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系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21:02: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膜系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膜系統

水污染的膜系統規劃思考

關鍵字:水污染控制系統規劃

一、無機物的結垢

在水中存在Ca2+、Mg2+、Ba2+、Sr2+、CO32-、SO42-、PO43-、SiO2等離子。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造成無機物結垢,但是在反滲透系統中,由于源水一般濃縮4倍,并且pH也有較大的提高,因此比較難溶解的物質就會沉積,在膜表面形成硬垢,導致系統壓力升高、產水量下降,嚴重的還會造成膜表面的損傷,使系統脫鹽率降低。

衡量水質是否結垢有兩種計算方法:

控制苦咸水結垢指標

對于濃水含鹽量TDS≤10,000mg/L的苦咸水,朗格利爾指數(LSIC)作為表示CaCO3結垢可能性的指標:

查看全文

水污染的膜系統規劃探索

一、無機物的結垢

在水中存在Ca2+、Mg2+、Ba2+、Sr2+、CO32-、SO42-、PO43-、SiO2等離子。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造成無機物結垢,但是在反滲透系統中,由于源水一般濃縮4倍,并且pH也有較大的提高,因此比較難溶解的物質就會沉積,在膜表面形成硬垢,導致系統壓力升高、產水量下降,嚴重的還會造成膜表面的損傷,使系統脫鹽率降低。

衡量水質是否結垢有兩種計算方法:

控制苦咸水結垢指標

對于濃水含鹽量TDS≤10,000mg/L的苦咸水,朗格利爾指數(LSIC)作為表示CaCO3結垢可能性的指標:

LSIC=pHC-pHS

查看全文

MBR乙烯廢水處理論文

1工程概況

中石化某乙烯生產裝置所產生的廢水主要來自以乙烯為龍頭的乙烯、裂解汽油加氫、丁二烯抽提、芳烴抽提、高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環氧乙烷/己二醇、聚丙烯、MTBE/丁烯-1等生產裝置及配套設施排出的生產廢水、初期雨水和生活污水及全廠事故水池中的不達標廢水。各裝置廢水經調節、中和、聚結除油、氣浮預處理后,依次進入純氧曝氣池、MBR,出水進入出水池經監測合格后外排或回用。設計廢水量為500m3/h。

2MBR工藝設計

2.1設計進、出水水質

裝置內廢水經預處理后,進入MBR生化處理系統處理,出水水質要求達到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CODCr質量濃度要求達到中石化企業標準即60mg/L。

2.2工藝流程技術說明

查看全文

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處理PTA廢水研究

摘要:本文將采取膜生物反應器作為主要中心組合工藝對PTA廢水予以處置,如此一來,進一步分析組合工藝呈現出的處理效果。根據本次研究不難看出,該工藝對于處置PTA廢水來說效果顯著,系統抗負荷沖擊性高,同時,其出水的品質較高。

關鍵詞:膜生物;反應器;工藝技術;膜污染;PTA廢水

精對苯二甲酸(PTA)作為產出聚酯的關鍵性原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為聚酯原材料漸漸在纖維、薄膜以及其他多樣化的工業制品加工中獲得了普遍性地運用,我國甚至于全世界的聚酯需求量都在快速攀升,這就在短時間內導致PTA原料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特別是就當前而言,伴隨聚酯以及PTA生產工藝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我國各個地區大批新型化的聚酯以及PTA生產設施也在穩步地開展。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廢料產出問題,其PTA生產期間出現了諸多高濃度有機廢水,此時,相關的工作人員務必要對其提供達標處置排放或者回收利用,所以PTA生產迅速發展在同一時間也促進了PTA污水處置技術的發展。

1PTA生產廢水的特征分析

針對PTA生產設施來說,主要是以對二甲苯作為原料,在醋酸介質內逐漸催化,漸漸氧化成為精對苯二甲酸。在所釋放的廢水之中,一般會包含對苯二甲酸、對二甲苯、甲苯、醋酸、鈷、溴等多種多樣的污染體。一般來說,其廢水表現為明顯的酸性,而如果采取堿液處理設施以及管道的時候,其表現為堿性。有機酸含量較多,其實際水質、水量以及溫度也會伴隨設施運作的情況出現很大的變動,是較難處置的廢水之一。CODcr通常在5000~8000毫克/升,事故狀態能夠高達11000~15000毫克/升。進一步來說,其中的污染物很多情況下就是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種極難通過生物降解的物質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人員的難度。TA懸浮物的實際濃度通常浮動在800~2500毫克/升。所以部分單位會依據PTA污水的特征,進一步地研發出“厭氧+好氧”的污水處置技術,從而保證所排放出的污水可以達到他們的最高達標排放,除此之外,一些項目依據其特殊排放標準,相應地增添了MBR或者砂濾等其他處置板塊。現如今,已經在諸多PTA污水處置項目獲得成功。膜生物反應器(MBR)作為一項生物技術以及膜技術相綜合的高效生化水處置技術,由于其污染體的去除效果佳、凈化品質高、水質平穩以及凈化水易于回收利用,所以逐漸受到了業內人士的重視。

2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分析

查看全文

化工園區廢水處理方案

萬華工業園(寧波)綜合廢水處理裝置主要針對萬華化學(寧波)有限公司,主要處理包括萬華化學,萬華化學(容威)等相關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為實現工業園循環經濟、綠色化工的目標,大部分廢水裝置產水輸送至中水回用裝置進行回用處理,這對于廢水處理系統,回用水處理系統的穩定性要求較高。通過多年的實踐處理,逐漸摸索出一系列的處理方法和經驗。

1分流處理及技術介紹

根據廢水處理裝置廢水來源、污染物種類、污染物含量的不同,工業園運行兩套廢水處理系統,一套為150m3/h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另一套為360m3/h綜合廢水處理裝置。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主要用于處理來自硝基苯裝置、MDI(異氰酸酯)裝置廢水,綜合廢水處理裝置用于處理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產水、煤氣化裝置廢水、苯胺裝置廢水。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采用固定化高效微生物處理方式,來水經過混合、均質、pH調節、混凝沉淀后,去除來水中的懸浮物,提高廢水可生化性。通過自流,廢水進入生化系統,生化系統分為厭氧段和好氧段,在厭氧段,通過微生物的水解、酸化、發酵等作用,對自來水中的有機雜化類有機物進行開環作用,提高廢水可生化性。在好氧段,通過好氧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在好氧段后端,通過硝化作用,將來水中的氨氮氧化為硝酸根和亞硝酸根。在好氧段后端,加入碳酸鈉為硝化反應提供無機碳源。處理合格的廢水通過廢水提升泵輸送至園區綜合廢水處理單元進行進一步深度處理。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生化池裝填有有機填料,為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空間,廢水處理裝置產生的所有廢氣統一收集后進行活性炭吸附處理。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COD去除率能夠達到80%以上,氨氮去除率能夠達到90%。并且對硝基苯、硝基苯酚、氯苯等有機物具有一定的處理能力。綜合廢水處理裝置采用活性污泥+MBR處理方式[1],來水經過混合、均值、PH調節和混凝沉淀后,進入水解酸化池,以提高廢水可生化性。然后進入缺氧池,在缺氧段去除大部分的COD,之后,廢水進入好氧段,去除氨氮和剩余的有機物,并通過MBR實現廢水分離。膜池廢水通過污泥回流泵,以3倍回流比回流至缺氧段前端,進行反硝化反應。由于來水中的COD濃度較低,為確保系統反硝化徹底性,缺氧段進水段根據來水碳氮比投加園區副產甲醇。綜合廢水處理裝置產水能夠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COD及氨氮去除率達到95%以上。廢水處理裝置產水直接輸送至回用水處理裝置,經超濾、反滲透處理后,產水輸送至循環水裝置作為補水,濃水排放至市政污水處理廠。

2技術改造及設施升級

由于設計不合理、運行管理等原因,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和綜合廢水處理裝置在運行過程中均出現了各種問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各廢水處理裝置不斷通過技術改造和設施升級,以滿足產水的達標排放。2.1填料安裝方式改造。高濃度廢水處理裝置初始設計底部裝填火山巖無機填料,上部以散裝方式裝填有機填料。在運行過程中發現,生物池經常發生堵塞,單條處理線處理能力設計37.5m3/h,實際流量達到30m3/h時,由于底部無機填料被生化反應產生污泥堵塞,上部無機填料受水利擠壓,生物池通量不足,重力流不能克服池體內填料阻力,生物池發生溢流。確認溢流原因后,首先對生物池有機填料進行改造,將有機填料直接堆積的方式改為有機填料裝填至球形骨架填料內,再堆積至池內。球形骨架堆積時,周圍形成流道,減少了直接堆積擠壓對自下而上廢水流的阻塞。對更換球形填料后的生化系統進行測試,在進水COD小于1200mg/L,氨氮小于200mg/L時,系統COD去除率能夠達到75%以上,氨氮去除率能夠到達75%以上。改造后,個別生物池,尤其是好氧池中段依然存在曝氣不足,局部無曝氣問題,分析可能原因是好氧池中段生化反應活躍,系統產泥量較大,污泥在底部火山巖填料中被截留,長期累積后,池體內阻力增大,曝氣壓力不足。改造過程,首先選取兩個生化池,在進水穩定時,持續跟蹤其處理效果,后將該生化池底部火山巖填料移除,并更換為球形骨架有機填料,經馴化后,跟蹤處理效果,火山巖移除后,處理效果變化不大,而曝氣能夠持續。2.2增加生化系統停留時間。高濃度廢水處理系統設計停留時間為35小時,生化處理系統共7級,經過測定,前四級填料降解COD負荷為0.83kgCOD/m3(填料)•d,后三級的脫氮負荷為0.30kgNH3-N/m3(填料)•d。在該處理效率下,廢水系統出水指標無法達到要求。經過改造,將原四個廢棄的活性炭池改造為好氧生物池[2],改造后,停留時間增加3小時,COD去除率提高至80%,氨氮去除率提高至85%。2.3膜系統清洗方案優化。在園區綜合廢水處理裝置,MBR系統初始設計通量為20L/(㎡•h),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運行通量約8L/(㎡•h)。為保證系統處理能力,優化了膜清洗方案[3],通過分析膜污染物類型,嘗試不同清洗藥劑、清洗濃度和清洗頻次。從而確定了以酸洗為主,次氯酸鈉清洗為輔的清洗方式,并將鹽酸清洗濃度提升至3000mg/L以上,清洗效果顯著提升。運行過程中曾出現產水軟管脫落后,膜池生物污泥通過膜產水管線進入MBR產水池,致使清水池水質污染,含有生物污泥的水進而通過膜絲反洗常規操作進入膜絲內部,導致整組膜絲內部污堵,在線及離線清洗均無法恢復膜通量。后通過實驗測試采用泵抽吸的離線清洗方案,將12個膜組件逐個離線清洗出來,恢復了膜通量。清洗后系統運行超過兩年,未發現明顯的膜通量衰減情況。2.4膜系統改造MBR。系統初始運行約一年后,由于膜組件積泥嚴重,對膜箱和曝氣方式進行了更改,增加了膜組件周圍圍擋,使曝氣更集中。結合膜系統清洗方案優化,最終,使膜處理能力能夠達到12L/(㎡•h)左右。初始使用膜組件在運行三年后,膜通量進一步衰減,且無法通過清洗方式恢復,通過方案優化,在未停水狀態下,采用其他品牌膜組件對現有系統膜組件進行了更換,且設計膜通量根據實際運行情況進行重新設計。在運行過程中因膜組件曝氣管線和產水管線采用軟管連接,運行過程中若曝氣管脫落影響膜組件正常曝氣攪動導致膜組件積泥進而影響產水量;運行過程中若膜產水管脫落或者漏氣,一來會影響膜產水質量濁度升高,嚴重的會有污泥進入MBR產水池,進而影響后續中水回用裝置反滲透膜運行穩定性,二來會導致膜絲內部污泥污堵。最終原有裝置改造為金屬軟管連接,新建裝置采用硬管連接,確保了膜運行安全,目前膜系統運行穩定。

3園區廢水管理要點

查看全文

反滲透水處理設備在污水處理的應用

【摘要】針對工業污水處理當中反滲透水處理設備的應用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具體的案例,簡要介紹了反滲透水處理設備在工業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要求,如材料要求與設備要求等,提出反滲透水處理設備在工業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要點,希望能夠為有關人員提供良好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反滲透水處理設備;工業污水;工業污水處理

在工業污水處理當中,反滲透水處理設備有積極作用,通過合理利用壓力,將水源與其他雜質有效分離,提升工業污水處理效率。將反滲透水處理設備運用到工業污水處理環節,需要有關人員選擇合理的反滲透膜,并加強壓力控制,保證工業污水處理水平得到更好提升。鑒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工業污水處理當中反滲透水處理設備的具體應用。

1項目概況

某大型工業污水處理廠當中,運用反滲透水處理設備,能夠保證工業污水處理水平與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該工業污水處理建設規模比較大,需要采用先進的反滲透水處理設備,處理人員還要重點檢查系統的運行壓力,保證工業污水的濁度去除率符合有關規定。

2反滲透水處理設備在工業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要求

查看全文

反滲透水處理系統微生物污染研究論文

摘要:針對反滲透水處理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微生物污染情況,分析了反滲透膜微生物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危害,給出了微生物污染預測和簡易辨別的方法,提供了微生物污染防治的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反滲透膜;微生物污染;防治

從1953年提出用反滲透技術淡化海水,到二十世紀60年代的商業化運營,時至今日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反滲透水處理技術成功地運用于許多領域。從反滲透技術最初只用于海水淡化,后來逐步擴大到苦咸水淡化、食品加工、醫藥衛生、飲料凈化、超純水制備等方面,產生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在反滲透水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若系統設計不合理或運行控制不當,必然會出現膜污染的情況。在膜污染的幾種類型中(沉淀污染、微生物污染、膠體污染等),微生物污染具有其特殊性,它在反滲透水處理中所造成的運行困難是最嚴重的一種。目前,國內在反滲透水處理系統運行中,膜的微生物污染問題日漸突出。

1微生物污染的產生和危害

1.1產生原因

查看全文

農村供水超濾技術運用問題

當前,超濾技術處理農村水源水逐漸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在農村水廠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技術支持和穩定的資金來源,致使部分農村改水工程擱置不前,有些已建工程由于機電設備老化、各類設施損壞而不能及時維修,多半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況,缺乏統一長遠的發展規劃[1]。在工程管理方面,一些地方領導對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認識不足,對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沒有給予重視和支持,已建工程缺乏后期管理與定期維護,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嚴重[1]。村鎮水廠一般也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并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2]。如何保證超濾系統在農村水廠中的正常運行和規范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重慶秀山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分析超濾系統在實際運行中的管理方法和遇到問題的解決措施。

1工程概況

該飲水工程建設時間為2009年12月,建設地點位于重慶市秀山縣龍池鎮建國村,并于2010年4月投入使用。設計供水規模為10m3/h,供水受益人口為2940人,工程占地面積為21m2。工程采用以浸沒式超濾膜為核心,并附以混凝、粉末炭等預處理技術以及濾后消毒的工藝,出水水質按照國家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關于小型集中供水的水質標準嚴格把關,處理工藝如圖1所示。膜組件采用PVC外壓中空合金簾式超濾膜,由蘇州立升凈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其截留分子質量為50000dalton,公稱孔徑為0.01μm。繼電器控制進、出水、加藥,反洗、曝氣以及排污等程序。其中過濾時間29min,曝氣時間1min,曝氣循環次數5次,降液時間15s,氣水反洗時間20s,排污時間15s。混凝劑采用堿式氯化鋁([Aln(OH)mCl3n-m]),通過試驗研究確定投加量為0.8mg/L。原水取自當地一個水庫,濁度為0.76~5.89NTU,CODMn為2.01~2.54mg/L,水溫為7.5~31.4℃,原水氨氮質量濃度非常低,最高時僅為0.26mg/L,其余時間均在0.1mg/L以下。

2超濾系統的日常維護和運行管理

設備的運行、維護及管理過程總是相伴而生的,運行過程中一旦出現了問題就需要及時解決,只有及時的維護、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設備長期、正常、高效的運行,還能及時掌握設備運行性能的第一手資料,提高后期工作效率,同時也能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對今后類似工程案例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故本工程運行管理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做起。

(1)水廠負責人“日值班”制度水廠負責人必須每天去水廠查看一番并做好相關數據的記錄。查看的內容包括:整套設備有無人為破壞現象,所有管道、閥門是否漏水,膜池是否有溢流現象,所有設備是否均為正常運行狀態。記錄的相關數據包括:膜池水溫、出水流量。

查看全文

中西醫結合對眼后部輪臟關系論文

【關鍵詞】五輪學說;中醫眼科

中醫眼科專科辨證的理論依據以“五輪學說”為主[1]。“五輪學說”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別內應于脾、心、肺、肝、腎五臟,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總稱“五輪”,借以說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與臟腑的關系,并應用于指導臨床辨證論治[2]。“五輪”與西醫眼解剖的關系如下[3],肉輪指眼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和瞼結膜;血輪指兩眥部皮膚、結膜、血管及內眥的淚阜、半月皺襞和淚點;氣輪指球結膜和前部鞏膜;風輪指角膜;水輪分狹義和廣義二種,狹義者專指瞳孔,廣義者不僅指瞳孔,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等,現在一般使用廣義的水輪概念。

“五輪學說”源于《內經》,《靈樞·大惑論》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4],后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和發展。隋唐《龍樹眼論》首次提出“五輪”的名稱[5];晚唐《劉皓眼論準的歌》把眼分為五個部位,并將各部與五臟聯系起來;北宋初王懷隱在《太平圣惠方》中對“五輪”配位作了改進,系統介紹“五輪學說”;南宋后期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中對“五輪學說”的定位進行改進,確定了“五輪”的配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對“五輪”的病因及癥狀進行詳細論述,并列有治療方法;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將五臟、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結合起來論述,形成了權威的學術觀點;清初傅仁宇在《審視瑤函》中對“五輪”與五臟相應的標本學說進行理論上系統總結,闡明“五輪”與五臟及五行的關系,為“五輪”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并沿用至今[6]。

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1851年德國醫生HermannvonHelmholtz發明了眼底鏡以后,眼科界發現了眼后部玻璃體、視網膜和脈絡膜等結構,這些結構是傳統“五輪學說”沒有提及的,因此醫家將水輪的范圍擴大,形成了廣義的水輪概念,以便包含這些新發現的結構。廣義水輪的概念雖然解決了狹義水輪概念中部位局限的問題,但并沒有解決眼科臨床辨證論治中的困惑,因為廣義水輪概念中的范圍太大,將瞳孔、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等專責于腎,而不考慮這些結構病證的特殊性,不利于對這些部位病證的辨證論治,至今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此,作者在中醫之眼概念與西醫之眼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據西醫眼的解剖學知識,結合中醫輪臟理論、肝腎同源理論等,提出“后五輪假說”的設想,即在維持傳統“五輪學說”不變的前提下,對傳統“五輪”未提及的眼部結構(即眼底鏡下才能見到的結構)另外進行輪臟配屬,以體現“臟之有病必現于輪、輪之有證乃由臟之不平所致”的理念。之所以取名為“后五輪假說”,一個是表示出現時間上的“后”,另一個是表示眼底部位上的“后”。“后五輪假說”將玻璃體、視網膜(含視網膜血管、視神經、黃斑)和脈絡膜的輪臟配屬如下。

玻璃體內屬肺。陳達夫在“內眼結構與六經相屬學說”中指出,玻璃體屬手太陰肺經[7]。玻璃體色白透明,白為肺金本色,故屬肺。

視神經和視網膜屬肝。《內經》說:“肝開竅于目”,《素問·五藏生成篇》說:“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靈樞·脈度》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眼的功能為“視”,而視覺的發生、傳導及視覺信號的接收完全有賴于視網膜及其傳導接收系統功能和結構的正常,只有該系統的正常,才“能視”,才“能辨五色”,因此視網膜、視神經及其視覺中樞應內屬于肝。

查看全文

馬鈴薯種植效果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以馬鈴薯膜下滴灌為試驗,在馬鈴薯的種植技術和滴灌技術的基礎上,分析了膜下滴灌技術在節水、省工、省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等多方面的優點,提出了大力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

關鍵詞:膜下滴灌;技術;馬鈴薯種植;應用

滴灌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之一。它是利用滴灌系統設備,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滴頭,將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經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氣狀態的灌水方法。兵團研制出了膜下滴灌技術,是將滴灌技術與覆膜栽培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機械化作業將滴灌帶與地膜同時鋪放在田間,實現了農業節水灌溉,使新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節水農業示范區本試驗以農十二師一○四團七連種植馬鈴薯為對象,研究膜下滴灌技術對馬鈴薯種植及產量的影響,為城郊團場膜下滴灌馬鈴薯的種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試驗方法

1.1試驗地塊,試驗品種選擇試驗設在農十二師一○四團七連土地,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下,前茬為玉米。試驗馬鈴薯品種為中晚熟紫花白,具有豐產、抗逆性強的特點。試驗種植面積為100畝,便于機械化操作。

1.2試驗肥料選擇基施肥料為農家肥200kg/畝,畝帶種肥二氨35kg,鉀肥15kg,追肥尿素40kg。滴施肥料為以色列海法鉀寶茄科類作物滴灌專用肥,具有溶解快、吸收好等特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