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1:44: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胃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胃炎藥物治療的選擇重要性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藥物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對此不同藥物治療慢性胃炎的癥狀、療效、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結果通過藥物治療,癥狀基本緩解。結論學習、正確選擇藥物是治療慢性胃炎的關鍵。
關鍵詞:慢性胃炎藥物治療對比分析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數是胃竇為主的胃炎,胃黏膜層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現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化生。本病進展緩慢,常反復發作,中年以上好發病,并有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的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主要病因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腸液、膽汁反流為常見的物理化學因素損傷,而且某些因素之間可能還有相加或協同損害作用。
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無明顯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以進餐后為重的上腹不適、飽脹、無規律的腹痛、反酸、噯氣、燒灼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少數伴有胃黏膜糜爛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一般為少量出血。慢性胃體炎消化道癥狀較少,可出現明顯厭食、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慢性胃炎大多無明顯體征,有時可有上腹部輕壓痛。
資料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方法:利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慢性胃炎分型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熱熾盛型、肝胃氣滯型、瘀阻胃絡型、胃陰虧虛型)的診治方法。結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轉,癥狀明顯減輕。結論:在臨床通過健脾和中、清脾瀉熱、降逆和胃、疏肝泄熱、調氣和胃、活血化瘀、養陰益胃等治法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論文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辯證分型
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居消化系統疾病的首位,近年來亦有上升趨勢。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價格廉、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的特點,適用于廣大農村推廣運用,現將個人的診療體會介紹如下。
1西醫對本病的認識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發炎、病程長,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由于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一般要借助胃鏡檢查,雖從臨床表現很難做出肯定性診斷。
其癥狀的輕重與胃鏡所見的病變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員毫無癥狀或只訴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其常見的臨床表現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見的表現,部位多在上腹,以隱痛、鉆痛、脹痛、刺痛較為多見,上腹部壓痛范圍較廣泛,無節律性疼痛,無饑飽加重或減輕的特征;②腹脹:上腹飽脹或全腹脹,進食后更明顯,伴有噯氣;③可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膩,大便隱血陽性等癥狀;④慢性萎縮性胃炎有時以上腹不適,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貧血、腹瀉等癥狀較為突出;⑤巨大皺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癥狀外,由于血清蛋白經病變的胃黏膜中丟失,因此突出表現為低蛋白血癥,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腫。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臨床癥狀酷似十二指腸潰瘍。
2中醫辯證施治可根據以上特點,結合胃鏡及X線檢查再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思維去對應進行辨證施治。我們根據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常分五型論治。
慢性胃炎中醫藥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本院門診慢性胃炎患者56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在我院作纖維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病理診斷上符合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制定的病理診斷標準[1],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15~67歲,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淺表性胃炎36例,萎縮性胃炎17例,糜爛性胃炎3例。
1.2辨證分型與治療
1.2.1脾胃虛弱型共26例。癥見胃脘隱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納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健脾益氣、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黃芪20g,炙甘草9g,當歸10g。
1.2.2肝胃不和型共14例。癥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暖氣頻頻、得矢氣則舒,舌苔薄白,脈弦。治以舒肝理氣、和胃止痛,方選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殼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陳皮10g。
1.2.3脾胃濕熱型共10例。癥見胃脘脹痛或滿悶不適、嘈雜噯氣、口苦口膩、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化濕清熱、理氣和胃,方選芩連平胃散加味:厚樸15g,蒼術15g,陳皮12g,黃芩12g,黃連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
慢性胃炎實因求治分析論文
【摘要】慢性胃炎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多見病而受到重視,現代醫學對其發病原因不十分明確,治療方案亦不成熟,經過多年的探討與實踐,目前臨床采用傳統的中醫藥方法進行辨證、治療,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慢性胃炎;病因;辨證;中醫藥療法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其起病緩慢,時輕時重,病程較長,臨床可見有上腹疼痛、飽脹、噯氣、反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等,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等癥狀,而胃竇部是最易發生胃炎的部位。目前在臨床較常見的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和糜爛性胃炎。而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發病的原因尚不明確,而治療方案亦不成熟,而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成為一種趨勢和研究方向。
中醫無慢性胃炎之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慢性胃炎可分屬于中醫學中“胃脘痛”、“嘈雜”、“吞酸”、“嘔吐”、“痞滿”、“呃逆”、“噯氣”等范疇[1]。
慢性胃炎的病因較為復雜,從中醫學角度看主要可分為外感六淫、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肝氣犯胃等。
1外感六淫
慢性胃炎中西醫治療法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方法將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據中醫辨證分為6型,以中藥治療為主,配合西藥治療,觀察各證型間的療效結果。結果180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熱型及脾胃虛寒型多見,且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熱型及脾胃虛寒型之療效優于胃陰兩虛型和氣滯血瘀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中藥為主配合西醫辨治慢性胃炎療效肯定。
關鍵詞: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辨證施治;中西醫結合療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為主,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粒細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腸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彎,胃小彎,胃竇甚至全胃。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380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80例,對照組200例。現將兩組療效比較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380病例均來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男178例,女20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1歲,平均47.5歲。病程2~31年,平均9.8年;淺表性胃炎186例,萎縮性胃炎46例,膽汁反流性胃炎80例,糜爛性胃炎68例,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132例,不典型增生16例。
1.2診斷標準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的診斷標準并結合臨床經驗而制定。
慢性胃炎的藥物治療效果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藥物治療效果。方法通過對此不同藥物治療慢性胃炎的癥狀、療效、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結果通過藥物治療,癥狀基本緩解。結論學習、正確選擇藥物是治療慢性胃炎的關鍵。
關鍵詞:慢性胃炎藥物治療對比分析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數是胃竇為主的胃炎,胃黏膜層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現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化生。本病進展緩慢,常反復發作,中年以上好發病,并有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的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主要病因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腸液、膽汁反流為常見的物理化學因素損傷,而且某些因素之間可能還有相加或協同損害作用。
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無明顯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以進餐后為重的上腹不適、飽脹、無規律的腹痛、反酸、噯氣、燒灼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少數伴有胃黏膜糜爛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一般為少量出血。慢性胃體炎消化道癥狀較少,可出現明顯厭食、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慢性胃炎大多無明顯體征,有時可有上腹部輕壓痛。
資料
萎縮性胃炎病理改變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幽門螺桿菌(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病人Hp清除治療前后胃竇部黏膜病理改變的分析,來確定Hp對其炎癥程度、活動性(中性粒細胞浸潤)、腺體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的影響。方法106例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療,對其治療前后胃竇部黏膜的病理變化進行分析,分析標準按96悉尼系統評定。結果在62例治療成功組中,治療后胃黏膜的炎癥程度及活動性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但腺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未減輕。在44例治療失敗組中,治療前后胃黏膜的炎癥程度、活動性、腺體萎縮及腸化均沒有變化。且隨著Hp感染時間的延長,腺體萎縮和腸化還可加重。結論Hp的清除治療可使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癥程度及活動度減輕,對此類病人應行Hp清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萎縮性胃炎;病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ucosalalterationsofpatientsof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beforeandafter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determinetheinfluenceofH.pyloriinfectionontheir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Methods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swerecarriedon106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andassesstheirhistopathologicalfeatureofgastritisbeforeandaftertreatmentforH.pylori.Histologicalsectionswereassessedusing96’SydneySystem.ResultsInthepatientgroupwithsuccessfuleradication(n=62),therewasamarkedreductionininflammationandactivity.Incontrast,therewerenochangesin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inthepatientgroupwitheradicationfailure(n=44),therewerenochangesininflammation,activity,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foreandaftertreatment.What’smore,thelongerwasthetimeofH.pyloriinfection,theworsemightglandatrophyandintestinalmetaplasiabe.ConclusionH.pylorieradicationtreatmentcanreducethedegreeofinflammationandactivity.Forthepatientsofatrophicgastritis,itshouldbecarriedout.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離并培養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Hp感染和慢性胃炎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統計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動性病變者Hp的感染率高達90%左右,故認為Hp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分重要的因素[1]。且活動性病變的加劇和好轉和Hp的感染和清除密切相關。有關Hp感染的治療,世界醫學界曾進行過廣泛的探索。1997年我國在全國慢性胃炎會議上參考96悉尼系統方案制定了以鉍劑和阿莫西林為主的治療方案。我院內鏡室自1994年開始Hp的檢測及其和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的關系的探究,我們通過對Hp清除前后胃炎病理指標變化的比較,來確定Hp感染和慢性胃炎的影響程度及其治療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1997~2000年有106例Hp相關的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接受Hp清除治療,其中男74例,女32例,平均年齡56歲(44~70歲)。以上患者皆經胃鏡及病理活檢證實。
青年幽門螺旋桿菌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30歲以下青年幽門螺旋桿菌(Hp)患者臨床特征及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為30歲以下青年Hp陽性患者根除Hp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收治的上消化道癥狀患者565例,所有患者Hp均為陽性,所有患者均行幽門螺桿菌四聯根除療法,根據患者治療后Hp轉陰情況分為預后較好組(Hp轉陰,n=374)和預后不佳組(Hp未轉陰,n=191)。采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分析兩組年齡、性別、家族性胃腸道疾病史、生活習慣(是否長期吸煙、是否嗜酒)、飲食習慣(飲食不規律、喜食刺激性食物)、DOB基線值、治療依從性等,采用logistic回歸對可能影響Hp陽性患者預后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565例Hp陽性患者男性347例,女性218例,平均年齡為(23.49±4.29)歲,年齡18~24歲393例(69.56%)、25~29歲172例(30.44%);上消化道疾病診斷結果分別為胃癌5例(0.88%)、消化性潰瘍174例(30.80%)、慢性胃炎318例(56.28%)、反流性食管炎68例(12.04%);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家族性胃腸道疾病史、是否酗酒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長期吸煙、飲食不規律、喜食刺激性食物、喜食刺激性食物、治療依從性、DOB基線值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長期吸煙、治療依從性差、DOB值高是影響Hp陽性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30歲以下青年Hp陽性患者上消化道疾病主要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為主,長期吸煙、治療依從性差、DOB值高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治療Hp感染時應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加強對高DOB值和吸煙患者的干預。
關鍵詞:青年;幽門螺旋桿菌;臨床特征;臨床預后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主要危險因素,并且與胃癌的發生聯系密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1]。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圍內Hp感染人數約為44億,在我國Hp感染率高達50%左右,特別是30歲以下青年Hp率也高達40%左右,所以Hp的根除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由于Hp的耐藥性增強,三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菌藥物)的根除療效明顯降低,增加鉍劑的四聯療法Hp根除率在80%以上[3]。Hp的根除效果還受到治療依從性、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然而關于影響30歲以下青年Hp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較少,更缺乏大樣本研究報道[4]。故研究分析30歲以下青年Hp患者臨床特征及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為30歲以下青年Hp陽性患者根除Hp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收治的上消化道癥狀患者565例,上消化道癥狀主要包括腹脹、反酸、食欲減退、上腹疼痛、噯氣、惡心嘔吐、胃灼熱等,所有患者Hp均為陽性,納入標準:患者均伴有上消化道癥狀,均經胃鏡檢查確診上消化道疾病類型,Hp均為陽性;患者年齡<30歲;患者依從性較好可配合接受治療;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伴有消化道腫瘤、免疫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等疾病者;存在胃鏡檢查禁忌證;患者近期內服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伴有認知功能異常和精神疾病等疾病患者。1.2研究方法(1)Hp檢測:在檢檢前需禁食2~4h,靜坐時收集第1袋呼出氣體(0分鐘呼氣),服用尿素13C顆粒1瓶(廠家:北京博然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1169),靜坐30min后,然后再收集第兩袋呼出氣體(30分鐘呼氣),采用呼氣質譜儀測定。以30min時呼氣檢測值與0min時呼氣檢測值差值為基線超基準(DOB)值,≥4即可診斷為Hp陽性。根據四分位數劃分為Q1(P0-P25)、Q2(P25-P50)、Q3(P50-P75)、Q4(P75-P100)。(2)所有患者均行幽門螺桿菌四聯根除療法,根據患者治療后Hp轉陰情況分為預后較好組(Hp轉陰,n=374)和預后不佳組(Hp未轉陰,n=191)。采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分析兩組年齡、性別、家族性胃腸道疾病史、生活習慣(是否長期吸煙、是否嗜酒)、飲食習慣(飲食不規律、喜食刺激性食物)、DOB基線值、治療依從性等,采用logistic回歸對可能影響Hp陽性患者預后的因素進行分析。1.3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2010整理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選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胃黏膜脫垂癥的診治對策
胃黏膜脫垂癥是由于異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過幽門管脫入十二指腸球部所致,臨床上以后者多見。
本病多見于30~60歲男性,男女比例為(2.5~3):1。我院胃鏡室2006年7月~2009年7月診斷的資料完整的胃黏膜脫垂癥患者64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46歲,臨床表現腹脹22例,腹痛18例,反酸28例,燒心46例,噯氣45例,惡心33例。經過治療患者基本痊愈,現將臨床治療分析如下。
1.2臨床表現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慢性萎縮性胃炎已屬多發病和常見病,對其研究日益引起關注。本文就慢性萎縮
性胃炎的治療做一綜述。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治療
【Keywords】Therecentyearsourcountrychronicitywitheringgastritisdiseaseincidenceratetoassumethetrendofescalation,the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hasbeenthefrequently-occurringdiseaseandthecommondiseaseyearbyyear,arousestheinterestdaybydaytoitsresearch.Thisarticlemakesasummaryonthe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treatment.
【Keywords】Chronicwitheringgastritis;Cooper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Summary慢性萎縮性胃炎
(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粘膜變薄,粘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狀態)之一,約占胃鏡受檢病例的14.2%左右。一般認為,胃黏膜發生癌腫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多步驟癌變過程,目前較為認可的人胃癌的發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大腸型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腸型)”。而CAG伴重度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變率約2.0%~13.8%,已引起國內外醫學者的廣泛重視和研究。因此,積極防治CAG對阻止慢性胃病進展和改善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進展作一簡要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