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狀況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6:22: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狀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狀況

農產品貿易狀況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狀況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查看全文

小議可可貿易的狀況

本文作者:趙溪竹朱自慧王華賴劍雄工作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

2001年世界可可出現減產現象,2002~2006年,產量穩定并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為6.64%,2006年產量最高,為427.16萬t,2007年產量下降了6.3%,至2010年整體呈波動性變化(見表2)。2010年為423.08萬t,比1999年增加了42.26%。從產量上看,2010年科特迪瓦是最大的可可生產國,其次為印度尼西亞、加納、尼日利亞、喀麥隆、巴西、厄瓜多爾、多哥。1999~2010年,科特迪瓦保持最大的可可豆生產國地位,2002~2008年產量相對較穩定,2010年產量為124.23萬t,比1999年增加了6.82%,占總產量的29.36%。近12年來,印度尼西亞可可產量穩步增長,2006年超過加納成為第二生產國,2010年達到81.01萬t,比1999年增加了120.45%。2010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開始實施可可出口稅措施后,已推動國內可可加工業的發展,對于原料來源可可產量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作用[8]。2002~2004年喀麥隆可可產量變化較大,2003年比2002年增加了148.44%,達到2003年尼日利亞產量水平,2004年又下降了56.69%,2004年后發展較穩定。1999~2010年,多哥可可產量增幅驚人,2010年達到10.15萬t,比1999年增加了1350%,占總產量的2.4%。1.3單產1999~2010年,世界可可單產起伏較大。2006年最高,為0.50t/hm2(見表3)。2010年單產為0.47t/hm2,比1999年增加了4.45%。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美洲和非洲。單產水平最高的國家是危地馬拉,2003~2007年單產近乎成倍增加,2007年達到2.55t/hm2,是1999年本國單產水平的4.88倍,2010年又提高到2.72t/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73倍,是1999年本國單產水平的5.19倍。1999~2010年,泰國可可單產水平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99~2001年)為單產提高期,1999年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5%,2001年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5倍;第二階段(2002~2004年)為單產繼續提高期,2004年達到本國歷史最高單產水平,為2.49t/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3倍;第三階段(2005~2010年)為波動期,但仍呈增加趨勢,2010年達到2.45t/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17倍,居世界第二,是1999年本國單產水平的6.32倍。近12年間,薩爾瓦多的可可單產呈波動變化,2009年為本國單產最低水平0.74t/hm2,是1999年的56.46%,2010年單產大幅提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2倍,居世界第三,但仍低于1999年本國單產水平。1999~2010年,馬來西亞單產水平起伏較大。1999~2001年不斷提高,2002和2003年有所下降,2004~2008年是另一個上升期,至2008年達到本國近12年來最高單產水平,為1.36t/hm2,是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2.88倍,2009年大幅降低至1999年水平,2010年繼續下降,收獲面積不斷減少,單產水平不穩定等制約了馬來西亞可可產業的發展。印度尼西亞和多哥是產量和單產水平均較高的國家。1999~2005年,可可單產水平起伏較大,1999年為近12年來印度尼西亞單產水平最高值,為1.02t/hm2,2005年降至本國最低單產水平,為0.52t/hm2,僅為1999年的51%,2006年大幅提高,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9倍,至2010年單產水平較平穩。1999~2003年,多哥單產水平略有起伏,2004~2010年,單產水平穩步提高,2010年達到0.76t/hm2,是1999年本國單產水平的2.3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2世界可可生產貿易1999~2009年,世界可可貿易規模不斷增長,對于我國可可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非洲科特迪瓦是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可可豆年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0%,由于該國政局動蕩,嚴重影響全球可可貿易,可可供應量下降,令收購價格急升,這對我國可可加工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可可原料價格提升,使國內中小加工企業面對較大壓力,許多企業因虧損而倒閉;另一方面,收購價格升高有利于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改善農戶的生活條件,對于我國可可種植業發展是難得的機遇。可可豆出口1999~2009年,世界可可產品出口量整體呈穩定增長趨勢。全世界有75個國家出口可可產品,主要出口國多分布在非洲、美洲和亞洲。2009年,可可豆、可可脂、可可液塊、可可殼和可可粉等貿易產品總出口量達494.89萬t,總出口額達139億美元,其中可可豆是主要貿易產品,占總出口量的63.05%(見表4)。2009年可可豆總出口量為312.02萬t,總出口額達81.06億美元,分別比1999年增加了27.59%和175.77%(見表5)。出口國主要為科特迪瓦、加納、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喀麥隆、荷蘭、厄瓜多爾、多哥等。1999~2009年,科特迪瓦始終保持世界最大的可可豆出口國地位,也是主產國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出口國,2009年出口量為91.77萬t,比1999年下降了21.3%,占世界出口量的29.41%,出口額為25.96億美元,增長了102.04%,占世界出口額的32.03%。近11年間可可豆出口貿易發展最迅速的國家是多哥,2009年出口量為11.95萬t,出口額為2.82億美元,比1999年分別增長了1461.68%和3503.64%,分別占世界出口量的3.52%和3.83%。2.2可可豆進口1999~2009年,世界可可豆進口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全世界有92個國家進口可可豆,主要進口國多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2009年,總進口量達309.55萬t,總進口額為87.19億美元(見表6)。主要進口國為荷蘭、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法國、比利時、英國等。1999~2009年,荷蘭保持最大進口國地位,2009年進口量為73.18萬t,占世界進口量的23.64%,比1999年增加了35.7%,進口額為20.76億美元。1999~2009年,馬來西亞進口量增幅最大,2009年為29萬t,占世界進口量的9.37%,比1999年增加了391.04%,進口額為7.68億美元。

中國可可種植歷史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1954年由華僑將可可少量引入興隆華僑農場試種,1956年保亭育種站和海南植物園也陸續引種試種,1960年興隆試驗站(現更名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引種試種并開始系統觀察,1960~1962年海南外貿基地局從國外大量引入可可植于樂東、三亞等地。80年展椰子間作可可模式,種植面積達到120hm2,單產達到1.5t/hm2[1]。后來由于收購政策不落實,就地加工問題沒有解決等原因,以致可可園逐漸放棄管理而死亡。可可是我國目前唯一尚未投入規模化生產的主要熱帶經濟作物[9],現在成片種植可可的只剩下香料飲料研究所和陵水地區,海南僅種植可可30hm2左右。香料飲料研究所始終沒有放棄可可的種植及改良育種工作,持續不斷的投入使得可可在興隆地區可以正常生長和開花,其產量和品質也不遜于一些可可生產國。隨著熱帶作物生產結構調整,目前,海南農墾局、香料飲料研究所和國內可可加工企業正在海南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擴大可可種植面積。

1999~2009年,我國可可豆、可可脂、可可液塊、可可殼和可可粉等貿易產品總進口量呈增加趨勢,年均增加10.27%(見表7)。2008年,總進口量為近11年來2.2可可豆進口1999~2009年,世界可可豆進口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全世界有92個國家進口可可豆,主要進口國多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2009年,總進口量達309.55萬t,總進口額為87.19億美元(見表6)。主要進口國為荷蘭、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法國、比利時、英國等。1999~2009年,荷蘭保持最大進口國地位,2009年進口量為73.18萬t,占世界進口量的23.64%,比1999年增加了35.7%,進口額為20.76億美元。1999~2009年,馬來西亞進口量增幅最大,2009年為29萬t,占世界進口量的9.37%,比1999年增加了391.04%,進口額為7.68億美元。最高值,達10.13萬t,占世界進口量的1.94%,是1999年的3.04倍,總進口額達2.39億美元。我國可可出口產品主要是可可脂和可可粉,可可液塊出口量極少(見表8)。由可可產品進、出口量可見,可可豆從國外進口,經加工后大部分可可脂出口國外,大部分可可粉用于國內生產和銷售。可可脂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2006~2010年,我國巧克力總產量比2001~2005年增長了20%,巧克力人均消費量達到150g,但與發達國家消費水平相差甚遠,預計將以每年10%~15%的增長率發展,市場發展空間潛力巨大。根據可可的生長習性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及50多年對可可引種試種研究,經過專家綜合分析,認為海南省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保亭、五指山、樂東、三亞等市縣是適宜種植可可的區域,面積約占海南島陸地總面積的1/3。近年來,海南省積極建設國際旅游島,大力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10],可可產業有望成為海南省新的特色旅游經濟產業,使海南省成為國內外聞名的“可可島”。由于完善了后續收購和加工等產業鏈,可可種植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正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可可與椰子、橡膠、檳榔等熱帶地區主要經濟作物間作的模式將成為廣泛推廣的立體高效農業措施,既可為國內可可制品加工企業提供可可原料,降低對可可原料的進口依賴度,節約外匯,同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狀況分析論文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查看全文

國內農產品內貿易狀況分析

1、G-L指數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我國24章農產品的每章貿易指數均大于0小于1,說明2001~201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均存在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其中,02、03、04、06、08、11、14、22、23、24章農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些產品有產品種類的多樣性或者質量方面的優勢,07、09、15、16、20章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歷年均小于0.5,說明我國在這些產品上是以傳統的資源稟賦優勢參與國際貿易的,具有比較優勢。這五章產品基本上屬于適合中國現階段資源稟賦狀況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些產品勞動要素含量較高,資本和技術要素含量較低,從而形成比較優勢。計算結果表明,從第一類農產品的GL指數來說,2006年達到最高峰0.75,2011年達到最底峰0.58,仍然是大于0.5,指數波動幅度不大,產業內貿易表現出穩定性,且占據優勢,說明第一類農產品以HS章為基礎產品計算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第二類農產品歷年GL指數均小于0.5,處于較低水平,體現出了一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第三類農產品的GL指數在2001年達到0.26,為最高值,其他年份的數值幾乎等于0,說明該類農產品基本屬于產業間貿易;第四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在2006年以前保持著穩定,2006年以后有所上升,表明我國在第四類農產品貿易中產品的多樣性或質量、檔次方面優勢在不斷上升。從整體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在0.5左右浮動,且歷年均小于0.5,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還未占到優勢,也表明我國農業仍舊是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從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呈波動性下降,從2001年的0.48到2011年的0.39,說明我國農產品正在喪失產品多樣性及質量方面的優勢,而傳統資源稟賦優勢在擴大。2、Brue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以HS章(二位編碼)的產品為基礎產品組合計算出HS各類農產品的B指數。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先計算出每章農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B指數,每類農產品中各章B指數加權平均得到每類農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以每類農產品的進出口總值占整個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作為權重,用每類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加權平均來衡量我國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計算結果如表1。

表1我國農產品B指數分別為0.26和0.39,這兩個年度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增量,其他年度的B指數在0.5左右,產業內貿易增量占了主要部分。該類農產品的B指數波動幅度比以HS類為基礎產品計算的波動幅度要小很多。從第二類的結果來看,只有2005~2006年度的B指數為0.63,達到了0.5以上,其他年度的B指數均小于0.5,說明該類農產品在計算期內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產業間貿易所帶來的。從第三類的結果來看,該類農產品的B指數均小于0.5,且有部分年份的B指數等于或幾乎等于0,表明第三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主要來自于產業間貿易。從第四類的結果來看,該類農產品僅在2007~2008年度的B指數大于0.5,其他年份B指數在0.3附近波動,表明該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仍然主要來自于產業間貿易。我國農產品的整體B指數都比較小,最高為2005~2006年度的0.44,表明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引起的,然而我國農產品B指數從2001~2002年度的0.20,增長到2010~2011年度的0.32,說明產業內貿易在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首先計算出HS各章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各章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乘以各章在同一HS類中某章農產品進出口增量占閩臺農產品進出口某類總增量的比重,后求和,得出某類農產品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HBk),然后按HS類計算出各類的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Ak),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VBk)為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與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之差。邊際產業間貿易水平為1與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Ak)的差,因此,通過計算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水平,也可了解邊際總產業間貿易水平。計算結果如表2。(表2)按照HS類和整體農產品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的狀態空間,可將其劃分為四個子空間:純粹水平產業內貿易、弱水平產業內貿易(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強水平產業內貿易(弱垂直產業內貿易)和純粹垂直產業內貿易。以2010~2011年度為例,從表2中可以觀察到我國農產品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狀況。第一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96,表明第一類農產品的增量96%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49,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0.47,表明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并存,但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類,因此第一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第二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系數為0.67,貿易增量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27,小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0.40,說明此類農產品是強水平產業內貿易類;第三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12,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12,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說明第三類屬于純粹水平產業內貿易,但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非常小,產業間貿易在該類農產品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第四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79,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3,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46,表明該類農產品貿易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從整體上來看,2010~2011年度我國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71,表明該年度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2,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9,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在第一類農產品中,10個年度里有7個年度水平產業內貿易是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產業內貿易帶來的增量主要來自水平產業內貿易變動的結果;在第二類農產品中,2個年度中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其他8個年度中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且差異較大。計算結果表明:產業內貿易帶來的增量主要來自垂直產業內貿易變動的結果;第三類農產品只包括第15章,全部體現為水平產業內貿易,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在第四類農產品中,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交替拉升,各占優勢,非常明顯地表現出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共存現象。在整體來看,我國農產品垂直產業內貿易在8個年度中大于水平產業內貿易,且差異較大。計算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主要來自垂直產業內貿易,在總體上質量、檔次有所提高,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各項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圖1)就第一類農產品而言,2001~2005年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較高,說明我國在活動物、動物產品這類農產品上具有多樣性的優勢,2005年之后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有所下降,說明這段時間內我國的動物產品是以傳統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國際貿易中的;第二、三、四類農產品的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較低,說明這三類農產品款式、規格的多樣性不夠,產品結構單一,缺乏競爭力。

首先,從整體農產品角度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是存在的,按章計算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較小,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上是較低的。從產品分類的角度看,我國四大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同的年份之間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但總體上仍為波動運行態勢。總之,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存的現象。其次,從Bruelhart邊際貿易指數看,不論是以HS類為基礎產品分類還是以HS章為分類計算的我國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在各個時期有一定波動。我國農產品B指數是波動上升的,說明產業內貿易在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從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測度結果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表現出比較強的以技術差異為特征的垂直產業內貿易。但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都相對較低,說明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多樣性和質量檔次,以更加有效地參與到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總的來說,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不高,競爭優勢不夠明顯,應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轉化和推廣,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投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多樣性,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整體產業內貿易水平,增強我國農業長期發展能力。

本文作者:焦琳工作單位:福州大學

查看全文

我國服務貿易狀況分析論文

一、2005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情況

隨著全球經濟的較快發展和國內經濟的強勁增長,我國服務貿易延續了近年來的發展勢頭,規模持續增加。2005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達到730億美元,同比增長24.5%。其中,服務貿易收入345億美元,同比增長31%;服務貿易支出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9%;收支逆差39億美元,同比減少33%,為近五年來的首次減少。我國服務貿易收支中規模最大的三個項目仍然是運輸、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三項合計占收支總額的近五分之四。

2005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收入增長進一步加快,多數項目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反映了我國服務行業對外競爭力逐步增強,總體發展前景良好。運輸、旅游和其它商業服務項目依舊是我國服務貿易收入的主要來源,收入分別為70.7億美元、142.2億美元和78.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4.4%、33.6%和23.7%,占服務貿易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0.5%、41.2%和22.7%,合計占服務貿易收入的84.3%。電影音像收入增速最快,同比增長111.3%;其次是咨詢和廣告宣傳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9.8%和37.9%。

2005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需求穩步增長,運輸、旅游、其它商業服務和保險項目是我國服務貿易支出的主體,支出分別為130.7億美元、99億美元、41.3億美元和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8%、17.8%、18.2%和14.6%,均低于平均增幅,占服務貿易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4%、25.7%、10.7%和8.6%,合計占服務貿易總支出的79%。另外,除電影音像支出下降外,其余項目支出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二、2005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回落明顯,結構變化不大

查看全文

版權貿易的狀況及對策

一、版權貿易總體情況

(一)1990~2000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1]

1992年10月,中國成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成員國。從此,中國具備了開展版權貿易的良好法律環境,圖書版權貿易開始迅速發展起來,海外版權貿易尤其是引進版權數量逐漸增多。我國圖書版權引進與輸出比的變化可以以1991年為線劃分為兩個階段,1991年引進與輸出數量基本持平;1991年之前,版權輸出大于引進;從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開始,引進情況開始發生兩個根本性變化。

一是引進數量開始超過輸出,二是版權引進地從以我國的臺港地區為主逐步轉為以外國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96年為線來劃分比例情況,1996年之前,引進與輸出比在4∶1之內,1996年以后,引進與輸出比大體維持在10∶1的狀態。1990~2000年十年間的總體情況是,我國通過出版社開展的圖書版權貿易數量超過30900種,其中引進25700多種,輸出5100多種。就引進與輸出的比例看,十年間的總體比例大約是5∶1。

(二)2001~2004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

從2001年開始,國家版權局對版權情況進行全面的統計工作,為定量研究我國圖書的版權貿易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證。在2001年圖書版權貿易為8861種,到2004年達到11354種,具體引進、輸出情況如表1。表1圖書引進、輸出情況引進輸出比13∶18∶115∶18∶1年度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引進數量(種)8226102351251610040輸出數量(種)63512978111314合計8861115321332711354從表1可以看出,2001~2004年間圖書版權引進與輸出的比例平均約為10∶1,存在著嚴重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在2003年,引進與輸出比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15∶1,一度引起出版界的極大關注。到2004年,版權貿易逆差有較大回落。為更好地研究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現狀,現列出2001年和2004年版權引進地和輸出地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查看全文

我國農產品貿易狀況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短期內來看,由于價格上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會加大,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將會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下降,這對于我國的弱勢農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國農業出口商品中,初級農產品占80%,傳統農產品和大宗農副產品占40%以上,而這都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較低,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

3.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狀況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環境惡化和我國自農業自身的不足,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面臨著嚴竣挑戰,同時一些國家的嚴格標準,更讓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國應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農產品貿易中維護自身利益。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流通狀況研究

[摘要]以黑龍江省為研究區域,在“互聯網+”背景下,基于黑龍江省農產品現狀,分析對俄農產品貿易現狀及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模式,發現存在流通環節浪費現象嚴重,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不到位,流通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流通環節缺乏完整的供應鏈等問題。因此,提出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大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等建議,以促進黑龍江省對俄農產品貿易流通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流通模式;農產品

“互聯網+”是社會經濟發展新形態,為了提升生產力和創造力,推動生產效率、技術進步、組織變革,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創新要素為條件,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創新成果充分運用到社會經濟行業中的新型方式。1994年中國真正進入信息化時代,成為世界第77個與互聯網對接的國家[1]。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由此開始衍生了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房地產、互聯網+旅游業等新興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開始推動著傳統產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科技水平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CNNIC的調查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31億人次,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95億,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人次,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2億人次,手機網民占網民總數的95.1%。互聯網可以突破地域和組織的限制,整合區域優勢與資源,構建網絡化、跨領域的創新平臺體系。從2002年到2016年,中俄農產品貿易不斷提升。據資料顯示,2016年中俄農產品貿易額超過18億美元,增幅達到18%,黑龍江省對俄農產品貿易流通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一帶一路”平臺有助于打破黑龍江省傳統農產品的生產模式和銷售格局,促使黑龍江省農產品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加快中俄農產品貿易進程,推動黑龍江省更加全面的融入經濟化浪潮[2]。

一、黑龍江省對俄農產品貿易和流通現狀

(一)黑龍江省農產品發展現狀。黑龍江省農業資源豐富,具有遼闊的黑土地、多種經濟作物、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林業、畜牧業等,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部分特色農產品出口狀況較好,是黑龍江省出口優勢產品。1.農林牧漁業發展現狀。據統計,2016年黑龍江省農林牧漁業增加2731.7億元,增長率5.3%。其中,種植業增長1823.6億元,林業增長100.8億元,畜牧業增長697.6億元,漁業增長48.4億元。2.糧食蔬菜發展現狀。2016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達到6058.5萬噸,其中,水稻產量達到2255.3萬噸、小麥產量達到29萬噸、玉米產量達到3127.4萬噸、大豆產量達到503.6萬噸。蔬菜產量為936.8萬噸,瓜果類為206.7萬噸,甜菜為11.4萬噸,油料為23.2萬噸,烤煙為5萬噸,亞麻為0.8萬噸。(二)黑龍江省農產品對俄貿易現狀。黑龍江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俄羅斯是黑龍江省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比重達到50%,是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最大的國家。2016年,黑龍江省實現出口額為165.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50.4億美元,進口額為114.9億美元。從貿易方面看,貿易進出口額為112.3億美元,邊境進出口額為31.7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1.9億美元。對俄進出口額為91.9億美元,其中,對俄出口額為17億美元,對俄進口額為74.9億美元。(三)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模式。目前,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包括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消費五個階段,通過農戶與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市場、消費者來實現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功能[3]。具體模式如下圖所示。從上圖可以看出,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模式包括四種,第一種為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國有糧食流通企業→各種農產品市場→消費者;第二種為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大型批發市場→各種農產品市場→消費者;第三種為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大型批發市場→各種農產品市場→消費者;最后一種是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消費者。

二、黑龍江省農產品對俄貿易和流通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