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20:04: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媒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媒介化與媒介素養論文
關鍵詞:媒介化媒介素養技術藝術道德
[摘要]:
媒介化社會的來臨一方面讓人們享受到便利地獲取、利用和傳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個體媒介素養的缺失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其中,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擁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體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和沖擊更為嚴峻。就此,本文從人類普適性的終極追求——“真、善、美”三個角度出發對媒介素養進行了解讀,并提出要從技術、藝術、道德三個維度來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公民的媒介素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社會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會嬗變的進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發達的媒介技術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媒介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人們使用媒介也是為了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這二者本來都擁有良好的出發點。然而,科學技術與人類意識發展上的失衡導致媒介在被過度使用的過程中有時會脫離人的掌控。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媒介素養教育以彌補人們在媒介知識與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當務之急。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體作為媒介化社會的構成主體及關鍵所在,勢必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對象。并且筆者堅信,不斷提升個體媒介素養的行動,本身也體現了人類在信息傳播領域內對“真、善、美”的終極追求。
一、媒介化社會的來臨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觀,分別取材于喬治•奧威爾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兩位“預言家”都試圖從反烏托邦的角度來闡釋自己心中的未來圖景,然而,奧威爾之懸在人類頭頂的極權主義審判之劍并沒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繪的技術文化專制時代的降臨。
媒介對于審美
摘要:如果說對于其他價值形態(如經濟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媒介只是價值形成的途徑、工具、手段,一旦價值創造出來,媒介可以丟棄;而且一種價值的創造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實現。但是對于審美價值形態來說,媒介同價值本體不可分離,在審美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媒介已經溶入價值本體運行之中,成為審美價值生長中的一部分;媒介融入創造活動的結果之中,成為審美價值載體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創造某種特定審美價值,一般也不可實行多種媒介共享;在創造特定的審美價值時,這特定的媒介一般是不能由另一種媒介來替代的。同時,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可能意味著一種新的審美價值形態的誕生。
關鍵詞:媒介審美價值藝術創造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這話引起全世界的深思。
我認為媒介不僅僅是“訊息”,而且是一種生產力。它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運行中,都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而對于審美價值的創造來說,尤其如此——媒介的作用不僅十分顯著,而且至關重要。
甲
如果說對于其他價值形態(如經濟價值、認識價值、思想價值、宗教價值等等),媒介只是價值形成的途徑、工具、手段,一旦價值創造出來,媒介可以丟棄。打個比方,如同建筑樓房,媒介是腳手架,樓房一旦建成,腳手架可以拆除;又如,為了運送物資而搭橋過河,媒介是橋,一旦運送任務完成,即可過河拆橋——就是說,對于審美之外的其他價值形態來說,媒介是可以同價值本體分離的。但是,對于審美價值的創造來說,媒介絕不是可以拆除的“腳手架”,也不是過了河即能拆除的“橋”。在審美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媒介已經溶入價值本體運行之中,成為審美價值生長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與審美價值的生長不能分離,同時它還融入創造活動的結果之中,成為審美價值載體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媒介知識分子與媒介關系論文
關鍵詞:媒介知識分子
上個世紀30年代,意大利馬克思流派思想家葛蘭西(1893:422)提出了“有機知識分子”(organicintellectual)的概念。在他看來,對于知識分子的最好表述是與社會的有機聯系。知識分子是在與社會的關系中發揮作用,成就自己的特殊價值的?!坝袡C”的含義是指,知識分子是社會組成的一員,同時也可以能動地作用于社會。當我們今天再以這種有機的聯系為認識基點的時候,依舊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仍是知識分子賴以生存的根基,具有認識自我及解析思想觀念,對社會現實進行批評實踐的作用。然而,對于今天的知識分子而言,情況有些不同的是,當今社會正在成為一個被高速發展的傳播技術與媒體所籠罩的網絡世界,并不斷地把知識分子培育成一群更有權威性的人物。在這種媒介化生存的空間中,在這種不得不面對的環境中,媒介知識分子被喚起,開始觸及一個知識分子本當思考的與社會的關系和傳播的問題。
何謂媒介知識分子?從廣義上說,當前以大眾傳播為主要交流方式,以大眾媒介與新媒介為主要交流手段,在媒介化的生存狀態下,人類傳播越來越來趨于媒介化的過程中,對人類交流的現實進行思考,感到懷疑、焦慮、批評、甚至有些絕望的,身在智識階層的人。從狹義而言,媒介知識分子是指那些與媒介關系最靠近,能與大眾媒體和網絡媒體共同工作,通過大眾傳播的訊息生產與傳遞,對社會產生可能性影響并與媒體發生直接關系者。這樣的媒介知識份子從何而來?我以為,正是由于人類用于交流的傳播媒介不斷地經過進化、分化與異化,加之人類交流的變態發展,從而給人類社會與日常生活帶來愈來愈大的影響等原因,形成了知識份子群體因傳播媒介力量的增強而必然出現的一種相應的思考的群體。也就是說,媒介知識分子的出現不是表面上知識分子看似獨立的個體行動方式,而是通過與媒體這種更大力量的社會機構發生關聯而得以形成的。
在大眾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2006:12)看來,雖然傳播科技不斷變化,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大眾傳播現象依然存在于傳媒機構的框架之內。這個框架包括媒介組織及其活動,同時也反映公眾與社會其他機構的意愿。大眾傳播所從事的正是一種通過大眾媒介進行公共傳播的活動。從這層意義上說,大眾傳播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傳媒是在一個公共領域運作;媒介提供社會所依賴的信息與處理公共事務;而且可能形成輿論和影響。在大眾媒介潛在的社會意義面前,我國媒介知識分子與媒介機構的關系既非自由的,也非控制的關系,更多的則表現為一種使用的、滿足的與潛在影響的關系。
由于發生一些關聯,我國媒介知識分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協助媒介生產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媒介信息方面;在研究領域觸及一些與技術性相關的,以信息傳播策略與效果為核心的所謂傳播學知識的建構;或者以知識分子的名義,接受各種有影響的大小媒體的采訪,成為在媒體上發表各種評論、意見和看法的專家。然而,媒介知識份子并不是單純掌握大眾傳播與媒介知識的人。
愛德華•薩義德被視為世界上頗有影響力和創造性的評論家。他對知識分子身份與作用的思考發人深省。他認為:“20世紀愈來愈多的人士屬于所謂的知識分子,或知識階層的團體(經理、教授、新聞從業人員、電腦或政府專家、游說者、權威人士、多家報刊同時刊載的專欄作家,以提供意見受薪的顧問)。不由得使人懷疑,作為獨立聲音的個體知識分子根本不能存在?!?愛德華•薩義德,2007:61)多年來,薩義德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經常拒絕回答這樣一種提問:“你認為美國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他說:“我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絕不回答這樣的問題?!币苍S,我們有興趣這樣問,他為何對媒介擺出這種強硬態度?對于大眾傳播,他意識到那些在廣播、電視、印刷品和互聯網上源源不斷地貢獻思想與話語的知識份子正在被看作是具有統治的力量,而這些經常在媒體上活動的知識分子也正在依靠這樣的活動,獲得自己具有統治觀念的良好感覺。顯然,薩義德的拒絕一方面是自覺地放棄這種統治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喚醒我們對“媒介知識分子”這一概念意涵的一種警覺。他把這些經常通過媒介對社會隨意發表意見的人稱作具有統治觀念的“政策知識分子”。這些人通過媒體所制造的公共言論與利益、權威和力量密切相關。(愛德華•薩義德,2006:144)實質上,薩義德的強硬旨在對抗著美國媒介知識分子自認為所具有的那種“縱覽整個世界”的對力量與威權,追逐各利的貪婪。即使身在其中,就意味著擁有合法的代表權?當然,這些人可以從媒體那里獲得了自我價值的滿足感與簡單地認同媒介的權力,但在他們離開之后,就會全然忘記自己對社會和與媒介的責任關系。
媒介建設論文:醫生的媒介形象建設探索
本文作者:?;酃ぷ鲉挝唬宏兾鲙煼洞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
為了減少抽取樣本不能代表總體的可能性,同時運用構造周抽樣的方法,提高研究的準確性。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數量很多,采取了以新聞標題為研究對象。在《陜西日報》和《三秦都市報》電子版搜索中,以“醫生”為關鍵詞進行新聞標題的檢索,得到了可用來分析的新聞報道:《陜西日報》7條,《三秦都市報》25條。類目建構內容分析法的類目標準通常分為兩大類,一為“說什么(Whatissaid)”類目:用以測量內容的實質部分,包括主題、方法、特性、主角、權威、來源、目標、標準、方向及價值等十類。二為“如何說(Howitissaid)”類目:包括傳播形式、敘述形式、強度及策略等四類。[2]在說什么類目下以研究對象的特性為主,在如何說的類目下,則以其表現形式為主。本文所建構的類目包括:形象的呈現、報道主題、版面編排、報道對象形態、新聞來源。
新聞媒體對醫生形象的建構出現了多元化與媒體的商業化不無關系,隨著都市媒體的日益興起,很多媒體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淡化了自身的“專業精神”和報道目標。因此,對醫生的負面報道也不在少數。形象的呈現媒體對醫生的形象呈現大致可以分為: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受害者報道。1.正面報道媒體理當將醫生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作為其報道主題,但是在當前的報道中,不同的媒體呈現的形象卻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報道主題只在比較嚴肅的黨報中比較多。例如《陜西日報》的《“萬名醫生下鄉活動”結碩果》、《扎根邊疆的“馬背醫生”———李夢桃》、《“草根醫生”范榜成》等等。要遠遠的大于都市報的《三秦都市報》,筆者認為這與二者的風格定位有著很大的關系,黨報要發揮引導積極輿論的功能,所以正面報道比例達到43%,而都市報是以商業化和利潤化為前提來抓住受眾眼球的,在正面報道上數量明顯的少于《陜西日報》,在選取的樣本中,正面報道比例只有28%。2.負面報道負面報道就是醫生的冷漠、貪婪、自私和不負責任從而給患者帶來傷害和痛苦的報道。不可否認,任何一個群體都會產生諸多問題,醫生也包括在內,但是不同的媒體對其形象的構建容易對對象群體產生誤導。此種現象在都市報中尤為明顯,比如此次研究的樣本《三秦都市報》負面報道達到56%。3.受害者報道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中,在醫患關系型中,受害者一般都是患者,但是《三秦都市報》中出現了醫生變成了受害者,并且占到了8%,如《病人砍殺醫生致1死重傷》、《中年男子提菜刀砍醫生20余刀》,這樣的報道使得醫患關系更加微妙。報道主題1.報道主題單一化通過對兩份報紙的研究發現,對醫生的報道只有兩類:救死扶傷型和不負責任型。對于醫生的生活的報道少之又少,《陜西日報》出于對模范人物的報道,對其感人事跡進行報道,對醫生的現實生活報道只有一篇《“醫生”這個職業真是“苦”》。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三秦都市報》報道主題的單一化,在選取的樣本中沒有對醫生的真實生活進行反映的報道。2.對鄉村醫生的報道太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村民變居民,再加上都市市民也想了解鄉村的鮮活信息,而城鄉結合的居民也渴望知道市民的生活,但是都市報的題材缺乏這方面的報道?!蛾兾魅請蟆穼︵l村醫生的報道比例是57%,而《三秦都市報》只有一篇《鄉村醫生28年溜索橫跨怒江為村民治病》,筆者認為,農村報道也是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報社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放棄農村報紙市場。版面編排通過版面編排可以看出報紙對醫生形象的塑造是否重視。《陜西日報》在版面排版上多是以整個版或1/2版進行報道,而《三秦都市報》多是將報道放在A2版“速讀”版面或者“時事新聞”版面,一般版面都很小,但是對于本地關于醫生的報道會用較大篇幅,筆者認為這可能是都市報區域化的緣故。報道傾向新聞標題是對一條新聞的概括,也是記者報道傾向的一種表現。筆者在文本研究中發現,記者在報道中還有一個誤區:對醫生和患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如果受害者是患者,標題詞匯直指醫生,而如果醫生是受害者,則只是輕描淡寫。例如《三秦都市報》報道的《病人上吊值班醫生視而不見》、《醫院著火醫生逃麻醉病人身亡》、《老人治眼疾術后喪生手術同意書遭醫生篡改》、《醫生拿藥商回扣反貪人員抓現行》、《這醫生資質不夠居然還敢看病》、《醫生“冷血微博”等我下班再死》,標題中的“視而不見”、“逃”、“篡改”、“現行”、“冷血”這些詞語,直截了當地斥責醫生的道德,而在報道醫生受傷時,標題是《病人砍殺醫生致1死重傷》、《中年男子提菜刀砍醫生20余刀》,在字眼里看不出一點同情心。這樣的報道容易導致另一種傾向性:讓不知情者遷怒于醫生和醫院,無形中給醫生施加壓力。這樣的報道越是煽情,越是給醫生的形象帶來負面影響。新聞來源新聞報道的傾向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一方面來源于記者在報道中的語言和措辭,另一方面則來源于新聞的來源。比如,在一個醫療事故中,一般都是患者描述事件,記者為獲取更多的信息來證實事件的真實,去采訪相關目擊者或醫護人員。而在最后的報道過程中,由于信息大多來源于患者,因此在新聞中說話最多的就是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屬。有些記者為證實事件的真實和生動形象,會直接引用患者或者醫護人員的語言來作為“賣點”。例如《三秦都市報》報道的《男子因手術費不夠手指縫好后被醫生拆線》,文中引用了:“要么交錢,要么拆線!”就這么一句話將所有的矛頭都指向醫生。作為黨報的《陜西日報》在幾天后發出評論《該譴責的不僅是“拆線醫生”》,認為這件事醫生負有喪失醫德的責任,但另一個重要的責任人是小曾所在的飯店老板,如果他能及時給患者交上工傷保險,那么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所以新聞來源對于媒介形象的呈現和建構來說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通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不同定位的媒體報道中所呈現的醫生媒介形象定位與其核心受眾密切相關。[3]黨報的受眾以事業單位、行政機關的公務員為主體,有著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一些省級、市級單位還有自己的機關醫院,享受著普通老百姓難以企及的醫療福利。在這樣的保障下,民間關于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對這一群體而言影響不大,他們對多年來醫療改革導致的變化并沒有切身感受,因此,他們更認同醫生精英化、權威化的形象定位。與黨報所傳達的官方聲音相對應,都市報所打造的醫生媒介形象則更接近于民間認同。都市報的核心受眾是廣大市民,是一個對醫療改革之痛有切身體會的群體。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需要為自己的醫療費用買單,看病是難還是易,是貴還是賤,都與他們密切相關,他們對醫生形象的認同要復雜得多。一方面,公眾順從于醫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對于“醫囑”總是不折不扣、小心翼翼地完成,完全將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由醫生掌控;另一方面,他們并不信任醫生的道德素質,潛意識里總有會被欺騙的感覺,醫患關系極度緊張。這種程式化的思想也影響著都市報在塑造醫生媒介形象時的客觀性,導致記者在報道中往往站在患者一邊,傾向于選用對醫生不利的線索或角度,[4]來驗證受眾的原有觀點,給受眾呈現出他們更樂于相信的結果。
在我國,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是一個上傳下達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對醫生形象的呈現是代表官方的認同。但在當今占據很大市場份額的都市報異軍崛起,對輿論的影響不容忽視,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輿論的監督者和文化的傳播者,絕不只是黨報的職責。所以,媒體對醫生的平衡客觀報道需要一個過程,媒介作為社會的紐帶,應該整合和加強各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包容。
媒介全球化對中國媒介的影響論文
摘要:在媒介全球化時代,媒介全球化開辟了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同時它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逐漸加深。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對內對外交流的主要手段,面對國際傳播新形勢和新挑戰,如何應對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媒介全球化大潮中雛護自己的信息主權,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傳媒業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中國媒介,應當也必須做到主動利用先進的現代傳媒方式傳播自身文化,促使其早日融入全球化中。我國媒體傳播須借鑒外國的做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在全球化進程中爭取權益,確立地位。
關鍵詞:媒介全球化;新媒介
一、21世紀,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媒介飛速發展,從信息交流到文化溝通,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滲透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可以說當今世界,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無法擺脫全球化進程的影響。當代傳媒模式的變化包括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最重要的變革之一。這些進程體現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社會領域。全球化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多面的分化的社會現象。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單一的狀態,相反它指的是在社會活動的所有關鍵領域中不斷全球化的相互聯系模式。而大眾媒介正是通過源源不斷的圖像與信息,向大眾展示一個流光溢彩的圖像世界。媒介已經成為人類真正的寶庫,它再現整個人類的真實生活。在新世紀里,正在形成的社會秩序建立于知識之上,一切都開始悄悄變化。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價值取向和動力雖然在各國不一樣,但全球化的思想在媒體上的共鳴使知識不僅是現代經濟的基本特征,而且已經成為社會的組織原則。這意味著,我們完全基于知識來適應現實生活,人的思考和行為須臾都和媒體提供的知識及一切信息融在一起,正在使人類社會清澈見底。
二、在媒介全球化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全球化背景要求民族國家在國際社會結構中“占據一個位置,并且以符合行為規范的方式與具有反向身份的人互動,才能具有這種身份”。
自從大眾媒介發展以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認識世界的渠道,一個是我們實實在在地所生活的那個空問或社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實生活世界;另一個是無限擴張的媒介化的社區,它可以被稱為虛擬媒介世界。李普曼說他說的“虛擬”并不是指撒謊。“眼見為實”,親身直觀外部世界應該是可靠的,但是它只局限于感覺所及的范圍,何況還不能排除感覺不能識別的假象;而媒介世界則力圖向人們展示整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發生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樣,人們既可以從真實生活世界中獲得認知,也從媒介上獲得認知,并通過媒介與另外一些遙遠的人建立聯系與交往。這在網絡上表現得尤為典型。網絡社區存在于無形的信息空間中,它和真實生活世界一樣存在著聲援游行活動、聯誼活動、交易行為等。真實生活世界與虛擬媒介世界彼此相那樣豐富,全面和真實。因此,虛擬媒介世界對人們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互影響。人們會依據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指導現實生活,也會以移植真實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方法來處理虛擬媒介世界中的事務,更進一步的是,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龐大和復雜,人們從真實生活世界獲得的信息可能遠遠比不上從虛擬媒介世界獲得的信息了超越真實生活世界的趨勢??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媒介化了的人。于是全球性媒介作為理性媒體的外向擴展,走向全球的每個角落,指引人類的思考和美好的追求?;ヂ摼W及一切印刷媒體一旦回歸人類的本性和善良愿望,都可以傳播到地球的每個地方?;ヂ摼W是新世紀的真理高速列車,涉及經濟、政治和所有社會領域,在它的沖擊下,空間遙遠和意識控制已經不起作用。越是控制媒體的信息,越是暴露丟失真理的灰心喪氣,因為真理從不懼怕人人皆知。每個人只要有一臺接通網絡的電腦,只要愿意的話,就可把看到。聽到的事實和意見告訴全世界,真理再無法被鎖定在密室里。面對信息大潮的噴涌,層層把關人的操勞大都徒勞無益,真理源源不斷從中傾瀉出來。
媒介概況研究論文
摘要
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作為傳播學領域一大研究部類/范疇的媒介分析,正清楚地凸現出現實意義。世界范圍內,信息傳播新技術的作用和影響成為近年來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由此帶動了整個媒介分析領域,使之贏得了國際上學術界的很大關注。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媒介分析同樣受到了很多關注,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許多有關媒介研究/媒介分析的探索,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成果。本文試圖對中國大陸學術界這方面的成果,進行一番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特點。限于資料、時間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這種梳理,難以在對所有學術成果的總體進行通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筆者作了一些選擇,主要通過對若干新聞傳播學刊物1996-2000年的內容分析、對自1995年召開的全國第四屆傳播學研討會以來幾次全國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容作類似的分析、并對兩本近年來出版的集中論述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發展進程的關系等的媒介分析專著的研究,來從論文和著作這兩個層面,探討中國大陸傳播學術界的媒介分析的研究成果,透視其概況及特點。由于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十分有限、所讀所知也十分有限,本文的局限性在所難免,其對研究成果的梳理,遺漏大約也在所難免,但卻絕非出于故意。拋磚引玉,唯期本文對我國大陸傳播學界有關媒介分析的研究之梳理,能引發對此的更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媒介分析、信息傳播新技術
Abstract
Atpresent,aswaves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surgeforwardthroughouttheword,mediaanalysisasanimportantcategoryofcommunicationresearchisdemonstratingitssignificance.Worldwide,usesandimpactofthenewinformationtechnologieshavebecomeahottopicfordiscussion,thuspushingforwardresearchinthewholeareaofmediaanalysis,attractingmuchacademicattentiontothearea.InthemainlandofChina,mediaanalysishasalsoreceivedalotofattention.Inrecentyears,scholarsinthemainlandofChinahaveexploredmanyissuesinthearea,resultinginmanypublications.Thispaperattemptstomakeasurveyoftheirresearchachievementsand,onthebasisofthat,analyzethefeaturesoftheseachievements.Owingtothelimitationoftimeandtolimitedmaterialsavailable,thewritercannotpossiblymakeathoroughlycomprehensivestudyofall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Therefore,thewriterchoosestocarryoutthestudymainlythroughacontentanalysisofthearticlespublishedinfour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journalsinthecountryfrom1996to2000,asimilaranalysisofthepaperssubmittedtoseveral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nferencessince1995,andadiscussionoftworecentbooksonmediaanalysis.Asthewriter’sknowledgeofandreadingintheliteratureofthisareaofresearchareverylimited,andthematerialsavailablearealsoverylimited,thispaperisboundtohavesomelimitations.Omissionsmayalsobeunavoidable,butcertainlynotintentional.ThewriteroffersthispaperjustinthehopeofinvitingmorecomprehensivestudiesofthemediaanalysisachievementsinthemainlandofChina.
KeyWords:mediaanalysis;newinformationtechnology
媒介融合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電視新媒體融合媒介
論文摘要:新媒體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一般指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新的傳播方式、通過新的終端平臺以及包括新的應用手段的媒介形態。這種媒介最主要特點是與網絡的嫁接,無論是因特網本身的搜索、瀏覽、觀看,還是IPTV、寬頻、移動手機電視的視頻觀看,都與因特網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獲得非常便捷的信息享受,非常自由的話語傳遞,非常個性化的媒介選擇。
一、傳播媒介發展歷程概述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他自己對于媒介即是訊息的解釋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薄懊浇榈碾s交或交匯是顯示真理、給人啟示的時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誕生的時刻?!?/p>
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總會帶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從而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藝術形式等。筆者曾讀到《三聯生活周刊》主筆苗煒在其博客上這么寫道,美國新聞雜志《時代》周刊在做年終回顧的時候,“排版的靈感來自網頁設計,看著就和看網頁似的”,他感慨老的雜志媒體和新的網絡媒體“真是全面互動起來了?!边M而意識到“文字記者要擔負更多的工作,這個趨勢恐怕避免不了了,采訪一個人,要為網站寫一段,再來段視頻……記者的任務更重了”。這樣的感觸,很真實,網絡給當代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思維方式。
歷史問題在于,媒介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終于進入了一個全能傳播的狀態?,F實是歷史的結果,要理解當今的媒介融合將會給媒體業帶來怎樣深刻的變化,我們就非常有必要對媒體的進化之途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與檢索。
媒介融合分析論文
-
【摘要】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發端于美國的《60分鐘》,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平面媒體與電視的融合,第二次是電視與網絡的融合。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緊跟時代潮流,不僅獲得了自身的創新與發展,而且深刻的改變著關注的看新聞、參與新聞的方式。在媒介融合不斷加強,受眾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應當還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媒介融合網絡
新聞雜志型節目的英文中全稱是magazine-formatdocumentaryseries,直譯可譯作“雜志型系列新聞紀錄片”,按照我國《廣播電視簡明辭典》的解釋:新聞雜志型節目是“電視屏幕上的綜合性新聞性節目。它在固定欄目時間內采用雜志綜合編排方式,以節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這類節目由主持人把內容串聯為有機整體,并對重要的新聞作簡要的評述,有利于充分發揮電視傳播的優勢。”[①]
電視新聞雜志型節目的發展歷程,體現出不同時代媒體發展的特點,而比較不同時期此類節目的發展狀況,則是各時期媒介融合的縮影。
創立與第一次融合
媒介技術傳播分析論文
【摘要】媒介作為一個社會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其無可匹敵的重要性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來臨也愈加凸顯,對其的研究也早已系統化和深入化。文章回顧和歸納了前人對媒介技術一些理論性分析。
【關鍵詞】媒介;媒介技術;傳播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創建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傳播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現象則是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傳者與受者兩者一樣,是作為最基本的傳播要素而出現的,它是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手段、載體。在最初的傳播歷史中,媒介表現為語音、語言和一些簡單的符號等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傳播第一次有了現代性的意義,開始跨越以前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擺脫了時間性與地域性的制約,使地球上每一個個體都身陷于現代傳媒的巨大旋渦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電臺、電視等媒介也競相躍上傳播的舞臺,并且,每一個媒介的產生,都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甚至同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別是電視的發明與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這也使得媒介技術分析的現實意義迅速而明晰地凸顯出來。在媒介分析理論界中至今享有盛譽的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麥克盧漢、梅羅維茲都有著自己對獨特的理論思辯。
20世紀的最后十余年的時間里,更是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更新提速的年頭,數碼技術、光纖衛星通訊技術、電腦網絡技術大放異彩。在所有這些技術逐漸走向融合和協調的基礎上,世界性的因特網迅速崛起,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國家疆界,還打破了文字、聲音、圖象等各種符號形式的隔膜,更使得個人的單向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個層次類型和規模的傳播走向統一。其影響的觸角也正伸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傳媒界而言,這些變化中包含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對于傳播學研究界而言,這些令人激動的變化構成推動媒介分析研究的動力:一方面,要對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新環境、新實踐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釋,離不開傳播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傳播領域層出不窮的新變化,將一系列有關信息傳播高新技術同社會發展的關系新傳播研究課題擺在了學術界面前。將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前人的成果中獲取啟示,而又追求聯系實際充實傳播學理論,這是時代賦予傳播學界的雙重任務。媒介分析作為以媒介技術為焦點、以媒介分析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的關系為核心的研究部類,正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論,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名字便是麥克盧漢,殊不知,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響,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稱為“良師”。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專著《帝國與傳播》、《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中廣泛分析了人類轉播的各種形式、各種技術手段,提出了一種把傳播技術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考察的媒介理論。比起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要早問世十多年。
英尼斯從20世紀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來個年頭里,他把傳播置于人類歷史運轉的核心位置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文明都有賴于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與之相關的是傳播媒介的時空傾向性,因而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傳播媒介息息相關。英尼斯認為任何傳播媒介都具有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也就是說,傳播媒介或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于運輸的傾向性,或具有易于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前者便于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石頭等,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后者便于對空間的控制,如輕便的紙張,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空間的媒介”。根據英尼斯的觀點,就這兩種媒介同權利結構的關系而言,“偏向時間的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從而利于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偏向空間的媒介”則有助于遠距離管理和廣闊地域的貿易,有助于帝國領土擴展,從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氏還探討了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他的媒介理論認為,建立在強調時間偏向的傳播手段或強調空間偏向的傳播手段基礎上的兩種不同的權威和知識壟斷——宗教的或國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國興衰的主要動力、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這種理論還把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視為辨證的統一體,認為一味地向時間傾斜和向空間傾斜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一個穩定的社會離不開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