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7:43: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蘑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蘑菇病害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蘑菇;生理性病害;病因;防治
論文摘要蘑菇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生理病害有菌絲徒長、菌絲萎縮、地雷菇、硬開傘、空心菇、銹菇、紅腳菇、畸形菇,針對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癥狀,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絲徒長
(1)病狀。播種后菌絲營養生產過旺,絨毛狀菌絲生長致密,濃密成團,嚴重時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實體、不出菇、推遲出菇或形成氣生菇。
(2)病因。這種現象常發生于蘑菇調水以后,或菇房溫度過高、濕度大、通風換氣不良的環境條件下,如播種期偏早,播種后長時間處于25℃以上溫度,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于實體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選用種性良好的菌種,適時播種。②調水不要過輕,細土噴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涼爽時噴水。③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的溫、濕度,抑制菌絲旺長。④發現菌床土層冒出大量氣生菌絲時,應減少噴水或停止噴水。⑤已結成菌被的應及時用竹簽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幾個小洞或用刀將菌被劃破,結合噴重水、加大通風量,以增強菌絲的透氣性,促使菇蕾生長。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雙孢蘑菇;林菌間作;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經過生產實踐,探索總結出林下雙孢蘑菇的高產栽培技術,從季節安排、菌種準備、選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個方面系統介紹了雙孢蘑菇林菌間作的生產技術。
林下栽培雙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樹木郁閉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閑期以農作物的下腳料為主要原料生產雙孢蘑菇的一種栽培方式。培養基用過后可就地肥田,對改良土壤有利,可促進樹木快速生長。林地能為雙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陽條件、適宜的溫度和豐富的氧氣,延長雙孢菇的采收時間。林下栽培雙孢菇產量高、品質優,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季節安排
雙孢蘑菇播種期以當地晝夜平均氣溫能穩定在20~24℃,約35d后下降到15~20℃時為宜。河南北部一般選擇在7月下旬原料預濕,8月上旬堆料發酵,8月底至9月初播種,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經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獲春菇。
蘑菇培養料技術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基礎理論;應用
論文摘要分別闡述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免加溫發酵等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指出免加溫發酵技術是現代蘑菇培養料發酵的發展趨勢,17世紀以來,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是蘑菇生產的核心技術之一,歷來是蘑菇生產的科研攻關課題之一。培養料的發酵技術經不斷更新和發展,已由最初的簡單堆肥發酵技術發展到今天的免加溫發酵技術,并在蘑菇生產上逐漸推廣。福鼎市是全國雙孢蘑菇生產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產銷量占福建省產銷量的30%左右。在從事30多年的蘑菇生產實踐經驗和培養料發酵技術研究、應用的基礎上,筆者對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粗淺論述如下。
1一次發酵技術
1.1基礎理論
蘑菇培養料的一次發酵技術,亦稱常規的傳統發酵技術,根據辛登—豪澤短期堆制的原理發展而成。通過采用物理調控,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其生長繁殖,經生化作用后積蓄了蘑菇生產所需的營養物質。
蘑菇與蔬菜間作技術
菌菜間作技術是聊城東昌府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保護地高效利用技術之一。根據食用菌和各種蔬菜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生態條件,通過間套作,將食用菌與各種蔬菜進行科學搭配種植,改善生態環境,增收一茬食用菌,獲得菌菜雙豐收,可大大提高經濟效益。根據本地生產經驗,主要由以下幾種模式。
一、矮秧蔬菜間套食用菌
1.耐寒性較強的越冬蔬菜與低溫性平菇間作。如大棚中栽培越冬的白菜、芹菜時,冬前施肥、整地,按高畦80厘米寬、低畦60厘米寬,高低畦間的畦埂和高畦。1月中旬將地畦內填入配制好的培養料,并接菌種,選低溫性菌種。2月下旬出菇,4月上旬收完。高畦上的越冬蔬菜要多層覆蓋保溫,爭取2月底倒茬,栽培早春喜溫性蔬菜。
2.喜溫性蔬菜間作平菇。這種方式多在大棚春、秋季節栽培時進行。間作方式基本與越冬菜一樣,隔畦或隔行間作種植。不同的是此期間棚溫較高,要選用中溫性平菇。
二、高秧蔬菜間套食用菌
食用菌生長發育釋放出CO2,增加蔬菜的光合效率;同時,栽培食用菌的基質還可為蔬菜生長補充營養,改善根系條件,形成良性循環。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論文
關鍵詞:雙孢蘑菇;林菌間作;栽培技術
林下栽培雙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樹木郁閉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閑期以農作物的下腳料為主要原料生產雙孢蘑菇的一種栽培方式。培養基用過后可就地肥田,對改良土壤有利,可促進樹木快速生長。林地能為雙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陽條件、適宜的溫度和豐富的氧氣,延長雙孢菇的采收時間。林下栽培雙孢菇產量高、品質優,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季節安排
雙孢蘑菇播種期以當地晝夜平均氣溫能穩定在20~24℃,約35d后下降到15~20℃時為宜。河南北部一般選擇在7月下旬原料預濕,8月上旬堆料發酵,8月底至9月初播種,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經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獲春菇。
2菌種準備
蘑菇培養料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基礎理論;應用
論文摘要分別闡述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免加溫發酵等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指出免加溫發酵技術是現代蘑菇培養料發酵的發展趨勢,17世紀以來,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是蘑菇生產的核心技術之一,歷來是蘑菇生產的科研攻關課題之一。培養料的發酵技術經不斷更新和發展,已由最初的簡單堆肥發酵技術發展到今天的免加溫發酵技術,并在蘑菇生產上逐漸推廣。福鼎市是全國雙孢蘑菇生產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產銷量占福建省產銷量的30%左右。在從事30多年的蘑菇生產實踐經驗和培養料發酵技術研究、應用的基礎上,筆者對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粗淺論述如下。
1一次發酵技術
1.1基礎理論
蘑菇培養料的一次發酵技術,亦稱常規的傳統發酵技術,根據辛登—豪澤短期堆制的原理發展而成。通過采用物理調控,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其生長繁殖,經生化作用后積蓄了蘑菇生產所需的營養物質。
蘑菇生理性病害防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蘑菇;生理性病害;病因;防治
論文摘要蘑菇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生理病害有菌絲徒長、菌絲萎縮、地雷菇、硬開傘、空心菇、銹菇、紅腳菇、畸形菇,針對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癥狀,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絲徒長
(1)病狀。播種后菌絲營養生產過旺,絨毛狀菌絲生長致密,濃密成團,嚴重時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實體、不出菇、推遲出菇或形成氣生菇。
(2)病因。這種現象常發生于蘑菇調水以后,或菇房溫度過高、濕度大、通風換氣不良的環境條件下,如播種期偏早,播種后長時間處于25℃以上溫度,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于實體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選用種性良好的菌種,適時播種。②調水不要過輕,細土噴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涼爽時噴水。③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的溫、濕度,抑制菌絲旺長。④發現菌床土層冒出大量氣生菌絲時,應減少噴水或停止噴水。⑤已結成菌被的應及時用竹簽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幾個小洞或用刀將菌被劃破,結合噴重水、加大通風量,以增強菌絲的透氣性,促使菇蕾生長。
縣雙孢蘑菇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
20*年,我們按照“銀(木)耳保品牌,香菇上規模,蘑菇作補充”的食用菌發展戰略,狠抓了以稻田、大棚、菇房層架等形式的雙孢蘑菇種植示范與推廣,全縣種植面積達800多畝,平均畝收入4000-4500元左右,實現新增產值350—400萬元。
一、發展現狀
(一)規模不斷擴大。民勝、廣納、鐵佛、三合等九個鄉鎮共47個村種植面積達800畝。在露地、大棚、菇房層架式三種栽植方式中,建大棚150余個面積32.2畝,建永久性菇房2個,面積520平方米,露地種植650余畝。
(二)品質更加優良。由于菌種的選育與提純度高,種植方式規范化,加之其原料主要是農作物秸稈、草料、牛糞、油枯等,在種植、生產中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質,保證了產品的無公害化,使菇達到了色澤白凈、肉質細嫩,進入國際、國內市場后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三)效益明顯提高。今年種植的蘑菇出菇率均達到100%。民勝鎮方山村相當一批種菇戶20*年九月底至十月初即大量產菇,收益十分可觀。四社李文森種菇0.5畝,9月30日開始采菇,目前已產菇1300斤,收入4500多元。其它鄉鎮雖不具備方山村的區位優勢,但按雙孢蘑菇至明年5月中下旬的生產和出菇周期及產出(畝產4000—6000斤,均價2—2.5元/斤)看,種菇的經濟效益遠比糧食生產要高得多。
二、主要措施
農委會蘑菇質量安全專治通知
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委屬有關單位:
最近,個別蘑菇生產、經營者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違法使用熒光增白劑,嚴重影響了蘑菇食用安全,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對此,市農委高度重視,決定從即日起至月31日,緊急組織開展蘑菇質量安全專項治理行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開展拉網式檢查。各區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立即對本轄區內所有食用菌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植大戶進行全面的質量安全隱患排查,督促完善食用菌生產檔案記錄。依法嚴厲查處使用禁限用高毒農藥以及熒光增白劑等非食用物質的違法行為。
二、組織蘑菇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各地要迅速組織開展對轄區內食用菌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蘑菇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抽查樣品一律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要做好全市樣品的檢測工作。
三、著力強化宣傳培訓指導。要采取印發明白紙、現場會、走村串戶、發送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向生產者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食用菌安全生產技術規程,指導農戶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制度。向廣大群眾宣傳食用菌安全消費知識。
四、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各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加強與工商部門協同配合,強化信息溝通和工作支持。要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技術優勢,為工商部門的市場監管提供檢測技術支撐。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雙孢蘑菇;林菌間作;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經過生產實踐,探索總結出林下雙孢蘑菇的高產栽培技術,從季節安排、菌種準備、選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個方面系統介紹了雙孢蘑菇林菌間作的生產技術。
林下栽培雙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樹木郁閉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閑期以農作物的下腳料為主要原料生產雙孢蘑菇的一種栽培方式。培養基用過后可就地肥田,對改良土壤有利,可促進樹木快速生長。林地能為雙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陽條件、適宜的溫度和豐富的氧氣,延長雙孢菇的采收時間。林下栽培雙孢菇產量高、品質優,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季節安排
雙孢蘑菇播種期以當地晝夜平均氣溫能穩定在20~24℃,約35d后下降到15~20℃時為宜。河南北部一般選擇在7月下旬原料預濕,8月上旬堆料發酵,8月底至9月初播種,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經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獲春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