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7:2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模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析把握讀書模仿習作訓練

新課程改革把注重能力的培養,放在當前位置。閱讀。模仿。習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訓練。它可以把語言的運用與課文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

一、在說話中積累低年級兒童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內部語言的發展也不夠完善。既使兒童在語法結構上有豐富的創造性,也是由成年人有意或無意給予組合。所以,適時進行說話訓練有助于提高兒童口頭表達能力,培養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發展兒童智力。

如:教“媽”這詞時,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口頭組詞——“媽媽”。然后引導學生用這個詞說話:“媽媽真好!”“我喜歡媽媽”。“媽媽天天為我做好吃的”。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積累的詞匯多了,語句練的多了,對以后的書面作文便能增強表達的準確性、條理性和嚴密性。更加合乎語法規則。

二、在閱讀中模仿“讀書百遍,其意自現”“能讀千賦,則善為之”。低年級學生更是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感。

如:在《小馬過河》一課中,抓住“飛快、擋住、為難”等詞,指導學生有序的說話:先采用“填空式”讓學生明白,做事先后順序,然后,又用“導讀式”加深理解。這樣牽線搭橋后讓學生進行遷移訓練,如學生說:“小明同學接到老師交給的任務飛快地向指定的地點跑去,跑著跑著路中發生故障,擋住了他的去路,這時他不知怎么辦才好,他為難了……”。

通過借課文片斷進行讀寫遷移訓練,學生能講得準確、有條理、從而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查看全文

模仿創新管理論文

模仿與創新,似乎是作文訓練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然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卻有機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既體現了由模仿到創新的總的趨向,又包含了在摹仿中創新的具體要求。因此,我們就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初中語文第一階段的作文教學的認識。

義務教育語文《大綱》,變舊《大綱》的“聽說讀寫”為“讀寫聽說”,強調了讀寫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同時,教材編排既確立了閱讀中的觀察體系,教學生從生活寶庫中汲取營養,又形成了循序漸進的寫作體系,將作文訓練分為片斷與整篇,并分別穿插在課文練習與單元練習中。由此可見,在模仿中創新,就是要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閱讀中滲透作文。

模仿是否會使作文變成“照葫蘆畫瓢”的機械制作,甚至產生“畫虎類犬”的負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創新呢?

思維科學研究認為:相似塊(即人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大量存在于客觀事物和認識主體的思維活動中,所有的創新都是一個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綜合相似形或更大的體系(原文見《思維科學探索》一書)。貝弗里奇說:“獨創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點。”閱讀,就是貯存和豐富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寫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腦中的大量相似塊的自動匯合、接通、激活的過程,從中產生的同中異變便是推陳出新的思維結果。

心理學研究證明:初中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學生思維中的形象或表象通過積累將逐步讓位于概念,并由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向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轉化。這一發展轉化都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即離不開模仿。

查看全文

模仿創新經濟學思考

摘要:當前,多數欠發達地區只借助比較優勢戰略發展經濟,速度太慢。要加快發展,必須采取科技優先戰略;而科技優先戰略的落實,只能選擇科技模仿創新這條唯一之路。科技模仿創新它還必須模仿移植發達地區的科技發展環境,因此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科技內容的模仿創新問題,而應該是一個以科技為中心的整體模仿創新。從這一角度切入,本文對模仿創新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內容與困難,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模仿創新作用、內容、困難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

欠發達地區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模仿創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學習率先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思想與行為、經驗與技術、方法與設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礎上再行謀求改革創新,從而達到跨越式趕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筆者認為:模仿創新是欠發達地區趕超發達地區,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唯一途徑,其理由如下。

近年來,我國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總體上仍保持著原有的發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方面、差距還在繼續擴大。對此,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一些成果表明:當前多數欠發達地區是以當地資源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較優勢戰略來發展經濟,這可能是多數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較優勢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地區在制訂經濟政策時,應著眼于當地的優勢資源實行比較優勢戰略。但任何一種經濟理論都有一些運用的前提條件。將比較優勢理論運用于農業經濟時代,具有優良的經濟發展效果;但運用于工業化時代,效果將會處于遞減之中;隨著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優先發展戰略對人財物的集聚效應、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率,都超過了僅著眼于當地現有資源的比較優勢戰略。因此,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能在當今世界與中國經濟的轉型時代,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比較優勢戰略上,必須著眼于科技創新,實施科技優先戰略,只有這樣,才可能力爭在科技上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達到在經濟上趕超發達地區的目的。

查看全文

淺析模仿創新地區經濟發展

摘要:當前,多數欠發達地區只借助比較優勢戰略發展經濟,速度太慢。要加快發展,必須采取科技優先戰略;而科技優先戰略的落實,只能選擇科技模仿創新這條唯一之路。科技模仿創新它還必須模仿移植發達地區的科技發展環境,因此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科技內容的模仿創新問題,而應該是一個以科技為中心的整體模仿創新。從這一角度切入,本文對模仿創新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內容與困難,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模仿創新作用、內容、困難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

欠發達地區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模仿創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學習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思想與行為、經驗與技術、方法與設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礎上再行謀求改革創新,從而達到跨越式趕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筆者認為:模仿創新是欠發達地區趕超發達地區,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唯一途徑,其理由如下。

近年來,我國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總體上仍保持著原有的發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方面、差距還在繼續擴大。對此,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一些成果表明:當前多數欠發達地區是以當地資源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較優勢戰略來發展經濟,這可能是多數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造句模仿與記敘文寫作論文

記敘文是寫作中最常見的一種文體,它是寫作的基礎,因此語文教科書把記敘文訓練安排在初一進行。如果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沒有抓好,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就無從談起。因此,在初一時應想方設法打好記敘文的基礎。

初一學生來自不同學校,學生作文水平相差很大,其中相當一部學生根本不會寫文章,所以作文訓練應從零開始。同時方法的選擇也很重要,我嘗試運用由模仿到創造的方式進行訓練,效果尚好。

孩子學話,始于模仿;學習寫作,是一種書面形式的“學話”,起始階段同樣離不開模仿,一句話應該怎樣說,怎樣聯句成段、構段成篇,怎樣寫清楚一件事,都可以從模仿中找到門徑。作文的模仿可以分幾步進行:

一、模仿生活,獲取素材

作文的內容知識需要作者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哪里來?靠的生活。因此,寫作成敗的最關鍵一步是作者是否有足夠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初中生的閱歷雖然有限,但畢竟見過不少世面,如果作文中能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真實的東西,那篇文章即使寫作技巧一般,也可能成為一篇較好文章。如何寫得真實?就是按照生活的原型去寫,也可以說是“模仿生活”。一開始要求不要要求過高,諸如詳略、選材等方面暫不予理睬,只要是按照生活的真實去寫就值得鼓勵。這樣時間一久,學生就會覺得寫文章就像說話一樣容易,既不會產生懼怕心理,也能積累一點經驗和素材。

二、模仿課文,歸納方法

查看全文

聲樂學習的模仿與創新透析

內容摘要:聲樂教學中的模仿式教學由來已久并被廣泛采用。在模仿學習中,學習者要有鑒賞能力,要批準自我,在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點。模仿是為了傳承,提高,是為了求得創新。更好地發展自我。

關鍵詞:模仿找準自我鑒賞創新

現在,在聲樂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對“模仿’一詞諱莫如深,不大愿意提到它,總認為“模仿”是一種惰性、機械性的學習方法,會限制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的發展。

還有人認為“模仿”不是藝術,也不會成為真正的歌唱家,不予提倡,甚至堅決反對。在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對“模仿”的概念存在模糊認識,認為可有可無。另外還有一種過分強調“模仿”,認為模仿要精確到位,字字、句句以及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確,稍有點個性的成分、即興的東西就是叛逆。這樣,又使模仿學習完全喪失了個性,失去了自我,更談不上發展創新。

“模仿”在辭海里是這樣解釋的:“依照一定的榜樣,做出類似動作和行為的過程。人在掌握語言和各種技能的過程中,以及藝術習作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聲樂權威夏里亞平說過:“教師必須能夠說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學生去做的事,解釋和模仿是所有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①筆者認為模仿在聲樂學習中不是惰性、機械性的學習方法,而是一種積極誠實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初學階段應予提倡與正確引導,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入門,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它能使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早日進入聲樂藝術的殿堂。在聲樂學習中,注重模仿,將有利于傳承發展,提高創新。

一、在模仿學習中入門

查看全文

校園歌手模仿秀大賽活動策劃

杯校園歌手模仿秀大賽活動策劃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百花齊放、格調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我校師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展示我校全體師生團結創新、銳意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同時也給同學們提供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校領導大力支持下經校團委、學生會研究,并報校黨委批準,決定在我校舉辦***杯校園歌手模仿秀大賽,激發廣大學生愛校和熱愛藝術、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的熱情與動力,不斷提高自身全面素質,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二、本大賽的主題:

弘揚優秀文化藝術倡樹現代文明新風

展示燦爛青春風采塑造我校青年形象

查看全文

語言模仿機制外語教學論文

關鍵詞:模因論商務英語寫作教學影響中國論文職稱論

【摘要】將模因論應用到商務英語寫作教學中,對提高教學效果大有帶助。采用語言模仿的機制進行外語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趁,提高教學效果都其有一定的建設性意義。

模因的涵義與特征模因是一種信息單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播。它存在于人的大腦之中,像是大腦的病毒,可以重組人的腦子,使之成為它更佳的棲息地。模因也是一種認知或行為模式,由一個人傳輸到另一個人,攜帶模因的人叫做宿主,因為宿主繼續攜帶模因,傳輸過程也叫做復制,宿主繼續向群體傳播模因,進行自我再生產,所以模因也是復制因子。模因有以下三個特征:①復制信度(coPying一6dslity)。復制得越忠實,原版就越能保留。②多產性(fecundity)。它是指模因的復制速度,復制速度越快,模因散布越廣。基因傳播需要一代人的時間,而模因的傳播只是瞬間的事,因而其傳播力遠勝于基因。③長久性(longevity)。復制模式存在越久,復制的數量越大。人的大腦可以將許多印象深刻的模因保持很久。FrancisHeyhghlen認為,模因復制需經過4個階段:同化(assimilatinn)。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人他的記憶;記憶(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越大。記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只有少數模因能夠被保存下來;表達(exPression)。它指的是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模因中出來,進人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常見手段有文本、圖片、行為等;傳輸(transmission)。模因傳輸載體可以是書本,照片,光碟等。2模因的特性一種模因要被人們普遍地模仿,須具有下述特性:實用性。語言信息實用,人們才樂于模仿,復制,傳播,從而形成語言模因;合理性。語言信息表達出來的意義合理,人們就會復制、傳播,從而形成模因現象,語言模因要得到強化或保留;時尚性。就是語言要有時代氣息。如果語言時髦,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模仿起來,從而讓其廣泛地復制、傳播,形成語言模因。;權威性。語言信息如果具有權威效應,就會得到人們的復制、傳播,從而形成模因現象。權威人士對語言信息的創造、理解和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普通社會成員對語言信息做出相同或類似的舉動。語言信息的載體越權威,可信度越高,人們越是愿意去模仿傳播。3模因論對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指導英語教學就是傳播模因,也是一個模仿過程。

英國心理學家SusanBlackmore在其作品TheMemeMaehine((模因機器》)中指出,人類認知過程,例如語言、閱讀、科學研究等等都以某種方式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所有這些過程是或能夠具有模因性質的。因此,根據以上模因論的特點和周期性及特征,將模因論引人英語教學將會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大有幫助。3.1對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指導思想的影晌商務英語寫作基本上是商務應用文寫作,有其特定的寫作格式和特點,要想讓學生掌握,主要靠模仿。教師應該將各種應用文這些文化信息讓學生通過模仿復制到其大腦中,經過反復地模仿和套用,最終得以掌握。這彌補了目前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比較流行的結果教學法和過程教學法的不足。3.2對商務英語寫作教學內容選擇的指導根據模因的特性,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具有實用性和時尚性,讓學樂于地、不自覺地去模仿,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越是時尚的、實用的知識學生掌握得越快。這也要求我們保證學生所使用的教科書要新:新出版、新內容。

另外,根據模因論者的模仿階段同化觀點,要求教師呈現給學生的語言信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寫作教學時提供給學生范例在內容上難度不能太大,如果難度太大,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理解上和寫作的邏輯思維及段落的分布上,反倒不注意寫作的基本要求,這樣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3對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指導實現學生樂于、不自覺地模仿,教師所講解的范例和布置的練習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實用性,有時有必要將課堂模擬成一個特定的環境,如講解外貿各種信函寫作時,可以將課堂模擬成一個外貿公司,或者安排一到兩周的實習,邊實習邊學習,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又感到實用,容易不自覺地模仿,因而教學效果也較好,學生掌握這一部分知識也較快。認真研究模因論并將其原理運用于商務英語寫作教學中,對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聲樂教學示范與模仿論文

摘要:聲樂教學中,示范是一種最直接、高效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聲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建立聲音概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情,發展學生審美理解力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但教師的示范也要適度、準確,否則會帶來一定的不良作用。

關鍵詞:教學手段示范模仿

聲樂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充分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改善嗓音,具備通過嗓音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表現能力,還要讓學生獲得表演的知識及聲樂教學的能力。由于聲樂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過程,它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看不見、摸不著,只能憑借耳朵去感知,靠耳朵去分辨正確與錯誤,教學上也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只通過講解就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聲樂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掌握歌唱技能,取得一些感性認識,并且通過反復的思考和練習不斷加深、加強這種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最終上升為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聲樂教學的主要手段必須是直觀的示范,聲樂教學中的示范主要是范唱。教師聲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僅能夠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聲音概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情,發展學生審美理解力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由此可見,教師的示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人剛剛開始學習歌唱,往往是以模仿別人的歌唱開始的。這個階段是聲樂教學的感性認識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的正確范唱將是學生得到最初感性認識的依據。并且據此分辨什么樣的聲音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聲音是不正確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聲狀況進行簡單分析,并用模仿的辦法唱出不正確的發聲方法和聲音效果,再用正確的發聲法和聲音效果給學生示范進行對比,使學生在視覺上和聽覺上有直接感受,并能分辨出區別。如在訓練呼吸能力時,會讓學生用手放在教師腰和小腹上,直接感受腰圍擴張、小腹微收的狀態,然后由學生模仿。對于習慣張大嘴,提胸聳肩猛吸氣的學生,就會用聞花香的吸氣方法作示范。而對于呼吸不積極的學生,則采用驚訝式的吸氣進行示范。

在學生對聲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聲樂訓練進入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的階段,這時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條件和不同特點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和聲樂訓練。聲樂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聲樂技巧教學的知識沒有標準化的語言來表述,故聲樂教學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和不明確性。學生在學習中常會迷惑不解,不知所措。不少學生課下不知道該怎么去練,生怕自己唱錯,于是索性不練。只靠上課那短短的時間練,這樣學生進步就比較慢。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通過抓住學生發聲狀態和所發聲音的特征,對學生的聲音缺點作稍夸張的模仿,并讓學生找出“范唱”中的問題,然后教師再示范正確的聲音加以對比,同時告訴學生自己“范唱”不對在什么地方,并把身體的正確感受告訴他們,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知道聲音的缺點,明顯感到自己錯在哪里。當學生唱出一個好的聲音或樂句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進一步啟發學生去捕捉、感悟正確的聲音狀態和發聲方法,去體會身體各器官的協調動作。這時教師的示范就把枯燥的概念具體化,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用具體的聲音形象來引導學生感受好的聲音和正確的方法,使學生正確理解老師的意圖,盡快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從而讓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反之,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生硬地向學生灌輸聲樂理論,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使學生精神壓力大,產生畏懼心理,甚至對學習聲樂失去興趣。

進入聲樂訓練追求完善的階段,教師對不同風格作品進行準確地范唱,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發聲技巧的學習,而且對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風格、增強作品的表現力有很大的作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的各個時期,音樂風格各不相同。如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聲音力度不能過大,強弱的幅度也不能過分對比,在情感表達方面受這一時期理性主義的影響,不可能如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那樣激烈,情感幅度大起大落。同一時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風格也有各自獨特的個性。海頓的作品明朗樂觀、嚴謹勻稱,頗具民間風情;莫扎特的作品精致典雅、優美抒情,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貝多芬的作品熱情奔放、宏偉豪邁,富于英雄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歌曲風格也不同,意大利的歌曲熱情激情,德國的嚴謹理智,法國的浪漫典雅,俄羅斯的宏偉壯麗。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有著鮮明的特征,平原水鄉的民歌風格大多流暢婉轉;山區民歌比較高亢、嘹亮;草原地區則悠揚、寬廣。例如,我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一首清新流暢,凄婉動人的藝術歌曲,有如中國的一幅山水畫。在教學中范唱此曲時,以清純、甜美、透亮的音色演唱,音量要有所控制不宜過于洪亮。其中兩個重復“亮汪汪”,在唱第二個“亮汪汪”時,可以把它處理成山谷回聲的感覺。三次“哥呀”,筆者處理為第一個較輕,唱第二個情緒激動些,聲音較強些,唱第三個“哥呀”時要把情緒收回來,輕聲往心里唱,以此把山里女孩子淳樸的情感表現出來。再如,我國藝術歌曲里的古詩詞《長相知》,演唱時感情較內斂,歌曲中的裝飾音、附點十六分音符需要借鑒戲曲中京劇、昆曲的咬字、行腔,而不能完全按西洋唱法去唱,這樣唱出來曲子才有中國民族風味。

查看全文

探索聲樂學習模仿和創新的重要意義

摘要:聲樂教學中的模仿式教學由來已久并被廣泛采用。在模仿學習中,學習者要有鑒賞能力,要找準自我,在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點。模仿是為了傳承,提高,是為了求得創新,更好地發展自我。

關鍵詞:模仿;找準自我;鑒賞;創新

現在,在聲樂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對“模仿’一詞諱莫如深,不大愿意提到它,總認為“模仿”是一種惰性、機械性的學習方法,會限制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的發展。還有人認為“模仿”不是藝術,也不會成為真正的歌唱家,不予提倡,甚至堅決反對。在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對“模仿”的概念存在模糊認識,認為可有可無。

另外還有一種過分強調“模仿”,認為模仿要精確到位,字字、句句以及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確,稍有點個性的成分、即興的東西就是叛逆。這樣,又使模仿學習完全喪失了個性,失去了自我,更談不上發展創新。

“模仿”在辭海里是這樣解釋的:“依照一定的榜樣,做出類似動作和行為的過程。人在掌握語言和各種技能的過程中,以及藝術習作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聲樂權威夏里亞平說過:“教師必須能夠說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學生去做的事,解釋和模仿是所有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筆者認為模仿在聲樂學習中不是惰性、機械性的學習方法,而是一種積極誠實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初學階段應予提倡與正確引導,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入門,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它能使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早日進入聲樂藝術的殿堂。在聲樂學習中,注重模仿,將有利于傳承發展,提高創新。

一、在模仿學習中入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