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4:33: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環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環境

農村環境加強保護意見

為《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農村環境形勢嚴峻。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我國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一些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意義重大。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實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二、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三)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把農村環境保護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切實抓好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推進環境友好型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查看全文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思考

摘要:指出了瀘西縣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及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環保問題依然突出,且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此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加強該縣農村環保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瀘西縣;農村發展;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1引言

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息息相關,尤其當前農村環境保護問題非常嚴峻,如處理不到位則必然會影響群眾利益。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生活廢水、畜禽養殖和生產廢棄物亂排亂放的現象也十分突出。“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雜草亂跺、畜禽亂跑”是部分農村地區環境狀況的客觀反映。

2瀘西縣農村環境狀況分析

2.1飲用水質量得以改善。目前全縣有水庫、壩塘168件,其中:中型水庫4件,小(1)型水庫8件,小(2)型水庫43件,小壩塘113件,全縣水庫、壩塘總庫容1.8億m3,興利庫容1.55億m3,設計供水量1.99億m3。2.2畜禽養殖污染水處理力度加大。隨著生態養殖理念的不斷深入,畜禽養殖行業和企業污染監管力度不斷增大,養殖園區科學規劃管理,對于養殖園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治理,引導廣大畜禽養殖戶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通過調研發現,目前瀘西縣全縣境內的畜牧產業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五大基本產業格局,即豬、牛、禽以及羊和草等產業協調發展。其中生豬養殖行業,共有80個規模以上養豬場,并且帶動全縣超過5000家生豬養殖戶協調發展;同時,肉牛、奶牛產業共建有五大養殖片區,并且帶動各鄉鎮的養牛業的發展。其中,肉羊、奶羊產業也連結成了七大片區,并且帶動了本縣各鄉鎮羊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禽蛋產業建成了三大片區,并且各鄉鎮禽蛋產業發展迅速,構成了整體發展格局;草產業發展速度也非常的快,其中果園套草產業發展迅速,建成了2萬畝草產業區,并且帶動了各鄉鎮種養行業、農牧行業的循環發展。2.3農業土壤環保治理工作有序進行。縣主管部門對農業土壤生產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進行嚴格調查,并且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污染用地監測以及環保評估工作,采用技術、法律以及政策和工程等措施進行有效防治。2.4生態示范創建效果顯著。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生態示范創建是環境保護以及綜合整治與環境建設的基本工程項目,實踐中本著以點帶面以及示范帶動等基本原則,不斷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目前,全縣73個建制村創建并命名為州級生態村,占總數的83.9%,午街鋪鎮完成國家級生態鄉鎮材料申報,其他7個鄉鎮完成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申報材料申報。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保護會議講話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全國人民的福祉,事關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總書記、總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農村環境保護納入國家環境保護總體戰略,統籌加以推進。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次會議是首次由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決心,也表明了把農村環境保護與城市環境保護統籌考慮、全面推進的決心。剛才,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江蘇、浙江、四川省的負責同志發了言,講得都很好。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特別是第*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斷加大農村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重點開展了對生活污水、村鎮垃圾、畜禽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決了農村近1億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部分農村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國農村生態環境形勢總體上仍然比較嚴峻,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還相當嚴重,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態功能退化等狀況還在發展。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也制約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國仍然是農業大國,大多數居民還生活在農村,絕大多數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也發生在農村。農業和農村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主要紐帶,農村環境保護在建設生態文明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由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環境保護特別是農村環境保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致使環境治理嚴重滯后,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目前,農村每年產生的90多億噸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億噸生活垃圾也是隨意傾倒;化肥年施用量達到4700多萬噸,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農村水體和土壤環境惡化。一些地方亂采濫挖、毀林開荒、超載放牧等行為屢禁不止,繼續破壞著農村生態。不解決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就會動搖“三農”的基礎,也會妨礙發展的步伐,甚至影響中華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須站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全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改變農村環保落后狀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在農村經濟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現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農村社會事業的一部分,更是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全國有4萬多個鄉鎮,其中絕大多數沒有環保基礎設施;在60多萬個行政村中,絕大部分污染治理還處于空白狀態。農村化學需氧量(COD)產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擴大,面源污染狀況令人擔憂。廣大農村雖然地域遼闊,但水體、土地和居住地的環境一旦遭到嚴重破壞,就很難恢復,也會使環境承載容量受到極大制約。如果對農村污染再不加以嚴格治理,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持續不了。我們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統籌城市和農村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

解決危害農民健康的環境問題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在吃飯穿衣等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對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農村環境質量是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環境狀況不僅沒有好轉,而且還在惡化。飲水安全問題十分突出,全國仍有近2.5億農村居民喝不上干凈的水,不能滿足農民的基本需求,這確實讓人牽掛憂心。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引發的群眾投訴明顯增加,其中大多數也發生在農村。改善農村環境,關系廣大農民安居樂業,關系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環境是難點。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環境惡化了,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必須痛下決心,下大力氣治理農村環境,維護農民環境權益,促進農村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一、各個地方的基本做法

(一)無錫市

1、積極開展各項農村環境整治工作。(1)全面開展村莊工業污染源治理,工業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農村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納入城市統一管理網絡。(3)積極疏浚河道。(4)加大三品基地建設和村莊綠化力度。(5)農村改廁和畜禽糞便利用走出新路。(6)農村水環境監測全覆蓋。

2、各項綜合整治的工作全面落實。(1)完善機制,抓落實,從市到鎮各級建立黨政一把手為主要負責人的農村環境整治領導機構,將工作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考核指標體系。(2)突出重點抓落實,將工作任務落實到部門,明確建設、環保、衛生、農林、水利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3)明確規范,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全面掌握村莊整治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等。(4)創新提高抓落實;籌集資金,抓落實,除爭取省撥資金、籌劃市級資金外,想法設法募集社會資金,保障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穩步推進。

(二)泰州市

1、積極開展各項農村環境整治工作。(1)積極開展農村垃圾清理。截至目前,靖江、泰州市通過對垃圾的統一管理,建立穩定的保潔員隊伍,實現了村莊保潔的長效管理和垃圾處理權覆蓋。(2)水環境整治和飲用水源保護切實加強。(3)公路環境整治。(4)工業污染全面治理。(5)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包括改廁、三品建設、綠化、秸稈的綜合利用,清理亂搭、亂建。

查看全文

環保局農村環境工作計劃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市委三屆十四次全會和2011年全省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依據省、市“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方案,全面推進我市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再上新臺階,特制定本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統領,以全國、全省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為載體,以“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和“清潔家園、和諧鄉村”活動為抓手,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注重特色、創新亮點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效遏制農村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為全面建設生態宜居家園提供強有力的環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任務

(一)生態示范創建。力爭天臺縣基本達到國家級生態縣考核要求,爭創省級生態縣1個,爭創省級以上生態鄉鎮(街道)6個以上。繼續做好已命名的生態鄉鎮、生態村的復查工作,省級以上生態鄉鎮復查合格率達到100%。繼續抓好生態文明試點鄉鎮和試點村建設工作。扎實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創建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2個,完成整治村建設413個。(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環保局、市農辦、市農業局)

詳見《關于下達市2012年度生態創建工作計劃的通知》(臺生態辦〔2012〕4號)、《2012年度各縣、市、區生態市建設工作任務書》。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治理辦法

為深化施行鄉村集中連片整治,加大鄉村情況“臟、亂、差”整治力度,發明潔凈、整潔、美好、調和的鄉村情況,結合我區實踐,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增強對鄉村寓居區、背街冷巷、寓居區外圍臟、亂、差問題的集中管理,維護鄉村飲用水源地,管理生涯污水、渣滓和禽畜養殖場拋棄物,推進鄉村潔凈動力綜合應用和生態情況建立;確保各條巷道疏通,溝、渠、路平坦無雜物及亂堆亂放亂占景象,樹立健全鄉村情況衛生治理長效機制,起勁做到每一個村莊、每一條路途都潔凈有序,整潔美觀,使廣闊農人群眾生涯的更舒適,更稱心。

二、首要任務

管理鄉村情況衛生、管理村容村貌,樹立完美鄉村保潔步隊、樹立鄉村情況衛生運轉治理系統和機制。

(一)對農戶門前、巷道、天井、莊點臟亂差景象進行徹底清算,到達渣滓一致搜集清算的目標。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質量差距探析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公共服務供給以城市為中心,對農村環境公共服務缺乏應有重視。然而,農村環境卻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質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一環。鑒于此,有必要對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質量進行相關過程的差距分析,以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公共服務水平。

[關鍵詞]農村環境;公共服務;服務質量;差距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這就使得我國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豐富。與此同時,目前我國農村的環境狀況逐漸變差,大自然自身的凈化能力已經承載不了傳統的中國農村一直延續下來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并且現實情況是目前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鮮有人提及與關注。截至2014年,雖然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縣級、鄉級政府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職責。但目前來看,城市環境公共服務水平是現在農村所無法比較的,這也就造成了農村環境日益惡劣。因此,有必要對農村環境公共服務在提供過程中存在的差距進行分析,以提高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質量,最終達到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目的。

1農村環境公共服務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的“環境”概念來源于環境科學,但又與環境科學中的“環境”有所區別,即是否能由人的行為所支配。我國的環境立法對“環境”一詞的界定采用了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所定義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農村環境是農村居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其在本質上是村民與自然的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本文所討論的農村環境即是人為環境的一種,其是以農村居民這一主體為中心,是整個人類環境的一部分,具體而言,是指在農村的范圍內影響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耕地、生活區設施和生產區設施等[1]。農村環境公共服務有賴于服務型政府,而服務型政府建設所強調的就是政府要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職能,由此,作為公共服務一個方面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逐步得到了建立。農村環境公共服務,主要指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為了滿足社會公眾對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需要,整合公共權力和各種公共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向社會公眾提供物質形態或者非物質形態的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為[2]。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和實際環境狀況,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環境公共服務供給存在著嚴重的差異,鄉村環境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能滿足鄉村環境治理的需要。鑒于此,本文將重點對農村環境公共服務進行分析。

2農村環境公共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保護意見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環保總局、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建設部、衛生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林業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

(環保總局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建設部衛生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林業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查看全文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各直屬單位,各派出機構:

為貫徹落實《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以及*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優化農村經濟增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危害群眾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造成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完善;二是農村環保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三是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四是農村環保監管能力薄弱。

我國農村環境的現狀與改善農民健康狀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與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與激發農村活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與建設農村新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客觀需要。各地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二、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查看全文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實施意見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充分認識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農村環境保護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著力解決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到2012年,我市農村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切實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強水產、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工業污染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工作,促進生態農業發展、開展生態示范創建活動,全市各鄉鎮及行政村要積極開展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活動、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制,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投入機制,農村環境保護是公益性事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大農村環保宣傳力度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鄂政辦發〔2008〕33號)精神,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現就加強我市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別是仙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在我市開展以來,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環保意識普遍加強。但是,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農業種植和水產、畜禽養殖面源污染十分嚴重,工業污染不斷向農村蔓延,城市淘汰“十五小”企業向農村轉移,主要河流污染嚴重,農村飲用水安全和農副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環保投入不足,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等問題已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各地各部門要清醒認識面臨的農村環境狀況,要按照上級有關要求,以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搞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作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農村環境保護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仙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體目標,以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為出發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查看全文