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中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6:1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中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中心

貿易中心轉變中金融要素分析

在經濟歷史進程中,國際貿易的集中與金融業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關性。北美和歐洲各國的大多數傳統金融中心同時也是貿易中心,這是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心營業的公司要進行大量的貨幣結算,非常適合成為地區間和國際間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進行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活動,這就要求它必須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的城市。

一、金融發展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

(一)金融發展影響國際貿易模式

金融領域的發展給一個國家更依賴于外部融資的產業帶來比較優勢。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發展比較優勢假說認為,在具備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的國家,對外部融資高度依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增長率。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兩個方面。從商品結構上看,金融發展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結構升級,進而促進進出口貿易結構的改善。從地區結構來看,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融越發達的地區,貿易就越發達。

(二)金融發展影響企業國際貿易競爭力

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國際結算、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等。國際貿易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成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還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減少風險和損失,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應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業均衡的內—外部資本結構,關于企業貿易的一般均衡理論。該理論認為,金融發展對提高企業競爭力起關鍵作用。

查看全文

政府貿易中心建設調研報告

**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重頭應該是口岸貿易,關鍵是要有大宗、多元化、規模化的商品交易;要以全面發展商品交易服務功能為突破口,重點是相關的經濟、貿易、金融和航運服務四位一體,以及相關的為交易服務的物流、信息等功能建設有機推進,才能既順應世界上國際貿易中心成長發展的規律,又不墨守其發展套路,通過趕超,盡快形成內外貿易一體化的競爭新優勢。

一、認清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內涵和特征,把握其成長規律

國際貿易中心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是商品進行國際交易的集中地,其基本的功能和形式是交易大宗商品,提供相關的交易服務。世界國際貿易中心,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后,在全球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伴隨20世紀初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的,在世界各國被卷入世界市場的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后,由區域性貿易中心逐步演進而成的。目前分布全球、被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已有30多個,它們是米蘭、哥本哈根、里斯本、墨爾本、多倫多、莫斯科等。

商品交易及其交易服務功能,是上述地區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內涵與核心,依其商品交易品種多少、規模大小和交易服務功能強弱來看,可分專門和綜合兩類或兩個層次。作為基本層面的是為數眾多的專門商品交易中心,如有色金屬:紐約、倫敦、新加坡;天然橡膠:新加坡、倫敦、紐約、吉隆坡;谷物:芝加哥、倫敦、利物浦、鹿特丹、安特衛普、米蘭;咖啡:紐約、倫敦、鹿特丹;棉花:紐約、新奧爾良、芝加哥;羊毛:紐約、倫敦、墨爾本。

位居更高一級層面的具有綜合性的國際貿易中心,不僅具有多類大宗特色商品交易和交易服務功能,擁有世界最大的大宗農礦商品交易所,而且是主要的國際資本市場所在地,是國際證券交易、債券市場交易、外匯和黃金交易中心,其中主要是紐約和倫敦,身兼數種功能。

概而言之,國際貿易中心是一種區位優勢加商品交易的地緣經濟格局。現在全球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在功能和形式上有兩點共性,其一是交通便捷,其中多數基本上是港口城市,擁有商品進出口的港航便利,極少數非港口城市也是內陸全天候陸空交通樞紐城市,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區位優勢。其二是擁有大宗特色商品交易或交易服務功能,少則一種,多則幾種。幾個世紀以來,盡管商潮洶涌,世象萬千,但只要一個地區保持了商品交易及其服務功能,就能保持基業常青。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處亞洲的東京和香港,主要依靠資本市場交易和轉口服務功能后來居上。上述這些國際貿易中心不僅是著名的國際商品交易與服務場所,而且多數曾經舉辦過著名的國際博覽會。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論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中心是其他中心建設的重要條件。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率先在上海等城市進行,無疑是貿易便利化的重大契機,這不僅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也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提供了契機。

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4城市將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不僅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也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提供了契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中心是其他中心建設的重要條件。貿易對金融、航運等都有極強的帶動和輔助作用。從國際貿易轉向國內貿易、特別是對長三角的國內貿易,上海一直是最佳的入境點。所以,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是必要和可行的。

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須找準關鍵點和突破口

國際貿易中心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是商品進行國際交易的集中地,其基本的功能和形式是交易大宗商品,提供相關的交易服務。過去數百年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中心,如利物浦、鹿特丹等,都具有便捷的交通位置。而現展起來的國際貿易中心,如東京、中國香港等,則主要依靠資本市場交易和轉口服務功能而后來居上。

上海作為濱江沿海的口岸城市,具有有利的區位條件,并且也擁有歷史悠久的制造業、金融服務業以及積淀起來的人文和科技文化優勢。外高橋保稅區是最先發展起來的貿易特殊區域,至今支撐著國內同類區域40%的貿易量。“華交會”、“工博會”、以及即將召開的世博會,都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平臺。事實上,許多已有的國際貿易中心都曾經在歷史上舉辦過世界博覽會。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是有條件有基礎的。

查看全文

長三角區域貿易投資聯動建設探究

論文關健詞:長三南區域貿易投資一體化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論文摘要: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以來,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服務全國大局,帶動周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的經臉。在區域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長三角始終堅持國家政策指導方針,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投資一體化發展。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我國跨世紀發展的重大戰略,籍要實現長三角貿易投資的聯動發展,依托長三角腹地,實現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對長三角聯動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長三角區域賈易投資一體化的發展又將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

一、長三角區域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概述

貿易投資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貿易與投資的一體化結合不僅可以對貿易波動產生的風險的進行分散,而且FDI通過其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作用,可以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現代國際貿易中心對上海城市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服務長三角和服務全國,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長三角區域貿易投資一體化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服務全國,帶動周邊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長三角地區己成為世界所承認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軍區域。近年來,長三角地區16城市繼續克服人民幣升值、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貿易摩擦升溫等不利因素,積極應對挑戰,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位增長的良好態勢,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商直接投資數量劇增,區域貿易投資發展迅猛。

查看全文

轉口貿易發展研究論文

一、上海發展轉口貿易的可貿易性與可轉口性要素分析

(一)擁有可貿易性要素優勢

首先,上海擁有發展轉口貿易的可貿易成本要素。總體而言,與國際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工成本、交易成本較低。同時,上海在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空港保稅物流園區(待批)開展轉口貿易,在關稅及其他稅收上享有優惠,可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次,上海擁有發展轉口貿易的貿易中心功能要素。具體表現在:一是上海口岸外貿的增速高于上海外貿的增速,形成上海外貿與上海口岸外貿的比值自2003年以來逐步下降。二是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呈上升態勢。從歷史數據來看,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2000年為14.7%,從2001年起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上升到23.8%,以后一直穩定在20%以上,2006年達23.9%。這一情況表明,隨著全國、長三角地區市場國際化的推進,凸現了上海城市的口岸功能作用,推動了上海的貿易中心功能的逐步提升。

上海口岸實際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幅度高于其他指標,表明上海的口岸優勢日益明顯,其中上海轉關的進出口額增長較快是重要原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國際中轉功能日益發揮作用,為上海發展轉口貿易提供重要的航運功能基礎。

(二)擁有可轉口性要素——自然稟賦條件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給國際貿易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戰。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出發,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人才需求情況,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國家將加強與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各領域開放合作機制,深化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以創新驅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包括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肇慶、中山、江門、惠州、珠海)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國際貿易帶來機遇與挑戰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大數據中心、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種政策的驅動下,廣東省尤其粵港澳灣區的國際貿易相關行業發生了變化,相關改變既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貿易港口與國際物流優勢

查看全文

自貿區服務貿易發展路徑選擇探討

[摘要]陜西自貿區灃東園區是西北地區第一個為促進服務貿易發展設立的園區,總結園區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分析園區發展服務貿易時存在的障礙,提出園區打造數字服務貿易總部經濟,依托陜西主導產業輸出生產性服務貿易,提出“金融機構+園區+跨境電商企業”“高校+跨境電商企業+文化外貿企業”“園區+園區企業開放共享資源”等模式,以期推動陜西服務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陜西自貿區;灃東園區;服務貿易;發展路

1.陜西自貿區灃東園區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1陜西自貿區灃東園區為“自貿+服貿”發展園區

灃東現代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園(以下簡稱灃東園區)2016年6月成立,成為西北地區首個以服務貿易為主導的產業園區。2017年4月,陜西自貿區成立,灃東自貿產業園位于灃東功能區內,2017年7月,西咸新區正式獲批陜西省數字經濟試點示范區,由灃東園區具體實施[1]。

1.2園區打造多平臺,為發展服務貿易增添動力

查看全文

貿易轉型成功分析論文

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離岸貿易、加工貿易與非加工貿易并駕齊驅的局面。貿易形態的發展,特別是離岸貿易的崛起,拓寬了香港貿易中心的市場腹地,使香港貿易公司可以不同貿易模式更好地滿足各類客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貿易功能,擴充香港貿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20年來香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香港外貿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從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幾年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離岸貿易并沒有計入貿易統計當中,若加入離岸貿易數字,香港的排名將大大超前。三是貿易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20年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龍頭行業,進出口貿易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幾年離岸貿易的發展則主要體現在香港貿易服務的快速增長。據政府統計,1980-1995年間有關貿易的服務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2000年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離岸貿易加快崛起的現實。若加上同期進出口貿易業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貿易及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貿易轉型從總體上看不但沒有影響外貿在香港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反而不斷強化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間以轉口貿易為主體的進出口貿易至少帶動香港GDP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兩成左右。1996-2000年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過進出口貿易業的22%和金融業的21%,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由此可見,20年來貿易轉型產生的巨大擴張效應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經濟發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貿易轉型和發展,就不會有香港今天的貿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難中仍有亮點的經濟表現,近幾年香港的經濟問題也許會更大和更嚴重。

查看全文

煤炭企業經營困境及對策探討

摘要:當前我國煤炭市場的整體狀況仍然不容樂觀,本文首先對當前煤炭企業經營的困境做了介紹,隨后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煤炭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做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煤炭;經營;困境

當前,國際煤炭市場對國內煤炭市場的沖擊仍較大。國家層面對煤炭開發總體布局調整帶來一定程度的國內煤炭企業競爭的加劇。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國民經濟總體增速放緩等大氣候的影響。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仍然沒有消弭。煤炭下游企業不斷地尋求轉型發展,對煤炭的消耗量開始出現下降。加之煤炭企業發展觀念、理念的落后。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當前我國煤炭市場的整體狀況仍然不容樂觀,盡管此前國家關停了一些低產能、高消耗的小煤礦,但總的來說對于提振煤炭市場信心的作用并不明顯,很多煤炭企業,尤其是上規模的煤炭企業,至今仍處在舉步維艱的境地。

一、煤炭市場疲軟的原因和現狀

最近幾年以來,煤炭產能過剩現象較為突出,煤炭生產建設步伐加快,小煤窯亂采亂挖的現象仍未杜絕。加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偏緩,需煤企業開工不足,需求下降。煤炭市場的疲軟造成了煤炭行業內部競爭的加劇,大的煤炭企業之間互相爭奪用戶,競相降價,小的煤炭企業為維持生存越界無序開采,大小企業拼搶資源,拼搶運力,爭奪市場,使出了渾身解數,無序競爭愈演愈烈,損失巨大。煤炭企業市場的困境也造成了企業資金的緊張,加之銷售款的拖欠,極大地影響了煤炭企業的正常運營,生產成本的高漲甚至使得多數企業都感到難以為繼。當前,煤炭企業都在不斷地提質降價,然而由于市場的持續疲軟使得煤炭企業經濟效益一落千丈,生產成本的不斷提升對于企業運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走出困境、持續發展是擺在煤炭企業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煤炭企業如何走出經營困境

查看全文

論貿易轉型美好前景

特點與表現

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離岸貿易、加工貿易與非加工貿易并駕齊驅的局面。貿易形態的發展,特別是離岸貿易的崛起,拓寬了香港貿易中心的市場腹地,使香港貿易公司可以不同貿易模式更好地滿足各類客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貿易功能,擴充香港貿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20年來香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香港外貿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從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幾年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離岸貿易并沒有計入貿易統計當中,若加入離岸貿易數字,香港的排名將大大超前。三是貿易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20年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龍頭行業,進出口貿易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幾年離岸貿易的發展則主要體現在香港貿易服務的快速增長。據政府統計,1980-1995年間有關貿易的服務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2000年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離岸貿易加快崛起的現實。若加上同期進出口貿易業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貿易及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貿易轉型從總體上看不但沒有影響外貿在香港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反而不斷強化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間以轉口貿易為主體的進出口貿易至少帶動香港GDP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兩成左右。1996-2000年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過進出口貿易業的22%和金融業的21%,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