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諧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2:18: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和諧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和諧思想

鄧小平民族和諧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民族理論;民族和諧;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民族和諧思想立足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著眼于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理論,為我們黨和國家順利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實現民族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民族和諧,是指全社會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互動空間,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避免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差距。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各個民族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受各種社會問題的作用和影響,與各種社會問題相交織。因此,民族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沒有民族的和諧,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民族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深入研究鄧小平的民族理論,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鄧小平“應該把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為實現民族和諧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決和處理民族問題提高到關系國家的安定和興衰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觀點。1950年,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西南的國境線從西藏到云南、廣西,有幾千公里,在這么長的邊境上,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因此,從西南的情況來說,單就國防問題考慮,也應該把少數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1]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思想,確保了長期對民族問題的高度重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邊疆或靠近邊疆的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跨界而居。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我國的民族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問題的一部分。鄧小平的民族理論為我們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往和復雜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處理好民族問題,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如果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肯定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阻礙和破壞這個進程。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民族間、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拉大,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

查看全文

鄧小平民族和諧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民族理論;民族和諧;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民族和諧思想立足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著眼于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繁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理論,為我們黨和國家順利開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實現民族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民族和諧,是指全社會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互動空間,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避免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差距。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各個民族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受各種社會問題的作用和影響,與各種社會問題相交織。因此,民族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沒有民族的和諧,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民族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深入研究鄧小平的民族理論,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鄧小平“應該把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為實現民族和諧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決和處理民族問題提高到關系國家的安定和興衰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觀點。1950年,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西南的國境線從西藏到云南、廣西,有幾千公里,在這么長的邊境上,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因此,從西南的情況來說,單就國防問題考慮,也應該把少數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1]鄧小平的這一戰略思想,確保了長期對民族問題的高度重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都居住在邊疆或靠近邊疆的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跨界而居。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我國的民族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問題的一部分。鄧小平的民族理論為我們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重要性、長期往和復雜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處理好民族問題,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如果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肯定會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阻礙和破壞這個進程。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民族間、地區間發展差距懸殊拉大,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

查看全文

傳承民族美德,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統一思想,推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傳承民族美德,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統一思想,推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委員時發表了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總書記的“八榮八恥”講話一經提出,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討論,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孩童紛紛響應,引起了一場是非、善惡、美丑界限的標準,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的集體反思。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渴望改變社會不良風氣的強烈愿望,為所有認識到社會道德危機的人,重塑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各種不良風氣做斗爭,從社會輿論上和社會風氣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了高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民族進取精神,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秉承從仁、義、禮、智、溫、良、恭、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創造了一個強大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她始終保持著系統、清晰、明確的榮辱界限,以正氣昂然、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頑強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維系我們民族榮辱與共,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并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中仍是支持我們民族和國家前進的動力,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影響,社會主義價值觀不斷的出現了扭曲,公民的道德觀也逐漸的模糊,各種各樣的丑惡現象開始出現,不斷蔓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正是針對這場社會道德危機的莊重回應,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堅決捍衛。

一、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涵與實質

榮辱觀是道德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它集中體現了一個社會對特定思想行為的價值取向,榮與辱是一種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評價手段,它不單指人們在進行自我批評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更是指社會在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形成的褒獎或貶抑。凡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都有自己對于榮與辱的看法和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及對傳統榮辱觀的揚棄的基礎上形成的。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幫助人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當前道德建設以及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志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概括為“八榮八恥”十分精辟,寓意深刻,樹立了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

“八榮八恥”貫穿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當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規范的高度概括,也是從總體上對社會主義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的生動表達。它堅持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在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同時,也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實踐的要求,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充滿生機和活力,富有民族性和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榮與恥這兩個傳統對立的道德概念切實對應了起來,在具體內涵上,突破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把榮辱觀僅僅作為道德范疇的局限,從社會主義價值觀總體要求的高度上,豐富拓展了榮辱觀的內涵和外延。

查看全文

六中全會心得—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支撐。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充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和諧文化的優秀傳統。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先進性的文化。這種先進性不僅表現在它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同時也表現在它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只有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同志指出:“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沒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諧,就難以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因此,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和諧文化建設,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就成為現階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支撐。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

查看全文

以和諧文化建設促民族地區社會和諧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加強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對于民族地區全面貫徹落實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文化基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形成了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忠誠守信、團結互助、善良友愛的淳樸民風,這是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人文因素,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所需要的文化基礎。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區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科學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加強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既符合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促進民族地區的繁榮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會關系的作用。通過和諧文化建設,以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統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凝聚起來,引導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培養各民族人民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有利于理順民族情緒、化解民族矛盾、優化發展環境,在民族地區形成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文化的繁榮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的健康發展不能沒有與之相協調的文化的支撐,更不能以犧牲文化的發展為代價。促進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有助于使人們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內在素質。

和諧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時俱進,才能激發出生命活力。和諧文化既體現民族文化的特征,又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各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以和諧文化為其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才能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查看全文

群眾文藝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摘要:群眾文藝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它代表了基層群眾的生活、情感、價值觀,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介紹了群眾文藝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群眾文藝;和諧社會;生活;民族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富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作為全社會發展的思想綱領,也是我國未來發展與建設的主要任務。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保證和諧文化思想在每一個人民心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體系中,群眾文藝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它代表了基層群眾的生活、情感、價值觀,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介紹了群眾文藝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群眾文藝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走群眾路線”是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綱領,發展群眾文藝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群眾文藝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包含有先進的物質水平和豐富的精神文明,文化在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群眾文藝作為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群眾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面向基層的文化建設工作,其發展過程中每一個人民群眾都參與其中,群眾文化本身也能夠直觀的表達最為貼近群眾生活的精神、思想、審美,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能夠將社會的真善美進行廣泛的傳播,有助于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其次,群眾文藝能夠進一步的提高民族素質,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民族精神與民族素質提高的氛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極大的精神驅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群眾文藝表達的是基層人民的審美,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進一步的發展群眾文藝,通過將群眾文藝所表達出來的勇敢生活、奮力拼搏、懲惡揚善、保家衛國等精神文化的謳歌和傳播,利用群眾文藝來進一步的影響全社會的民族品質、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有益于提升我們民族素質。最后,群眾文藝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和諧社會的構建,旨在為群眾創建一個能夠得到身心滿足與充實的社會空間。文藝的基本功能在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心靈得到充實,精神境界也受到提升。

二、對群眾文藝的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小議我國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摘要: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系現狀,加強馬克思主義“五觀”(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歷史觀)教育,努力構建我國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關鍵詞:和諧民族關系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

一、我國民族關系的狀況

(一)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進步的民族關系。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一代又一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既總結了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又積極借鑒其他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教訓,針對我國民族問題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處理民族問題的政策和制度,從而保證了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形成和鞏固。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確的判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刪這就以憲法的形式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及其基本特征。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后,進一步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1997年黨的十五大和2002年黨的十六大都明確提出,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二)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系。

查看全文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啟示論文

摘要: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對當前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具有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以各民族平等為基點;以和諧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為重點;以各民族間的真誠互助為手段;以加強民族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

關鍵詞: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和諧;啟示

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強調:“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的論述為統一全黨、全民思想,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突出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關照了少數民族的地位、權益及感情,對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新的時代高度,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一論斷,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認識,是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諧文化的內涵

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文化形態。它既包含和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認知和基本評價、實踐取向和制度構建。從價值觀念上來說,它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從社會功能來說,它是全社會形成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從存在形態上來說,它貫穿于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是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從制度規范上來說,它體現為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及風險的制度和機制。和諧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自覺認識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會主體的利益。對個體而言,和諧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全社會而言,和諧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包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因此,和諧文化以引導、培育人們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目標,以樹立和諧風氣和行為為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觀念引導、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的作用。

當代中國,建設和諧文化,就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種和諧文化,立足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上,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相吻合,與人類發展趨勢相一致,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重要體現。

建設和諧文化對

查看全文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新的時代高度,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一論斷,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認識,是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諧文化的內涵

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文化形態。它既包含和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認知和基本評價、實踐取向和制度構建。從價值觀念上來說,它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從社會功能來說,它是全社會形成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從存在形態上來說,它貫穿于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是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從制度規范上來說,它體現為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及風險的制度和機制。和諧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自覺認識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會主體的利益。對個體而言,和諧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全社會而言,和諧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包含著人們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因此,和諧文化以引導、培育人們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目標,以樹立和諧風氣和行為為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觀念引導、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的作用。

當代中國,建設和諧文化,就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種和諧文化,立足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上,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相吻合,與人類發展趨勢相一致,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重要體現。

建設和諧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對于人們的精神心理、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建設和諧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