薯生長不會將莖塊暴露在地表面處,保障馬鈴薯的食用品質以及市場價值。2、旋耕細作。機械化的旋耕細作,可以讓馬鈴薯種植過程當中的肥料利用比例提升。長江流域地區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初冬季節的長時間晴朗天氣,晴朗的天氣相對持續的天數多,意味著土壤降水相對比較少。水稻收獲后,要選擇在連續晴好的天氣進行深耕,晾曬一段時間后施加基礎肥料,按照目標產量進行計劃性施肥,比如施加硫酸鉀類型的一些復合型肥料。運用播種機進行施肥,能夠讓土壤更加細碎,有機肥和復合肥等不同的農業肥料在土壤中混合,提高吸收比例。運用馬鈴薯播種機時,肥料的施加可以與日常種植相結合,大田在旋耕過程中,選用合適的復合肥顆粒和基礎肥料攪拌在一起,均勻地施加在已經相對比較細碎的土壤中,可以避免馬鈴薯類常見的病蟲害,而且還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肥料的利用比例[2]。3、機械化播種。馬鈴薯田地肥料施加之后,應該對馬鈴薯作物進行苗期管理,機械化播種可以提高苗期管理效率。在播種的過程中,應該選擇晴朗的天氣。過去的認識誤區認為冬季來臨之前進行播種,可能會導致種薯爛掉,但是如果采用機械化播種,則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機械化種植可以控制馬鈴薯的行株距以及畦面寬度等主要的問題,幫助馬鈴薯的播種過程順利開展。在施加相關肥料以及鋪地膜的過程,依靠機械化播種,可以為開溝覆土提供基礎,開溝覆土由專門的農業機械執行。畦溝可以保障在下雨時順利排水,采用農業機械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破膜放苗,也可以依靠機械化的方式開展相關工作。4、機械化收獲農業機械在馬鈴薯收獲過程中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馬鈴薯在收獲階段,如果采用人力收獲則效率比較低下,而且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根本無法滿足當前種植收獲的需求。運用專業性的農業收獲機器,可以快速地在馬鈴薯田地里面收獲,提高整體的農業收獲效果,挖凈比例上大幅提升,充分降低了收獲過程中的損失,同時也是對馬鈴薯田地進行了一次深耕的作業。
二、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種植中的應用優化思路
自治縣推進馬鈴薯種植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
為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促進農戶萬元增收,努力把我縣建設成“全市一流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繁供基地縣”和“渝東南最大的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縣”,特提出年馬鈴薯產業發展意見。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縣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以促進農戶萬元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科技含量為手段,努力實現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品種多元化、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不斷提高我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和綜合效益。
二、工作目標
全年種植馬鈴薯萬畝,實現總產45萬噸,總產值4.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生產原原種1000萬粒、一級良種1萬噸。
縣秋冬種工作安排意見
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六*水市2009年秋冬種工作安排意見的通知》(市府辦發〔2009〕99號)精神,為扎實抓好全縣2009年秋冬種工作,提高秋冬種植水平,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現對我縣2009年秋冬種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和蔬菜產業,加大良種和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冬閑田土開發利用、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良種及農業適用技術普及率、提高冬閑田土利用率、提高農業新技術成果轉化率、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實現夏季糧油增產增收。
二、計劃任務
全縣計劃夏糧播面97.5萬畝,產量9.09萬噸。其中:小麥播面18萬畝,產量2.04萬噸;馬鈴薯播面74萬畝,產量6.66萬噸(按5:1折糧計);雜糧播面5.5萬畝,產量0.39萬噸;油菜播面3.7萬畝,產量0.24萬噸;綠肥播面35.5萬畝(含兼用綠肥);蔬菜播面11萬畝(任務分解見附件1)。
重點推廣項目:全縣推廣脫毒馬鈴薯60萬畝,實施馬鈴薯商品薯生產基地10萬畝,其中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3萬畝(全部為大春馬鈴薯);推廣雜交“雙低”油菜2.5萬畝,實施雜交“雙低”油菜育苗移栽2.3萬畝(其中稻茬油菜免耕栽培0.7萬畝);建設新增商品蔬菜基地0.2萬畝;推廣小麥良種包衣9萬畝;推廣糧油平衡配套施肥26萬畝(其中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20萬畝);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28萬畝;推廣旱地分帶輪作多熟制41萬畝(其中旱地寬廂寬帶1萬畝)(任務分解見附件2)。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分析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刂品N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刂品N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論文摘要馬鈴薯種質資源非常豐富,要科學合理的利用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是一個關鍵性環節。就馬鈴薯種質資源的2種保存方法,即試管苗保存方法和田間種植保存方法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工作提供參考。
晚秋生產工作會的講話
同志們:
在今年這個特殊年份,奪取晚秋豐收具有特別的意義,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地震災區損失,促進全省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而且可以為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為實現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今年晚秋生產,早在今年7月中旬召開的全省夏季農業工作座談會上就對晚秋生產作了安排部署,7月下旬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2008年晚秋生產的意見》。當前,正處于再生稻蓄留的關鍵時段,也是其他晚秋作物生產準備的重要時期。我廳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落實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進一步細化晚秋生產的各項措施,并研究謀劃明年小春生產。
剛才,瀘州、自貢、宜賓、眉山和南充5個市,分別就晚秋生產、糧油高產創建等工作,作了很好的發言。他們的發言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廳糧油處、經作處、植保站分別就相關工作講了很好的意見。下面,我著重講四個問題。
一、關于晚秋生產
今年以來,全省農業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先后克服了去年秋播的濕害、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12”特大地震災害以及大春病蟲為害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小春已豐收到手。據統計,全省小春糧食總產達到761.7萬噸,比上年增產6萬噸,連續五年增產。油菜籽總產達到189.5萬噸,比上年增產17.4萬噸,增10.1%,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從各地調查的情況看,全省1400萬畝春玉米已基本收獲,預計總產增加2億斤以上,是上世紀末大抓“玉米工程”以來,生產水平最高的一年。不少地方也反映,水稻生產是近七、八年以來形勢最好的一年,如后期不遇大的自然災害,有望獲得豐收。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當前生產上還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水稻穗期病蟲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受7月下旬以來雨日明顯增多的影響,川東南再生稻區稻縱卷葉螟,川西北穗頸瘟、稻曲病和近期大量遷入的稻飛虱,對水稻后期生產構成較大威脅。二是農資貨緊價高。目前全省尿素平均市場零售價每噸2300元左右,部分地方化肥價格突破最高零售限價。農藥價格總體上也比去年漲10%~20%,直接影響農民晚秋生產投入積極性。三是秋馬鈴薯種薯供應問題多。受“5.12”地震災害影響,部分馬鈴薯良繁基地遭到破壞,產量損失較大,據測算,全省秋馬鈴薯種薯缺口在30萬噸左右,約占種薯需求量的一半。而且種薯價格高,部分地方每公斤達到2元左右,比去年高40%左右。此外,地震災區農民財產損失大,災后恢復重建任務重,直接投入農業生產的資金極為有限,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以上因素都將直接影響今年的晚秋生產。
省政府今年下達的晚秋生產目標任務是:晚秋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600萬畝,種植秋菜500萬畝;力爭晚秋糧食總產量達到190萬噸以上;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元。各地要進一步增強抓好今年晚秋生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主作,開發特色,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的思路,堅持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突出抓好面積、技術、資金、物資“四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