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9:21: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國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的增長及影響

本文作者:龔清華嚴學軍工作單位:湖北大學

一、美國經濟從繁榮到衰退

從1992年以來,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的一輪經濟擴張期,出現了少見的繁榮景象,一個新名詞“新經濟”也隨之誕生。在這輪擴張中,各種指標均呈現健康態勢,出現了“一高兩低”的現象,即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但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卻很低。美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3.8%,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3%,失業率大幅度下降。在這次新經濟中,美國占據著信息產業的優勢,信息產業成為美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而且其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一兩家企業的產品幾乎壟斷全球市場。然而,美國經濟自2000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趨緩。2001年3月,經濟就已經步入衰退。按年率計算,2000年前2個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4.8%和5.6%;后2個季度分別為2.2%和1.0%。至2001年,頭2個季度分別為1.3%和0.3%,第3季度就已出現負增長,增長率為-1.1%,美國經濟本身呈疲軟走勢。“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衰退。“9.11”事件對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將達數千億美元,損失最大的幾個行業有航空、旅游、證券、保險、能源、房地產等。盡管該事件對美國社會和經濟都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沖擊,但美國政府在2001年第4季度采取的增加財政支出13%,國防開支增長14%的財政政策,使美國經濟在第4季度出現回升,該季度GDP增長達到2.7%,2002年第1季度出現了高達5%的增長率。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然而好景不長,2002年9月公布第2季度GDP增長率又回落至1.1%。此外,美國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近幾個月來,美國失業率均在5.8%到6%之間徘徊,為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據2002年9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2年7月失業率達5.9%,8月為5.7%。

二、美國經濟走勢分析:美國經濟將步入增長性衰退

對于美國經濟未來走勢及全球經濟前景,許多學者作出了各種各樣的預測。有兩種觀點大相徑庭。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將在2002年下半年增速強勁,全球經濟也將走出低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將進入長期衰退,復蘇日子還長。筆者認為:美國經濟將步入增長性衰退(growthrecession)。增長性衰退是世界銀行使用的一個概念,即世界經濟增長率在2.5%以下的就叫增長性衰退。另外,國民經濟研究局也給出了一個定義,指總產出、收入、就業、貿易緩慢增長的循環期通常持續1年或1年以上。美國經濟走勢將步入增長性衰退,這種增長性衰退表明一國經濟雖然呈下坡趨勢,但并非經濟嚴重衰退或大蕭條,經濟總體看來還是保持在正增長,經濟增長率并未出現負數,只不過增長速度緩慢,增長率持續在2.5%以下。美國經濟將進入增長性衰退,原因有以下幾點:1.周期性發生經濟危機的規律的作用。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這一規律從未改變過,即使二戰以后實行凱恩斯主義,也未能使經濟擺脫周期性危機的困擾,無論是哪一種經濟類型的國家,不論是成熟市場經濟還是轉型經濟,都受到周期性經濟規律的制約,無一例外,只不過由于世界經濟環境的不同和各國政府政策的不同,不同國家的不同周期其長度和波動的幅度有所不同而已。美國經濟在1945年2月到10月間也經歷了一次衰退,美國二戰以后經歷衰退期的平均持續時間為11個月。20世紀美國經歷最長一次經濟衰退是從1929年8月到1933年3月,長達43個月。本次美國經濟突然經歷從經濟大繁榮走向衰退也正是經濟周期作用的結果,說明美國經濟仍是有周期的,進行周期調整是正常的。每一次的經濟擴張都為它自身的破壞埋下了種子。經濟擴張幅度越大,經濟衰退程度就越嚴重。因此,認為美國出現了20世紀90年代超常繁榮的“新經濟”,就可以改變經濟周期的困擾而保持持續增長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2.經濟結構失衡的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進行經濟結構大調整,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繁榮期,新技術發明應用引起的投資高潮,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2000年信息業產值已占美國GDP的8%以上,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高于35%,此外還提高了公司利潤和股票市值。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過高地估計投資回報率,又過低地估計投資風險,因為在經濟高漲期很少有投資項目不賺錢,所以正常性投資便立即轉向過度投資,特別是那些高回報、高風險的高技術領域的過度投資。這樣便使得美國經濟結構嚴重扭曲。一方面,在實體經濟上,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圍泛起一股網絡泡沫,美國作為網絡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供應商,資金自然過度投資到這一領域。這樣一來,便造成了熱門行業如信息通信產業生產嚴重過剩,在這種局面下,美國經濟出現調整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表現在資金過分流向證券市場,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引發一系列地區先后發生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的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不樂觀,將美國當成資金的避風港,紛紛將資金投入美國股票和債券市場,使美元和美國股市一路上揚,這種局面造成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股市泡沫膨脹,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無形的打擊,最終必然導致新的經濟調整。3.“9.11”事件導致消費者和生產者巨大的信心危機,恐怖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由恐怖事件引發的政府開支對常規需求幾乎不起作用。美國政府雖然在“9.11”事件后立即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包括連續大幅度降息和支持航空業、重建紐約、反恐怖等政府開支和減稅計劃,但這些傳統的宏觀政策只對穩定和恢復金融市場起了一定的作用,對經濟刺激作用很小,對解決信心危機和不確定性的作用很小。未來美國的走向取決于是否還會發生相關的恐怖襲擊。如果美國再一次受到恐怖分子攻擊,將會使美國國內的信心危機繼續惡化,則美國會進入一個較長的混亂和衰退期,并使全球經濟進入一個較長的衰退時期和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的較大調整。另外,還有人擔心,下一輪恐怖襲擊將會發生在網絡上,因為電子襲擊更容易發動,襲擊者無須在美國領土內,也不必動用飛機大炮,如果恐怖分子能使整個國際網絡癱瘓,其后果將不堪設想。4.嚴重的美國企業問題。盡管企業的盈利下降、企業破產、企業分拆等問題多是美國經濟從繁榮到衰退,股市從繁榮到泡沫破裂的結果,但是這些問題廣泛而較長時間的存在,也對美國宏觀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企業會計問題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問題。如果說去年的“9.11”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美國公眾對其安全的信心,進而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有一定打擊的話,那么從去年底開始的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對美國經濟的打擊可能遠甚于“9.11”事件。因為企業的會計問題動搖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去年底,安然公司破產案震動美國朝野。隨著安然公司破產的內幕一步步被揭開,安然公司的大眾內幕交易,尤其是賬外交易問題以及安達信在審計中存在著的問題引發了人們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疑慮。今年以來,美國又爆發了一系列公司丑聞,會計行業除安達信外,還有安水、畢馬威、普華永道;金融行業有美林證券、瑞士信貸第一波斯頓銀行等世界級的投資銀行。2002年6月,美國的施樂公司、世界電信公司再度爆發假賬丑聞。這些著名大公司的假賬案不僅擾亂了美國股市,也引發了一場嚴重的信任危機。無疑,美國股市和美國經濟都面臨重建投資者信心的挑戰。5.國際經濟環境普遍不景氣。與海灣戰爭時的那次衰退相比,目前步入衰退的美國面對的是一個普遍不景氣的世界。10多年前,美國處于衰退時,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都還不錯,亞洲更顯示出前途無量。然而,今天的日本與10年前相比面目全非,它已進入10年以來的第4次衰退。亞洲的多數經濟體亦陷入衰退困境,其程度和持續的時期可能要超過1997年的金融危機。歐洲的經濟也十分暗淡,歐元的最大效用還未發揮出來。總之,日本,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與美國同時出現下滑,惡化了國際經濟環境,增加了美國經濟調整的難度。此外,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的繁榮導致了如電信部門等熱門行業生產過剩,要消化這些過剩能力及庫存,尚需較長時間。信息產業調整需要時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技術和相關產業還有個發展過程。在這次經濟衰退中,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消費者一直沒有節制消費,個人消費開支在衰退期間并未大幅下降。因此,以往那種靠消費開支反彈來帶動經濟快速復蘇的格局難以重現。盡管失業人數似乎已穩定下來,但是失業的困境卻在加劇,越來越多的人失業已達數月,更多的人已用光了救濟金,然而創造的新就業機會又過少。就業前景不明朗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工資收入和消費開支。由于這些影響因素,美國經濟復蘇將是緩慢的,也難以在短期內出現強力反彈。

三、美國經濟增長性衰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查看全文

小議美國經濟好轉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美國經濟,房地產市場,高增長,高通脹

摘要:由于美國量化寬松措施引發的通脹壓力增大與熱錢肆意流動,已經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這也將對美國是否“一意孤行”造成壓力。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較為明顯,內生動力逐步加強,唯有房地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美國經濟沿著復蘇道路前行的步伐有越來越堅實的跡象,因此美國繼續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的必要性在降低。

美國經濟是不是在逐步向好,美元的表現在未來幾個月時間內,會不會有所變化,這都將牽動著各方的神經。美國現在是第一經濟大國。從規模上看,中國現在也是第二大經濟大國。進入新年以來,美國經濟的動向特別引人關注。對美國經濟在未來幾個月甚至更長一點時間的走向,投資界的意見現在有一些分歧。中美之間經濟與貿易聯系廣泛,在這種情況下,美元的走向如何,美元的發行是不是會維持在適度和穩定的水平上,都是市場關注的目標,更是中國經濟關注的目標。

美國是否采取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是最大不確定因素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廣泛,因此在2011年美國是否采取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將會對全球匯率走勢、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以及世界各國貿易需求造成深度影響。美國怎么做已是世界經濟走向的最主要不確定因素。

去年11月4日,美聯儲宣布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進一步購買6000億美元的較長期美國國債。消息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市場巨大波動。

查看全文

美國經濟危機原因及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美國經濟危機是其新長波運行到頂后以朱格拉周期形式表現的一次調整,美國經濟由此將步入緩慢增長的動蕩時期。為滿足長波擴張對巨額貨幣供給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體系進行了以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重構,由此支撐了美國經濟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并極大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但隨著長波的演進,不僅內部的擴張動力逐漸衰竭,而且外部的相對競爭力也在快速下降,實體經濟對新增貨幣的吸納能力減弱,由此金融創新深化所創造的巨大貨幣供給就只能轉向“次貸”和高杠桿的金融衍生產品。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經濟危機也就不可避免。美國經濟危機最終轉化為世界經濟危機,則是因為各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們之間相互疊加共振的結果。

關鍵詞:經濟長波;貨幣供給;經濟危機;金融體系

自2007年初美國爆發以“次貸危機”為契機的金融與經濟危機以來,“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就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對它的解釋更是林林總總。這些解釋各有道理,大多是“次貸”風波的直接原因,如過度的貨幣供給、寬松的貨幣監管、過高的消費率等;其中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且邏輯分析與歷史進程能夠做到一致的成果則難以見到。

實際上,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看,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極其自然的,是美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這個過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了二戰后的第二次長波跋涉,為應付巨大有效需求產生的巨額貨幣供給要求,美國進行了以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金融體系重構;巨大貨幣供給推動資本收益和資產價格的不斷提高,從而將世界性的資源吸收到美國經濟體系中,正是這種長波擴張與貨幣供給的相互加強,促使美國經濟實現了20多年的繁榮,增強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但隨著長波轉換的逐漸完成,內部的有效需求動力逐漸衰竭,外部的競爭壓力則逐漸加強,以金融創新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所創造的巨量貨幣供給,在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中,就只能轉向以“次貸”為主的領域。隨著實體經濟相對萎縮及其利潤率的下降,各種以利潤為基礎的高杠桿的資產價格必然會快速下降,由此導致以金融危機為導火線的經濟危機也就不可避免。這是美國經濟運行到長波頂峰后的一種間隙性調整,也是美國經濟告別快速增長而進入一個動蕩性波動時期的標志,由此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將逐漸弱化,歐洲、日本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作用則會不斷加強。但因為以“次貸危機”為借鑒的金融體系的重建會極大弱化金融創新活動,貨幣供給將進入一個低速增長時期,所以動力機制會減弱,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至少10多年的相對低速增長時期。

一、從長波運動看美國經濟危機

1長波轉換機制

查看全文

小議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本文作者:王小蘭工作單位: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2003年3月20日,美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而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薩達姆政權被推翻,美國控制了伊拉克。5月2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伊拉克戰爭的發生有其經濟背景,而且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是不能不重視的。這對中國對美國的政策取向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格局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伊拉克戰爭的經濟背景分析

眾所周知,在美國布什總統上臺之前,美國經歷了一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美國連續10多年的較好的經濟增長。根據經濟周期理論,任何一個經濟都存在從繁榮到衰退到蕭條,然后從蕭條到復蘇再到繁榮的周而復始過程。美國已走過經濟繁榮,進入到經濟衰退階段。而導致經濟衰退的直接原因,一是支持美國原來經濟高增長的美國信息產業泡沫的破滅;二是9111事件的發生。由于經濟的衰退,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使得美國失業率上升。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布什的支持率成下降趨勢,人們報怨政府的不得力,而且對政府越來越不滿,這對布什政府當局產生了相當的壓力。如何來緩解這種壓力,并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于是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加上一些外部環境因素,伊拉克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經濟影響是多方面的,具體可以有以下方面的影響:

查看全文

職業教育和美國經濟轉型研究

摘要: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推動和完善,因而內涵不斷豐富,并日益扮演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推動力角色。美國在經濟轉型的幾個關鍵階段,都巧妙地借助職業教育政策實現了困境中的突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需要進行職業教育理念的轉型,重視職業教育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的主動調節作用,在發展中實現社會經濟的轉型。

關鍵詞:美國;職業教育;經濟轉型

美國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職業教育在推動困境中的經濟發展和轉型方面大有可為。這里的職業教育并非我們當前理解的種種職業培訓,而是一個歷史范疇,指以職業或者經濟生活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在美國歷史上的一些關鍵的轉型期,職業教育都對經濟社會的脫困和建設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機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對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一、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

關于職業教育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毋庸置疑人們對這一范疇的理解存在一個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歷史范疇。從其發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職業教育是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擁有不同內涵。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是理解職業教育的鑰匙。人類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之后,隨著分工和科技的大發展,人們難以僅憑經驗獲得對于工作的知識,不得不根據市場需求來專門培訓從事具有相當專業技術知識含量的工作的人,以求縮短獲取工作知識的時間,職業教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才出現的。因此,所謂職業教育指的是在市場經濟相對發展的情況下,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職業或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等的教育,即以職業或者經濟生活為直接服務對象的教育。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之前,分工不很發達,教育模式以知識性的普通教育為主,教給人們最基本的讀、寫、算等的能力,專門進行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不夠。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分工日益增加,企業對職工的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普通教育還是教育發展的重心所在,職業教育還完全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增,然而人們心目中的職業教育仍是一種狹義職業教育:就業前培訓、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等以及與普通教育相結合的各種職業院校、中專、技校等,簡言之,職業入門培訓。之后,職業教育日漸獲得國家的重視和大力投資,逐漸獲得了與普通教育相當的地位,并逐漸向占據主導地位轉型。然而與當今美國職業教育理念尚有一定距離:普通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基礎階段,職業教育成為教育的重心。這是一種廣義職業教育或者大職業教育:不僅包括狹義職業教育,更包括面向長期未來的繼續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終身教育。概言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職業教育的豐富和發展,二者互為前進的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分工和融合,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大,職業教育不斷向廣處和深處拓展,直至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市場經濟中的教育都成為職業性教育。職業教育的擴展和深化相應也帶來市場經濟分工的細化,知識的交叉融合、科技的發展和創新的不斷涌現,推動市場主體活力日益增強,市場經濟發展的種種不均衡逐漸被消除,從而不斷完善和前進,最終整個市場經濟成為教育、科研的經濟。

二、職業教育對美國經濟轉型的影響

查看全文

美國經濟危機成因分析新解釋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經濟危機是其新長波運行到頂后以朱格拉周期形式表現的一次調整,美國經濟由此將步入緩慢增長的動蕩時期。為滿足長波擴張對巨額貨幣供給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美國金融體系進行了以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重構,由此支撐了美國經濟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并極大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但隨著長波的演進,不僅內部的擴張動力逐漸衰竭,而且外部的相對競爭力也在快速下降,實體經濟對新增貨幣的吸納能力減弱,由此金融創新深化所創造的巨大貨幣供給就只能轉向“次貸”和高杠桿的金融衍生產品。當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經濟危機也就不可避免。美國經濟危機最終轉化為世界經濟危機,則是因為各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們之間相互疊加共振的結果。

關鍵詞:經濟長波;貨幣供給;經濟危機;金融體系

自2007年初美國爆發以“次貸危機”為契機的金融與經濟危機以來,“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就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對它的解釋更是林林總總。這些解釋各有道理,大多是“次貸”風波的直接原因,如過度的貨幣供給、寬松的貨幣監管、過高的消費率等;其中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且邏輯分析與歷史進程能夠做到一致的成果則難以見到。

實際上,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看,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極其自然的,是美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這個過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了二戰后的第二次長波跋涉,為應付巨大有效需求產生的巨額貨幣供給要求,美國進行了以金融創新為主要內容的金融體系重構;巨大貨幣供給推動資本收益和資產價格的不斷提高,從而將世界性的資源吸收到美國經濟體系中,正是這種長波擴張與貨幣供給的相互加強,促使美國經濟實現了20多年的繁榮,增強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但隨著長波轉換的逐漸完成,內部的有效需求動力逐漸衰竭,外部的競爭壓力則逐漸加強,以金融創新為代表的金融體系所創造的巨量貨幣供給,在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中,就只能轉向以“次貸”為主的領域。隨著實體經濟相對萎縮及其利潤率的下降,各種以利潤為基礎的高杠桿的資產價格必然會快速下降,由此導致以金融危機為導火線的經濟危機也就不可避免。這是美國經濟運行到長波頂峰后的一種間隙性調整,也是美國經濟告別快速增長而進入一個動蕩性波動時期的標志,由此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將逐漸弱化,歐洲、日本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作用則會不斷加強。但因為以“次貸危機”為借鑒的金融體系的重建會極大弱化金融創新活動,貨幣供給將進入一個低速增長時期,所以動力機制會減弱,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至少10多年的相對低速增長時期。

一、從長波運動看美國經濟危機

1長波轉換機制

查看全文

人民幣匯率美國經濟比較論文

過去十年時間,中國的人民幣基本上采取“釘住”(pegged)美元的匯率政策(1美元=8.27元)。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貿易在全球的擴張,尤其在過去幾年,中國逐漸躍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并且增長勢頭強勁。期間中國的“廉價”消費品涌進世界各國的超級市場,給西方的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實惠(直接的提高了消費者的本國貨幣購買力和實際收入),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尤其是在過去幾年石油價格高漲的情況下,中國的無所不在的“廉價”商品-尤其隨著美元的貶值,使得西方人所擔憂的通貨膨脹得以大大緩解。但是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國,日本等)對人民幣的批評之聲卻不斷加大,這是什么原因呢?

1、有關匯率的歷史事件

20世紀后期和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的人民幣正成為焦點,不僅在中國本土,而且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民幣也日益成為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爭議焦點,它影響中美的經濟、商業及政治關系。我們現在回顧一下歷史上關于匯率的幾個“事件”:

1、上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日貿易摩擦日益加劇,1985年9月,在美國的策劃下,美、日、英、法、西德密會于紐約廣場飯店(PlazaHotel),簽約降低美元對日元和歐洲貨幣的比價,史稱"廣場協議"(PlazaAccord)。之后10年,日元匯價逐漸從250日元兌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兌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經濟停止了增長,美國經濟卻獲得了持續增長。

2、2003年2月西方七國財長會議召開之際,當時的日本財務相鹽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國提交了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幣升值。但最終該提案被否決。

3、2005年早期,一些美國政客認為中國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使得中國的出口存在“不公”的價格優勢。2005年初,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Schumer)和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提出一條議案,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27.5%,否則威脅對中國進口貨物加征27.5%的懲罰性關稅。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原擬于2005年6月23日舉行關于人民幣問題聽證(后來經過格林斯潘及美國財長斯諾出面作證調解,國會聽政推遲到2005年底)。但是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美國、日本等)所爭論不休的“問題”。

查看全文

人民幣匯率美國經濟論文

過去十年時間,中國的人民幣基本上采取“釘住”(pegged)美元的匯率政策(1美元=8.27元)。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貿易在全球的擴張,尤其在過去幾年,中國逐漸躍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并且增長勢頭強勁。期間中國的“廉價”消費品涌進世界各國的超級市場,給西方的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實惠(直接的提高了消費者的本國貨幣購買力和實際收入),同時也造就了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尤其是在過去幾年石油價格高漲的情況下,中國的無所不在的“廉價”商品-尤其隨著美元的貶值,使得西方人所擔憂的通貨膨脹得以大大緩解。但是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國,日本等)對人民幣的批評之聲卻不斷加大,這是什么原因呢?

1、有關匯率的歷史事件

20世紀后期和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的人民幣正成為焦點,不僅在中國本土,而且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民幣也日益成為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爭議焦點,它影響中美的經濟、商業及政治關系。我們現在回顧一下歷史上關于匯率的幾個“事件”:

1、上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日貿易摩擦日益加劇,1985年9月,在美國的策劃下,美、日、英、法、西德密會于紐約廣場飯店(PlazaHotel),簽約降低美元對日元和歐洲貨幣的比價,史稱"廣場協議"(PlazaAccord)。之后10年,日元匯價逐漸從250日元兌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兌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經濟停止了增長,美國經濟卻獲得了持續增長。

2、2003年2月西方七國財長會議召開之際,當時的日本財務相鹽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國提交了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幣升值。但最終該提案被否決。

3、2005年早期,一些美國政客認為中國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使得中國的出口存在“不公”的價格優勢。2005年初,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Schumer)和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提出一條議案,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27.5%,否則威脅對中國進口貨物加征27.5%的懲罰性關稅。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原擬于2005年6月23日舉行關于人民幣問題聽證(后來經過格林斯潘及美國財長斯諾出面作證調解,國會聽政推遲到2005年底)。但是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美國、日本等)所爭論不休的“問題”。

查看全文

布什關于美國經濟前景的演講

英語演講稿

USPresident''''sspeechonAmericaneconomicfuture(August6,2005)

Listentothestory:

THEPRESIDENT:Goodmorning.Asfamiliesacrossthecountryenjoythesummer,Americanscanbeoptimisticaboutoureconomicfuture.Inthepastfouryears,oureconomyhasbeenthroughalot:wefacedastockmarketdecline,arecession,corporatescandals,anattackonourhomeland,andthedemandsofanongoingwaronterror.

TogrowtheeconomyandhelpAmericanfamilies,weactedbypassingthelargesttaxreliefinageneration.Andtoday,thankstothetaxreliefandtheeffortsofAmerica''''sworkersandentrepreneurs,oureconomyisstrongandgrowingstronger.

Thispastweek,welearnedthatAmericaaddedover200,000newjobsinJuly.SinceMayof2003,we''''veaddednearly4millionnewjobs.Theunemploymentrateisdownto5percent,belowtheaverageofthe1970s,1980sand1990s.AndmoreAmericansareworkingtodaythaneverbeforeinournation''''shistory.

查看全文

深究再工業化和美國經濟戰略的聯系

再工業化是指重新重視和發展工業,包括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和發展新工業的過程。與之相時應的概念——去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生產能力,主要是制造業產出和就業比重降低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至今,隨著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印度制造業的崛起,美國經歷了一個去工業化的過程,勞動力迅速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制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第三產業增加值超越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汽車、鋼鐵、消費類電子等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基于制造業就業和產出比重持續降低、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投資轉向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等問題,已經提出過再工業化主張,甚至有人提出改變中國制造、美國消費的經濟格局。2003年美國勞工聯合會了《復興美國制造業》的報告。

報告指出,制造業是美國生產率提高、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也是維持國防和國土安全不可缺少的基礎。在應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再次打出再工業化這張牌。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場演說中指出,美國經濟要從過去維系在金融信貸之上的高消費模式,轉向出口推動和制造業推動的成長模式。奧巴馬還指出,存危機過后要重新平衡制造業和服務業,美國制造業不斷會有新的機會。他強調,任何國家未來要在經濟上領先世界,必須依賴于數學和科學,特別是能夠將最新科學轉化為技術生產力的能力。這表明,美國已經把再工業化確定為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雖然面臨不少的問題和困難,但美國的制造世畢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造業。美國擁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勞動力和最先進的裝備,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一百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制造業的引領者。美國依然把制造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制造業作為立國強國之本的地位沒有改變。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26.72%降低到2007年的23.85%,但美國仍是全球制造業增加值最高的國家。

當前,制造業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戰略轉變。其內容可以概括為:從以大批量、少品種的技術向小批量、多品種的制造方式轉變,從強調傳統產業分工向產業鏈全球布局轉變,從傳統、常規技術向廣泛使用以數控、低耗和潔凈生產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技術轉變,新能源、生物等新興制造業成長加快。這既對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工業發達國家將制造業置于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紛紛通過重新布局產業鏈、控制產業分工高端環節等措施,努力保持市場壟斷地位,恢復和保持其制造業的競爭力。美國不少人士認為,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崛起、高油價和發展新能源應該成為美國發揮技術優勢、提升高生產率制造業、增強制造業在世界市場競爭力的機遇。可以預見,美國政府和產業界將采取以下行動和措施,加快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第一,把發展制造業、增加制造業產品出口作為減少貿易赤字的重要措施。近年來,世界貿易額中,貨物貿易占80%,服務貿易占20%,制造業競爭力對國際收支具有決定性影響。2008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和出口分別為157750億美元和161200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和出口分別為37300億美元和34700億美元,貨物貿易約為服務貿易的4倍。2008年美國貨物貿易出口13010億美元,進口21660億美元,赤字8590億美元。美國服務業出口5220億美元,進口3640億美元,順差為1580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僅為貨物貿易赤字的18.4%。如果喪失了貨物出口能力,像美國這樣的大國拿什么去交換其他國家的貨物?美國各方面普遍認為,如果不能提高國內制造業競爭力,只是依靠政府措施限制國外產品進口,必然會導致國內產品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2010年3月,奧巴馬總統宣布了一項促進美國出口的新戰略,承諾以后5年美國出口翻兩番,他領導的政府將努力在全世界創造一個讓美國企業和員工得到均等機會的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