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民族意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0:4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利堅民族意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利堅民族意識

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論文

摘要:美利堅民族最顯著標志是,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與英格蘭民族認同階段;第二階段,本州移民民族認同階段;第三階段,南方人自認為自己是獨立單一民族階段;第四階段,南方重建民族大融合階段。美利堅民族形成較晚,北美獨立戰爭也不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

關鍵詞:美利堅民族;民族意識;英格蘭;移民

中圖分類號:K7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975(1999)03-0067-06

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很特殊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美利堅民族簡直不能算作一個民族。時至今日,美利堅民族中有講英語的、有講德語的、有講法語的、有講印第安語和拉丁語的。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差異很大。美利堅民族的最顯著的標志,是他們的民族覺醒意識和民族一體認同意識。研究清楚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就能正確地認識美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以求教專家。

在北美東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幾乎都是英格蘭人。從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個殖民地為止,英格蘭人移民是這里的主體,其他國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這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移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意識,他們在血緣上、情感上都將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國人”。北美人這種與英格蘭民族認同的觀念,直至美國獨立后仍然存在。

查看全文

詮釋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分析

摘要:美利堅民族最顯著標志是,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與英格蘭民族認同階段;第二階段,本州移民民族認同階段;第三階段,南方人自認為自己是獨立單一民族階段;第四階段,南方重建民族大融合階段。美利堅民族形成較晚,北美獨立戰爭也不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

關鍵詞:美利堅民族;民族意識;英格蘭;移民

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很特殊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美利堅民族簡直不能算作一個民族。時至今日,美利堅民族中有講英語的、有講德語的、有講法語的、有講印第安語和拉丁語的。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差異很大。美利堅民族的最顯著的標志,是他們的民族覺醒意識和民族一體認同意識。研究清楚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就能正確地認識美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以求教專家。

在北美東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幾乎都是英格蘭人。從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個殖民地為止,英格蘭人移民是這里的主體,其他國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這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移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意識,他們在血緣上、情感上都將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國人”。北美人這種與英格蘭民族認同的觀念,直至美國獨立后仍然存在。

十三個殖民地的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大約占這里移民總數的四分之三。因為他們是殖民地的創建者,英格蘭文化便在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首先是英國的地名被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徹斯特、巴爾的摩、伯明瀚等城鎮的名稱。還有將英國皇室成員的名字引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紐約、查爾斯敦、伊麗莎白等城鎮的名字。殖民地時期的三所名牌大學,一所命名為威廉一瑪麗學院,哈佛大學的所在地竟用英國大學城的名字“坎布利奇”(劍橋)。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國的習慣法的審判制度,建立的是英國代議制式的政府。在政府的文牘和民間人民的交往中,人們普遍使用英語。英國的生活方式、英國的政治制度、英國的文化在十三個殖民地中居絕對統治地位。“其他非英籍移民,來自北歐各國,人數不多,他們的文化和英國的文化近似,因此,他們很快就適應了英國式的生活。”[1](P5)這就是北美殖民地人與英國人民族認同的根本原因。他們認為英國是自己的“母國”,他們僅僅是到北美拓殖的“英國人”。

查看全文

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分析論文

在北美東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幾乎都是英格蘭人。從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個殖民地為止,英格蘭人移民是這里的主體,其他國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這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移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意識,他們在血緣上、情感上都將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國人”。北美人這種與英格蘭民族認同的觀念,直至美國獨立后仍然存在。

十三個殖民地的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大約占這里移民總數的四分之三。因為他們是殖民地的創建者,英格蘭文化便在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首先是英國的地名被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徹斯特、巴爾的摩、伯明瀚等城鎮的名稱。還有將英國皇室成員的名字引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紐約、查爾斯敦、伊麗莎白等城鎮的名字。殖民地時期的三所名牌大學,一所命名為威廉一瑪麗學院,哈佛大學的所在地竟用英國大學城的名字“坎布利奇”(劍橋)。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國的習慣法的審判制度,建立的是英國代議制式的政府。在政府的文牘和民間人民的交往中,人們普遍使用英語。英國的生活方式、英國的政治制度、英國的文化在十三個殖民地中居絕對統治地位。“其他非英籍移民,來自北歐各國,人數不多,他們的文化和英國的文化近似,因此,他們很快就適應了英國式的生活。”[1](P5)這就是北美殖民地人與英國人民族認同的根本原因。他們認為英國是自己的“母國”,他們僅僅是到北美拓殖的“英國人”。

歐洲移民初到北美,受到了巨大的外部壓力,他們若要在這里生存下去,就必須尋求強大的保護,英國人就能給他們提供這種有力的保護。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結成聯盟多次向英屬殖民地開戰,十三個殖民地居民便以英國人后裔的身份,參加了英國對法印聯盟的戰爭。1755年—1763年,英法之間發生了七年戰爭,北美許多知名人士,都象喬治·華盛頓一樣參加了那場戰爭。英國人只有打敗法國人,他們才能在北美大陸上安寧生活。他們越想獲得更多的土地,他們遇到的外部壓力就越大,外部的壓力越大,他們就和英國的聯系越緊密。后來,當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壓力減弱了,英國人對北美殖民地人的種種限制增強了,殖民地人與英國人認同的意識才逐漸減弱。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移民們將英國文化全盤帶入北美殖民地。在殖民地建立之初,移民中的文盲較多,殖民地沒有自己的作家和藝術家,他們沒能力創造自己的文化。英國的詩歌、英國的小說、英國的戲劇、英國的服飾和英國的家具等等,只要可以從英國運來的,他們都從英國運到北美。而此時的英國,也將殖民地當做文化產品的銷售地。英國倫敦出版的《新英語初階》初級課本,在美洲的小學中使用多年。殖民地沒有神話傳說,沒有英雄時代,沒有可供繼承的東西,他們只有接受英國的東西。他們從意識的深層次將自己與英國人等同起來。殖民地人在文化生活方面是吃“英國的牛奶”成長起來的。這個時期,殖民地民族意識處于“未斷乳期。”

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人民,普遍有與英國人民族認同的意識,就是美國民族意識啟蒙的先驅們,也都毫無例外具有這種思想。本杰明·富蘭克林創辦了《賓夕法尼亞報》,當時他禁止在自己的報上登載爭論性文章。1733—1735年間,正當英屬殖民地與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矛盾尖銳時,他的報紙保持了與英國人高度一致的觀點[2](P100)。1728年冬,富蘭克林組織了“講讀社”(Junto),該社的成員在一起只談論社會道德、自然科學。直到1760年,北美殖民地與英國殖民政府矛盾非常尖銳時,富蘭克林仍說;“經驗已經表明,除非發生了嚴重的苛政和壓迫,反對英國人的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既然組成整個殖民地同盟是不可能的,那末,部分殖民地起來造反的企圖就一定是發瘋了,因為那些沒有參加造反的殖民地,將同母國一起來鎮壓造反。”[3](P79)由此可以看出,十三個殖民地人,還沒有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來看待,他們之間的信任,遠不如他們對英國政府的信任,他們之間的依賴,不如對英國政府的依賴,這就是當時英屬北美人民民族意識的現狀。

查看全文

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與國家建立研究論文

摘要:美利堅民族最顯著標志是,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與英格蘭民族認同階段;第二階段,本州移民民族認同階段;第三階段,南方人自認為自己是獨立單一民族階段;第四階段,南方重建民族大融合階段。美利堅民族形成較晚,北美獨立戰爭也不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

關鍵詞:美利堅民族;民族意識;英格蘭;移民

中圖分類號:K7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975(1999)03-0067-06

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很特殊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美利堅民族簡直不能算作一個民族。時至今日,美利堅民族中有講英語的、有講德語的、有講法語的、有講印第安語和拉丁語的。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差異很大。美利堅民族的最顯著的標志,是他們的民族覺醒意識和民族一體認同意識。研究清楚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就能正確地認識美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以求教專家。

在北美東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幾乎都是英格蘭人。從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個殖民地為止,英格蘭人移民是這里的主體,其他國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這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移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意識,他們在血緣上、情感上都將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國人”。北美人這種與英格蘭民族認同的觀念,直至美國獨立后仍然存在。

查看全文

美國獨立戰爭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英國對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壓制。第一屆大陸會議。來克星頓之戰。第二屆大陸會議。華盛頓。《獨立宣言》。薩拉托加戰役。約克鎮戰役。1787年憲法。美國聯邦政府的成立。

思想認識:

通過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戰爭;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戰爭的結果,摧毀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同時,對歐美的革命特別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能力培養:

查看全文

憲法種族涵義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追溯“種族”概念自身的起源與發展后,從“種族”的憲法規范背景、五國的歷史背景、國際公約背景三途徑入手分析諸國憲法中“種族”的涵義,從而主張在遵循國際公約“種族”涵義的框架內,結合各國實踐情況,予以靈活解釋。

「關鍵詞」種族,憲法,民族,種族主義

一、引入

本文欲對諸國憲法文本中“種族”一詞的涵義進行探析,其實質為對憲法規范的學理解釋,其必將面對法律/憲法解釋所不可避免的一根本難題:即由于語詞自身的彈性、不確定性甚至開放性、流動性,主觀的解釋者如何確保憲法/法律文本中該語詞涵義的客觀性?體現在本文的語境中,讀者便可以追問,非權力機關的筆者在非憲法實踐的迫切要求下進行個人化的探析試圖將彈性的語詞固定化,其行為本身具備理論與實踐的意義嗎?亦或只是對語詞進行了一番邏輯的重演,雖然永遠為真值命題,卻未傳達任何信息[1]?

筆者認為,日常語言中,“種族”一詞的混用折射于法律化的憲法語言中,其所進一步造成的語言、思維乃至規則的混亂早已超出了法律規范用語的合理彈性承受度,失卻了法律語言自身特有的確定性、明晰性特質。因此,筆者固然不能解決上述法律解釋中的悖論性難題,但嘗試著將憲法用語中“種族”的涵義盡量明晰化、確定化,以增強其語言的規范性、法律性。我想,此不失為該文的意義之所在吧。

二、“種族”自身的涵義

查看全文

探索憲法規范學

摘要本文在追溯“種族”概念自身的起源與發展后,從“種族”的憲法規范背景、五國的歷史背景、國際公約背景三途徑入手分析諸國憲法中“種族”的涵義,從而主張在遵循國際公約“種族”涵義的框架內,結合各國實踐情況,予以靈活解釋。

關鍵詞種族,憲法,民族,種族主義

一、引入

本文欲對諸國憲法文本中“種族”一詞的涵義進行探析,其實質為對憲法規范的學理解釋,其必將面對法律/憲法解釋所不可避免的一根本難題:即由于語詞自身的彈性、不確定性甚至開放性、流動性,主觀的解釋者如何確保憲法/法律文本中該語詞涵義的客觀性?體現在本文的語境中,讀者便可以追問,非權力機關的筆者在非憲法實踐的迫切要求下進行個人化的探析試圖將彈性的語詞固定化,其行為本身具備理論與實踐的意義嗎?亦或只是對語詞進行了一番邏輯的重演,雖然永遠為真值命題,卻未傳達任何信息[1]?

筆者認為,日常語言中,“種族”一詞的混用折射于法律化的憲法語言中,其所進一步造成的語言、思維乃至規則的混亂早已超出了法律規范用語的合理彈性承受度,失卻了法律語言自身特有的確定性、明晰性特質。因此,筆者固然不能解決上述法律解釋中的悖論性難題,但嘗試著將憲法用語中“種族”的涵義盡量明晰化、確定化,以增強其語言的規范性、法律性。我想,此不失為該文的意義之所在吧。

二、“種族”自身的涵義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課程管理論文

第一編思想品德課程設計總論

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狀況,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一般說來,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較高素質的人。一個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為了應對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提升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我們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培育新時代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會愈是發展,愈是需要其成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和時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為核心概念,重新調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多元文化的多樣呈現。21世紀的前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為了抓住這個時機,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會在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總主題下,國際形勢正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各國之間的競爭與較量從冷戰時期以軍事為主轉向以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歸根到底應該體現在綜合國力的強大競爭力上。這給我們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但是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應對這些挑戰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質的國民。

查看全文

全球殖民時代與后殖民文化批評時代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定位

全球殖民時代是帝國主義作為宗主國對殖民地在軍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主權等方面的統治或控制時期。“后殖民主義”在學術上則是一個紛爭不一的比較復雜的概念。但有一點,后殖民主義有一種顯著的觀點就是: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藝術的價值與傳統具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并作為跨文化的普適性標準,被認為是居于世界文化主導地位的。對這種思想觀點進行文化批評則可稱之為后殖民文化批評(或后殖民理論研究)。后殖民文化批評它涉及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的問題,文化霸權與文化身份,文化認同與闡釋焦慮。文化殖民與語言殖民,西方藝術標準與異國情調、跨文化經驗與歷史記憶等問題。當今中國的學者、第三世界的學者,西方學者(包括西方的東方后裔學者)以各自的立場,都介入了這場深入持久的國際性后殖民主義問題的討論,也就是形成了后殖民文化批評討論的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后殖民語境中的“主體文化身份認同”和“主體地位與處境”的相互關系,決定著音樂文化交流定位的問題。

從歷史角度來看,后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問題的繼續,它困擾著第三世界音樂文化與西方交流和發展的問題。例如我們如何來確立第三世界或東方音樂文化的歷史及教育的世界地位和當代意義?發達國家音樂比發展中國家音樂先進嗎?在殖民時代厘定的音樂文化先進與落后標準仍然困擾著“主體文化地位與處境”以及“主體音樂文化認同”。本文分為兩個部分,一,語際書寫與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話語關系;二,后殖民文化批評時代與音樂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樂教育。

一、語際書寫與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話語關系

20世紀70年代末,殖民話語批評才進入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賽義德率先在他的《東方學》一書中把“殖民話語”作為研究對象,它集中分析了殖民話語:各種文本形式,西方對非西方文化所進行的知識編碼和制造。賽義德指出:一旦西方話語作為真實性和普遍性。它就可以用來壓迫東方。同樣,在音樂領域,一旦西方音樂的概念知識體系作為音樂理論的正宗性來普及,它就可能對異域音樂的概念知識體系及文化差異性或個性壓抑,并且可將異域音樂納入西方音樂或“國際音樂”主導語價值之中,變得容易接受,使這種主導語的統治地位以及第三世界音樂的“邊緣性,落后性”合理合法。

在20世紀中,我們看到西方音樂歷史中的音樂話語,如單音、復音、單音體制,復音體制、音樂科學體制的歷史概念、邏輯分類、范疇劃分已進入于中國音樂的歷史劃分。“中國沒有和聲,因此比西方落后一千年”。由于此種話語所具有的認識論基礎深深地扎根于西方音樂文化歷史、語言和思想中,而中國音樂文化歷史價值便被納入主導語的歷史概念中。于是,Music就等于中國的“音樂”,“單音”的概念完全可以作為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繁復的音樂風格歷時演變的結論性概念及邏輯等等。在比較文學中,劉禾的《語際書寫》[1]一書對文化交流中語言之間透明地互譯性提出質疑,也正是這些假定的透明性虛構了異國音樂的歷史地位。由此,中西音樂的差異性“單音體制與復音體制”的西方音樂歷史發展邏輯基本上成為對整個中國音樂歷史發展軌跡的定位。這一定位自然確立了中國音樂“單音體制”的主體落后地位的定論。而這一定論成為中國音樂知識里的常識,此類常識經由大眾傳媒和中國音樂工作者的言說不斷地復制,不斷地更新,長期以來滲透了許多音樂家及聽眾的自我意識,被人們當做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這些殖民主義對中西音樂先進與落后評價的觀念是如何產生或制造出來,又由誰制造出來的?他們的知識體系和音樂認識論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上的呢?我們看到,在殖民時期,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先驅者,如王光祈、肖友梅、黃自、曾志忞、沈心工等等,他們是中國音樂外部開啟的第一次啟蒙的使者,使中國人開始看到了外部的音樂世界,但這和全球殖民時代一個不爭的事實相關,正如亨廷頓所言:20世紀第三世界第一批現代知識分子,他們的教育都是授之于國外。[2]他們音樂概念基礎的學習都是從西方音樂開始的,他們無法把握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面對西方音樂也無法較全面的了解,他們對西方音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和對中國音樂知識話語的內在機制整體性把握的欠缺,因此他們無意或有意利用的是西方音樂概念知識體系互譯的“透明性”來認識中國音樂的,他們在學習和形成音樂概念系統中,在對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的同一性設置各種話語的基礎時,他們所信賴的是一種雙語詞典的概念模式,也就是說,A文化音樂的一個詞一定對等于B文化音樂的一個詞。這種雙語詞典的對等概念模式在后殖民文化批評時代遭到了嚴厲地批評。沃克教授的“從殖民主義解放出來的音樂教育”一文是厘清音樂教育中西方音樂話語主宰權力關系的重要文獻。沃克認為,“music,art,aesthetic是我們西方人的話語,其它文化則很少有此詞語。Music是一種特定西方文化活動中的一個西方術語。從詞源學角度講,把西方術語music的包含擴大到西方傳統之外缺少論證的合理性。從教育上講,如果我們更多地把分類法建立在音樂的社會文化根基上而不是陳舊的殖民主義圣像上,許多混亂現象(或許還有文化帝國主義)是可以避免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在西方思維中界定的music所關注的是明確的周期性音高,具有穩定而豐富的泛音,適用于西方和聲對位實踐。在西方音樂術語中,不協和是對這種泛音準繩的偏離。我們不能將西方傳統以外的音響強塞到這個模式中,否則將會辱沒其藝術的真實性。我們西方人也不能由西方的技術和狀況得出西方藝術音樂的復雜程度高于其他文化的結論,后現代思想提出在邏輯和社會——政治的基礎上對術語學意義給予重新評價。”[3]

查看全文

大綱教材-世界史

第四章世界史

復習提示及命題預測

新大綱在本部分列示的考點非常粗略,僅限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而近年各地考題也較少涉及世界史知識,因此,考生對本部分內容不必花過多精力去復習,掌握一些要點即可。

本章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詳述

第一節古代和中世紀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