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2:31: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滿族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滿族音樂研究論文
摘要:由于對滿族及其先世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文章通過對滿族和女真族在生存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社會結構、習俗、信仰、民族成分等方面的對比論證,認為滿族有別于女真族,不能把滿族音樂與滿族先世各族音樂混同起來。
關鍵詞:滿族女真族滿族音樂研究范圍
滿族音樂研究本是一個單一的課題,即關于滿族的音樂研究,無需界定研究范圍。然而,由于對滿族與其先世——女真、韓福、勿吉、挹婁、肅慎等古代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就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滿族應從肅慎算起,因為把“女真”改稱“滿洲”只是易名,并不是女真族質的變化。因此,以肅慎族系而貫穿的渤海靺鞨音樂、遼金元明的女真音樂、清代以來的滿族傳統音樂都屬于滿族音樂;另一種意見認為,滿族音樂研究應以17世紀中葉滿族共同體形成為起點,滿族的先世——女真、靺鞨等諸族音樂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筆者認為,兩種意見各有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頗。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這就是說,民族的形成、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既不會突然產生,也不會突然消失;民族又是相對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可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原來某一民族的基礎上,與其他人群結合形成新的共同體,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任何歷史階段的民族,都要經歷生成、發展、衰落、消亡的歷史過程。
滿族雖然與他的先世——女真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它畢竟是在17世紀中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始稱滿洲,今稱滿族。滿族是不是女真族的易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質的差別呢?我們可從以下構成民族要素的幾個方面對比分析。
一、生存地域
滿族音樂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由于對滿族及其先世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文章通過對滿族和女真族在生存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社會結構、習俗、信仰、民族成分等方面的對比論證,認為滿族有別于女真族,不能把滿族音樂與滿族先世各族音樂混同起來。
關鍵詞:滿族女真族滿族音樂研究范圍
滿族音樂研究本是一個單一的課題,即關于滿族的音樂研究,無需界定研究范圍。然而,由于對滿族與其先世——女真、韓福、勿吉、挹婁、肅慎等古代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就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滿族應從肅慎算起,因為把“女真”改稱“滿洲”只是易名,并不是女真族質的變化。因此,以肅慎族系而貫穿的渤海靺鞨音樂、遼金元明的女真音樂、清代以來的滿族傳統音樂都屬于滿族音樂;另一種意見認為,滿族音樂研究應以17世紀中葉滿族共同體形成為起點,滿族的先世——女真、靺鞨等諸族音樂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筆者認為,兩種意見各有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頗。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這就是說,民族的形成、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既不會突然產生,也不會突然消失;民族又是相對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可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原來某一民族的基礎上,與其他人群結合形成新的共同體,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任何歷史階段的民族,都要經歷生成、發展、衰落、消亡的歷史過程。
滿族雖然與他的先世——女真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它畢竟是在17世紀中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始稱滿洲,今稱滿族。滿族是不是女真族的易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質的差別呢?我們可從以下構成民族要素的幾個方面對比分析。
一、生存地域
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論文
一、以學校為平臺傳播、弘揚滿族音樂文化
學校作為教育人的職能部門,我們可以在學校開展學習滿族音樂文化的活動,激發其青少年對滿族音樂文化的興趣,讓他們了解、欣賞滿族音樂文化,從而為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奠定下基礎。確切的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組建滿族音樂文化愛好者社團,吸收滿族音樂文化愛好者,利用課余時間舉辦的活動,想更多的展示滿族音樂的純樸美。
2、組建志愿者隊伍對滿族人民聚集地進行考研,從民間吸收編輯傳統的滿族音樂,同時更深入的從滿族人的生活習慣上了解滿族音樂形成的緣由。
二、利用新興的媒體傳播滿族音樂文化
當今,新興媒體的廣泛運用,使資訊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廣,我們可以建立滿族音樂文化網站,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傾聽滿族音樂。同時通過新聞媒體廣泛的宣傳保護滿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吸引公從的注意力,引起公從的關注,在社會上形式保護滿族音樂文虎傳承的意識。
滿族音樂的研究范圍思索
滿族音樂研究本是一個單一的課題,即關于滿族的音樂研究,無需界定研究范圍。然而,由于對滿族與其先世——女真、韓福、勿吉、挹婁、肅慎等古代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就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滿族應從肅慎算起,因為把“女真”改稱“滿洲”只是易名,并不是女真族質的變化。因此,以肅慎族系而貫穿的渤海靺鞨音樂、遼金元明的女真音樂、清代以來的滿族傳統音樂都屬于滿族音樂;另一種意見認為,滿族音樂研究應以17世紀中葉滿族共同體形成為起點,滿族的先世——女真、靺鞨等諸族音樂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筆者認為,兩種意見各有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頗。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這就是說,民族的形成、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既不會突然產生,也不會突然消失;民族又是相對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可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原來某一民族的基礎上,與其他人群結合形成新的共同體,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任何歷史階段的民族,都要經歷生成、發展、衰落、消亡的歷史過程。
滿族雖然與他的先世——女真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它畢竟是在17世紀中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始稱滿洲,今稱滿族。滿族是不是女真族的易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質的差別呢?我們可從以下構成民族要素的幾個方面對比分析。
一、生存地域
女真人原居住在今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及鄂霍茨克海岸、庫頁島一帶。元末明初,女真人大批南遷,建州部由北向南,最后定居在遼寧撫順蘇子河流域(今新賓一帶);海西女真由北向西南,遷到開原附近的松花江沿岸;沒有遷移、居住在黑龍江下游的女真人,當時被稱為野人女真??傊孀寰幼≡诋敃r明代“遼東”以外的廣大地區,以氏族村落方式集居;滿族共同體形成之后,大批入關,后來居于全國各地,雖然現在的滿族還相對集中地居住在東北地區,但實際上已經是與漢族及其他民族在一起雜居了。
二、語言文字
滿族音樂傳承文化保護論文
一、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前提
眾所周知,在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滿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首先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去,同時納入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和城鄉規劃中。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滿族音樂的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滿族音樂的發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軌。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嘗試這樣的做法。北鎮原是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7%。北鎮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舉措,首先他們將北鎮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滿族中學,并與沈陽師范大學合作,在滿族中學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請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學計劃,以第二課堂的形式有計劃地開展滿族音樂舞蹈和滿語文等科目教學。在“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開班典禮和滿族中學新校址奠基儀式上,學生們充分地展示了滿族音樂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國家民委、遼寧省及錦州市民委的極大關注,國家民委相關領導親自參加了各類儀式,并在國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對此作了報道。北鎮市充分利用慶典、紀念、祈福等活動平臺,積極地承擔著傳承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責任,加強了社會對滿族音樂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滿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滿族發源地———遼寧新賓縣,滿族人口占全縣人口比例為79.8%。自治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地方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自一宮三陵申遺以來,境內已普查登記299處(項)歷史文化遺產,建立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大類、13個項目,其中新賓滿族剪紙、滿族故事、滿族的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項目,新賓滿族剪紙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滿族的秧歌普及了滿族音樂。
此外,他們還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學生為滿族子弟的滿族小學,在挖掘、保護和傳承滿族音樂文化方面,縣文化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縣政協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級爭取教學經費,他們還編寫了滿族歌曲等教材。通過教學,學生們可以演唱三四首滿漢雙語歌曲,1200多名學生在這里充分感受了滿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一個依靠政府力量從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7%。在20世紀50年代,長陽縣政府就派出專業人員進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搜集與整理工作,提出了“長陽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撒葉兒嗬”的文化概念,從而提高了群眾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此外,長陽縣歷屆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使縣域文化事業的發展得到了落實。長陽縣在挖掘、保護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做法提示我們,在滿族音樂保護中,首先要明確保護滿族音樂的重要性,為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加快法制建設,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加制度化與規范化。自治縣要積極制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適應的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促進滿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長陽縣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過政策和立法手段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這就使得長陽的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走進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同時,長陽還組織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動,設立了“優秀文化傳人獎”“重大貢獻獎”等獎項。另外,歷屆政府都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的連續性。為了對縣內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長陽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全國第一部縣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長陽縣這一做法提示我們,要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通過立法,才能為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進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再次,加強對滿族音樂傳承人的保護與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優惠政策,增強音樂傳承人保護滿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其竭力為滿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要想保護與傳承滿族音樂,必須尊重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因為文化傳承人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更為理解,只有通過他們才可以使滿族音樂得以真正傳承。要充分發揮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的主體作用,對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鼓勵。這可以通過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給予其經濟補貼來實現。此外,還要鼓勵他們帶徒傳藝等。如果滿族音樂文化傳人受到重視,他們就樂于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培養文化傳人群體,使滿族音樂文化得以代代傳遞。政府主導是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根本保證。沒有政府的主導,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就不可能實現。所以,對于滿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讓其成為滿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強有力的后盾。
二、學校是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平臺
要弘揚和推廣滿族音樂,需要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承的職能,把滿族音樂納入滿族聚居地區學校的課程之中,使其教材內容融進滿族音樂文化內容,從而有目地、有計劃地弘揚與傳承音樂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與學習,激發青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將把學校打造成滿族文化旅游區。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要充分發揮有關學術機構、大專院校的作用,共同保護滿族音樂文化遺產。遼寧省北鎮市北鎮滿族高中、新賓滿族小學和沈陽滿族中學都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在弘揚和推廣滿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北鎮市是滿族聚居地區,滿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是全國唯一的一所以滿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2007年9月29日,經北鎮市人民政府批準,北鎮市第二高級中學正式易名為北鎮市滿族高級中學。隨著滿族高中的建立,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滿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本校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北鎮滿族簡史》,學校將這一課程納入了教學計劃;體育課增加了珍珠球比賽等具有滿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文藝演出增添了滿族服飾舞蹈、薩滿舞、民族剪紙和民族樂器演奏等內容,從而使滿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沈陽師范大學也開設了《說唱音樂》課程,沈陽師范大學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鎮建立了“滿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滿族音樂排演課程,以此傳承與發展滿族音樂。筆者認為,通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傳承滿族音樂是切實可行的。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成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示社團”。積極吸收滿族音樂愛好者為團員,利用學生節假日的集聚慶?;顒樱虼蠹艺故緷M族音樂的古樸、純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參與項目調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傳承。學??梢越M織志愿者小隊,進駐滿族聚居區與旅游區,與滿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滿族居民生活習俗,對滿族音樂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學習滿族音樂。三是利用校園文化宣傳陣地,有目的地融進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和活態再現滿族音樂,例如我們的學術合作機構:新賓縣、沈陽故宮、福陵昭陵、東陵區李相鎮隕石山滿族民俗村、北鎮滿族高中、鳳凰城滿族人口聚居地。通過以上措施,相信在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可以取得明顯的成績。
滿族音樂的研究范圍透視論文
摘要:由于對滿族及其先世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文章通過對滿族和女真族在生存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社會結構、習俗、信仰、民族成分等方面的對比論證,認為滿族有別于女真族,不能把滿族音樂與滿族先世各族音樂混同起來。
關鍵詞:滿族女真族滿族音樂研究范圍
滿族音樂研究本是一個單一的課題,即關于滿族的音樂研究,無需界定研究范圍。然而,由于對滿族與其先世——女真、韓福、勿吉、挹婁、肅慎等古代民族的關系認識不同,就產生了對滿族音樂研究范圍的不同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滿族應從肅慎算起,因為把“女真”改稱“滿洲”只是易名,并不是女真族質的變化。因此,以肅慎族系而貫穿的渤海H音樂、遼金元明的女真音樂、清代以來的滿族傳統音樂都屬于滿族音樂;另一種意見認為,滿族音樂研究應以17世紀中葉滿族共同體形成為起點,滿族的先世——女真、H等諸族音樂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筆者認為,兩種意見各有道理,但也都失之偏頗。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這就是說,民族的形成、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既不會突然產生,也不會突然消失;民族又是相對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可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原來某一民族的基礎上,與其他人群結合形成新的共同體,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任何歷史階段的民族,都要經歷生成、發展、衰落、消亡的歷史過程。
滿族雖然與他的先世——女真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它畢竟是在17世紀中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始稱滿洲,今稱滿族。滿族是不是女真族的易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質的差別呢?我們可從以下構成民族要素的幾個方面對比分析。
一、生存地域
民歌發展論文:滿族民歌繼承與發展
本文作者:李鑫李世綱單位:大慶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小調滿族民歌中以小調體裁數量為最多,這個題材不僅觸及到歷史題材,而且也反應當代的現實生活。滿族人民英勇好戰,這種崇尚武功的精神滲透于滿族人的生活之中,同時也反映在滿族民歌之中,小調《軍歌》就及其具有代表性。滿族自古就有尊老敬上、禮貌待客的傳統美德。在一些群體性的大型活動之中,大都離不開民歌。在祭祀活動中演唱“祭祀歌”,在祝壽或結婚儀式上演唱“空齊歌”,在喪葬儀式中唱的“哭喪調”等等。滿族的小調曲調活潑,情節生動,風趣幽默的詼諧歌曲也頗具特點。例如《拜年調》、《打花名》等,在人物神態的刻畫和語言的表達上都較為準確細致。此外流傳的現代民歌,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族的生活。如《六月探妹》、《四季抗戰歌》、《新五勸》、《黑龍江好地方》等等歌曲,都傾吐了滿族人的理想和愛憎。兒歌與其他民歌一樣,滿族兒歌的內容除了反映社會生活外,大多與游戲及傳播知識有關。至今流傳的兒歌有《搖籃曲》、《對花》、《壓板歌》、《莊稼十花名》等,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搖籃曲》。由于《搖籃曲》流傳的地域極為廣泛,并且千百年來一直在滿族婦女中流傳,因此唱調是多種多樣的。《搖籃曲》的唱詞一般都比較簡練,而且大同小異,最初都是用滿語演唱的,但隨著滿族人逐漸放棄民族語,現在流傳下來的《搖籃曲》大都是用漢語演唱的,能夠用滿語演唱的人已經不多了。但不管語言如何變換,《搖籃曲》的曲調形式基本上沒有改變,滿族的《搖籃曲》,是最富滿族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歌之一。也是千百年來,一代一代人口耳相傳的結果,不僅為我們保留下了極好的滿族音樂,也保留了極好的滿族古歌,同時也構成了滿族獨特的育兒風俗。薩滿神歌“薩滿神歌”是滿族薩滿祭祀時所演唱的歌。由于神歌與薩滿教同時產生,因此有了薩滿教,就有了神歌。所以薩滿神歌更能代表滿族早期音樂形式。每逢豐收吉慶之日,滿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演唱祭祀調,祭祀儀式的主司者便是薩滿。祭祀活動多則三天至五天,少則也得兩天,祭祖時主人家請“薩滿”和“扎力”來家里舉行各種祭祀儀式?!八_滿”頭戴神帽,身穿神裙,腰系神鈴,手擊神鼓。隨著《祭祀調》的節奏且歌且舞。各地區和各姓氏的“薩滿”在祭祀儀式和演唱程序上各有不同,因此也多種多樣。與其他類型的滿足民歌不同的是,滿族薩滿音樂有比較固定的曲調形式,神歌大多是用滿語保存下來的。
滿族民歌的音樂特征
滿族民歌中的調式、音階構成的特色以五聲音階和五聲性調式構成的歌曲最為常見。隨著歷史的發展,滿族民歌在清朝時期雖然很繁榮興盛,但到了清末,由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民歌都發展成了說唱和戲曲,只保留下來很少一部分。除了薩滿神歌以外的勞動號子、小唱以外,民歌還采用規整的五聲音階,音程的構成形式大多數都以大、小三度音程為主,音域多數在八度以內,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民歌都使用五聲音列,很少出現七聲音節。在薩滿神歌中多數是多采用三、四聲的調式音階,有時也有二聲調式音節的出現。滿族民歌歌詞內容豐富多彩,其內容與人們現實生活情況緊密相連。既有反映滿族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環境的內容,也有表現獨特民風民俗和民族性格的歌詞。歌詞有純滿語的,也有滿漢兼用和純漢語三種。滿族民歌經常采用以三音組為基礎的各種基本調式,如以宮調式、商調式較多,其中強調以三音向上級進組成的旋律較多。由于調式功能性不強,在調性的轉移上簡潔明了,不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因此宮商角三音小組是滿族民歌曲調產生的一個重要基礎。在演唱方面,滿族民歌的唱法各具特色,根據不同的曲調不同的演唱形式大致可分:真聲唱法、輕聲唱法、真假聲結合唱法等。以真假聲結合唱法為例,在演唱時根據風格的不同,隨時調整唱歌狀態,大大提高了歌唱能力,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手法,拓寬了演唱音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唱法一般運用在號子、山歌和小唱中。正是由于這些特殊演唱效果的運用,才使得我國各地的民歌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風格。由于歷史的原因,滿族民歌除了部分被漢族漢化以外,傳承下來的很少。滿族民歌作為一種表現手段,我們當今不僅要很好的傳承下去還要開發新的演唱方式以適應當代審美需求,為繁榮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做出更大的貢獻。
民族融合環境下的滿族民歌新發展
漢、滿及所有中國的少數民族是兄弟姐妹,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滿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語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點,在長期、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滿族受到先進的漢民族的影響,兩族人民的共同性愈來愈多,其中一部分滿人逐漸與漢民族融合。從滿族民歌的音樂特征上看,其藝術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因此,滿族民歌是詩歌與音樂的有機結合。當人們的思想情感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民歌是最直接抒情的工具,在這種藝術審美交流中,人們的情感得到最大化的釋放,也實現了民歌的自身藝術價值。這種自然的融合,乃是正常的、進步的現象,是人類向未來的共產主義世界各民族大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滿族的文化雖然出現了與漢族融合的新局面,但是也不能否定滿族民歌在新形勢下的客觀存在。首先從民族學角度看,既然民族存在,那么其文化就一定還存在。作為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之一的音樂文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的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其次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音樂作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上層建筑,常常起到維系一定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因此音樂文化在滿族融合的特殊政治社會環境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最后,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一個民族距離現代文明社會越遠,生產力就越落后,其民族音樂與生活的關系就越為密切。
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研究
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滿族是其中的一員,它崛起于白山黑水,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17世紀中葉,滿族的統治者依靠八旗勁旅,建立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滿族人在從事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采用各種藝術手法來美化生活,形成了大量獨具特色的滿族民間藝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目前,滿族民間藝人師承斷代嚴重,滿族民間藝術處于失傳的邊緣,而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留存下來的很少,且面臨丟失損毀的危險。為此,我館成立了《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界定、搜集與管理》科研項目研究小組,在研究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一、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現狀
一是對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保護意識不強,檔案及相關部門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二是滿族民間藝術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不健全,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正在遭到破壞;三是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流失狀況極為嚴重,甚至已經危脅到國家的文化安全,比如近年來,出現的私自收購、倒賣民族民間文化珍品現象;四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面臨滅絕。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異彩紛呈的民族民間文化在這個多民族的國度里,形成了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文化奇觀。從內容上說,中國的民族民間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戲曲、說唱、游戲、美術、工藝、服飾、雕刻、器皿、習俗、禮儀、節慶等等。建立健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把根留住,把祖先的記憶留住,這是當代人責無旁貸的義務。工程實施的保護對象大致有以下幾類:1、瀕危的古語言、古文字;2、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如口述文學、音樂、美術、戲劇、曲藝、雜技等);3、世代相傳、技藝精湛,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技藝;4、禮儀、節日慶典活動和游藝活動;5、與上述無形文化遺產相關的原始實物資料;6、其它需要保護的特殊對象。據了解,有關部門已經明確了保護工程的任務:其一建立全面反映民族民間文化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基本摸清歷史家底;其二,建立比較完善的民間藝人傳承保護機制;其三,建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各級各類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其四,建立一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品生產基地,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其五,建立專業隊伍,培養一批專業知識深厚,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保護工作者;其六,建立起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的保護工程機制。
二、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界定
(一)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定義。滿族民間藝術檔案是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藝術活動中形成的,既有滿族特色,又吸收了其它民族藝術特點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真實歷史記錄。是經過整理集中保管起來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實物等藝術文件材料。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點:1.滿族民間藝術檔案是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藝術活動中形成的。為了美化生活,在服飾上繡花,在用具上刻花,在窗上貼窗花等,如滿族民間藝人滕騰,創造發明的滿族民間藝術“滕氏布糊畫”,被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譽為“中華百艷,華夏一絕”。滕騰本人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藝術協會授予“民間美術大師”。2.滿族民間藝術檔案是滿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滿族人民通過藝術的形式美化生活,反映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抒發情感。如,豐寧剪紙藝人張冬閣創作的剪紙《滿鄉風情•正月初一出行》《滿鄉婚俗》《滿鄉情思》《滿鄉育嬰圖》等。3.吸取了其它民族的藝術特點。滿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在傳承本民族藝術的同時,還注重借鑒吸取其它民族藝術上的精華,為己所用。通過吸收、創新,形成本民族的特殊風格。如豐寧剪紙除繼承東北地區滿族剪紙特色之外,還吸收了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漢族人民剪紙的藝術特色,使豐寧剪紙取得輝煌的成就。如張冬閣的滿族剪紙、王秀蓮的立體剪紙譽滿中外。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授予“民間剪紙之鄉”。剪紙藝人王秀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剪紙藝人張冬閣、石俊鳳、王秀蓮被省文聯等命名為“河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4.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和藝術活動中形成的藝術文件材料,不能都作為滿族民間藝術檔案保存,只有部分對以后藝術創作、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經過鑒別挑選,作為藝術檔案而保存下來。沒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不必作為藝術檔案保存。5.必須是真實的歷史記錄。也就是說滿族民間藝術檔案具有原始性、真實性、唯一性。必須是原創作品,不能仿造、偽造。6.滿族民間藝術檔案應該按照一定的規律集中保存起來。滿族藝術文件材料是逐日逐件形成的,是比較分散和凌亂的。零散的文件材料、藝術品不是檔案,只有將收集到的藝術文件材料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整理,集中保管起來,才能成為藝術檔案。7.滿族民間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任何檔案都是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存在和運動。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滿族民間在各個社會時期都形成了各種形式的藝術檔案材料。從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載體上看有金石、竹木、縑帛、紙張、膠片、磁帶、光盤等;從信息記錄在載體上的方法,有手寫、刀刻、捏制、裱糊、印刷、曬制、攝像、錄像等;從表達方式上,可以歸納為文字、圖表、音像、實物等。有些藝術品如繪畫、剪紙等,為保持其作品的真實性,應將實物作為檔案保存,但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必須保存實物,如高大的塑像等就無法將其實物作為檔案保存。因此,能保存實物的應盡可能將實物作為檔案保存。不能保存實物的,應保存其照片或錄音、錄像帶。(二)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外延。滿族民間藝術檔案是指滿族人民創造的,在民間流傳的,既能反映滿族人民生產、生活,又吸收了其它民族藝術特色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滿族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說唱、戲曲等。1.滿族民間文學。又稱作滿族民間語言藝術,是指以語言為媒介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思想感情的藝術。主要有:口頭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歌、諺語、謎語等九種。如:《尼山薩滿》《珍珠門》《蘇武牧羊》《搖籃曲》等。2.滿族民間美術。又稱作滿族民間視覺藝術(造型藝術),是指以可視的色彩、線條和形體為載體傳達審美意象。主要有:民間繪畫、書法、剪紙、鐫刻、皮影、刺繡挑花等二十余種,如:豐寧滕騰的布糊畫;王德、王秀蓮的剪紙;王朝英的石刻、木雕;民間陶瓷、木偶戲、亭臺樓榭等等。3.滿族民間音樂。又稱作滿族民間聽覺藝術,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聲樂是指以人聲歌唱為主的音樂,它根據人們歌唱的特點,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三類,它有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對唱、伴唱等多種形式。器樂是指用樂器發聲來演奏的音樂。按種類和演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四類;按載體的不同,樂器可分為獨奏、齊奏、重奏、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組曲;滿族民間音樂是滿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斗爭中集體創造出來的經過無數次的加工,不斷的豐富完善,在民間廣為流傳。流傳在滿族民間的音樂有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和寺廟音樂。4.滿族民間舞蹈、花會、說唱、戲曲,又稱作滿族民間表演藝術,指在劇場空間演出的藝術形式。
三、滿族民間藝術檔案的搜集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摘要】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他們用歌聲和舞蹈來抒發感情,如酒歌、情歌和狩獵歌等,這些歌曲為群眾喜聞樂見,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民歌發展過程中,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民歌也隨著生產生活、生存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
我國北方的黑龍江,其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獨具特色、蜚聲中外,黑龍江流域的少數民族產生了豐富的說唱音樂,如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達斡爾族的“烏春”等,說唱音樂是用來講唱歷史、傳說、故事及文學作品的藝術體裁,是音樂、文學和表演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其音樂的功能以敘述為主,兼有抒情。
一、鄂倫春族的“摩蘇昆”
鄂倫春族是中國北方古老民族的后裔之一,是經過遷徙、分化、融合之后逐漸形成的民族。鄂倫春族的民間說唱音樂豐富,其內容包括長篇故事及神話傳說等,這些說唱音樂中,基本以反映人、神與自然的矛盾為主,其中有許多是對古代祭禮的描寫。鄂倫春族民間存在著特定的長篇敘事歌曲,稱為“摩蘇昆”,一些人將“摩蘇昆”這種長篇敘事歌曲劃分為鄂倫春族的民間說唱音樂。(一)“摩蘇昆”的音樂特征。摩蘇昆使用的曲調包括兩種,一種是通用調,運用于很多不同內容的歌曲中。另外一種則是專用調,這種曲調只運用在一個段落中,其他段落則不運用。在這兩種曲調的演唱過程中,都要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唱詞的變化而產生新的變化。有時還要用同一曲調演唱數十段甚至上百段的歌詞,這時說唱中的唱詞意義遠遠超出了音樂上的意義,此時音樂會根據內容的不同進行壓縮或者拉長,進行不同的變化。在“摩蘇昆”夾敘夾議的對白中出現的音樂則使人感到有變化的新鮮感。在鄂倫春族民間,很少將“摩蘇昆”的曲調運用到其他一些民歌體裁中。(二)“摩蘇昆”代表作品。“摩蘇昆”代表作品有《英雄格帕欠》《森木特涅莫日根》《雙飛鳥的傳說》等?!队⑿鄹衽燎贰氛f的是格帕欠的父母在他剛出世時就被鷹王抓走,他在大自然的撫育下成長,并在神的幫助下將鷹王除掉?!渡咎啬崭氛f的是森木特涅用山鹿的腦漿涂抹神樹,使神樹伸直了腰且枝葉更加茂盛。這都是對原始祭禮的一種描述。在多神崇拜的祭祀禮儀中,產生了主持這些祭禮的薩滿。
二、滿族民間音樂
原生態音樂對師院音樂教學的影響
原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是各族人民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產物,是獨特的精神和文化,有著鮮明的特色和獨有的感染力,原生態音樂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深厚的內涵,歷史文化的另一種展現,能夠讓人們提高審美,并且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是一種稀有的文化財富,我們是文化資源的大國,音樂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我們56個民族各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原生態音樂今,原生音樂文化擔負著重要的角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積累。原生態音樂與我們民族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民族靈魂的體現。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原生態音樂從形成到漸變,再到發展,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結晶,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也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原生態音樂文化的教育在音樂教學中也越為重要,在社會上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原汁原味的音樂文化從逐漸消失到重新地回歸,它讓我們認識到了,如今的潮流就是弘揚和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在我國璀璨的原生音樂文化中,薩滿音樂文化則是我們當之無愧的代表。薩滿教是人類社會早期的自然崇拜的產物,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萬物有靈的理念,因此薩滿教也可以說已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它蘊含的哲理極為深刻。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薩滿文化是維系氏族家族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支柱。
在東北諸族中,滿族對薩滿文化形成繼承是最為突出薩滿音樂在文化傳承方面有著極為突出的社會價值。在歷史的發展時期,薩滿能夠在中國北方各部族中得以生存和發展是因為薩滿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堅實根基。生存于各部族社會中的薩滿,既是創造者,又是負載者,它創造者本民族的文化,特有的文化,對于音樂也是如此。經調查研究,在原始的部落里都有著較高的審美藝術,影響這一部人,并帶動部落從而形成一種文化,在薩滿文化構成的社會價值中,大部分就是音樂文化來體現的。一個民族音樂的靈魂和思想正是這個民族的音樂所展現出來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發源之根,通過文化我們才能深層次的了解音樂,對于滿族薩滿音樂可追溯到禹舜時代,滿族祭祀音樂滿足了古代的音樂文化,也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經過了滿族人民的不斷發展很世代創造,使音樂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載史冊記載中:官民歲時聚會做樂,先命善歌者數背前行,士女相隨,更相隨和。只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薩滿音樂文化多賽用一唱眾和形式,以薩滿器樂伴奏,并構成相呼應的形式,并且多為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進行,因為受滿語語音協和規律所制約;調式為兩種:一種是能明顯區分調式特征的,另一種調式不明顯,旋律由三個音組成,薩滿音樂文化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演歌舞表演貫穿于整個歌舞祭祀。薩滿音樂文化中,神鼓、腰鈴、抬鼓、晃鈴、拍板誒主要打擊樂器神鼓是薩滿音樂中震撼心靈的樂器,是薩滿跳神用的,在薩滿文化中都:鼓是可以讓人與神之間進行溝通、神可以聽清的音樂語言,薩滿全部活動都是神鼓,在中國鼓文化研究中寫出在薩滿鼓中保存最多的就是鼓的神秘,并且也是驅魔的重要法器。腰鈴與神鼓配合演奏:抬鼓、晃鈴、拍板等樂器也是在薩滿宗教儀式中出現及使用,并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和一定的象征意義。
在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后,才能對祖國對民族有著無限的自豪和熱愛,只有重視原生態音樂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民族音樂快速發展。西方教育文化沖擊著我們的民族文化,只有繼承,我們的文化才不會消失。薩滿音樂文化在高師教育中有一定的壓力和阻力,受到語言的教學困擾和影響,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如何更好的將原生態音樂在高師教育中進行發展,需要大力推廣原生態音樂,我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原生態音樂教育中去,要樹立原生態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要以繼承和傳播為基礎,我們要知道原生態音樂是發展民族的,最淳樸的音樂形式,堅持原生態的音樂教育,實踐與發展一同并進。但是要與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相適應,要進行全面的音樂教育學習,要牢固樹立以民族音樂教育為本,堅持原生態音樂的觀念,進一步加強高校音樂的創新和實踐。我們還要大力進行原生態音樂的宣傳,讓人們了解原生態音樂,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和體會原生態音樂蘊含的意義和獨特魅力。并要提高原生態音樂的科技含量,將原生態音樂與現在相結合,必須要加大對于原生態音樂的研究與教學。其次,實踐原生態音樂教育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感受原生態音樂的機會,營造唱民歌的環境,加強民族音樂母語教育,要學習原生態音樂的各個方面,體會文化生態環境,加強原生民歌的演唱,對于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強了解和學習,為了增強原生態音樂文化得培養,高校要進行文化講座,舉辦原生態音樂文化活動,加強對文化的考察,培養優秀的原生態音樂文化的人才,提高學生們去理解原生態音樂文化的意識。
現在,我們的民族在競爭中發展民族文化的堅守發揚傳承是最重要的,民族音樂教育在高師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原生態音樂文化是凝聚著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原生態音樂反映出的是我們民族的深刻內涵,原生態文化在高師中不斷地實踐探索,促進的是我國文化的繁榮,也是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我們不能忽視著來自底層的原生態文化,原生態音樂文化將為我們中國高師音樂教育開闊新視野忽然和只是能源,傳承人類文明,民族文化的弘揚,和諧文明的構建這些都離不開我們最民族最原生態的文化,就像薩滿音樂文化,給世界帶來了多少的研究價值,薩滿音樂文化是無價之寶,這是原生態音樂文化,帶給我們的財富也是無價的?,F在,在多元化趨勢下,我們中國的高校音樂教育對于原生態音樂的繼承發展研究創新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脫離了本土文化的根,那就發展下去,原生態音樂是我們的本土文化,是最原生態活動,也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寶貴財富的展現,展現了我們中或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原生態音樂文化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探究和實踐能增加學生們對原生態音樂文化的保護,發揚,繼承。原生態音樂的培養對我們高校教育的建設有著重大意義。
作者:林代鑫陳特單位:吉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